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藏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中国古代的藏书与图书馆

中国古代的藏书与图书馆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其中著名的藏书和图书馆文化也是这些遗产之一。
藏书和图书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记录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成果,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古代君主的藏书爱好中国古代的君主们曾对藏书极为热衷,他们收藏了许多珍贵的著作和文献,这些著作成为了古代的“图书馆”。
唐朝时期,李白曾在一篇诗歌中写到:“草堂数亩方,清泉石上流。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诗是描写唐朝时期的皇帝,他在山间修建庙宇,内设书房,收藏各种文献。
同时,皇帝还聘请了许多文人墨客为他写书,使他的藏书更加翔实。
宋代时期,有一个著名的藏书家张蔺翁,他因收藏书籍而闻名于世。
他的藏书之丰富,比当时横跨北宋、南宋两朝的官方图书馆更为丰盛。
他的藏书以诗、楹、碑、文、画和名人手迹文献为主,涵盖了宋代以前华夏文化的诸多精华。
张蔺翁的藏书堆积如山,据说近七万卷。
二、古代图书馆的建筑和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图书馆逐渐兴起起来,并被正式定为“官方文化机构”。
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种新型图书馆建筑——悬屋式坛。
这种建筑形式的图书馆,外观宏伟大气,内部装修等细节典雅大方,为读者提供了更为舒适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的管理也变得规范化和繁复化。
当时,图书馆分设维护、管理和编纂三大职能部门,分别负责书籍的采购、管理、编纂、整理等工作。
同时,图书馆还建立了详细的藏书目录,方便读者查阅。
三、中华文化在古代图书馆中的呈现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并不仅仅是藏有君主与士大夫们收集的文献的书库,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呈现的场所。
在图书馆中,文化的种子在不断地播种,重要的文化成果在不断地传承。
一个恰当的例子是明代东林书院,这个书院的图书馆是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
书院成为了明清时期的反对专制、推崇民主思想的象征,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书院的藏书以儒家经典、史书、与地理、医学、算学文献为主,通过自由、公平的知识分享和传递,书院为中国文化的繁盛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中国古代藏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论中国古代藏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1、中国古代藏书管理制度与方法的起源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的最早的时期,人们只能依靠一定的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一开始人们只是通过语言的形式将历史文化信息传递下去,但是,后来代表文字的一些特殊符号的出现,就代表了文字出现的萌芽,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文化记录与收集的重要性,在造纸术还没有被发明之前,最早出现的文字形式就是甲骨文和金文等的文字记载形式。
大约在十九世纪末,清代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发现的甲骨是公元前约十三世纪殷商时期的遗物。
甲骨上刻的大部分是那个时期奴隶主的占卜记录。
管理这些甲骨文献的是当时的巫师和史官。
上面记载着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我们可以认定这些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原始书的最早雏形,据专家考证,这些甲骨文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萌芽。
2、中国古代藏书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在华夏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十分漫长而艰难地过程,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样的经历了历史长河淘炼的制度是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制度。
自从文字记载形式的出现开始,就出现了藏书管理制度的萌芽,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从甲骨文的出现开始,人们就有了一套对其收集管理的方法,所以其经历了千年仍然会被我们挖掘出来并且发现,解读其中的含义,那么文字传播文化的职能便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所以,从甲骨文的时代开始,藏书的管理制度就已经开始出现,并且在历史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它担负着传播中国古代璀璨文化的巨大历史重任,它担负着将华夏民族灿烂历史文化一代代传承的重任。
直到后来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文化传播的载体终于有了一个质与量的飞跃,再也不用繁冗复杂的竹简或锦帛等记录书籍内容的形式,终于可以使用较为轻巧方便的纸张,这是一个藏书管理制度的一个革命。
从此,各类的藏书书院、藏书楼和藏书阁等相继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藏书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图书馆古籍规章制度范本

图书馆古籍规章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古籍的管理,确保古籍的安全和保存,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收藏古籍的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
第三条古籍是指具有历史、文化、学术价值的古代书籍、手抄本、碑帖、线装书等。
第四条古籍应当按照分类、收藏、整理、展示等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章古籍收藏第五条图书馆应当建立古籍收藏目录,并定期更新、完善。
第六条古籍的采购应当根据需要和经费预算进行,并经过专业人员审核确认后方可采购。
第七条古籍收藏过程中应当注重古籍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严禁购买盗版、假冒古籍。
第八条古籍的收藏应当定期进行检查、清点,确保古籍的完好无损。
第三章古籍保管第九条古籍应当专门设立库房进行保管,库房应当保持干燥、通风、防潮、防火等环境条件。
第十条古籍的保管人员应当具有专业知识和责任心,不得私自处理古籍。
第十一条古籍的借阅应当遵守图书馆的相关规定,不得擅自带出图书馆。
第四章古籍整理第十二条古籍整理应当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并依据相关的整理标准和方法。
第十三条古籍整理过程中不得随意涂改、损坏古籍原貌,应当尽量保持古籍的原始状态。
第十四条古籍整理完成后应当及时归入库房,并在收藏目录中做好备案。
第五章古籍展示第十五条图书馆可以依据古籍展示的需要,定期举办古籍展览和讲座等活动。
第十六条古籍展示时应当加强安保措施,保护古籍的安全。
第十七条古籍展示结束后应当及时进行清点、整理,并保持展示场地的干净整洁。
第六章古籍管理第十八条古籍管理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并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检查。
第十九条古籍管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管理规定,维护图书馆的形象和声誉。
第二十条对于违反古籍管理规定的人员应当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应当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七章附则第二十一条本规章制度解释权归图书馆管理部门所有。
第二十二条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之前制定的古籍管理规定和制度与本规章制度不一致的,以本规章制度为准。
古代文献学中的重要文献收藏与保管

