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艺术性解析
论《围城》的语言艺术
![论《围城》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b151c93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5a.png)
论《围城》的语言艺术
《围城》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围城》的语言艺术可谓别具一格,堪称一流。
那么,《围城》的语言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语言风格
《围城》的语言风格与传统文学相比,有很大的创新。
《围城》的语言注重对话的真实性,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生活现实。
同时,朱自清借用大量的俗语和流行语,使小说更加贴近现实,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二、文学技巧
《围城》的语言艺术充分体现了文学技巧,使得小说更加鲜活、生动。
在表达方式上,朱自清善于使用对比和借物表意的方式,比如通过对比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派和保守派的争论,表现了时代的矛盾,揭示了人性的弱点,让人不由得思考现代社会的纷争。
三、形象描写
《围城》的语言艺术之所以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仅因为内容深刻,更因为朱自清对于细节的描写极其精细。
朱自清的描写手法既注重真实性,又富有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把当时城市的景象、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状态都细致刻画出来,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四、语言独特性
《围城》的语言艺术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传统,采用了大量口语化的语言。
这种语言贴合了人们日常对话的习惯,同时具有朱自清独有的文学个性和气质。
这种语言的运用在当时可谓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围城》的独特之处。
总之,朱自清在小说《围城》的语言艺术方面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
《围城》通过精细的细节描写和对话的真实还原,将现代城市人
的生活带入了小说中,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代社会的真实面貌,使其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a1f726e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6.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揭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小说运用对传统文化进行讽刺的手法。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的背景,通过对这一背景的描写,作者对封建家庭、宗族关系、婚姻意识等传统观念进行了讽刺。
例如小说中的罗老师就是一个身世卑微、在社会上地位较低的人,但他却通过与嫂子的婚外情获得了高人一等的地位,这种颠倒的伦理观念与社会道德引发了读者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小说通过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展现出了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既不甘于当赤脚医生,也不甘于与现实妥协,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最终迷失在荒诞的社会中。
小说通过对方鸿渐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人们只顾个人利益,缺乏责任感、道德底线,以及对真实的逃避和迷茫。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出了人们虚伪的本性。
小说中的各个人物都有着自私的一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背叛亲人、朋友甚至国家。
例如陈清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选择了离家出走,父亲为了个人的面子而不肯讨债,这些都体现了人性的丑陋一面。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虚伪的,比如方鸿渐的姑姑王夫人,她对方鸿渐表面上关心爱护,实际上却只是为了控制方鸿渐,让他按照她的意愿去行动。
《围城》通过讽刺的手法,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荒诞与虚伪。
通过对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作者剖析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并对人们进行了思考和警示。
这种讽刺艺术的运用不仅使小说更加深入人心,也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获得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关于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探析
![关于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316242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c.png)
关于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探析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围城》中的语言艺术进行探析,探讨其独特之处以及对作品整体效果的贡献。
一、对白的艺术《围城》中的对白极具韵味,充满幽默和讽刺,使作品更富生动性。
例如,书中角色的对话常常夹带讽刺,以幽默手法展现人物个性和情感交流。
钱钟书通过精准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印象。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在《围城》中巧妙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常常出现在小说中。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引发读者深思。
三、双关语的巧妙运用《围城》中一些句子和词语具有多层含义,通过双关语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深度。
例如,小说开头的“我看透了,我不说”,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人们对于围城的认识,同时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双关语的运用增添了作品的思考性和哲学性。
四、情感描写的细腻与真实《围城》中的情感描写极为细腻,能够深入人心。
作者对于爱情、友情、家庭等多种情感的描写,能够准确捕捉到人物内心的起伏与纷争,使得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经历产生共鸣。
五、寓言与寓意的结合《围城》用了一个天马行空的寓言故事,讲真实社会中的故事。
小说中的“围城”不仅仅指代城市和家庭,也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沟通的困难。
小说的寓意通过寓言的手法巧妙地展现出来,引人深思。
六、情节设置的独特性《围城》的情节设置别具一格,扣人心弦。
