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诗中窥探古代人战争观

合集下载

古诗中的战争描绘

古诗中的战争描绘

古诗中的战争描绘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古人对战争的描绘可以通过古诗得到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古诗中的战争描绘既有对战争中残酷与无奈的揭示,也有对战争中英勇与豪情的赞颂。

以下将通过一些古诗作品,探讨古诗中战争描绘的特点和意义。

其一,“月下独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他以饱含哲理和豪情的笔触,描绘了战乱时期的动荡和自己内心的忧伤。

诗中容易联想到唐朝末年的安史之乱,战争的阴影笼罩下,整个社会陷入了混乱和血腥。

诗中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痛和无奈。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的破坏力和对人们生活的冲击。

其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是一首抒发自己对战争的不满和愤懑的诗。

唐朝末年,中原连年战乱,战事频繁,百姓苦不堪言。

诗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充满了对战争残酷和人间疾苦的呐喊,彰显出诗人深深的愤懑之情。

相对于战争的描绘,古诗中也蕴含了对战争中英勇与豪情的赞颂。

比如岳飞的《滁州西涧》中,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用精妙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战地风景和战士们义无反顾的英勇形象。

诗中的“望眼欲穿千里雪,为他人作嫁衣裳”表达出对身边战友和家乡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开启了古代军事题材诗歌的新时代,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忠诚。

此外,古代叙事诗也是战争描绘的重要形式。

如《夜泊船瓜洲》描绘了宋代文天祥统帅南宋抗元军队,却被叛徒出卖的悲壮场景。

诗中渲染了夜色下寂静的江水和悲怆的战士,以及文天祥坚贞不屈的英勇形象,打动人心。

通过以上的古诗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古诗中对战争描绘的千姿百态。

这些描绘既是对战争的深度思考和真实反映,也是对那段历史的呈现和铭记。

战争是历史的烙印,是时代的见证,而古诗中的战争描绘则是我们如何理解和铭记那段历史的重要篇章。

总结来说,古诗中的战争描绘通过形象生动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无奈,也表达了对英勇和豪情的赞美。

这些描绘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古代诗词中的战 争描写与爱国情怀

古代诗词中的战 争描写与爱国情怀

古代诗词中的战争描写与爱国情怀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战争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诗人们以其敏锐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战争的残酷、英勇的战士以及炽热的爱国情怀。

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血与火交织的时代。

战争,自古以来就是残酷而无情的。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这是曹操在《蒿里行》中对战争后惨状的描写。

累累白骨暴露在荒野之中,广袤的土地上听不到鸡鸣犬吠之声,一片死寂和荒凉。

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命的消逝,更是家园的毁灭和社会的动荡。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也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创伤。

国家沦陷,山河依旧,然而昔日繁华的城市如今却杂草丛生。

诗人因感伤时事,连看到盛开的花朵都不禁落泪;因与亲人分别,听到鸟鸣声也感到心惊胆战。

这种对战争的悲愤和无奈,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

然而,在战争的黑暗中,总有英勇无畏的战士挺身而出。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战士们在漫天的黄沙中历经无数次战斗,身上的铠甲都被磨穿,但他们的决心从未动摇,不打败敌人誓不还乡。

这种豪迈的气概和坚定的信念,令人钦佩。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则展现了战士们在军营中的豪迈生活和雄壮气势。

他们在醉意中仍不忘抚摸宝剑,梦回战场时听到的是嘹亮的号角声。

在战场上,他们分食牛肉,奏响军乐,在秋天的战场上接受检阅,准备为国家浴血奋战。

古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更是熠熠生辉。

陆游一生都怀着对国家的深沉热爱,他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即使在临终之际,他最大的遗憾仍是未能看到国家的统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溢于言表。

他叮嘱儿子,当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一定要在祭祀时告诉他。

从战争诗中窥探古代中国人战争观.docx

从战争诗中窥探古代中国人战争观.docx

古代中国人战争观初探摘要战争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而沉重的话题,而在诗歌极为繁盛的古代中国,战争题材的诗歌也成了反应人们战争观的一面镜子。

本文结合具体诗歌,从纵向(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的战争观)和横向(古代中国人战争观的分类)两个方面对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进行了简要分析。

作者认为,在主观感知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以热爱和平、厌恶战争为核心的战争观,并逐渐将其升华为忧患意识并主导着中国人的传统思维。

关键词:古代中国人战争观战争诗歌热爱和平忧患意识自进入人类社会以来,战争就成为一个伴随人类的永恒而沉重话题,纵览古今中外,我们几乎无法回避,尽管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它的发生。

无论战争的性质如何,它带给人们的结果却是大致一样的,那就是:马革裹尸和家园荒芜。

战争观,通俗说就是人们对战争的看法,简言之,它是“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及与此相关的问题的看法的基本观点,包括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后果、制止战争的途径等问题。

说穿了,就是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问题”1。

而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或背景的诗歌,即“凡由战争牵动的社会各个层面及其所引起诗人心理波澜的动荡而形成的诗歌” 2都可视作战争诗。

从这个意义上讲,战争诗与军旅诗和边塞诗有交集而又不完全相等,军旅诗和边塞诗中涉及战争的内容才可称为“战争诗” 。

显然,一定时期的战争观是会影响到该时期战争诗的创作的,反过来,通过分析某时期的战争诗的创作特点也能得出该时期的战争观。

接下来,本文试图从纵向(即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人们的战争观)和横向(即从中国人战争观的分类角度)两个方面,结合具体诗歌简要阐释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