古代文献学中的重要文献收藏与保管古代文献学是关于古书籍和文献的研究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文献学研究的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文献的收藏与保管。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献学中的重要文献收藏与保管的方法和意义。
一、重要文献收藏的意义在古代文献学中,重要文献的收藏与保管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有助于保护珍贵的古代文献,防止其丢失或毁损。
古代文献记录了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和智慧,因此,保护文献就是保护我们的宝贵遗产。
其次,重要文献的收藏有助于研究者对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了解。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人类的思想和智慧,拓展我们的知识领域。
最后,收藏重要文献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
文献的存在和传承,可以为后人提供学习和借鉴的资源,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二、古代文献收藏与保管的常用方法在古代,文献的收藏与保管方式多种多样。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编纂整理:这是古代文献收藏的常用方式之一。
古代的学者和爱好者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零散的文献整理成册,并进行编纂。
比如,纂修《四库全书》就是一项重大的收藏整理工程。
2. 包裹封存:在文献收藏中,包裹封存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包裹封存,文献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防止受到虫蛀、湿气或其他自然因素的侵害。
在古代,一些珍贵的文献经常被封存在匾额、盒子或其他专门的容器中。
3. 建立图书馆:建立图书馆是一种常见的文献收藏方式。
图书馆不仅提供了文献的收藏与保管场所,还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方便。
古代的图书馆如敦煌莫高窟、秦始皇的焚书坑等都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4. 藏书楼:在古代,一些重要的文献收藏组织被称为“藏书楼”。
这些藏书楼不仅拥有大量文献,还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文献的保管和整理。
藏书楼成为古代文献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场所。
5. 摹录翻刻:古代的文献收藏者,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献,通常会进行摹录和翻刻。
他们会用毛笔和薄纸,将原始文献逐字逐句地摹写下来,制作成副本,并在原始文献上进行标注和修补。
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和藏书文化

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和藏书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界。
在古代的时候,由于没有印刷术,书籍的保存与传播成为了一个难题。
因此,图书馆和藏书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和藏书文化,探究其对中国古代的影响以及其文化价值。
一、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史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可以从夏朝开始追溯。
夏朝时期,在夏代和商代早期,因为当时的国家没有正规的机构来完成对古书籍的收藏,只能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收藏工作。
中华文明的收藏文化开始在著名皇帝堵阙放长的晋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晋朝的皇帝据考证成立的图书馆已经达到数万卷的级别,堪称古代中国图书馆的“鼻祖”。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图书馆的规模越来越大。
到了东晋时期,以丹阳赤松泉为代表的私人图书馆就已经形成规模,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书籍。
直到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唐代的大明书院、西安碑林等,数量和规模都非常庞大。
宋代的集贤书院在中国古代的图书馆中也有一席之地。
无论是国家机构还是个人收藏,图书馆的发展在中国古代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收藏书籍的文化价值1. 传承文化图书馆和藏书文化的出现,让很多历史文化得以得以保存下来,这对于传承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中国古代,对于古籍的保存和传承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传统。
古代的书籍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艺术,各个时期的作家和文化代表的著作等,收藏文物都是为了保存那些年代久远、信息稀少却是中国历史的亮点的书籍,以便更好地继承中华文明之精髓。
2. 传统美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百年积累败于无人收藏”,中国古代收藏文化以及发展的图书馆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流传的美德。
收藏文物具有传承文化的职责和义务,是正义、诚信、勤奋、敬业的体现。
因此,收藏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道德价值。
三、古代图书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在保存和继承文化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我国古代书院的藏书制度

“ ; 人”他的继乐 罔 代政事 , 又负责保藏政府 艾献 史记》 太祖赵匡胤说,宰相须川渎 1 , 《
就 是 周 王 窜 有 目 的 地 收 藏 图 书 档 案 的 地
书院几乎遍及各省通都大邑 , 以至 穷乡僻壤 , 这一时期 出现 rபைடு நூலகம்代 比 。
.
夏代 为小国藏 } 5 之始 。 嗣后 , 殷商时代开
三 彳小 始有 rJ式 的史官 , 称为“ 作册 ” 史”他 官请教 。 代帝 1 直接谈说读 忙械 1 或“ , 们是 窄文献 拟 者和保藏者 。《 尚书・ 多 多 , 史帝 曹丕 说 :盖 文 事 , l 魏 “ 绛 叫之 I,
是 界 史 最前,个 史 以 , 世 历 上 早这 历 可 麾 追溯 到i 下多年 的夏朝 。傅 璇 人
细 英
官员后 , 秦代也有 门藏书处叫 率 . . 及
汉 ,武帝置太史公 , “ 命大 下汁 先 f太史,
副 上宰相 , 歼献书之路 , 臀写 书之官 , 外仃 久 常、 太史 、 博十之藏 , 内有延阁 、 J秘率之 广1、 人 府。”《 (隋 》 3{ 卷 2经籍忠》魏晋南J 设 ) 匕
“ ” 始见于《 ・ 书‘ 藏一 书 词 韩非子 , 唐 1
,
口
有如许好处 , 焉能不重视减 ?J , 更多的 朝代则是以实际行动说明 对减 } ; 的霞
继 周代 有 藏 书 的“ 窜 ” 有执 掌 减 f 藏 , 5 之 【 的
所有 是国 藏则该制 共,我 辜应 J 但 萼书 古 代
面 , 创 了 成 套 导 引 的 先 河 , 为后 世 导 引 连年不断,汉书・ 开 这 些优 秀进 步 的 思想 还 受 《 匈奴传》 中有这样 的描述 : 社 会 的基本 形 念 ,一
古代藏书章