作者通过精心安排的情节,将读者带入到人物内心的世界,引发出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作者还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描写和对人物内心的挣扎展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矛盾,使读者深入思考。
总之,《围城》以其卓越的语言艺术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话的艺术、修辞手法的运用、双关语的巧妙应用等等,钱钟书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通过细腻描写情感、寓言与寓意结合、独特的情节设置等手法,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作品世界。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3c3f28c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0.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钱钟书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小说以直白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荒谬和自私,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情节的讽刺展现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与表妹婉秋之间的暧昧关系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他一直被婉秋迷住,而婉秋亦被方鸿渐的学识所吸引。
两人均由于自私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而无法达成真正的彼此理解和爱情。
在小说中,钱钟书采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了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荒诞情感,以此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乏真诚和信任的荒谬。
这种荒谬不仅体现在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情感上,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人性扭曲,正是通过这种对情感的讽刺,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愚昧。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呈现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方鸿渐是一个软弱而自私的文弱书生,他一直在对婉秋的感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上犹豫不决,表现出了自私和软弱的一面。
而婉秋则是一个看似温柔却实际上极端自私的女子,她一直对方鸿渐抱有幻想,同时又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她的自私和软弱也正是导致了她与方鸿渐之间无法真正在一起的原因。
小说中还有方鸿渐的妻子溥仪,她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性,却在婚姻中始终无法摆脱丈夫的阴影,她对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小说着重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软弱,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荒谬行为,通过人物的讽刺,小说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悲哀和愚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通过对社会背景的讽刺揭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围城》艺术特色
![《围城》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d27129659b6648d7c1c746a7.png)
• 钱鍾书在他的《宋诗选注》中,曾对苏轼 诗歌善用“宋代讲究散文的人的所谓‘博 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 喻”表示赞赏。他本人也在《围城》中作 了成功的尝试。试举一例:“鸿渐没法推 避,回脸吻她。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 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 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 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 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 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一口气连用 了三个比喻。类似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 它们构成了《围城》博喻的一大特色。
三、比喻与讽刺幽默的结合
• 讽刺是以蔑视与嘲弄的态度表现生活,揭 破人性的丑态和恶行的,是最尖锐的社会 批评,笑中带刺,是鞭挞与指责的升华。 幽默是轻松、诙谐、戏谑对待人生和世界 的态度,是深厚文化的沉淀和天性的延续, 是博大精深哲理的折射,是对生活的一种 理解和注释。事实上,小说令人吃惊的讽 刺与幽默的效果正是通过如落英缤纷般的 妙喻才表达出来的。那些极富魅力的比喻 形成了小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艺术特色。
• 手段并非目的。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围 城》里它的目的便是为整部作品的幽默讽刺艺术 服务。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手法的运用,极 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如把方鸿渐与爱尔 兰人尔虞我诈的交易当成一次“外交”,黑色讽 喻了外交的欺骗性,同时鸿渐的“唯一胜利”揭 露了当时中国在外交上的失败,喻示只有通过欺 骗的手段才可能取得外交上的胜利。用黑色的幽 默使外交上以及人与之间交往的阴险狡滑毒辣跃 然纸上。
《圍城》藝術特色
其语言风格独具特色,特别是其寓庄于 谐的比喻新颖独到,令人过目不忘。归纳起 来,《围城》比喻的艺术特色有: 一是《围城》中的比喻与全书的风格特 征和谐一致,具有幽默诙谐、寓庄于谐的特 点,是比喻与讽刺幽默的结合 ; 二是《围城》中的比喻不落窠臼,形象 巧妙,联想丰富巧妙,设喻新颖奇特; 三是《围城》中的比喻形式多姿多彩, 内容富于变化,达到了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浅谈《围城》的艺术特点
![浅谈《围城》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a4ce99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2.png)
浅谈《围城》的艺术特点
《围城》是当代中国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47年开
始创作,1953年完成。
该小说以沪上知识分子贾平凹为主人公,通过叙
述他在与外界的关系中所遭遇的挫折和矛盾,揭示了围城的主题。
《围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现代文学中
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主题、叙事方式、人物塑造等方面来探讨《围城》
的艺术特点。
其次,叙事方式独特。
《围城》采用了复杂的叙事技巧,既有第一人
称叙述,也有第三人称跳跃叙述。