纵向分析一、《诗经》中的战争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余年的诗歌 305 首,对日后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据统计,《诗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诗篇是直接或间接描写战争的(数据来源:吴培德《诗经论集》)说明当时战争尽管规模也许不太大,但却是很频繁的。

唐诗宋词中的战争题材与英雄形象塑造

唐诗宋词中的战争题材与英雄形象塑造

唐诗宋词中的战争题材与英雄形象塑造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众多作品涉及战争题材,并通过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英勇与豪情。

在这些诗词中,战争题材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更是一种精神表达,体现了诗人们对战争的理解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本文将通过对唐诗宋词中的战争题材与英雄形象塑造进行探讨,以展现那个时代磅礴壮丽的战争风貌和伟大英雄的形象。

一、唐诗中的战争题材与英雄形象塑造1. 《出塞》—王之涣登徒涂山,雪居人未半年。

吐谷浑子女难留。

马迁来袭,征战羌戍,风沙射都匀。

钱塘自古繁华地,如今疮痍无人吟。

王之涣的《出塞》以豪情万丈的诗句描绘了壮丽的战争场景。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出塞大军的英勇形象。

诗中雄浑的词句和丰富的形象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士们的英勇与坚韧。

2.《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的《关山月》通过夜空中的明月和边关战事来抒发思乡之情。

诗中展现了边地戍卒的艰辛和他们坚韧的战斗精神,同时以夜色和明月的美景衬托出英勇战士的英雄形象。

二、宋词中的战争题材与英雄形象塑造1.《满江红·登夜行船》—岳飞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也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惜之情。

诗中描述了草原的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同时也揭露了战争给人们生命带来的消亡。

作者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对逝去生命的思念,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英雄形象。

2.《满江红·登夜行船》—岳飞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倚栏松竹杖,拄着一点斜阳。

这首词中岳飞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战争与英雄主义融为一体。

作者以明月、清风、稻花等景物为背景,展示了英雄壮举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岳飞通过这首词将自然景物与英雄形象的塑造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

古今中外的战争诗歌赏析

古今中外的战争诗歌赏析

.'
中国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边塞诗基本表现出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分为以下几类:
1揭露战争残酷的本质,痛斥战争带来的破坏。

如李白《战城南》抒发战士的离别痛苦,而实质是对战争本质的揭露。

2战争为征夫、思妇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

如诗经。

采薇“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渴望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如李贺《南园》等
对于西方战争诗发展来说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非常重要。

它通过对特洛伊战争的描写,歌颂英勇善战、为集体建立功勋的英雄如赫克托尔,阿喀琉斯等。

其中更多地运用了比喻等手法对战争场面作了大量描绘,同时以“荷马式比喻”,使残酷的战斗场面充满了悲壮和崇高的色彩。

到了近代,战争诗还用各种方式宣示反战立场。

诗人艾略特写了《荒原》、《四个四重奏》两部伟大的长诗,就谈到战争给世界带来的废墟甚至坟墓。

而东方的战争诗受地域政治影响。

如1937年“七七事变”,战争在卢沟桥推进,日本开始全面侵略中国,于是我国出现了一种抗战诗歌。

比如《五月的鲜花》、《假
如我们不去打仗》,这就是东方的战争诗。

众多的诗人都对战争进行了反思。

相比之下我更欣赏中国的抗战诗歌。

诗人田间在1938年创作的街头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被张贴在城市、乡村、直接起到了“动员民众,打击敌人”的作用。

抗战时期的中国诗人通过表现战争的严酷与艰苦,显示出人的崇高和力量。

这标志着中国的战争诗歌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

描写古代战争的诗句(精选3篇)

描写古代战争的诗句(精选3篇)

描写古代战争的诗句描写古代战争的诗句(精选3篇)战争是一种集体、集团、组织、民族、派别、国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击、杀戮等行为,使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

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描写古代战争的诗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描写古代战争的诗句【篇1】1、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

——汪遵《咏昭君》2、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

——李纲《喜迁莺·晋师胜淝上》3、移戌腰金印,将军度玉关。

——王镃《塞上曲》4、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5、内史调兵惟汉相,春潭通漕笑韦坚。

——王恽《浣溪沙·送王子勉都运关中》6、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杜甫《曲江对雨》7、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8、兵安在?膏锋锷。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9、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10、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张仲素《秋闺思二首》11、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高適《塞下曲》12、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13、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李白《豫章行》14、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

——颜延之《阮步兵》15、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陈德武《水龙吟·东南第一名州》16、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17、细腰争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下来。

——李涉《楚宫怨二首·其一》18、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

——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19、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

——刘基《北风行》20、伍相鸱夷,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

——吴伟业《沁园春·观潮》21、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

诗词中的战争意境解析

诗词中的战争意境解析

诗词中的战争意境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记录历史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载体。

其中,战争题材的诗词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战争景象和英雄壮丽,更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世界和平的思念。

本文将分析一些经典的战争题材诗词,探讨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表达了诗人思念远方兄弟的情感,通过描绘战争中的英勇壮丽景象,表现了战士们为国家和家乡英勇战斗的决心和牺牲精神。

