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潘青梅(江西省丰城市孺子学校,江西丰城331100)一、问题的提出所谓“因材施教”就是从实际出发,将一个班的学生按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特长等分为几个层次,老师给予具体的有效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自由、优化的发展。
随着免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造成在同一班级里学生的思维品质、知识、能力差异十分明显。
面对基础各异的学生,如何使他们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上学有所得,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因材施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非常有必要了二、初中数学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分析(一)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存在的,特别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环境、家庭、教育条件、社会因素都有所不同,这些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学生所表现出的数学能力有明显差异也是正常的。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特别是当前我国正推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如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让所有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了。
(二)“因材施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数学教学采用的是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教参,在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产全“顾中间、丢两头”。
如不因材施教,就使部分学生就成了陪读、陪考。
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能力稍差的学生就可能变成了后进生。
有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家庭、社会、学生、学校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是形成后进生的原因,其中有50%的原因是来自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误。
我们的基础教育既要注意确保学生的共性需求,又要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进行分层教育确有必要。
(三)“因材施教”能够有效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由他们生理和心理的一般发展水平与对某项学习的具体准备状态所决定的,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构成因素中既有相对稳定的因素,又有易变的因素。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
因此,因材施教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呢?首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与学生交流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例如,有些学生擅长逻辑推理,而有些学生则在形象思维方面表现出色;有些学生学习新知识速度较快,但容易粗心大意,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和掌握,但一旦掌握就能够扎实运用。
只有清楚地了解这些差异,教师才能为每个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进行分层。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着重强化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易懂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他们逐步建立信心。
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内容,如数学竞赛题、数学谜题等,激发他们的挑战欲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
对于听觉型的学生,可以多进行讲解和示范;对于视觉型的学生,则通过图表、图像等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比如,在教授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对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和拆分组合,帮助他们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而对于那些能够较快理解抽象概念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直接从公式推导入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也要因材施教。
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回答。
简单的问题留给基础较弱的学生,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则留给能力较强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及时、恰当的反馈。
对于正确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错误的回答,要耐心引导,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而不是简单地批评指责。
作业布置是体现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因材施教【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有助于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个性化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通过多元化评价机制,可以促进因材施教的实施。
因材施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未来,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支持和帮助。
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显著的,也是未来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学生特点、教学方法、辅导指导、评价机制、学习影响、发展方向、学习能力、学生基础。
1. 引言1.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小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初学者,他们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实现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
因材施教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因材施教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成就和快乐,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还可以减少学习压力和焦虑感,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因材施教,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和支持,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数学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意义在于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困难,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因材施教【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理念。
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个性化教学,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挑战和支持。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进行调整,保持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巨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材施教的措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因材施教,个体差异,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调整教学方案,学习水平,积极影响,加强措施。
1. 引言1.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都是不同的,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学习。
在实现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还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个性化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也是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正文2.1 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实现因材施教的第一步。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兴趣都各不相同。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有的学生是视觉型学习者,通过看图表或图像能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是听觉型学习者,通过听老师讲解能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还有的学生是动手型学习者,通过实践操作能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受益
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是在数学教育领域。
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受益的目标。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差异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以便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学习能力较强,需要更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需要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来挑战他们;还有一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弱,需要通过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来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教师应该能够准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能力,以便能够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
