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
大都市的辐射作用----以我国上海为例
网
• 在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 的地区,进一步开发就可以构成现代区域 的空间开发结构,实行网络开发。网络开 发可以提高区域内生产要素交流的深度和 广度,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可以 将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 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组 合。
2.大都市的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区,辐射范围小
资源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 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质(如粮食、副食
条件 城市进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品)、劳动力和城镇用地等
交通 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为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 条件 更远的城镇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城市等
人口 城市为服务范围内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
(1)空间集聚阶段
集聚 前期
集聚 后期
产业基础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增长后, 会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
当集聚超过一定规模后,会导致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经 济利益下降,大都市的集聚作用产生衰退,阻碍集聚的不利因 素会日渐凸显,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地价上升。生活质量 下降等
世界大都市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 作用的是集聚,然后才是辐射带动作用。
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
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 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阅读 Reading
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空间是如何由点到网发展的?
区域点轴空间发展示意
点
作用与距离和关系紧密相连,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辐射带动作 用就越充分。
2.大都市的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中国的一二三四线城市划分标准
中国的一二三四线城市划分标准中国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
划分依据:1、政治地位2、经济实力3、城市规模4、区域辐射力一线城市一线强北京上海(一个政治文化中心,一个经济中心,无争议)一线广州深圳(南粤双雄,实力旗鼓相当,公认一线)准一线天津(原本属于二线强,近几年国家重视、发展极快,步入准一线)二线城市二线强南京武汉沈阳西安成都(都属于区域中心城市)重庆(直辖市)杭州(经济发达、副省级)青岛大连宁波(三个经济发达的计划单列市)二线中济南哈尔滨长春(剩下的三个副省级城市)厦门(计划单列市、规模小所以只能是二线中)郑州长沙福州(经济发展较好的三个非副省级省会城市)乌鲁木齐昆明(国家重点发展的边疆国际化城市)兰州(西北重工业城市、兰州军区)苏州无锡(最发达的两个非省会地级市)二线弱南昌贵阳南宁合肥太原石家庄呼和浩特(七个实力相当的省会城市)准二线佛山东莞(两个制造业经济强市)唐山(环渤海重工业大城市)烟台(环渤海重要港口、经济强市)泉州(闽南经济中心城市)包头(重工业大城市)三线城市三线强银川西宁海口洛阳南通常州徐州潍坊淄博绍兴温州台州大庆鞍山中山珠海汕头吉林柳州三线中拉萨保定邯郸秦皇岛沧州鄂尔多斯东营威海济宁临沂德州滨州泰安湖州嘉兴金华泰州镇江盐城扬州桂林惠州湛江江门茂名株洲岳阳衡阳宝鸡宜昌襄樊开封许昌平顶山赣州九江芜湖绵阳齐齐哈尔牡丹江抚顺三线弱本溪丹东辽阳锦州营口承德廊坊邢台大同榆林延安天水克拉玛依喀什石河子南阳濮阳安阳焦作新乡日照聊城枣庄蚌埠淮南马鞍山连云港淮安丽水衢州荆州安庆景德镇新余湘潭常德郴州漳州清远揭阳梅州肇庆玉林北海德阳宜宾遵义大理四线城市剩余的所有城市。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产业带动功能: 2.都市核心功能: 上海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产业带动功能: 2.都市核心功能: 3.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拥有高效率的综合交通运输 网络,有虹桥、浦东两大国 际机场,外高桥、吴淞、洋 山等深水港区。
图 2-5 上海交通网络分布
图 2-7 上海洋山深水港位置 图 2-8 上海洋山深水港区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产业带动功能: 2.都市核心功能: 3.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4.金融服务功能: 上海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
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产业带动功能: 2.都市核心功能: 3.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4.金融服务功能: 5.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活 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949—1978 年,上海城 市化进程较缓慢,但是工业化的发展仍推动了上海的地域扩展。20 世纪 50 年代后 期,上海在建成区外开辟了许多工业区,并先后建成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 、青浦、南汇、崇明等卫星城。70 年代,为配合引进大型联合企业,先后开辟了金 山卫和吴淞两个卫星城,使上海的城市布局由单核心城市发展成为组合城市。 1979—2000 年,上海步入城市地域迅速扩展时期。特别是 90 年代以后,随着 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确立了建成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上海建成区与卫星城连成一片,上海大都市初步形成,城市地域迅速扩大。 2000—2015 年,上海逐步形成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的格局,城市空间 发展从黄浦江拓展到长江,多层次的城市空间体系结构基本形成
