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伤寒论太阳病概论4

合集下载

伤寒论评话 第4章 受风着凉有侧重,体质强弱各不同——太阳病的分类与传经

伤寒论评话 第4章 受风着凉有侧重,体质强弱各不同——太阳病的分类与传经

·仲景论坛Zhongjing Forum ·栏目主编:陈明协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分会Column Editor :Chen Ming Cosponsor :Zhongjing Theory Branch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资金项目(编号:49606030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课题(编号:2009-0001)伤寒论评话*Discussion of Shanghanlun梁华龙Liang Hualong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Henan ,China 450008第4章受风着凉有侧重,体质强弱各不同———太阳病的分类与传经Degrees of Catching Cold with the Attack of Pathogenic Wind Are Different as the Individual Constitution Is Various———Classification and Meridian Transmission of Taiyang Meridian Disease摘要:目的:探讨《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与传经。

方法:分析介绍太阳经气的产生、运行和敷布,指出太阳病大致分为伤寒、中风、温病三类。

从气机的角度详细分析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

结果:太阳伤寒是气机闭合太过,而太阳中风是气机开泄太过。

提出温病的治疗宜忌,以及火法、水法与火逆、水逆的关系。

结论:《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与传经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meridian transmission of Taiyang Meridian disease in Shanghanlun .Methods :The production ,op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aiyang meridan qi were analyzed and introduced to point out that the Taiyang Meridian disease could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yphoid fever ,stroke and febrile disease.The typhoid fever and stroke of Taiyang Meridian were analyzed in details from the point of qi activity.Results :The typhoid fever of Taiyang Meridian was caused by the exces-sive closing of qi acitivy while the stroke of Taiyang Meridian was cuased by the excessive opening of qi acitivy.The indication and con-traindication of febrile disease we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ethods of firing and water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radictions of watering and firing.Conclusi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meridian transmission of Taiyang Meridian disease in Shanghanlun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难经;汤液经;神农本草经;汉代Key words :Zhang Zhongjing ;Shanghanlun ;Jingui Yaolue ;Huangdi Neijing ;Nanjing ;Tangyejing ;Shennong Bencaojing ;han dynasty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 :R222.2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 :A文章编号Article ID :1674-8999(2012)04-0404-03上一章我们基本了解了与太阳病有关的一些名词术语,本章我们谈谈太阳经是怎样发病的,太阳病有多少种类,太阳病是怎样传经的,太阳病有哪些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太阳病预后情况如何等内容。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
(2) 太阳伤寒――邪遏卫阳,营阴郁滞――无汗 脉浮紧――表实证
(3)表郁轻证――邪郁不解,正邪交争――热多 寒少如疟状――表郁轻证
(2)、太阳病里证 • 气分证-五苓散证 • 血分证-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
(3)、太阳病兼证
太阳病兼证――病机重心不变,兼见 次要症候,但亦是病理改变的一个方 面,不容忽视。
③表郁轻证可兼见里热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4、太阳病变证 -变证最多是太阳病最大的特点
(1)“表邪传里必先胸” --与无形之邪相结则为虚烦 --与有形痰水互结则为结胸误伤脾胃之 气,升降失司――现“心下痞”诸证
(2)太阳水不化气,而有水停诸证。太阳之邪遍 涉诸经可见热证,虚寒诸证。
5、太阳病类似证 --不属太阳病,因某些证候类似,列此以资鉴别
(1)风湿证 (2) 十枣汤证 (3)瓜蒂散证
三、治则
(1)太阳病本证(辛温发汗) 表实――峻汗――麻黄汤 表虚――觧肌(发汗)――桂枝汤 表郁轻证――小发其汗――桂麻各半汤
四、太阳病的传变

太阳病
阳明 少阳
内陷--三阴(尤以少阴为多见)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目此,上头 行项,夹脊,行人身之背。
(二)病理
太阳病的概念: 为外感病的初期。 外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以 营卫功能失调为主要特点的病证。 病位:在表。 病性:属阳属实。
(二)病理
(二)病理
1、太阳病的病因:风寒外袭
《素问·评热病论》:“巨阳主气,故先受邪”
2、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
营卫不和是太阳病的基本矛盾。因为太阳主皮 肤而统营卫,故营卫失调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
(二)病理
二.证侯分类
1、太阳病本证: 太阳表证 太阳里证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5.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14)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18)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11.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2.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3.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8)(31)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38)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风寒外袭,太阳首当其冲,人体肌表受邪,卫外失职,营卫失和,正邪交争于表,出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症状,称为太阳病。

