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
3. 培养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2.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3.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4. 血液循环的途径5. 血液循环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血液循环的相关内容。
2. 利用模型、挂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心脏的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3.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展示心脏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心脏的结构。
4. 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展示血液循环图,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5.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血液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实践活动成果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血液循环相关问题,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能绘制血液循环图,能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
(2)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史的兴趣,了解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动力机制、血压和脉搏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 演示法:展示血液循环图解、血压和脉搏的测量操作。
3. 实验法:测量血压和脉搏。
4. 小组讨论法:讨论出血护理的方法和紧急救护措施。
5. 情景模拟法:模拟出血状况,进行初步护理操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提问学生关于人体生理系统的知识。
(2)引入新课:讲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知识讲解(1)讲解血液循环的概念: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管道系统中循环流动的过程。
(2)讲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各器官,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流向肺部。
(3)讲解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在体循环中,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在肺循环中,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3. 实践操作(1)测量血压:讲解血压的测量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2)测量脉搏:讲解脉搏的测量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4. 小组讨论(1)讨论出血护理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
(2)讨论紧急救护措施: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应对突发状况的方法。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与能量供给第二节血液循环(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自学、实验,并利用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活动: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并让学生描述血液流动情况。
设问:鱼的体内血液流动是按着一定的路线流动的,那么人体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自学与思考有关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的图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教师活动: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
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
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小组合作学习:血液循环与呼吸的教案制作
小组合作学习:血液循环与呼吸的教案制作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体血液循环和呼吸的基本知识,包括: 心血管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心脏的构造和分工、血管的种类和作用、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肺的结构和功能等。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相关问题和探究新的问题;能够运用基础的计算机办公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管理,以及课件的制作和演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实验,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学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是初中生,已经掌握了生物基础知识,但对于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构造和功能还不是很清楚,没有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
三. 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
同时,将计算机和网络教育技术与血液循环和呼吸的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
四. 教学内容和过程我们先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1.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2.心脏的构造和分工3.血管的种类和作用4.血液的成分和功能5.肺的结构和功能下面是具体的教学过程:1.分组学习将学生分成三五人的小组,每个小组从课前准备的一些资料中选取所需内容进行学习,主要包括课本、网络、视频资料等,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课堂笔记。
2.发现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笔记,找出学习和理解上存在的问题,供教师以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
3.小组合作探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我们将小组之间的问题进行交换,互相学习和探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讨论。
4.科学实验尤其是对孩子性格好动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让他们通过亲身感受,加深对血液循环和呼吸的理解。
5.自我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表现,给学生提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建议,并向他们提供一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资料。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3. 掌握血液在人体循环中的运输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教科书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血液样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1. 引入话题:你知道血液在人体中起到什么作用吗?
2. 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0分钟)
1. 展示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2. 介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
三、介绍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15分钟)
1.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功能。
3. 介绍人体的双循环系统。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观察血液样本。
2.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3. 学生进行血压测量实验。
五、总结与讨论(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 学生展开讨论: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相关习题。
2.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血液的运输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1篇: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 特点:管壁厚,**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 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 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血液循环”一节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1.1 对教材的认识“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液、血管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
教材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1.2 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视频,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①重点: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②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4 课型与时间①课型新授课②时间一课时2. 学生分析2.1学生一般特征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
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化,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以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
2.2学生特殊特征分析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血管以及心脏的结构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可采用多媒体指导其观察。
本节应有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学习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3.教学策略3.1教学方法以实验法、问题法和讨论法为基本方法。
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前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3.2教具和媒体应用视频资源、PPT课件等。
幼儿园人体血液循环科学小实验教案
幼儿园人体血液循环科学小实验教案一、实验目标:1.激发幼儿探索人体的兴趣,知道血液对生命的重要性。
2.通过操作实验材料,探索血液循环的现象,进而了解心脏的主要功能。
二、实验准备:1.物质准备:红色液体、15CM的长导管两根、10CM短导管两根、3CM短导管两根、注射器两个、单向阀两个、三通接头两个2.经验准备:对人体各器官的名称及功能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三、实验步骤:1.取出单向阀将两个10CM导管连接,以及取出另一个单向阀将两个15CM的导管连接。
