土壤中砷污染的治理研究
砷污染土壤治理技术
砷污染土壤治理技术随着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其中,土壤污染的情况尤其严重,而砷污染则是其中的一种严重情况。
在我国,砷污染土壤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进而威胁到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针对这一问题,砷污染土壤治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索。
一、砷污染土壤的成因为什么会出现砷污染土壤的现象?这与砷的特性有关。
砷化合物具有毒性,并且在土壤中具有相当强的残留性,能够长时间存在于土壤中。
其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废弃物。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砷污染废水、废助剂和废渣等物质,这些物质都有可能污染土壤。
2. 农业生产。
农业中的某些施肥方法也可能导致土壤砷污染。
例如,过量施用沼渣等有机肥料,就会导致土壤中砷的累积。
3. 自然存在。
砷是地球上的一种元素,因此在自然界中也会存在砷。
在一些矿区和地下水中,也可能存在着高砷含量的地质环境,从而导致土壤的砷污染。
二、砷污染土壤治理技术砷污染土壤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利用微生物和植物来去除砷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例如,利用多种微生物和植物,可以将砷污染土壤中的砷转化为无害物质,并达到降低砷含量的作用。
2. 热解技术。
热解技术主要是利用高温来将土壤中的砷热解掉,并转化为无害物质。
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对土壤有一定的杀菌和消毒作用。
3. 改良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改良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方法包括石灰化、有机质添加、土壤改性等,通过调整土壤性质来降低砷的毒性。
4. 土壤盖层技术。
土壤盖层技术主要是在污染土壤表面覆盖封闭层,以达到隔离污染物的效果。
盖层可以是石灰、混凝土、塑料等材料,具有防潮、防水和保温的作用。
三、技术应用与发展砷污染土壤治理技术应用广泛,且通过不断发展,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和治理方法。
在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了一些砷污染土壤治理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砷污染土壤治理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报告
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报告一、引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它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和支撑。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业生产中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为了深入了解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来源和危害,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1、了解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和分布特征。
2、分析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包括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3、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4、提出针对性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措施和建议。
三、调查区域概况本次调查选择了具体区域名称作为研究区域,该区域位于地理位置,面积约为具体面积。
该区域具有多样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农田、工业用地、居民区和林地等。
区域内的气候条件为气候类型,年平均降水量为具体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为具体气温。
四、调查方法1、土壤样品采集根据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地貌特征,采用网格布点法和随机布点法相结合的方式,共采集了具体数量个土壤样品。
每个采样点采集表层土壤(0 20 cm),使用不锈钢土钻采集,将多个子样混合为一个样品。
2、样品处理与分析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后,经过自然风干、去除杂质、研磨过筛等预处理步骤。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等方法测定土壤中重金属(如铅、镉、汞、铬、砷等)的含量。
3、数据处理与分析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
采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如克里金插值法)绘制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图。
五、调查结果1、土壤重金属含量水平研究区域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铅、镉、汞、铬、砷等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具体含量。
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18)相比,部分采样点的镉、汞等重金属含量超过了标准限值。
2、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空间分布上,土壤重金属含量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
砷污染的环境与健康效应研究
砷污染的环境与健康效应研究1.砷污染的环境来源砷是地壳中常见的元素之一,广泛存在于岩石、土壤和水体中,它的存在形式有无机砷和有机砷,其中无机砷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砷的主要环境来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施肥、农药等。
在地质、气象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砷可以进入地下水、土壤和环境空气中,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威胁。
2.砷污染的健康效应砷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中。
急性中毒主要是由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砷,引起的胃肠道、皮肤、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等症状。
而慢性砷中毒则是由于长期摄入小量的砷,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
慢性中毒的症状包括慢性皮肤病、癌症、心脏病、神经系统症状等。
3.砷污染的环境效应砷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水体污染:地下水是砷污染风险最为突出的环境介质,砷释放后容易被地下水所吸收;(2)土壤污染:土壤中的砷污染主要分为植物可利用态和不可利用态,前者直接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后者会扩散和渗漏到表层土壤中;(3)大气污染:砷污染形式包括煤矿、烟煤燃烧和烧制硅酸盐陶瓷等,砷会附着在悬浮颗粒上进入呼吸道和肺部,对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4.砷污染的治理与预防治理和预防砷污染应该采取多种措施:(1)掌握砷污染的来源和发生机理,规范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等领域的管理及其排放;(2)加强砷污染监测与防控能力,建立砷水平普查等监控机制,加强对污染源的积极管控;(3)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进行砷的治理,包括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等;(4)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砷污染的危害和预防意识,积极推广环保理念和技术手段。