小说采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叙述方式,通过对比和对话,以及回忆和预示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叙事方式的灵活运用使小说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张力,读者能够更
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纠结。
综上所述,《围城》作为一部优秀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它
以围城为主题,探讨了人的自由意识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采用了复杂
的叙事方式,使故事更加生动和张力十足;人物塑造鲜明,通过对人物的
描写和对话,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同时以讽刺的方式对社会和人
性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围城》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小说,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209382e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3.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讽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讽刺艺术:一是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二是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一、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1.讽刺婚姻观念《围城》中一直贯穿着婚姻观念的讽刺。
小说中的婚姻呈现出一种通过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来交换的现象,而不是以真心相爱为基础的。
作者用讽刺的口吻告诉读者,这样的婚姻只会让人们在痛苦中度过一生。
比如,书中的颜楠在四处求婚被拒后,转而选择了一位老女人做妻子,仅仅是为了钱和房子,最终也只是提前预定了自己婚后的痛苦命运。
2.讽刺小资产阶级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他们却都有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比如,陈察秋与吕洞宾组织的“察吕联欢会”令人对他们的谈吐以及那种独具标新立异之妙感到压抑和搞笑。
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行为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是被自己铺设好的城墙所纠缠,从而导致他们无法脱身。
小说在具体展现小资产阶级行为的时候,深入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小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3.讽刺文化现象小说中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作者讽刺的对象。
比如,小说中的人们大量使用英文词汇,以此尽显自己的文化底蕴。
但事实上,这部分人却对英语并未有太大的掌握,他们所用的英语词汇基本上只是广告、麦当劳等多媒体塑造的“时髦”符号。
这种表现正是对异化现象的一种透露。
二、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1. 社会困境通过对小说中婚姻、小资产阶级以及文化现象的讽刺,小说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困境。
在大环境下,人们只能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困境,这是持久的社会困境。
人们不断拉伸围墙,尝试寻找完美的感觉,而不去面对社会中的不完美因素,并试图从中实现成功。
如此不断地期盼完美不可靠的东西,不断纠缠于自己建造的围墙、城墙之中,而真正的解脱却并未到来。
2. 人性困境《围城》还着重表现了人性困境。
小说中的城墙并非只是空想和建筑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防御的体现,即人的内在城墙。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3b66f5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3.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钱 钟书《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探究
![钱 钟书《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872aa07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6.png)
钱钟书《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探究《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备受赞誉。
其中,讽刺艺术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使这部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一、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讽刺在《围城》中,钱钟书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展现了深刻的讽刺意味。
方鸿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弱点的人物。
他游学欧洲,却没有取得正经的学位,买了个假文凭回国。
这种虚荣和欺骗的行为,从一开始就揭示了他性格中的虚伪。
比如,在回国的船上,方鸿渐周旋于鲍小姐和苏文纨之间,表现出他在感情上的优柔寡断和不坚定。
他既想享受鲍小姐带来的短暂激情,又想攀附苏文纨的家世和地位。
这种在感情中的摇摆不定,反映了他内心的空虚和迷茫。
而苏文纨这个人物,自视甚高,自以为才情出众,却在爱情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占有欲和虚荣心。
她对方鸿渐的追求,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征服的欲望,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当她发现方鸿渐喜欢的是唐晓芙时,便毫不留情地进行报复,展现出了她狭隘和自私的一面。
李梅亭是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的吝啬和自私被钱钟书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旅途中,他为了省钱,想尽各种办法占小便宜,甚至不惜与同行的人发生冲突。
他随身携带的大铁箱,里面装满了药品和零食,却从不与人分享,这种行为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自利。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弱点和矛盾。
钱钟书通过对他们的细致描写,让读者在感受到可笑的同时,也能深刻地反思人性的种种弊病。
二、语言表达中的讽刺钱钟书的语言幽默诙谐,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反讽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喻的运用在小说中随处可见。
例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
”将忠厚老实人的恶毒比作饭里的沙砾和鱼里的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恶毒的隐蔽性和伤害性。
夸张的手法也被运用得恰到好处。