古代藏书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藏书章作为古代中国书籍管理的重要制度,对于书籍的收藏、保护、整理、借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古代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于知识的重视和传承。
本文将对古代藏书章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和分析古代藏书章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建议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概述古代藏书章的重要性,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古代藏书章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结论部分将总结古代藏书章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最后,进行总结并表达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文章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古代藏书章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藏书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方式,以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和启示。
同时,本文也旨在展望古代藏书章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做出贡献。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古代藏书章画卷,引起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关注与思考。
2.正文2.1 藏书章的起源藏书章作为古代中国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秦汉时期。
在那个时候,古代藏书章主要是指国家图书馆和皇宫藏书的管理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建立专门的图书馆来收藏和管理历代典籍,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规范,这些规范逐渐演变成了古代藏书章的雏形。
而汉代则进一步完善了藏书章的管理制度,标志着古代藏书章制度日臻完善。
古代藏书章的起源,可以说是受到了当时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是国家管理图书馆和藏书的需要所促成的。
这一制度的形成,为古代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后来的时代奠定了宝贵的经验。
2.2 藏书章的传承与发展古代藏书章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是一个极为漫长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的藏书阁库与图书藏品

中国古代的藏书阁库与图书藏品中国古代的藏书阁库历史悠久,它是中国古代图书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珍贵遗产。
藏书阁库不仅是藏书人收藏、保管、阅读图书的地方,更是文化交流、启迪思想、促进文学艺术繁荣的重要场所。
今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的藏书阁库和图书藏品。
一、古代藏书阁库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藏书阁库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大臣们就已经开始收藏图书,并在宫廷内建立了“经籍库”。
到了唐代,李世民下令制造了“太和殿经筵阁”,开始了官方的藏书阁库建设,此后各朝各代都在大力兴建。
宋代有“四大藏书阁”,为官方设立,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经学、文史、自然科学、工艺艺术等各类型的藏书,成为当时中国藏书阁库史上的巅峰阶段。
元代和明清时期建设了许多私人和地方性的藏书阁库,收藏、传承和阅读了各类题材的图书和文献。
二、古代藏书阁库的设计与结构古代的藏书阁库有其鲜明的特点和风格,首先是设计上常采用坡屋顶式建筑,似“天籁”之状,如京城的国子监、状元及府、侯评事衙门等建筑。
其次,在内部结构上,一般分为两层,第一层为藏书阁库,第二层为阅览室,在屋顶走廊上安装了古建筑独有的“外廊”,使得室内外相互承接形成通透的空间结构。
此外,藏书阁库实现了防火、防潮、防虫害等优良的品保措施,古代的贤士之家,除了雕刻异木横梁和壁柱,采用诗文、壁画、构件、石刻等丰富的艺术手法装饰,更是安装了防虫的药盒,掌握了丰富的通风、抗潮、保湿知识,以及建筑学上的温湿度控制技术,并对藏书技术开展研究及制定了藏书技术标准。
三、古代的图书藏品中国古代的图书藏品涵盖了经学、文史、自然科学、工艺艺术等各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古代图书编纂成套工具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计三万多卷,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政治、科学、地理、工艺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图书史上的巅峰之作。
另外,总计小说、传记、文集等9000余种,约32万卷。
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政治、科学、地理、特产文化、源流文化等众多领域,涵盖范围广泛,页面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宝库,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书室藏书管理制度

