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哲学妙语解读 人教必修版

合集下载

高考政治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词解析

高考政治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词解析

高考政治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词解析名言66条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读书笔记模板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读书笔记模板

谢谢观看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思想
社会
总结者
文化
唯物主义
代表
历史
王夫之
王夫之
船山 第章
人生观
中国
思想
人性论
王夫之
历史观
政治
认识论
内容摘要
王夫之,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 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 《宋论》为其代表之作。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 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 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哲学 的总结者:王夫之》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王夫之的有关内容。
读书笔记
这本书书不错,对过去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和发展,可以说是现代思想启蒙老师。 船王哲学思想的高度总结,通俗简洁有内涵,是入门船王著作的第一本好书。 简洁明晰,也体现作者认识的功夫。 感觉就像他的一个粉丝写的推荐信一样,只是大概介绍推荐一下这个人。 非常经典的介绍了“王夫之”的经历和唯物主义辩证思维让您在近代儒学、易学、理学里找到新的思想!。 船山先生,继承周易的朴素哲学观,以气学为本,发展出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当为一代大宗师!。 当面看毛主席读书史,发现他喜欢王船山的著作,不知所以,现在方明白。 还要结合叶朗的《美学史大纲》看下,这里讲到美学的并不多,美学史上讲他和叶燮都是清朝美学的总结集 大成者。 船山哲学既是华夏哲学之集大成者,又有所前进,有所创造;虽不免有历史局限性,但他博采百家、融会贯 通的学习方法,鞭辟入里、知行合一的思维方式和突破窠臼、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学者继承发扬的。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教材中文言诗句体现哲理锦集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教材中文言诗句体现哲理锦集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教材中文言诗句体现哲理锦集哲学习语用典1、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意为立志不求易成,行事不避艰难, 迎难而上、知难而进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树立信念攻坚克难②难与易、 危与机对立统一。

勇于面对正确分析, 可转危为安)2、法者,治之端也(法是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

习总书记引用这句古语,指出要坚持通过制度和规则来调规范各国关系,厉行国际法治,毫不动摇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普遍联系观点。

)3、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与天下同利的,天下人就拥护他,独占天下人利益的,天下人就图谋他。

引用: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人民为中心。

)4、起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具有远大前程的事,在初创之时都微不足道的,等到即将完成之时必定艰巨。

引用: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一鼓作气、迎难而上①新事物具有远大前程强大生命力,是由简到巨、从弱到强的过程②量变引起质变5.“不惰者,众善之师”(勤奋是一切善行的老师。

引用:弘扬劳模精神, 用实干笃行铸就伟业。

正确价值观、实践。

)6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莫如欲。

(天下最难以把持的就是人的内心,而天下最容易受到沾染的是人的欲望。

要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反省、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类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树立正确价值观) 7、力,形之所以奋也(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引用: 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 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普遍联系。

抓主要矛盾)8、“革,去故也。

鼎,取新也”(去掉旧的,建立新的。

引用: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王夫之哲学妙语解读

王夫之哲学妙语解读

王夫之哲学妙语解读王夫之哲学妙语解读王夫之 ( 公元 1619-1692 年 ), 湖南衡阳人 ,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后人称为王船山。

王夫之年轻时考取过举人,以博学多识著称。

农民军张献忠大军过湘时 ,曾邀他参加农民军 ,为他所拒绝。

清军入湘 ,他曾召集起义军抵抗,失败后曾参加南明桂王的政府。

后来见事无可为,决计归隐 ,遁藏深山 ,窜身 " 瑶 " 洞 ,始终未剃发,得 " 完发以终 " 。

王夫之是中国哲学史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 他的哲学在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

他的许多精彩言论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生动注脚。

下面选取他的一些哲学妙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作一解读。

1 “天人之蕴 , 一气也。

”释义 :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际内容只是气。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 ,此外更无他物 ,天之象 ,地之形 ,皆其所范围也。

