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组)上课讲义
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归因-下-陈晓上课讲义

三.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1.概念基本归因偏差:观察者高估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低估控制行动者行为的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比如:我们更喜欢将别人的行为归为他们的内部因素,而不他们所处的环境。
一致性偏差:从别人的可见的行为中推断别人的人格因素的倾向,即使这样的推断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存在着其它可能造成行为的原因。
比如:我们更喜欢把他人的行为归于比有根据的,更多的内部原因。
2.实验证据:Jones and Harris(1967) 书写小短文的研究:评估对Castro的真实态度参与者被要求读学生写的小短文这些短文既不是反Castro的(社会期望的态度),也不是赞成Castro的(社会不期望的态度)组1:被试被告诉说作者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来写;组2:被试被告诉说作者不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要求被试对作者对待Castro的真实的态度进行评定,从10(极度反对)到70(极度支持)被试倾向于推测作者的态度与短文一致,即使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似乎对环境考虑得很少(可以自由选择或是不可以选择:在美国反Castro的运动),而对作者的内在考虑得更多。
Ross等(1977)对Stanford学生的“问答比赛”的研究:被试被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每一组中的被试被随机的指定为提问者和回答者。
在控制组,实验者给了提问者十个问题去问回答者;在实验组,提问者被要求创造十个很难的问题,从百科全书中,去问回答者。
在“问答比赛”后,四组不同的被试被要求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伙伴的,相对于别的Stanford 的学生的智商,作出评价。
Control Group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Questioner 54.1 52.5Contestant 47.0 50.3Experiment Group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Questioner 53.5 50.6Contestant 41.3 66.83.对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的解释1)知觉显著性(perceptual salience)假设行为者和行为者的行为者是有“因果关系”(causal unit)的。
社会心理学讲稿PPT课件

强化源: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意识感强、自卑、模仿与暗示
嫉妒 对他人比较后,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
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羞耻 个体缺陷或与常态不一致而痛苦,导致自我孤立
第8页/共36页
态度
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ABC模型:C认知 A情感 B行为倾向
象。
第28页/共36页
第七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吸引和亲密)
爱情的概念
1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 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2. 特点:(1)异性恋 (2)个体心理发展到相对成熟 (3)是一种高级情感 (4)建立在生理基础上 (5)基本倾向是奉献
爱情的发展阶段
亲合、喜欢、爱情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熟悉与邻近 相似性 双方感知的相似性 互补 需要、社会角色、某些人格特征 外貌 才能 “小错误” 人格品质 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
第20页/共36页
人际互动
合作与竞争
合作的条件:
竞争的条件:
目的一致
目标稀有或难得
共识与规范 进行
按一定社会规范
信目或赖双标的赢合手作段氛相围互依赖理论
• 2.社会规范对赞许动机的影响:社会赞许动机是学习的 产物。个体在婴幼时期的赞许动机以成人,主要是父母 的规范为标准;在儿童及青年时期,同辈群体的赞许, 即同辈群体的规范的影响往往超过成人。
第3页/共36页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恐怖活动
工具性攻击行为: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谋杀
第17页/共36页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三章 自我意识

三、自我意识的内容
个体我:简单来说就是最独特的自我,是我与他人区分的 独立存在的自我意识。
群体我:是全体成员所共享的自我意识,这个意识将内群体 和外群体相区别,与维护和增强内群体的动机相关。
关系我:关系我是处于朋友、师生、母子、恋人等一对一母是重要他人,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奖惩来影响其自我意 识的形成。
4.角色扮演
指个体依据这种行为规范集合去形式自己的权利,履行自 己的义务。
角色扮演成功,易形成自信、自尊的自我意识,能促使更 高的成就意识的发展,使自己更能适应社会环境。
角色扮演失败,会经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角色意识冲 突,体验到焦虑、紧张,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4.是维持人格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因素。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表征,又称心理表征,它一方面是客观事物在思维中的替 代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自我的认知结构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及如何与周围世界 互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一、自我图式
1.个体通过自我图式将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它是形成自 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是自我的认知结构。
界观形成的基准线(个体自我意识的基准线)。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人格
自我意识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1.调节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是导致人格差异的重 要原因
2.对自身人格品质进行认识、评价和调节,引导人格实现 自我完善
3.人格的发展水平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自 我意识水平是人格成熟度的标志。
自我估价:指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或品种的准确 信息的任务以检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
俗语:真金不怕火炼、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二、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讲义教案-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doc

