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植被与地质灾害关系初探

合集下载

福建省宁化县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福建省宁化县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对其危 害性进行 了评价 , 同时协助 当地政 府部 门建立
了地质灾 害群测群 防网络 , 指导该 地 区地质灾 害 的 对
监测与预警 工作具有 重要 的现实意 义 。
本次研 究共 复核 原有 地 质灾 害 点 8 处 , 中核 1 其 销 1 处 , 留 6 处 , 发现地 质灾 害点 8处 , 6 保 5 新 因此本 次调查 的地 质 灾 害 点 为 7 3处 。其 中 主要 灾 种 是 滑
( . col f E vrn na tde, hn nvri fG oc ne, h n4 0 7 , hn ; 1S h o o n i metl u i C iaU ies yo esi csWu a 3 0 4 C ia o S s t e
2 G oo c l giern n t ueo ja o ic , z o 5 0 0 C ia . e lgi a En n eig I si t f Fu in Pr vn e Fu h u 3 0 0 , h n ) t Abtat src :Nig u o ny i lctd i h ot weto j n P o ic n a rq e t cu rn eo e lgc l n h aC u t s o ae t en rh s f i r vn ea d h sfe u n c re c fg oo i n Fu a o a
第 1 8卷 第 5期 2 1 1 年 0 9月
安 全 与 环 境 工 程
S ft nd En io me t lEn i e rn a e y a vr n n a g n e i g
Vo . 8 NO 5 11 . S p e. 2011
福建省宁化县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其影 响因素

福建地区地质灾害调查

福建地区地质灾害调查

摘要福建省地质环境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是我国中等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省份之一。

依据福建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了主要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地质灾害时间分布与降水、尤其是与暴雨的分布一致,其空间分布与地质条件的分布一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地质条件,降雨则是其重要的触发条件,人类活动也是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之一。

最后根据其特征和成因提出防治措施,以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地质灾害;特征;成因分析;防治措施;福建省ABSTACTFuJian Province, the complexity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impact of many factors is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s middle-of the main provinces in the country. By understanding the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uJian Province, to analyz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their causes indicates that: time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precipitation, especially in line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rain,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ame geological conditions; geological disasters the major factor i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rainfall is an important trigger conditions induced by human activities is one of the factor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accordance with form factors as well as thei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the largest reduction in the extent of the losses caused by geological disasters.Keywords: geological hazards;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uJian目录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福建省自然地理特征概述 (1)2.1地形地貌 (1)2.2地质构造 (1)2.3岩土体特征 (1)2.4气象与水文特征 (2)第三章地质灾害概述 (1)3.1地形地貌 (1)第四章福建省主要地质灾害特征分析4.1滑坡 (1)4.1.1滑坡类型 (1)4.1.2 滑坡时空分布特点 (1)4.2崩塌 (1)4.2.1崩塌类型 (1)4.2.2崩塌发育特征 (1)4.3泥石流 (1)4.4地面塌陷 (1)第五章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5.1滑坡的成因分析 (1)5.1.1 滑坡与坡形关系 (1)5.1.2 滑坡与降水关系 (1)5.1.3 滑坡与地质构造关系 (1)5.1.4 滑坡与人类活动关系 (1)5.2崩塌的成因分析 (1)5.2.1 崩塌与降水关系 (1)5.2.2 崩塌与坡形关系 (1)5.2.3 崩塌与岩土体关系 (1)5.2.4 崩塌与人类活动关系 (1)5.3泥石流成因分析 (1)5.3.1 泥石流与地质地貌关系 (1)5.3.2 泥石流与降水关系 (1)5.3.3 泥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 (1)5.4地面塌陷成因分析 (1)第六章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6.1 在广大山区农村要做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 (1)6.2 加快落实加强地质灾害预报系统 (1)6.3 充分运用高新技术防治地质灾害 (1)6.4规范人类活动 (1)6.5 健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1)第七章结语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1 前言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境内峰峦叠嶂,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一个地质条件复杂的省份。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评价研究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评价研究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评价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研究和评价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福建省的西北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国内外生态学和植物学研究的热点地区。

本文将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以及文献综述,深入探讨该保护区的植物种类、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功能以及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以期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地质背景等基本情况,为后续的植物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揭示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的丰富度、分布特征以及群落结构,分析不同植物群落之间的关联性和动态演替规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植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

本文还将对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进行评价,分析保护区内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措施的效果,以及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保护和发展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的对策和建议,为保护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评价,旨在提高公众对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研究区域概况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地处戴云山脉的主体部分,占地面积约为平方公里。

该区域地势高耸,山峰峻峭,最高峰戴云山海拔达1856米,是福建省内的高峰之一。

保护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多样,包括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和草甸等。

其中,常绿阔叶林是保护区内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福建沿海地区的地质灾害与防范

福建沿海地区的地质灾害与防范

福建沿海地区的地质灾害与防范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

这主要是由于福建沿海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受海洋侵蚀和地壳运动的影响较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福建沿海地区频繁发生了许多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海岸侵蚀等,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和损失。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福建沿海地区的地理特点。

福建沿海地区地势多为山地和丘陵地形,且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构造活跃。

这种地势和构造的特点使得福建沿海地区更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同时,福建沿海地区还受到强烈的台风和暴雨的影响,这些气象因素也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之一。

滑坡是福建沿海地区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由于地势陡峭、土壤松散以及台风暴雨的冲刷,土体容易松动和滑动,造成山体滑坡。

近年来,福建沿海地区多次发生了严重的山体滑坡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滑坡灾害,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固山体、植被恢复、引导水流排泄等,以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另一个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泥石流。

福建沿海地区多山多雨,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旦暴雨发生,山坡上的土石就会被冲刷下来,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的速度极快,威力巨大,对沿途的房屋、道路和农田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加强泥石流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制定科学的防灾预案,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才能有效地减少泥石流带来的灾害。

此外,海岸侵蚀也是福建沿海地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

受海洋潮汐和海浪的侵蚀,沿海地区的海岸线逐渐后退。

这导致了海滩的消失,沿海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应对海岸侵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灾措施,如人工加固海岸线、疏浚海口、恢复植被等,以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利益。

在福建沿海地区,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也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救援工作。

泉州山区常见地质灾害的3重制约因素

泉州山区常见地质灾害的3重制约因素

浅析泉州山区常见地质灾害的3重制约因素摘要:本文旨在浅析泉州山区常见地质灾害的三重制约因素。

首先,归纳了山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山区高起伏地势、岩性特征、地质构造等可能成为制约地质灾害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将对泉州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进行具体分析,包括崩塌、滑坡、岩溶等。

最后,利用实例分析泉州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的三重制约因素,包括地质条件、植被现状和人类活动,以期为改善山区地质灾害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泉州山区;地质灾害;三重制约因素正文:泉州山区多个山地区域常年受到灾害的影响,其中地质灾害出现最频繁。

地质灾害是由当地自然条件引起的,受植被覆盖程度和人类活动的制约。

本文尝试从地质、植被和人类活动3个方面对泉州山区的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进行分析。

首先,山脉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多发,这主要是由于山脉高起伏地形如此,地形连续悬崖。

山脉各部位地层差异大,岩石特征不一,加上泉州山区多发生山体滑坡、山体崩塌和岩溶等地质灾害,显示出较强的地质构造性制约作用。

其次,植被覆盖程度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决定因素。

植被沟通土壤和地表,植物根系可以很好地固定岩石,增强岩土的稳定性。

此外,植物根系可以穿梭于岩石中,将岩石裂缝中的水输出,避免孔隙水引发岩体的坍塌。

而在被植物覆盖的山区,未经严格的管理的话,植物最终会遭受破坏,从而使地质灾害加剧。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山区地质灾害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活动可能会改变山脉形态、延长山体坡度,加剧山体滑坡,也可能影响土壤结构,改变山地植被覆盖,导致地表侵蚀加剧。

