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影响下,通过自身的实践形成发展起来的。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在未入学前,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里,父母及家庭的生活方式对儿童的性格成长影响很大。家庭的经济与政治地位、父母的文化素养和言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其父必有其子”,就形象地说明了家庭因素对人的个性的影响。

由于儿童的认识能力很幼稚,他们的性格特征是靠模仿成人而来的。儿童性格的形成来源于家教内容与家教方式,如父母经常教育孩子参加轻微的劳动,在孩子身上就会形成爱劳动的幼芽;如父母不让孩子做自我服务的活,在儿童心灵上就会留下不爱劳动的种子。若对儿童过于溺爱,会造成孩子粗暴的性格,若管教过严,会形成孩子怯懦甚至撒谎的性格,不同家教给儿童性格的形成带来不同的影响。即使儿童上

学以后,家庭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性格的形成。

二、学校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着定型的作用。

在校学习期间,正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初步定型时期,因此学校教育是家庭和社会教育不可比拟的。

学校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教学、集体活动和教师的示范作用等方面,再就是有目的的教育下,逐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性格特征。小学阶段,儿童初步养成了某些对事、对人和对己的正确态度,也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方式。但是他们的性格还很不成熟。进入初中阶段,随着人生观的形成,青少年对克服不良行为、养成良好性格也日益巩固发展。中学阶级是青少年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的文化知识、思想品质、行为规范的教育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来自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班集体的风貌、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和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起着直接的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同的班主任和班集体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个性往往就会有很大差别,并且对一个学生的一生都会有影响,因此选拔好班主任、建立好的班集体在学校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社会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不容忽视。

当青少年从学校走向社会以后,他们的性格可以说基本上定型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性格再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社会教育跟上去,是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继续得到锻炼和提高,进一步发展个人的良好性格。青少年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的要求对性格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人长期地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社会要求他反复地扮演某种角色,进行和自己职业相应的活动,从而他会相应地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职业对人的性格发展影响很大,科技工作者实事求是、善于独立思考、一丝不苟;文艺工作者活泼开朗,富于想象、情感丰富;医务工作者耐心细致、慈善同情等等。

总之,人的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教育作用下,通过自觉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实践和教育,产生不同的性格。新时期为少年儿童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努力培养学生积极性格,教育他们做四化有用人才。只有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者统一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