图书室藏书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图书室的藏书资源,提高读者获取知识的效率,保障图书室藏书的长期保存和维护,制定本制度。
二、藏书的组织1. 图书室的藏书应按照学科分类和编号编目,方便读者查找和借阅。
2. 藏书的布局应合理,每个学科应有专门的书架,并配备标签标识书刊的编号和分类信息。
3. 图书室的藏书应根据实际需求不断更新,淘汰过时的书刊,购买新的书刊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三、借阅规定1. 读者在借书时需出示有效的借书证,并填写借书登记表,由工作人员进行登记。
2. 借书期限为30天,如需续借,需至图书室办理续借手续,并确保归还前未逾期。
3. 每人最多可借阅5本图书,超过限额需经管理人员同意方可借阅。
4. 图书遗失或损坏需照价赔偿,如果无法找到原书,则需赔偿双倍的书本价格。
5. 借书期满未及时归还者,应按照规定缴纳超期费用,逾期三次者将取消借书资格。
四、阅览规定1. 在阅览室内应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不得吸烟、喝酒、吃东西。
2. 阅读完毕后应将书刊放回原位,不得随意乱放或擅自取走书籍。
3. 阅读时发现书刊有缺页或损坏应及时向管理人员报告,不得私自处理。
4. 阅览室内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活动,不得私自拍照、录音或录像。
五、管理责任1. 图书室应配备专门的保管人员,负责图书的借还、整理、维护和管理工作。
2. 图书室应定期进行库存统计和盘点,及时发现遗漏或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3. 图书室应具备安全设施,确保图书库房和阅览室的安全和防火防盗。
4. 图书室应建立健全的培训制度,对保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管理和服务水平。
六、处罚措施1. 对违反借阅规定的读者,应暂停其借书资格,直至向图书室赔偿损失为止。
2. 对严重违规的读者,应取消其借书资格,限制其再次进入图书室借阅书刊。
3. 对损坏书刊或恶意破坏藏书资源的读者,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并按照实际损失赔偿。
七、附则1.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行,如有补充或修改,应按程序进行。
论古代私人藏书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古代私人藏书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古代私人藏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利用相关的历史资料,充分论证了我国古代私人藏书,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古代藏书;私人藏书;传统文化;古代文献中国古代私人藏书是我国古代藏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能够流传至今,私人藏书在传承、传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 藏书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藏书家收藏图书这一活动的本身,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藏书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传播和继承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我国约十万多种古籍保存至今,很大功劳归功于私人藏书家的努力。
我国历代文化典籍都曾蒙受过种种灾难,甚至陷人荡然无存的绝境,这在官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的改朝换代,内乱外侮都使官藏惨遭灭顶之灾。
战后历代朝廷总是要依靠私藏来恢复、重建国家的藏书体系。
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秦始皇焚书坑儒。
此举不但是对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对儒家文化的打击尤为沉重。
但作为藏书家与教育家的孔氏后人,为儒家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藏书史上著名的西汉“墙壁书”事件,就是私家藏书对儒家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得正宗的儒家文化避免了毁灭的厄运,使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了理论和物质上的强大支持。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唐中期,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印本书籍逐渐增多。
这些都为私人藏书提供了有利条件,唐代私人藏书在万卷以上者就有近20家。
唐诗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私人藏书家居功至伟,明代藏书家胡震亨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一生致力于唐诗收集与整理,《唐音统签》一书就是最为辉煌的成就。
该书共一千零二十七卷,收录的几乎全部是唐诗,以至到清代康熙时编撰《全唐诗》时都要以它为底本,这一点可以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得到充分的证明。
中国藏书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保藏图书的方法有哪些?

中国藏书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保藏图书的方法有哪些?现在大概能够统计出来从古流传到今的古籍有十几万种,很多古代典籍是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散佚了。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有些原因是藏书家自己无法避免的。
藏书家能够避免的主要就是一些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中有三大害,分别是火、水、虫,他们在藏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
首先,是如何防水。
清代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记载了防水的四个办法,一是盖高楼,二是远宅居,三是注意排水、排湿,四是经常开窗通风。
第二个方面是如何防火。
史书上记载,汉代藏书家曹曾盖了一个石头屋子叫“石仓藏书”,把书搁到石头屋里;明朝藏书家虞守愚则是在一个湖中央的小岛上盖一个藏书楼;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严格的禁令来控制火灾的危害,这就是明朝宁波天一阁的方法。
第三个方面就是如何防虫蛀,这在历代都有记载,如西汉刘向就有关于“杀青”的办法,三国鱼豢的《典略》、北魏贾思勰的科技著作《齐民要术》也都记载了一些防虫防霉的办法,如染纸避蠹,以及用药物来避蠹。
《典略》记载,在书库里搁一些药材,或搁上一些木炭、石灰,这样既可以防潮又可以驱赶蛀虫。
《典略》还记载说,有一种草叫芸草,能够驱虫,因此藏书台常有芸草,古时候藏书台也称为芸台。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在浆糊里调上一些药,因为在装订古籍的时候,粘封面要用到浆糊,那么在浆糊里边调上药物也能起到驱虫避蠹的作用。
最后一种办法就是曝书,也即定期来晒书。
曝书的办法最早可在《穆天子传》中看到,虽然这个书带有点神话色彩,但是它也提到周朝周穆王就曾经有曝书的举动了。
到了唐宋,曝书形成了一种制度,每年到固定的季节,公家都会举行曝书会,把这个藏书拿出来晒晒太阳,一可以祛除湿气,二可以晒死虫卵。
在开曝书会的时候,还会请一些士大夫、读书人一起来鉴赏、讨论图书,形成一种制度。
《齐民要术》也记载了曝书的方法,说北方大概在农历五月到七月之间,在大屋檐下不见日的地方来晾晒典籍。
而南方晒书的时节有所不同,叶德辉《藏书十约》记载说南方晒书应该在八九月间,秋高气爽的时候。
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看古今图书管理观念之转变