2.取出三通接头,分别将10CM导管与15CM导管连接,连接时注意10CM和15CM两个导管中间的单向阀按相反的方向放置。
3.取出3CM短导管分别连接两个三通接头,分别将红色液体各吸一半到两个注射器中,然后将两个注射器分别与两个短导管连接。
4.分别按压两个注射器,观察血液循环的现象四、实验原理:1.核心概念: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组成的遍布全身的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这个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2.现象解释:注射器和导管以及单向阀门一起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环境,用左边的注射器模拟左心室,右边的注射器模拟右心室。
左边按压注射器,由于压强的作用力,把“左心室”的“血液”推向“右心室”,中间的单向阀门相当于心脏中的心脏瓣膜,防止“血液”回流,右边同理。
五、教师活动区指导1.实验(情景)脚本:1)情景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心脏)你们知道心脏都有什么功能吗?(心脏能维持血液循环,它把人体所需要的营养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吃饱喝足)2)引发猜想:血液在我们身体里是怎么流动的?3)激发探究:心脏是怎么帮助血液循环流动起来的?4)总结提升:血液从我们心脏的左心房射出,输送到全身,再汇集到右心房,血液再经右心房射出,这样形成了血液的循环。
5)延伸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有人会去献血吗?献血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吗?温馨小贴士:1)可以带幼儿阅读科学图画书《血液的秘密》,进一步了解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
3. 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学会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和脉搏。
4. 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5.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3.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4.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5.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讲解血液循环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3.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通过图示、动画等方式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血液循环的流程。
4.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讲解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成分变化,使学生了解血液成分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5.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介绍血压和脉搏的定义、测量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测量血压和脉搏。
6.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通过视频、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本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7.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的实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的理解。
2. 实操考核:评价学生在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实操中的表现。
3.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动画、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直观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2. 血压计、脉搏计等实践器材:用于学生实操练习。
3. 相关医学资料:用于学生课后自学和作业。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血液在身体内
循环的过程。
一、引入
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液体,它会在身体各处流动,帮助
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运送废物和二氧化碳吗?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二、学习内容
1. 血液循环的定义:血液在人体内不断流动、输送养料、氧气和排除废物的过程。
2. 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
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连接心脏和全身各部位,传递血液。
3. 血液在身体内的循环过程:心脏通过心脏循环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
器官,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送回心脏。
三、实践操作
1. 观察心脏和血管的模型,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 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心跳板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观察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3. 完成填空题或选择题,巩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四、总结
1. 简单总结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提醒学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促进血液循环健康。
五、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血液循环的知识。
六、拓展
1. 邀请医生或专业人士到班级进行血液循环相关话题的讲解。
2. 观看相关视频或参观医院或科技馆,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奥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年级和学生的需求。
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谢谢!。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主要器官。
学习目标:
1. 了解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掌握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了解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心脏、血管和血液之间的关系、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解剖模型、血液循环相关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对人体
的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分别介绍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老师进行实验演示:用解剖模型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关系,同时模拟血液在人体内的
循环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四、互动讨论(10分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问题。
五、总结回顾(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并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写一份关于血液循环的总结报告。
扩展延伸: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更多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可以阅读相关课外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
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血液循环相关知识有深刻理解。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作业本的整洁、字迹清晰。
2.思维导图要结构清晰,内容全面,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整合能力。
3.课后练习题要独立完成,对于错误的地方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纠正。
4.科普小报和短文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力求表达清晰、有说服力。
5.实验报告要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撰写,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设计一份关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科普小报,要求图文并茂,内容准确,能够向他人清晰介绍心脏的工作原理。
4.撰写一篇短文,探讨血液循环对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保持心血管健康。
5.针对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如血小板聚集实验,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设计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血液循环的知识;
5.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课后习题等多种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交换;
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1.利用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大班教案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大班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知识,知道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发展其观察、分析、判断及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生命的情感,认识血液对人体的作用,知道定期验血的必要性。
二、活动准备:1. 材料准备(1)课件《人体血液循环》(2)人体血液循环图(3)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小豆豆旅行记》(故事配套操作材料)2. 经验准备(1)家长协助幼儿了解有关人体血液循环方面的知识。
(2)幼儿对心脏和血液的基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过程:(一)以课件导入,引导幼儿感知、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1. 观看课件《人体血液循环》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人体里有哪些器官?它们和血液有什么关系?2.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与幼儿交流,并出示人血液循环图。
提问:血液在人体里起什么作用?人体里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二)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1. 启发幼儿回忆自己打预防针时的情景,谈谈自己对验血、打针、吃药的感受。
提问:你打过预防针吗?打针时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打针?吃药又是怎么回事?吃药是不是把病从血液里赶走?为什么打针吃药能治病?2. 小结:打针吃药是为了把病菌消灭或赶走,使身体重新恢复健康,而血液就是病菌被消灭的“运输队”,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血液。