北京与上海经济辐射力差异的原因分析
作 者 简 介 :王 玺 ( 9 5 )女 , 东 省 人 , 都 经 济 贸 易 大 学 政 治 经 济 学 专 业 硕 士 研 究 生 。 18 一 , 山 首
① ② 数 据来 源 为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2 0 0 9年 统 计 年 鉴 及 双 三 角 洲 统 计 数 据 。 数 据 来 源 为 各 省 区 市 20 0 9年统 计 公报 。
存 在“ 点辐 射” 还 存在 “ , 线辐射 ” 。线 辐射一 般指 以铁 路 干线 、 路 干线 、 公 大江 大河 以及 大 湖沿 边航 道 和濒
临沿海 的陆地带 为辐射 的带状 源 , 向两翼地 区或上 下游 地 区推 开 的辐射 方式 。1 Ⅲ 由此 可 以看 出 , 海对 周 上 边 地 区的辐射除 点辐射 外 , 沿长江 向两翼 和上游 地 区扩散 , 成 了一个 线 辐射体 系 , 还 形 辐射 的范 围和影 响 都 比单纯 的点辐射 要大 。
元, 占同期全 国 G DP总 额的 1 . 7 , 均 G 1 2 人 DP为 3 8 0元 ; 长三 角 的 G 04 而 DP总 额 为 4 8 2亿 元 , 66 占同
期 全 国 GD P总额 的 1 . 8 , 均 GD 87 % 人 P为 5 0 1元 。 外 , 相邻 省 份 的发 展 情 况来 看 ,0 9年 , 北 60 ①另 从 20 与 京 相邻 的天 津 G DP为 7 0 . 5 0 8亿元 , 河北 为 1 0 6 6亿 元 ; 7 2. 与上海 相邻 的江苏 2 0 年 G 09 DP为 3 0 1 2亿 4 6. 元 , 江为 2 8 2亿元 ②。通过 简单 的对 比可 以发 现 , 京 的经 济辐射 力 要弱 于上 海 ; 仅 如此 , 现实 情 浙 23 北 不 从 况 来看 , 北京 对 周边 地 区 的拉动 力 不仅 远远 弱 于上 海 , 至还 出现 了“ 面辐 射” 即资源 由周 边地 区向 中 甚 负 , 心 城市 流动 , 使得 周边 城市 的经 济发 展受 到抑 制 , 城市 化水 平远 远低 于 中心城 市 。
北京和上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强度比较
、
北 京上 海 两城 市 的经济 辐射 效 应
பைடு நூலகம்
城市作 为一个 区域 的中心 地带 ,集聚着大量 的物 质资源 、 人力资源 、 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 。它发展速 度快 、 经济收入高 、 生 活环境好 、 蕴含 着大量 的就业和发 展机会 , 磁石 一样具 有 像 强大 的吸附力 , 拉动周边地 区剩余 劳动力和资源 向城 市大规模 流动 ; 同时也像 磁石一样具 有强大 的辐射 力 , 对周边 地 区经济
信 息传播 和资本输 出等带动周边 中 、小城 市和地 区 的经 济发 展 , 区域 内低一 级城镇 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对该 20 年我 国城市化水平达到 4 . 按 照美 国城市地理学 05 3 %, O 家 N . a 17 ) o h m(9 9 提出 的城 市化过程 曲线 , 已经 处于城 市化加 速阶段 。 城市化的发展将现代城市文 明不断从都市 圈的 中心城 市 向非 中心城市 扩散 , 从城市 向农村地 区扩散 , 最终 实现整个 区域经济社会 的协调快速 发展 。 如建在湖北十堰东 风汽车公 司 20 0 2年实现销售 收入 748 0 . 亿元 , 利润 6 0亿元 , 十堰市 以此为 龙头形成 了汽车城 ,辐射 的地理 区域和人 口范 围不 断扩 大 , 拉
区的发展 。北京和上海对周边地 区的经济辐射存在 明显差 异 , 动 了周边整个 区域 的快速发展 。 包 政 地理 的原 因, 也包 自法 国学者 G t a n 1 5 ) 出“ ot n (9 7 提 m 大都 市圈” 概念 以来 , 大 是 由多方面 的原 因造成 的 , 括经济 、 治 、 现实的原 因 。刘崇 献 (0 5 认 为 , 20 ) 这些原 因具体 来 都市 圈 已成 为衡 量一个 国家或地 区社 会经 济发展水 平 的重要 括 历史 的 、 主要 有城市规模 、 土地面 积及周 围地理条件 、 交通状况 、 经 标 志。 代合治 (9 8通 过对 我国 1 5 19 ) 2 个城 市行 政区的城市化水 说 , 平进行测度 , 认为我 国现有城 市群 l 个 。∞ 7 但若按 照 G t an om n t 济腹地 、 金融业 发展状况 、 产业结 构以及 与周边城 市间 的经 济
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一、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和重要性国家中心城市是指代表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最高水平的城市,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力,对周边地区和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文化和创新中心,对于全国的发展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的发展水平,对于国家整体的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也能够为下一步的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二、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1.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承载着国家发展的重要使命。
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国家整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随着城市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的推进,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引领作用。
国家中心城市通过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为国家整体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动力,成为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引擎。
4. 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的重要窗口。
随着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中,为国家整体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发展不平衡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现象,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中心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