5.砷污染研究的未来展望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革新,砷污染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不断发展:(1)加强研究砷的来源和发生机理,掌握更多新型污染源和发病机理;(2)开展砷的毒性机理研究,深入探究砷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理;(3)研究砷的生物化学代谢,掌握砷在人体内的代谢、积累和转化规律;(4)开发环保技术和治理方法,探索更加有效和经济的治理技术,提高砷的治理效率和质量。
砷污染土壤的修复与治理方法研究
砷污染土壤的修复与治理方法研究砷是一种常见的有毒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土壤中。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砷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砷污染土壤的修复与治理方法研究成为了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种。
物理修复方法主要是通过土壤剥离、土壤覆盖和土壤深耕等手段,将砷污染土壤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化学修复方法则是利用化学物质对砷进行固定、转化或溶解,降低砷在土壤中的活性,从而减少砷的迁移和转化。
生物修复方法则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通过吸收、转移、转化和稳定化等过程,将砷从土壤中去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
物理修复方法相对简单,但其效果有限,往往只能在短期内减少砷的迁移和转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砷污染问题。
化学修复方法虽然能够较好地固定砷,但其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化学废物,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并且成本较高。
相比之下,生物修复方法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性。
通过选择适应砷污染环境的植物和微生物,利用它们的生理和代谢特性,可以有效地修复砷污染土壤。
在生物修复方法中,植物修复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植物修复主要通过植物的吸收、转移和转化作用,将砷从土壤中去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植物对砷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和吸收能力,可以在砷污染土壤中生长并吸收大量的砷。
例如,一些禾本科植物如稻谷和油菜等,以及一些菊科植物如蒿属植物等,都被发现能够在砷污染土壤中生长并吸收砷。
通过种植这些植物,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的砷含量,达到修复砷污染土壤的目的。
除了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修复方法。
微生物修复主要通过微生物的吸附、转化和稳定化作用,将砷从土壤中去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细菌和真菌对砷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和转化能力,可以在砷污染土壤中生长并修复砷污染。
通过培养和应用这些微生物,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的砷含量,达到修复砷污染土壤的目的。
砷对环境和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
砷对环境和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砷是一种常见的元素,可以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水、土壤、矿物中。
虽然砷是地壳中的重要元素,但过量的砷含量对环境和生物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砷对环境和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
一、砷污染现状砷的超标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一大环境问题。
研究表明,砷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药、肥料等人类活动,并且泥炭、煤炭、矿物质等自然存在的物质也是砷的重要来源。
全球砷污染主要位于亚洲、南美洲和非洲地区,其中孟加拉国和印度是受砷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而在中国,各个区域也有不同程度的砷污染,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陕西、海南、黑龙江、云南等省份。
二、砷对环境的影响砷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破坏土壤生态平衡:砷物质的落入土壤,会打破原有的土壤生物物理化学平衡,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破坏了土壤里建立的微生物群系;2.影响水资源质量:砷的排放量大,会直接影响到地下水、河流等水资源的质量,不断破坏自然水系统;3.破坏生态环境:砷的高浓度污染,影响了环境生态的平衡,破坏自然界生态的健康平衡。
三、砷对生物的影响砷对生物的影响也非常大,主要表现为:1.对动物生理产生毒性反应:砷长期积累在环境中,对野生动物的生产和生长的影响非常大,而毒性反应表现为身体无法正常生长或生物死亡。
2.对细胞的影响:砷物质有较强的局部毒性,可以损坏细胞膜,破坏细胞内部结构,影响细胞功能;3.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呼吸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骨质疏松等都与砷污染有关联。
四、砷控制砷的控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控制:1.加强环境监控和管理:通过对环境的实时监测,对砷超标污染的情况及时进行控制和干预,并对污染源实施治理和监督;2.探索化学污染治理专业技术:通过多种化学方法去控制砷的污染,例如沉淀、吸附、还原、稳定化渗透等技术;3.培育和使用新的高效生物技术:利用微生物技术研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处理方法,例如利用特殊细菌去除砷。
砷污染场地土壤的稳定化技术工程应用研究
供试土壤
WSL WSX FZ FZS
As 总量 / ( mg/kg) 4 120. 0 1 210.0 95 334. 5
—
表1供试土壤的基本信息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ested soils
水中As浸出浓度/ pH
(mg/L)
修复目标
1.49 10.2 177.0 63.6
供试土壤
投加比/%
F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M
CF
WSL
1、2、3
2、3、3. 5
WSX
5、10、20
10、20
FZ
3、5、10
15、20、30
MPA修复材料对高浓度神污染土壤的稳定化 效果试验:针对高浓度神污染土壤样品FZ,以MPA1 /I/皿系列材料进行稳定化效果对比和投加比调 节。具体稳定化试验方案如表3所示。
-736 -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第11卷
表3 MPA修复材料FZ 土壤稳定化试验方案设计 Table 3 Design of batch experimental scheme of FZ soil
