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的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理论
1.政府购买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机制
在凯恩斯文献中,凯恩斯提到“消费倾向作为一个比较稳定的函数,总消费量主要决定于总所得量 []23。”因此我们可知,居民消费主要取决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此关系用函数表示如下:
(),'0d c m Y m
=≥ (1) 其中C 表示居民消费,d Y 表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行为受主观和客观因素
的影响,但在消费决策上,一般来说,人们消费的增长始终是低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24。”所以,可以把凯恩斯关于消费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关系用线性化函数表示如下:
d c a bY =+ (2)
其中,a 和b 是常数,a:>0且0
里1k 表示政府购买性支出乘数,2k 表示税收乘数。在政府同时进行征税的情况下,
政府行为的总效应是(1k +2k ),而1k +2k =l ,即扩张效应一定程度上都为紧缩效
应所抵消。
但是,总体上政府行为对经济具有扩张效应,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变动会带来同样大小的国民收入变动。同样在只考虑定量税的情况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国民收入减去定量税,因此消费和国民收入的关系有//d dC dY dC dY b ==。结合政府购买性支出对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可以推导出政府购买性支出对消费的影响是:
////(1)dC dG dC dY dY dG b b =⨯=-
由于b 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所以b/(l-b)是一个正数,所以通过赤字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会带动居民消费的增加,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府购买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
2.转移支付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机制
转移支付的费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这两方面的支出均无偿提供给居民,即意味着领取这部分财政转移的居民其实际收入的增加,进而其消费能力得到提升。
首先社会保障性支出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影响居民的消费:一是社会保障体系有分散风险的作用,发挥着社会稳定器的功能,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居民对未来收支不确定性的担心;二是社会保障性支出可以调节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状况,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低收入者从高收入者那里获得了一定的购买力,而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一般来说比较强,因此社会保障性支出的这种再分配活动会增加整个社会的消费数量;三是消费者可以把目前用来消费的资金加入到社会保障基金中,推迟到以后使用,社会保障性支出可以起类似保险的作用,为居民的大额支出项目提供了足够的支持,从而增加消费支出。
其次,财政补贴支出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影响居民的消费:一是价格补贴,针对消费品的价格补贴,会降低消费品的销售价格,居民对消费的需求量相应地就会增加,针对投资品的价格补贴会降低下游产品的价格并降低最终消费品的价格,进而居民消费需求会扩大;二是直接收入补贴,居民收入的增加相应会提高居民消费;三是针对企业的财政贴息和税式支出,它们都是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生产者的一种收入补贴,起到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从而会降低商品和服务的销售价格,刺激居民的消费。
综上,无论是政府购买性支出还是转移支付性支出,均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
3.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适用性分析
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入效应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政府购买性支出拉动经济增长就是利用了闲置资源,闲置资源的利用带来了经济发展,进而促进了居民消费。但是,在一个没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体里,政府购买性支出的乘数效应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实际影响作用,还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而定。如果我们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的特点,即“二元经济(指一个经济体存在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和居民储蓄率高的情况,那么,地方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又会有所差别。
在中国,有很多需要农村农业劳动力的。2008年末,我国农村外出就业人员超过1.4亿人,还有在本地企业就业的从业人员0.85亿人,加起来在非农业部
门就业的农民工数量总计1.25亿人,而2008年我国全部农村的就业人员总数达到4.73亿人,可以说,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大约40%实现了就地或外出就业,即从传统部门转移到了现代部门。但是,按照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农业部门至多只要1.8亿左右的劳动力即可以满足农业生产,就是说,至少还有6800万的农村劳动力是剩余劳动力,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强度有下降的趋势,农村劳动力人数已达1100万。在1992-199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每年800万的数量减少了,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到1997-2003年的数目减少到500万,2003年以后这一数字又进一步减少[]25。可以说,我国农村要转移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而且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居民储蓄率高的特点,1993后,居民的储蓄率最高值达到40%,2008的居民储蓄率达到51%,结果就是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呈上升趋势。2009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68772亿元,而我国同期GDP为340406. 90亿元。储蓄存款余额占同期GDP的76.5%[]26。在高储蓄率的情况下,若政府提高财政支出水平,把闲置在银行里的大量居民储蓄存款转化成了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那么,财政支出将对短期的经济拉动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综上,在凯恩斯理论中,政府支出的方式和力度最终都会影响居民消费,而不管是政府购买性支出还是转移支付性支出,其对居民消费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将这一理论放在我国的经济情境下考察,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