”释义 : 宇宙间除了气以外 ,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东西 , 气是宇窗的惟一存在。

天上的各种现象 , 地上的各种物体 ,都是由气构成的。

哲学点评 : 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 “聚散变化 , 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

譬如车薪之火 , 一烈巳尽 , 而为焰 , 为烟 , 为烬 , 木者仍归木 , 水者仍归水 , 土者仍归土 , 特希微而人不见尔。

故曰往来 , 曰屈伸 , 曰聚散 , 曰幽明 , 而不曰生灭。

”释义 : 气有聚散等形态上的变化 , 但气本身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

例如 , 一车柴草烧完了 , 但火焰、烟气、灰烬等 ,属木的仍归木 ,属水的仍归水 ,属土的仍归土 ,不过很细微 ,人们看不见罢了。

因此只能讲往来、屈伸、聚散、幽明 ( 隐显 ), 而不能讲生灭。

哲学点评 : 物质是永恒的 , 它只能转化 ,而不能被消灭。

3.“气之外更无 ( 完全没有 ) 虚托孤立之理也。

王夫之的哲学(第二章)

王夫之的哲学(第二章)

第四章王夫之的哲学王夫之(公元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中年别号姜翁、一壶道人,以髻外史等,晚年隐居湘西蒸左的石船山,又自号船山老农、船山逸老、船山病叟,学者称为船山先生。

湖南衡阳人。

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夏九月初一日,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夏历正月初二日,出身于一个日趋衰落的在野地主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了丰厚的传统文化教育。

青年时代的王夫之,一方面眷恋科举,另一方面又关心动荡的时局,参加“行社”、“匡社”、“须盟”,立志改革社会。

晚明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破了他的“学而优则仕”的迷梦。

明亡后, 1648年他也曾在衡山起兵抗清,失败后,投奔南明永历政权,曾任行人司小官,因而结识了瞿式耜、金堡、蒙正发、方以智。

在永历小朝廷,因弹劾权奸,险遭残害,后经农民起义军领袖高一功营救脱险,回到湖南,过了近四年的流亡生活。

1652年,李定国率大西农民军反攻,收复衡阳上,派人招请王夫之,他进“进退萦迴”,最终未去。

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学术研究,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并由此而展开对整个传统文化的总结、批判工作。

在50岁时自题观生堂联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表达了依托“六经”开创文化新局面的文化理想与不愿做异族王朝之下臣民的矛盾情感与复杂心情。

在71岁时,他总结自己一生的政治与学术活动宗旨,自题墓石道:“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

”表达了一种政治上的失败感与学术方面力不从心感与自谦的情怀。

王夫之的学识极为渊博,在传统的经、史、子、集诸部门均有较深的造诣,在天文、历数、医理乃至兵法、卜筮、星象等方面,亦有旁通,而且留心当时传教士传入的“西学”。

一生著述宏富,留下的著作有一百多种,四百多卷,其中主要哲学著作有十三种之多:《周易外传》、《老子衍》、《黄书》、《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庄子通》、《相宗络索》、《庄子解》、《噩梦》、《俟解》、《张子正蒙注》、《周易内传》、《思问录》、《读通鉴论》、《宋论》、《尚书引义》、《夕堂永日绪论》等。