诗中词藻华美,以丰富的意象来描绘战争的场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些描写令人联想到战争中的烽火冲天,家书难寄的情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夜行船》通过诗人夜间乘船的经历,展现了壮丽的战争景象和对国家、家乡的深情厚意。

全诗洋溢着浓烈的战争氛围,意境瑰丽动人:“波上马如龙,鸟飞霜月白。

著盖迷蓬转,长行缘湍急。

”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乱时期的浩荡壮丽和无奈忧伤。

明代文人文徵明的《卜算子·咏梅》是以战争为背景的诗词之一。

通过对梅花的写景,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惜与忧虑。

诗中的意境清新凄婉,让人不禁感叹万物皆有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些细腻的描写表达了战争中花朵的坚强和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忧虑。

近现代的战争诗词则更加直观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如民国时期诗人席慕容的《黄河颂》以表现对战争伤害的忧虑和对和平的追求为主题。

诗中所展现的战争景象让人震撼,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的摧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些诗句通俗易懂,直抒胸臆,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伤害。

综上所述,诗词中的战争意境可以通过各种手法和形象来表达,从华美辞藻到直抒胸臆的描写,都使读者对战争的恐惧、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产生共鸣。

战争的诗句古诗大全

战争的诗句古诗大全

战争的诗句古诗大全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句写战争的诗句,表达了战争残酷,却有勇士不惧死亡,不屈不挠的精神。

黄沙指的是战争的环境,百战穿金甲表示战士经过多次战斗,铠甲已被黄沙穿透,但战士依然不屈不挠,不破楼兰表示对故乡的忠诚,决不投降。

这句诗展现了战士的勇敢、忠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敬佩。

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两句诗表达了人生追求成功的同时不断付出代价的主题。

前一句“三十功名尘与土”描绘了人们为争取名利而不懈努力,却将功名与土地一样被埋葬在了尘土之下,最终成为了空虚的果实。

后一句“八千里路云和月”则暗示了追求功名的路途艰辛,似乎路漫漫,而无尽的云和月也不会给人们帮助。

整首诗反映了人生的追求和最终的沉沦的意境。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是一句写战争的诗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不堪。

秦时是中国历史上秦朝的时代,而汉时关是指在汉朝时代的一道关卡,诗人通过对秦时明月和汉时关的对比,强烈地表现出了战争带来的悲剧和残酷。

正如诗句所说,即使经过万里长征,战士也未能归来。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通过这句诗的表现,对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

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是写战争的诗句,描述了战士为了国家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热情。

诗人认为,在战场上死亡是为了国家的最高贡献,为了追求这样的贡献,就不必考虑马革裹尸的后事。

整个诗句展现了战士非凡的勇气和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牺牲生命的不畏惧。

诗人通过描述战士们为国家付出的献身精神,强烈地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战士的尊重。

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是一句写战争的诗句。

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现了对战争的不舍与无奈。

在醉意中,诗人挑灯看剑,回忆起战场上的情景;在梦中,诗人又重新吹起角声,回到了战争的营地。

这句诗句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留下的深刻印象与难以释怀的感受。

6.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是一首写战争的诗句。

诗经中体现的对战争的态度

诗经中体现的对战争的态度

诗经中体现的对战争的态度
《诗经》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篇,战争是其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体现的对战争的态度。

首先,《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并不强调战争的直接暴力场面,而是更多地关注战争对于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影响和痛苦。

例如,《采薇》是一首厌战诗,虽然诗人完成了戍边的任务并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他对战争充满了厌恶之情,呼吁人们“莫忘艰险”。

其次,《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强调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

这些诗篇常常表达出对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战争的无奈。

例如,《小雅·采绿》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首诗表达了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战争的无奈。

最后,《诗经》中的战争诗篇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警醒。

这些诗篇常常通过对比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美好来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例如,《大雅·皇矣》中写道:“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行曷其能,于以求之?帝谓文王:‘无念尔祖!’克念作圣,无念尔辟。

天门不远,天意非远。

”这首诗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警醒。

综上所述,《诗经》体现了对战争的复杂态度。

虽然其中有一些赞美战争胜利的诗篇,但更多的则是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警醒。

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战争和和平的认识和态度,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战争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有关战争的五首诗词及赏析

有关战争的五首诗词及赏析

有关战争的五首诗词及赏析战争,从来都不会使正常而富有正义的人们感到舒心愉悦,只会使他们在惊心动魄之余承受着巨大的苦难。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战争的诗句,希望你喜欢!1、《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赏析: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3、《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从古典诗歌看中华民族的战争观-精选文档

从古典诗歌看中华民族的战争观-精选文档

从古典诗歌看中华民族的战争观-精选⽂档从古典诗歌看中华民族的战争观⼀⽂化背景中华民族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因为中国⾃古是以农⽴国,中华⽂明主要是农耕⽂明。

农业经济本⾝需要固守在⼟地上,相对较为稳定,⽽不是像游牧民族那样“逐⽔草⽽居”的居⽆定所,在迁徙中容易发⽣争夺资源和⽣存条件的战争。

农业民族乐天知命,对⼈际关系的要求是⼈际和谐、互相帮助,很少有征服别⼈、开疆拓⼟的野⼼;⽽中华民族的诞⽣地是⼀块半封闭的⼤陆,东⾯、西北、西南⽅向所形成的天然地理屏障,为中国⽂化的独⽴和民族的⾃由繁衍⽣息提供了保障。