第三章社会化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socializatiori)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稈。
每个人从来到社会的第一天起,就比人生活在一个具有某种关系(如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的社会环境里,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对人们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剥削行为在资木主义社会被视为合法的行为,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不允许的。
所以说,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特点与时代的风貌。
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煤响,是通过务种育接与间接的渠道进行的。
所以,个人对社会要求的认识与掌握可能是白觉的、积极的与主动的,也可能是不白觉的、消极的与被动的。
也就是说,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有时是无意识、潜移默化进行的。
总而言Z,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管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总是会在他身上实现的。
(二)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刚从母胎里分娩出来,就被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Z 屮。
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川种种方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使他憐得什么是正确的,是被社会所提侣与鼓励的;什么是错误的,是被社会所禁止与反对的。
与此同时,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其H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 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由此可见,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稈,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徳规范的过稈。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许多事实证明,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化 青岛农业大学

社会化概念的三种理解角度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历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 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把社会化分为3种:儿童期的社会化、青春期 与青年期的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继续社会 化与再社会化的概念。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 用的各种通信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
电视、网络等媒体对 儿童社会化的正面影 响和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 作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电视被社会学家称为儿童的“主要社会化力量”。
1938年2月6日,《纽约时 报》报道了美国宾州一座 农庄里一个六岁半女童的 故事。这个女孩叫安娜, 是个私生女,出生后,母 亲由于害怕社会的压力, 将孩子关在了二楼的储藏 室,不让她与任何人接 触……
人的社会发展与人的生理发展必须是同步的, 如果没有社会维度的发展,人的有机体发展就变得毫无意义。
家庭
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家
庭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童年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时期的智力水 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 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二,儿童时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是对家庭以 来最强烈的时期。 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儿童可以从中习得 各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认知图文

21
第第三三章章 社社会会认认知知
语言
❖ 反对语言的进化解释的阵营 ▪ 乔姆斯基
• 儿童的语言习得有其先天的心理机制,但这一机制不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是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的副 产品。
▪ 库德
• 把语言看做大脑急剧扩展的一个副产品,它是在大脑 发展到足够大而复杂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产生的,不 是进化发展的适应性产物。
认知情境对认知的影响
❖ 背景参考
▪ 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 为判断的参考。
• 人们往往以为,出现于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人必然是 从事某种行为的,他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通过环境加 以认定。
▪ 没有对背景的认识,我们往往难以准确判断事 物。
• 我们看到一个人流出了眼泪,如果不知道背景,我 们就很难判断他到底是伤心痛苦还是喜极而泣。
❖社会印象
▪ 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 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社会判断
▪ 包括预见性判断和超标准化判断。
社会知觉
9
社会印象
社会判断
第第三三章章 社社会会认认知知
社会认知的过程
❖举例说明:
▪ 你在街上遇到一名男子X先生,看见其长相和身 体外部特征,掌握了关于此人的一些线索。这是 产生了对X先生的社会知觉。
▪ 回家后家人问你,路上你遇见X先生了吗?你不 知所云:“谁是X”,根据回忆,你说是遇到一 个人,长得如何如何,这人是不是X?家人说正 是他。此时你对X的描述已经是社会印象。
▪ 家人又问你不认识X吗,为何他说是你的朋友,
你大为疑惑,思索他为何这样说,是不是自己没
认出来,这是你在进行社会判断
10
第第三三章章 社社会会认认知知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目录一、案例背景介绍 (2)二、案例选择及分析目的 (2)1. 案例选取原则与过程 (3)2. 分析目的与意义 (5)3. 预期分析成果 (6)三、案例分析——以某社区为例 (7)1. 社区概况及背景介绍 (8)2.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区现象分析 (9)3. 社区内个体行为与社会心理因素探讨 (11)4. 社区人际关系网络研究 (11)5. 社区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2)6. 社区内群体行为分析 (14)四、案例分析——以某组织为例 (15)1. 组织概况及背景介绍 (17)2. 组织内部社会心理学现象分析 (17)3. 组织成员行为动机研究 (19)4. 组织内部沟通互动研究 (21)5. 组织领导力与团队协作影响因素分析 (21)6. 组织文化建设与社会心理学关系探讨 (23)五、案例分析总结与启示 (25)1. 案例分析结果概述 (26)2. 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现 (27)3. 实践启示与建议 (2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29)一、案例背景介绍本案例涉及一名名为小明的青年,他性格内向、社交能力较差,常常感到自卑和孤独。