一、以简易繁———由书籍载体的演变看图书形态的发展我国文字出现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在考古发掘的古文献中,发现商周时期有关王室、诸侯等的一些重要事件,主要是雕刻在甲骨、青铜器、石块、玉器上面,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初期书籍的样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私人讲学兴起,各家独抒己见,涌现出了众多思想著作,书籍作为这一阶段思想的传播者,较商、周而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常以竹、版、牍以及缣、帛等为材质书写文字,但竹书、木简书之类,翻阅起来不方便,制作程序还比较烦琐。
汉代刘向《别录》: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
新竹有汁,善朽蠹。
凡作简者,皆於火上炙乾之。
之后还有十几道工序,耗时费力且用久了“韦”、“丝绳”易断,容易导致书籍内容的混乱、残缺;缣帛书相对而言要轻便许多,可是比较贵重,不利于为社会普遍使用。
西汉末年,蔡伦改进造纸术,纸书的轻便、价廉等特征,为社会广泛接受,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再加上发明于隋唐之际,推广于五代的雕版印刷术的盛行,纸书至今都是图书的主要形态。
近现代书籍的物质形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转变,针对纸书相对的局限性、易损性,开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视听型图书、电子图书纷纷出现。
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加了图书阅读的随意性,资源的整合及检索平台的统一,越来越能及时满足读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从书籍载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图书的形态经历着一个以简易繁、由物质到数字的转变过程。
图书向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就源自图书收藏性质及其目的的转变。
二、重藏轻用———看古代图书收藏性质与目的古代图书收藏性质是以藏书为目的,大致可分为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四类。
1.官府藏书。
官府藏书源于夏商,《尚书·多士》中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那时已经有了专门人员掌管典籍,所藏图书大多为法典、盟书之类,其目的就是为统治阶级保存史事,提供鉴戒。
古代图书管理制度范文

古代图书管理制度范文古代图书管理制度范文一、图书库存和采购管理制度1. 图书库存管理制度(1)图书管理员应建立完善的图书库存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库存盘点,确保图书数量准确无误。
(2)图书管理员应根据图书借阅情况和读者需求,合理调配图书库存,确保库存图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图书管理员应妥善保管库存图书,防止图书丢失或损坏。
2. 图书采购管理制度(1)图书管理员应定期进行图书采购计划,根据图书馆的需求和预算情况,制定采购计划。
(2)图书采购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择优质图书供应商,并进行合理的价格谈判。
(3)图书采购应注重图书的多样性和群众性,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图书编目和分类管理制度1. 图书编目管理制度(1)图书管理员应按照统一的编目规则对采购的新书进行编目工作,确保图书信息的准确和规范。
(2)图书编目应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等信息,并为图书加上唯一的编目号,方便图书检索和管理。
2. 图书分类管理制度(1)图书管理员应按照统一的分类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如按照学科、文学类型等分类方式进行分类管理。
(2)图书分类应便于读者查阅和借阅,图书管理员应制作分类索引,方便读者快速找到所需图书。
三、图书借阅和归还管理制度1. 图书借阅管理制度(1)读者应持有效借阅证件办理借阅手续,同时出示要借阅的图书清单。
(2)图书管理员应在读者借阅时记录借阅日期、借阅图书信息,并告知归还日期和归还地点。
(3)借阅期限一般为30天,如需延期,需提前告知图书管理员进行延期手续。
2. 图书归还管理制度(1)读者应按时归还借阅的图书,并确认图书的完好无损。
(2)图书管理员应在图书归还时核对图书信息,并记录归还日期。
(3)如果读者借阅的图书遗失或损坏,应按照规定赔偿相应金额。
四、图书馆自习和阅览管理制度1. 图书馆自习管理制度(1)读者应在图书馆规定的自习区域内自觉遵守安静、整洁的自习环境。
(2)读者不得在自习区域吸烟、喧哗、食物进出等影响他人的行为。
中国古代图书馆管理思想研究——基于清代官府藏书楼的管理实践

清 王 朝 出 于 维 护 其 统 治 的 需 要 ,采 取 “寓 禁 于 编 ”“寓禁 于征”的 文 化 政 策 = 如 果 有 思 想 上 危 及 清 统 治 秩 序 的 人 ,清
收稿日期:2021-01-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图书馆管理思想史论"(20BTQ 006) 作者简介:邸春姝(1968-),女 ,辽 宁康平人,副研究馆员,硕 士 ,主要从事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张雪梅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有 目 的 、有计划地 对 人 和 物加以调控、配 置 、组 织 和规范的实践活动。丰富的 管理实践活动会孕育出各种管理思想,体现管理者的管理智 慧 :研究古代藏书楼的管理思想可为中国特色图书馆管理 思 想 体 系 建 设 提 供 历 史 镜 鉴 ,有 助 于 进 一 步 树 立 中 国 图 书 馆 学 发 展 的 文 化 自 信 ,为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 慧 。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分期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特点与规 律 , 我 们 把 图 书 馆 管 理 实 践 划 分 为 古 代 (先 秦 至 清 中 期 )、近 代(清末至建国前)与现代(建国至今)三个时期。以鸦片战 争 为 界 ,清 代 前 后 被 分 作 两 段 。 1644年清朝建立至鸦片战 争 前 可 谓 古 代 图 书 馆 (旧 称 藏 书 楼 )发展的鼎盛时期,我们选 取 有 代 表 性 的 清 代 官 府 藏 书 楼 为 研 究 对 象 ,基于 其 产 生 的 历 史 背 景 及 管 理 实 践 ,探 讨 其 蕴 含 的 管 理 思 想 ,为 深 入 研 究 和 揭示我国古代图书馆管理思想源流及精神脉络提供参考。
•理设研究•
锖報科#
第39卷 第 6 期 2021年6 月
中国古代图书馆管理思想研究
我国古代书院的藏书制度