中国历史上,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原农业民族⾯对西北草原游牧民族的侵袭和⼊侵,奋起反抗时进⾏的也只是⾃卫战争,基本上采取防御政策,长城即是这⼀政策的⽣动体现。

汉民族除坚决抵抗外,还采⽤“怀柔”、“抚和”政策,如和亲、会盟、开放“互市”、赠送物品等⽅式,这和西⽅民族主张战争、征服世界的⽂化⼤不相同。

李⼤钊称中国⽂化为“安息的”,称西⽅⽂化为“战争的”。

陈独秀也说: “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

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儒者不尚⼒争,何况于战?⽼⼦之教,不尚贤,使民不争,以甲兵为不详之器。

故中国⾃西汉以来,黩武穷兵,国之⼤贼。

佛徒戒杀,益堕健⽃之风。

……若西洋诸民族,好战健⽃,根诸天性,成为风俗。

⾃古宗教之战、政治之战、商业之战,欧罗巴之全部⽂明史⽆⼀字⾮鲜⾎所书。

”中华民族历来的思想⽂化也崇尚和平,这在儒、道、墨三家思想中都有反映。

如墨家的理想就是建⽴⼀个“兼相爱,交互利”的社会。

墨⼦最早提出“兼爱”和“⾮攻”的思想,认为社会的罪恶均源于⼈们之间的不相爱,连战事也是因为诸侯之间不相爱⽽起。

道家则对兵事持⼀种贬斥的态度。

⽼⼦认为:⽤兵是不祥之事,只能是不得已⽽⽤之;对⽤兵很感兴趣的⼈实际是喜欢杀⼈,即使取得了胜利也不会带来和美和谐,因为⼀切⽣物都喜欢在平静的环境中⽣活,战争给⼀切⽣物带来的是灾难,所以,以兵强天下者,违背众⽣之意志,是⼀定要灭亡的。

诗词中的战争题材解析

诗词中的战争题材解析

诗词中的战争题材解析战争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部分,它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

而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也经常以战争为题材,通过吟唱和抒发情感来反映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感知。

面对战争题材的诗词作品,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解析其中的意蕴和价值。

首先,诗词中的战争题材常常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木兰辞》中描绘的战争场景,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英勇行为,但同时也描写了战争的残忍和残酷,以表现出诗人对于战争的反思和批判。

而《敕勒歌》中的“边风动,flags声咽,起萧萧”,则以深沉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尽苦痛。

通过这种描绘,诗词传递出对战争带来损失和伤害的深深关切,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思考和警醒。

其次,战争题材的诗词也透露出矛盾的内在动力。

在古代诗歌中,战争被赋予了正义和荣耀的象征,歌颂了将士的英勇和忠诚。

而同时,战争又带来了死亡和毁灭,让人们陷入痛苦与悲痛之中。

这种矛盾体现在《岳阳楼记》中:“兵者,诡道也。

”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制度的疑问和思考。

诗词通过对于战争的复杂性的揭示,引发人们对战争价值的反思和思考。

除此之外,战争题材的诗词还常常以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比如《送别》中,作者李白以诗意的笔触表达了对好友从军离别的伤感和留恋,以及对战争带来伤害的愤怒。

而《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心如铁,石亦转,茅茨寒中破竹笼”,则表现了作者白居易面对战争中的困境和无奈时的坚定和勇敢。

这些诗词作品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中,让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苦难。

总的来说,诗词中的战争题材通过多种手法和角度,以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意境描绘了战争的残酷、痛苦和矛盾,展示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作品中透露出的情感和价值引发了读者对战争伦理和人性的思考,警示人们要珍爱和平,追求和谐与共存。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诗词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思考战争问题、塑造和传递价值观的重要文化遗产。

古诗里的战争展现了人间百态诗句

古诗里的战争展现了人间百态诗句

古诗里的战争展现了人间百态诗句一、战争带来的苦难古诗中,战争往往被描述为带来苦难和痛苦的因素。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写道:“伏弩多数,弱冠孤竹;清高会合,高开早达……敢竭力以为国家效忠,践履职分,死而后已,便赐脂矣。

”这些诗句中,战争所带来的牺牲和痛苦让人不禁感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而在《望岳》中,杜甫写下:“大石槌千门,人血洒秋多”。

这些句子更是在表达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痛。

古诗中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和伤痛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和平的向往和渴望。

二、战争中的英雄豪杰古诗也展现了战争中的英雄豪杰形象。

在《将进酒》中,李白借酒浇愁,豪情万丈地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些句子中,诗人将战争中的英雄豪杰塑造得栩栩如生,展现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豪迈和英勇。

在《将军令·古滹沱》中,杜甫写到:“少年经过多少战,刀枪日暮垂落军。

”诗句中,战争中的将领形象更是展现出了一种英勇和豪杰之气。

三、战争中的离别与怀念战争带来了无数的离别与怀念。

在《将进酒》中,李白写到:“蓬莱文章建离谢,琼案飞渡庾争年。

”古诗中离别与怀念的主题贯穿始终,将战争中的人性冲突和情感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乌衣巷》中,刘禹锡写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些诗句中,战争带来的离别与怀念让人颇感伤感与感伤。

