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f74e15a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3.png)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历史素养。
(3)个性化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传承、创新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和谐。
4.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使学生明白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为我国的发展作出贡献。
5.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历史知识充满好奇,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概念理解能力有限。在此基础上,本章节《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了解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a.中华文明起源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
c.重要史实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强调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师提醒学生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3.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协助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91868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3f.png)
中华文明的起源设计说明中华文明有着5 000多年的历史。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当时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了解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尧、舜、禹的禅让,对学生感知和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使用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图片、神话传说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观察清晰准确的历史地图,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直观印象,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在引导学生思考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其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1.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认识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体会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重点难点重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早期国家和中华文明起源、禅让制。
难点: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与早期国家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中国简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华上下五千年》(纪录片)。
(二)工具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他们看过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相关片段,说一说他们了解的炎黄传说,然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史料实物中认识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预习检查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2.说说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地点、年代、流域。
3.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谁?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讲述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远古传说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讲述,了解远古的传说。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主动了解并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e391a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10.png)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内容分析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起国家。
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战胜蚩尤部落,渐渐新城日后的华夏族。
黄帝之后的著名部族联盟首领尧、舜、禹,通过部族联盟民主推举的“禅让制”产生。
他们德才兼备,克己爱民,带领人民共同抵御自然灾害,赢得人民的尊重。
三、教学目标1.通过良渚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历史解释)3.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二)讲授新课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判断“文明”的标志有哪些?“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学生活动①物质文明的标准:金属工具②政治文明的标准:国家出现③精神文明的标准:文字出现④考古学上的标准:城市出现(3)教师活动国家产生的条件:公共权力的设立:军事民主制——内部分化与外部战争的加剧。
阶级分化的出现:私有制产生——墓葬规模与居住规格等差异。
【记笔记】2.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6,概况良渚古城的基本内容。
统编版(2024年)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年)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b9c04db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b.png)
出示问题:①良渚古城距今时间、地点、意义;②陶寺古城距今时间、地点、意义
2.分组展示,教师补充,引导归纳小结
(三)自主学习三:远古的传说
1.出示学习要求:自主阅读第三目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就自己不能解决的
问题小组交流;
问题出示:①梳理华夏族形成的过程②炎帝、黄帝被尊称什么?③什么是禅让制?
2.分组展示,教师补充引导:课件出示图片,史料,强化理解,加强记忆。
3.教师小结
二、合作探究:
1.出示材料及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你能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中,感受到他怎样的精神?
2.学生独立思考,就自己的看法在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
3.学生分组展示,教师点拨。
4.教师小结
5.师生共同归纳:众多错居杂处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
成;精神品质: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敢于创新;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
斗争精神;敬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线索梳理,再次明确基础知识点。
反馈小结
升华
当堂训练
检测课件习题
作业布置作业本整理基础知识
教学反思。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6ea18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c.png)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通过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知道早期国家的产生,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通过了解部落联盟时期的远古传说,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重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考古发现的意义。
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没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传说,其中虽有不少夸张,但有的传说也生动反映了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其中最有名的传说人物是哪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师: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生: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师:阅读课本内容并回答问题: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何处,产生时间是什么时候?生: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
师:良渚古城具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许多高等级建筑和稻谷,这些发现反映了什么。
生: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师:阅读课本内容,为什么说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显著?生:城内贵族墓地随葬品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形成鲜明对比。
师: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此外,还有一个遗址的发现,也表明早期国家的出现,找找答案。
师: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生: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精选3篇)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e6801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15.png)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精选3篇)《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精选3篇)《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篇1本单元主要讲述我国境内原始居民的生活地域、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原始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的历史遗址、神话传说较多。