10 90年 6月 2 }敦 煌 莫 岛 窟 藏 经 2 】
使敦煌这个千年圣地 洞被发现之时, 其起初是 会 世 义化 千佛洞 的经卷 、 以及文书等全部集 中并 大量经卷和历史文物, 佛像 50 约 个 ; t I 堆放到石室封闭。无论上述哪种说法是正确 的文物流失海外达 3 00多件 , 占所有文 上 ^有 重 要 位 置 在 当时 然 还 足 ・ 爪 9 的, 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是 : 敦煌藏经洞中珍 物 的 三分 之二 l 。 l 1 4 3 藏了大量古代典籍文献资料 , 总数约五万卷 , 其 中佛经约 占百分之九十 , 最早始 自前秦苻 (16 , 19 ) 前后跨越达千年之久。
思想 渊 源 的火 键依 据 。 年 , 化 人帅 圳 逝 义
戮图 古代 敦煌雯 考略 口张雷 春
敦 煌 文 献 是 我 国 数 量 庞
就是根据这个敦煌写奉《 坛经》运川 义献学 ,
和历 史学的研究方法 , 考辨和论释 rt 弹
学 的 本 质 内容 和 特 点 功 能 , … r 久 JI 捉 j的 l
生 了久 远 影 响 。
一
艄适借去欧洲参加“f l 揿 全仆 蚕 英 经洞 的事情迅速 报告 给 _ r当地 年 ,
的 , 到伦 敦 夫 I物 馆 卡 铤 七后 ¨ 知 县 , 且 随带 送 去 r一些 洞 内 会 ” 机 会 , 并
文物 。然而 , 当时适逢八 国联军
立 书馆等查找有天唐代传乐 卜 米的
被 敦 煌 县 令 和 省 政 官 僚 私 自瓜 括 《 神会和尚语录》《 、菩提达摩 I 萄宗定足 I } : 等 分, 下落不 明。及至 10 97年 , 英 语 录 》 , 这 些 都 是 以往 一・ 多 人
古代河南书院藏书管理探略

2008年9月第7卷第3期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ur nal of San m enx i a Po l yt echni cSep.,2008V01.7.N03文史哲历史文化研究古代河南书院藏书管理探略吴莹天宝(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摘要:书院与书有着密切的关系,藏书是中国古代书院的重要内容和特征,河南书院也不例外。
自唐代以来,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河南书院藏书事业无论从来源、内容,还是借阅、保管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完善了藏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为保存中原文化遗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书院;藏书;来源;内容;保管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23(加08)03-008l埘收稿日期:200r7_05—12作者简介:吴莹(198卜),河南汝南人,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教师,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书院与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没有书就没有书院。
书是书院高扬着的一面旗帜。
元代欧阳玄在《贞文书院记》中说:“唐宋之世,或因朝廷赐名士之书,或以故家积书之多,学者就其书之所在而读之,因号为书院。
”可见,藏书是中国古代书院的重要内容和特征。
河南书院也不例外,自唐代以来,历经千余年发展,河南书院的藏书管理13趋成熟。
一、河南书院藏书的历史脉络书院藏书随书院的兴起而兴起。
为了统一思想,繁荣文化,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二年(724年)颁诏。
在东都洛阳明福门外建立丽正书院。
丽正书院集合全国众多学者收集、校勘及整理各种图书典籍,撰修国史时政,实开后世河南书院藏书事业之先绪。
北宋定都东京,中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国家最高当局对书院的支持,河南书院的藏书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具有藏书数量多、规模大、品种多样等特点,并兴建藏书楼,形成繁荣昌盛之势。
到了南宋,随着全国政治文化重心的南移。
河南书院藏书逐渐衰落。
元代统治者出于缓和阶级矛盾、进行文化控制的需要,对书院采取提倡、扶植和加强控制的政策。
图书馆藏书管理与保护制度范本(2篇)