太阳病病位在表,病性属阳,故又称表证。

太阳,指足太阳膀胱与手太阳小肠而言。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毗,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按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属膀胱,下行至足。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循臂至肩,前行人缺盆,下行络心属小肠;其分支上循面颊,至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经脉从头至足,循行路线最长,覆盖面积最大,故可主一身之表。

足太阳经行于背,而督脉亦行于背,两脉连于风府,交于百会。

背为阳,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太阳得督脉阳气之资,故阳气充感,而能卫护体表。

《素问·热论》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正是指此而言。

足太阳经外居体表,内属于膀胱之腑。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位于下焦,内藏津液,与肾互为表里。

太阳之气依赖于肾中阳气的资助,蒸化膀胱所藏之津液,形成一种雾露之气,达于体表,行于其经,称为太阳之气。

太阳之气具有温煦肌表、司汗孔之开合、防御外邪之功,《灵枢·营卫生会》“太阳主外”,《灵枢·本脏》“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腾理毫毛其应”,均系指太阳之气的卫外功能而言。

太阳之气行于体表者,隶属于卫气。

《灵枢·营卫生会》曰:“卫出于下焦。

”卫气生化于肾中之元阳,肾与膀胱为表里,故卫气首先运行于足太阳膀胱经。

卫气之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有肥腾理、温分肉、司开合、卫外固表、抵御外邪之功,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屏障。

卫气虽出于下焦,但其功能的发挥,必依赖于中焦的资助,上焦的开发,其中重要的是依赖于肺气的宣发与输布,才能发挥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的作用。

因此太阳主表与肺主表的作用是相互协调的,二者并不矛盾。

伤寒论-太阳病-PPT

伤寒论-太阳病-PPT

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 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 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阳浮:卫强,风寒束表,卫气浮于外,与邪气抗争而发热。 故“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荣弱,因卫气浮于外,不能固守,营阴外泄而汗 出。在加上风邪开泄,腠理不固。故“阴弱者,汗自 出”。
• 主症:发热,恶风,无汗;喘;头痛,身疼,腰痛,骨节 疼痛(麻黄八证),脉浮紧。
• 病机:风寒外束,卫强营郁,肺气失宣 •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方药:麻黄汤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使:炙甘草 • 调护法:温覆取微汗,不需啜热粥,以防发汗太过。
麻黄汤的灵活运用
•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
煎煮时要注意:先煮大黄,去药渣后纳入芒硝,最后 入甘遂末。
现代用于治疗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 特发性腹膜炎、局限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所引起的 腹膜炎、胸膜炎、腹水、水肿等。
• 3)太阳病,经治疗(发汗或误下)后,仍有表证,宜用桂 枝汤解表。(有喘的兼症,加厚朴、杏子)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 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 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4)营卫不和的自汗,用桂枝汤。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太阳病的基本表现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风寒外袭
卫气受遏 经气不利
恶寒 头项强痛
正Hale Waihona Puke 奋起抗邪 邪正抗争于体表发热 脉浮

伤寒论--太阳病概述证 PPT课件

伤寒论--太阳病概述证 PPT课件
从部位名为表气 从功能则为卫气
(就太阳病篇而言)
太阳之气、卫气、表气名异实同。
2018/11/2 伤寒论 4
为何云太阳之气是上述脏 腑、经脉功能综合体现?现试 从卫气的生成来看。
2018/11/2
伤寒论
5
(二)太阳的功能:
统营卫,主表, 为一身之藩篱。
2018/11/2
伤寒论
6
1、为何云统营卫,主表?
1、脉浮既是表证,亦是 太阳病的主脉; 2、脉浮+恶寒可辨为表证; 3、脉浮+恶寒是辨表里证 的关键。
伤寒论 23