而且,人类开垦耕作也会改变植被覆盖率,一旦植物受到破坏,就会影响岩块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泉州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的三重制约因素包括山脉地质条件、植被现状和人类活动。

只有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三重制约因素,并结合当地灾害发生情况,才能更好地防止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

提高山区地质灾害防控水平,应从多个方面进行措施。

森林植被可防治地质灾害探索

森林植被可防治地质灾害探索

森林植被可防治地质灾害探索摘要:随着农牧业的发展,占用了森林土地面积,导致林地减少。

由于森林植被减少,更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目前,政府和人民越来越认识到保护森林植被的重要性,而本文就对森林植被防治地质灾害相关问题探讨,分析当前在森林保护防治地质灾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在森林植被的修复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森林植被;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农牧业就是其中之一,农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土地面积。

林地变农耕地就成了农牧业发展下的常见现象,这直接导致了森林面积减少,大量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地质灾害频发。

为了有效地治理地质灾害的发生,就必须对森林植被进行保护,退耕还林,打造绿水青山,实现人类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保护森林植被的重要意义1.1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引起的,而森林所具有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等作用,能够减缓地壳运动和气候条件等内外力对地表造成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速度,改善地表状态。

增加森林植被覆盖面,保护林区生态环境不仅能防治洪涝、滑坡等地质灾害,还能整体上改善地质环境,有效减少灾害发生,是防治地质灾害的根本途径。

1.2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型的森林草场等地多数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是畜牧业得以发展的保障,当地的经济水平受到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的制约,而林区成为当地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当地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林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森林植被得以保护能够减少当地自然灾害的发生,避免人民财产遭到不必要的损失,而且还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森林植被在防治地质灾害中存在的问题2.1森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当前,森林植被减少造成的土质松散等问题,在气候变暖、水循环速度加快的影响下,这些缺少森林植被覆盖的区域,尤其是河流山坡等地,常常因为洪水或雨水的冲刷遭到侵蚀,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闽北山区地质灾害现状及对策

闽北山区地质灾害现状及对策

闽北山区地质灾害现状及对策摘要:由于气候变化和部分工程建设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是闽北山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发生频繁。

本文分析闽北山区地质灾害现状特点,探讨山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山区山区地质灾害是危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自然灾害,其中滑坡是仅次于地震的第二自然灾害[1]。

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由于闽北山区特殊气候条件和独特地理位置,决定了闽北山区是福建省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每年3~6月暴雨出现时段易发生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损失严重,本文以闽北山区地质灾害现状为例探讨山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1闽北山区自然地理概况1.1气候特征闽北山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500~2100mm,局部年降水量高达4000mm,过程最大降雨量1600mm。

每年春末夏初常有西南暖湿气流活跃,低空西南急流盛行,形成暴雨或持续暴雨;进入盛夏季节,又常有台风暴雨影响。

强暴雨集中区往往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区[2]。

1.2地形地貌闽北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地处闽江上游多山地区,属构造侵蚀中低山丘陵地貌,为典型的南方山区。

山地及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96%,台地及山间盆地仅占4%,地貌类型多样,地形环境复杂,地表切割强烈,地质构造脆弱。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著名的武夷山脉北起浦城,沿闽赣边境向西南延伸,境内山峦起伏,高山林立,山势陡峭,地势相对高差较大。

闽北山区构造位置处于华南褶皱系的东部,武夷山一四明山古隆起带的中段,在福建省划属闽西北隆起带,由前泥盆纪巨厚的变质岩系组成基底,是福建省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地质灾害已成为闽北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2闽北山区地质灾害特点闽北山区地质结构和雨量充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闽北山区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加上近年来植被破坏、山地开发、工程建设等原因,地质灾害的隐患进一步加大增多。

福建不同类型矿山废弃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精)

福建不同类型矿山废弃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精)

福建不同类型矿山废弃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福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矿区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对矿产资源的开采量急剧增加,由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矿山废弃地。

大量的矿山废弃地不仅对植被和土地产生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如何进行福建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已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界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虽然有些学者对福建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由于长期来对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不重视,目前有关福建不同类型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非常缺乏,导致福建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作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有鉴于此,本研究在对福建不同类型矿山废弃地进行全面踏查基础上,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择福建省主要矿山废弃地中的紫金山金铜矿废弃地、煤矿废弃地(即煤矸石山)、石灰石矿废弃地、高岭土矿废弃地及稀土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类型矿山废弃地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覆盖度、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养分、重金属及水土流失状况等进行系统调查,分析不同类型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效果和演替规律。

同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GRA)对不同植被恢复配置模式的恢复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宜相应矿山废弃地应用的植被恢复模式,供不同类型矿山废弃地推广应用。

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矿山废弃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和制定相应的恢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紫金山金铜矿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恢复效果研究表明:在植被恢复初期,群落覆盖度变化较大,恢复5年时达到93%;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群落生物量呈上升趋势;土壤的抗蚀性得到改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恢复5年时达62.27%。

紫金山金铜矿开采对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有较大影响,在植被恢复前2年,紫金山金铜矿废弃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不明显,恢复5年时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但速效P含量增加较少;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Cu、Pb、Zn、Cd、Cr、Ni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而Mn呈下降趋势,其中,恢复5年时土壤Cd含量为国家土壤环境三级标准的2.53倍,Cd污染较为严重;恢复1年时土壤侵蚀量最大,达48.4m~3·hm~(-2),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土壤侵蚀量逐年减小。

中国地震与植被变化的关系研究

中国地震与植被变化的关系研究

中国地震与植被变化的关系研究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地震与植被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中国地震与植被变化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地震对植被的直接影响地震的发生会对植被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

地震引起的地表震动,会导致土壤的松动和坡面的坍塌,使植被根系失去支撑,导致植物倒伏、折断甚至连根拔起。

此外,地震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使大面积植被被埋压或冲刷,造成植物死亡和植被覆盖率的显著下降。

二、地震对植被的间接影响除了直接破坏植被外,地震还会对植被的生长环境产生间接影响,从而导致植被变化。

首先,地震引起的地质活动会改变土壤结构和物理性质,如土壤层位变动、土壤紧实度增加等,使植物的根系生长受到限制,影响其吸收营养和水分的能力。

其次,地震还可能导致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

最后,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会改变地形,形成新的湖泊、水道等,进而改变了水文条件和生态系统格局,影响植物的分布和生态位。

三、地震与植被变化的关系地震与植被变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地震对植被的破坏,会导致植被的减少和破碎化,降低植被的覆盖率和多样性。

另一方面,植被的变化也会对地震的发生和影响产生一定的影响。

植被具有保持土壤颗粒结构和保水能力的功能,能够减少地表的径流速度和洪涝灾害的发生。

植被的根系可以增加土壤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引起的土壤液化和地质灾害的风险。

此外,植被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维持气候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轻地震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四、地震与植被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地震与植被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震的频率、强度和空间分布是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

强烈的地震会造成较大范围的地表破坏和地质灾害,对植被的破坏和改变有较大影响。

其次,地震引起的地质活动和地形变化,改变了土壤环境和水文条件,进而导致植被类型和分布的变化。

简述地质灾害对福建沿海区域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简述地质灾害对福建沿海区域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简述地质灾害对福建沿海区域的危害及防治对策摘要:主要针对福建沿海区域地震灾害与活动断裂、海平面上升、海湾淤积、海岸风沙、崩滑流、人为地质灾害等主要地质灾害及其危害性展开讨论,并对其危害提出合理化防治对策。

关键词:福建沿海区域地质灾害危害防治一、福建沿海地区地理区位简介福建沿海区域位于中国大陆东南地区,海岸线曲折绵长,主要分布有福州、厦门、漳洲、泉州等沿海城市。

城市及其周围主要分部有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整个区域内植被覆盖良好,气候温暖潮湿,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天然良港众多,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贸易发展的区域之一。