基金项 目: E 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资助项 目 P HR( 1 HG L B) ; 北 京物资学 院产业经济学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 2 0 0 7 1 0 0 3 7 0 2 )
作者简介: 赵 娴 北 京 物 资 学 院 经 济 学 院 院长 , 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 教授 , 北京 , 1 0 1 1 4 9 ;
关键词 国家 中心城 市 经济规模 经济辐射力 经济辐射半径
中图分类号 : F 2 9 9 .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7 6 3 6 ( 2 0 1 3 ) 1 2— 0 1 0 6— 0 8
一
、
引 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 断加 深 , 城市 间的经济联 系也越来越 紧密 , 并逐 渐 以竞
使得 所建立的 中心城市评价体系在全 国范 围内缺少 客观性 和通用性 。研究分析结果 中对城市经 济辐射 的作用 大
多以相互对抗相互竞争为假设前提 , 而忽 略了同地区可 能存在 两个或 者多个 相互合作 的中心城市这一 问题 。
三、 中国国家中心城 市的确定
城市作为区域 的中心 , 是一定地域 内的经济聚集体 。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 , 彼此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相对
济综合发展水平 , 通过横 向比较展开实证分析 , 解析中国国家中 t l , 城市经济 的辐射 内容 、 辐射强度以及辐射范围。
二、 文献 回顾
陈田( 1 9 8 7 ) 对全国性城市经济影 响区域 的空问组织进行研 究 , 定义 了城市经济影响区 : 即城市经 济影响 区是 指城市 经济 活动影 响能力能够带动和促进 区域经济发展 的最大地域范 围。并通过构造城市经济影 响力 的复合指
北京上海辐射能力比较
转帖目前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远弱于上海时下人们热衷于评论和比较中国的三大“城市群”或者“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而其中的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更是比较的重点。
经济辐射能力是指在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影响能力和发展带动能力。
经济中心城市通过聚集和辐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与其周边城市以及经济腹地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经济中心城市的聚集主要源于其自身经济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施效益等,正是这些效益的吸引使得区域中的二、三产业,资本、人才、原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不断向中心城市聚集,极化效应使经济中心城市的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能够保持快速增长,这些又进一步强化了经济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的地位。
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源于中心城市对其自身结构的优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
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方面,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效益逐渐丧失,土地价格上涨、生活费用攀升等原因,引起部分人才和资本向周边地区迁移。
因此,扩散既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向周边城市经济腹地转移,又表现为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溢出。
其结果是在中心城市周边形成了卫星城和城市群,同时带动了周边经济区和乡村的发展。
从目前的所谓的三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来看,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无庸质疑的,广州作为狭义“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没有太大争议,而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还是存在颇多争议的。
关键还是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与上海相比相差很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周遍地区没有发挥带动作用,而是产生了“负拉动”——从这一地区抽取资源与资金,却没有反哺区域经济,例如天津感觉自己的发展受到了北京的压制,河北觉得自己为北京发展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多于获得的利益,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发展。
上海和北京作为中国的两个超级大都市,两者自身的发展都很快,但两者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却相差很大。
中心城市对周边经济圈经济辐射力比较分析——基于北京和上海经济圈的案例
中心城市对周边经济圈经济辐射力比较分析——基于北京和
上海经济圈的案例
牛华勇
【期刊名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31)002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中心城市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中国北方渤海湾经济圈中心的北京和长三角经济圈中心的上海亦迅速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并在各自所属经济圈内发挥了差异化的领导作用和辐射作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的原因包括:禀赋与环境差距;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差距.因此,要"因城而宜",对中心城市功能优势进行科学界定;协调经济圈内城市利益,实现产业合理布局.