stabilization by MPA remediation materials
供试 土壤
FZ
MPA- I 10、12、15、20
WSX及FZ)进行稳定化小试试验,比较Fen/Mg复 配型(F2M)、Ca/Fe 复配型(CF)及 MetaPro©-ani (As)系列修复材料(MPA)对土壤中神污染的稳定 化效果,进一步分析修复材料用量对稳定化效果的 影响,并选择稳定化效果较优材料进行工程化施工 验证(基于FZS 土壤样品)。
Vol. 11, No.4 July, 2021
土壤砷污染治理
一土壤砷污染治理的思路根据土壤防治基本原则中的生态恢复原则,对已受到污染的土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污染和防止污染扩散,以达到污染土壤的再利用并保证生态和人体的健康。
目前,国内外治理砷污染土壤的途径有两种:1.1毒性强度抑制采用一定的方法改变砷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使其固定,降低其活性,使其钝化,脱离食物链,以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在未改变污染元素砷总量的情况下减轻污染的危害效应。
1.2毒性容量限制利用各种技术从土壤中去除砷,使砷在土壤中的存在量达到或接近背景值,并回收砷,可在降低土壤中砷总量的同时降低其毒性活性。
二土壤砷污染治理技术概况根据以上两条途径,众多的土壤砷污染治理技术可分为如下两类:2.1强度抑制技术在控制砷毒性的途径下,主要利用污染物稀释,隔离,稳定化和固化的原理。
相应的技术包括客土法,翻土法,生物稳定法,物理化学和化学稳定法,固化和玻璃化法等。
由于砷仍然存在于土壤中,在自然条件改变和人为活动作用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容易使砷毒性再次活化,造成二次污染。
2.2容量限制技术控制砷总量的途径可以永久地去除土壤中的砷,避免了直接砷的二次污染,主要通过改变砷的迁移性和吸附性,利用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上的作用力使砷脱离出土壤,或者直接采用工程措施将砷污染土壤连土带砷一起转移,并置以未受污染的新土。
相应的技术有化学淋洗(或萃取),植物吸收和挥发,根际菌和植物协同作用,电动修复,渗透性反应墙-电动法联用,换土法等。
三土壤砷污染治理技术砷作为类金属元素,和重金属有类似的性质,同样在进入土壤后以溶解,络合,吸附和氧化还原等不同的作用方式与土壤中的各组成成分反应,形成了不同的存在形态。
因此其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同样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所以根据相同的原理很多重金属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可以通用,具体反应和设置按砷的特性而有不同。
3.1常用治理技术3.1.1改土法改土法包括客土法,翻土法和换土法,是常用的工程措施。
土壤中羟基自由基的形成机制及对砷的转化过程研究
土壤中羟基自由基的形成机制及对砷的转化过程研究引言:土壤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砷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研究土壤中羟基自由基的形成机制及对砷的转化过程,对于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羟基自由基的形成机制羟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反应性的自由基,它在土壤中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光化学反应形成,二是通过微生物代谢过程形成。
光化学反应是指太阳辐射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
微生物代谢过程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产生羟基自由基。
二、羟基自由基对砷的转化过程羟基自由基在土壤中对砷的转化过程主要有两种:一是氧化还原反应,二是配位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羟基自由基与砷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砷还原为更为活泼的离子态,从而促进砷的转化和迁移。
配位反应是指羟基自由基与砷之间发生配位反应,形成羟基砷酸盐,从而促进砷的迁移和转化。
三、研究意义研究土壤中羟基自由基的形成机制及对砷的转化过程,对于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羟基自由基的形成机制,可以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研究羟基自由基对砷的转化过程,可以为砷的迁移和转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研究羟基自由基的形成机制及对砷的转化过程,可以为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土壤中羟基自由基的形成机制及对砷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研究土壤中羟基自由基的形成机制及对砷的转化过程,对于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述
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述1. 引言1.1 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述由于砷污染土壤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各种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概述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对不同修复技术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找到最适合实际应用的方法,从而有效减少砷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修复技术和物理化学修复技术两大类。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对砷的吸收、富集及转化作用进行修复,具有环保、经济、可持续等优势。
而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则是利用化学物质或物理手段去除或转化土壤中的砷,例如通过土壤通气、添加螯合剂等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修复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砷污染土壤的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未来的发展将致力于提高修复效率、降低成本并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砷污染土壤的成因砷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元素,其主要来源包括自然界、工业活动、农业施用和生活废弃物等。
砷污染土壤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地质因素:一些地质构造中含有较高的砷含量,比如含砷矿床、火山喷发等,这些因素造成土壤中砷含量升高。
2. 工业活动:工业生产中的煤炭、矿石、化肥、农药等产品中含有砷,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砷污染土壤。
3. 农业施用:合理的农业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者农作物吸收不足,可能导致土壤中砷含量升高。
4. 生活废弃物:废水、废渣、垃圾等生活废弃物中含有砷元素,如果乱排放或处理不当,会造成土壤污染。
砷污染土壤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需要加强对砷污染的防控和治理,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2.2 常见的砷污染来源1. 工业废水: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含砷废水是导致土壤砷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工业过程中使用砷作为催化剂或防腐剂,这些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高浓度的砷,一旦排放到土壤中就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我国土壤砷污染现状与修复原理和技术