该区域从地质条件上说位于沿海断隆带和海峡断陷带的结合部位,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因此地震和台风频繁。

加之人为诱发的地质作用,使该地区的地质灾害具有类型多,频率高,强度大的特点,是地质灾害的重点防治区。

二、福建沿海区域的主要地质灾害分类1、地震灾害与活动断裂地震是地壳运动在某些阶段剧烈变化时的一种自然现象。

强烈地震不仅造成大面积房屋倒塌,交通堵塞而且时常诱发海啸、泥石流、城市火灾等一系列次生灾害。

活动断裂是指晚第三纪以来发生的以及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地壳运动和位移所造成的断层的地质现象。

经过福建省地矿局、地震局、海洋三所等相关单位的多年研究,对本省的主要地震活动断裂带已有初步了解,属于东北方向的断裂带有三条:福清东张-诏安汀洋浦断裂、长乐-东山前梧断裂、滨海断裂等(近海40-50m等深线附近)等。

西北方向有六条断裂:闽江、晋江、九龙江下游、笏石岛两侧、上杭-诏安断裂等。

上述这些断裂的活动,使我省沿海属于东部强震活动带之一,历史上曾发生泉州海外7级以上强震,闽粤交界的海域(广东南澳岛外)也发生≥7级强震,在漳州盆地、安海湾、兴化湾、东山湾等地≥4级地震时有发生。

1980年东山海外发生4.3级地震,1988年福清城关东南发生4级地震,1992年2月南日岛附近发生5.2级地震,1992年3月2日漳浦海外发生4.8级地震,1992年6月3日龙海白水发生4.3级和4.2级地震,这都与断裂活动有直接关系。

福建平和植被覆盖区遥感地质构造异常信息提取及找矿预测

福建平和植被覆盖区遥感地质构造异常信息提取及找矿预测

福建平和植被覆盖区遥感地质构造异常信息提取及找矿预测史超;王学平【摘要】福建平和地区构造发育强烈,植被覆盖率高,拥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通过建立福建平和矾山地区三维遥感影像线环构造解译标志以及线环构造与成矿关系的分析,对研究区内典型线环构造进行了三维遥感解译,并总结了三维遥感线环构造解译标志,提高了线环解译的精度及准确性.在三维遥感线环构造解译的基础上,针对线环构造的特点进行了线性构造密度分析和线环交点密度的分析,实现遥感地质构造异常信息的提取与找矿应用.【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4(038)003【总页数】6页(P464-469)【关键词】植被覆盖区;线环构造;定量分析;找矿预测;平和矾山;福建漳州【作者】史超;王学平【作者单位】水利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1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15.70 引言遥感线环构造解译是遥感地质研究的基本内容,被广泛应用于地质找矿研究中。

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地卫星的成功发射,为遥感地物的识别、分析提供了较好的数据基础,使地质填图、地质背景分析的工作变得更快捷、有效,因而对遥感线环构造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同时将其应用于找矿研究中(Sabins,1999;Onyedim et al,2004;Schmieder et al,2009;Ivanov et al,2011;Cooper et al,2012)。

如Kogbe(1983)利用1∶50万MSS卫星影像对尼日利亚中部地区进行了地质解译。

Eevertt等利用MSS影像进行线环构造地质解译对美国田纳西州和肯塔基州的铅钵矿区进行了研究(祝爱明,2009)。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也出现了众多遥感线环构造在找矿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杨武年(1983)通过图像增强技术识别MSS卫片上的环形异常,并得出环形异常与蚀变异常、矿点的分布比较吻合,深入探讨了遥感环形构造与矿产分布的关系。

福建省植被与地质灾害关系初探

福建省植被与地质灾害关系初探

作 者 简 介 :王 国 民 ( 9 7) 1 5 ,男 ,高 级工 程 师 ,主 要 从 事 地 质 灾 害 防 治 与调 查 工 作 。
4 0




Ge lg f uin oo yo j F a

2 卷 9
总的趋势是 到达林地 上土体表 层 的降水 有所减 少 。其 中一部分 降雨被林 冠层和 枯枝落 叶层截 留 ,通过蒸发 返 回大气 中。从林 冠至地 面对降 雨的再分 配作用 ,对降雨 的雨滴 动能可 以起 到
库 的资料 ,分 析植 被对 水体 和土体 的改 良作用 及植 被 与各种 地质灾 害 的耦合关 系 。
1 福 建 省 植 被类 型概 况
福建 省地 带性植 被类 型有 南亚 热带 雨林 ( 风常绿 阔 叶林 )和 中亚 热带 照 叶林 ,2种 原 季 生植 被分 布与气 候 和土 壤 带 相 对应 ,大致 以戴 云 山~ 博 平岭 为 界 ,另 外 一些 原 生 植 被 有 竹
增刊 1




Ge lg f ui oo yo j n F a
3 9
福 建 省 植 被 与 地 质 灾 害关 系初 探
王 国民 江 峰
( 建 省 地 质 环 境 监 测 中心 ,福 州 ,3 0 0 ) 福 I 5 0 3
摘 要
根 据 福 建 省 县 ( ) 地 质 灾 害 调 查 与 区 划 已 入 库 的 资 料 ,通 过 对 地 质 灾 害 类 型 与 市
O8 . 75 . 圆锥 状 l . 65
07 . 52 . 漏 斗状 1. 48
O7 . 17 . 圆锥 状 82 .
09 . 35 . 馒 头 状 2 . 22

福建红土高原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研究

福建红土高原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研究

福建红土高原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研究福建红土高原位于中国福建省中部地区,是一个广袤的高原地带。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工农业生产等不可持续的经济活动,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福建省政府实施了一项针对红土高原的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计划。

本文将探讨这一计划的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红土高原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计划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参与。

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高山植被恢复、流域生态恢复、荒山荒地造林等项目。

同时,专业机构也参与其中,制定并实施了多项计划,如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林草生态研究与技术示范”项目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高山局地特色农业开发与产业化”项目。

另外,当地群众也得到了政府的扶持,他们的生产活动开始从传统的砍伐森林和过度放牧转向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目前,红土高原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计划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植被覆盖率、土地水土流失等关键指标都有所改善。

大片的草地和森林逐渐恢复,许多当地特有的动植物种群也得到了保护和繁殖。

这一区域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正在逐步提高,对于当地居民和整个省份的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红土高原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计划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挑战是人的因素。

这些地区的居民往往没有接受过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训,他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仍然受到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

此外,政府和专业机构在实施计划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出现技术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继续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和培训,引入更为创新和可持续的政策和理念,以此实现福建红土高原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红土高原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计划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涉及政府、专业机构和民间群众的多方参与。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闽南裸露山体整治与植被恢复技术初探[1]

闽南裸露山体整治与植被恢复技术初探[1]

收稿日期:2006-4-30作者简介:陈辉跃(1967-),男,福建省同安县人,助工,现从事林业工作。

闽南裸露山体整治与植被恢复技术初探陈 辉 跃(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林业局 361100)摘 要 在城市周边的山地取土、取石,留下了大量破碎、裸露的山体,严重破坏了地表结构,既影响了城市周边山地的生态景观,也极易引发生态环境恶化。

本文对裸露山体的整治和植被恢复方法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岩壁修理改造利用、耕作层重建与土壤改造、人工造林适宜树种选育、人工造林配套技术、小流域综合整治等技术措施,以期为裸露山体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 裸露山体;整治;植被恢复[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2651(2007)01-0059-0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迈进,城市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城市建设在不断拉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

长期以来,福建沿海城市向周边地区取土、取石,造成了山体和植被的破坏,翠绿的青山长期“挂白”,由于管理、资金和技术等原因,许多山体的植被长期难以恢复,严重影响了城市周边的山地景观,伴随着雨季的到来,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给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新的威胁,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加强城市周边裸露山体的整治和植被恢复工作,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洪塘镇境内(约N23°10′,E11°),属戴云山脉的西南段和博平岭东南延伸交界处的丘陵山地。

