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任建华老师应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总结

任建华老师应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总结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9卷第7期 -41-任建华老师应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总结Experience of Professor Ren Jianhua for treating chronic heart failure withthe Huoxue Huayu decoction高军太*(平凉市中医医院,甘肃平凉,744000)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07-0041-证型:BGDA【摘要】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为内科常见危重病症,是各种心脏损伤终末阶段的一组症状群,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成为21世纪危害最大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吾师任建华在临床上对心力衰竭进行治疗时,经常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疗效甚著。

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根据其性、味、质及归经合理配伍、灵活加减,使其发挥最大疗效。

【关键词】心力衰竭;活血化瘀【Abstract】Heart failure is one of the most harmfu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seriously threat to human health.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is similar to malignancy. The Huoxue Huayu decoction on heart failure shows a very significant effect. And according to their sex, taste, quality and meridian, reasonable compatibility can play the greatest effect.【Keywords】Heart failure; Huoxue Huayu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07.018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为内科常见危重病症,常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发生泵功能衰竭,是各种心脏损伤终末阶段的一组症状群,发病率高, 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成为21世纪危害最大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

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

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

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发表时间:2017-05-18T14:24:32.78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下第6期作者:王蓝靓[导读] 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患者再次住院次数,提高治疗有效率,延长患者寿命,治疗及预后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成都市龙泉中医院;四川成都601000)摘要:目的:研究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96例作为样本,以48例为一组,将其分为中医组与对照组两个组别。

对照组给予西药倍他乐克治疗,中医组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给予中成药、汤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情况、1年内再次住院次数、治疗有效情况及生存情况。

结果:治疗后,中医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更好,1年内平均住院次数(2.28±0.10)次、治疗有效率97.92%,平均生存时间(16.61±0.07)年,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p<0.05)。

结论: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患者再次住院次数,提高治疗有效率,延长患者寿命,治疗及预后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规范化治疗;预后;相关性前言:慢性心衰属心血管疾病之一,临床较常见[1]。

近些年来,慢性心衰发病率逐渐提高,对患者的家庭及生活均带来了较大影响[2]。

临床研究显示,慢性心衰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年龄在65岁以上者,发病率最高[3]。

常规采用西医口服倍他乐克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患者需长期服药[4]。

为提高慢性心衰治疗有效率,确保患者预后良好,本文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96例作为样本,对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的效果与预后情况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96例作为样本,以48例为一组,将其分为中医组与对照组两个组别,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下:中医组患者包括男性26例,女性22例。

顽固性心衰的中医理论认识和治疗思路

顽固性心衰的中医理论认识和治疗思路

顽固性心衰的中医理论认识和治疗思路作者:邵永波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16期【摘要】目的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衰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发生顽固性心衰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使用中西医治疗,在对照组中使用西医治疗。

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别显著(P【关键词】中医理论;顽固性心衰;效果【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6..02顽固性心衰又称为难治性心衰,在临床上主要以呼吸困难和疲乏引起的活动耐力明显降低,和(或)液体潴留导致的肺淤血与顽固性水肿,并且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

在宋代的《圣济总录*心脏门》中最早出现心衰一词。

在中医中心衰属于“心悸”,“咳喘”,“水肿”,“痰饮”等范畴。

在临床上出现心悸烦躁,下肢水肿,呼吸困难,干咳或者咳血,协胀痛,多汗,尿少,乏力等症状。

在治疗中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配合西医治疗,以及单纯西医治疗。

本文中选取我院发生顽固性心衰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在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配合西医治疗,在对照组中使用纯西医治疗。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期间我院发生顽固性心衰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使用中医治疗基础上配合西医治疗,在对照组中使用纯西医治疗。