危害
• 1、砷对植物生长的危害 • 2、砷对微生物的危害 • 3、砷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3 中国土壤砷污染现状
• 据报道,我国目前受镉、砷、铅等重金属 污染的耕地面积估计近2.0×107 hm2。土壤 砷污染主要来自大气降沉、污水灌溉和含 砷农药的喷洒。中国土壤砷含量呈南北向 地域分布,海拔较高地区的土壤砷含量高 于海拔较低处,由青藏高原区、西南区、 华南区向东北区递减,与其上游被侵蚀物 之间存在着地球化学联系。其中在局部区 域内,随着地形从高到低,土壤中砷的含 量也具有由高到低的分布特征。
1.1砷在环境中的存在方式
• 砷(Arsenic,As)是一种剧毒的类金属元 素,普遍存在大气、土壤、岩石以及水体 中,主要以伴生的方式存在于自然界矿物 中。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岩石风化等自 然活动会导致砷向环境中的释放。同时随 着砷在农业、电子、化工、冶金业等行业 被广泛的应用,人类活动如对矿石的开采 冶炼、化工生产以及杀虫剂的使用等都会 造成砷在环境中的积累。
我国土壤砷污染现状与修复原理1 绪论
• 土壤中的重金属易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并可能进入食物链危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土壤及地下水中由砷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 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农业生产过程 中含砷化学物质如杀虫剂、除草剂和其他 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矿区附近废水的不 合理排放,使得许多农田、果园、工厂附 近的土壤受到砷的污染,砷吸附、沉淀、 络合反应等作用仍滞留在土壤中。
1.2砷的来源
• • • • 来自于大气中的砷 随农药和化肥进入土壤中的砷 随污水污泥进入土壤中的砷 废弃废弃物堆积扩散到土壤中的砷
2 砷的毒性及其危害
• 砷,其在环境中主要以-3,+3,+5 三种价 态的化合物存在,As(0)是不常见的砷的存 在形式。 • 砷的化合物的毒性顺序为,AsH3 > As2O3 > AsO33- > AsO43- > 有机砷 > As(0)。无机砷 的毒性大于有机砷,三价砷的毒性是五价 砷毒性的60倍。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调查研究——以砷、汞为例
ECOLOGY区域治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调查研究——以砷、汞为例淮安市中证安康检测有限公司 刘波摘要:近几年,我国农业、工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特别土壤污染问题尤为严重。
土壤遭受重金属污染会降低蔬菜、粮食产量和品质,这会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一定制约,影响经济收入。
土壤中存在的重金属具有毒性大、难降解等问题,因此,做好土壤重金属调查研究作业意义重大。
关键词:土壤污染;重金属;污染调查;砷汞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3-0159-0001重金属污染是土壤污染的一项重要形态,是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土壤中重金属沉积,而造成土壤质量降低的一种表现。
重金属污染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发生,治理起来难度较大,因此,要做好相应分析工作,降低重金属污染带来的危害。
一、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带来的危害对于土壤来说,如果遭受到重金属污染,土壤整体成分将会遭到严重破坏,这会对土壤在应用期间的肥力遭受破坏,对种植在土壤上的植物的生长会造成一定制约,情况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土壤结构遭受重金属破坏后,土壤中一些微量元素指标无法达到相应要求标准[1]。
土壤中的重金属具有较强沉积性,同时,重金属密度大,而且无法降解,大量很多重金属存在于土壤中,容易与土壤中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大量沉淀,这会对植物对于养分的吸收遭造成制约,进而对种植的蔬菜、粮食等各种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会影响酶和微生物,这就会导致有机物与微生物两者比例发生失调,对植物生长时光合作用造成制约,影响植物生长[2]。
二、土壤样品重金属分析(一)样品采集地点进行试验分析时,样品采集要具有时效性和普遍性,因此,研究人员要依据地区具体情况,全面考虑研究区域土壤的具体类型、所在区域等各种情况,完成对土壤样本进行科学采集,在针对不同区域采集样品时,要全面突出土壤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保证采集到的土壤分布均匀。
砷污染土壤原位钝化材料修复效果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砷污染土壤原位钝化材料修复效果及机制的研究进展砷污染土壤是当前环境领域的一个全球性问题,而砷的高毒性和强致癌性更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健康风险。
寻找一种高效、低成本的治理方法成为了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原位钝化材料修复技术由于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对土壤质地适应性强等优点,成为了当前砷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原位钝化材料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修复效果及机制等方面展开综述。
1.原位钝化材料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原位钝化材料修复技术是通过添加适当的钝化剂来改变土壤中砷的化学形态,将其转变为难溶解或难移动的形态,从而减少对土壤中生物有效态砷的释放和迁移。
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研究者对原位钝化材料修复技术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
钝化剂的选择是原位钝化材料修复技术研究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钝化剂包括氢氧化铁、氧化铁、磷酸盐等。
这些钝化剂通过吸附、沉淀等方式,能够有效地将土壤中的砷转化为不易迁移的化合物,从而减轻土壤中砷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
原位钝化材料修复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除了传统的砷污染土壤修复外,该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污染地区、矿山尾矿库、工业污染区等多种环境中。
一些新型的钝化材料,如纳米材料、功能化吸附剂等也逐渐被应用到原位钝化修复技术中,进一步提高了修复效果。
原位钝化材料修复技术在实际工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已经有不少研究将该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污染农田、水稻田等实际环境中,取得了一定的修复效果。
也应该注意到,原位钝化修复技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用性和实施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原位钝化材料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改变土壤中砷的化学形态来达到修复效果,其修复机制主要包括钝化剂的吸附沉淀作用、土壤微生物代谢过程、土壤环境因子对砷形态转化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钝化剂的吸附和沉淀作用是原位钝化材料修复技术的核心。
研究表明,钝化剂可以与土壤中的砷形成沉淀物或表面络合物,将其转化为难溶解的形态,从而阻止或减缓砷的迁移和生物有效性。