教材是以原始居民的生活年代、地域分布以及生产、生活状况为线索来讲述的。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状况和生活状况,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产状况以及华夏文明的起源。
教学难点为:使学生初步认识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讲述时,首先,要抓住本单元的线索,即对原始人类的生产状况和生活状况进行分析讲解,以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其次,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直观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感悟知识,提高能力。
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共3课和一节活动课,每课1课时,共4课时。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通过学习本课初步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领域内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能力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2、过程与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条主线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有哪些”。
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我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以此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c67120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9.png)
《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2)学生能够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过程。
(3)学生能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2)学生能够从远古传说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禅让制。
2.教学难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展示炎帝(右)黄帝(左)雕像的图片,提问:“图中雕像塑造的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那么,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特点是怎样的呢?古老的传说中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呢?”2.新课探究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讲解:约五千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提问:“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明确: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良渚古城讲解:良渚古城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 5300 - 4300 年。
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 630 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提问:“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明确:内城中部有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 20 万千克的炭化稻谷,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caf6d2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6c.png)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早期国家与文明起源的标志,知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学生能够了解远古的传说,如炎黄的传说和尧舜禹的传说,理解这些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早期国家的代表——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概况及意义。
(2)炎黄的传说和尧舜禹的传说。
2.教学难点(1)理解考古发现和神话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意义。
(2)体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中华上下五千年” 从何说起?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 5000 多年的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提问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故事或传说吗?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黄帝、炎帝、大禹等传说。
(二)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1.讲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提问 2:那么,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呢?明确:随着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并向区域中心集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从而形成了掌握权力的王和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早期国家逐渐形成。
2.展示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的相关图片,介绍牛河梁遗址的情况。
提问 3:从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明确:红山文化时期已有阶级,社会分化;可能存在宗教仪式和祭祀礼仪;有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可能出现了早期国家。
(三)早期国家代表——良渚古城1.介绍良渚古城的时间、地点和概况。
提问 4:良渚古城发现了约 20 万千克碳化稻谷,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良渚农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展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讲解古城的城市建筑和水利系统。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e26f6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a.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新课讲授1.早期国家初步形成出示文字材料,界定“国家”形成的标志——何为“国家”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提问】在我国早期国家是何时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早期国家中又有什么样的设施呢?【讲授】部分人从生产劳动脱离,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你能从中概括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吗?出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阐述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祭坛、女神庙和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请同学据此,并结合课本15页说出什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明晰恩格斯所说的国家形成的标志。
【回答】大约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回答】阶级的存在和公共权力。
【回答】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出示恩格斯关于国家形成标志的叙述,为后来学习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作铺垫。
结合课本,归纳早期国家形成的时间,原因和设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教师讲述,并从中概括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通过文物图片发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贰·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8cad4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a.png)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包括古代人类的生活、文化、科技等方面。
2.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及文化特点。
(2)奴隶社会:夏商周的更迭,青铜器的出现及影响。
(3)封建社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
2. 第二课时:古代科技与艺术(1)科技: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及影响。
(2)艺术: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3. 第三课时:古代思想与文化(1)思想: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文化: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礼仪等。
4. 第四课时:古代社会制度(1)封建制度:皇帝、诸侯、士大夫的等级制度。
(2)农业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
5. 第五课时:古代对外交流(1)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对外交往: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如匈奴、突厥、蒙古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讲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科技发明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古代文化、艺术、制度等。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探讨古代文化、艺术、制度等方面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史》等相关教材。