二、以差异化教学为核心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以差异化教学为核心,就是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例如,在教授“数字与代数”这个单元时,对于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利用一些游戏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数字和数学运算的概念;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使用更深入的数学问题和挑战来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
三、注意示范教学和个体差异培养相结合虽然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他们所需的教学帮助和指导,但是对于一些学习能力特别优秀的学生,应该注重个性化培养,并为他们开设专门的数学课程和市级大赛。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示范教学和个体差异培养的相结合,既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要注重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以保证教育成果的最大化。
四、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
这些方式可以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竞赛活动和游戏等等。
例如,在“数学运算”这个单元中,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通过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愿望。
五、处置方法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能够有效地掌握处理学生差异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处理学习差异时,可以采用分级教学法、个别论述法、协作学习法等;在处理学习态度和习惯问题时,可以通过结合实例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来慢慢改变学生的观念。
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
因此,因材施教,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首先,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与学生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对数学的兴趣和态度。
例如,有些学生擅长逻辑推理,而有些学生则更善于通过直观形象来理解数学概念;有些学生学习主动积极,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督促和引导。
只有对学生有了全面而准确的了解,教师才能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多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生,可以借助实物、图表、多媒体等工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
比如在教授函数概念时,可以通过展示函数图像的动态变化,帮助形象思维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对于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从定义出发,进行严格的推理证明。
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层次,为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练习作业。
比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重点巩固基础知识,练习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提高难度,进行一些拓展性的练习;对于优秀的学生,则可以提供一些竞赛类的题目,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分层教学并非是对学生进行标签化,而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多样化的问题也是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
问题的难度要有梯度,既要有简单的基础性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回答,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也要有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激发优秀学生的思考。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是经过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正好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顺应当今教学改革的潮流。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坚持因材施教,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呢?现浅谈如下。
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
1、把学生分层次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分类编组,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到哪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教师要心中有数,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会助长“高层”学生的傲气,挫伤“低层"学生的自尊心。
2、备课分层次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注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3、导学分层次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品格、性格、意志力、情感、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着眼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教材内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指导方法。
(1)、程度不同,要求各异。
一节课里,虽然全班学生都在学习同样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领会的程度都相同;教师的主观要求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只有适合学生程度的教学才有好效果。
如“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新授课,重点是计算法则,难点是对于算理的理解。
这节课我要求全班都掌握计算法则,但具体对各类学生却区别要求:差生模仿例题计算,逐步掌握法则;中等生按法则的三个步骤进行计算,并理解算理;优生除前面的要求外,还要能概括法则,说明算理。
这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因材施教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性格、爱好以及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能够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因材施教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方法1.分层教学法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将学生分层不同的层次,并且为他们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把他们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并且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比如在教授《图形的旋转》一课时,教师针对低层次的学生要让他们掌握图形的旋转方向;针对中层次的学生要让他们学会判断图形旋转后的样子;针对高层次的学生则要让他们自主探究图形的旋转特点,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分层教学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兴趣分组法由于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学好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兴趣分组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他们分为几个小组,并且为他们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
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让他们探究一些与动手操作有关的问题;有的学生喜欢数字游戏,教师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数字游戏题;有的学生喜欢看图说话,教师可以让他们根据图形来描述一些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3.个别辅导法个别辅导法是指教师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应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应如何实施因材施教引言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学生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而数学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所以本文将探讨数学教学应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第一部分:因材施教的概念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基础、特点、兴趣和能力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活动,实现科学教学的一种方法。
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措施,实现教育的个性化、综合化、差异化。
第二部分: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2.1 不同年级的因材施教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应分别考虑小学数学教育、初中数学教育和高中数学教育三个阶段的因材施教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阶段,学生往往由于基础薄弱、兴趣不够浓厚等因素,容易出现普遍性教育授课效果不佳的情况。
因此,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的基础必须打得扎实,教学方法要尽可能地活跃生动,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热情和创新潜力,使得学生能够确立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兴趣,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
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兴趣,有针对性地给出不同层次的数学课程,如学前教学、中等教学、高难度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逐渐感受到自身进步的乐趣,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教育阶段,因材施教更为重要。
高中数学是整个数学学科的高峰和集大成者,学生必须拥有非常扎实的数学基础,才能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更高深、更复杂的数学概念。