试析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试析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同时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为此,如何修复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源与危害,并论述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与生物修复的核心理念与优势特征。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伴随不可再生能源供应的匮乏与生态环境污染的恶化,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重金属的潜伏期较长,自然降解时间长,一旦被人体吸收,难以代谢排出,严重情况下,会影响身体机能。
1土壤污染来源与危害据相关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约有六分之一的土地遭受了重金属污染,而这些遭受污染的土地所培育的瓜果蔬菜或直接进入供销市场,或作为原材料加工成食品,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将重金属毒素带入人体。
与雾霾污染、扬尘污染等污染类型相比,土壤重金属污染不易察觉,极易受到忽视。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不断恶化,超标率约为16.1%,其中无机污染物超标首当其冲,镉的超标率高达7.0%。
这些重金属被农作物吸收后,变成食物进入人体,而人体无法代谢分解这些重金属元素,久而久之,过量沉积在体内,降低代谢速度,影响生理机能。
如今,瓜果蔬菜重金属超标问题愈演愈烈。
不同的重金属元素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损害部位与程度不同。
例如,铅会损害大脑,干扰神经系统,抑制儿童生长发育;镉是癌症的元凶;汞会损伤脏器,降低皮肤抵抗能力。
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2.1物理修复技术的核心理念与优势特征按照核心原理与运作机理差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客土工程、电动修复、电热修复和土壤淋洗四类。
客土工程是指使用质地松软、肥力充足且污染物质含量低的土壤替换已经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同时,将受污土壤转运到指定区域进行修复处理。
客观来说,客土工程具有修复处理简便化,处理效果良好等优势特征,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但是,客土工程的投资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大面积污染的土壤修复处理,而且,一旦受污土壤转运管理不到位,极易造成二次污染。
砷污染治理及其资源化的研究
3、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在工业生产领域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含砷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加 大对燃煤行业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降低砷在烟气中的含量。同时,加强 采矿、冶金、化工等行业的废水处理和循环使用,降低砷的排放。
4、加强环保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知识普及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砷污染治理的环保意识。支持 社会组织参与砷污染治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同时,加强企业环保文化建设, 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
总之,砷污染治理及其资源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深 入研究和探索,有望为解决砷污染问题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环境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快速发展,砷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砷是一种有毒元素,对 人体和环境具有极大的危害。因此,研究砷污染治理及砷资源回收利用的清洁生 产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介绍近年来砷污染治理和砷资源回收利用的 研究进展,并探讨新的清洁生产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前景。
4、资源回收技术:资源回收技术通过将废液中的砷进行回收利用,实现资 源的有效利用。该技术包括离子交换、萃取等方法,具有降低处理成本、提高资 源利用率等优点。
结论
砷污染治理及砷资源回收利用的清洁生产新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新技术的不断研究和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砷污染治理 的效果和效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的砷污染治理和砷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将更加环保、 高效、经济,为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砷污染现状与治理砷建议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砷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砷 是一种有毒元素,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本次演示将围绕我国砷 污染现状与治理砷建议展开讨论,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研究
ECOLOGY区域治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研究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公司 刁杰摘要:土壤污染问题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也是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土壤环境的质量会严重影响到耕地质量、农产品的安全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
随着我国土壤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土壤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
关键词:土壤污染;危害;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1-0116-0002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从污染物超标情况看,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
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地区还会发生进一步扩散,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土壤重金属污染不容易被发现,治理和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势在必行。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含义土壤污染是指土壤的种植功能受到影响,严重的土壤污染还可以导致一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行传播,危害生物健康。