总结回顾:古诗中的战争主题展现了人间百态的诗句,在诗句中,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和痛苦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弦。

古诗中也塑造了许多战争中的英雄豪杰形象,展现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豪迈和英勇。

离别与怀念也是古诗中战争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带来的离别与怀念让人不禁感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古诗中的战争主题展现了人间百态,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品味。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古诗中的战争主题展现了人间百态的诗句,让人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痛苦让人不禁感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战争中的英雄豪杰形象展现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豪迈和英勇,让我们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古诗词中的战争场景如何反映人类的残酷和痛苦

古诗词中的战争场景如何反映人类的残酷和痛苦

古诗词中的战争场景如何反映人类的残酷和痛苦战争是人类社会中最残酷和痛苦的一种形式,它带给人们的是死亡、伤痛和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古诗词中,战争场景被描绘得生动而无情。

通过古诗词中的战争场景,可以体验到人类的残酷和痛苦,以及诗人们对战争的深切思考和忧虑。

古代战争中的残酷和痛苦在古诗词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诗人们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战争的残酷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年代下的兵戈四起,村庄烽火连天,人们失去了宁静与安宁。

在这个插图中,一排排烛光下,散发着寒冷而悲伤的光芒。

同时,古诗词中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

诗人们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人类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无助。

例如,北宋诗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一诗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诗人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战乱时期人们夜晚恐怖的生活场景,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刻痛苦。

战争中的残酷和痛苦在古诗词中的反映不仅仅是对具体战争场景的描绘,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忧虑。

诗人们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痛心。

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因此更加痛恨战争的发生。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草原为背景,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尽悲伤。

诗人将战争比喻为无情的野火,揭示了战争犹如野火一样烧不尽,给人们带来痛苦。

诗词中对战争的残酷和痛苦的描绘,也是对人性的反思。

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破坏让诗人们深感痛心,他们对战争持有非常批判的态度。

通过对战争的反思,诗人呼吁人们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写古代战战争诗词赏析

写古代战战争诗词赏析

写古代战战争诗词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写古代战战争诗词赏析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

诗词中的战争与英雄读诗中感受唐诗中的战争意象

诗词中的战争与英雄读诗中感受唐诗中的战争意象

诗词中的战争与英雄读诗中感受唐诗中的战争意象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战争与英雄主题最丰富的一个时期。

唐诗中透露着浓郁的战争气息,描述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壮举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读唐诗,我们能够感受到那种战争意象,感受到英雄的凛然和胸怀。

在唐诗中,战争意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这样的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这句诗描绘了战乱年代里一座美丽的园林,黄鹂在青山绿水间鸣叫,给人一种别样的和谐与宁静。

然而,这和谐与宁静的背后是千万冤魂的哀嚎和祸乱。

这幅景象,使我们不禁想起了唐朝时期频繁的战争,英勇的将士为了国家的安宁而浴血奋战。

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展现出无比的英雄气概,也在唐诗中被铭记和崇敬。

除了描述战争场景,唐诗还通过塑造英雄形象来反映战争与英雄主题。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表达了对英勇战士的深深思念和崇敬之情。

古原草虽然在岁月的轮回中不断生死交替,但其生命力却是极为顽强的。

正如唐代的英雄们,在充满战争与变乱的年代里,他们不屈不挠,英勇奋战,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诗中的英雄形象丰润多样,有文臣武将,有隐士逸民。

杜甫的诗中就有许多描写将士的作品。

比如《兵车行》,描绘了士兵奋战在战场的惨烈景象,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而《战城南》则描绘了战场上将士们与敌人拼杀的情景,表现出壮烈的场面和英勇的气魄。

这些英雄,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因种种原因离开了战场,最终都成为了历史的传说和英雄的象征。

读唐诗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战争意象,感受到英雄的崇高情怀。

这些文学作品虽然是在遥远的历史年代产生的,但是它们带给我们的感触却是永恒的。

通过阅读这些诗歌,我们能够了解到唐代的战争与英雄主题,了解到那个年代的人们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下所表现出的崇高的品质和胸怀。

总的来说,诗词中的战争与英雄元素是我们国家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唐代的诗歌尤为突出。

从《诗经》中的战争诗看中西方战争观念差异

从《诗经》中的战争诗看中西方战争观念差异

从《诗经》中的战争诗看中西方战争观念差异战争几乎存在于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内,人类自然也难以避免。

因此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战争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从小到大读过的这么多诗、词中,总会有那么些与战争有关。

它们自成一体,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部分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诗经》作为古代东方诗歌艺术的瑰宝,自然有着许多战争题材诗。

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民对于战争的理解、情感倾向;若将其与西方同样是《荷马史诗》中的战争诗相比较,亦可以窥见东西方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战争观念差异。

一、战争目的比较我们不妨先来读这首耳熟能详的《小雅·采薇》(节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这首诗向人们勾绘出了从军的将士因国家边境遭到骚扰入侵,而忙于战事无法归家的画面。

在诗中,战争的目的显而易见,即抵抗外来民族玁狁的侵略。

玁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也称之为犬戎,活动于今天的甘肃、陕西一带。

在西周初期,玁狁有较强的势力,对西周构成较大威胁。

这也就解释了《诗经》中有可观数目的战争诗的战争目的都是源于保家卫国、抵抗外族侵略。

而在《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中,写到了特洛伊王子帕丽斯诱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从而引起了一场长达10年的战争。