【总页数】6页(P29-34)
【作者】牛华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0
【相关文献】
1.海洋经济圈成为新增长点r上海、深圳又添新目标: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J], 谢江珊
2.上海市对长三角经济圈经济辐射力的计量分析 [J], 黄玲;沈洁;杨鹏辉
3.长三角经济圈与京津冀经济圈的比较分析 [J], 屠孟樵;
4.长三角经济圈与京津冀经济圈的比较分析 [J], 屠孟樵
5.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分形测度及影响因素——基于北京、上海、广州的实证研究 [J], 栾强;罗守贵;郭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心城市对周边经济圈经济辐射力分析基于成都及周边城市的案例
中心城市对周边经济圈经济辐射力分析基于成都及周边城市的案例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中心城市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成都的经济发展影响着周边经济的发展,并发挥了领导作用和辐射作用。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的原因,包括:禀赋与环境差距;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差距。
因此,要“因城而宜”,对中心城市功能优势进行科学界定;协调经济圈内城市利益,实现产业合理布局。
而造成这些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讨论成都对周边城市的区域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圈;中心城市;辐射力一、引言中心经济辐射力是指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能力。
中心城市通过“聚集”和“辐射”与周边城市以及经济腹地形成紧密联系。
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施效益等,使得所属经济区域中的产业、资本、人才、原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等资源不断向中心城市聚集。
显著的极化效应促使经济中心城市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增长迅速,并进一步强化经济中心城市的区域增长带动作用。
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一方面源于中心城市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另一方面源于经济中心城市规模效益的逐渐丧失,致使土地价格上涨、生活费用攀升,引起部分资源向周边地区迁移。
中心城市辐射力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测度,本文将选取两个经济圈内城市之间GDP增长的相关度和利用外资水平(经济外向度指数)来综合测量两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力。
其中,经济外向度指数是区域的经济总量与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之比而求得的比例相对数,从而反映中心城市的经济活动具有的对于经济圈的影响程度。
在使用方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线性回归的方法,选取四川省的五大城市(成都、绵阳、德阳、宜宾、南充)历年的GDP和实际吸引外资数额,并将样本数据以1998年为基准年转化为比例指数形式,在不影响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使数据更加直观简明,易于观察。
比较视野下武汉增强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力研究
District economy| 区域经济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36比较视野下武汉增强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力研究徐柳怡 张玲玲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湖北武汉 430019摘要:中心城市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源于城市辐射力,本文以中心城市功能和辐射理论为基础,将武汉目前的综合实力与国家主要中心城市进行对比,通过构建国家中心城市能级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七大中心城市的能级指数及排名,结果显示武汉的辐射功能相对偏弱,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能力尚待提高。
最后结合武汉自身的特点和优劣势,提出武汉增强国家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辐射力;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20)33-0136-02一、国家中心城市的相关理论阐述(一)国家中心城市的本质和功能国家中心城市是基于全球城市网络体系,具有强大集聚和辐射能力,对内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城市。
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国家中心城市的本质不仅体现在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地域面积等空间存量上,更表现在全球化的连通性上,即城市的空间流量方面,二者相互联系。
实际上,就“国家中心城市”应当具有的地位和层级而言,城市规模、经济总量、结构和活力是基础,人才、资金、资源、交通和地理位置等比较优势是支撑,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辐射力等中心城市功能是关键,空间流量、城市能级和腹地范围是本质。