因此,针对学生的能力特点和学习兴趣,安排不同难度和层次的数学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积极拓展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开展有趣的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
2.2 不同知识点的因材施教在数学教育中,不同的知识点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例如,在初中代数学教育阶段,对于若干几何概念,可以采用变形方法、积分方法、证明方法进行教学。
教材应当有足够的“可塑性”,以便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以实施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应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应如何实施因材施教前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数学水平和学习方法。
因此,数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一步精细化和个性化。
本文将探讨数学教育中因材施教的理念和实施方法。
因材施教的理念因材施教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在最佳状态下实现最大的发展。
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来自于教师的指导,更要考虑他们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
而因材施教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个体内部发展的最大效益。
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往往差别很大。
一些学生可能对某些数学知识点已经非常熟练,而另一些学生则缺乏这方面的基础。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启发。
因此,因材施教成为了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理念。
因材施教的实施方法个性化教育实现因材施教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最为基本的是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方式,制定符合学生水平和需要的课程安排,并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计划、评估方案和个人学习的建议。
例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制定针对性的练习和试题,有些学生或许在自我学习上有较强的能力,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自由空间,以更高效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对于一些学习类型相对保守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和师生互动的方式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
个性化评估个性化评估是指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评估,以了解学生的优劣势和学习进度,从而给予个体化的帮助和指导。
评估方法和教学内容同样需要个性化。
通过考试、作文等传统评估方式的结果往往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因此随机提问、小组讨论、自我检测等更加开放和贴近学生的方式同样被用于个性化评估中。
通过教学和评估的紧密结合,教师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精准化指导。
激发学生兴趣很多学生对数学这个抽象的学科抱有排斥情绪。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形,比如利用多媒体工具、计算机模拟等,使学生更容易沉浸其中,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风格、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深入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包括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
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与学生交流以及与家长沟通等多种方式来获取这些信息。
课堂上,教师要留意学生的表现,如他们对问题的反应速度、回答的准确性、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通过作业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他们在哪些知识点上存在困难和错误。
与学生的交流则能让教师更直接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和困惑。
与家长的沟通也很重要,家长往往能提供学生在家庭学习中的表现和特点。
例如,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总是积极回答问题,但作业中却经常出现粗心的错误。
通过与家长交流,发现他在家中学习时比较浮躁,缺乏耐心。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教师就可以针对他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课堂上多给他一些细心审题的提示,课后与他单独交流,强调认真做作业的重要性。
二、根据学生差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将学生大致分为优秀、中等和基础较弱三个层次。
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学目标可以定得高一些,不仅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还应鼓励他们拓展思维,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学目标主要是确保他们扎实掌握基础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般性问题,并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通过反复练习和辅导,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比如在教授乘法运算时,对于优秀学生,可以要求他们不仅能熟练计算,还能理解乘法的原理,并用乘法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们每一个教师有责任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从而激发每名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每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数学教学要在面向全体学生1.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尽可能做到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对“后进生”,我对他们更是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2.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名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方面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3.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确保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切实转化低差学生.首先,要关心并鼓励差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建立起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其次,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辅导差生,帮助他们尽快弥补知识掌握上的某些缺漏.第三,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首先为了防止优等生产生自满情绪,我通过对他们提出较高学习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其次,经常给他们适当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通过上述诸措施,使全体学生在“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目标体系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对他们是最大可能的发展,以此实现素质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客观要求.二、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促进人的心理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培养,课业负担是否过重,心理素质能否得到发展,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均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义务教育大纲中,将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与“双基”和“能力”培养的同等重要的地位.1.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提高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自觉性.其次,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明确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适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我国数学史上的优良传统等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课堂教学,我们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精神,养成计算仔细、思考认真、书写工整、检验一丝不苟、听讲聚精会神、答问井井有条,以及课前自觉预习、课中主动参与、课后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三、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第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显然,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要先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因此,我做到:要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并让他们逐步学会用这些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在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明确思维的起点,又要能把握思维发展的方向,使其思维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过程能够有序地进行.四、切实改革评价制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革评价制度.评价对教与学的活动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是牵动教育全面性、导向性的一根杠杆,考什么、怎么考制约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应试教育,就是在统考指挥棒的下面,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争取高分而学,甚至“分数”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评价学校、教师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要有对学生思想品德、认知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等.在培养跨世纪创造性人才的今天,学校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每一个教师有责任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注:本文系定西市教科研2011年“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dx[2011]ghbz29,课题负责人:侯艳玲,课题实施人:郭世海,高卫军,戚海鹏)。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1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1.学生层次化。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2.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
