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七编明代文学 绪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明代文学)

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目录第七编明代文学………………………………………………………………()基本知识…………………………………………………………………………()简单解释题………………………………………………………………………()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七编明代文学一、基本知识1、明初诗歌的代表人物是刘基和高启。
刘基诗风近于杜甫,高启则近于李白。
2、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是杨士奇、杨荣、杨溥。
3、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李东阳,他著有《怀麓堂集》。
4、“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和何景明,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5、“吴中四才子”是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
6、“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攀龙、王世贞。
初期则以谢榛为代表。
7、晚明李贽著有《焚书》等,他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童心说”。
8、公安派以袁宏道为代表,“公安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
9、公安派的理论主张主要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0、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与谭元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
11、明末爱国诗人有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张煌言等。
12、陈子龙的《小车行》、《卖儿行》等诗歌,表现了他对人民深重苦难的同情。
13、陈子龙抗清失败后的诗歌代表作是《秋日杂感》十首。
14、朱笠亭《明诗钞》把陈子龙列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
15、夏完淳被俘后在押解途中作有《别云间》诗。
16、在市民通俗文学样式中,除了小说和戏曲外,散曲和民歌也是非常重要的样式。
17、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是北散曲。
18、梁辰鱼开创了以昆曲写散曲的先例,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苧》全部用昆曲写成,被称为“白苧派”。
19、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作家有王磐、陈铎、冯惟敏、杨慎等。
马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第一编先秦文学全套PPT课件 50109

▪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将志怪传奇小说推向了颠峰,堪称中 国文言小说之绝唱。
▪ 元明以来兴盛的戏曲,成为清代作者抒情言志的文学方式, ▪ 通俗小说创作真正进入作家独创的阶段,自况自喻的因素增
强,便产生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两部伟大的长篇小说。
▪ 由宋元南戏生成的传奇,文学之士竞相 创作,成为有明一代文学的重要文体。
▪ 传统的诗文难于复现唐宋的优势,守护 旧文体的作家提出复古的理论主张。
▪ 反理学、张扬人性的人文思潮在小说、 戏曲中突显出来,显示出中国古代文学 的新趋势。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八、清前中期:集历代文体之大成的文学景观
▪ 清代诗人继承传统的“诗言志”“缘事而发”的基本精神和 审美原则,创作出极丰富的诗篇
三、文学史的任务
▪ 文学史研究和书写的任务,是通过对历史上相继产生的文学 作品的解析,展示文学的历史面貌及其成就、特色。
神话 诗经 楚辞 汉赋 古诗 唐诗 宋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四、文学史的方法是历史的和美学的统一
▪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既是一种历史,也就应当具有史学史 书的属性。
▪ 文学史和一般史学著作又有不同。文学史研究基本上是历史 的动态的文学批评,通过历史的和审美的文学批评,建构文 学的历史书写。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五、文学史撰述的多样性
▪ 文学史的建构、书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可以有历史 跨度不同的通史、断代史,也可以有不同体裁的文体史、类 型史。
▪ 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是没有止境的,文学史的书写也会随着文 学史研究的深入而有所变化、创新。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完整版07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六章--汤显祖-《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pptx

▪ 汤显祖出入于儒道释之间,具有复杂的精神面相。受儒家思 想的影响,汤显祖有着强烈的用世情怀
▪ 受老师和另一思想家李贽的影响,汤显祖形成了贵生的哲学 思想、顺情的政治思想与重情的文学思想。
▪ 和同时代的士大夫一样,汤显祖渴望在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上立德、 立功、立言。然而,汤显祖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其不朽之思只能 以诗人的方式来完成。
《邯郸记》