如描写李梅亭的眼睛“像两颗黑弹丸”,形象地突出了他的凶狠和丑陋。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faed20d376baf1ffc4fad92.png)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讽刺艺术是《围城》的一大艺术特色,它讽刺范围的广泛性、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故事情节及精雕的细节描写自然流露;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典故、比较、推理等随处可见;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将来定与《儒林外史》和《镜花缘》等古典名著永垂不朽”——夏志清钱钟书以他学贯中西的文化修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让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形成了既有尖酸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艺术。
“喜剧的艺术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
的确,《围城》撕破的是那些学历辉煌的人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其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一、讽刺范围的广泛性《围城》以方鸿渐的活动为线索,来讽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方鸿渐不断地从被围困的城堡里逃出来或者冲进去,来展示他留学归来所遭遇的人和事。
作品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不通事务,懦弱无能的方鸿渐;虽混迹于学界,却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争强斗胜为己任的大家闺秀苏文纨;唯利是图,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高松年;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是满腹男盗女娼的李梅亭;还有专门背后骂人,又擅长用各种手段来博取男人感情的女生指导等等,诸如此类人物,在《围城》中应有尽有,真的是达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作者在对人物的展示过程中,对官场的腐败、政府的无能、学术的虚伪、社会的落后等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嘲弄讽刺,他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描写了寓公们的可笑可鄙的生活,也涉及到江南的小县,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还揭露了所谓“自由区”——国立大学内的种种黑幕,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
作者更是站在哲理的高度,来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从而表现他对中国西式知识分子无情的嘲讽和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围城》所讽刺的实已远远超出了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年代。
《围城》的艺术特色
![《围城》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5bf05804c8d376eeafaa31bb.png)
《围城》的艺术特色
1.注意选择和营造艺术画面
作者以方鸿渐的生活为主线,采用大幅度“移动式”的构图法,精心地把所需要的画面恰如其分地摄入读者的视野。
小说的舞台初是在大洋的轮船上,在香港,继而又在上海,后又从上海移到抗战后方一个小城,最后又转回香港与上海,将上海沦陷区的骚动和奢华,战时后方的凋零百态,相互转换,连成一体,显现了当时中国整体的形象,并与主人公的生活历程相契合,具有序列性和连续性。
2.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
《围城》中集纳了各界面目的角色近七十人。
当作者半是嘲讽半是悲悯的调侃时,联想特别活跃,行文流水,不能自休。
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过一些画龙点睛的动作和对话来显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很少直接大段大段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但个个是惟妙惟肖,有时又仅仅是寥寥几笔,便神态逼真地透露出人物在特定场合中微妙的情绪变化。
3.含蓄、幽默而又深邃、精警的语言
《围城》属于讽刺文学,对畸形社会中那些令人作呕的污浊景象,作者以无可隐忍的鄙视和憎恶之情,进行了暴露和批判,并尽情挥洒着那种博引经传、融汇中西、联类无穷的超越具体描写对象驰向更广阔思维空间的讽刺幽默笔触,创造出一种由博识、睿智、谐趣构成的有智性之美的审美世界以及妙语连珠和巧喻迭出、纵横恣肆的独特文体。
常见的是作者往往涉笔成趣,让那些锋利而隽永的巧喻脱口而出。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21793bd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1.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描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城乡之间、新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小说以轻松幽默的口吻,蕴含了深刻的讽刺与批判。
本文将从小说的讽刺艺术展开分析。
首先,小说对封建道德的讽刺。
作品中的小说女主角,王凤霞,她的行为和言辞都是一反封建传统女性的端庄、贤淑和温柔。
她对任达华提出要求并阻止其去娶某女生,让人感受到她的果敢和自我主张。
而她在电影院与丁力的亲热也显得开放自由,彰显了她超越了传统封建道德的思想。
小说还通过王二的家庭生活让人看到了封建家庭观念所导致的虚伪和矛盾。
王二在家中表现得与外面完全不同,严肃而审慎,凝重而忧愤。
他重视自己的家庭形象,特别在妻子面前更是不愿有丝毫闪失。
这种表演式的家庭生活在小说中被讽刺为一种假象,反映了封建道德所造成的压抑与虚伪。
其次,小说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冷嘲热讽。
小说描绘了一批知识分子人物的形象和代表他们的文艺、政治思想。
作品中的冯云峰和他的社会思想,代表了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心态,即利己主义、唯物主义和缺乏责任感。
小说中用冯云峰作为代表,表现了一种受西方思想启发的自由、独立主义的文艺人格的形成。
这种文艺人格缺乏责任感,以挖苦和讽刺为过场,对自己、对社会都带有鲁莽和冲动,是一种任性的文化状态。
同时,小说对周而复始的抗争和叛乱,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利用和错误方向的批判,体现了小说的严厉嘲讽和深刻批判。
再次,小说对民众的讽刺。
小说中的人民群体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他们被描绘成愚昧而易受骗的群体。
他们在抗日战争中不是投身于正义的战争中,而是投身于搞黑市、赚取暴利的行为中。
小说中人民的形象可以看做是中国现实的一面镜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智不开,农民和小民在封建道德的压迫下没能真正发展。
最后,小说以自我讽刺收尾。
在整个小说中,节点时刻在刻画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物,但通过各种换位思考的方式,讽刺了他们的道德水平、人性缺陷,揭示出现实中的弊端和问题所在。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a1225a2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6.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小说以中国近代社会的封闭与僵化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讽刺,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非议和思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李秀才等人物形象的讽刺,揭示了他们的麻木和无知。