在学校和工作中,小明经常遭遇同伴的排挤和嘲笑,导致他越来越孤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小明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升,他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个案例展示了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心理学是如何解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的,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或情境来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本案例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案例选择及分析目的选择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案例:我们将挑选那些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案例,以确保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
社会心理学-第三课 1 社会行为

2021/1/12
❖ 家庭环境
▪ 阿德勒
❖ 文化环境
(社会学家Robertson, 1987)
9
Page 10
Page 11
战争规范
❖ 《孙子兵法》:兵不厌诈
▪ 城濮之战
Page 12
❖ 伊拉克军队
Page 13
Page 14
Page 15
遗传和行为的交互作用
❖ 智能:50-80%遗传,15-25后天。 ❖ 酗酒:遗传。
Page 38
❖ 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
▪ 攻击的回报
▪ 观察学习
Page 39
班杜拉的“波波玩偶”
2021/1/12
41
Page 42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 厌恶事件:
▪ 疼痛 ▪ 炎热 ▪ 受到攻击
Page 43
❖ 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者( Ohbuchi& Kambara,1985)的实验 证实,蓄意的攻击将招致报复性回击。
Page 21
Page 22
❖ 大多数的恐怖主义和战争都属于工具性攻击。
Page 23
侵犯的原因
心理咨询师培训
24
攻击的生物学理论
❖ 本能论的解释:
▪ 弗洛伊德:死本能(自我伤害的本能,转嫁到他人)
❖ 进化心理学:人之初性本恶,进化的需要(争夺配偶和地 位)
❖ 一种社会学观点:控制人类过度繁殖:战争和瘟疫
34
❖挫折—侵犯学说的三个要点: ❖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 ❖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
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 ❖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
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 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案例一:本案例引用了注意的理论观点。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事物。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止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抑制多余的活动。
本案例中,总统竞选期间,林肯虽然不如道格拉斯有钱有势,但他说的话就大多数的选民把注意力都关注到林肯那边,并且他知道大多数选民是贫穷,都有一种同情弱者的心理,林肯采取这种适当的竞选策略为他的成功竞选奠定了浓厚了民意基础。
案例二:问题解决中的思维(P99)案例三:本案例引用了压力应对的理论观点。
压力应对一般有两种取向的应对策略,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另一种以情绪为导向。
还有其他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
改变对事物的态度、看法,换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压力会变得少一些。
寓言中的狐狸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采取了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然后“心安理得“的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打时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悠悠然忘却了皮肉之苦痛。
人们不也常采用“阿Q”精神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获取“心理平衡”吗?无可否认,它们确实也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对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也不妨采用这种应付方式,以免走向极端。
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正反两种意义,只要起到暂缓心理压力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实际意义,即"合理化"的酸葡萄效应。
当然,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此,事后应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案例四:遗传因素对能力的影响(P173)案例五:本案例引用了人格特征的理论观点。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
人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社会心理学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我国,社会心理学教育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某高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为例,分析社会心理学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二、案例描述某高校开设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影响、社会互动、社会认知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一)教学现状1. 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2.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课程论文等。
(二)存在问题1. 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将社会心理学视为一门“水课”,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2.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过分依赖教材和多媒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课程考核方式过于简单,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 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案例分析(一)原因分析1. 学生对课程认识不足: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软学科”,缺乏科学性;另一方面,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实践应用了解不足,导致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
