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第二讲 古体诗、近体诗、格律概念(1)

合集下载

体诗,律诗,绝句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体诗,律诗,绝句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近体诗【近体诗】亦称“今体诗”。

诗体名。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

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讲平仄,八句绝句分为五言和七言绝句,四句一、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以字数分类: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三、以句数分类: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

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以用韵分类:(一)古体诗: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二)近体诗: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邻韵:某些韵母的发音与另一个或另一些韵母相近。

它们是「邻韵」。

在填词押韵时,我们常常会借用一些邻韵的字。

只要两个韵发音相近,就也算作押韵了。

例如《蛛丝马迹》第二段:地上有面包糠伴两滴冷汗原来雪柜清仓查明谁来造案这句歌词中,「糠」和「仓」都是ㄤ韵,而「汗」和「案」则是ㄢ韵。

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的平仄格式

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的平仄格式

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的平仄格式写在前面的话:相信很多爱好诗词的朋友都有这种经历:好不容易写了一首诗发表出来,以为能收获一些掌声,却发现留言的主要内容都是说这首诗错了,平仄不分、押韵出错,完全不合格律等等。

简直太难了好吗?心是不是一下就沉了下去?以至于有的人到最后就硬刚——写诗就一定要看格律吗?它限制了我的思想和诗意。

关于这个直击灵魂的问题,有个网友的回答虽然扎心却又一针见血,他说这个论调只能说明两件事:一是懒,二是不会。

确实如此,格律难吗?难!它限制了思想和诗意吗?看看古时那么多优美的诗句,恐怕并没有,说到底,还是自己不会,于是给自己找一个说服自己理由罢了。

这个专栏是针对初学者入门的,因此在前面写诗填词课程中降低了难度,没有讲格律,重点放在了方法和步骤上面,但进行到了现在,感觉是需要做一个提升了,因此增加几个章节,专门用来讲格律等相关,主要内容安排如下:诗的平仄格式、押韵、诗词写作中的禁忌、名词解释、按照格律要求写诗填词的方法和步骤等(内容或有增减,以实际为准)。

本人的钻研可能不太深入,内容虽力求完美但有些地方恐也有疏漏或误解,恳请大家批评指正,在此谢过。

本章节目录:01……什么是古风、格律诗、古体诗、近体诗、今体诗?02……五绝的平仄结构03……五律的平仄结构04……七绝的平仄结构05……七律的平仄结构什么是古风、格律诗、古体诗、近体诗、今体诗?“这首诗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啊?”面对这类问题,恐怕有些小伙伴都是一脸懵,接下来我们仔细解说。

首先标题中出现的那5种名称,其实只是叫法不同,也就两种:古体诗和近体诗,它们主要是依据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划分的,但这个时间点并不是现代,而是唐,也就是诗文化最鼎盛的那个时代。

【古体诗】古体诗又被称为“古风”,通常是指格律诗出现以前,即唐以前的各种诗歌体裁,如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中记载的,像我们熟悉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绝句格式要求

绝句格式要求

绝句格式要求绝句属于诗歌的范略,是诗歌中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由于诗歌在古代是用来唱的,所以讲究“声律和谐,音律和美,韵味有致。

”它表现在音韵、平仄和四声、节奏上。

即声音和谐,抑扬顿挫,平仄交替,高低起伏,读起来慷锵悦耳,朗朗上口。

所以绝句也讲究声律和谐,音律和美,韵味有致。

绝句用韵律把许多涣散的音节,联络贯穿,组成完整之声,绝句用平仄把诗句分成节拍,每两字一拍。

所以格律是绝句写作的基础。

绝句是从律诗中截取出来的,也称“截句”或“断句”。

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两种,古绝就是古体诗,属于古风,这里暂不讲。

律绝分为五言和七言,即为通常所说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

绝句要求一韵到底,大多押平声韵,那么五绝和七绝格律写作的基础格式是什么?首先绝句写作的格律格式都分为仄起和平起两种,仄起和平起都是指绝句的第一句而言。

在仄起中又分仄起首句不入韵式和仄起首句入韵式,同样平起也分平起首句入韵和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这样绝句写作的格律格式就有4种形式,简称: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平起仄收,四种。