凭恶寒、脉浮可以 诊断为太阳病吗?
2018/11/2
伤寒论
24
风寒之邪, 头项强痛: 郁于经输。
2018/11/2
伤寒论
25


1、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状, 反映太阳经输受邪,亦称经输证。
(1)人体肌表营卫循行之 地;
(2)卫气具有卫外功能。
2018/11/2
伤寒论
7
2、为何云统一身之藩篱?
(1)从经脉循行部位;源自(2)从经脉循行特点; (3)太阳为六经之首, 统营卫主表。
2018/11/2 伤寒论 8
二、太阳病的病机:
感受风寒,营卫失调
1、太阳病的概念;
2、太阳表证与太阳病概念。
2、脉浮、恶寒、头项强痛 俱见可辨为太阳病。
3、表证与太阳病严格上说 是有区别的。
2018/11/2 伤寒论 26
4、上述“两症一脉”是太阳 受邪之后,从一系列复杂证候 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能揭示 风寒外束、营卫失调的病机及 其临床特征。故列为太阳病的 提纲证。
2018/11/2 伤寒论 27

《伤寒论》第4条释义

《伤寒论》第4条释义

《伤寒论》第4条释义发布时间:2022-09-20T00:36:46.71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5月10期作者:宋子云[导读]《伤寒论》第4条释义宋子云(山东省乳山市中医院;山东乳山264500)摘要:本文对于通行本《伤寒论》第4条内容进行解读。

认为“太阳受之”就是指肤表受邪。

“脉静”指的脉象和缓平静,它不是某种具体的脉象。

“传”是指由前驱期进入出现某病的症状期而判定发为某病的术语,不是由一经的病变传变为另外一经病。

“不传”是指的病变较轻,机体在某经病定型之前的前驱期即康复。

关键词:伤寒论;脉静;传经;理论辨析现代通行本《伤寒论》第4条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对于此条内容的理解,历代注家存在着众多分歧。

综合各家的分析,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于“太阳受之”的理解有别。

(二)对于诸脉症所代表的意义理解不同。

(三)对于“传”与“不传”的认识有分歧。

这里涉及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领会的问题,笔者根据古今注家的解释,试对此条进行分析。

错误片面之处难免,敬祈大家指正。

我们都知道,《伤寒论》是一部主要论述外感病的发病规律和根据脉症表现进行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

书中章节井井有条,看似各自独立,实际又紧密联系,互相印证,可以说遥相呼应而相得益彰。

王肯堂谓《伤寒论》的章节“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麟甲森然”。

通过历来注家对于原文的阐发和开显,我们可以发现,论中诸多条文确实是有机而密切地联系的,某处的难点疑惑可以通过论中别处的条文来进行印证遣疑,对一些术语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对过去和当时其他著作进行借鉴。

根据这个思路,笔者试对此段的内容进行细致辨析。

《伤寒论·序》中说作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等等,由于论中没有直接成段引用《黄帝内经》的内容,有些医家对于序文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医宗金鉴》序中谓《伤寒论》“发明《内经》奥旨……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主旨非常准确,但是“不引古经一语”的说法却有些言过其实。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脉证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论》第4条

伤寒论》第4条

4. 伤寒一日。

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

若躁烦脉数怠者。

为传也。

伤寒一日。

太阳受之。

二日阳明受之。

三日少阳受之。

四日太阴受之。

五日少阴受之。

六日厥阴受之。

此本内经文字仲师祖述内经。

仲师恐人不明一日二三日之义。

后文即申之曰。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此可见本节所谓一日。

即后文所谓七日。

伤寒发于太阳以七日为一候。

此节凭脉辨证知邪之传与不传。

盖浮紧为伤寒正脉。

静即不变动之谓。

已满七日。

而浮紧之脉绝无变动。

便可知其为不传他经。

至如太阳失表。

胃中化燥。

薰灼未泄之汗液。

致湿痰留于胃之上口。

胃底胆汁不能相容。

则抗拒而欲吐。

盖湿痰被胃热蕴蒸。

若沸汤然。

上溢而不能止也。

胃中化热。

阳热上攻。

则苦躁烦。

而脉亦为之数急。

即此可决为邪传阳明。

伤寒杂病论太阳篇

伤寒杂病论太阳篇

• 另外酒家(有喝酒嗜好旳人)湿热较重,不能发汗。
太 阳
• 太阳病伤寒是指感受寒邪,在太阳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旳脉证上更
伤 寒
见无汗而喘,头疼、身疼、腰痛、骨 节疼痛脉紧等证”旳又一种太阳表实 症,称麻黄汤证。