成语、俗语哲理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成语、俗语哲理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成语、俗语哲理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②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认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观和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①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②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唯心主义观点)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①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①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②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第九章 第四节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第九章 第四节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四)理一分殊:存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王夫之讨论的主要 是校正形而上学本体概念得以立身的根源.从论证功能上看, 理一分殊的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伦理学的话语到形而上学 本体论的言述,再到消解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策略.理一分殊一 旦为形而上学的意识所支配,就成为万法归一的另一种表达形 式,也就不可能逃脱沦为虚假存在的危险.王船山区分了万法 归一和理一分殊.万法归一把分殊的事物归结为某种形而上学 绝对的衍生物或表现形式,它要求万殊对于本体的根本依赖性, 它敌视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因为所有的事物在此都被视为某个 形而上学绝对的展开了的形式,因此也都是同质的.在这种形 而上学意识中,思想与行动被导向的不是人与人,人与事物, 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是单个人与某种绝对本源的关联.理一分 殊则体现了一本与万殊的统一,它要求的不是万殊对于一本的 绝对依赖,而是分殊的自有性,自主性以及分殊个体之间的相 互的承认与沟通.在此分殊具有后得性意义,而理一仅仅是在 分殊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才为人们所经验.理一的功能 在于它是分殊个体的自主性及其相互承认的存在论担保.也就 是说,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承认与沟通,构成了理一分殊的真 正发源地.
第四节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一.天道观思想.
(一)从有无到隐显:哲学视阈的转换. 贺麟先生曾提出,理学到心学的转换所内蕴的信息, 就是批判意识的觉醒."由物者理也,天者理也, 性者理也的意思,进而发展到'心者理也'的思想, 是先秦以及宋明儒的大趋势",而"无论中国或西 洋哲学史的发展,由达到心者理也的思想,进而发 挥为时空者心中之理也的思想,哲学的研究因而建 筑在一个新的知识论基础上,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 因而另辟一新的由内以知外的途径."(《时空与 超时空》,《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第151,153页, 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所谓"由内以知外",其实 就是对康德批判哲学基本原则的概括:不是探究对 象,而是探究对象在主体那里的显现方式.由此, 心学内蕴着一种之天"为"人之天":天道与人道的沟 通. 真实的存在不仅展现在天道领域,它还表现为天道和人 道的交互作用,彼此的转化过程中,它就是天道和人道 的统一,两者统一于主体化天之天为人之天的感性实践 活动.化天之天为人之天包含着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 面:从对象说,主体在感性实践的基础上化自在之物为 为我止物;从主体说,就是不断从自在走向自为,而从 自在到自为以为着人的存在的依据不再是天之天,而是 人之天.王夫之以"继天继道"的天人观突破了宋明传 统"同天法道"的天人观,他强调的是通过人道来敞开 天道,或者以人道来切入天道.这种进路不同于"性即 道","心即理"所支持的"同天","法道"的观念, 后者是不充分考虑主体自身有限性而试图把主体和存在 无差别地同一的做法,这实质是抽象地割裂本体与主体 的关系,把人道化约为天道,因此也是对人道的消解.

王夫之名言大全

王夫之名言大全

王夫之名言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王夫之名言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王夫之名言励志名言句子内容,由本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新知讲授
一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新知讲授
观看视频,归纳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分为哪两个流基本流派?
新知讲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人们的思想如:理 论、计划、思想、观 点等主观性的东西。
思维 意识
存在 物质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如: 地球、生物、环境、国情、 磁场等可见或不可见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请分析:心动与幡动是一个怎样的关系?
心动与幡动,反映了两个世界的关系:一个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一个 是我们头脑以外的世界(包括我们自身、自然界、人类社会)。这一关系, 对应的正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第一性关系问题。
新知讲授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第一性问题)
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新知讲授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
主要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由具体的物质形
态组成的。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 :“水”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 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新知讲授
新知讲授
如何评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合理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局限性:
唯 一 标 准
思维不能反映存在 (人不能正确认识世界)
不可知论
新知讲授
知识小结: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新知讲授
二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新知讲授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 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农民种植什么
气候,土地,种子,市场供求

王夫之对儒-佛-道心理思想关系的辨析

王夫之对儒-佛-道心理思想关系的辨析

王夫之对儒\佛\道心理思想关系的辨析摘要:从辨析儒家与佛、道思想关系的角度,王夫之提出了“有”境界的心理认识标准。

通过“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的心理认识过程分析,王夫之揭示了佛、道思想入于“空”、“无”的认识论根源和相通于儒家的心理思想成分。