一、五绝①仄起式的格律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就是首句以仄声字开头,又以仄声字结尾,而且尾字不用韵,第二句和第四句用韵,所以简称仄起仄收,或者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后面的每一句都按照上面对应句的格式写作。

每句中,每两个字为一拍而且音节一样,就是两个字都为平,或者都为仄。

而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要相对,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要相对,就是如果第一句中一二两字是平,那么第二句一二两字就是仄声。

第三句和第二句的声律是有雷同的,由于绝句写作不能犯孤平或孤仄,所以有改动,括号里面的字表示可平可仄。

举个例子:《登鹤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王之涣的一首《登鹤雀楼》,这首诗中看第一句,“白日”两字属于仄仄,提示“白”字在古代属于仄声,“依山”属于平平,“尽”属于仄,诗的首句就是仄仄平平仄的格式,其它句子看法相同,而且一二句和三四句每两句的声律平仄都是相对的。

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

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

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
古体诗:古体诗是指在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形式上,根据乐府诗和唐宋诗歌的特点而创作出来的诗歌,以宋代张先、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诗歌最为熟知。

近体诗:近体诗是近代所创造的一种新体诗,它与古体诗有着本质的不同,以诗人舒婷的《春江花月夜》、鲁迅《北固山下》等最为有名。

律诗:律诗是指用一定的格律进行创作的一种诗歌体裁,律诗以五言律诗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李白的《将进酒》。

绝句:绝句是一种比较小而集中的诗歌体裁,其形式为七言或五言等结构,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是典型的绝句。

绝句的格律

绝句的格律

绝句是一种特殊的格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每首四句。

绝句的格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字数:五言绝句共20个字,七言绝句共28个字。

2. 句式:绝句的句式分为仄起和平起两种。

仄起即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三声、四声),平起即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声、二声)。

3. 音韵:绝句的音韵要求相对严格,要求每句的平仄相对,即平声和仄声相互对应。

平仄的搭配有固定的规律,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4. 对仗:绝句的对仗要求较为灵活,中间两联通常要求对仗工整,即上下句的词语对应位置要有相互呼应、互为对仗的关系。

但并非所有绝句都必须满足对仗要求。

5. 押韵:绝句的押韵要求较为宽松,五言绝句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七言绝句首句通常押韵。

押韵的位置可以是偶数句(第二句、第四句),也可以是奇数句(第一句、第三句)。

总之,绝句的格律要求在字数、句式、音韵、对仗和押韵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制,但相较于律诗等其他格律诗,绝句的格律较为灵活,给诗人留下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唐诗写作教程(绝句,律诗)二

唐诗写作教程(绝句,律诗)二
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二句只对)
平平-仄仄-平平-仄(二三句相粘记住:相粘必相错)
仄仄-平平-仄仄-平(三四句又对)
仄仄-平平-平-仄仄(四五句粘)
平平-仄仄-仄-平平(五六句既对又错)
平平-仄仄-平平-仄(六七句粘)
仄仄-平平-仄仄-平(七八句又对)
与之相对应的诗:《蜀相》,《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仄仄)-平平-仄仄-平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桥夜泊》
(仄仄)-平平-平-仄仄例:回乐峰前沙似雪《夜上受降城闻笛》
我也举一首七绝绝句的开头,然后通过对-粘-对写出整首诗。
平起正格(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首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二句既对又错)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二三句相粘记住:相粘必相错)
推荐:为了有助于学习大家要看下《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平水韵》。
注:1其实还有很多专业的名词解释没讲,有兴趣应当自己去关注。
2 押韵要重视,首句入韵则一,二,四句就要押韵,首句不入韵则二,四句押韵,尽量依《平水韵》尽量不要出韵!
3 做法只是初步,还有更高的境界,如炼字,意境,寓意等。
2。对句相救:
A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
B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仅以此篇献给喜欢、想学诗词的人!(20120308再做稍微修改)

绝句律诗古诗的概念与区别

绝句律诗古诗的概念与区别

绝句律诗古诗的概念与区别
绝句、律诗和古诗是三种不同的诗歌体裁,它们的概念和区别如下:
1. 绝句: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求押韵,并遵守平仄规律,古绝则不要求平仄格律。