2. 参考资料: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鼎立:魏蜀吴的建立与纷争。
(2)两晋南北朝:晋朝的兴衰,南北朝时期的更替与民族融合。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中国历史第一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中国历史第一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https://img.taocdn.com/s3/m/f4d74b5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0d.png)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牛河梁、良渚、陶寺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境内先民建立了早期国家,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融合,构成了华夏文明的主体,并逐渐形成了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这一历程在后世传说中或留下些许线索,借由集体记忆的形成,凝结了文化认同。
通过汲取牛河梁遗址、良渚古城、陶寺古城遗址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并与远古传说相互印证,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唯物史观),理解远古传说的证史价值,初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史料相互印证的意识,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和多元一体的特征。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体会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学习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从考古发现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教学难点: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导入: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令每个中国人都终生引以为自豪。
在我们的史书中,上下五千年开始于传说中的这两个人,谁呢?生:炎帝和黄帝。
一、炎黄传说师:谁来说说你知道的炎黄传说?生:在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和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
炎黄两大部落在中原发生了冲突,爆发了阪泉之战。
战争的结果是炎帝战败归顺了黄帝,于是两大部落就结成了炎黄联盟。
后来在东方的蚩尤部落在向西发展的过程中,与炎黄联盟发生了冲突,双方在涿鹿爆发激烈的战争。
传说中,蚩尤很会打仗,他的手下都是铜头铁臂,非常强悍。
他在涿鹿之战中还用上了法术,使黄帝的军队在风沙雨雾中迷失了方向。
在危急时刻,黄帝的军队在战场上擂起了用神兽夔牛做成的战鼓,鼓声震天撼地,将蚩尤及其麾下震得溃不成军。
黄帝的军队则借鼓声威力发起总攻,终于打败了蚩尤。
自此之后,黄帝的势力和声望大大增强,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这个部落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
炎黄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14ff443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14.png)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目标】①通过良渚、陶寺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②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历史解释)③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禅让制。
教学难点: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
每年清明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黄帝陵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
为什么黄帝陵会受到后人敬仰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本课,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又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答案提示:陶寺都城;良渚古城;牛河梁;炎黄;尧舜禹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教师指导:何为国家?何为文明?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教师指导: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国家是文明的概括,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2、教师指导:【唯物史观】距今约5000年,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教师指导: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成果有了剩余,一些人开始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
于是,出现贫富差别,私有财产开始萌芽。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24342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0.png)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和发展阶段。
3. 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影响力。
教学内容:1.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简介。
2. 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和发展阶段介绍。
3.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影响力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3. 进行课堂讨论,探讨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影响力。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和成就。
3. 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简介。
2. 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和成就介绍。
3. 中国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3. 进行课堂讨论,探讨中国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2. 掌握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
3. 理解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简介。
2. 中华文化重要思想和价值观的介绍。
3. 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华文化理解和认识。
3. 进行课堂讨论,探讨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第四章: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过程。
2. 掌握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和演变事件。
3. 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过程简介。
2. 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和演变事件介绍。
3.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对后世的影响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过程。
中学历史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深度教案、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深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5f787c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c.png)
中学历史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深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史实。
2. 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包括夏、商、周三个时期。
3. 能够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2. 学会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对史实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夏商周时期1. 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
2. 提问:什么是中华文明?它起源于哪个时期?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史实。
2. 教师提问: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什么?3. 课堂讨论1. 小组合作,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第二课时: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朝的崛起1. 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提问: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秦朝是如何崛起的?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史实。
2.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3. 课堂讨论1. 小组合作,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秦朝崛起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d571d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14.png)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性。
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对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2. 夏、商、西周三代文明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5. 汉朝的兴衰与丝绸之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三代文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朝的统一与灭亡,汉朝的兴衰与丝绸之路。