方鸿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原本有机会改变命运,但因自甘堕落、追求安逸而放弃了机会,最终沦为一个庸俗的小人物。
小说中的李秀才也是一个荒唐可笑的形象,他常常以严肃的口吻教训别人,而实际上自己却是个无知愚昧的人。
这些形象的讽刺揭示了他们的愚蠢和麻木,象征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封建思想和思维定势。
小说通过情节的讽刺,暴露了封建社会的假面和虚伪。
小说中的围城暗喻了封建社会对外界的封闭和对个人的限制。
城外的人想进城,城内的人却想出去,形成了一种荒谬的现象。
小说通过这种情节安排,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假面。
《围城》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正常和不健康。
小说中描写了一系列社会现象,如官场腐败、围棋比赛中的勾心斗角以及媒体的虚假宣传等,这些现象百千年来固化成一种成规。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讽刺,小说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正常和不健康,呼吁社会要清醒认识现实,展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思考。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讽刺,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非议和思考,不但深入分析人物内心,揭示现实的荒谬与假面;而且凭借细腻,符合人性的刻画,凸现文人内心的脆弱和相对的坚强,都堪称传世之作。
这种讽刺艺术既让读者感受到小说的幽默和娱乐,又引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使《围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围城艺术分析
![围城艺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b8263410661ed9ad51f39c.png)
《围城》的讽刺艺术作一分析:1、讽刺语言幽默、贴切,含义深远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有这样一段名言:“艺术之所以存在,是为了重新感觉生活,感觉事物,是为了石头保持石头的模样。
艺术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感觉到事物,即看见而不是认出,艺术的手法是使事物陌生化和难化形式,据此来拖住注意力,延长感知时间,达到感知美发现美的目的。
”钱先生很重视陌生化和难化形式运用,凡读过《围城》的人,无不赞赏他使用比喻的高超,无不被那妙趣横生的语言所感动,他灵活运用反语、双关、警句、象征、格言、典故及逸闻等等,使人泪中含笑,笑中带泪,令人叫绝。
(1)、妙趣横生的比喻亚里士多德曾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钱先生善用比喻,提出比喻的原则:“凡喻必以非类,凡比必于其伦。
”大量的比喻为《围城》增色不尽,作者常常采用拉开距离、取其一端、多用意喻、以丑为美、加入夸张、主观解释、喧宾夺主、广采博收完成对传统比喻的提升和超越,让那些机智隽永的巧喻脱口而出。
他把店里卖不掉的变质红烧肉,比喻成红人倒运。
说行人脚粘上厚厚的泥巴,可抵得上贪官刮地皮。
还有方鸿渐在本县省立中学作报告时大谈梅毒,令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处女的耳朵当众失去贞操。
形象贴切而又俏皮,耐人寻味。
《围城》中的比喻,还幽默风趣,大大增强了讽刺效果。
在描写褚慎明时说:“褚哲学家害眼馋痨似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弹’,险地突出眼眶,迸碎眼镜。
”生动夸张地勾勒出褚慎明卑鄙下流的滑稽丑相、肮脏丑恶的灵魂。
在描写侯营长时,则夸张他“桔皮鼻子上附着一张脸,脸上应尽应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
”作者根据自己意趣阐释,尖酸刻薄地比喻出侯营长那丑陋的嘴脸,表现了极度的厌恶与抗拒心理。
把唐小姐的大眼睛比作政治家的大话,喧宾夺主,借题发挥,指桑骂槐,对政治家给予了高明的讽刺与抨击。
诸如此类的比喻,俯拾即是,既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讽喻性,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趣味,对于绘声绘色地刻画人情物态来说,常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6700fde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b.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和社会弊端。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了人们普遍存在的虚荣心和功利心。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墨守成规,追求名利的典型代表。
他在争宠于权贵之间,为了自己的前途,使尽一切手段,对朋友不忠诚,甚至出卖自己的妻子;而他的妻子白楚天则是一个妄想进入上流社会的女人,她不断追求物质和地位,最终却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倒向了弥勒先生。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许多人被功利和虚荣绑架的悲剧。
《围城》通过对社会规范的讽刺,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和偏见。
小说中的小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满嘴胡话,自命清高,实际却是个没有主见的软弱之人;而小秦则是一个怀疑论者,他质疑社会价值观,但最终也沦为了围城的一员。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讽刺了许多虚伪的人,也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偏见和僵化的观念。
《围城》通过讽刺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无奈和困惑。
小说中的方鸿渐和孙小姐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嘲笑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愚昧,另一方面却又终身难逃社会的困扰和束缚。
这种讽刺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中的尴尬和困境,以及思想和行动上的冲突。
《围城》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揭示了人性弱点、社会弊端和知识分子的困境。
这部作品不仅在揭示社会问题的也引发了对人生、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
它以幽默和讽刺的笔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人性和社会的窗口,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围城写作特色
![围城写作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15d1354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1.png)
围城写作特色《围城》的艺术特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描述:一、独特的语言风格:1、《围城》一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
就一般而言,情节琐碎的书必然要有绝佳的言语表达才能成为一本成功的作品。