绝句一般有四句,超过四句的则称为排律或长律。

2. 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分为律诗和排律两种。

律诗共八句,分为三韵、四韵、五韵、六韵和八韵,其中五韵和六韵的律诗被称为“长律”。

律诗要求押韵,且每句都有固定的平仄格律规定。

律诗共包含八句,每句共有五个字的律诗称作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共有七个字的律诗称作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共四联,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第四句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为排律或长律。

3. 古诗:古诗是指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创作时期主要在唐朝之前。

古诗一般有四句或八句,每句字数不固定,且不要求押韵和遵守平仄规律。

古诗是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

古诗的体裁有五言、七言、杂言等,一般不讲对仗。

古诗的句式一般以五字句和七字句为主。

综上,绝句和律诗都是近体诗的一种,且都属于古诗的范畴。

在写作技巧上,绝句和律诗要求严格,注重声韵和谐,而古诗则更加注重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绝句、律诗和古诗都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表现力。

绝句和律诗的格律整理

绝句和律诗的格律整理

绝句和律诗的基本格律近体诗对句子中字的平仄有要求。

所谓平,指的是平声的字,现代汉语中时第一第二声的字,所谓仄是第三第四声。

古代与现代读音不同,多了一个入声字,也归为仄声范畴。

现在写诗,可以用古代的韵,也可以用现代的韵。

按古代的可以查《平水韵》,按现代的查《中华新韵》以下只论一般情况,不包括拗救等特殊体格句子。

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格式先说五绝。

有四个基本句型:1仄仄平平仄,2平平平仄仄,3平平仄仄平,4仄仄仄平平,这四个基本句型相互搭配就可以构成绝句和律诗。

五言绝句常见格式有四种,如下:平起式:凡平起的都是第一句平仄不同,余下格式相同。

一、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蓝色字押韵二、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按:平(仄)起是指第一字平(仄)声起步(实际上第一字多是可平可仄的),首句入韵是说第一句押韵。

仄起式:凡仄起的也都是第一句平仄不同,余下格式相同。

三、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四、仄起首句入韵:(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1、括号内的字表示此处可平可仄,去掉括号内的字即为五言绝句的标准格式;2、这是平韵绝句,凡平声字结尾,都要押韵。

3、七言句句的标准格式就是在五言绝句的基础上,增加两个平仄与五言绝句每句第二个字相反的字,且七言绝句的第一个字毫无地位,均是可平可仄。

以五言绝句为例,每句首句增加两个字,七言绝句的格式为:一、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古诗、古体诗、古风,近体诗、格律诗,律诗、绝句的概念

古诗、古体诗、古风,近体诗、格律诗,律诗、绝句的概念

古诗、古体诗、古风,近体诗、格律诗,律诗、绝句的概念
古诗:广义是指古代的诗歌.狭义的古诗就是古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风:唐代以后诗人们作古体诗,与格律诗相对,往往称之为“古风”或在题目上标明“古风”.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格律诗:即近体诗.
“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律诗与绝句

律诗与绝句

律诗与绝句一、古体和近体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从字数上看,可以分成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很少见的)。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成五言和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在唐朝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诗,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诗,还有后人写的古风。

例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它有以下特点: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

长律一般是五言,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

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字数少一半。

五绝只有二十字,七绝只有二十八字。

绝句实际可以分成律绝和古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用平韵,也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

这可以归入古体诗这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在形式上相当于半首律诗,所以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括起来,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

绝句里律绝属于近体,古绝属于古体。

二、五言和七言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

五言古诗称为五古,七言古诗称为七古;五言律诗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称为七律;五言绝句成为五绝,七言绝句称为七绝。