常年温暖潮湿,光照充足,季风影响频繁,台风季节长等特点,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1.0℃,最高气温38.3℃,最低气温-1℃。

年平均降水量1432.2mm ,有明显的干湿季。

平均海拔150m ,土层浅薄,粗骨性红壤—石质土,pH 值为4.0~5.0,原有植被为马尾松疏林。

福建省降雨与地质灾害关系的初步研究

福建省降雨与地质灾害关系的初步研究
书 l n O1矗.苫 t 所= r言 囊 爱 ’ 托・
2 1 建 地 质灾 害 危 险 点 分 布 慨 况 .福 根 据 国土 资 源部 门提 供 的 “ 建 福 省地 质灾 害 现 状 及 易 发 区 、 危 险 区 分 布 图” 我 省地 质灾害 易 发区分 为 : I , 覆 盖 型 岩 溶 区 ,主 要 分 布 在 龙 岩 和 三 明 地 区 ; Ⅱ沿 海 松 散 砂 土 区 , 主 要 分 布在 福州 、莆 田 、泉州 、厦 门和漳 州 这 几 个 地 市 的 沿 海 地 区 ; Ⅲ 大 型 水 库 易发区 ,主 要分 布 在有 大型 水库 的 周 遍 地 区 。 我 们 对 地 质 灾 害 危 险 点 的 分 目 地 。 】 射 H k 布情况进行 了定量化处理 ,得到了全省 各县地 质灾害危 险点密 度 分 布 图 ( 1 。 由 图 可 见 , 闽 南 、 闽 东 4 l 闽 中 山 区 是 地 质 图 ) LU 灾 害 的高 发 地 区 。 2 2 建 地 质灾 害 时 间 分布 特 征 .福 通过对 国土资源部 门提供 的 19 年- 2 0 年全 省2 个县市 90 - 0 1 1
维普资讯
2Q Q
Q: lN CN F } l N YN }Al _ OO } { O C
资 源 与 环 境
福建省 降雨与地质灾害关系的初 步 研 究
蔡晓禾 黄志刚 ( 闽江学院 福建 闽江 3 0 0 ) 5 18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 福建地 质灾害 的时 空分布特点 ,初步探讨 了不 同类型和量级的降雨 与地质 灾 害发= 生之间的关系 ,然后利用前 期累积 降雨量 ∑R和 2 4小时预报 雨量 R 4 2 这两个关键因子建立福建 省地 质灾害 气象条件预报预 警 的 判掳 模型 ,并提出了地 质灾害 气 象等级预 报后续研究思路 。 关键词 :降雨 地 质灾害 预报预警模型 中图分类号 : 3 X4 文献标识码 :A

建瓯市森林植被与地质灾害关系的探讨

建瓯市森林植被与地质灾害关系的探讨

建瓯市森林植被与地质灾害关系的探讨汪建明【摘要】本文以福建省建瓯市为例,通过对其森林生态植被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充分利用森林植被与水土保持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选择树种,开展森林生态修复;制定优惠政策,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等对策,进行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为有效整治地质灾害等生态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福建林业》【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4页(P38-40,34)【关键词】建瓯市;森林植被;地质灾害;生态修复;对策【作者】汪建明【作者单位】建瓯市林业局,福建建瓯35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森林不仅仅为人类提供林产品,更重要在于它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自然灾害等多种特有效益[1],即森林植被与水土保持、地质灾害有密切关系。

由于森林有枯枝落叶、下层植被、林木的根系等阻拦,使流出的速度缓慢,从而防止地表侵蚀和水土流失,抑制泥石流的形成。

据研究测定,表土覆盖着落叶要比裸露地侵蚀少20%[2]。

在森林地带土壤中密布着网络般的树木根系,盘固着土壤,防止土壤分散、滑动和崩塌。

建瓯是全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重点县(市)之一,森林覆盖率虽较高,但森林质量较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因此,应通过生态修复这一重要生物措施,来加强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以达到有效治理地质灾害等生态问题之目的。

建瓯地处东经117°58′45″—118°57′11″,北纬26°38′54″—27°20′25″之间。

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山带走向由东北趋西南,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

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全县平均气温18.7℃,无霜期平均286d。

最高温度达41.4℃,最低温度为-7.5℃。

年平均降水量为1662.9mm,主要集中在5—6月间。

福建省安溪县崩岗区植物资源分析

福建省安溪县崩岗区植物资源分析

福建省安溪县崩岗区植物资源分析摘要:通过路线踏查法调查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6处崩岗发生区的植被情况,对研究区植物的形态、分布区系及利用价值进行统计与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提出合理的植物覆盖模式,为利用植物手段治理崩岗灾害提供科学依据,以期更高效、环保、可持续地实现崩岗侵蚀区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关键词:植物资源调查;植被覆盖模式;崩岗治理中图分类号:Q948.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3-0015-04崩岗是我国东南地区灾害程度仅次于滑坡和泥石流的一种特殊土壤侵蚀类型,其多发生于高度风化的丘陵区,受到水力和重力作用的双重影响,同时受控于自然和人为等多方因素。

强烈的崩岗侵蚀作用切割山体,埋压农田,抬高河床,阻塞道路,淤塞水库,致使地表水土流失,区域生境退化,环境资源匮乏,还易引发旱、涝等次生灾害,直接威胁着周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阻碍山区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之一。

福建省作为中国崩岗侵蚀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末就开始崩岗治理的探索。

早期治理措施主要依赖于搭建谷坊,对崩岗进行封堵,忽视了生态重建的重要性,收效甚微,灾情易反复,次生灾害频发。

60年代长汀县河田水土保持站开始尝试采用植物措施结合工程手段治理崩岗,在重建植被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极大带动了群众对崩岗治理的热情。

以植物为核心的崩岗生态工程治理模式在全省推广后,几十年来的治理研究表明,崩岗侵蚀区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应考虑崩岗周边环境及崩岗自身的复杂地貌特征,在分区进行工程改造的基础上,根据各区域的土体稳定程度、立地条件等设计不同的植被覆盖模式,合理搭配水保植物与经济植物,达到稳定崩岗侵蚀状况、恢复退化生态环境,同时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

目前崩岗生态工程治理模式可大致分为两种:①小流域生态重建:对于地处偏远、崩岗侵蚀面支离破碎、难以进行大规模开发性治理的崩岗山体,以生态效益最大化为治理方针,遵循“上拦、下堵、中绿化”的原则,进行泥沙拦蓄和小流域植被恢复,重现山体覆绿。

福建地区地质灾害问题初探

福建地区地质灾害问题初探

福建地区地质灾害问题初探
林煌超
【期刊名称】《建筑与环境》
【年(卷),期】2016(010)004
【摘要】福建地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主要原因在于省内丘陵密布,全省范围内
丘陵面积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丘陵山地,地质灾害发育,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福建地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主要地质灾害,以此防治相关地质灾害。

【总页数】2页(P83-84)
【作者】林煌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
【相关文献】
1.地质灾害保险若干问题初探 [J], 王锐
2.娄底地区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初探 [J], 周治国
3.地质灾害区域“五度”评价理论体系及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评《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 [J], 羊家杏
4.土地评价中地质灾害问题初探 [J], 管颖智;周进生
5.福建地区社区团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J], 何婉莹;周丰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南平延平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浅析