2.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和多媒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
3. 课程考核方式过于简单: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改进措施1. 加强课程宣传,提高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
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实践应用和价值。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组)

1、绪论案例分析一、在学习社会心理学中,微贱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随场所的不同而不同。
研究既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在控制条件下),也可以在现场进行(日常生活场景中)。
并且,它也随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相关研究(探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或是实验研究(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它们对其它因素的影响)。
而西维则不这样认为。
问:1、实验室实验法是什么?2、微贱的观点正确吗?试分析和比较社会心理学中的几种研究方法?答案: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其基本特点是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正因为这样,实验室实验法通过可以明确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
2、正确。
【答案要点】(1)四种研究方法的定义及其具体形式:a.观察法(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b.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c.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法);(2)a.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其现实性(主要是与实验法比较而言)。
b.观察法的主要缺点(只要是与实验法和档案法比较而言)(3)a.实验法的优点: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b.缺点:外在效度低而且难以消除被试者的反应倾向性和实验者对被试者的影响等。
(4)a.调查法的优点:与实验法相比,具有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比较大等特点b.缺点:与实验法相比,主要在于准确性方面2、社会影响与相符行为案例分析一、1998年,田纳西一所高中的老师报告说在她的教室里有一股汽油的味道;不久,她就感到头痛、恶心、呼吸急促、头晕目眩。
她的班级停课之后,学校的其他老师也报告出现相同的症状。
最后只好全校都停课了。
每个人都看着那个老师和一些学生被救护车送走。
但是当地的专家检查之后并没有发现学校有任何异常。
复课之后,却有更多的人报告出现症状。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阿威龙的野男孩
关于被遗弃在森林里长大的小孩,其中最 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国大革命时代,猎 人从森林里找到了一个17岁的男孩,由于 长久隔绝于人类社会之外,找到他时已变 成“野兽般的孩子”。这一发现曾引起学 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 研究。这个野男孩死于40岁。据说经过长 期人为的训练,他终于被“驯化”了, “失尽了他的动物行为”。1976年出版的 《阿威龙的野男孩》一书,介绍了这个野 男孩被发现的概况。 2016/7/4 kangyanping@
2016/7/4 kangyanping@
(二)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理解 1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学家的观点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规范的内 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
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关注一个民族代代相传 的文化模式对其成员共有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又把社 会化叫做文化濡化或文化熏染。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 第四节 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 社会角色
2016/7/4 kangyanping@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 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 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 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 社会成员的过程。
2016/7/4
kangyanping@
4、野孩
野孩或兽孩是指从很小时便与人类隔绝 的孩子,他们从未或很少经历人类的关 怀、爱护等情感和社交行为,更至关紧 要的是不会讲话。兽孩是由人类所生, 由动物带大,从小生活在与世隔绝的野 外,迄今报道的兽孩已超过100例 ,下 面是其中最典型的几个野孩:
社会心理学讲义ppt课件

前言
1 社会心理学是什么 2 主要学习哪些内容 3 希望达到教学目标
编辑课件
4
1 社会心理学是什么
一门学科 两大收获 三重生命 四项任务
编辑课件
5
一门学科
研究人们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 关系的科学。(Myers, 2002)
对反社会的和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观,应积极 干预。)
(二)系统性原则
(把研究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并用系统的方
法。)
(三)伦理原则
(研究讲究道德,注意保护被试者,对被试者的
资料加以保密等。)
编辑课件
27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 (二)调查法
1、访谈法(准备工作、接近被访谈者、 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与提问技巧、追问技 巧)
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当这种能量(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 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 量。
编辑课件
44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 个体的初级心理系统顺从冲动,追求 快乐。
➢ 社会中的法律、道德、习俗要求个体 克制本能与冲动,适应现实,否则不但 得不快乐,反而会痛苦。
达尔文进化论 德国民族心理学(扎鲁斯、谢夫勒、冯特) 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尔德、迪尔凯姆、列朋) 麦独孤本能心理学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三、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 至今/确立期)