• (按)太阳经证:

• a、感受风邪,汗出肌疏旳表虚证, 治当袪邪风解肌调和营卫,方用桂枝
麻黄汤加减证(三)
• 葛根汤证,太阳表实项背强痛证。

“4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
汤主之”

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比较,后者是有汗而
经输不利表虚证,前者是无汗而经输不利旳表实证,虽
多一味麻黄治则完全不同。
方 葛根汤 名
桂枝葛根汤
主 太 阳 病 , 项 背 强 几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 若太阳中风经输不利严重时,可出现较重旳连及背部以 致俯仰受困旳项背强几几证状,此时就需用葛根汤治疗, 即桂枝汤加葛根12,桂枝汤解肌驱风,葛根疏通经脉。
桂枝汤兼证(一)
• C、“桂枝汤加附子汤证”,治太阳中风兼表阳虚证。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恶风小便难,四肢微 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治法:经证(表证)用汗法解表 ;腑证(里证)分为蓄水用利水、蓄血 用袪瘀。 太阳病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分为经证和腑 证两大类。经证是指邪侵袭太阳经表而 未聚结于太阳之府所体现旳证候,因为 经与腑有表里之分,所以太阳经证就是 表证,太阳腑证就里证,太阳经证临床 上分为太阳中风表虚证、太阳伤寒表实 证二类。
• 太阳病以发汗为主,但汗之不当,因而汗漏不止,必致 表不解而阴阳俱伤,证见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而难以 屈伸等证,以桂枝汤解外加附子10以温经固表扶阳摄阴。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的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

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

[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

然太阳伤寒之发热可有迟早,但恶寒必与病同见〕体痛──周身疼痛,是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

[分析:寒性凝滞,寒伤肌表,不仅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营卫气血凝滞,经气运行不畅,故周身疼痛。

]呕逆──寒邪束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

脉阴阳俱紧者──寸关尺三部脉俱现浮紧之象,浮乃正邪交争于表,紧乃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气血运行不利所致。

【总结】伤寒论太阳病篇

【总结】伤寒论太阳病篇

【总结】伤寒论太阳病篇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被寒邪所伤,⽽发⽣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

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

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伤⼈体体表的阳⽓,体表的阳⽓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类:⼀类是汗孔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

⼀类是汗孔只关⽽不能开的,⽆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

由于中风本⾝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

表虚、表实是相对⽽⾔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是祛邪为主。

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举例;谈到了⿇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黄汤的使⽤禁忌证,和⿇黄汤的加减运⽤举例,这⼀⼤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太阳病有汗的应当⽤桂枝汤,禁⽤⿇黄汤;太阳病⽆汗的应⽤⿇黄汤,禁⽤桂枝汤。

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种中间的状态:病⼈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已经不⾜,你说这个时候⽤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黄汤呢,⼜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

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汗⽅:桂⿇各半汤、桂⼆⿇⼀汤、和桂⼆越⼀汤。

别看这三个⽅⼦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个⽅⼦,经⽅和后世的时⽅相混合、两个经⽅或者三个以上经⽅相混⽤,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可以提⾼临床疗效。

伤寒学太阳病4

伤寒学太阳病4

(原文137/P140)