2. 难点:对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文物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例,深入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2. 第二课时:夏、商、西周三代文明3. 第三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 第四课时:秦朝的统一与灭亡5. 第五课时:汉朝的兴衰与丝绸之路六、教学内容:1.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2.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衰落3. 五代十国的混乱与分裂4. 宋朝的繁荣与少数民族的兴起5. 元朝的统一与对中国文化的融合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隋唐时期的繁荣与衰落,五代十国的混乱与分裂,宋朝的繁荣与少数民族的兴起,元朝的统一与对中国文化的融合。
2. 难点:对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八、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文物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例,深入分析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演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941da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8.png)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明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史料分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点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相关史料3.学生预习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以“你眼中的中华文明是什么?”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
2.教师提问: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文明遗址?(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城址、宫殿、文字、金属器物等。
2.教师讲解重要文明遗址:良渚、龙山、石家河等。
(四)史料分析1.教师呈现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列举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及其意义。
2.简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
3.收集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一)导入新课1.教师以“你眼中的中华文明是什么?”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
2.教师提问: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文明遗址?(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城址、宫殿、文字、金属器物等。
2.教师讲解重要文明遗址:良渚、龙山、石家河等。
(四)史料分析1.教师呈现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列举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及其意义。
2.简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
3.收集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教师展示图片和地图,指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0615f2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69.png)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一: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板书设计: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授课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导入新课:1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
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2北京人发现时间:1929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生存年代:20—70万年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生活状况:群居生活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3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bf778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db.png)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2. 夏、商、西周三代文明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5. 汉朝的兴衰与丝绸之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三代文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朝的统一与灭亡,汉朝的兴衰与丝绸之路。
2. 难点:对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三代文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朝的统一与灭亡,汉朝的兴衰与丝绸之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历史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教材或教学资源,包括文本、图片、地图等。
2. 教学设施:准备投影仪、白板、教学课件等设施。
3. 教学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案例、文章、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性问题或故事,引起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和阐述,确保学生对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有清晰的认识。
3. 互动:适时提问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师生互动。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6504b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4.png)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元谋人、北京人等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2. 原始社会: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变迁,以及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3. 古代文明的开端: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建立与衰落。
4.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
5.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汉朝的兴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迭。
2. 教学难点: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变迁,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现古代文明。
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古代社会的特点。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
2. 讲解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迭。
3.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4. 讲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及汉朝的兴衰。
5. 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 作业批改: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4.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学期内容的掌握程度。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98ae8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6.png)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2.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2. 夏、商、西周三代文明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4. 秦朝的统一与崩溃5. 汉朝的繁荣与衰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三代文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朝的统一与崩溃、汉朝的繁荣与衰落。
2.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三代文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朝的统一与崩溃、汉朝的繁荣与衰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三代文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朝的统一与崩溃、汉朝的繁荣与衰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2. 第二课时:夏、商、西周三代文明3. 第三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4. 第四课时:秦朝的统一与崩溃5. 第五课时:汉朝的繁荣与衰落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朝的统一与崩溃,汉朝的繁荣与衰落。
2. 学生能分析并评价历史事件,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七、教学资源1. 历史书籍:中国古代史、中国文明史等。
2. 网络资源:中华文明起源相关的历史网站、学术文章等。
3. 影视资料:与中华文明起源相关的纪录片、电影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华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三代文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朝的统一与崩溃、汉朝的繁荣与衰落。