编辑课件
23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Sigmund 1856—1939)
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79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 室,这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
《社会心理学》课件(2024)

在控制条件下,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 行操纵和测量,以探究因果关系。
2024/1/29
5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启蒙时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社 会心理学开始萌芽,代表 人物有塔尔德、麦独孤等 。
2024/1/29
形成时期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 ,社会心理学逐渐发展成 为一门独立学科,代表人 物有勒温、米德等。
06
例子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 没水喝。
19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群体极化
指群体在讨论或决策时,往 往会倾向于更加极端或冒险
的立场或行为。
影响因素
群体氛围、群体规范等。
2024/1/29
例子
在某些政治或社会议题上,群体讨论可能 会导致更加极端或激进的观点出现。
群体思维
指群体在讨论或决策时,由于追求一致性 和避免冲突的心理压力,导致群体成员忽 视或压制不同意见和警告信号的现象。
发展时期
20世纪60年代至今,社会 心理学不断壮大和完善,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 方法不断创新。
6
PART 02
社会认知
REPORTING
2024/1/29
7
社会认知的概念与过程
1 2
社会认知的定义
指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社会现象的心理表征和 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的过程
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多个心理过程, 涉及对社会信息的加工和解释。
社会心理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2024/1/29
消费者行为研究
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过程、需求、动机和价值观,以了解他们如何 做出购买决策。
品牌形象与消费者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绪论案例分析一、在学习社会心理学中,微贱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随场所的不同而不同。
研究既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在控制条件下),也可以在现场进行(日常生活场景中)。
并且,它也随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相关研究(探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或是实验研究(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它们对其它因素的影响)。
而西维则不这样认为。
问:1、实验室实验法是什么?2、微贱的观点正确吗?试分析和比较社会心理学中的几种研究方法?答案: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其基本特点是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正因为这样,实验室实验法通过可以明确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
2、正确。
【答案要点】(1)四种研究方法的定义及其具体形式:a.观察法(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b.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c.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法);(2)a.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其现实性(主要是与实验法比较而言)。
b.观察法的主要缺点(只要是与实验法和档案法比较而言)(3)a.实验法的优点: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b.缺点:外在效度低而且难以消除被试者的反应倾向性和实验者对被试者的影响等。
(4)a.调查法的优点:与实验法相比,具有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比较大等特点b.缺点:与实验法相比,主要在于准确性方面2、社会影响与相符行为案例分析一、1998年,田纳西一所高中的老师报告说在她的教室里有一股汽油的味道;不久,她就感到头痛、恶心、呼吸急促、头晕目眩。
她的班级停课之后,学校的其他老师也报告出现相同的症状。
最后只好全校都停课了。
每个人都看着那个老师和一些学生被救护车送走。
但是当地的专家检查之后并没有发现学校有任何异常。
复课之后,却有更多的人报告出现症状。
学校再一次停课关闭。
来自不同政府机构的专家再次进行了有关环境和流行病的检测,结果仍一无所获。
但这次复课之后,神秘的流行病消失了。
田纳西卫生部门的琼斯对这一罕见的案例进行了调查研究,总共有170名老师、学生和员工曾到医院就诊,但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的原因。
1、这个例子的现象属于社会心理学上的哪个内容并分析其特征?2、试用这个内容分析这个例子。
答:1、上述例子其实就是群体歇斯底里症的例子,它指一群人身上出现类似但原因不明的症状。
在病理学上被称为“群体心因性疾病”,这种传染病一开始通常是一个人或一些人报告有身体上的症状,而且这些人往往在生活中正承受着某种压力,而他们周围的一些人则开始为他们的疾病构建一些看似合理的解释。
这种解释,也就是对环境的新定义,开始传播,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他们也有同样的症状。
随着遭受痛苦的人数量的增加,生理的症状和他们臆断的理由变得越发可信,从而更广为传播。
2、在田纳西这个案例中,与没有得病的学生相比,那些得病的学生更多地报告曾在课间亲眼看到得病的人或者得知同学病了。
很明显,这里将那些模糊的症状(甚至是没有症状)定义为是令人恐惧的、由楼房引起的疾病的“信息”通过直接接触得以传播。
另外,媒体对该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更增加了人们的恐慌,使得更多臆断的“信息”得以传播。
二、女性通过信息性社会影响了解到特定时刻文化认同的魅力身材的类型。
通过家人、朋友和媒体,女性了解到何为魅力身材,自己与之比较又如何。
而各种形式的媒体都在传递着这样的信息:理想的女性身材是苗条的。
例如,研究者调查分析了那些以少女和成年女性为目标群体的文章和广告,以及电视节目中的女性人物,证实了上述观点。
女性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体重超重并且认为比她们实际的体重还要重,而且如果她们刚刚见过媒体中纤细身材的女性形象,这种效应还会加剧。
1、产生规范性社会影响的原因是什么?2、试用规范性社会影响的观点分析女性节食的原因。
答:1、产生规范性社会影响的原因是人们有渴望被接受,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并避免其他人反对的需要。
人们通常希望别人能够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友好地对待自己。
当人们为了获得社会接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群体的规范和标准时,规范性影响便起了作用。
2、现代社会对年轻女性魅力身材标准定格在苗条的身形上,人们对身材苗条的女性表示接纳和赞美,而对身材不苗条者表示出疏远或抗拒交往的态度。