福建南平延平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浅析

福建南平延平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浅析张㊀亮(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ꎬ邵武ꎬ354000)摘㊀要㊀南平市延平区地处闽北地区ꎬ岩土体结构类型复杂ꎬ人类活动强烈ꎬ降雨量大且集中ꎬ地质灾害发育ꎮ在对延平区地质灾害调查和数据收集的基础上ꎬ总结出延平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㊁分布规律ꎮ结合各类地质灾害形成的环境因素ꎬ通过数理统计ꎬ剖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效力和作用机制ꎮ研究成果表明ꎬ延平区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ꎬ规模以小二和小三型ꎬ主要为房前屋后的小型崩塌㊁滑坡ꎮ这类地质灾害主要制约因素为人类切坡情况ꎬ另受降雨的诱发ꎬ在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上与雨量分布密切相关ꎮ包括地形(地貌)㊁地层岩性㊁地质构造㊁水文地质㊁植被条件等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育ꎬ但影响程度有限ꎮ关键词㊀地质灾害㊀发育规律㊀影响因素㊀延平区㊀福建南平南平市延平区位于福建省闽西北的南端ꎬ闽江三大支流沙溪㊁富屯溪㊁建溪汇合处ꎮ全境东西长约81kmꎬ南北宽约69kmꎬ总面积2659 7km2ꎬ地处闽北谷地最低处ꎬ东北部以低山为主ꎬ北部以中山为主ꎬ南部以中低山为主ꎬ西部为低山丘陵ꎮ据统计ꎬ地质灾害点有73个ꎬ其中滑坡点59个㊁崩塌点9个㊁泥石流点5个ꎬ对当地的居民的生命㊁财产造成危害ꎮ针对延平区地质灾害特征ꎬ重点分析了地形(地貌)㊁地层岩性㊁植被㊁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与地质灾害关系ꎬ分析其地质灾害发育规律ꎬ对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ꎮ1㊀延平区地质灾害基本特征1 1㊀地质灾害类型区内现有地质灾害点73①处ꎮ类型以滑坡为主ꎬ其次是崩塌ꎬ泥石流最少(表1)ꎬ区内地质灾害规模以小三型和小二型为主ꎬ尤其崩塌灾害小三型中地质灾害不发育ꎮ区内地质灾害和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数量多ꎬ单一灾害点规模不大ꎬ但直接的危害性大ꎬ同时由于其残积土厚度㊁强度差异大ꎬ其形成过程具有渐进到突变过程ꎬ其发生时间还具备隐蔽性强㊁突发性明显等特征ꎮ①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ꎬ延平城市地质调查专题 延平城市斜边坡地质调查专题报告ꎬ2018ꎮ收稿日期:2019 ̄08 ̄16作者简介:张亮(1986 ̄)ꎬ男ꎬ工程师ꎬ地质矿产专业ꎮ表1㊀南平延平区滑坡、崩塌基本情况统计Table1㊀StatisticsonbasicconditionsofthelandslideandcollapseintheYanpingareaofNanpingcity地灾类型规模稳定性评价分布区域地质岩性小三型(<0 1万方)小二型(0 1~1万方)现状及发展趋势不稳定㊀㊀㊀㊀现状基本稳定ꎬ㊀㊀㊀㊀发展趋势不稳定现状及发展趋势基本稳定沉积岩侵入岩变质岩滑坡数量(处)41184810135186占比69 5%30 5%81 4%16 9%1 7%59 3%30 5%10 2%崩塌数量(处)90720351占比100%077 8%22 2%033 3%55 6%11 1%1 2㊀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城区(图1)ꎬ主要集中在高程100~200m的图1㊀延平区地质灾害点分布示意图Fig 1㊀SchematicofthegeologicalhazardpointsdistributioninYanpingArea.人口集中的中部丘陵地区ꎻ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自然地形坡度小于45ʎ的斜坡地带ꎻ大多数发育在坡高小于20m的斜坡中ꎬ且主要发育在坡高5~10m斜坡地带ꎻ沉积岩区地质灾害分布最多ꎬ侵入岩区和变质岩区相对较少ꎮ2㊀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地质灾害受地形(地貌)㊁地层岩性㊁地质构造㊁水文地质㊁降雨㊁人类工程活动[1]㊁植被条件等因素影响ꎬ其中地形(地貌)㊁地层岩性㊁地质构造㊁水文地质和植被条件为内因ꎬ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为外部诱发因素ꎮ2 1㊀地形因素地形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ꎬ它的控制作用具多层次ꎬ地质灾害与地形有密切关系ꎮ地形条件及斜坡坡度控制着崩塌㊁滑坡产生的临空条件ꎬ地形切割强烈㊁悬崖临空高耸是崩塌㊁滑坡最有利的发生地段ꎮ自然地形坡度大于25ʎ的斜坡最易引发滑坡㊁崩塌ꎮ此外ꎬ人工开挖形成高陡边坡ꎬ且未采取支护措施ꎬ形成土体临空面ꎬ极易引发滑坡㊁崩塌[2]ꎮ沟谷坡降较大ꎬ沟口窄小ꎬ上游地形较开阔且有一定的汇水面积ꎬ极易引发滑坡㊁泥石流灾害ꎮ2 1 1㊀高程与地质灾害关系研究区内地质灾害数量和地形高程间并未存在明显的相关性ꎮ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高程100~200m的人口集中地区ꎬ高程在800~1000m地区仅有一处地质灾害分布ꎬ位于茫荡镇茂地村王伯贤屋后ꎬ为暴雨时发生的泥石流(表2)ꎻ由此可见ꎬ地形高程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于人类工程活动的控制ꎬ人口集中㊁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的地质灾害较为发育ꎮ表2㊀地形高程与地质灾害分布统计Table2㊀Distributionstatisticsofthetopographicelevationandgeologicalhazard㊀㊀㊀高程(m)800~1000600~800400~600200~400100~200<100合计灾害类型㊀㊀㊀滑坡(处)000554059崩塌(处)0002709泥石流(处)1000405合计(处)100765073比例(%)1 4009 689 001002 1 2㊀坡度与地质灾害关系地形坡度与地质灾害具有很大关系ꎬ影响地质灾害的发育ꎬ并控制地质灾害的类型ꎮ据统计ꎬ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自然地形坡度小于45ʎ的斜坡地带ꎬ其中以25ʎ~35ʎ的斜坡地带数量最多ꎬ可达54处ꎬ占灾害点总数的74 0%ꎬ坡度大于45ʎ的斜坡地带没有发现地质灾害发育ꎬ不同坡度范围灾害的类型明显不同ꎮ这与一般认为的斜坡稳定性受坡度影响的规律不同(坡度越大ꎬ稳定性越差)ꎬ主要原因是延平区地质灾害主要为房前屋后人工切坡失稳引起的小型崩塌㊁滑坡ꎬ而居民建房切坡一般选在自然地形坡度较缓处ꎬ而切坡较陡区域往往采取边坡支护措施ꎬ所引发的灾害相对较少ꎮ2 1 3㊀坡高与地质灾害关系地质灾害分布与斜坡高度关系密切[3]ꎮ地质灾害大多数发育在坡高小于20m的斜坡中ꎬ且主要发育在坡高5~10m斜坡地带有29处ꎬ坡高10~15m有17处ꎬ二者合计占总数的67 7%ꎮ斜坡高度大于20m的有5处ꎬ仅占灾害点总数的7 3%(图2)ꎮ坡高越大反而引发的地质灾害数量越少ꎬ研究调查分析主要是因为延平城市村民建房切坡ꎬ通常能够综合考虑房前屋后斜坡坡高和坡度ꎬ不会同时使所切的边坡高且坡度陡ꎬ一般在5~15m高度的斜坡保持的坡度较陡ꎬ所引发的灾害相对较多ꎻ大于15m的高陡边坡较少ꎬ且大多数采取良好的分级开挖㊁边坡支护措施ꎬ所引发的灾害相对较少ꎮ边坡在不同坡高下的地质灾害数量差异原因推测主要是由于区内居民建房切坡高度主要集中在0~15mꎮ图2㊀斜坡坡高与地质灾害关系直方图Fig 2㊀Relationalhistogramofslopeheightandgeologicalhazards2 2㊀岩土体因素地质条件是控制地质灾害的内在因素ꎬ地质体母岩及其风化物是地质灾害发生㊁发展的基础条件ꎬ是致灾体的物质来源ꎮ延平区地质条件复杂ꎬ区内地层岩性多样ꎬ主要为侵入岩㊁变质岩和沉积岩ꎬ不同母岩风化程度与残坡积层特性基本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形成类型㊁发生机率和灾害规模ꎮ斜坡地表第四系残积层和砂土状强风化岩结构较疏松ꎬ有利于降水下渗ꎬ岩土体遇水易软化ꎬ抗剪强度降低ꎻ上部较疏松的岩土体与下伏较稳固的基岩界面是潜在的构造软弱面ꎬ极易沿岩土软弱界面滑动ꎬ产生滑坡㊁崩塌ꎮ研究区内共查明地质灾害点73处ꎬ分布在侵入岩区的灾点24处(表3)ꎮ沉积岩区地质灾害最发育ꎬ侵入岩区和变质岩区相对较少ꎮ由于区内地灾点都集中在人口集中的城区㊁村镇及人类工程活动剧烈的公路㊁铁路沿线ꎬ与人类工程活动关系密切ꎬ与不同母岩单位面积占比没有明显规律性ꎮ表3㊀不同母岩地质灾害发育情况Table3㊀Developmentofgeologicalhazardsindifferentmotherrocks母岩区分布面积(km2)地质灾害点数(处)单位面积占比(处/km2)备注侵入岩125 11240 19-变质岩44 0680 18-沉积岩140 1410 29地质灾害最发育2 3㊀降雨因素2 3 1㊀地质灾害受年降雨量影响延平城区地质灾害较发育ꎬ地质灾害分布年份不均ꎬ灾害数量与降雨量紧密相关[4]ꎮ此次收集1998~2017年的近20年年降雨量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表4)ꎮ降雨量在2100mm以下时ꎬ地质灾害基本不发育ꎬ降雨量在2100mm以上时ꎬ区内地质灾害与降雨量总体上呈现一定的相关性ꎬ但存在一定的异常ꎮ尤其是2010年年降雨量为2471mmꎬ在这一年延平城市发生了严重的滑坡㊁崩塌㊁泥石流灾害ꎬ房前屋后灾害数量就达到60处ꎬ此次灾害无论范围㊁数量和规模均为区内历史之最ꎮ而2016年的年降雨量高于2010年ꎬ而地质灾害数量仅为14处ꎮ产生这种现状原因与降雨量分布时间有关ꎮ降雨时间段相对集中ꎬ灾害发生数量越多ꎬ降雨分散ꎬ灾害数量则较少ꎮ表4㊀近20年地质灾害与年降雨量统计Table4㊀Statisticsongeologicaldisastersandannualrainfallinthenearly20years年度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降雨量(mm)21142182172015581848186110021319181518971271年灾害数(处)06000000000年度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降雨量(mm)136113602471942192714652041224925171464年灾害数(处)0160010181402 3 2㊀地质灾害受月降雨量影响延平城区近20年全年降雨集中在梅雨季节和雷雨季节ꎬ地质灾害也集中在这两个季节发生ꎬ灾害数量占全年灾害总数的98%ꎮ其中6月份地质灾害数量达67处ꎬ占全年灾害总数的91 8%ꎮ月份降雨量多ꎬ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高ꎬ灾害数量多ꎮ如6月份ꎬ月平均降雨量达324mmꎬ远高于其他月份ꎬ期间发生的地质灾害数量也远远高于其他月份(图3)ꎮ2 3 3㊀降雨量空间分布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收集2010年6月14~19日延平区的延福门㊁十里庵㊁夏道镇㊁大风㊁沙溪口㊁茂地等水文站点的过程降雨量值与地质灾害发育数量(表5)ꎬ并绘制了过程降雨量等值线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关系图(图4)ꎮ根据统计结果ꎬ区内房前屋后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大部分发育于降雨量较大区域ꎬ并呈现出雨量越大ꎬ地质灾害分布越密集的特性[5]ꎮ如图3㊀近20年月平均降雨量与月份灾点数关系图Fig 