钱钟书的《围城》果真是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2、妙语和心理描写:清词趣笔连珠妙语在作品中随处可见。
作者还擅长刻画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通过展现人物心里活动,更突出了人物性格特点,拖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使整部小说更含蕴更有读者遐想的空间。
二、深刻的批判主题:1、对社会的批判。
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
2、对文化的批判。
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归国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
三、深厚的思想底蕴:《围城》不仅仅是指婚姻,更是指中西文化的交锋。
《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
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
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的身上具体地、活生生地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
四、鲜明的讽刺艺术:1、对文化的讽刺:《围城》被很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是因为钱钟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
这种讽刺基于时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于钱钟书个体的原因。
《围城》中的文化讽刺更多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冲突、碰撞的历史平台,而这正是钱钟书的着力点之一。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c6cc1b8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a.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我们可以从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入手。
在《围城》中,讽刺的对象大部分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实现的。
比如主人公花落,他是一位有着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但却迷茫不已,一心想着到国外寻找自己的理想境界。
在小说中,花落的种种行为和言论都暗藏着讽刺意味。
比如他总是高谈阔论壮志豪情,却最终原地踏步,被困于一座城市中。
再比如他对自己的虚荣心,表现在他对女友冯丽人的刻意炫耀和对妻子孙小姐的冷落。
这些都让人对他产生一种讥讽的情感。
通过对花落这样的知识分子形象的讽刺,贾平凹实际上也在讽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境遇和局限。
小说中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众多现象也进行了讽刺。
比如对官场的描写。
小说中的捷克副领事实际上就是中国官场的缩影。
他是一个形式主义者,除了追求虚名和荣誉外,便没有其他追求。
他在所谓做工作的时候往往是在会所游戏,闲聊吃饭。
这种行为让人不禁忍俊不禁,同时也对中国官场的作风进行了戏谑的讽刺。
在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上的封建思想和迷信进行了讥讽。
比如花落的妻子孙小姐,她整天念念不忘的就是给家里置办新房而烧金纸。
这种行为既展现了她封建迷信的一面,又暗讽了当时社会上人们盲目追求物质的表面现象。
通过对《围城》中的讽刺艺术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部小说所强调的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贾平凹通过讥讽的笔调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鲜明洞察,对社会各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揭露了社会上各种现象的荒诞与可笑。
这种讥讽,使小说在读者的心中产生共鸣,不仅是因为小说中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挖苦,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现象在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露讽刺,贾平凹实际上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生活在假象和无奈之中的社会。
通过讥讽对当时社会社会现象的揭露,小说还彰显了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
在小说中,贾平凹通过对花落这样的知识分子形象的讽刺,对捷克副领事这样的官场人物形象的讽刺,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呼吁人们对社会现象有更多的思考和判断。
这种人文关怀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中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f4e07d8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02.png)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当代中国作家钱锺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嘲讽和讽刺手法描写了从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风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象。
本文从小说的讽刺艺术入手,分析小说的讽刺手法和表现手段。
1. 讽刺手法
小说以幽默的口吻,犀利的笔触,讽刺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以及政治体制等多个方面。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有以下几种:
(1)对比手法
小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喜剧性鲜明的特点。
比如在《围城》中,周骏生和方鸿渐是两个比较突出的形象。
周骏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化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聪明伶俐,学识渊博。
而方鸿渐则是一个平凡无奇的小人物,外表平庸,民间传说中称为“屌丝”,沉迷于赌博,没有什么文化底蕴。
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说反复地使用对比手法,将这些形象放在异质的文化、生活环境中进行比较,突显出其矛盾性和深刻的讽刺意味。
(2)夸张手法
小说通过夸张手法,将人物和事件塑造得更加具有喜剧性。
比如,方鸿渐赌输了一万元钱,只好拿出破旧的乌纱帽换钱。
这个情节就使用了夸张手法,将方鸿渐在社交场合中的尴尬和悲惨的情境表现得更加夸张和滑稽。
(3)反话手法
反话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
小说常常运用反话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状态。
比如,方鸿渐对朱…
1。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4aa6de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0a.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以妙语连珠、精妙绝伦的笔触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以犀利的讽刺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与愚昧。