起因可能仅仅是由于一位美丽的女子,套用人们今天的一句话就好比是“一言不合就开打”。

二、战争诗表现形式的比较《诗经》中对于战争诗的描写更侧重于战前鼓吹、战后弘扬。

比如《小雅·六月》(节选):①六月栖栖,戎车既饬。

四牡骙骙,载是常服。

玁狁孔炽,我是用急。

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②玁狁匪茹,整居焦获。

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古典诗词中的战争题材

古典诗词中的战争题材

古典诗词中的战争题材战争是人类历史中的永恒话题,古代诗人们也经常以战争为创作素材,抒发对战争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在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其中不乏关于战争的题材。

本文将从古典诗词中选取几首通过描绘战争题材传递出来的情感和思考,为我们展示古人对战争的深刻体验。

其一,杜甫的《战城南》堪称古代诗词中的战争题材之佳作。

诗中写道:箫鼓鸣金,发兵城东。

临别祝士气,斩楼破噪衡阳铙。

山高水势进军穷,胡骑乘风绕城行,金鸡消犀血路成。

心肝肺,晓角吹明。

杜甫创作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他通过笔墨纵横,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生死离别、残酷与血腥,传达出他对战争的怀疑与不安。

诗中的箫鼓声与金鸡消犀的描写,使读者置身于战场的厮杀之中,感受到了战争所带来的梦魇。

其二,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优秀的战争题材作品之一。

文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部赋通过对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慨。

苏轼在文中写道:“强虏灰飞烟灭”,表达了他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胜利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对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表示深深的忧虑。

其三,杨炯的《八哀诗》在古代诗词中也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佳作,它描绘了唐朝在贞观年间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悲痛。

其中《秦州八月十四日夜思凡》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晋朝家事更关情,梁父翁儿故人情。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这首诗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通过诗中细腻的描写,将战事的残酷和人们的离散凄凉展示得淋漓尽致。

这些诗词作品中,诗人们通过表现战争的残酷与无奈、胜败的荣辱,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思考,反映了古代人对战争的态度和情感。

这些古典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溯。

总结来说,古典诗词中的战争题材通过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思考,呈现出战争背后的残酷与不幸,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对战争的痛苦和愿望和平的情感。

从战争诗中窥探古代中国人战争观

从战争诗中窥探古代中国人战争观

从战争诗中窥探古代中国人战争观第一篇:从战争诗中窥探古代中国人战争观古代中国人战争观初探摘要战争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而沉重的话题,而在诗歌极为繁盛的古代中国,战争题材的诗歌也成了反应人们战争观的一面镜子。

本文结合具体诗歌,从纵向(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的战争观)和横向(古代中国人战争观的分类)两个方面对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进行了简要分析。

作者认为,在主观感知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以热爱和平、厌恶战争为核心的战争观,并逐渐将其升华为忧患意识并主导着中国人的传统思维。

关键词:古代中国人战争观战争诗歌热爱和平忧患意识自进入人类社会以来,战争就成为一个伴随人类的永恒而沉重话题,纵览古今中外,我们几乎无法回避,尽管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它的发生。

无论战争的性质如何,它带给人们的结果却是大致一样的,那就是:马革裹尸和家园荒芜。

战争观,通俗说就是人们对战争的看法,简言之,它是“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及与此相关的问题的看法的基本观点,包括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后果、制止战争的途径等问题。

说穿了,就是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问题”1。

而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或背景的诗歌,即“凡由战争牵动的社会各个层面及其所引起诗人心理波澜的动荡而形成的诗歌”2都可视作战争诗。

从这个意义上讲,战争诗与军旅诗和边塞诗有交集而又不完全相等,军旅诗和边塞诗中涉及战争的内容才可称为“战争诗”。

显然,一定时期的战争观是会影响到该时期战争诗的创作的,反过来,通过分析某时期的战争诗的创作特点也能得出该时期的战争观。

接下来,本文试图从纵向(即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人们的战争观)和横向(即从中国人战争观的分类角度)两个方面,结合具体诗歌简要阐释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

纵向分析一、《诗经》中的战争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余年的诗歌305首,对日后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据统计,《诗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诗篇是直接或间接描写战争的(数据来源:吴培德《诗经论集》)说明当时战争尽管规模也许不太大,但却是很频繁的。

与战争有关的古诗

与战争有关的古诗

与战争有关的古诗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之一。

自古以来,战争就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它带给人们无尽的痛苦和破坏。

古代诗人们对战争有着独特的感悟和表达方式,他们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战火纷飞的场景,抒发了对战争的痛心和对和平的向往。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选取几首古诗,与大家一起体味古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

首先,我们来欣赏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指期骑宝马,逐香入烟云。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的景象。

诗人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将战争中失散的亲人、无家可归的困境以及战争带来的种种问题展现在纸上。