重发汗----再次发汗,津液重伤
治 复下之----津液更亏,表热内陷

太 阳状 病
辨 证
不大便五六日----津枯肠燥,大便干结

舌上燥而渴----胃热伤津,津不上布
阳 明
日晡小有潮热----肠液枯,有燥屎
腑 实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水热互结于胸腹 不可近----以手按之,其痛更剧
宜解表,禁攻下
反下之转归:
续前:
动数变迟----邪气内陷,气血不畅 膈内拒痛-----邪结胸中,气机不通
结胃中空虚-----误下损中,邪乘虚入 胸短气躁烦----邪阻胸膈
心中懊憹----邪热内伏
客气动膈
心下因硬----阳热内陷,水热互结 治疗: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
鉴 但头汗出----郁热上蒸,仅头汗出 别
七、结胸证
结胸的含义:
外邪不解,迅速内陷与痰水结聚而成的危 重变证
特点:
病邪结聚于胸腹,以心下硬痛为主证
分类:
按病性分:热实结胸、寒实结胸 按范围分:大结胸、小结胸
脏结:是阴寒内结,虚实夹杂的变证
(一)结胸辨证
(原文128/P139)
证:按之痛----水热互结于胸腹,其证属实 结胸 脉:寸脉浮----热邪盛于胸上,必浮而有力
治法
从心下至少腹 硬痛拒按 沉紧 热与水结 较重
泻热逐水
小陷胸汤证:
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浮滑 热与痰结 较轻
清热化痰
(三)寒实结胸证
寒实结胸的证治 (原文141下/P146)
证 候 病
胸脘硬痛拒痛:邪结胸中,气机不通 大便秘结:寒邪凝滞,腑气不通 畏寒喜暖:阴寒内盛,阳飞不得温煦 咳嗽气逆:邪结胸中,肺气不利 脉沉紧:寒饮相结于里

伤寒论(原文+译文+评析)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论(原文+译文+评析)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论(原文+译文+评析)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问曰:病有结胸①,有脏结②,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注释】①结胸:候名,主要症状是心下硬痛。

②脏结:候名,症状与结胸相似,而性质不同,为脏气虚寒而结。

【译文】问:病症有结胸,有脏结,它们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答:胸脘部按之疼痛,寸部脉象浮,关部脉象沉,即“结胸”。

【评析】本条讲结胸症的主要脉症。

结胸与脏结是两类不同的症候,结胸症以属阳、属实、属热为多,脏结症则属阴、属虚、属寒;性质完全相反,而临床症状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有必要作出鉴别。

按之痛,是结胸的主症,因热邪与痰水互结于胸中,所以按之有压痛感;寸脉浮,关脉沉,是结胸的主脉,结胸症的病位偏上,所以寸脉浮,而邪热陷于里,与有形的痰水搏结于胸脘之中,所以关脉沉,邪结而正气不虚,必是沉而有力。

【原文】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舌上白胎滑①者,难治。

【注释】①舌上白胎滑:舌上白滑苔。

【译文】什么叫脏结症?答:和结胸症的症状相似,但饮食如常,时时下利,寸部脉浮,关部脉小细沉紧,叫做脏结症。

舌上苔白而滑的,不容易治疗。

【评析】本条讲脏结症的主要脉症。

【原文】脏结无阳证①,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注释】①阳证:发热、口渴等热象。

【译文】脏结未表现出阳热症症候,不发往来寒热,病人不烦躁而安静,舌苔滑,治疗不能用泻下法。

【评析】本条讲补述脏结的症候特点和治疗禁例。

本条进一步说明脏结症的属性是纯阴无阳。

无阳症指没有发热、口渴等里热症候,也没寒热往来等少阳症候。

邪结在里,应见烦扰不安,其人反静而不烦,可见正阳不振无力与邪抗争,而舌上苔滑,更是阳气大虚的确据,所以虽有像结胸那样的硬满症状,亦决不可治以攻下方法。

【原文】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①也。

伤寒论课件·太阳病概说

伤寒论课件·太阳病概说

伤寒论课件·太阳病概说太阳包括手、足太阳二经和膀胱、小肠二腑。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循臂至肩,下行络心属小肠。

由于经络的相互络属,使太阳与少阴构成了相互表里的紧密联系。

太阳的生理功能特点可概括为:①阳气较多,正气旺盛:太阳又称“巨阳”、“老阳”,《内经》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

”按照阴阳以其气多少分类的基本原则,太阳是阳气较多之意,故太阳的阳气旺盛、抵抗力强。

因此,《素问.热论》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②职司卫外,统摄营卫:由于太阳的经络散布于人体之表,是人体最大之经,特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并行身后,因背为阳府,督脉又为阳经总督,故为阳经之长,为诸阳主气,其阳气充盛而能卫护体表。

太阳之气,行于体表的隶属于卫气,卫气者,有肥腠理,温分肉,司开合,卫外固表,抵御外邪之功。

太阳统摄体表营卫二气,具有防止外邪入侵的重要作用,所以《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阳主外。