在小说中,钱钟书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夸张的对比,将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暴露在阳光下,以达到讽刺的目的。
《围城》的讽刺艺术表现在对封建社会的嘲笑和批判上。
小说中的崔家和卓家是两个典型的封建家庭,他们追求名利、势力和权力,将婚姻视为一种交易工具,漠视人性和感情的本质。
崔嵬为了娶漂亮的李夫人,不惜迎娶孤儿胡姐,将其当作家仆使唤,可见封建家庭的虚伪和冷酷。
钱钟书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荒谬,以嘲笑和批判人们追求虚荣与名利的愚昧行为。
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内心挣扎,讽刺了人们对婚姻的不切实际和荒谬的追求。
主人公方鸿渐因为害怕婚姻的束缚,一再推迟婚期,并逃避与任何女性建立深入的关系。
他对婚姻的畏惧以及对自己感情的纠结,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观念的狭隘和压抑。
小说中还有许多荒谬的婚姻场景,如李夫人与卓文君,崔鸣泉与顾尔谦等人,他们的婚姻都是基于地位和金钱的交换,缺乏真情实感。
作者通过描写这些婚姻的荒谬之处,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婚姻观念的脱离人性和真情的可笑。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对话和行为的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人们的小团体意识和自私自利的行为。
小说中的职员俱乐部以及京都俱乐部都是限制人们自由和思想的组织,它们通过排斥和歧视,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小说描述了京都俱乐部成员对于外人、异己的嘲笑和排斥,以及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偏见和歧视。
作者通过详细描写这些小团体的行为,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群体意识和偏见,暗示了人们应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他人。
《围城》以细腻的语言和犀利的笔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荒诞和愚昧,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虚伪。
这种讽刺艺术不仅让读者发笑,更使人们深思社会存在的问题。
而这也是钱钟书先生在小说中表达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思考,并为现代社会提出一种理性和解放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围城》的艺术性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艺术水平和艺术感染力是衡量其艺术成就的主要标准。
对于《围城》的艺术性的评价,在研究界发表的论著很多,由此也产生很多争论。
就目前来看,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围城》中议论性文字的大量存在,有没有损害作品的艺术性;《围城》牵涉到的知识很多,有没有掉书袋的嫌疑;作为讽刺小说,《围城》在中国讽刺小说中的地位等等。
笔者不惴浅薄,参与其讨论,表达出自己的浅见。
1.威力无比的议论我们都知道《围城》这部作者中有大量的议论的文字,评论界对于《围城》中的“议论”向来是说法不一,各有千秋:有的说不好,说作者这样做是对小说人物的画蛇添足:“做为全知叙事者的叙事主1,使整个小说的情节大打人公自我观念的独语状态贯穿整部小说”折扣。
有的则认为这正是钱老的高妙所在:“妙语连珠,能言巧辩,2”一应俱全。
文字游戏,反讽情态,俏皮挖苦,借题发挥,挪榆奚落,而我们单单从文本的角度来关照这篇小说,正是因为这大量的议论性的文字的存在使得《围城》不仅有着特殊的叙事手法,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本现象,这是在现代文学史中小说的创作中不多见的。
所以我们才说《围城》是一部非常特殊的小说。
这样看来,议论性文字的大量存在形成了这部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手法,我们可以从这里影射到其它的很多作品,从而开始讨论一个议论性文字的多寡到底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有无决定性的作用的问题。
1王卫平:《围城与中国现代讽刺小说》《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2 1984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
花城出版社年版我认为《围城》中存在的议论多数是从文本的情节出发,甚至很多的议论对于丰富发展情节都起到了绝妙的功效。
它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情节的展开以及对主题的表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意义是重大的。
文本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他们那县里人侨居在大都市的,干三种行业的十居其九:打铁、磨豆腐、抬轿子……就是发财做官的人,也欠大方”,在这里作者不仅对方鸿渐的家乡习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最后两句的议论更是为后面方鸿渐岳父大人的出场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进行了铺陈,这显然是别有用心甚至是良苦用心的。
这种夹叙夹议的叙事方式在文本中还出现了很多次,再比如,对方鸿渐买假文凭前的心理描写:“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这段的精妙点评与其说是作者对于文凭论的辛辣嘲讽,不如说是钱钟书对于像方鸿渐一般的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凭的问题时心路历程的精彩再现,让人有深切的认同感,特别是当下的知识分子看到这里的时候,都会偷偷的去面壁——羞愧难当,多年之后自己的一点小心思居然被几十年前的钱老一览无余。
当然,嘲讽还不是最终的目的,文本后来的情节发展中方鸿渐买假文凭的行为我们就可以完全理解了,因为作者在这里早早就做了铺陈。
文本中的第三章有一段方鸿渐写信给梦中情人唐晓芙的心理描写:“他恨不能用英文写信,因为文言信的语气太生分,白话信的语气容易变成讨人厌的亲热;只有英文信容许他坦白地写……”,这又是钱钟书惯用的在塑造人物时叙议结合的手法,从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到直接的行为。
此刻作者仿佛进入方鸿渐的头脑,想用通过什么表面上看好像样的语种来传情达意的方式来体现他对唐晓芙的深情,这是一种很浓烈的爱,爱得小心翼翼的。
但是我们看到,他没有用英文来表达,说明从他的内心来讲,他爱得很唯唯诺诺。
我们一下子就看到了方鸿渐性格中最明显的一个缺点,那就是懦弱。
像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比如方鸿渐在与唐晓芙讲话时说到的留洋博士与前清功名的比较,赵辛楣谈到中国战时的高等教育,这里作者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把自己的议论直接的表达了出来,这是一种很传统的3或者说是作者把自己对一些事叙事方式,借人物之口表作者观点。
物的感受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
《围城》中的议论对文本的主题的凸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量议论的存在使得情节更加的生动,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有时候直接的议论就是对于主题的阐述。
比如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围城“这个词,苏小姐用法国的谚语进行了一番表述,褚慎明又用英国的谚语进行补充,后来方鸿渐也有对这个词的个人体会。