他痛惜自己家乡尚未平安,无法与亲人联系,更无法追求自由和享受平和生活的权利。

接下来,我们来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描述了古代的战争景象。

诗人通过描写洞庭湖的变迁和岳阳楼的兴废,表达了当时战乱频发的局面。

他感慨万分,思绪纷飞,想象着自己亲人的离散和自身的孤苦无依。

他流泪于关山北,为战争的痛苦而感叹。

此外,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一首饱含情感的古诗,他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此行只为有意杀,不恋红尘,且莫踏青华草。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岂愚此行为输赢,便成狂妄,四海乱如麻!这首诗以开篇四句描绘了古代战争的壮丽景象,随后通过对武将与虎搏斗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勇猛无敌的英勇形象。

诗人在描写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对战争输赢的不屑,以及战争带来的社会混乱和痛苦。

在以上的几首诗中,我们看到了古人对战争的深思熟虑和无尽的悲痛。

战争不仅带来了人类的痛苦,也损害了人类的文化和财富。

古代诗人用他们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这种伤痛和思考传递给后人,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战争诗中窥探古代人战争观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古代中国人战争观初探摘要战争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而沉重的话题,而在诗歌极为繁盛的古代中国,战争题材的诗歌也成了反应人们战争观的一面镜子。

本文结合具体诗歌,从纵向(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的战争观)和横向(古代中国人战争观的分类)两个方面对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进行了简要分析。

作者认为,在主观感知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以热爱和平、厌恶战争为核心的战争观,并逐渐将其升华为忧患意识并主导着中国人的传统思维。

关键词:古代中国人战争观战争诗歌热爱和平忧患意识自进入人类社会以来,战争就成为一个伴随人类的永恒而沉重话题,纵览古今中外,我们几乎无法回避,尽管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它的发生。

无论战争的性质如何,它带给人们的结果却是大致一样的,那就是:马革裹尸和家园荒芜。

战争观,通俗说就是人们对战争的看法,简言之,它是“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及与此相关的问题的看法的基本观点,包括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后果、制止战争的途径等问题。

说穿了,就是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问题”1。

而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或背景的诗歌,即“凡由战争牵动的社会各个层面及其所引起诗人心理波澜的动荡而形成的诗歌”2都可视作战争诗。

从这个意义上讲,战争诗与军旅诗和边塞诗有交集而又不完全相等,军旅诗和边塞诗中涉及战争的内容才可称为“战争诗”。

显然,一定时期的战争观是会影响到该时期战争诗的创作的,反过来,通过分析某时期的战争诗的创作特点也能得出该时期的战争观。

接下来,本文试图从纵向(即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人们的战争观)和横向(即从中国人战争观的分类角度)两个方面,结合具体诗歌简要阐释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

纵向分析一、《诗经》中的战争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余年的诗歌305首,对日后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据统计,《诗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诗篇是直接或间接描写战争的(数据来源:吴培德《诗经论集》)说明当时战争尽管规模也许不太大,但却是很频繁的。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控诉战争的残酷,着重描写了征夫、思妇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心声。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耳熟能详的一首小诗《小雅·采薇》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忆当初,正值春风和暖、柳絮飘飞时,和家人洒泪告别,踏上征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现在,已是雪花纷飞的隆冬,自己总算踏上了归程,“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此1李艳辉.中国古代战争观及其影响下的魏晋隋唐战争诗2张廷杰.宋夏战事诗题材分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时的征人既有往事不堪回首之苦,又有前途难以预料之悲。

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真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的人们暂未形成成熟的战争观,对战争主要是基于感性的、片面的、主观的朴素认识;更多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看到的是战争对自己、对亲友造成的伤害。

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对战争存在普遍的厌恶情绪,中国人历来爱好和平的这一基调自此奠定。

二、先秦时期的战争观这里的先秦时期主要是指春秋战国,这一诸侯兼并、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频繁,不得不引起先秦诸子们的共同思考。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自始至终都是推行“仁政”、“礼治”的,他们向来反对以暴力的手段达到统治的目的,孟子甚至尖锐地指出“春秋无义战”。

虽然道家思想与儒家有很大差异,但他们在反对战争这一点上应该是相同的,例如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应该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绝非争霸战争。

以“非攻”为核心思想的墨家就更不用说了,即使是在中国军事史上最为着名的《孙子兵法》也告诫后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不要轻易发动战争。

与主流思想不一致的似乎是法家,深受法家思想影响的商鞅让秦国变成了一个全民皆兵的战争机器,并迅速地横扫六合、一统华夏,但是它却不能适应战后的和平发展期,可见主张积极发动对外战争的法家思想还是难以迎合中国人的普遍思想。

总的来讲,先秦诸子对战争的看法更加成熟,他们当中绝大多数的反战派主张是相似的,即“理想状态是‘非战’,迫不得已进行反击时要慎之又慎,同时注意反击的目的是结束战乱,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3。

而少部分主战派的战争观由于无法符合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繁盛一时后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三、两汉时的战争观两汉时期的整体社会局面相对稳定,诗坛的发展似乎也不那么引人注目。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诞生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战争诗。

提及两汉战争诗歌,我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两首经典的帝王之歌了。

如果说刘邦的《大风歌》展现的是成功者衣锦还乡的壮志豪情,那么项羽的《垓下歌》则展现了曾经的英雄穷途末路时的慷慨悲壮。

不错,帝王之歌确实展现了一代江山的功业兴亡,读起来颇有些豪迈气势;但是文学主要还是面向大众的,以广大普通民众为描写对象的两汉战争诗歌在主题思想上还是对过去的一脉相承,大力抨击了战争的罪恶和对老百姓的带来的苦难。