3㊀Relationschemaofmonthlyaveragerainfallandmonthlydisasterpointsinthelast20years过程降雨量相对较大(400~420mm)的老城区 常坑村一带ꎬ分布的地质灾害点最多ꎻ反之ꎬ夏道镇东南方向过程降雨量相对较小(200mm以下)ꎬ分布的地质灾害点相对较少ꎮ但值得注意的是ꎬ雨量最为集中的西侧地区ꎬ地质灾害反而较少发生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西侧为高海拔地区ꎬ人类活动较少ꎬ开发区及房前屋后高陡边坡少ꎬ即使过程降雨量大(440~500mm)ꎬ地质灾害点分布也很少ꎮ表5㊀2010年6月14~19日延平城区各水文站过程降雨量与地质灾害发育数量Table5㊀ProcessrainfallandgeologicalhazardsdevelopmentinYanpingcityꎬ14-19June2010水文站点延福门十里庵夏道镇大风沙溪口茂地过程降雨量值(mm)384 0419 5185 5395 0450 5503 5地质灾害点数(处)38107区外未统计32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较强烈较强烈较弱较弱较弱综上所述ꎬ区内房前屋后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与年降雨量有极强的相关性ꎬ年降雨量越多ꎬ发生灾害的可能性越大ꎬ灾害数量越多ꎻ日降雨量大ꎬ发生的灾害数量多ꎮ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与过程降雨量总体呈正比关系ꎮ2 4㊀植被因素植被根系能够固持土体ꎬ增大土体抗剪强度ꎬ提高斜坡稳定性ꎮ植被根型㊁根的物理性质(如抗拉强度)㊁根表面积等不相同ꎬ对土体改良作用存在差异ꎮ高覆盖率的植被对于水文效应和土体性质有着改良作用ꎬ树冠截留降雨ꎬ减少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流速ꎬ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ꎮ植被自重对斜坡表面存在附加荷载ꎬ对斜坡稳定性不利ꎮ不同的植被类型对地质灾害的抑制作用也不同ꎮ根据历年40处地质灾害数据ꎬ区内地质灾害范围内主要植被类图4㊀2010年6月14~19日过程降雨量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关系图Fig 4㊀Relationschemaofprocessrainfallandgeologicalhazardpointsdistributionin14-19June2010型为竹林㊁松杉树和灌草ꎬ竹林区发生地质灾害最多ꎬ占总数的54 8%ꎬ松树㊁杉树林区发生灾害的数量相对较少ꎮ竹林:此类植被属水平根型植被ꎬ根系分布浅ꎬ集中分布于50cm以上的土层ꎬ树木根系往往处于滑动面以上ꎬ对斜坡稳定性贡献较小ꎮ而竹子本身上部植株重量较大ꎬ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坡面上部荷载ꎬ对于斜坡稳定性不利ꎮ另外ꎬ每年冬㊁春两季挖采竹笋及增加产量的需要翻松土层ꎬ对坡面的破坏尤其严重ꎬ使降雨渗入量增加ꎬ因此ꎬ此类植物区浅层地质灾害容易发生ꎬ灾害数量多ꎮ灌草:灌草往往生长茂盛ꎬ能够有效减小地表径流ꎬ降低坡面冲刷ꎬ发育的根系能对表层土体起着固持作用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体抗剪强度ꎮ但灌草根系很浅ꎬ仅在10~30cmꎬ处于滑动面以上ꎬ不能抑制30cm以下的土体滑动ꎬ因此ꎬ该植被区地质灾害较容易发生ꎮ松杉树:松杉木种植相对茂密ꎬ此类植被根系分布深度大ꎬ在绝大多数条件下ꎬ树种根系可及深度在1~3mꎬ主直根常常可以穿透表土下面的夹层或黏质土层ꎬ使得松散表层中的下渗水更深层入渗ꎬ避免了由于不透水层表面多余水分的聚集而导致松散层下滑的发生ꎮ2 5㊀人类工程活动因素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一个外部因素ꎬ开挖边坡后产生较大的临空面ꎬ岩土体内部应力重新分布ꎬ并在坡脚部位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最大剪应力集中带ꎬ造成斜坡土体剪切破坏ꎻ在斜坡上耕种ꎬ使地表土体结构松散ꎬ在降雨冲刷下极易使边坡失稳而形成滑坡㊁崩塌等地质灾害[6]ꎻ大量砍伐林木和改造山体的行为ꎬ致使土体松散和坡体固土能力下降ꎬ工程建设形成的大量弃土堆填于沟谷上游ꎬ且未采取有效的支挡和截排水措施ꎬ极易引发滑坡㊁崩塌㊁泥石流灾害ꎮ3㊀结论(1)延平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ꎬ其次是崩塌和泥石流ꎬ规模以小型为主ꎮ(2)边坡的坡高㊁坡角是影响高陡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内因ꎬ当边坡过高㊁坡角过大时ꎬ稳定性降低ꎬ容易引发崩塌㊁滑坡等地质灾害ꎻ自然斜坡坡度增加ꎬ边坡的稳定性降低ꎬ危险性随之增大ꎮ地质灾害与不同母岩单位面积占比没有明显规律性ꎻ变质岩类残积土可塑性较好ꎬ而侵入岩和沉积岩类残积土可塑性较差ꎬ在相同的地质环境条件下侵入岩和沉积岩类残积土较易引发土体滑动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边坡支护和截排水措施ꎮ(3)不同植被区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明显不同ꎮ竹林区地质灾害数量最多ꎬ灾害数量最少的植被区为松杉区ꎬ高覆盖率的植被对于水文效应和土体性质有着改良作用ꎬ增大土体抗剪强度ꎬ提高斜坡稳定性ꎬ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ꎮ(4)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与过程降雨量㊁年降雨量㊁月降雨量㊁日降雨量总体呈正比关系ꎬ过程降雨量㊁年降雨量㊁月降雨量㊁日降雨量相对较大的区域地质灾害点多ꎬ反之地质灾害点相对较少ꎮ同时ꎬ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ꎬ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丘陵区地质灾害点多ꎮ本文是在延平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ꎬ根据延平城市地质调查斜边坡地质调查专题报告资料总结归纳编撰而成ꎬ感谢项目组同仁大力支持ꎮ在成文过程中感谢陈爱孙高级工程师的热情指导ꎬ同时感谢审稿专家对文章提供的宝贵修改意见!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季兴财 福建省南安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能源环境保护ꎬ2018ꎬ32(1)2㊀林金煌ꎬ张岸ꎬ邓超ꎬ等 闽三角城市群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ꎬ2018ꎬ20(9)3㊀张秦华ꎬ刘晓娟ꎬ张华勋ꎬ等.陕西泾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 矿产勘查ꎬ2018ꎬ9(9)4㊀杨春发.闽北山区(延平区)地质灾害临界降雨量研究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ꎬ2016ꎬ14(5)5㊀何元才ꎬ沈万里ꎬ杜欢欢 浙江省诸暨市地质灾害与临界降雨量关系探讨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ꎬ2016ꎬ03(15) 6㊀高天均ꎬ何永金 福建沿海及海域地质灾害与防治 福建地质ꎬ2000ꎬ03(38)AnalysisontheDevelopmentLawofUrbanGeologicalHazardinYanpingAreaofNanpingCityꎬFujianProvinceZhangLiang(TheNorthernGeoleogicalPartyofFujianꎬShaowuꎬ354000)AbstractYanpingareaofNanpingcityislocatedinthenorthofFujianprovinceꎬwithcomplextypesofrockandsoilstructureandstrongꎬhumanactivitieslargeandconcentratedꎬrainfallheavyandcon ̄centratedꎬandgeologicalhazardsdevelopment.Basedonthegeologicalhazardsurveyanddatacol ̄lectioninYanpingareaꎬthebasiccharacteristicsanddistributionlawofgeologicalhazardaresum ̄marizedinYanpingarea.Combiningwiththeenvironmentalfactorsformedbyvariousgeologicalhazardsꎬthroughmathematicalstatisticsꎬthispaperanalyzestheinfluenceeffectandmechanismofeachinfluencingfactorongeologicalhazards.ThereaearchfindingsshowthatthemaingeologicalhazardsarelandslidesinYanpingareaꎬandthescaleismainly"smalltwotype"and"smallthreetyp"ꎬmainlythesmallcollapseandlandslideinfrontofthehouseandbehindthehouse.Themainlimitingfactorofthegeologicalhazardishumanslopecuttingꎬwhichisinducedbyrainfallꎬandiscloselyrelatedtorainfalldistributionintimeandspace.Manyfactorsꎬsuchastopography(geomorphology)ꎬstratigraphiclithologyꎬgeologicalstructureꎬhydrogeologyandvegetationcondi ̄tionsꎬallaffecttheoccurrenceanddevelopmentofgeologicalhazardstoacertainextentꎬbutthede ̄greeofinfluenceislimited.Keywords㊀geologicalhazardꎬdevelopmentlawꎬinfluencingfactorꎬYanpingareaꎬNanpingcityofFujia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植被与地质灾害关系初探江峰(中国地质大学1、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2)摘要本文以通过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已入库的资料中,地质灾害类型与植被类型关系的统计、分析和局部地区有林地的植被雨水截留率和土体径流路径的研究,阐明了植被对于水文效应和土体性质的改良作用,从而揭示了植被对于防治地质灾害作用机理,同时本文指出植被对阻止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还有许多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植被作用于滑坡的各种参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当地树种、土壤、气候等综合因素判定,不能一概而论。