古体诗除了五古和七古外,还有所谓杂言。

杂言指长短句杂混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甚至七言以上的句子。

绝句写作教程 - 格律

绝句写作教程 - 格律

第六讲绝句的格律一、押韵汉字的音节,一般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人部分组成的。

韵母相同或其主要部分相同的字,叫做同韵字。

诗人把两个以上的同韵字放在诗的句尾,就叫押韵。

律绝要求二、四句尾字押韵。

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

我就不多说了。

我想细说的是,写近体诗应该依据哪种韵书。

目前的韵书有:《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诗韵新编》、《中华新韵》。

1、《平水韵》是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编写的。

韵部以声调为纲,按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分为五大韵部。

其中,上平15部、下平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约有9500字。

是近体诗的创作一般所应遵守的韵书。

2、《词林正韵》是清人戈载编写的。

分为19个韵部。

其中,平、上、去三声14部、入声15部,是词的创作一般所应遵守的韵书。

3、《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编写的,是曲的创作一般所应遵守的韵书。

4、《诗韵新编》是196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的。

是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化读音用韵而为旧体诗作者编写的一套“新韵”。

1978年修订后的《诗韵新编》编有十八韵,但《诗韵新编》存在一个旧韵的遗留问题,就是保留了入声。

这个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入声字。

是诗、词、曲的创作均可遵守的韵书。

5、《中华新韵》是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根据《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的要求,参考和借鉴了现代、当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并吸取了诗词作者的意见,推出的一部由14韵部组成的中华新韵,约有7500字。

是诗、词、曲的创作均可遵守的韵书。

那么,我们写近体诗时,究竟应该遵守哪部韵书呢?目前有多种说法,但我认为写近体诗主要应遵守《平水韵》。

一是因为我们学写近体诗,首先就要从《平水韵》开始,否则,你读不懂近体诗,更谈不上写近体诗了;二是我们肩负传承近体诗这一民族文化的历史任务,就必须严格地学习和遵守《平水韵》。

同时,为了适应时代,也可以使用《中华新韵》来写,以发展近体诗这一民族文化。

但使用《中华新韵》时,一定要注明“新韵”。

近体诗格律简介

近体诗格律简介

近体诗(绝句、律诗)格律简介我们明白了近体诗格律结构规则后,要掌握它就容易多了。

一、一句之中的平仄是按两个字为一顿来排列的。

五言三顿,七言四顿。

其中,无论五言还是七言都有一个字为一顿的。

即: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来排。

一句之中的平仄按顿说是对立排的。

当一句的末字要押一个平声字或者要是一个仄声字时,如按这样排列不符要求,我们就把前后的顿调一下。

如:平平│仄仄│平,这句的末字需要是一个仄声字时,我们变为:平平│平│仄仄。

这里要注意的是调换顿。

无论五言还是七言都有平起式和仄起式。

因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我们分辨时只看第二字,一句的第二字是平声就是平起式,是仄声就是仄起式,然后按上面的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去排。

平起式仄起式还有首句押韵或不押韵之分。

也就是说五、七言各有四种格式。

仄起式两种,平起式两种。

另有一个准律句。

二、一联之中,上句和下句(出句和对句)的平仄也是对立的。

例如:平平│仄仄│平(出句)仄仄│仄│平平(对句)对句末字一般为平声,前后调换一个顿。

其实,我们看上下句的第二字的平仄按规则排就可以了。

三、讲究“粘”。

就是第二联的出句要和第一联的对句上下平仄要相同。

第三联的出句要和第二联的对句平仄要相同。

第四联的出句要和第三联的对句平仄要相同。

例如:平平│仄仄│平(出句)相对仄仄│仄│平平(对句)相同仄仄│平│仄仄(出句)第三句不押韵,要用仄声字。

平平│仄仄│平(对句)依次往下类推。

绝句两联四句,律诗四联八句,排律按上方法一直写下去。

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有条件的,就是必须保证一句诗里不出现“三平尾”、“三仄尾”、平角的句子不出现两仄夹一平(孤平)的现象。

《红楼梦》里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一段话可给我们启示。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三年级绝句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绝句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绝句知识点归纳总结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之一,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在三年级的学习中,掌握并理解绝句的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三年级绝句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绝句的基本概念绝句是一种由四个句子组成的诗体形式,每个句子为五言或七言。

其中五言绝句是指每句五个字,共二十字;七言绝句是指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字。

绝句通常有一定的押韵和平仄规律,以达到音韵和节奏上的和谐。

二、绝句的韵律与格律1. 韵律:绝句的韵律要求每两句之间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律效果。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 格律:绝句的格律主要包括平仄和押韵。