”值得提出的是,由于肺合皮毛,所以太阳病也与手太阴肺经的病变有密切关系。

③六经藩篱,受邪首当:“太”有开初之意,由于太阳居六经之首,主一身之表,故外邪侵袭,太阳首当其冲,发病最早,太阳病多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④参与气化,主司排水:因小肠主分清别浊,膀胱为州都之府,通过气化貯、排尿液,二府通和,气化如常,则尿液得以顺利排出,反之每致小便异常。

⑤内应少阴,表里互通: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二者经气互通,功能互依,太阳主表有赖于少阴里实,而少阴主里,又有赖于太阳表固。

故《灵枢·本脏篇》说:“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二者的关系。

因此,太阳失固,就会导致邪传少阴,而少阴里虚,又可导致太阳虚馁,易受外邪。

正是由于太阳的如上功能特点,当病邪侵袭人体之时,正气奋起抗邪,于是,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太阳病,又称表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鹰飞天(986679928) 10:28:51
前一阵子,我贴了郝万山讲伤寒论的概论以及太阳病的概论。

接下来如果继续贴的话,就是要开始一条一条的条文来讲了。

不过,在这之前,我想再贴一下李克邵先生讲的伤寒论的概论。

里面提到了很多在伤寒论里的名词,以及他对伤寒论的整理的理解。

可能还需要数天。

不过,对我们接下来学习条文,我想会有很大帮助。

李克邵:伤寒解惑论
六经辨症论治,是把各种外感病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不同的类型。

•再根据这些不同的类型,确定治则,选方用药。

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实际是各脏腑、各经络之间的病理反应。

由于这些脏腑,经络,属性有阴阳,部位有浅深,病情有寒热,病机有虚实,这些反应就形成了不同的综合症侯群。

因此,六经辨症,实际是包括了脏腑,经络,气化,八纲在内的综合辨症。

下面简明而具体地介绍一下六经辨症的要点。

鹰飞天(986679928) 10:32:54
一太阳病
太阳主卫外,所以太阳病是表病。

足太阳的经脉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抵腰,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所以太阳受病,不能卫外,又邪入经络,就会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在表,应当发汗。

有汗为太阳中风,宜用桂枝汤,无汗为太阳伤寒,宜用麻黄汤。

又因膀胱是太阳之腑,所以太阳的变症,有时能"热结膀胱,其人如狂。

"
二阳明病
阳明主里,所以阳明病是里热病。

里热外蒸,就不恶寒,反恶热。

腹满,便秘的为阳明腑症,宜攻下,可选用三承气汤,自汗、口渴,脉洪大的,为阳明经症,宜清热,用白虎汤。

阳明腑为胃与大肠,所以其
病理是"胃家实。

"足阳明的经脉起于鼻之交(安页)中,下循鼻外,手阳明的经脉挟鼻孔,故凡出现口干,鼻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热在阳明经络,是必衄之征。

在路上(66157147) 10:35:02
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这个怎么理解
鹰飞天(986679928) 10:36:52
热结膀胱,病证名。

指膀胱被邪热困扰,出现血热搏结的实证。

膀胱为足太阳经之腑,伤寒太阳病不解,化热入里,
与血相搏,结于膀胱,症见下腹部硬满、拘急不舒、小便自利、发热而不恶寒、神志如狂等。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先贴个胡希秫先生讲的热结膀胱其人如狂。

具体内容以后在学习伤寒论中还会降到。

太阳病在这个阶段上,不好,就是不愈、不解,那个有的时候,一般说传里了,这个病有表传到半表半里到里,到里,它就无所不传了,一般是传里而发生阳明病的,但是也有热结膀胱这个部位的瘀血证,热结膀胱不是热结到膀胱里头了,而是部位,古人说关元、膀胱,冷结关元等,它只是部位说的,这个瘀血证常在少腹这个地方,因为人它是一个站立的液体的东西都向下尤其咱们现在说这个瘀血,那西医所说血栓这一类的,这一类的东西最常结在腹骶,所以这个腹骶盆腔这个地方,你看这个结构生理缺陷就有,静脉网血丝就那一点,当然女人指子宫了,男人也就指那个地方,也就是说膀胱与大肠夹的那个那个地方,所以,打架小肚子不是全是血,为什么呢?就是胆内出血那个地方的静脉网呀,血液相当的多,因为血性就下,那个地方老存血,由于血液常在那个地方,所以热结膀胱呀!不是膀胱里面有,这个病呀,不是那个事,咱们也说这个东西,病太阳之腑,这是错的,
膀胱一点都没病,哪里是那个事呀,太阳之腑有病了简直就是瞎胡扯,其人如狂,就是这个有瘀血证呀!与这个脑系上大有关系,这个我们在临床上,我也曾经用这个法治很多,所以精神病呀!它常常都是有瘀血造成的。