其中,实验组中有11例女性患者,有19例男性患者,最小的患者有39岁,最大的患者有72岁,平均年龄为(61.3±2.8)岁。

对照组中有12例女性患者,有18例男性患者,最小的患者有38岁,最大的患者有70岁,平均年龄为(62.4±2.9)岁。

选取的患者均出现心悸气短,并在活动后加重,尿少浮肿,面色青紫,畏寒肢冷,舌胖质暗苔白腻,脉象细数或者结代,辨证属心肾阳虚证。

排除标准:(1)患者具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情况。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 [3] 认为,慢性心衰应分早中晚三期来分
析病机,并用“虚”、“瘀”、“水”三者概括。2016 年陈院士参与的《慢 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11] 中提出慢性心衰可分为
A、B、C、D 四大阶段,阶段 A 中医证候以原发证候为主;阶段 B 中 医证候仍以原发证候为主,可见心气虚证;阶段 C 中医核心证候为 气虚血瘀证,不同个体可表现出偏阳虚和偏阴虚,常兼见水饮、痰 浊证;阶段 D 中医常见证候与阶段 C 相似,但程度更重,阳虚、水 饮证亦更多见。
中医传统文献曾有“心衰”二字的记载,但与现代医学名称“心 衰”的理解并不相同,如《圣济总录 • 心脏门 • 心脏统论》中的“心 衰则健忘”,但其指病因,所导致的疾病为“健忘”。 1.2 现代名家认识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 [4] 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结合中医“天人 相应“理论,提出了“心衰从脾论治”的这一观点,且认为“五脏皆 致心衰,非独心也”。邓老认为在心衰繁多的病理产物中,“痰“和” 瘀“ 最 为 重 要 。 一 方 面 痰 浊 内 阻 ,血 为 之 滞 ,停 而 为 瘀 ;另 一 方 面 瘀血阻脉,则津液不化,变生痰浊。两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可共 同致病。故邓老提出“痰多兼瘀、瘀多兼痰”。
2 中医辨证分型
现代医家多从发病机制、证候分布规律以及临床症状分期者
作者简介 :李囡 :2017 级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张新元 :研究生导师、 副主任医师,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心内科。
三个方面对冠心病慢性心衰进行分型 [7]。段文慧 [8] 等人通过对心
衰病机的分析,认为在临床中主要分为气虚和血瘀水停证、气阴两 虚和心血瘀阻证、心肾阳虚和血瘀水停证这 3 个证型。杨海燕 [9]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6] 提出心衰中医证型可归

心衰病住院临床路径.doc

心衰病住院临床路径.doc
(住院第
4-7天)
目标
完善检查,明确原发病及诱因并予纠正。
初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上级医师查房

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主治医师查房记录

完成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确认检查结果并制定相应处理措施

根据病情调整方案


明确原发病及诱因予纠正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


长期医嘱
长期医嘱

心力衰竭常规护理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 需要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住院费用,退出本路径。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
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
二、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分级Ⅲ级的
慢性稳定期患者。
一、心衰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 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类 □温阳类 □活血类)
类 □温阳类 □活血类)


口服中成药

口服中成药

原基础规范治疗药物

心衰病 辩证分型、症状、方选、方义

心衰病 辩证分型、症状、方选、方义

心衰病1.心肺气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补益心肺、活血化瘀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人参10g、黄芪25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3g、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葶苈子15g、甘草6g、大枣5枚。

全方以人参、黄芪补气,桂枝温阳散寒,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兼以利水,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行气活血化瘀,当归养血,葶苈子泻肺利水平喘,甘草培补中气,大枣补气养血。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心肺气虚,心血瘀阻”。

患者老年?性,久病心肺两虚,心肺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留而为淤,血行受阻,而出现喘憋、胸闷、神疲乏力等症,舌淡苔白,脉沉细俱为佐证。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药:生脉散合血符逐瘀汤加减: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2g、黄芪30g、黄精15g、玉竹10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5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

全方以人参、黄芪补气,麦冬、五味子养阴,共为君药,玉竹、黄精以养阴,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以活血化瘀,当归活血养血,柴胡以理气,车前子、冬瓜皮以利水消肿。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患者老年?性,患者年事已高,阴气自半,加之久病,气阴化源不足,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留而为淤,而出现喘憋、胸闷等症,舌红少苔,脉细俱为佐证。

3.心阳亏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降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中医辨证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临证经验

中医辨证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临证经验

中医辨证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临证经验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治疗的临证经验。

方法本次32例研究对象选自2017年2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给予中医辨证治疗,观察所有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显效者有19例、好转者有11例、无效者有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5%;随访6个月无死亡者,再次入院率为3.13%。

结论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同时,给予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更好的控制病情,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和再次入院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8-0409-01随着心脏疾病的发展,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主要呈气促、胸闷、心悸等表现,通常在活动过后病症会加重,若患者经过多种方式、长时间治疗,病情无改善,并且继续加重,则演变成难治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是其特点。