▪ 卢生慨叹自己不能“建功树名, 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 使宗族茂盛而家用肥饶”。吕洞 宾于是授卢生磁枕,引卢生入梦, 在梦中经历了一番荣辱升沉, “进封赵国公,食邑五千户,四 子尽升华要”。卢生病危,朝野 趋奉。一梦醒来,黄粱犹未熟。
▪ 汤显祖在剧作中探讨了为官之道。
▪ 汤显祖在剧作中对朝政进行了严厉的批判。《邯郸记》对时 政进行抨击,举凡科场腐败、吏治腐败、君臣荒淫、宦官敛 财、权臣威福、朋党倾轧诸世相,均在作者抨击之列。
第六章 汤 显 祖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人生观 ▪ 第二节 《牡丹亭》 ▪ 第三节 汤显祖的其他剧作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 人生观
▪ 汤显祖(1550—1616), 字义仍,号海若,别号海若 士,晚年号茧翁,别署清远 道人。江西临川人。
▪ 第一个时期是求学应举阶段。文名远播,甚至引起了首辅张居正的 关注。汤显祖于三十四岁中进士。
▪ 立功不得,立言不得,其毕生创作“大者不传,或传其小者”, 这小者即“临川四梦”,寄托了他的无限悲慨。汤显祖以诗人情 怀写“临川四梦”:《紫钗记》写“一点情痴”,《牡丹亭》写 “生生死死为情多,奈情何”,《南柯记》写“一往之情,则为 所摄”,《邯郸记》写“一生耽搁了个‘情’字”。以情始,以 情终,入于情而出于情。
第三节 汤显祖的其他剧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 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1、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扩大。
市民阶层人数众多,人员复杂,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隶役、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等。
2、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的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的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
3、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4、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5、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6、王学左派(泰州学派):思想家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了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此后,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形成多种派别。
其中,泰州学派又称王学左派,从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
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
7、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到明代定型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现存的宋元话本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8、从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发展,简要论述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第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
这是宋元以来对于理学专制的反弹,是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
古代文学史第七编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诗歌台阁体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第二章明代散文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第三章《三国演义》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04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三章 《三国志演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其四,“去瞽传诙谐之气”。当演义作者有意采用雅驯的语 言,以总结历史经验为宗旨,并力图表现元末明初知识分子 的人生理想的时候,实际上已同平话的诙谐告别。这里经历 了一场由通俗到典雅的运动,这一运动的轨迹在曹操形象的 塑造中可以清晰看到。
▪ 关于曹操的描写即非常典型:肯定甚至赞赏他的“智” (“揽人才而欺天下”之“智”)构成相关情节的真正意蕴。
▪ 《三国志演义》通过描写“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的曹操, 刻画了一个纯用霸术的“奸雄”形象,一个“雄才大略”、 具有政治远见与政治气度的野心家和阴谋家。他的行为虽以 权谋为出发点,但却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比如忠君、 爱民、赏识和重用人才等。他的成功是合情合理的。
▪ 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三国志演义》对孙权等人物也不乏 类似的书写。从这一类描写,读者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经验。
二、“民间的三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道德化的情感满足为基点
▪ 《三国志演义》对刘备集团的描写,以民间故事为主体,其 文化内涵的特征是追求道德化的情感满足,在明确区分“好 人”“坏人”的基础上,又热衷于赋予“好人”的 “谋”“勇”以传奇意味、超人色彩。
▪ 关羽的勇武仍是重点描绘的 性格侧面。小说对其“忠义” 的描写更为引人注目。还以 热情洋溢的笔墨描写了关羽 的儒雅风度。
三、掌故风味与隐逸情调
▪ 清初毛宗岗修订《三国志演义》,他有意在小说中增加了大 量笔记片段。