从心理活动的主客关系和认识过程的境界高度方面,王夫之以认识和构建“有”境界思想的心理认识活动为核心,从辩证性心理认识过程与非辩证性本体之心的角度取舍佛、道有益于儒家道德之学理论建设需要的思想成分,提炼和总结了“三教合一”的心理思想成果。

关键词:王夫之;心理过程;”有”境界之心;佛道一、“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辨析和取舍佛、道论证信仰的心理过程及其认识论,从援佛、道入儒的角度,在“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王夫之全面总结了儒、释、道求“天地之际”的思想发展,辨析三教“大辨体其至密”与“至密成其大辨”的心理过程及其认识论特征。

王夫之说:“今欲求天地之际,岂不微哉……其分别之限,必清必宁而不可以毫发杂者,辨莫辨于此际矣。

夫凡有际者,其将分也必渐。

治之绍乱,寒之承暑,今昔可期而不可期也。

大辨体其至密,昔之今为后之昔;无往而不復者,亦无復而不往;平有陂,陂亦有平也。

则终古此天地,终古此天地之际矣。

然圣人岂以此悠悠者为固然而莫为之主哉?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

终不可使其际离焉,抑终不可使其际合焉……辨不易昭而密难相洽也。

则终古此天地之际,亦终古此‘艰贞’矣。

”①王夫之承认出入于“天地之际”的可能性,出入于“天地之际”的基础是能够认识到天与人蕴涵儒家伦理道德内涵的实有性,这是佛、道在天人关系方面入于“空”、“无”的思想基础。

王夫之认为,“天地之际”的实有性体现在认识天人关系心理过程的细微之处,这是辨析和落实儒家人伦道德于心的认识根源。

儒家圣人不立“莫为之主”的“空”、“无”之心,而是通过细致而超越的认识论分析,构建具有“至密”性认识体系和超越性认识高度,建立在心性道德基础之上的思想体系,“然圣人岂以此悠悠者为固然而莫为之主哉?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

王安石王夫之方以智

王安石王夫之方以智

1、道气一元王安石认为,世界统一与物质性的本体就是道,就是元气。

道之本体就是气之本体。

他说:“道有本有末。

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

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同时他还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之气中有冲气,冲气生于道。

道者天也,万物之所自生。

故为天下母。

”也就是说,道是天,是自然,也是元气。

元气生成冲和之气、阴阳之气,然后又生化出五行,五行化生万物,即所谓的“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而天地之数具”。

所以说,元气就是万物之本源。

2、道有体有用王安石说:“道有体有用。

体者,元气之不动。

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

”这说明,道之体是元气,道之用是冲气的运行。

冲气是元气的一种表现。

3、五行有耦,耦中有耦王安石认为,天道、五行、万物所以变化的原因在于两和耦,耦即两即对,即对立面的同时存在。

他说:“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而天地之数具,其为十也,耦之而已。

”“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

”就是说事物都有两个对立面譬如阴阳刚柔晦明正邪美恶等,它们的结合【阳奇阴耦,奇耦相和而为三】即“道”,由于它们的变化而形成五行,五行又相生相继,相克相治,在对立中又有对立,由此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

4、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王安石说:“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

”新故相除即新陈代谢,新旧交替,变化日新而不守其故,这是宇宙人生应共同遵循的普遍法则。

王安石将新故相除作为他辩证法的内容这样就使他的辩证法具有了新的精神,给他的变法行动寻找理论依据。

5、荆公新学王安石在变法期间设置经义局,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义,颁之学官,号曰新义,对儒家传统经典都做了重新的清理和疏通,为变法制造理论根据,因其死后被封荆国公,史称荆公新学6、论述1王安石的道气一元的宇宙论王安石认为,世界统一与物质性的本体就是道,就是元气。

道之本体就是气之本体。

他说:“道有本有末。

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

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同时他还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之气中有冲气,冲气生于道。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原创版】
目录
一、王夫之其人及其学术成就
二、王夫之对庄子解论的理解
三、王夫之对寓言的解读
四、王夫之的庄子解论寓言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一、王夫之其人及其学术成就
王夫之,字子房,是我国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