我院为了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围绕中医辨证治疗展开研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相关临证经验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32例研究对象选自2017年2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纪最小66岁,最大87岁,平均年纪(71.2±5.3)岁,患病时长1-10年,平均(5.2±1.5)年;所有患者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并知晓本次实验研究,自愿签订书面同意书。

1.2 方法所有患者根据病症实施常规性西药治疗的同时,再给予中医辩证治疗,自拟药方为:30g丹参、15g红景天、30g龙骨、15g当归、40g黄芪、15g茯苓、20g泽泻、15g葶苈子、15g京半夏、10g人参、20g党参、15g炙甘草、20g桂枝;若患者阴虚,增加20g麦冬、15g沙参、10g五味子;若患者失眠、心悸,增加20g麦冬、30g夜交藤;若患者胸痛、胸闷,增加10g薤白、10g瓜蒌壳。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心力衰竭对改善心率变异性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心力衰竭对改善心率变异性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心力衰竭对改善心率变异性的临床观察张文英【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7(36)5【摘要】目的:通过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慢性心力衰竭,观察其治疗对于改善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各项数值,提高自主神经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经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各项临床检查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60例,经中医望闻问切,辨证分型后,其中心肾阳虚型14例,气阴两虚型26例,气虚血瘀型2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n=30)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n=30)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再分别予以辨证施治,根据病情需要,分别予以不同的治疗,随访时间为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心率变异性分析各项数据的变化情况,评价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两组患者前后的心率变异性分析数据值,发现其中不同证型的中医治疗之间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总体上治疗组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辨证治疗达到不同程度改善患者心率变异性各数据值.比较改善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心率变异性各数据值,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改善患者心率变异性,提高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缓解病情具有积极意义,也为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有效性提供循证医学的客观依据.【总页数】2页(P14-15)【作者】张文英【作者单位】苏州中医医院江苏苏州 21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相关文献】1.中医辨证论治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2.中医辨证论治治疗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35例临床观察3.阿托伐他汀联合中医中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临床观察4.中药辨证论治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的影响5.改善睡眠对成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和心功能的影响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经验总结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经验总结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经验总结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经验总结慢性心衰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脏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探讨中医药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作用,我通过临床实践,尝试使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并进行了经验总结。

真武汤是由当归、白芍、炙甘草、桃仁等药材组成的中药方剂。

这方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活血,调和气血的作用。

血府逐瘀汤是一方由红花、赤芍、桃仁、三棱、丹参等组成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心梗后心绞痛。

结合这两方药的特点,并根据慢性心衰病情加减调配药材,可以起到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心血管状态的作用。

我在临床上应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的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首先,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慢性心衰的病情因人而异,每个患者的体质、疾病状态都有所差异。

因此,使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调配,选择合适的药材和剂量。

比如,对于心肾不交的患者,可以加入黄芪、熟地黄等药材来补益心肾。

其次,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慢性心衰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单纯依靠中药治疗效果有限。

因此,我在使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时,还结合了其他疗法,如西药治疗、食疗、运动疗法等。

这样能够综合发挥不同疗法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注意药物的配伍。

中药治疗中,药物的配伍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药物配伍能够相互增强药效,提高治疗效果。

我在临床应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时,根据药材的性味归经特点,注意进行合理的配伍。

比如,当归、白芍的结合能够活血调经,炙甘草与桃仁的搭配能够活血祛风。

这样的药物配伍使得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的治疗效果更佳。

最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在使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配伍,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同时,与患者保持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感受,并做好心理护理。

心衰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中医护理方案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以满足全身组织的需求。

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有效地辅助治疗心衰,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一份心衰中医护理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疾病。

一、中医辩证理论中医认为心衰多数属于“心阳虚”、“心阴亏”、“痰湿内阻”等病理变化。

根据这些辩证,制定相应的中医护理方案,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养生原则心衰患者应坚持中医养生原则,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等。

饮食上,宜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等,避免过食油腻和辛辣食物。

运动上,可以进行适度的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悲伤、焦虑等情绪波动。

三、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护理方案中常常会包括中药的使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山药、丹参等,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利水通乳等作用,能够改善心衰症状,提高心功能。