又由于每一个年轻女性都渴望被别人接受,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免受他人的排斥,因而她们都希望自己的身材苗条。
而保持身材苗条的最好方法就是节食,故节食会成为很多女性的生活表现。
3、人际吸引力一、X和Y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两个人的性格各方面都很相似,其两家住的很近经常来往。
在家长的催促下,两个人结婚了,之后原本就很平静的感情变得更加波澜不惊,甚至双方都不会为对方而吃醋,觉得很郁闷。
试用社会心理学有关人际关系的知识来分析这一案例。
【答案要点】从案例中给出信息可以初步判定,X与Y的结合主要是以彼此喜欢为基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以喜欢为主要成分的爱情之上的。
主要依据有如下几点:(1)影响喜欢的一些因素对他们的感情发展起到了相当作用。
(2)分析爱情与喜欢的主要区别。
1.鲁宾确认,喜欢与爱情是两种既相互密切关联但又各不相同的情感。
喜欢有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一是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解,一是喜欢的主体对所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
而爱情有如下三个最重要的因素:依恋、关怀与奉献、亲密。
2.爱情并不仅仅是加强了的极端的喜欢,而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包含有突然的无法解释的强烈的感情和共同的亲昵行为。
(3)根据斯滕伯格(R.J.Sternberg)爱情的基本三角形原理,分析X与Y之间的关系。
大体可以确认,X与Y的关系属于喜爱式爱情(主要是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关系)或伴侣式爱情(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
二、材料一:1972年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些女大学生分别看容貌美丑不同的两个7岁女孩的照片。
照片下面的说明文字完全相同,都说照片中的女孩曾有某些过失行为,要求大学生们评价这两个女孩平常的行为是否经常越轨。
结果发现:对容貌美的女孩的评语偏向于有礼貌,肯合作,行为纵有过失,也是偶然的,可以原谅的;而对容貌丑的女孩的评语,多认为她会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儿童”。
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被试者阅读附有作者照片的一些文章。
文章有的水平高,有的水平低,作者有的漂亮,有的不漂亮,让对照两组的被试看不附照片的文章。
看完后,让两组被试评价文章水平的高低。
结果表明,对作者外貌好的文章评价高,对作者外貌差的文章评价低些。
在多数情况下,和外貌漂亮的人打交道,心情比较舒畅,而与外貌不漂亮的人打交道,心里容易产生不太舒服的感觉。
材料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柯莱于1950年用现场实验法进行的。
他以经济学系的大学生为被试,宣布经济学教授因事请假,由一位研究生代课。
同时,给每位被试发一份有关该研究生的资料,并要求课后填写一份问卷,描述对代课教师的印象。
所发资料有两种:一种是柏兰克先生是本校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曾有一年半的教学经验,现年26岁,服过兵役,已婚;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热忱、勤奋、敏锐、实际而又果断的人。
”另一种资料,只是把“热忱”二字换成“冷淡”,其它文字完全一样。
调查结果表明:凡是看过前一种资料的大学生,答卷上多选用“体谅人”、“不拘小节”、“富幽默感”、“好脾气”等字眼,而且在课堂上也愿意主动参加问题讨论,与教师合作;而看到后一种资料的大学生,所作的回答与前面的结果差别很大,多选用带贬义的词汇。
戴恩等亦做过实验,给被试呈现外表美、丑、一般的三种不同形象的照片,然后要求被试评定几项与其外表无关的特征,如职业地位、作父母资格、社会职业、快乐程度等。
结果,美的得分最高,一般的得分居中,丑的得分最低。
问题:读过材料以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谈谈为什么外貌能影响人际吸引力?答:(1)我们知道,爱美是人的一种天性,人类就是在不断地追求美、探索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外貌能产生晕轮效应。
特别是对不熟悉的人,这种效应容易使人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不正确认知。
比如某人的长相漂亮,就容易使人以为他还具有其它一系列好的优点和美德,如心地善良、品德高尚、性格良好等等。
(2)然而,事实上,相貌美与心灵美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且随着交往的深入,容貌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将会逐步减弱直到消失。
交往越深入,人们越会忽略相貌的因素,而更重视内在的美。
当然,除了相貌之外,仪表因素还包括穿着、体态、风度等因素,它们都对人际吸引力有影响,因此,为了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我们根据自身的特点花功夫“包装”一下,使自己变得更漂亮、更得体、更有风度是很有必要的,是无可非议的。
4、社会化一、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
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
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很的特点:吞食生肉;四肢爬行;目光锐利;不会说人话,夜阑人静发出阵阵长嗥。
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其中的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
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的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
她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问题:(1)案例中,从社会化角度分析“狼孩”无法完成正常人的各种活动的原因。
(提示:社会化依赖的因素)(2)阐述个体社会化及其特点。
答案:(1)个体社会化进程依赖于3个因素:①自然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的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大脑,这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必要的自然前提。
②社会基础,指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和法律制度、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家庭、学校、友伴、群众、宗教、职业、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
这些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它们促使社会化发展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性。
③实践活动,这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能动因素。
个体社会化过程有赖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赖于个人生理上的禀赋与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有赖于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如果一个人从小与社会生活隔离,脱离社会实践,即使他具有个体社会化的自然基础,具有健全的神经系统,也不能获得正常人的社会化。
案例中的“狼孩”没有正常地参加社会实践,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因此也没有完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