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浅谈河南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河南文化——中医与河南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河南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这里曾孕育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李耳、庄子,政治家商鞅、李斯,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文学家韩愈,哲学家程颢、程颐,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邓颖超等历史名人1000多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医学、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活剧,诸如武王伐纣、周公营洛、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刘邦项羽对峙、光武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隋末瓦岗暴动、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战、京汉“二七”风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

历史的风云变幻,无不在中原大地留下深深的痕迹。

它,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觉得这里医学方面很值得一提。

中原医学文化以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的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

不用说在河南出土的至今仍是中医学工作者必读的指导性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可能有人只是听说,不了解)。

就拿初一上册历史课本上出现的医圣张仲景与他的《伤寒杂病轮》来谈,你就不难发河南现医学文化的发展。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

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 一188 年)时的公元171 年、173 年、179 年、182年、185 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

河南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

此时,常人别说研究瘟疫的起源了,对瘟疫躲都来不及。

而张仲景……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

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

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

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立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的誓言----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

建安年间,他不顾千辛万苦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对国家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

终于,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造福与后人的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

这是(在河南)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它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它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由于它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这无疑为医者理清临床上乱麻一般的复杂症情,提供了可供遵循的纲要性条例。

对于治则和方药,《伤寒杂病论》的贡献也十分突出。

它对各种剂型的制法记载甚详,对汤剂的煎法、服法也交代颇细。

所以后世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称该书所列方剂为“经方”。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涨仲景也因对医学
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

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

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

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

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当然,这些只是河南医学文化发展成果的一个代表。

中国医学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

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

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中国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医学史,其中大部分的记载都出土于中原地带。

由于东方文化发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国独特理论框架,及近现代西方科学的撞击及西医的传入,出现两个分明的层次,在东西方医学交汇中呈现复杂多态的状态。

早在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就已并存,在中原出土的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形成了医学的雏形。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医巫分离,医学具有更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

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

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隋唐时期,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辉宏气势。

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医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成果。

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等,有力的促进了医药为主之进步。

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

在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进入新的层次。

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学的输出、西学的东渐,使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

上述的这一切,是中国古代医学波澜壮阔的历史梗概。

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所罕见的。

中国古典医籍数量之大,名医辈出,人数之多,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

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

经过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撞击、对抗到结合,也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遂出现了中西汇通合纂的探索。

传统医学在走向现代化。

中国医学史无论对于中国古代的医学研究,还是对近现代医学的研究,或是与各种不同体系医学的比较研究,对医、教、研和卫生管理等工作及学科都是不可缺少的。

它涵盖面广,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久远博大,不是其他学科所能代替的。

上述材料都充分证明了中国医学文化的发展都是不可小视的。

而古时历代君王都看好的河南,医学的发展对它来说是很重要的。

可以说若不是河南孕育了它,并培养了它,我们的卫生认识、医学条件还都很落后,是不可能向现在这么幸福美满。

所以,中医药文化起源于河南(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河南(中原),中医药文化发达于河南(中原),中医药巨著诞生于河南(中原)。

从医学的角度纵观河南文化的发展是很显而易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