国家中心城市所处的区位条件和枢纽等关键位置,决定了它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中心城市的功能和特征之外,还应该通过强化控制管理、协调辐射、城市服务和信息枢纽等四大功能,获取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形成更大规模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构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二)国家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内涵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功能表现为城市的经济活动能够与其他城市实现近距离或远距离互动,引领和辐射周边区域,通过创造竞争优势不断积累扩大全球连通性和资源要素流动,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能级,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2025年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人教版)
C
A.四川省没有福建省经济发达B.湖北省比河南省GDP高C.江苏省内经济发展较平衡D.陕西省的人口分布较均匀
【解析】 成都的城市首位度比福州高→四川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推出四川省的经济没有福建省发达,A错误。河南省GDP比湖北省高,B错误。在六个省会城市中,南京的城市首位度最低→本省其他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最大→全省经济发展较平衡,C正确。西安的城市首位度较高→西安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大→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匀,D错误。故选C。
显下降→虹吸效应减弱,D正确。故选D。马上归纳 省会城市发展经济具有政策优势,城市首位度较高,但过高的城市首位度说明该省份其他城市发展相对缓慢。
(2024安徽阜阳颍州期中)断裂点理论是城市空间影响力的研究方法,断裂点处两城市的引力平衡,到断裂点的距离占两地距离比例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的相对经济辐射范围。下表示意徐州与其他城市间断裂点的距离。据此完成7—8题。
B
A.各城市间交流增多 B.区域内发展不平衡C.区域整体迅速发展 D.中小城市迅速崛起
【解析】 读图可知,不是所有都市圈之间都有交流的,A错误;最大的人口流入地是深圳都市圈,这会使深圳等发达城市的发展水平更高,
大湾区各都市圈人口流动差异更大,区域发展不平衡,B正确。区域发展速度不一致,有的地区发展快,有的发展慢,C错误;人口主要流向大城市,说明中小城市的发展并不迅速,D错误。故选B。
【解析】 南京市是江苏省的行政中心,行政级别高,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业发达;南京市常住人口最多,城市规模最大,城镇化水平最高;有南京大学等众多高校,科研力量雄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达,科学技术先进;第三产业发达,经济总量大,发展水平高;南京市地处长江沿岸,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联通效率高,经济腹地范围广,城市辐射功能强。
我国城市经济辐射力研究综述
、
城市经 济辐射 力研究 的主要分析 工具
总体 而言 , 国外 关 于城 市经 济 辐 射 力 的思 想 渊 源较早 , 早期城 市空 间结 构理 论 到 当代 的都市 圈 、 从 城 市群理论 , 不 包 含 了丰 富 的城 市 经 济 辐射 的 内 无 容 。其 中一些 知 名 的理论 模 型 , 为我 国学 者 进 行 成 城 市经济 辐射 力研究 的理论 基础 和分 析工具 。 城市断裂 点理论作 为城 市地 理学 的一 个 重要 理
[ 摘要 ] 在对我 国城 市经济辐射 力 的研 究 中, 学者们选 用 了不 同的分析 工具 、 指标 体 系、 评价 方 法 , 并提 出了我 国城 市经 济辐射 力的影响 因素及提 升城 市经 济辐射 力 的对 策 , 但这 些研 究仍存在 理 论创 新 力度 不足 、 评 价方法 单一、 重静 态轻动 态等 问题 。在城 市群 这一 大 系统 下研 究核 心城 市、 次级城 市、 小城 市及 整 个城 市群 的经济辐射 力 问题 , 今后值得 进 一步探 索的领域 。 是
21 00年第 1 期
广 西社会科 学
GUANGXIS HEHUIKEXUE
NO. . 01 12 0
( 总第 15 7 期)
( u ua v ̄, O 15 C m l e N .7 ) i f
我 国城 市经 济辐射 力研 究综述
雷朝阳 陈永秀
(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 萍乡 375 ) 30 5
研究成 果 。本 文从分 析工具 、 评价 指 标和 方法 、 响 影 因素 、 策建 议几 个 方 面 对我 国城 市经 济 辐 射力 研 对 究进行 阶段 性梳 理 和综 合 , 在 此基 础 上 指 出 已有 并 研究 的不足之处 和今后 进一步研 究 的方 向 。
中心城市辐射
中心城市辐射
中心城市辐射是指中心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这种辐射效应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辐射:中心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强的经济实力,其产业、企业和商业服务等在周边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力和溢出效应。
中心城市的繁荣能够吸引周边地区的资金、人才、资源等要素流入,形成经济链条和产业集聚效应。
2. 人口辐射:中心城市往往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更完善的人口配套设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和聚集。
这些人口流入不仅提高了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和消费需求,也推动了周边地区的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
3. 文化辐射:中心城市作为文化的中心和文化产业的聚集地,具有较强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中心城市的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和文化设施等能够辐射到周边地区,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
4. 政治辐射:中心城市通常是政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决策权和行政资源。