▪ 笔记片段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或通过片段的琐事显示人物的 性格特征,为其在历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提供注释。然而, 从总体上看,笔记片段的核心作用是罗列轶事,抒写作者 “幽居以养静”的闲情逸致。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重点内容及分析(明代文学)

文学通论(1)重点难点(明代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一、填空题:1、《项脊轩志》是▁▁▁▁▁的名篇。
(归有光)2、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中,以()的声势最为浩大。
(公安派)3、公安派理论的核心口号是()(独抒性灵)4、《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合称为“”(临川四梦)二、名词解释:1、公安派: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影响最为浩大。
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由于他们是湖北公安人,因此称为“公安派”。
2、性灵说为了评击七子派的复古之风,公安派的中坚人物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的口号。
所谓“独抒性灵”就是“从自己胸臆流出”的真感情的抒发。
这种“性灵”与李贽的童心是一脉相承的,其唯一的标准就是真。
3、临川四梦:是指汤显祖的四大传奇作品:《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因为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他的上述四个剧本又都和梦幻有关,所以就被称为“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不仅奠定了汤显祖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也在中国戏曲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4、童心说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
李贽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最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5、四大奇书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与世情小说的代表作《金瓶梅》,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并称为明代小说的“四大奇书”。
三、问答题:1、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曹操形象。
诸葛亮是“智绝”的典型。
关羽被塑造为“义绝”的典型,当作义气的化身。
曹操则是被当作一个反面人物、一个暴君来塑造的,是“奸绝”的典型。
2、试述《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也是第一部章回体长篇通俗小说。
其艺术成就体现为:第一,虚实结合的写法。
第二,宏伟而严谨的结构。
第二独具魅亨的战争描写。
第四,雅俗共赏的语言。
12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十一章 明代词曲与民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明 词 ▪ 第二节 明 代 散 曲 ▪ 第三节 明 代 民 歌
第一节 明 词
▪ 明初词人大多由元入明,如杨基、张肯、瞿佑、张以宁、贝 琼、魏观、凌云翰等人,其中以刘基、高启成就较高。
▪ 永乐以至成化年间,台阁体文风笼罩文坛,词的创作也趋于 没落。当时较有影响的词人如马洪、聂大年等人,在词史上 均寂寥无名。
▪ 第一,体制自由,韵律疏散,体式上无严格要求;第二,尚 俗尚浅,以俚为贵;第三,自然真挚,贴近生活。
▪ 明代民歌兴起于宣德、正统至成化、弘治年间,大体是南北
并行而以北曲为盛的格局。
▪ 傻俊角,我的哥,和块黄泥儿捏咱两个。捏一个儿你,捏 一个儿我。捏的来一似活托,捏的来同床上歇卧。将泥人儿 摔碎,着水儿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 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锁南枝】《泥捏人》)
之遗。他那些吟咏自身遭际的词作,总是饱含着切身感受。
▪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 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 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 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康海、王九思等北方曲家擅长北曲自不必说;即便是南方曲家, 在作品数量和创作水平上,也多是北曲胜过南曲。
▪ 王磐、陈铎
▪ 冯惟敏风格上继承了北方散曲豪放雄壮的传统,辞气奔放,格调 疏旷,因而有“曲中辛弃疾”之称。
▪ 隆庆、万历以至明末是明代散曲的新变期,曲坛风气由此前 的北曲盛行转而以南曲为主调。由曲乐演变而随之发生散曲 风格变迁,是嘉靖以后曲坛的一个重要趋势,梁辰鱼(1519 -1591)被认为是促成明代后期曲风转变的关键人物。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编辑出版、汉语国际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学好这门课程,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和成就、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与分析评价能力,对于全面提高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素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及诸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化、联系交融等情况,掌握本大纲规定的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即借助于注释和有关资料,能读懂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能独立地分析、评论中国古代的作家及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征,能写出观点明确、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的历史跨度为从先秦至近代,共分为三期七段:上古期,包括先秦文学与秦汉文学两段。