《十五从军征》就是一例,这首征夫的怨诗描写一个老战士回乡后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仅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短短十个字,就让人有一种难言的悲哀,由战争带来的兵役制度的残酷跃然纸上。

3李艳辉.中国古代战争观及其影响下的魏晋隋唐战争诗总之两汉时的战争诗虽然从帝王到百姓均有涉及,但反对战争的主题没有变。

四、魏晋时的战争观三国两晋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动荡年代,但同时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曹操不但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诗人,这样的双重身份让他在文学领域中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堪称开一代先河。

《苦寒行》就以一个将军的口吻,极力渲染了行军之艰难。

开篇描写环境恶劣,战士行军艰辛可想而知,痛苦可想而知。

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将士们心情抑郁、思念故乡呢“我心何佛郁,思欲一东归”,但是,路再艰险也得前行,思乡再切也不能返回。

战士如此,统军大将则更深知进退之间决定着生死存亡,因此必须行进。

全诗总的来讲还多是站在“小我”的立场上,像《诗经》一样地描写对战争的主观看法,但已经能够明显感受到作者(曹操)心中的矛盾和一个向“大我”的过渡心态。

魏晋时的战争诗名家还有才女蔡文姬等人。

但总体看来,这个时期的人们的战争观处于一个过渡和矛盾的状态。

说过渡是指从主观的小我心态向更客观的大我心态的过渡,而矛盾主要是指为了实现统一而不得不发动的战争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痛苦之间的矛盾。

看惯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们,这一时期也开始了对生命主题的思考。

五、唐宋时期的战争观唐宋时期堪称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诗歌在本时期高度繁盛,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在此时期亦已基本形成。

限于篇幅,仅挑选部分有代表性的简略叙述。

唐朝时描写军旅生活的边塞诗异军突起,诞生了一批以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他们的代表作早已耳熟能详,在此不一一列出。

唐代战争诗除有少数是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如李贺《南园》)外,绝大多数是揭露战争的残酷本质(如李白《战城南》)或抒发战士的离别痛苦,也有的表面在写英雄主义,而实质是对战争本质的揭露(如王翰《凉州词》)。

而宋朝战争诗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此时诞生的一批爱国主义诗人如陆游、辛弃疾、岳飞等无不展现了他们渴望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豪迈心情。

这种情况的诞生有其历史背景,与唐朝不同的是,宋朝始终未实现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始终与宋政府对立,而宋朝统治者对异族入侵不能像唐朝样予坚决反击,而是一味退让,对入侵者采取贿赂和求和政策,因此难以实现国家安定,这怎能不让爱国诗人们痛心呢宋朝以后战争诗数量有所下降,而且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至此已基本形成,因此对元以后的部分不再赘述。

横向分析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综合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揭露战争残酷的本质,痛斥战争带来的破坏这恐怕也是所有的战争诗里表现主题最多的了。

提及战争,历代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都是鲜血和死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多么残酷的战争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看透了战争的残酷本质。

二、战争为征夫、思妇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这应该是最早的战争诗所表达的主题,只要有战争,就不得不有大批百姓参与其中,多年无法回到亲人身边,甚至葬身异国他乡。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多么痛的感悟!每当发起者发动战争时,他们有没有想到多少热爱和平的战士期盼着回归故乡,多少父母、妻子对远去的征人翘首以盼,多少原本和睦的家庭因此即将支离破碎!战争的残酷性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它充满了厌恶。

三、渴望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只能说,在中国历史上,持有这种观念的人是少数,而且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这种战争观及其影响下的战争诗的出现,大都是在政府腐败、外族入侵、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环境下,此时的爱国人士,渴望冲上战场杀敌立功,为保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流尽最后一滴血!但这同时说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的民族,但绝对不是随意能够被侵略、被欺负的民族!我们不会随意发动战争,但也绝对不会容忍任何人对我们发动战争。

四、古代中国人战争诗形成的思想根源——忧患意识纵览中国历朝历代的战争诗,我们发现,这类诗作具有较为清晰的前后相承的脉络联系,而联系的重要纽带是贯穿在这些诗作中深沉浓郁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指人类一种自觉的痛苦,它是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

它的产生是基于高度的历史自觉性和勇于正视人间现实的悲悯情怀。

它积淀到我们民族的心理深层,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心理结构,并代代相续,成为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和基本精神。

作为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反映与表现的中国文学,忧患意识一直是其构成的重要特质和基调。

中国古代战争诗中或多或少地对这种忧患意识都有体现,这其中的集大成者是杜甫。

杜甫是诗人,而且是有过长期与百姓同样经历的诗人,这就决定了他从人民的立场上来看待战争,看待战争带来的灾难。

他将忧国与忧民的矛盾和痛苦的复杂情感一一呈现,祖露出一位真正诗人对战争的真实看法。

面对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他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看到战后的荒芜,他感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听说战乱平息,他高兴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后世称其为“诗圣”、“诗史”,真是实至名归!综上所述,《诗经》中对战争的直觉的体会,奠定了中华民族战争观的情感基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理性共识,促使成熟的战争观的形成。

后代的诗人正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将其升华为以忧患意识为主导意识。

历久弥新的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就这样形成了,个人认为,它的核心是厌恶战争、爱好和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