这使得中心城市在政治方面有较大的影响力,周边地区通常需要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和依赖。
中心城市辐射既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和繁荣,也可能加大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和不平衡。
因此,政府需要
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研究——以河北省会石家庄市为例
批 由17 4 项减少到2 项 ,审批用章由16 5 6枚减少到2 3 枚 。严肃查处不作为 、乱作为 、吃拿卡要 等违反
‘ 个严禁”的问题 ,全市共查处干部作风类案件 I 十 3 9 。通过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各级 9起 各部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 为石家庄市 带动周围区域发展提供了优质的软环境 。
的商 品集散地 。 目前石家庄 已成为 区域性商 贸中
心 、交通 中心 、金 融 中心 、物流集 散 地 、旅游 中心
和信息 中心 。20 年全市交通、仓储 、运输业在统 08 企业6 l ,实现增加值20 l家 6 亿元 ,占全市G P D 的比 重 为92 .%,从 业 人员 7 万人 ,占全社 会 在 统单 位从 业人员的8 %。金融方面 ,石家庄市 已初步形成银
( ) ‘ 大基地”和工业新区的辐射带动 一 五
按照 ‘ 一五”规划纲要要求,石家庄市逐步 ‘ 十 完善支撑工业经济 的五大基 地 :生物医药产业基 制造业基地 、信息产业基地。 ‘ 五大基地”规划占
家 、省 、市级专家共69 。其 中,国家级专家3 地、纺织服装基地 、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装备 2人 2
【 作者 简介 】 课题 主持人 :范彩 萍;执 笔人 :范彩 萍 、董 玉琴 ;参 加者 :曹雪彦 、刘秀梅 、王云峰 、封 国
江。范彩萍 ,教授 ,石家庄市委党校 ,研 究方向 :企业 管理 、城镇化 问题 ;董 玉琴 ,讲 师 ,石 家庄市信 息 工程学院 。研 究方向:工业管理。
一
全市 电子 信 息产业 主要经 济 指标 连续 多 年居全 省 同
( )迅 速发 展 的 第 三产 业 为 发挥 辐 射 带 动作 二
用 强化 了功 能
国家中心城市_概念_特征_功能及其评价_周阳
东京三个世界城市来论述其“全球城市” 理念,但她却是基于全球一体化下城市功 能和形态的变化,并非完全基于城市的地 位和等级。卡斯特以节点城市来说明全球 城市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城市不是 依靠它所拥有的东西而是通过流经它的东 西来获得并积累财富、控制和权力,从而 形成流量经济。[10]二者虽然没有提及国 家中心城市,但描述了一种新的城市功能 和形态,即已经不存在纯粹的封闭式的现 代城市,所有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全 球城市网络。国家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 区别仅仅在于节点功能和能级的差异,体 现为全球联通性的大小不同。
第三,从国家城镇体系或重点城镇 群规划的角度来界定国家中心城市。代表 是“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珠江三角洲 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该观点寓于国 家城市等级体系,将一国范围内的中心城 市划分为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 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镇),国 家中心城市处于金字塔等级的顶端。[11] 各城市争相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一方 面是提升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另一方面 也是期待成为国家战略,优先获得资源 配置。
(二)代表观点
目前,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理 解,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从世界城市体系的角度来界 定世界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其中的一个 层级。代表人物为弗里德曼。他通过对 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的总部(包括地 区性总部)、国际化组织、商业服务部门 的高速增长、重要的制造中心、主要交 通枢纽和人口规模的分析,将30个世界城 市划分为四个等级:全球金融中心、跨 国联系中心、重要的国家级中心、次国 家级或区域性中心。 国 [7] 内学者持此论 点的也占大多数,如段霞(2002)和连玉 明(2010)将世界城市或国际城市分为三 个层次:核心层,纽约、伦敦、东京等世 界城市或全球城市;次核心层,巴黎、新 加坡、香港等跨国性国际城市;第三层, 国家或地区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属于此 列。[8、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容提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
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规模,经济辐射力,经济辐射半径一、引言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并逐渐以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城市网络体系。
在城市网络体系中,区位优势相对较好,经济要素、产业相对集中的城市逐渐发展成为网络体系的中枢神经,对处于该网络体系的其他城市产生影响,形成了某个区域的中心城市。
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看,中心城市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辐射中心,是周围城市的增长极[1]。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是在2005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的。