他博学多才,尤擅文学,与钱谦益、张岱并称“江左三大家”。

王夫之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古代经典的注解与解读上,其中,他对庄子的解论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王夫之对庄子解论的理解
王夫之对庄子的解论,主要体现在他对庄子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诠释上。

他认为庄子的哲学思想是“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这一思想贯穿于庄子的所有寓言故事中。

王夫之认为,庄子的寓言故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概括,以达到传达其哲学思想的目的。

三、王夫之对寓言的解读
王夫之对庄子的寓言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解,为我们揭示了庄子寓言的深层含义。

例如,他将“庖丁解牛”解读为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逍遥游”解读为追求自由的人生境界等等。

王夫之对庄子寓言的解读,不仅使我们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和理解古代经典的方法。

四、王夫之的庄子解论寓言对后世的影响
王夫之的庄子解论寓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解论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他对庄子寓言的解读,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同时,他的解论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世的文学作品都受到了他的解论的启发和影响。

统编版必修四《哲学语文化》必背核心考点汇总

统编版必修四《哲学语文化》必背核心考点汇总

统编版必修四《哲学语文化》必背核心考点汇总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追求智慧的学问1.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3)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从特点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从作用看: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世界观区别含义不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形成不同哲学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特点不同哲学并非人人都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是零散的、不自觉的、简单化的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都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的认识;两者都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错误倾向我们既要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误区①哲学与世界观都是科学的;①哲学就是世界观;①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①哲学是哲学家的事,与普通人无关。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方法论区别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联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特别提醒①世界观与方法论并非相互决定的关系。

①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具体科学区别研究对象整个世界某一具体领域任务揭示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特殊规律作用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高中思政必修4《哲学与文化》文言诗词哲理积累

高中思政必修4《哲学与文化》文言诗词哲理积累
白马非马——否认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认识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然后知之艰,非力行焉者不能知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
运动是有规律的——天有常道矣,地有常道矣,君子有常体矣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运动与静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规律是客观的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野渡无人舟自横
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
水因地而自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联系观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清·郑板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展观古今异俗,新故异备——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夫之哲学妙语解读王夫之 ( 公元 1619-1692 年 ), 湖南衡阳人 ,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 ,后人称为王船山。

王夫之年轻时考取过举人 ,以博学多识著称。

农民军张献忠大军过湘时 ,曾邀他参加农民军 ,为他所拒绝。

清军入湘 ,他曾召集起义军抵抗 ,失败后曾参加南明桂王的政府。

后来见事无可为 ,决计归隐 ,遁藏深山 ,窜身 " 瑶 " 洞 ,始终未剃发,得 " 完发以终 " 。

王夫之是中国哲学史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 他的哲学在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 ,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

他的许多精彩言论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生动注脚。

下面选取他的一些哲学妙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作一解读。

1 “天人之蕴 , 一气也。

”释义 :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际内容只是气。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 ,此外更无他物 ,天之象 ,地之形 ,皆其所范围也。

”释义 : 宇宙间除了气以外 ,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东西 , 气是宇窗的惟一存在。

天上的各种现象 , 地上的各种物体 ,都是由气构成的。

哲学点评 : 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 “聚散变化 , 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