土壤重金属污染就可以被农作物产品吸收,通过食物链进行一步一步的富集,人类食用被重金属污染的农作物或者肉类产品,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主要包含两类重金属:一类是微量即可造成污染,例如汞、铅、铬等重金属,这类金属需要严格防控其含量,还有一类是过量可造成环境污染,而正常含量有益于人类健康,例如铜、锌、铬等重金属。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一)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预防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预防中,我们要加强对污染源的管控,防控结合,减少重金属污染。
可以通过一些高科技技术和管理措施来降低工业污染,从而让工业所排放出来的废料符合我国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例如推广无毒无害工艺、闭路循环等技术,来严格管控工矿污染。
土壤砷污染化学淋洗技术的研究进展
土壤砷污染化学淋洗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土壤淋洗技术具有工艺简单、处理范围广、修复效率高和成本低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应用最多的土壤修复技术之一。
为给砷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综述了土壤淋洗技术的修复原理、适用范围、技术成本及工程应用,详细阐述了土壤质地、淋洗剂种类、砷的赋存状态及淋洗条件对修复效果的影响,讨论了3种耦合修复技术,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砷污染;土壤淋洗;影响因素;耦合;研究进展0引言随着工农业发展,矿产采选、金属冶炼、污水灌溉、化肥施用及农药使用等活动导致土壤砷污染日益严重。
全国土壤As污染点位达2.7%,在国家土壤质量相关标准规定的8种重金属中排名第三,仅次于Cd和Ni,As污染治理已成为生态环境领域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1]。
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按照修复策略主要有改变重金属的赋存形态以降低其迁移能力和生物有效性、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及通过建设阻隔措施使污染土壤与外界环境隔离3种方式[2]。
土壤淋洗技术因可降低污染物总量、修复后土壤可满足未来用地规划的再开发利用,且具有工艺简单、处理范围广、修复效率高和修复费用相对低廉等优点,已成为国内外应用最多的土壤修复技术之一[3]。
目前大多数淋洗研究忽视了As与其它重金属淋洗特性的差异性,缺乏对As污染土壤淋洗修复的单独区分。
本文对As污染土壤淋洗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以期为As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1技术概述1.1修复原理土壤淋洗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指通过化学淋洗的方式,利用淋洗剂与污染物发生的溶解、螯合、络合等化学作用,将污染物从固相转移入液相,再对淋洗液处理达标后回用或排放,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4]。
研究认为,淋洗剂对重金属的解吸过程为非均相扩散过程,主要受扩散因子控制[5]。
土壤淋洗技术按处置地点可分为原位土壤淋洗技术和异位土壤淋洗技术,原位土壤淋洗技术一般包括化学淋洗与多相抽提2种工艺,主要原理是通过注射井向土壤污染区域注入淋洗液,淋洗液在土壤孔隙中运移并与污染物反应,再利用抽提井对淋洗液收集至地面处理。
中国关于砷的研究进展
中国关于砷的研究进展引言砷是一种具有潜在毒性的元素,其在地球上的分布广泛且具有多种物理和化学形态。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环境中砷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和工业化的国家,研究砷的分布、存在形态和测定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中国在砷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研究现状近年来,中国在砷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和监测,明确了砷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和含量范围。
研究发现,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地区土壤、水源和农产品中砷的含量较高,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测定方法和技术方面,中国学者不断探索和实践,提出了许多快速、准确的方法。
例如,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环境样品中砷的准确测定。
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砷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而且降低了分析时间和成本。
研究方法在砷的研究方法上,中国学者进行了大量创新和实践。
其中,湿法化学分析是常用的传统方法,包括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氢化物发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但分析时间较长,需要使用大量有毒试剂。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技术,可用于环境中有机砷的测定。
该方法具有高效、灵敏、选择性好等优点,但需要针对不同有机砷化合物进行前处理。
电化学分析法是一种在环境分析中应用广泛的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
中国学者利用电化学分析法实现了对环境中无机砷和有机砷的同时测定,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工具。
生物传感器法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分析技术,通过将生物分子识别元素与电化学或光学信号转换器结合,实现对特定污染物的快速、灵敏测定。
中国学者成功研制出针对无机砷和有机砷的生物传感器,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成果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学者在砷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研究明确了砷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和含量范围,深入探讨了砷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和迁移转化规律。
环境中砷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环境中砷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摘要: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污染逐渐加重。
其中,砷污染问题一直比较严重,并且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对居民的健康构成更大的威胁。
近年来,砷污染的治理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由于砷具有易被生物体吸收的特性,生物修复技术是现阶段砷污染土地使用最多的技术。
本文总结了国内土地砷污染现状,阐述了现有的生物修复技术。
关键词:砷污染;土地;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引言:有效的砷检测和污染防治措施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主要研究课题。
了解砷污染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对研究砷污染的机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含砷工业产品的生产以及含砷农药的使用,都会导致砷渗入土壤,最终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胁。
基于此,本文总结了环境中砷的污染状况以及砷污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