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
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
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
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
3.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
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由于小学生接受数学知识方面有的反应快理解快,有的则反省迟钝理解慢,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首先,我们要在数学练习上不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基础高低、兴趣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不同需要,使各类学生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基础差的学生讲课时要注意浅显易懂,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可寓理深刻一些,布置的练习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对基础差的学生多练一些基础题;对基础好的学生可布置一些灵活题目和难度较大的思考题。
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慢,都应由课堂上学生对数学教学信息反馈来确定,以保持教学课堂上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就数学课而言,在教学准备阶段,不管是新授课还是习题课,教师应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数学认知能力,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把学生大致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并要恰当把握。
具体过程中尽量减少由于分层对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
所以,我们提出“隐形分层法”,即对学生分层的具体情况教师就要做到心中有数。
另外,针对某一节课,分层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在教学过程当中适时调整。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差异,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确定知识点的不同能力要求,设置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低起点、多层次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层次教学方案。
最后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精心设置支架,有效地调动各层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逐步升华为学习兴趣,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信息作出灵活处理,适时动态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发挥激励的导向作用,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还可以及时调整对学生的分层不当的情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首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
对于数学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可能对知识的拓展和深入探究更感兴趣;而对于基础较弱、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基础知识巩固和详细的讲解。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比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能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学目标可以是扎实掌握基础知识,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常见问题,逐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学目标则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增强学习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可以通过直观演示、实物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使用教具展示不同图形的特点,让学生亲手触摸、拼接,能够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图形的性质。
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数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问题。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布置作业时,也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可以设计分层作业,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
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题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要求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拓展题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摘要】: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切忌教学时实施一个标准,搞一刀切,而必须尊重个性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因为因材施教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核心,而分层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知悉教材、学习态度、潜在能力、要想成功的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老师必须要清楚的知晓自己的教学对象,也即学生,只有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予以对应的教育,帮助其取得进步。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措施,被广泛运用,老师借助于此对学生的学习予以引导,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长。
一、清楚了解学生,知悉教材。
对于老师的教学工作而言,学生是教的对象,只有深入的了解这一对象,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深入了解学生,首先需要从学生的性格、爱好、前期构建的学习基础出发;其次还需要关心学生的家庭、思想以及身体状况;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洞察学生的思想波动,探知其在学习上的走向,以此知晓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态度和想法,对学生予以学习兴趣的激发,并且选择合适的方法推动帮助学生成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是教授的内容,对这一内容的透彻了解可以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自如,也才能够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心中建立一个整体的教学体系,含括对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的更为系统和有效的安排。
教学的过程中也才能更好地做到前后衔接,新旧知识点之间也才可以得到更为有序的安排与设定。
对于相关的基础知识,比如公式与定理,也能够在知识贯通性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还可以按照学生状况的不同,在整个教学体系中随意调出合适的教学内容授予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
二、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改正其学习态度。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
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因材施教原则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运用因材施教原则马婷(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吴忠,751100)摘要: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人,个体之间存在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整体性”教学目标要求。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消除“学生个体学习差距,实现整体发展目标”方面具有显著而又重要的功效。
我结合新课程目标要求,抓住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要求,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教师小学数学教学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源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是公认的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之一。
它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人类教育思想的重大贡献。
它既是优秀的教育思想,又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
至今仍然指导着我国的教育教学。
那在小学数学中该如何正确运用呢?我粗浅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一、因材施教原则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是经过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
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不同学生的学习爱好、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按照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材施教正好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适应当今教学改革的潮流。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坚持因材施教。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施因材施教产生的误区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但当前因材施教中普遍明显存在着几个误区,以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制导性、支配性和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把因材施教和班级授课对立起来。