譬如车薪之火 , 一烈巳尽 , 而为焰 , 为烟 , 为烬 , 木者仍归木 , 水者仍归水 , 土者仍归土 , 特希微而人不见尔。

故曰往来 , 曰屈伸 , 曰聚散 , 曰幽明 , 而不曰生灭。

”释义 : 气有聚散等形态上的变化 , 但气本身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

例如 , 一车柴草烧完了 , 但火焰、烟气、灰烬等 ,属木的仍归木 ,属水的仍归水 ,属土的仍归土 ,不过很细微 ,人们看不见罢了。

因此只能讲往来、屈伸、聚散、幽明 ( 隐显 ), 而不能讲生灭。

哲学点评 : 物质是永恒的 , 它只能转化 ,而不能被消灭。

3.“气之外更无 ( 完全没有 ) 虚托孤立之理也。

”“气者 , 理之依也。

”释义 : 没有离开气而独立存在的理。

气是理赖以存在的根本 ( 在王夫之看来 ,理包括两种 : 一是指事物的规律、常则 , 二是指三纲五常之类的道德规范 ; 气则指物质 ) 。

哲学点评 : 第一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

这是针对朱熹等所主张的“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有力批判。

第二 ,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就不能有具体事物的规律。

4.“天下惟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 , 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

”“据器而道存 , 离器而道毁。

”释义 : 世界上只有具体的东西是实际存在的。

道是器的道 , 器却不能说是道的器。

因为器才有道 , 离开器 ,道也就不存在了 ( 在王夫之看来 ,所谓器是指有形可见的具体事物 ,道则是具体事物中所共有的规律和法则 ) 。

“未有弓矢而无射道 ; 未有车马而无御道。

则未有子无父道 , 未有弟无兄道。

道者可有而无者多矣。

”释义 : 没有弓矢 , 就没有射箭的道 ; 没有车马 , 就没有驾车的道。

那么 ,没有儿子就没有父道 : 没有弟弟 , 就没有兄道。

事实上可能有而现在还没有出现的道多得很。

哲学点评 : 第一 ,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 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就不能有具体的规律。

第二 , 规律不是永恒的 ,它随着客观规律本身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换句话说 , 规律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第三 ,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道”作为规律属于普遍性,“器”作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属于特殊性 ) 。

5.“道为器之本 , 器为道之末”。

“君子所贵者道也”。

释义 : 道为器的本质 ,器为道的表现。

道器之间是一种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君子看重的是道。

注意 , 前面说 " 天下惟器 "" 道在器中 ", 强调 " 器 " 重要 ; 这里讲 " 道本器末 ", 又强调 " 道 " 重要。

这是不是互相矛盾呢 ? 其实 , 王夫之在这里把道器范畴作了两种不同层次的处理。

前面说 " 道在器中 ", 目的是把道器关系建立在气本体论的基础之上 ; 而这里讲 " 道本器末 " 实际上是赋予了道以积极的能动作用。

即前者把道器关系看成是规律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 后者把道器关系看成是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再简单地说 , 前者是从唯物论角度讲的 , 后者是从辩证法角度讲的。

哲学点评 : 本质则比现象更根本、更重要。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6." 太极动而生阳 , 动之动也 ; 静而生阴 , 动之静也。

废然无动而静 , 阴恶 ( 恶 , 代词 , 哪里 ) 从生哉 ? 一动一静 ,阖( 关闭 ) 辟 ( 打开 ) 之谓也.由阖而辟 , 由辟而阖 , 皆动也。

释义 : 所谓太极动而生阳 , 这是动中之动 ; 所谓静而生阴 , 这是动中之静.若是完全不起作用的无动的静 ,则阴从哪里生出来呢 ? 一动一静 , 就是一闭一开 , 从闭到开 ,从开到闭 ,都是动啊。

" 方动方静 , 方静旋(很快)动 , 静即含动 ,动不舍静。

"" 静者静动 , 非不动也。

"( 解释从略 )哲学点评 :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7." 天地之德(本性)不易 ( 改变 ), 而天地之变化日新。

" 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 , 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

"( 解释从略 ) 哲学点评 : 事物是不变化发展的 o8." 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 , 虽莫未消 , 亦槁而死。