关键词植被地质灾害关系水文效应固持水土1 前言福建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等五大类,尤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

而植被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植被的水文效应和植被对土体抗侵蚀力的影响上。

由于纬度差异,离海远近和山系影响而造成的水文、热差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福建省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

分析植被对水体和土体的改良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被与各种地质灾害的耦合关系。

总的来说植被对于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防止洪水,改造局部地区水文循环,防止土体侵蚀,固持土体均有一定作用。

2 福建省植被类型概况福建省地带性植被类型有南亚热带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照叶林,两种原生植被分布与气候和土壤带相对应,大致以戴云山一博平岭为界,另外一些原生植被有竹林、红树林、针阔混交林、黄山松林等(见图1)。

福建境内维管束植物类达4703种,约占全国的18%[1]。

因人类的活动,形成许多次生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只有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高山深谷地带才有保留,绝大部分地区是次生林,如马尾松次生林、灌木林等,还有人工植被,如农田植被、人工经济林、防护林、人工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等。

此外福建植被还有森林覆盖率高,林木生长快,生长周期短的特点[2]。

图1 福建省植被分区图Figure 1 Vegetation Zoning Map in Fujian3 植被的水文效应研究植被与水文关系其实质是植被覆盖区的水量平衡,即植被覆盖区对各水量平衡要素的影响。

由于这种影响也受到气候、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综合评价中如何区分植被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3.1 植被对降雨的再分配在有林流域中,当降雨到达林冠层上时,从林冠层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就要被重新分配,总的趋势是到达林地上土体表层的降水有所减少。

其中相当的一部分降雨要被林冠层和枯枝落叶层截留,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去。

这种从林冠至地面上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对降雨的雨滴动能可以起到一定的消耗作用,即减少或消灭雨滴对土体的分散力,防止地表土体被侵蚀。

3.1.1 林冠特性与截留量从树冠截留作用产生的机理来看,对林分的林冠截留量影响比较大的林冠特性因子有:树种、树冠结构、林冠郁闭度、林冠的湿润状态等。

通过对福建省地质灾害发育区统计分析,一般的规律是:针叶树因为职业茂密,层次多,树枝水平或轮状重迭排列,枝叶面积大,截留量比较大;阔叶树较较针叶树枝叶稀疏,层次少,枝叶总面积小,截留量也比较小;硬阔叶比软阔叶树枝叶还稀疏,叶表面光滑,因而截留量比软阔叶还小;灌木的截留量则居于针叶树和阔叶树枝间(见表1)。