(三)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保护血液及人体的其他器官。
提问:我们如何保护我们的血液和其他器官?小结:我们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偏食、挑食;还要有健康的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还要定期做体检,预防疾病;情绪稳定、不生气也是对身体器官的一种保护。
(四)幼儿阅读操作材料《小豆豆旅行记》,进行操作活动。
教师指导幼儿阅读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人体器官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2.讨论主题:以“血液循环与人体健康”为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分享与总结: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分享,总结讨论过程中的关键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知识梳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血液循环知识,概括重点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生活,培养环保意识。
3.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相关知识,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选择题:关于心脏结构、血液循环途径、血细胞和血浆功能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填空题:设计血液循环流程图的填空题,让学生动手绘制流程图,加深对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
3.问答题:针对血液循环的重点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观看科普视频:推荐同学们观看有关血液循环的科普视频,如纪录片、专家讲座等,以拓展知识面,增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7.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探讨血液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并在下节课上汇报讨论成果。
4.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健康生活,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血液循环的两个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氧气和养料交换。
血液循环健康教案大班
血液循环健康教案大班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心脏和血液的基本知识,知道血液循环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够简单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血液是如何进行循环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与血液循环相关的小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新课讲解:心脏的功能和血液的组成。
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血液从心脏流出,经过血管到达全身各处,再流回心脏的过程。
讲解血液循环的意义,如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带走废物等。
3. 巩固练习:通过图片或模型演示血液循环过程,并请幼儿参与描述。
4. 归纳小结:回顾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强调其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讲解法:对血液循环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
演示法:通过模型或图片演示血液循环过程。
问答法:对幼儿进行提问,引导他们思考。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请幼儿用简单的图形或符号描绘血液循环的过程。
作业:请家长与幼儿一起讨论并记录生活中哪些习惯与血液循环相关。
评价方式: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对血液循环过程的掌握情况。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心脏和血液的模型或图片多媒体资源:动画或视频展示血液循环过程道具:用于模拟血液流经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小道具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幼儿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他们将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同时,这个主题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运作机制,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八、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可以改进:首先,对于血液循环过程的讲解可以更加生动形象,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
其次,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幼儿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最后,可以设计更多有趣的家庭作业,以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血液循环健康教案大班
血液循环健康教案大班课题:血液循环的健康教育年级:大班(3-6岁)教学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知道如何保持血液循环的健康。
3.掌握简单的血液循环保健知识。
教学内容:1.血液循环:介绍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以及血液在身体中的流动过程。
2.保持血液循环健康的方法:教授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包括适当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锻炼等。
3.血液循环保健知识:介绍血液循环的常见问题和相关知识,如贫血、高血压等,并教授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
教学准备:1.课件或图表:展示心脏、血管、血液流动等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2.视频或动画: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血液循环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3.课堂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展示血液循环的原理和作用,如用水果和吸管模拟血液流动等。
4.饮食营养表:准备一份简单易懂的饮食营养表,帮助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5.游戏或活动:设计一些互动游戏或活动,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1.导入(约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询问他们是否知道血液是怎样在我们身体内循环的。
展示课件或图片,简单介绍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并向学生解释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
2.讲解(约15分钟):用动画或视频向学生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简单而生动地介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等。
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并解答他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3.实验(约10分钟):进行简单的实验,用吸管和水果模拟血液流动的过程。
将一片水果切成小块,装入透明容器内,用吸管将果汁从容器底部吸起,演示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原理。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讨论(约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血液循环不正常会发生什么问题。
带领学生讨论血液循环的常见问题,如贫血、高血压等,并集体探讨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
5.保健知识(约10分钟):向学生介绍如何保持血液循环的健康,如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保持充足的睡眠,适量进行锻炼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2节血液循环(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说明不同种类血管的功能,及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观察各种血管的图片,提高观察能力、区分能力、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分析整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难点
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四、教学用具
小黑板
五、课型
新课
六、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节血液的所有知识,在这里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血液循环?
生: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师:血液的流动有什么特点呢?血液的流动是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还是四面八方任何方向都能流动呢?其实,血液的流动是按一定的方向进行的,这跟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器官——心脏和血管有关。
接下来,我们先来学习血管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1、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血管顾名思义是一条中空的管状结构,它跟水管一样可以运输液体,只不过水管运输的是自来水,而血管运输的是血液。
血管在人体上分布很广。
师:血管可以分为几类呢?
生:血管可以分为三类: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学生朗读36页的三段话,并组织学生由学生整理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定义,功能、管壁特点、官腔大小、血流速度、分布)
(学生整理出上表后,老师总结)
动脉:动脉的功能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输送的距离比较远,需要血流有较大的压力,动脉里的血流压力大,①对动脉壁的压力就大,动脉为了,进行自我保护,只能增加动脉壁的厚度和弹性。
②动脉里面的血液流速就大,人不小心损坏到动脉出血的话,会很难止血,动脉为了保护自己,将大多数的动脉深埋在身体的深处。
以减少受伤的可能。
静脉:静脉的功能是将血液由全身各部分运到心脏。
静脉中的血液流动速度比较慢,血压较同级动脉的低,所以其管壁较同级的动脉血管壁薄,弹性也比较小。
一些静脉管腔内有静脉膜,主要功能是防止血液倒流。
(跟门进行比较)
(讲完这部分叫学生区分35页活动的动脉和静脉,并说明原因)
毛细血管: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它的管壁极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也最慢,毛细血管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是三种血管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它在全身构成一张密密麻麻的血管网,如果把它们首尾
连接起来,可长达100000km,能环绕地球两周半。
2、小结
3、随堂作业
八、板书设计:
第2节血液循环(一)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