中古期:包括魏晋南北朝谠、隋唐文学、宋元文学三段。
近古期:包括明代文学、清及现代文学三段。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1.注意各章节的知识点,是教师教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范围。
2.讲课时应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不应面面俱到,一般性地重复教材。
对于作品的讲解分析更应突出重点,应避免繁锁和面面俱到的赏析。
3.对具体问题怎样去讲述,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
由于课程内容丰富,学时较短,要求教师授课时注意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埋和专题讨论,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并掌握文学史的发展动态,学会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文学常识

一、我国古代文学史概述我国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我国古代文学主要包括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元明清文学等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如《诗经》、《楚辞》、李白、杜甫、苏轼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马工程文学常识马工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涉及文学创作、文学修辞等方面。
马工程在文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题材:马是古代我国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马的形象。
《离骚》中的“精卫衔来木,想见战则跃”就是马的形象。
2. 文学修辞:在古代文学创作中,马被用作修辞的具象化手法,“马不停蹄”、“马踏风而行”等常见的修辞手法都是基于马的形象进行构思的。
三、马工程与古代文学作品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丰富多彩,其形象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以下是一些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马的形象:1. 《离骚》中的“精卫衔来木,想见战则跃”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对马的高度赞颂。
2. 《红楼梦》中,贾宝玉乘马游幽的情节,生动展现了我国古代贵族的生活形态。
四、结语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马工程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概念,它以特有的方式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修辞方面的独特魅力,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丰富对我国古代文学的认识,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五、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马在古代我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寓意,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形象象征。
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由和奔放:马在古代代表了自由和奔放的精神。
马在草原奔驰、驰骋在战场上的形象,赋予了马以自由、狂放的艺术象征,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对于自由、奔放精神的追求。
经典:01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

12
二、郎署与台阁:后七子与严嵩之间的“风雅权”之争
▪ 嘉靖七子迈入仕途时,正值严嵩大权独揽。这群年轻气盛的新任 郎署官员无法接受严嵩试图主导文坛的企图和阴险毒辣的政治作 风。
4
二、明中叶政治生态与李梦阳的“国士”风采、诗学谱系
▪ 宣德以后,阁权日重。在朝纲不振、“奸臣”和权阉时常作 祟的明代中后期,士大夫阶层对权臣或阉党的抗争也就是对 皇权的抗争,所显示的是一种匡救时俗的壮怀。
▪ 李梦阳在建立诗学谱系时,上溯杜甫,亦意在确立以表达人 文关怀为宗旨的诗风,是因为他忧国伤时,敢于直面社会问 题。这显然是针对茶陵派而来的。
6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 雅俗文化的消长
一、商业活动的缓慢增长与俗文学的滥觞
▪ 明代初年,朱元璋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业活动 严加控制,目的是改变城市市民的奢靡生活方式。对戏曲演 出也严加管理,凡与教化无关的戏曲演出均在禁止之列。
▪ 天顺、成化年间,两京和江浙地区出现了城市经济初步繁荣 的局面,广州、武汉、芜湖等城市也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市民数量迅速增长。小说、戏曲的创作、刊印、演出在这种 背景下逐渐增加。
5
三、明代后期的党争与文学创作
▪ 如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嘉靖年间严嵩集团与反严嵩 集团之争、万历以降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都从整体上对文 坛格局产生了影响。明代中叶以后的不少作品,甚至就是当 时党争的产物或直接写当代党争的。