表1 树种与截留率的关系Tabl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and the retention rate树种针叶树阔叶树灌木油松软阔叶树 硬阔叶树 沙柳 点子梢 茶条槭 林冠截留量的大小受降雨量、降雨性质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降雨量大截留量也大,但并非直线关系。

当降雨量较小,截留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应截留率也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直至林冠截留达到饱和。

这时,降雨量增加截留量则不再增加。

据在福建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中观测,平均截留率在19.92%—24.18%[3]。

3.1.2枯枝落叶层对林冠的截留降雨被林冠层进行第一次再分配之后到达林地枯枝落叶层。

林地枯枝落叶层在对增加斜坡稳定性方面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消灭降雨动能,吸收降雨,增加地表糙度以分散、滞缓、过滤地表径流,维持土体结构的稳定等。

福建的枯落物层厚度呈现北多南少,西厚东薄的总体趋势。

具体说,福建天然柏林区中枯落物的现存量分别为:福建柏阔叶混交林29.0t/ha ,福建柏水青冈甜槠混交林112.1 t/ha ,铁山阔叶混交林159.0 t/ha 。

显然,不同地区不同林种枯落物的现存量差异很大,因而截留降雨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

枯落物的水容量与其性质也有很大关系。

枯落物的组成中枝占3%,叶占91%,果占6%左右,其吸水作用最大的是叶子。

不同树种枯落物水容量,一般是阔叶大于针叶;不同分解程度的枯落物,一般是分解的越彻底水容量越高。

3.2 植被对土体水文性质的改良研究植被能使得地下水土体内径流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降雨形成土内径流时,流路变得更为复杂径流量减少,土体剖面蓄水能力提高,垂直渗透能力增加,水分可进入更深的土层。

林地土内径流的形式就完全不同于非林地,使得降雨进入地下水的机会增加,对暴雨削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细质地土体间层发达的土壤中,增加了土内径流的发生深度,降低了土内径流的流速,从而降低了对土体颗粒的冲刷侵蚀。

通过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区据研究,发现有林地土内径流的流速是前期降雨量和地表植被类型的函数,初步结果是,无扰动林地内的径流流速为无林地流速的65%。

同时,土内径流的流程也发生了变化(见图2),对于未扰动林地径流主要是3+7,但也仅占输入量的18%,其余多被4+5贮存,地表径流大部分转成2流出。

而对于土壤容重较高,孔隙度较小大扰动土壤,则主要通过流径1+2流出,由此可见,破坏植被对于下游洪峰量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图2 土内径流示意图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flow channel in soil 4 植被对土体性质的改良研究植被具有防止多种地质灾害的功效,具有对溅蚀的消减作用,林地枯枝落叶层对地表径流的分散、滞缓和过滤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具有防止河流冲淘、水库、湖泊的淤积作用等。

4.1 植被与水蚀4.1.1 对径流侵蚀力的影响暴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离作用,即当土体颗粒的抵抗力小于径流的推力时,则使土体颗粒随径流城市推移运动;二是悬移作用,水流在土体颗粒的上下产生压力差具有向上的分速度时使土体颗粒悬浮在径流中或产生跳跃;三是摩檫作作用,不仅径流中的颗粒与地面摩檫可以带动地面的砂砾一起运动,而且径流本身对地面也存在极大的剪切力破坏斜坡的稳定性。

通过对地质灾害发育地区据研究表明植被对地表径流和流量都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因为它对影响径流的糙度因子、径流深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土壤蓄水量和地表糙度。

4.1.2 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土体的抗剪性不像降雨特征那样易于评定,影响因子比较多,一般来说影响土体抗剪性的因素有两类,一是土体本身的属性,二是土体的利用状况。

研究表明由于植被的影响土体的抗剪能力增强,使得容许流速和容许切应力值提高,从而在同样的径流条件下发生崩滑的可能性要植被覆盖好的地区要原小于植被覆盖差的地区。

经研究林地土体的抗剪强度远高于农田,草地居中,并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

抗冲性实验也得到了相似结果,仅仅增大坡度径流的流速增加其剪切力急剧增加是,林地土体的抗冲性随坡度增加减缓较慢,而农地则急剧衰减。

4.2 根系对土体的固持作用研究4.2.1 根系的固土作用许多树木都形成巨大的根系。

一般来说树木根系水平分布的幅度要比其地上部分的分布幅度大5-15倍。

树木根系密集地、纵横交错地穿插在土体中,犹如混凝土中的钢筋,把土体网络固持成一体,防止或减少边坡型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大增强了边坡的稳定性。

表4是几种植物类型与滑坡发生率的关系比较情况。

表2 几种植物型土地利用下滑坡面积百分率Table2 The landslide area percentage about differentplant land use植物型滑坡面积(%)鼠尾草等草丛多年生草1年生草河岸森林橡树阔叶林23.911.96.55.32.61.2表4说明虽然所有植物对于滑坡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以木本植物的效果最佳。

滑坡对于土体来说是一种剪切过程,而处于土体中的树木根系则经受了从剪切转而变为受拉的一种过程。

在这种过程中由于根系受拉位移而导致根系表面与土体颗粒间发生摩擦,这种摩擦产生的摩擦力阻止根系位移并通过根系表面把摩擦阻力传递给树根如果树根的抗拉力大于根系便面与土体间的摩擦阻力,则根系被滑动体在滑动时从滑动面以下的土体中抽拉出来。

如果根系的抗拉力小雨这个摩擦力,根系便被拉断而不会抽出。

很容易理解,在没有植物生长的边坡上,土体下滑除了首先克服土体颗粒间的粘结力外,还必须克服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有林地和无林地的边坡土体滑动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所不同的是有林地边坡土体滑动时除了克服上述2种力外,还必须克服根系的固持力——根系与土体间的摩擦阻力或根系的抗拉力。

在有林边坡,如果我们把根系的固持力和土体本来的粘结力及摩擦力一起考虑,便增强了土体抗剪强度,所以根系对土体的固持力实践上是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增强。

土体抗剪强度的增强,改变了安全系数值,从而起到了防止边坡土体滑动,增强边坡稳定性的作用。

4.2.2 影响树木根系固土作用的因素任何一种树木的根系对于防止边坡滑动,提高边坡稳定性都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由于树种不同,其根型、根的物理性质(如抗拉强度)、根表面积等都不相同,所以固持作用也不相同。

深根型树种,根系分布深度大,主直根常常可以穿透表土下面的夹层或粘质土层,使得松散表层中的下渗水分享更深层入渗,避免了由于不透层表面多余水分的集聚而导致松散层下滑的发生。

水平根型的树种,因其根系分布层次浅,树木根系往往处于滑动面以上,虽然对浅层滑坡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于稍深一些的土体滑动就显得无能为力。

总的来说水平根型的树种在固持土体方面不如主直根型和散生根型树种效能高,散生根型树种又不如主直根型树种。

4.2.3 根系固持作用的局限性植物根系对土体的固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其作用也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要过高估计树木根系在斜坡稳定性的作用。

首先从林木根系的分布看,虽然在一些特殊环境条件下,某些木本植物的根系可深达几米甚至十几米,然而,在绝大多数条件下,树种根系的可及深度在1m至几米。

而对于一些浅根性树种的根系密集分布曾则集中于40cm以上的土层,对于表层土体滑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于发生层次较深的坡体移动则无能为力的。

例如福建山区的毛竹就是这样一种前根系的树种,福建省有大量的滑坡、崩塌的后缘栽种的都是毛竹,这并不是说毛竹的栽种有利于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发生,应该说毛竹的浅根型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土体结构,增加了土体的抗剪力,只是福建省滑坡的滑动面大多在3-5m之间[4],这已经超出了毛竹根系固土能力的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