"释义 : 固守原有的事物而不能创新 , 虽然现在还未消失 , 但最终也会枯槁而死。

哲学点评 :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一个事物要保持其生命力 .就必须不断创新。

抱残守缺 ,顽冥不化 , 只有死亡。

9." 易者 , 互相推移以(和),摩荡之谓。

"" 纯乾纯坤未有易也 " 。

释义 : 变化就是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相互推移和摩荡。

无差乱的单一的事物或方面是无法实现事物发展变化的。

" 一气之中 ,二端既肇 ( 开始 ), 摩之荡之 ,而变化无穷。

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 , 尽于此。

"释义 : 在一个具体事物的内部 , 对立面双方相互摩荡、相互唯用 .从而使事物变化无穷。

天地人物的运动变化的根源就在于此。

哲学点评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韧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10." 盈天地之间 , 皆器矣 , 器有其表者 , 有其里者 , 成表里之各用 , 以合用而底于成。

故合二以一者 , 既分 -为二之所固有矣 , 表里相待而二 , 二异致而一。

"释义 : 天地之间充满了各种器物。

每一件器物都有表和里两个方面。

表和里各有其功用 , 二者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东西。

哲学点评 : 这里是用器的表里关系来说明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即任何事物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存在的。

11." 天尊乎上 , 天入地中 , 无深不察 ( 看 ); 地卑于下 , 而地入天际 ,无高不彻(通达), 其界不可得而剖也。

"释义 : 天在上地在下 ,而天气人于地中 ,地气上升到天际 ,它们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

" 天下有公理 , 而执是则非 ; 天下有公非 , 而凡非可是。

"释义 : 天下有公理 , 如果把公理绝对化 , 就会变成谬误 ; 天下有公认的错误 ,然而在错误当中也可能有正确的东西。

哲学点评 : 对立面的双方具有同一性 , 即矛盾双方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12." 因所以发能 "," 能必符其所 " 。

释义 : 在王夫之看来 ," 所请能者即思也 , 所谓所者即物也 " 。

这就是说 ," 能" 是思维 , 是认识能力 , 即主体。

" 所 " 是认识对象 ,是客观事物 ,即客体。

"因所以发能 ": 根据客观对象才得以发生主体的认识。

" 能必符其所 ": 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哲学点评 :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 离开了客观物质对象就不会有认识。

也就是说 , 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 ,认识是第二性的。

这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13." 形 ( 感宫 ) 也 ,神(心)也 , 物也 , 三相遇而知觉乃发。

"释义 : 感觉器官 , 精神作用 , 客观对象 , 三者相遇 , 然后产生知觉。

三者缺一便没有知觉。

客观物体是知觉的客观条件 , 感宫和心是知觉的主观条件。

哲学点评 : 这是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知觉产生的条件。

在这里 , 他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14.“耳目但得其表。

譬如声音之丽(附着)耳目 , 一见闻之而然 , 虽进求之而但(徒)然。

”“心之愈思而愈得 , 物所已有者 , 无不表里之具悉 ; 物所未有者 , 可使之形著而明。

”释义 : 耳目所得到的仅仅是表面认识。

如声音一传入我们的耳朵 , 就听到了 ,再认真听也是如此。

而心则不然 ,愈思考得到的认识愈多 ,已经存在的事物 , 其表里都可以把握住 ; 还没有完全形成的事物 , 通过思维也可以把这一事物的形象把握得很清晰。

哲学点评 :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重要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15." 且夫知也者 , 固以行为功者也 ; 行也者 , 不以知为功者也。

""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 ; 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

"释义 : 知是以行作为它的功用的 , 而行却不以知作为它的功用 ; 通过行可以获得知的效用 , 而知则不能获得行的效用。

哲学道理 : 实践与认识相比较 , 实践是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东西。

16."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释义 : 秦王从建立万世一姓天下的私心出发 , 废除诸侯分封制 , 采取郡县制度。

他的政权只两代就消灭了 , 郡县制度却从此确立起来 , 历史前进了。

也就是说 ,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某个历史人物的动机一一偶然性来实现了。

注意 , 这里的 " 天 " 绝不是指有意志的天或绝对精神 , 而是指 " 理 ", 即客观规律。

因他不承认有在气之先的理。

哲学点评 : 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