是指那些在全国城市网络体中经济要素最为集中以及经济规模最为庞大的城市,是对于全国经济具有相当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城市,其发展能带动全国围其他城市共同发展的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联系国外市场的重要窗口,是带动区域经济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领头者。
经济辐射力是中心城市辐射力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
经济辐射力体现在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就业吸引能力、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2]。
本文将针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通过横向比较展开实证分析,解析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的辐射容、辐射强度以及辐射围。
二、文献回顾田(1987)对全国性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进行研究,定义了城市经济影响区:即城市经济影响区是指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域围。
并通过构造城市经济影响力的复合指标,运用断裂点公式解出不同层级城市的影响区[3]。
胡序威(2002)提出,都市区是由中心市以及与中心市存在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县(市)两部分组成。
都市区地域围的大小与中心市规模的大小呈正相关[4]。
娟(2003)则通过综合采用空间要素、时间要素、流量要素以及引力要素界定出四个空间围,然后将这四个空间围进行叠加划分出都市圈的围[5]。
顾朝林(1991)将图论原理与因子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全国434个城市进行综合实力评价,将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分解为经济发展水平、辐射[6]。
王新生等(2000)指出,经济客体的空间影响围界定十分复杂,但在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并以省为例探讨了Voronoi图在经济客体空间影响围界定中的应用[7]。
莉(2001)以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集合,构建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了各城市综合实力,确定各城市强弱影响区围,并据此预测省城市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8]。
王法辉等(2004)引入划分GIS方法来划分城市吸引围[9]。
国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了不同方法及手段,目的都是希望能准确揭示出一定地域不同城市间的联系强度,探讨一定区域不同级别的城市间的相互影响状况。
但大多数论文研究的对象都过于集中某一特定区域,使得所建立的中心城市评价体系在全国围缺少客观性和通用性。
研究分析结果中对城市经济辐射的作用大多以相互对抗相互竞争为假设前提,而忽略了同地区可能存在两个或者多个相互合作的中心城市这一问题。
三、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的确定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是一定地域的经济聚集体。
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一般城市而言,中心城市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中心城市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若干“中心”,如商品流通中心、交通运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中心城市通过这样的“中心”对区域发展起带动作用[10]。
(一)指标的选取为了能更好地,更全面地反映城市经济实力,本文选取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分别为:年末从业人员数(D1)、全市地区生产总值(D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D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D4)、外商实际投资额(D5)、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D6)、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D7)、地方性一般财政支出(D8)、科教财政支出(D9)。
(二)主成分分析法本文假设反映中国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的指标是近似的,为加强主成分分析法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中国省级、副省级以及省会城市共35个城市作为分析样本。
与9个指标变量构建成为一个原始矩阵,运用SPSS软件计算得出9个指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并通过KMO及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得到KMO值为0.813,根据Kaiser给出的常用KMO度量标准属于较适合使用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卡方为701.827,相应的p值为0.000,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135个样本9个指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表2公共因子特征值机方差贡献率(三)因子得分从表3中可以看出,通过SPSS软件对原始矩阵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一个公共因子,特征值为7.79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585%。
该因子便可表示为城市经济实力因子,该因子能够很好地解释9个指标变量。
根据该因子得分可对35个城市样本进行城市经济实力上的排名。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因子得分函数为:F=0.121*D1+0.125*(D2+D4+D7+D8)+0.100*D3+0.103*D5+0.123*D6+0.124*D935个城市的因子得分结果如表3所示。