图书馆藏书管理与保护制度范本____图书馆文献保护制度管理和保护好馆藏文献,是图书馆借阅部门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
要经常了解和掌握入藏文献的保护情况,包括文献破损与修复、防尘、防火、防盗、防光等。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向部室负责人报告。
一、书库(阅览室)的管理1.严禁携带易燃品、危险品、提包、食物或者其它私人物品进入书库(阅览室)。
2.书库(阅览室)内禁止吸烟,禁止明火作业,禁止部门工作人员私自拉接电路明线。
3.开架阅览室工作人员要随时巡视检查,并对读者进行文献借阅与保护知识的辅导与宣传;半开架阅览室工作人员对入库读者要做好导引工作,不得让读者独自入库取阅;古籍书库未经部门负责人同意,非本部工作人员不得入内,善本书库非管库人员一律不许入内;如有特殊需要者,须经馆长批准,由专人带领方可入内。
对于半开架与闭架书库(阅览室)读者需做好阅览登记工作。
4.任何人未办理相关手续均不得将文献资料带出书库(阅览室),否则视作偷窃,并依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
对于本馆工作人员,第一次批评教育,扣发当事人____个月岗位津贴;同一人第二次违反本规定者,扣发半年岗位津贴并调离岗位,情节严重者除名;对于知情不报者,扣发当月岗位津贴;对于举报者,每次奖励____元/人。
5.负责出纳、借阅的工作人员对每一册还回来的文献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发现污损、撕页、勾画、圈点等情况,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书库(阅览室)的防火、防盗、防尘、防虫(鼠)工作,严格履行有关的规章制度,保证相关措施的落实与设备设施的良好运行;晴朗无风天气可开窗通风,否则严禁开窗,同时加强日常清扫;定期检查、更换鼠药与防虫药品。
7.要根据书库(阅览室)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调节库(室)内的温湿度。
8.对阅毕文献要及时归架(柜),保证排架整齐。
9.破损文献要做好统计工作,定期报馆办公室协调修补事宜。
图书馆藏书管理与保护制度范本(2)图书馆是保护和管理图书资源的重要机构,为保证图书馆藏书的管理与保护工作的规范和有效进行,制定一套完整的图书馆藏书管理与保护制度非常必要。
汉代档案保管制度及保护技术

形成了一定程度 的学术垄断 , 民众无法借阅 , 可以说限制 典籍的书架使用樟木建造 , 可以很好地起 到防蛀 的功效 , 并且在建 阶级服务 , 筑格局上注意通风透气和防潮 , 可 以说为藏书这项工作 的顺利进行 了中国古代文化进一步的发展。但是“ 南三阁” 中的镇江文宗 阁, 因
除 了兼 具仓储功能外 , 在防火 、 防蛀 、 防霉等方面也颇具特色 , 以清 程中 , 大量的人才为这项工作付 出了无数 辛劳 , 典籍的质量 和规格 代皇家档案库 为例 , 建筑设计 上墙体坚厚结实 , 地面多使用砖 石砌 都得 以被规范化 , 保存工作也更好地进行。 不过 , 虽然有着众多的优
档 案管理之重视 , 同时从这些史料 中也 可以发现汉代 的档案还没 展 。文景二帝 时期 , 档案管理事业进一步发展 , 不仅继续贯彻 了汉
有 独立 出来 , 不仅包括 文书档 案还包括 图书 、 古籍甚 至 民间的记 惠帝 时期 的图书解禁 的政 策 ,还奖励 那些献 文籍 的贡献较 大的 录和地 罔资料 , 可谓包 罗万象 , 这在 文化产 品本 来就不 充裕 的古 人 , 从 而刺激 了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达到 了“ 天下众 书往往颇 出 , 皆 代来说 是最正常不过 的了。在管理 制度上更是从职 官制度 、 书院 诸子传说 , 犹广立于学官 , 为置博 士” [ 1 } 4 6 B 的文化盛事局 面 , 尤其 是 建设、 典籍征 集以及档 案保存等几 个方 面来 进行 , 档案 保管 技术 学官 的设立 和博士 的设 置 ,使档 案管理真正成为 了一 种事业 , 档 上也 出现 了防止火灾 、 水 灾和虫灾 的技术手段 。 于世 的重要古代藏书精华 。
古代文献管理制度