四、针灸推拿针灸和推拿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在心衰的辅助治疗中也有很好的效果。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能够调整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衰症状。

推拿则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促进经络的畅通,增强体内气血的流动,对心衰患者有一定的舒缓作用。

五、正念调理正念调理是中医护理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修炼正念,患者可以调整心理状态,减轻疾病对心理的影响,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可以通过冥想、放松训练等方法培养正念,减轻精神压力,促进康复。

六、预防与监测中医护理方案中还包括心衰的预防与监测。

通过定期的体检,了解心衰的病情发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也应加强心衰的预防措施,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减少心衰的发生。

综上所述,心衰中医护理方案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治疗方法。

通过中医的辩证理论和养生原则,结合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正念调理等手段,可以帮助心衰患者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中医护理方案也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盲目自行使用。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估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估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估张宁;陈少军;董致郅;孙久林【摘要】目的评估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心衰病人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诊疗方案给予中药汤剂对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疗程结束后应用疗效指数评价临床证候疗效,应用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评价心功能,分别观察不同时点上述指标变化.结果两组病人临床证候、LVEF、BNP值均有改善,以治疗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7(015)005【总页数】3页(P590-592)【关键词】心衰病;诊疗方案;临床评估【作者】张宁;陈少军;董致郅;孙久林【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北京 101400;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北京101400;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北京 101400;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北京10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R256.2心衰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心肌损伤,使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导致心室泵血功能降低引起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1]。

CHF患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预计本世纪末可能成为死亡的首位原因[2-3]。

中医药治疗CHF具有良效,且适应症广、副作用小,对降低心衰病的致死率、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心病科为国家级心血管病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已完成对心衰病中医诊疗常规的制定与优化,通过两年多临床验证,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择对象为2013年9月—2015年9月本院心病科住院病人。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治疗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1.08岁±9.60岁;心衰病程为6个月至10年(2.92年±2.15年);合并冠心病者36例,高血压病者15例,扩张型心肌病者2例,心脏瓣膜病者3例,肺源性心脏病者4例;Ⅲ级27例,心功能Ⅳ级23例。

中医治心衰案例

中医治心衰案例

1111心衰全称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

中医将心衰归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心衰的案例:患者男性,72 岁,因“反复心悸、喘促、水肿 5 年,加重 1 周”入院。

患者 5 年前开始出现心悸、喘促、水肿等症状,曾多次住院治疗,诊断为“心力衰竭”,经西医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易反复发作。

1 周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故来我院就诊。

刻下症见: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咳嗽,咯白色泡沫痰,下肢水肿,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西医诊断:心力衰竭。

中医诊断:心衰-阳虚水泛证。

治法:温阳利水。

处方:真武汤加减。

炮附子、白术、生姜、白芍、茯苓、猪苓、泽泻、桂枝、葶苈子、大枣。

二诊:患者心悸、喘促、水肿等症状减轻,可以平卧,仍有咳嗽,咯白色泡沫痰,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上方去猪苓,加陈皮、半夏。

三诊:患者心悸、喘促、水肿等症状明显减轻,咳嗽、咯痰症状缓解,食欲增加,腹胀减轻,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上方去葶苈子,继续服用 7 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心衰属于中医“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真武汤加减方中炮附子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白术健脾燥湿利水;生姜温散水气;白芍养阴利水;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桂枝温阳化气;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大枣调和脾胃。

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以上是一个中医治疗心衰的案例,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_毛静远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_毛静远

DOI:10.13288/j.11-2166/r.2014.14.026标准与规范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6BAI08B02-01,2007BA120B07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1007001)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由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变化,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已逐渐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1]。

虽然现代医学对心衰治疗理念和手段不断进步,心衰患者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中医药因其在稳定病情、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衰的治疗中[2]。

然而心衰的中医诊疗至今尚未在业界形成共识,制约了中医药在心衰治疗中的规范应用。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立项启动的针对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路径及评价方法等相关研究[3-6],在文献回顾分析、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专家咨询问卷、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常用中药系统评价等研究工作[7-30]的基础上对心衰的基本证候特征、证候演变规律、临床辨治及用药规律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评价,初步把握了心衰中医诊疗的基本规律。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起草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初稿,经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第三届学术论坛初步讨论,进一步通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近百名中西医心血管病学专家以会议、邮件的形式充分征求意见、修订完善,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现公布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听取意见,不断完善。