1、我国砷污染现状众所周知,砷具有剧毒和致癌性,直接影响的是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此外,长期作用会引起人体内慢性砷中毒,甚至引起肝癌、皮肤癌等特征性疾病,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2、打响砷污染治理保卫战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砷化合物的毒性,但是提到砒霜,就可以大致了解砷化合物的毒性有多大。
近年来,有关食物中毒的数据也在不断增加,除了意外摄入外,食物中的高含量砷也会毒害消费者。
海洋生物中砷化合物的含量特别高,据说海洋鱼类是海洋生物的“砷库”。
因此,长期食用这些类型的鱼,会增加人们面临患癌症的风险。
然而,目前人们对海洋鱼类中砷的生物蓄积性、砷在食物链中的转运(生物利用度)以及鱼类的转化解毒机制等仍不清楚。
为了解决鱼类安全问题,正在重点研究海洋生物的解毒机制。
砷还原修复剂施用于土壤并加水熟化后,砷还原修复颗粒中所含的氯化铁在土壤环境的作用下迅速释放,生成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使土壤中的砷被吸附。
被吸附的砷被配位羟基或表面的配位羟基交换或置换,形成无定形的砷酸铁,从而降低砷的有效状态含量。
由于沸石在氯化铁释放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沸石强烈吸附土壤溶液中残留的砷酸盐和砷酸根离子,降低了土壤中砷的有效含量,使无机物含量进一步降低。
中国土壤砷污染现状及修复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土壤砷污染现状及修复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一、概述土壤砷污染,作为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元素,但其过量存在会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国土壤砷污染现状复杂多样,既有自然因素导致的原生性污染,也有人为活动引发的次生性污染。
原生性污染主要源于成土母质中的砷含量过高,而次生性污染则多因采矿、冶炼、化工等工业活动以及农业活动中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所致。
砷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多样,包括无机砷和有机砷两大类,其中无机砷的毒性较强,对生物体具有较大的危害。
土壤砷污染不仅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健康问题,如皮肤病变、神经系统损伤和癌症等。
针对土壤砷污染的修复治理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土壤砷污染的修复治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多种技术手段,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
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污染状况、修复目标、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和优化。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土壤砷污染的现状及修复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详细分析土壤砷污染的主要来源、分布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介绍当前主要的修复治理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1. 砷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其中砷污染尤为突出。
砷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有毒元素,具有高度的迁移性和积累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在中国,砷污染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砷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
这些污染源导致砷在土壤中的积累,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长期接触被砷污染的土壤可能导致皮肤癌、肺癌和消化系统疾病等疾病的发生。
砷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不容忽视。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砷生产国,其产量占全球的5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土壤学》课程论文题目:工业污染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处置方案研究学生姓名:白睿131 学生班级:环工2013011611 学生学号:所在院系:资源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吴海明月112015年优质范文...砷污染土壤治理和恢复研究摘要:砷(As)是一种类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砷化合物在农药、防腐剂、合金、料等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砷是亲硫(tS)元素,常伴生于硫化物矿中川。
本案例中非法转移废渣致使土壤的As污染。
由于As的毒性、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效应[2l砷污染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
砷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一直是土壤污染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找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治理技术尤为重要。
关键字:砷污染修复淋洗法生物修复案例:1992年10月和1993年5月,在未经有关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发生了辽宁省沈阳冶炼厂两次非法向黑龙江省鸡西市梨树区转移有毒化工废渣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案件。
转移的废渣中含有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等10多种有毒物质332吨。
这些有毒物质使穆棱河下游约20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土壤、植物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其中以土壤和植被受到的污染和破坏最为严重,残留在废渣堆放地及周围的砷、铜、铅、钢等重金属污染平均超标为75倍,其中砷的超标指数最高,是103倍。
废渣倾倒现场寸草不长,26棵20厘米直径树木枯死,地表裸露面积达500平方米,大约7公顷地表植物受到较严重污染,污染深度0-140厘米。
经预测,在自然状况下,要想将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大概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上。
目前,国内外常采用的土壤修复的方法包括客土法、淋洗法、生物修复法、稳定/固定化方法等。
稳定/固定化法与其他技术相比,更能从时间和成本上满足土壤修复的要求。
而稳定/固定化法的关键在于稳定/固定化剂的选择。
铁及其化合物是砷的稳定化中最常用的稳定化剂.由于该化工场地以硫铁矿作为原料进行生产,铁含量丰富,土壤中铁的百分含量达18%-37%。
有文献报道,Fe2*氧化过程中会产生氧化性的中间体及,可将As(IIn氧化为毒性低的As(V),且FeZ氧化后水解新生成的Fe(OH},与敆水解生成的Fe(OH},相比,吸附去除砷的能力更强。
根据对污染场地采样分析发现,砷含量达800-IOOOppm,而砷的TCLP浸出浓度达3.4mgIL.需要进行修复。