古代文献管理制度古代文献管理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对文献的收集、保管、整理和利用的一系列管理规定和制度。
它是组织和管理文献工作的基本制度体系,对于维护文化传承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献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变迁。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献管理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建立了文献典籍的管理机构——太史令,负责编纂历史文献,编纂国史。
太史令是首都的一处枢纽机关,管理全国的文献典籍,其地位和作用在古代文献管理制度中是不可替代的。
太史令不仅负责编纂国史,还要编辑诸侯、大夫的族谱、年谱、墓碑、神道基襟等,还有建国、封禅的记载,甚至连社会政治、科技发明、战争功绩、宫廷典礼、地理通览、人物列传和鬼怪神祇等方面的记录资料。
这些典籍汇编成册,称之为院牍。
这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典籍整理工作。
太史令的成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献管理制度的开端。
古代中国的文献管理制度在秦汉时期进一步得到完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律法,进行了古代中国历史上最为激烈的文献整编活动——焚书坑儒。
这项活动表现了秦始皇对于文献的极端依赖,同时也表现了统治者对于文献管理的严格控制。
秦始皇统一文字,规定篆书为正,而异体字被明令禁止。
此外,秦始皇还建立了翰林学士、著作官等机构,负责管理文献,进行编纂修饰、重订古籍。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文献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汉代成立了经师局、藏经楼等机构,专门负责整理典籍,还出版了《太卜书》、《山海经》等重要的文献。
古代罗马是古代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其文献管理制度也体现了其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
古罗马的文献管理制度起源于共和政体时期,此时的罗马人主要依靠口传文化,书面资料较为稀少。
直到共和政体灭亡,文献保管工作更是处于无序状态。
但是随着帝国的兴起,各种文献资料在帝国宫廷内得到了保管,并且每一位罗马皇帝作为帝国之主都有自己的记功载宝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文化记载悠久而长远,从未发明造纸术开始,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动物骨骼、贝壳等记载文字符号,用这种方式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源远流长。
自从发明了造纸术,这种文化的记载方式就变得更加方便和普及化,使得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
顺应而生的就是古代的藏书管理制度,这是民族文化的整理以及传播制度,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管理制度与方法,唯一不变的是中国古代藏书的管理制度在不断的完善。
[关键词]中国古代藏书;管理制度;文化传播;价值
1、中国古代藏书管理制度与方法的起源
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的最早的时期,人们只能依靠一定的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一开始人们只是通过语言的形式将历史文化信息传递下去,但是,后来代表文字的一些特殊符号的出现,就代表了文字出现的萌芽,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文化记录与收集的重要性,在造纸术还没有被发明之前,最早出现的文字形式就是甲骨文和金文等的文字记载形式。
大约在十九世纪末,清代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发现的甲骨是公元前约十三世纪殷商时期的遗物。
甲骨上刻的大部分是那个时期奴隶主的占卜记录。
管理这些甲骨文献的是当时的巫师和史官。
上面记载着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我们可以认定这些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原始书的最早雏形,据专家考证,这些甲骨文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萌芽。
2、中国古代藏书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发展与完善
在华夏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十分漫长而艰难地过程,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样的经历了历史长河淘炼的制度是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制度。
自从文字记载形式的出现开始,就出现了藏书管理制度的萌芽,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从甲骨文的出现开始,人们就有了一套对其收集管理的方法,所以其经历了千年仍然会被我们挖掘出来并且发现,解读其中的含义,那么文字传播文化的职能便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所以,从甲骨文的时代开始,藏书的管理制度就已经开始出现,并且在历史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它担负着传播中国古代璀璨文化的巨大历史重任,它担负着将华夏民族灿烂历史文化一代代传承的重任。
直到后来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文化传播的载体终于有了一个质与量的飞跃,再也不用繁冗复杂的竹简或锦帛等记录书籍内容的形式,终于可以使用较为轻巧方便的纸张,这是一个藏书管理制度的一个革命。
从此,各类的藏书书院、藏书楼和藏书阁等相继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藏书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3、中国古代藏书管理制度与方法
对于我国的古代藏书的管理制度来说,它在不断的历史变革中一直的被完善和全面化,其主要涵盖了图书的征集、整理以及保护、借阅等方面的内容,于我们现代的图书管理制度中有很大程度的体现。
下面就从我国古代藏书的征集、图书的整理、图书的保护等方面论述我国古代的藏书管理制度与方法。
3.1、中国古代藏书的征集制度
对于中国古代藏书征集制度来说,藏书的征集是藏书管理所必须的,因为没有征集就谈不上管理,更何况一个书院很难达到对于书源的自给自足。
在我国古代,这些藏书一般都是从官方书局或者从私人书坊征集而来的,或者是接受社会各个阶层的捐赠而来。
并且,接受的捐赠图书是他们藏书的主要来源。
这种捐赠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点是可以获得朝廷的赐书,这些赐书的故事都在史料上有过较多的记载,例如宋代四大书院都先后接受过朝廷的赐书,还有,如岳麓书院刚建成的时候,地方上的太守奏明朝廷,希望赐以国子监诸经释文义疏及《史记》、《唐韵》、《玉篇》等得到了准许。
另外还可以接受官绅私人的捐赠田产或者做官俸禄收入来购买书籍,增加藏书。
除此之外,一些官绅的捐赠也是一个重要的藏书来源,例如史料记载“福建布政使司吴荣光捐置书籍千余卷送给凤池书院”等。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来自于官方的藏书,统治者为了统一思想,会印发一批又一批的书籍,部分收录到官方后,剩余的部分就会被分散到民间藏书院或者藏书阁中,这对于官方和民间的藏书阁或者藏书院来说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
这些就是古代书院藏书来源的主要征集形式。
3.2、中国古代藏书的整理以及保护方法
对于藏书的整理,目录的编制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着藏书的质量和保存时间的长短。
对于这一点来说,我国古代的藏书制度中式相当完善的。
首先,式对于图书的分类,这一点对于人员的要求就比较高了,这就需要整理人员有足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文化基础。
对于图书的分门别类式一项专业的工作,这需要对藏书有充足的了解,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内容,必须要充分的加以区分,一边为了以后的借阅提供方便。
其中对于作者的分别也做了很好的分类,后期为了更好的区分,这些藏书就只按内容来加以区分,这样更加方便记录和借阅。
对于藏书的保护,低一点就是书籍的装帧,古人对于书籍的装帧持有非常严谨的态度,他们在书籍的粘贴分娩所用的浆糊中就加入了川椒、白矾等用来防止虫蛀。
另外,古人还有曝书的习惯,他们会定期将书搬出室外进行晾晒,防止藏书发霉,这是对于书籍的很好的一种保护。
结语: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光辉璀璨,源远流长,与我国古代藏书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密不可分,正是因为古人对于藏书的不断收集和妥善的保护,才使得我们得以了解中国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才使得我们得以用书来使自己的心灵更加纯净。
所以,我们只有在不断地探索中去改进并且完善现有的藏书管理制度,才能够使我国的先进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王惠民.中唐以后敦煌地藏图像考察[J].敦煌研究,2007(1)
[2]杜光庭.广成集卷四[M].道藏第1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论中国古代藏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刘长清
(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流通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