1心衰的诊断本共识所涉及的心衰诊断可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1]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
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Ⅱ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Ⅲ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二)证候诊断
1.慢性稳定期
参照《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4年)和《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16年)。

(1)气虚血瘀证: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倦怠懒言,活动易劳累;自汗;语声低微;面色/口唇紫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不胖不瘦,苔白,脉沉、细或虚无力。

(2)气阴两虚血瘀证: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口渴/咽干、自汗/盗汗、手足心热、面色/口唇紫暗。

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瘦,少苔,或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证: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怕冷和/或喜温、胃脘/腹/腰/肢体冷感、冷汗、面色/口唇紫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细、沉、迟无力。

临床症见咳嗽/咯痰、胸满/腹胀、面浮/肢肿、小便不利,舌苔润滑,或腻,或有滑脉,为兼有痰饮证。

2.急性加重期
急性加重期患者多在上述基本证型基础上出现阳虚水泛、水饮凌心甚至喘脱、或痰浊壅肺。

(1)阳虚水泛证:喘促,心悸,痰涎上涌,或咯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肢肿。

舌质淡暗,苔白水滑,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喘息不得卧,烦躁,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

舌淡暗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心悸,动则尤甚,或发热、恶寒,尿少肢肿,或颈脉怒张。

舌暗或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数或细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慢性稳定期
(1)气虚血瘀证
治法: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方药: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组成:
党参15g 黄芪20g 茯苓15g 白术15g
桂枝15g 桃仁15g 红花15g 当归15g
川芎15g 赤芍15g 柴胡15g 枳壳15g
牛膝15g 桔梗15g 甘草15g
(2)气阴两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组成:
党参15g 麦冬20g 五味子20g 生地黄20g 黄精15g 玉竹15g 桃仁15g 红花15g 当归15g 川芎15g 赤芍15g 柴胡15g 枳壳15g 牛膝15g 桔梗15g 甘草15g
(3)阳气亏虚血瘀证
治法: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方药: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党参15g 当归20g 茯苓20g 白术20g
炮姜15g 芍药15g 桂枝15g 桃仁15g 红花15g 川芎15g 柴胡15g 枳壳15g 牛膝15g 桔梗15g 制附子10g 甘草15g
2.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证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推荐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熟附子10g 白术15g 白芍15g 猪苓15g 茯苓15g 车前子15g 泽泻15g 葶苈子15g 炙甘草15g 地龙15g 桃仁15g 煅龙骨15g 煅牡蛎15g
(2)阳虚喘脱证
治法: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味。

党参15g 炮附子10g 煅龙骨15g 煅牡蛎15g
干姜15g 桃仁15g 红花15g 炙甘草15g
(3)痰浊壅肺证
治法:宣肺化痰,蠲饮平喘
推荐方药:三子养亲汤合真武汤加减。

炙苏子20g 白芥子20g 莱菔子20g 款冬花15g
地龙15g 葶苈子15g 车前子15g 桃仁15g
杏仁15g 炙枇杷叶15g制附子10g 白术15g
白芍15g 茯苓15g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灸法:选取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随证加减,可使用艾灸盒,每次约20~30分钟,日一次。

(2)穴位贴敷: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作为基本处方,粉碎研末后加姜汁调匀做在专用贴敷膜上;心俞穴、膻中穴、内关穴。

患者取坐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取药贴于相应穴位,4~12h后取下即可。

(3)中医泡洗技术:选用益气、养阴、活血、温阳、利水等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在37~40℃。

(三)运动康复:参考《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可根据患者心脏评估结果采用走步、踏车、爬楼梯、太极拳等方法。

(四)西药治疗
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规范应用利尿剂、ACEI (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洋地黄类等药物。

同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五)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适宜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等食物,少食多餐;对水肿者,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忌食辛辣、醇酒、咖啡之品。

2.情志调理
(1)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2)加强疾病常识宣教,正确认识疾病,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避免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三、疗效评价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一)评价标准
1.临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I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2.显效:心功能进步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BNP(或NT-proBNP)、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明显改善。

3.有效:心功能进步1级,症状体征及BNP(或NT-proBNP)、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有所改善。

4.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当天病情按照疗效标准进行心衰疗效评价。

心功能评价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