▪ 这些作品站在正义和公理一方,指斥强权,鞭挞邪恶,表现 出是非分明的政治态度。
05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四章 《水浒传》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水浒传》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施耐庵,其主要依据是明嘉 靖间人高儒的《百川书志》
▪ 《水浒传》的通行本均为繁本,以其回目的多少作为区分标 准,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这三种版本中, 百回本较为接近《水浒传》原著的面貌
▪ 《水浒传》又分为繁本和简本。
第二节 《水浒传》的结构 和主题
一、在情节安排上突出“官逼民反”
▪ 到了南宋末年,以《大宋宣和遗事》的产生为标志,水浒故事完 成了第一次向长篇的过渡。
▪ 从《大宋宣和遗事》到《水浒传》问世,这期间水浒故事发 生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水浒英雄增加了七十二地煞,由三 十六人发展到一百单八人。
▪ 二是水浒英雄单独活动的故事多起来了。《大宋宣和遗事》 中的好汉以集体活动为主,而《水浒传》中的林冲、武松、 鲁智深、杨志等最精彩的角色则以单独活动为主。
二、完整地展现了宋江义军的兴衰历程
▪ 小说完整地写出了宋江义军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直至“魂 聚蓼儿洼”的全过程,并以强烈的悲剧性深刻揭示了义军失 败的内在原因。
▪ 宋江形象Leabharlann 塑造应该放在这一结构中来理解。历史人物宋江 “勇悍狂侠”的本来性格被改变了,倒是总记得以忠、孝来 约束自己。
三、以列传体浓墨重彩地描写豪侠
四、《水浒传》的叙述语言、描写语言和人物语言
▪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白话长篇小说。 语言运用上的优势,表现在叙述上,以明快、风趣见长,常 有评书的诙谐和节奏感;表现在描写上,以生动、准确见长, 显示出精细的观察力和卓越的表现力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
一、《水浒传》与小说人物的“水浒气”
▪ “义气”和“功夫”也是豪侠的两个特征。
▪ 对豪侠的热情洋溢的赞美、对宋江义军历史过程的完整描写 和对社会政治的尖锐批判共同构成《水浒传》的主要内容。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大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复习资料
秋时期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 述。 四.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一. 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 夸饰,气势丰沛。 二.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 三. 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如,《苏秦始将连横》写苏秦说秦王失败而归的形象, 回家后“妻不下纴,嫂不为炊”。当苏秦游说成功后“父母 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效迎三十里”。 四.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抱薪救火”,寓言:“狐假虎 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 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一. 雄辩色彩 A.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诱导,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关中, 使对方心悦诚服。 B.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逼近, 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许行》) 二.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典型事例如,《齐恒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 比喻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这折枝”。 寓言故事,著名的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等。 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一. 奇幻诡的想象,如《逍遥游》 二. 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如《逍遥游》 三. 细腻逼真的描写。 四. 偕趣和讥刺横生。如《秋水》 第四章 屈原和楚词 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一. 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 统一在一起。如《湘君》、《湘夫人》,表现湘水之神相互爱 慕追求却终于不遇的波折变化的心境。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 使祭神歌曲带有侬侬的人间情味。 二. 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清新幽眇 的境界。 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一. 结构精密完美。依据方位和事物层层铺叙渲染的表现方式。 二. 长于铺排描摹,例如它写四方的恐怖,罗列众多可怕的事物,还描绘出它 们可怕的形象。 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一. 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楚辞即使不能歌唱,也要用“楚声”来诵读。 楚辞的许多诗篇都有“乱”辞,它们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更表 明楚词与楚乐有亲密关系。 二. 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宗教的歌舞,对楚辞有几个方