瘀血他这个东西,随着血液循环呀,这里头有这个,古人管瘀血叫恶血,晦恶之气呀他最容易冲击大脑了,所以其人如狂,甚者发狂。

真正的精神病有瘀血,用这个方子也较好使也很多,血自下,下者愈,也有这样的,有了瘀血他自己就下,如果瘀血下去,这个病也必好。

如果血不是下,虽下而也没完全下,下得不够,这个病也不能好的。

那个也得用药下,用药下总的来说桃核承气汤,可是一样,它讲的是表证呀!太阳病呀,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它和阳明病一样,阳明病也是其外不解尚未可攻,这个它不在胃在少腹,那么如果有外证呢,你先解外,那么解外就用桂枝汤了,如果有麻黄汤证你可以用麻黄汤,没问题。

外解已,没有表证了,但少腹急结者,其人如狂,而少腹的地方又急,急就方才讲那个急,就这个地方觉得撑的慌,为急,我们常讲的心下急,一样,同时也结,拿手按着有抵感,乃可攻之,这个时候只是少腹这个地方有毛病,可以用桃核承气汤。

鹰飞天(986679928) 10:44:58
接着李克邵先生的伤寒解惑论:
三少阳病
少阳为少火,喜条达不喜郁闭。

少火被郁,就口苦,咽干,目眩。

兼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的,为少阳中风,头痛发热,脉弦细的为少阳伤寒。

手、足少阳的经脉,分别布
膻中,循胸胁,所以外邪袭入少阳的经络,又能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半表半里的症状。

治宜散郁火,枢转少阳,与小柴胡汤。

鹰飞天(986679928) 10:51:40
四太阴病
脾脏属太阴,凡脾脏虚寒,不能运化,出现腹满而吐,自利不渴的,就是太阴病。

治法当温中祛寒,宜四逆辈。

足太阴的经脉,从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所以太阳
病误下,外邪陷入太阴,经脉壅滞时,能出现腹满时痛,或大实痛。

治宜和太阴,通脾络,选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

鹰飞天(986679928) 10:54:45
五:少阴病
少阴是心,肾二脏,藏精而主火。

凡心肾两虚,脉微神衰的,就是少阴病。

治宜急救回阳,选用白通,四逆等汤。

也有肾
水亏虚,导致心火炽盛,心中烦,不得卧的,这是少阴病的变型,宜育阴泄火,用黄连阿胶汤。

手少阴的经脉上挟咽,下膈络小肠,足少阴的经脉循喉咙,所以病在少阴的经络,能出现咽痛,或下利便脓血。

咽痛的,选用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等。

下利
便脓血的,用桃花汤,或用刺法以泻经络之邪。

鹰飞天(986679928) 11:00:42
六厥阴病
厥阴之脏为肝与心包,中藏相火,阴中有阳。

所以其为病是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如消渴,心中痛热的,宜清上温下,可与乌梅丸。

肝的经脉与督脉会于颠,若肝气挟寒浊上冲,干呕、吐涎沫、头痛的,宜温肝降浊,用吴茱萸汤。

有厥阴热邪,奔迫于大肠之间,出现热利下重的,宜用白头翁汤。

以上六经,太阳,阳明,少阳,是三个阳经,太阴,少阴、厥阴,是三个阴经。

阳经都属实属热,以发热为特点,是腑病的反应,治疗或汗,或下,或清,都以驱邪为主。

阴经属虚属寒,以无热恶寒为特点,都是脏病的反应,治疗或温,或补,以扶正为主。

这样,六经在《伤寒论》中,对于辨症来说,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