平仄指的是字音的轻重,平声和仄声交错运用,形成韵律美感。

押韵要求每两句之间的韵脚相同,如: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三、绝句的表现手法1. 对景抒情:绝句中经常运用对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 借古喻今:通过引用古代典故或历史事件来表达当代的思考和感慨。

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 赋予生命:绝句通过赋予自然景物或物品以人的感情和思绪,使其拥有生命力。

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四、三年级绝句的写作技巧1. 简洁明了:绝句是短小精悍的诗歌形式,要求表达内容简洁明了,意境深远,一言以蔽之。

2. 情感真挚:绝句表达情感时要真挚感人,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3. 用词精准:要注意用词准确,字字珠玑,选用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

五、绝句的欣赏与写作三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欣赏经典的绝句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尝试自己创作绝句。

以下为一些经典的绝句作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总之,三年级绝句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绝句的基本概念、韵律与格律、表现手法以及写作技巧。

绝句格律

绝句格律

五绝五绝介绍: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

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

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

“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

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

”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

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

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

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

五绝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

盛唐时,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文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其中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

格律综述:盛唐以前,五言绝句不但没有对仗,而且平仄也不讲究,盛唐之后五言绝句严格遵守格律诗之规定,虽然其中也有极少数按古诗的做法写的不讲究平仄与对仗的“古体诗”,但盛唐五言绝句此时已经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体诗。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句数固定。

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

⑵押韵严格。

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韵上和古体诗没有本质区别,他的押韵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也就是说其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绝句的格律

绝句的格律

绝句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唐朝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格律,为绝句正式定了型。

定型后的绝句,每首都是五言或七言四句,在声韵格律上有它特定的严格要求。

因此,这种绝句,也称律绝。

为了有别,人们就称以前那种雏形绝句或以后不按格律写的绝句为古绝。

绝句诗的格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诗中要用韵,一般称为“押韵”;二是每一句中的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排列,以及根据平仄声字不同排列的句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都要依照一定的规则。

一、押韵( 律诗绝句用平水韵,词曲用词林正韵,少用中华新韵 )绝句诗的押韵,就是在每首诗的 第一、第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 ,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第一句的末一字可用邻韵,也可不押韵。

也就是说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韵外,其中第二、第四句的末一字, 要用同属一个韵并且同是平声 (第一声或第二声)的字做韵脚,如果用了不同韵目的字做韵脚,就叫“出韵”或“落韵”,这是违反格律的。

第一句虽不要求用韵,但七言绝句如第一句用韵,可增加音乐美感。

故 七言绝句第一句,以用韵的为较多。

而 五言绝句第一句不用韵的居多 。

此外,一首诗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绝句诗唯独第三句规定不用韵,但由于绝句诗作为格律诗限用平声韵,所以 第三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

第一句不用韵的绝句,其第一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 。

现举第一句不用韵的和第一句用韵的五言绝句为例,唐代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第一句不用韵的。

唐代诗人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是第一句用韵的。

第一句用韵和第一句不用韵的七言绝句。

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第一句用韵。

唐代诗人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是第一句不用韵。

二、平仄安排。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汉字一字一音,诗句中的音节,以 两个字或一个字为一顿,语言学称为音步。

[绝句律诗格律]律诗和绝句

[绝句律诗格律]律诗和绝句

[绝句律诗格律]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篇(一):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诗歌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最凝练、形象地反映生活,富于想象,构思精巧,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常根据节奏和音顿分行排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是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来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既有别于其他一切文体,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从原始歌谣的不定型,发展到四言、五言、七言诗基本定型,又发展到宋、元的词和曲,以至于今天的新体诗。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发展变化是相当大的,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1)乐府乐府原指朝廷所设置的音乐机构。

它的任务,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歌制成曲谱,制作、演奏新的歌舞新的歌舞;二是采集民间歌谣,陪上音乐演唱;三是训练演奏人员和歌手。

以供郊祀、饮宴、游观娱乐的需要。

后来,把乐府机构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

这样一来,"乐府"一词就由专业机关而变成诗歌的名称了。

最早的乐府诗是配乐歌唱的,后来文人仿照这种体裁创作的乐府诗,不管配不配乐,都一律称之为"乐府"。

(2)歌行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

汉魏南北朝乐府诗多用歌、行、曲、引、叹、吟、怨、弄、操等,其中以用"歌"、"行"为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