10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九章 晚明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钟惺认为,作诗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学不学古的问题,而是 “求古人真诗所在”。 ▪ 钟惺、谭元春作诗,喜用“幽独”“清”“幽”“深”“寒” “孤”“残”等字眼,喜写月夜、寒冬、野岩等时地、景象, 境界狭小、凄苦
三、陈子龙等人重倡复古
▪ 身处明末动荡的乱世,建功立业的志向与壮志未酬的失意时 常交织在陈子龙心头。陈子龙认为,诗必须承载拯溺救焚的 社会功能。 ▪ 金塘回素波,中有双鸳鸯。托身在清禁,和鸣君子旁。人 生会有别,孤翼忽南翔。顾此同林鸟,安知天路长。平生志 慷慨,何事独难忘?本为四海人,岂得常相将?丈夫重知己, 万里同芬芳。黾勉效贞亮,德辉在岩廊。莫忧青蝇多,和璧 贵善藏。执手不能语,怅矣结中肠。
二、竟陵派之“幽深孤峭”
▪ 竟陵派的钟惺、谭元春一方面将“真诗”“性灵之言”作为 诗的重心,努力弥合“朴厚”与“性灵”,以革除前后七子 的因袭之弊;另一方面提倡“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 目”,以“凄清幽独” “幽深孤峭”救正公安派“牛鬼蛇神, 打油定铰,遍满世界”之弊。 ▪ “诗为清物”“诗为活物”等论说,构成了竟陵派“性灵说” 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八股文的新变
一、八股文在明代后期的几个显著变化
▪ 第一,体式结构和文章技法更趋成熟和完备。在体式完备的背景 下,求新求变乃势所必然,否则就无法在科举考试中得到考官青 睐。
▪ 第二,八股文的思想基础——程朱理学失去一统地位,取而代
之的是阳明心学,老庄、禅宗等思想也错见其间。 ▪ 第三,八股文题目逐渐流于琐细,截搭题盛行。命题者故弄玄虚, 科试程文自然很难保持醇雅之风。其结果,生造之语渐多,文风 日趋奇诡、峭拔。
▪ 《钦定四书文》一书共四十一卷,书前有方苞所撰凡例,阐 明全书编纂宗旨,大体以清真雅正为宗。每篇均有评语,要 言不烦,精审得当。 ▪ 《钦定四书文》以“钦定”的形式确立了其权威地位,又由 当世八股文名家编选,并逐一予以评论,保证了其学术上的
03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二章 明代文言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就中篇传奇小说在小说史上的影响来看,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刘生觅莲记》《怀春雅集》 《钟情丽集》《花神三妙传》《天缘奇遇》《五金鱼传》等中篇传奇小 说,多描写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以大团圆作结,不仅为当时盛行的话 本小说提供了素材,也直接影响与推动了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繁荣。
▪ 《剪灯新话》恢复了唐人传奇取材于当下人生的传统,这个 传统在宋元一度中断。对时代背景的交代,地点、年月、事 件,非常准确。《剪灯新话》集中反映了元末明初战乱期间 的社会生活,而士人阶层的遭遇又是其重心所在。
▪ 《剪灯新话》恢复了唐人传奇面向“无关大体”的浪漫人生 的传统
▪ 李昌祺(1376—1452),名祯, 以字行。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少负才名。明永乐癸未进士,授 翰林庶吉士,参与编修《永乐大 典》,以渊博著称。后以礼部主 客郎中权知部事,外调任广西、 河南左布政使。居官刚严方直。 能诗文,有《侨庵诗馀》《容膝 轩草》、《运甓漫稿》等。仿瞿 佑《剪灯新话》作《剪灯馀话》, 凡四卷二十篇。
▪ 明代中篇传奇小说的兴盛是在弘治(1488—1505)以后。玉峰 主人的《钟情丽集》可能产生于成化末弘治初,《龙会兰池录》 《双卿笔记》《丽史》《荔镜传》《怀春雅集》问世于弘治、正 德间,至迟不晚于嘉靖初;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先 后产生了《花神三妙传》《寻芳雅集》《天缘奇遇》《双双传》 《五金鱼传》。
▪ 明代中篇传奇小说,依据其问世时间和风格流变,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 《贾云华还魂记》代表第一个阶段,其特点是:虽以《娇红记》为典范, 却努力给男女主角安排一个团圆结局,还魂情节就是为达到团圆结局而 设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所谓“风雅权”,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文坛的统领权。以严嵩为首
的台阁要员和以后七子为主的郎署官员,都自以为有权操持文坛 权柄。
▪ 后七子兴起以后,进一步确立了“文章贵贱之权操之在下”的格
局。
三、“朱毂”与布衣:后七子内部的盟主之争
▪ 关于谢榛与李攀龙、王世贞等人交恶,被从后七子中除名的 原因,历来议论很多。 ▪ 作为一个以郎署官员为主体的文学团体,他们无法容忍谢榛 这样一位山人成为盟主,在他们看来,这有碍于社团的声誉 和长远发展
▪ 正视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评价后七子的复古事业,
迅速形成。
▪ 从正德年间(1506—1521)开始,俗文学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
三、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融以及小说、戏曲批评的繁荣
▪ 正德、嘉靖年间,诗文作家阅读和欣赏俗文学作品成为一种 风气。时调小曲兴起于明宣德、正统年间,嘉靖以后流传渐 广,至明代末叶,更风行南北,取代了元代流传下来的散曲 的地位。诗文之外,传奇小说受话本小说濡染甚深。 ▪ 明代的小说批评和戏曲批评随着小说、戏曲的大量刊行和演
易产生共鸣、认同,一旦趣味相投,便有可能结成社团,继而发
展成文学流派。 ▪ 后七子多为新晋进士,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且皆有志于文学, 先后中试、同部任职的经历恰好促成了相互间的结识与交往。他 们相互唱和、商讨,形成了古文宗秦汉、古诗宗汉魏、律诗宗盛 唐的总体文学趋向。
二、郎署与台阁:后七子与严嵩之间的“风雅权”之争
权的台阁体,一类是有意疏远皇权的山林诗。
二、明中叶政治生态与李梦阳的“国士”风采、诗学谱系
▪ 宣德以后,阁权日重。在朝纲不振、“奸臣”和权阉时常作 祟的明代中后期,士大夫阶层对权臣或阉党的抗争也就是对 皇权的抗争,所显示的是一种匡救时俗的壮怀。 ▪ 李梦阳在建立诗学谱系时,上溯杜甫,亦意在确立以表达人 文关怀为宗旨的诗风,是因为他忧国伤时,敢于直面社会问