本文就该化工厂土壤中砷的污染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考优质范文...虑到原厂地存有大量废弃的FeS氏}7Hz0,利用FeZ'的氧化性和与砷的强烈的相互作用,采用以废治废的方式实现该化工厂高砷含量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
中国土壤砷污染现状据报道,我国目前受锡、砷、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估计近2.0x1护hm2 X31。
土壤砷污染主要来自大气降沉、污水灌概和含砷农药的喷洒。
中国表层土壤中砷含量在2. 5 x10一 6一33. 5 x 10-6,土壤砷含量呈南北向地域分布,海拔较高地区的土壤砷含量高于海拔较低处,由青藏高原区、西南区、华南区向东北区递减,与其上游被侵蚀物之间存在着地球化学联系。
其中在局部区域内,随着地形从高到低,土壤中砷的含量也具有由高到低的分布特征。
石英质岩石对土壤砷含量起着控制作用,碳酸盐类岩石对土壤中砷含量控制作用介于石英与土壤二者之间,并且土壤pH值、有机质、薪土组成及氧化铁含量对土壤砷的背景值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土壤中砷的存在形态砷通常集中在表土层to cm左右,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淋洗的方式至较深土层,如磷肥的施加可稍增加砷的移动性。
砷进人土壤通过溶解、沉淀、吸附等各种反应,形成不同化学形态。
生物有效性和毒性依赖于砷的形态,因而有必要了解砷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
在自然条件下,砷在土壤和大气之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通过氧化还原和生物甲基化作用完成。
土壤中的部分砷转变为气态砷而逸出土壤层而降低了土壤砷污染,但是空气中砷的寿命往往很短,很容易被氧化为As}v)而随降水和降尘返回地面。
部分砷转化为甲基砷而降低了砷的毒性。
但是这种转化的量非常少,其比例小于水溶性砷含量的0.5%。
土壤中水溶态的砷含量很低,一般小于总砷的s%。
砷在土壤中主要以无机阴离子形态存在,有五价AS(Ⅴ)与三价As(III)2种价态。
在氧化与酸性环境中,砷主要以无机砷酸盐( AsOa _)形式存在,而在还原与碱性环境中,亚砷酸盐占相当大的比例。
通常无机砷化合物比有机砷化合物的毒性大,As( III)类比As(IV)类的毒性大得多,且易迁移。
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电位影响着砷的危害程度。
pH值高,土壤砷吸附量减少,导致含砷阴离子向溶液中解吸,水溶性砷增加;在较低pH值范围内,含砷阴离子能被土壤中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铁等吸附剂迅速吸附川。
三价态砷和五价态砷的溶解度均随pH值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由酸性变为中性乃至碱优质范文...性时,三价砷的迁移能力变得更强。
土壤在氧化条件下,大部分是砷酸,易被交替吸附,增加了土壤的固砷量。
在厌氧和缺氧条件下,砷酸转化为亚砷酸盐,可促进砷的可溶性,因为亚砷酸盐比砷酸盐毒性大,增加了砷污染的危害。
砷在生态系统的存在形态也与土壤中AI}Fe}Ca的含量有关,被这些元素吸附而产生共沉淀f z7,影响其活性和对植物的有效性。
按植物吸收的难易程度,可以将砷分为水溶性砷、吸附性砷和难溶性砷。
其中,水溶性砷和吸附性砷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称为可给性砷。
土壤中砷大部分会与土壤中铁铝、钙离子相结合和沉淀,形成难溶化合物,根据难溶性砷化物的形态分为铝型砷、铁型砷、钙型砷和闭蓄型砷。
其中铁、铝氢氧化物对砷的吸附固定有突出作用。
土壤淋洗技术土壤淋洗其原理是运用试剂与土壤固相中的重金属作用,形成溶解性的重金属离子或金属络合物,然后用清水把污染物冲至根层外,再利用含有一定配位体的化合物冲淋土壤,使之与重金属离子形成更稳定的络合物;或用带有阴离子的溶液,如碳酸盐、磷酸盐冲洗土壤,使重金属形成化合物沉淀。
该方法的技术关键是寻找一种既能提取各种形态的重金属,又不破坏土壤结构的淋洗液。
目前,用于淋洗土壤的淋洗液较多,包括有机或无机酸、碱、盐和螯合剂。
Blaylock等检验了柠檬酸、苹果酸、乙酸、EDTA、DTPA对印度芥菜吸收Cd和Pb 的效应。
吴龙华研究发现EDTA可明显降低土壤对铜的吸收率,吸收率与解吸率与加入的EDTA 量的对数呈显著负相关。
土壤淋洗以柱淋洗或堆积淋洗更为实际和经济,适用于面积小污染重的土壤治理,但也易引起二次污染,导致某些营养元素的淋失和沉淀,破坏了土壤微团聚体结构,同时容易导致地下水污染。
优质范文...原位电动修复技术技术由于其高效、无二次污染、(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电动力学修复节能、原位的修复特点,被称为“绿色修复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将电极插入受污染土壤或地下水区域,通过施加微弱电流形成电场,利用电场产生的各种电动力驱动土壤污染物治电场方向定向迁移,从而学效应(包括电渗析、电迁移和电泳等) 将污染物富集至电极区然后进行集中处理或分离。
表1列出几种主要的电动效应与土壤性质速度运动物质电动效应电渗析空隙水密切较慢快电迁移较小带电离子泳电密切较慢胶体粒子同时在电动修复过程中会发生电极反应:4eX02+4H+Eo=-1.23 V :2H20一阳极:2H20+2e }H2+20H-Eo=-0.83 V阴极而使得阳极区H+值发生变化,其中阳极产生由于水的电解作用导致电极附近pH 值可能(pHOH,左右值可能降至呈现酸性(pH2)阴极产生一而使得阴极区呈现碱性优质范文...一向阳极运动,分别形成向阴极运动,带负电的,同时带正电的H+OH左右升至12) 了酸性迁移带和碱性迁移带。
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对砷的氧化还原、吸收、沉淀等作用,Chrysigenes 和以修复砷污染的土壤。
一些微生物Geospiridlum rsenophil*,从而促进砷的淋溶。
另外,arsenatis等,在厌氧条件下可以还原As( V)为As(l)生物挥发也是一种生物修复方法,微生物的作用可以使土壤中砷转化为气态砷化物,利用后者低沸点的特性挥发到大气中,从而降低土壤砷含量。
目前已经分离出砷霉他们能使无机态砷化物转化为有机态砷个系的异养细菌具有释放砷的作用,菌等10 化物和砷化氢逸出土壤,达到消除砷害的目的。
总结土壤中的砷主要是有毒性的砷化合物,如砷酸盐和亚砷酸盐,通过溶解、沉淀、物理化学方法修复受砷污染的土壤,/吸附等作用,形成不同的化学形态。
采用工程着重在于修复砷污染严重的小面积地区,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与土壤的性质、污染类别具有关系,难以大规模地应用。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厦和微生物修复,利用超富集植物吸收土壤中的砷,或是利用微生物对砷的氧化还原、吸收和沉淀作用,以修复受砷污染的土壤。
该技术投资和维护成本低,不易造成二次污染,对于污染地区的生态重建也有重要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二修复受砷污染的土壤应加强对砷在土壤中的化学和生态行为的研究,同时寻求多种修复技术的综合运用。
虽然土壤的修复技术很多,但没有一种修复技术可以针对所有污染土壤。
相似的污染状况不同的土壤性质、不同的修复需求,也会限制一些修复技术的使用。
另外,大多数修复技术对土壤或多或少带来一些副作用。
参考文献1996陈怀满土壤沛物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1.杨胜科,上文科,张威砷污染态效应及水土体系中砷的治理对策训究「期刊2.2004 (03)一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论文]][期刊论文川川分析翁焕新,张肖,邹乐君中川土壤中砷的自然状况及其3.1一浙江大学学报2000 (0l )优质范文...上振刚,何海燕,严于伦石门雄黄矿附近地卜毖胜砷中毒流行病学特征「期4.1999 (O1)]一环境与建康杂志刊论文陈同斌,韦胡阳,黄泽春砷超富集柏物娱蛤草及其对砷的富集特征「期刊论5.2002 (03)]一科学通报文一南京]}6.伺江,刘玉虹鄂尔多斯地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期刊论文)2006 (02)自然科学版林业大学学报(一中川环境监测]7.李湘江,武水河沿岸稻田的砷毒危示调查及对策「期刊论文2006(01)一中川期刊论文8.魏成熙,谭丽娟,常德荣贵阳市卞要土壤重金属状况训究[] 2006 (04)土壤与肥料一湖张竹青,杨玉华荆州市疏菜重金属和砷污染现状及影啊囚素「期刊论文9.]2001 (02)比农学院学报钱非凡,金听,朱萍本贤区耕地环境质贵现状分析及其污染防治对策「期刊10.2006(02)一上海农业学报论文]2000(02) ]一金属世界晓云我川土壤重金属污染「期刊论文11.优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