3. 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引导学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概括、判断和解释。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讲故事,谈体会,了解这些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是虚的,反映了传说时代怎样的文明曙光,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
在“尧舜禅让”的学习中,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
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其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区别史实和传说。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前一段时间特别流行穿绸缎做的唐装,知道绸缎是什么织成的吗?【生】:丝。
【师】:又有谁知道丝是怎么来的?【生】:蚕茧。
【师】:有同学见过养蚕吗?知道养蚕抽丝技术是谁发明的吗?在传说中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一下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板书)讲授新课:【师】:知道什么是传说时代吗?【生】:(看书回答)文字出现以前,历史主要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的。
神话与传说有区别吗?神话传说和史实(历史真实)又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我们先把问题放在这里,待会儿再来解决。
【师】: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生】:(思考回答)学生讲三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
(后三个任选其一讲一下)【师】:天地真是盘古开辟的吗?人真是女娲造的吗?宇宙、地球、人类的起源到底如何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千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直到今天,科学家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当温度下降到几千度时,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
地球就是由星云凝结成的。
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师】:这些神话难道完全是凭空产生的吗?能不能反映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他们的某种愿望和精神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盘古用他的凿和斧劈开了天地,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相信人的力量是伟大的,相信劳动可以创造世界。
女娲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
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艰难生活,正是由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程度很低,所以只能借助想象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刚刚我们分析了几个神话故事,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炎帝、黄帝的传说。
(板书)【师】:传说中,炎帝发明了什么?黄帝又发明了什么?【生】:(看书回答)请同学们看书上的“神农教稼图”,炎帝又号称神农氏,传说他生下来时是牛首人身,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狩猎为生,打到猎物大家就饱餐一顿,否则只能忍饥挨饿。
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
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哪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
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于是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尝遍百草。
据说,他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有时一天就中毒达七十多次,最后终于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吃。
传说中炎帝首先教人选择土地的燥湿、肥饶、高低,教人观察气候,选择五谷的类别,并制作耕稼的工具。
所以后世把炎帝称为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
【师】:农业真是炎帝发明的吗?那么这个传说有没有真实成分呢?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讲的“原始农业的出现”思考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农业的发明确实经历了传说中的这样一个过程,原始农业的确是由采集发展而来的。
正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住处附近栽培这些植物,才出现了原始的农业。
远古时候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积无数人之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决非一人短时之功劳。
但是因为确切情况不可考,后人在追述他们历史的时候,总爱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之间的杰出代表身上。
比如黄帝,他在成为著名的圣君帝王之后,一切制器故事均围绕其展开,各种器物的发明权均归之于他及他的臣下。
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上去,神话与传说,神话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神话是远古居民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自然事物(包括人类自身起源)的虚构。
但必须指出,神话的内容决不是先民纯意识的心理活动,而是客观现实和生存实践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而传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为素材,并非完全虚构。
平时我们把神话传说联在一起,不是区分得那么清楚。
神话传说与史实不是截然分立的,而是有一定联系的。
一方面,喜欢夸大事物是人类的天性,后世之人在叙述先世之事时,总是不自觉的加以增饰与夸大,神话传说经过人民耳闻口传,时间越久越容易失真。
另一方面,神话传说中有含有真实的历史,考古的成果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了证据。
(学生看书上13页小字部分)我们在利用神话传说的时候,必须进行分析,做到去伪存真。
我们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说这句话时都觉得非常骄傲和自豪。
那么大家知道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炎黄二帝会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学生思考回答)炎黄二帝由斗争走向联合,这就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杀伐争夺而最终趋向联合的。
【师】:平时我们除了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外,还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
有人写了一首歌,歌名就叫《龙的传人》,风靡全国。
同学们知道龙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看“贝壳堆塑的龙虎图”和一段投影材料“闻一多先生在论及中华民族龙的图形时说过的一段话”: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有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这也反映了华夏族形成的历程: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
通过炎帝、黄帝的传说,我们可以了解,在炎黄时代,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
(板书)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尧舜“禅让”的传说。
(板书)请同学们看历史短剧:尧舜禅让。
(学生课前编排,一学生扮演“尧”,一学生扮演“舜”,还有三位学生扮演各部落首领。
)【师】:请一边看一边思考:舜为什么能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舜是怎样取得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尧之前,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杀伐战争来获取的。
但从尧开始,取得首领位置的方式很是温和,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产生的。
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这是一钟任人唯贤的制度。
舜和禹都是“禅让”制下产生的部落联盟首领。
从尧舜“禅让”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出现国家的萌芽。
(板书)【师】:禹为什么能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呢?【生】:因为他治水获得了成功。
(板书)(学生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师适当补充。
)【师】:“大禹治水”是造福炎黄子孙的伟大功业,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大禹治水”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吗?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禹的父亲采取什么方法治水?(堵塞)结果怎样?(“九年而不利”)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疏导)结果怎样?(获得成功)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2)禹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才获得成功。
如果他半途而废,治水能成功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吗?(3)当时洪涝灾害非常严重,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这个角度思考,你能得到什么启发?禹是“禅让”制下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
他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标志着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总结:这节课我们讲了很多神话传说,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神话传说和史实不是截然分立的,而是有一定联系的。
从炎帝黄帝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
从尧舜“禅让”的传说,可以看出当时已出现国家的萌芽。
最后,大禹因治水成功,威望大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国家产生了。
人类的历史进程在不断前进,“文明曙光”已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