市民数量迅速增长。小说、戏曲的创作、刊印、演出在这种
背景下逐渐增加。
二、儒商的大量产生与俗文学的迅猛发展
▪ 儒家学者或深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对商人或商业做正面评价,这 是产生于明代中叶的一个重要事实。 ▪ 商人和商业备受推崇,市场经济的异常活跃是一个原因,但另一 原因也许更为重要,即大批读书人进入了商人行列,“弃儒入贾” 不再是个别事例,商人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儒商在思想文化领 域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个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群体在明中叶以后
▪ 明代后期(隆庆至崇祯年间)是明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由李贽所倡导的“主情”思潮从总体上改变了文学的风貌, 关注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的东林学派对文学也有较大影响。 童心说是李贽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核心。 ▪ 万历中期以后,后七子引领的复古思潮逐渐退去,代之而起
的是以“三袁”公安派、竟陵派、浙东诗人群体、晚明山人
出是非分明的政治态度。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 雅俗文化的消长
一、商业活动的缓慢增长与俗文学的滥觞
▪ 明代初年,朱元璋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业活动 严加控制,目的是改变城市市民的奢靡生活方式。对戏曲演 出也严加管理,凡与教化无关的戏曲演出均在禁止之列。 ▪ 天顺、成化年间,两京和江浙地区出现了城市经济初步繁荣 的局面,广州、武汉、芜湖等城市也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第七编
明 代 文 学
绪
论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明代的政治环境与文坛格局的异动 ▪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雅俗文化的消长
▪ 第三节 明代文人的科举背景与流派意识
▪ 第四节 明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与作家群体
第一节
明代的政治环境与 文坛格局的异动
一、明前期的极端皇权与台阁体、山林诗的相继兴盛
▪ 皇权对士大夫阶层的压制在明初达到了罕见的程度。废除历 时一千馀年的丞相制度和历时七百多年的三省(中书、门下、 尚书)制度是制度设计上的大事,它表明一点,只有皇权才 是政治主体,士阶层不过是服务于皇权的政治工具而已。 ▪ 有两类文学作品在明代前期相继兴盛:一类是直接服务于皇
▪ 八股文发展到成、弘、正、嘉,进入鼎盛时期。
▪ 戏曲领域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
▪ 弘治、嘉靖年间是散曲的复兴期,南曲与北曲势均力敌。 ▪ 随着嘉靖初年《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章回小说相继刊
刻行世,长篇小说的创作渐入佳境。福建建阳是这一时期通
俗小说的出版中心。 ▪ 中篇传奇小说开始走向兴盛,
三、明后期多元展开的文学格局
▪ 3.明代中后期俗文学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4.具体说明明代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色。
Hale Waihona Puke 题。这显然是针对茶陵派而来的。
三、明代后期的党争与文学创作
▪ 如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嘉靖年间严嵩集团与反严嵩 集团之争、万历以降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都从整体上对文 坛格局产生了影响。明代中叶以后的不少作品,甚至就是当 时党争的产物或直接写当代党争的。 ▪ 这些作品站在正义和公理一方,指斥强权,鞭挞邪恶,表现
▪ 在文言小说领域,瞿佑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馀
话》两部小说集一度广为流传
二、明中期各体文学的兴盛
▪ 明代中期(成化至嘉靖年间)是明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诗、文、词、小说、戏曲等各体文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阳 明心学和前后七子以其道德理想主义和批判精神在思想文化 领域和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 成化以后,诗文创作呈现出复兴的态势。
出日趋繁荣,李贽(1527—1602)、袁宏道、汤显祖、金圣
叹(1608—1661)等著名文人先后参与其中。
第三节
明代文人的科举背 景与流派意识
一、后七子的科举背景与流派主张的形成
▪ 明代科举以八股文取士,未中进士之前,士子必须专注于八股文 的揣摩、练习。一旦功名到手,便可放下八股文,或从事诗文写 作,或从事学术研究。同年、同僚之间由于年辈、经历相似,尤
也有助于我们深入考察其流派意识与科举背景的关系。。
第四节
明代文学的历史进 程与作家群体
一、以台阁重臣为主导的明前期文学
▪ 明代前期(洪武至天顺年间)的文学,总体上处于衰颓不振 的状态,其主体是点缀升平或教化世人的作品。这是专制政 体、科举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 ▪ 就散文而言,明初占主导地位的是倡导“明道之文”“立教 之文”和“辅成化俗之文”的金华学派。
诗人群体、晚明政治诗人群体、为数众多的江南女诗人。
▪ 明代小说的全面繁荣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历史演义、英雄 传奇、神魔小说、人情小说等主要章回小说类型各擅胜场 ▪ 在戏曲领域,杂剧和传奇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情形。北曲杂剧 在南曲的挤压下于万历年间成为绝响,传奇则迎来了其繁盛 期
思考题:
▪ 1.与唐宋文学相比,明代文学有哪些显著特色? ▪ 2.简要分析明代的特殊政治环境对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