(3)古体诗古体诗有两种含义。

一指诗体名,也称为古诗、古风。

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格律诗)相对应。

其表现形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多种,且不讲究对仗、平仄等格律,用韵也较为自由且可换韵。

在多种体式中,以五言、七言为多。

二是对于古体诗歌的泛称。

又,南北朝时称汉魏无名氏的诗为古诗。

(4)近体诗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律诗"。

古诗中《绝句》是怎么解析的

古诗中《绝句》是怎么解析的

【导语】绝句,⼜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短⼩精萃。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下古诗中《绝句》是怎么解析的,欢迎阅读! 什么是绝句 绝句是唐朝流⾏起来的⼀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种形式。

绝句⼀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

陈代徐陵的《⽟台新咏》收有四⾸五⾔四句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

此时的绝句是指五⾔四句⼆韵的⼩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

绝的意思是"断绝",古⼈⽤四句⼀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个思想概念。

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

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要求平仄。

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绝句的体裁已经固定为两种,⼀是五绝,也称五⾔绝句,简称五绝;⼆是七绝,⼜叫七⾔绝句,简称七绝。

除了要求的韵律平仄外,还有字数⾏数的规定。

五绝每⾏为五字,⼀共四⾏。

七绝每⾏七字,也是四⾏。

按格律 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出现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

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不愿受格律的约束。

在律绝盛⾏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发展下来。

古绝句五⾔特多,⽽七⾔⾮常之少。

所以,七⾔⼋句不是很常见。

按字数 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绝句、六⾔绝句和七⾔绝句,其中以五、七⾔绝句居多,六⾔绝句很少。

律绝 律绝跟律诗⼀样,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押韵。

绝句按字数分:五⾔绝句及七⾔绝句。

五绝 (1)平起式两字压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绝句》杜甫,崔国伟书 《绝句》杜甫,崔国伟书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两字压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式三字压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式三字压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的不同,你分得清吗?

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的不同,你分得清吗?

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的不同,你分得清吗?古诗、律诗、绝句与乐府诗歌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首先这几个概念不是独立的,他们有时是相互交叉的。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绝句中国诗体。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

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

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

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

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总而言之,区别在于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

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

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

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

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

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了解古体诗和近体诗、关于格律的一些概念韵、四声、平仄、对仗等主讲坐看云起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从最原始的劳动歌谣到近代诗歌,诗歌的发展与五千年文明史同步,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创造了古典诗歌的辉煌。

所有这些诗歌作品,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或“古风”),一类叫近体诗,或曰“格律诗”。

学习古代诗歌,首先要明白古体诗和近体诗两个概念。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概念1、古体诗的概念及特点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是一种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

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

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2、近体诗的概念及特点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

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

《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

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

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总之:要判断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就看该诗是否达到格律诗的要求,这有四方面:(1)字句要求。

格律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五绝与五律都是五言句,各为二十字与四十字,七绝与七律都是七言句,各为二十八字与五十六字。

排律则字数不限。

(2)平仄要求。

一句之中和句与句之间平仄,都有特定的规定。

(3)用韵要求。

格律诗用平声韵脚,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单句仄脚不入韵,双句平脚入韵。

(4)对仗要求。

律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中间两联必须对偶。

有人会说,格律诗分明是古时候的诗,为什么叫近体诗呢?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唐以后不合近体诗的诗,也称为古体。

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两者的明显差别就在于,是否有严格的格律。

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指出律诗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字数合律,五律为四十字,七律为五十六字七绝28 字五绝20 字;第二,律诗对仗合律,中间两联对仗;第三,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须依一定的格式,并讲究粘对。

如果只具备第一个因素,就不是格律诗,而是古风,只是字数与律诗相合;如果只具备前两个因素,仅是古风式的律诗,也就是“拗律”。

古体诗在这几方面,或没有要求,如对对仗并没有要求;或要求较宽,对字数、用韵的要求也较宽。

但从大的方面来说,也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二、格律诗的形成我们知道,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为律诗、绝句两类。