表335个城市经济实力因子得分从表3中可以看出排名前5的城市依次为:(3.2658)、(3.2236)、天津(1.2120)、(1.1176)、(1.0261)。
前两位的与实力相近,后三个城市的实力相近,从城市所在的地区来看正好分别位于中国东南西北四个经济大区,这五个城市除外其余皆为中国直辖市,属于政治最为集中的城市。
本文根据此结果选定以上5个城市为中国国家级中心城市。
四、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一)五大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力的指标分析首先对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的9个指标变量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均值为0,方差为1。
表4国家中心城市9指标变量Zsocre标准化处理结果从表4中可以看出:市作为总分排名第一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标得分上在D1、D4、D6、D7以及D9上排名第一,D2以及D8指标上仅次于市排名第二。
说明市对全国经济的辐射力上主要从劳动资源上、市场规模上、资金流上、科技教育水平上体现,对于北方地区的辐射主要体现在商贸服务上。
从D3、D5指标上看,市对于国外投资的吸引力在五大国际中心城市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下,这可能是因为市的发展水平已经相对处于较高的水平,发展的增速在不断放缓,从而对投资的新引力下降。
市作为总分排名第二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标得分在D2、D5以及D8上排名第一,D4、D6、D7以及D9指标上的得分也相当的高,非常接近市的水平。
说明市对全国经济的辐射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水平、对外经济开放程度、城市基础设施及服务水平上。
对中国南部地区的辐射力除以上几个方面外主要反映在商贸市场规模上、资金流上以及科技教育水平上。
同时我们也看到市在D3的指标上也处于负值水平,其原因与市类似。
和对于全国经济的辐射力具有互补性,各自对于本城市所在地区经济的辐射力上有所趋同,均是各地区生产力最集中的城市、商贸中心城市、资金流最大的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及服务最完备的城市以及科技教育水平最高的城市。
天津市是总分排名第三的城市,其与前两位的在总分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在地区的辐射力上呈现出与市互补的现象,天津市在D3、D5的水平上处于较高水平,在北部地区城市中处于最高水平。
这说明和天津两个城市间存在非常好的合作关系,对地区以及全国经济的辐射是通过协同来完成的。
在后面的分析中本文将两座城市合二为一成为京津城市圈,对两个城市辐射力的研究也将合二为一。
市是总分排名第四的城市,从指标上来看,在D3上排名第一,D8排名第三。
中国正在加大力度开发西部地区,市作为新兴的国家中心城市对于投资的吸引能力非常的强。
市是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城市,其他城市与其地位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市在中国西部片区的辐射力还是相当强的。
但市在D2、D4、D6指标上均垫底,说明市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在未来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市是总分排名第五的城市,从指标上来看,得分结果均在均值水平以下。
但是与后三个城市中进行比较的话,市D1、D2、D4、D6以及D7五个指标排名第三,可以肯定市在中南地区的辐射力是非常的强的,是华南经济区的国家中心城市。
后三个城市在全国围的经济辐射力无法与抗衡,但是其在地区的经济辐射力还是相当强,是地区经济与全国经济联系的纽带。
从以上的分析也看出中心城市经济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关系。
从各指标变量的间距来看,D4、D7、D9的指标间距最小,分别为2.05、2.05、2.16,说明国家中心城市在商贸市场规模、资金输出能力以及教育科技水平上的差异性最小,而间距最高的指标D1、D2、D3分别为2.43、2.45以及2.57,说明国家中心城市在生产力规模、劳动资源以及吸引投资的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二)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围的分析为了进一步从空间的角度进衡量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围,本文首先使用断裂点模型计算出各城市间的断裂点。
该模型认为中心城市可以对所在的地区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逐渐衰减,运用锻炼点公式进行分析,是研究经济辐射力的典型方法之一11,12]。
其计算公式为:其中L ik表示第i个城市与第k断裂点到第i个城市的距离,L ij表示第i个城市与第j个城市间的距离,本文所使用的距离为两城中心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F j为第j个城市的经济实力,F i为第i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本文均用因子得分结果作为城市经济实力的数值表示。
这里将城市编号为京津地区1、地区2、地区3、地区4。
相应的断裂点为k12、k13、k14、k23、k24、k34,共6个断裂点。
表5国家中心城市间的距离(公里)表6国家中心城市距各断裂点的距离(公里)表7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半径(公里)将城市的经济实力值F值及距离L值代入上述公式,得到各个城市距离断裂点的距离如表6所示。
本文假设各城市经济辐射力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结合场强公式:M ik=F i/L ik2及辐射半径公式:计算出各个城市的经济辐射半径。
图1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半径示意图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而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力依然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