这么多人对这样一个深刻而永恒的话题乐此不疲的讨论,反复多次的提到,不仅是作者通过人物对这个词的体会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更说明这个词本身所具有的全人类性。
我们还应该看到,《围城》中议论的手法还是多种多样的。
有一种作者使用频率很高的议论方式就是“就事论事”。
鲍小姐在众人面前喜欢搔首弄姿,其丑态令人作呕。
作者并没用直接用肖像描写的方式来表述她是如何卖弄风骚的,而是用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就事论事”的议论:“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这段议论被很多人称为《围城》中最精彩最经典的议论之一,原因就在于他居然用议论的方式达到了肖像描写都无法达到的淋漓尽致的效果。
类似的还有一个:“他没演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3月7年)1996社会科学版(《川东学刊》入侵现象探微》>围城<《游金城:是演员们的大幸”,这是用来讽刺高松年这个伪君子的。
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用“你不当演员是娱乐界的损失”来嘲弄别人的虚伪,恐怕都是受到了小说中这段绝妙议论的启发吧。
诚然,过多的议论也使得《围城》中的一些表达让人有些画蛇添足和不着边际的感觉。
有时候更显得是作者的意兴所至,和故事情节有些脱节。
如方鸿渐看见那套减价的獭绒西装外套时,作者的议论就有些让人摸不到头脑:“他常想有这样一件外套,留学时不敢买。
譬如在伦敦,男人穿皮外套没有私人汽车,假使不像放印子钱的犹太人或打拳的黑人,人家就疑心是马戏班的演员,在不然就是开窑子的乌龟;只有在维也纳,穿皮外套是常事,并且有现成的皮里子卖给旅客衬在外套里。
他回国后,看穿的人很多,现在更给那店窗里的陈列撩得心动。
”显然这段议论是可有可无的,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主题的表现它都一无是处。
虽然有时这些议论很精彩,很绝妙,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钱钟书对于古今中外人文历史的通晓,但是作为小说的组成部分,这些却成了累赘,成了败笔,成了众人诟病《围城》中议论的证据。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很多评论《围城》中钱钟书掉书袋子的问题了。
钱钟书是一个典型的不折不扣的学者型作家,小说的创作可以说只是他的副业。
学贯中西、知识渊博的他喜欢在文学创作中不经意的流露出自己很得意之处,那是智慧在闪光,并且更难得的是他能让这些闪光的智慧巧妙的蕴藏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中,我觉得这样的掉书袋有何不可?!学者型作家掉书袋子无可厚非。
也许是评论家们妒忌他的那份独有的自信和优越感,会觉得他是在故意显摆、卖弄,但是我们可以从钱老一生的勤俭和谦逊中明显感受到,大家误会了他的本意,也许文章中汪洋恣意和生活中的深居简出才构成了一个鲜活的创作巨匠本色。
.2.深刻独到的比喻《围城》能够成为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份量的小说作品,所依赖的不是作者“锱铢积累”的故事情节。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围城》中,并没有一条十分明确的故事线索,甚至很多情节都是作者通过方鸿渐的经历和见闻所“拼凑”而出。
它所依赖是作者运用得登峰造极的修辞手法,而这其中尤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最为大家称道。
所以虽然情节平平,但是多少年来《围城》仍然为世人津津乐道,除去它所体现的深刻的主题之外,比喻的大量运用和成功运用是它成功的主要因素。
二十几万字的小说,当中有七百多处比喻,说《围城》是一片“比喻”的海洋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对于比喻钱先生有自己的一套专门理论:“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不和,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的愈开,则合得愈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就愈高”。
钱钟书喜欢用比喻,当然更是善于运用比喻。
大体而言,《围城》中的比喻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景物和事物的非常形象的比喻,一种是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非常抽象的思想和感觉。
第二种手法在文本中多见,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刮得光滑的黄脸发亮像擦过油的黄皮鞋”,“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的黄面粉馒头”,多么的滑稽可笑,虚伪奸诈的所谓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一览无余!“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如此形容长相的不堪,前无古人!“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耻。
”文凭是个很现代的概念,但是作者却联想到了《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虽然相隔数千年,却如此贴切,“打消已起的念头仿佛跟女人怀孕要打胎一样的难让人不得不佩服。
.受”,我以为比喻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而且这样比喻还显得很生活,不像出自书呆子钱钟书之口。
这些比喻都是常规思维,但有时作者的比喻看似很老套,但是却使老树开新花,别有一番风味:“想到这里,鸿渐顿足大笑,把天空月亮当作张小姐,向她挥手作别。
”明月千里寄相思,我们善于把美女比喻成月亮,但是他却另辟蹊径,硬是要把月亮比作美人,让人耳目一新!方鸿渐对唐晓芙分析出洋归来却仍不改洋味和习气曹元朗的一段话:“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病,不怕传染。
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这些维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痘出过了,我们就把出痘这一回事忘了;留过学的人也应该把留学忘了。
像曹元朗那样念念不忘是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就像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得意自己的脸像好文章加了密圈呢”。
这段比喻很是新颖贴切,“出洋”和“出痧痘”两者本无关系。
但作者另辟蹊径,从出过痧痘后不怕传染联想到出过洋后对博士硕士有抵抗力,比的新颖别致。
再把曹元朗比作“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到处炫耀自己“像好文章加了密圈的脸”,显示出了曹元朗的崇洋媚外,沽名钓誉,难掩其丑态,品尝来像刚上市的新鲜荔枝别有一番新意。
又如方鸿渐回国初被请去做讲座时,“有几个老师皱着眉头,那记录的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彷佛听了鸿渐最后的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失去了贞操”。
钱先生此处运用了移形换位的手法,使人读来简直像发现了新大陆。
竟然“耳朵”会因为进了污言秽语而“当众失去了贞操”,这真是新鲜。
读到这里我有了个感想,很多人说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句话是很不成立的,语言只能说是你想不到,而没中也强调到了创新的意义,“新奇”钱先生说的有词穷意难达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出作者创造性的比喻,就使语言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在自序中作者说这本说是送给杨绛先生的,可是我想大家比杨绛更喜欢这本书,因为他的语言就是这样的具有吸引力。
还有一例是变抽象为具体的例子也是很具新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