那么什么叫格律诗呢?通俗地讲,“格”就是规格、格式、法度,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方面的规定性,比如诗的句式、字数、平仄、粘对替要求;“律”就是规律、音律、气韵,是节奏、结构等内在的规定性,比如诗的押韵和起承转合。

合起来看,格律就是由平仄,声韵,律句,粘对替,字数等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架构,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格律诗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等。

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的形成过程也是后人根据现存的资料推断出来的,没有见到古书的详细记载。

历史上的依据也就是《全唐文》卷三八八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说:“至(唐代)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

”沈宋体就是格律诗,所谓沈宋就是唐代格律诗确立的人物沈佺期、宋之问,他们的格律诗写定的方式当然就是唐代格律诗统一的范式了。

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唐代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我们说唐代格律诗定型,有着诸方面的历史因素:首先,诗歌自产生之日起,与音韵就有天然的关系。

通过第一节课我们知道,所谓诗歌,诗与歌一体,才有了诗歌之名,入乐歌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特征,夏商周三代便是如此;即使是现在,歌词仍然具有诗的特征。

三代以前,最早的时候,乐、舞、诗三位一体,逐渐舞蹈与诗乐分离,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据钟嵘《诗品序》,建安以后,诗乐开始分离。

具体地说就是三曹以后,诗可以入乐,也可以不入乐,不舞不唱,逐渐声乐又从诗歌中分离出来,但是诗歌的音乐性、音律性却保留下来。

其次,是南北朝时期音韵学的发展。

魏晋時期虽有人从事声韵的研究,但一直到南北朝齐梁始大为盛行,这还与佛教有关。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的思想开始零星地经过西域的商队传入,东汉时开始在我国传播开来。

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佛教开始盛行。

我们知道,佛经需要念诵,而且声调抑扬。

如何把大家都不认识的梵语,能够让老百姓念诵出来呢?这时候就出现了佛经的“转读”——要把佛经念成大家能记住的语音,佛教的诵经对汉语声韵学的产生了重要影响。

就像现代人学英语先标上汉字一样,这时候出现了二字反切;因为中国语音既不适宜于佛经的转读与歌赞,欲转读佛经必须参照梵语的拼音,而求汉语适应与转变,这时候就出现了声音分析,汉语四声得以成立。

关于四声成立的经过,陈寅恪说得最清楚。

他说:“中国入声,较易分别,平上去三声,乃摹拟当时『转读』佛经之三声而成。

『转读』佛经之三声,出于印度古时声明论之三声也。

于是创为四声之说。

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之声调,应用于中国之美化文,四声乃盛行。

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竟陵王子良大集沙门于京邸,造经呗新声,为当时考文审音一大事,故四声音之成立,适值永明之世。

而周颙([yóng])、沈约为此新学说之代表人也”。

周颙、沈约都是南朝齐永明年间人士,周颙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

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

讲“四声八病”的要求用于五言诗歌的创作中,就产生了“永明体”,格律形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粘式格体,一类是对式格体,要求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也就是粘对交错成律,粘对规则作为构律的规则,平仄字声交互配合,加上五言节拍,注意音调和谐,增加了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这种有别于古体诗的新诗体,就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是近体诗得以形成和成熟的母体。

这时的五言体粘式格律已与唐律一致,说明近体诗的基本构律规则在这时已经产生了。

由于永明体对格律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反而不利于诗歌创作,因此没有兴盛起来。

到隋代和初唐,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

初唐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正确地总结前人创作格律诗的经验,“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扬弃了齐梁体的对式和粘对无序的形式,有规则地使粘和对相交,避免诗句平仄配合上的雷同,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

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种规律运用于七言诗体中,才产生了合格的七言诗,例如: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就是粘对合律的七律了。

这时候格律诗就形成了。

其三,是诗歌艺术自身发展的成熟。

诗至唐代,经过几千年历代民歌和诗人的创作,特别是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到陶渊明、谢朓、鲍照、庾信等文人诗歌的创作,已经积累了成熟的创作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创作规律,诗歌固有的音乐性、音韵学的发展与诗歌艺术发展的相结合,使得格律诗的产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唐人以后,诗歌创作以格律诗为主,古体诗创作虽然也有,但已经不是主流。

三、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一)、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 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凈无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m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 a、ia、u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