班级授课作为教育历史的产物,主要是追求规模效益,表现出集体授课、统一要求、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特征。
但它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自由、和谐方面则明显弱化了。
班级授课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通过互补可消除。
遗憾的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一些人由此走向极端,把因材施教与班级授课对立起来,在认识上和实践中产生了种种偏差。
1、认为班级授课所传授的内容是基本的、主要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真正掌握好,若再因材施教岂不是加重负担。
其实在我们数学老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我们会认为本来新授课就是传授最基本的知识,如果大多数学生掌握不了,我们是不可能谈什么因材施教的。
在课堂上大部分数学教师所理解的因材施教就是在练习环节把练习题按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让学生练习,从而让学生掌握新授知识。
这能谈得上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了吗?2、把教学活动等同于班级授课,班级授课结束,教学活动也随之结束。
众所周知,班级授课面向全体学生,完成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的教学内容。
可它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学习困难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课后他们需要辅导,而有的教师仅满足于课堂教学,他们认为真正有效的教学只能在课堂上体现,课后“炒冷饭”的教学方法不可取。
固然这种炒冷饭的方式不怎么被老师们所认同,但对于部分学困生来说,这种方法能帮助他们进一步消化在课堂上所没能掌握的知识。
难道因材施教仅只局限于课堂上吗?3、在班级授课的同时缺乏因材施教,把因材施教孤立于班级授课形式之外,过分注重共性而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老师们认为短短40分钟一堂课,要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可能的,我们常发现,许多老师生怕在课上完不成教学内容就不顾及学生是否掌握知识,而匆忙进入到了下一教学环节。
造成部分学生囫囵吞枣,不消化现象日积月累,恶性循环,失去兴趣和信心。
(二)、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数学生对立起来。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
主要表现在:1、在思想认识上,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以外需要个别施教的学生实属少数。
如果每个学生都是因材施教的对象,岂不是对班级授课价值和意义的全面否定。
2、在情感心理上,对全体学生亲疏有别,厚此薄彼,不能够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们老师往往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满意的学生过分偏护,对不满意的学生疏而远之的情感态度。
教师不能与每个学生公平民主地相处,这样就对一部分不受老师喜欢的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阴影,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受到了打击从而逐渐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厌倦。
3、在实际行动上,把时间精力放在极少数“尖子生”、“优等生”身上,对他们寄予厚望,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无意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公开课上尤为突出。
老师们为了顺利地上好一堂数学课,总是喜欢请班里那几个所谓的优等生回答问题。
课固然上的精彩无比,可是整堂课却成了优等生的舞台秀。
优等生尽情的展示了自己,感觉还意犹未尽,而其余学生却学的索然无味,云里雾里。
4、在师生关系上,“尖子生”、“优等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差生”对教师则是恨而远之;反之,教师对“尖子生”、“优等生”亲而爱之,对“差生”则是恨而远之。
因此,教师与“差生”之间“恨而远之”的双向关系的特征造成了永远无法逾越的感情屏障。
(三)、认为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
教师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外,还有诸多方面的难度:学生对象是无法确定的,千差万别的学生都是施教的对象;施教的内容是广泛的,施教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有小组和个别,有依靠任课教师和校内其他组织,有利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量。
所有这些,表明了因材施教的变化性、艰巨性,给教师带来了难度并产生畏难情绪。
结果是教师普遍只重视班级授课,在班级授课上下功夫,忽视了因材施教。
从根本上讲,因材施教在两种意义上是发展变化的。
其一,它与一切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处于完全不同的层次,它处于最高的层次。
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经过前人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得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一定的模式可学;因材施教与其说是一种形式,还不如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独立于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课堂教学内外针对学生个别特点和教师素质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出来的。
其二,作为变化着的对象——学生而言,它也是变化的,它只能在具体的学生身上去领悟和把握。
“因材”是“施教”的依据,根据不同的对象来确定“施教”的“度”,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因材施教的要求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一下要求。
(一)充分了解学生。
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存在差异。
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
除学生成绩以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教师因材施教所需要了解的。
教师在对学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分类编组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哪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教师要心中有数。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合理。
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
小学阶段的课程和教学以所有正常儿童可以达到的程度为标准,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获得最适宜的个性发展,而不是去普遍地增加难度和深度。
教师不宜向学生公开,班里哪些学生是“高层”的,哪些是“中层”的,哪些学生又是“低层”的否则会助长“高层”学生的傲气,挫伤“低层”学生的自尊心。
(三)面向每个学生。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必须接受的。
完成小学教育是中国每个适龄儿童的基本权利。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每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不能够要求儿童适应教育,而是要使教育适应儿童。
教师在备课、授课、布置作业时都要从三种不同层次考虑,不能只顾及“高层”和“中层”的学生,而忽略了“低层”的学生,这样的教学只会加剧班里学生学习成绩断层。
四、贯彻因材施教在新课程背景下,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要求教师整合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不仅要根据“学生”来组织教育,还要考虑到教材的因素、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和教师的自身条件,也就是“因材施教”要“针对学习的人和施教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以及教材的特点、教学时的情景的不同去施行不同的教育。
”具体来讲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呢?我认为应从一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分组划分层次。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其禀赋、知识基础,不可能完全相同。
教师应了解这个班同学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智力因素(指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和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感情、意志、毅力等)等状况,然后把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制订授课计划。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传授不同要求的知识,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
教师只有树立这样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才能精心地设计教案,让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差生吃了。
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既注重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相结合。
对后进生要严爱结合,课堂多提问,多让他们练习,多辅导,多启发他们,多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题目,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恰当地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对待学习有余力,思维灵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完成难度较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要把集体教学、分组讨论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逐步使他们达到教学要求,使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都不断提高,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师主导,学生主动。
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把嚼烂了的东西“喂”给学生,或者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做法。
明确“学生探索,教师引路”的教与学的关系,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得知识。
这样做,就有可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首先让学生回顾三年级所学习的角的知识,想想我们都学习过哪些角?接着想想三角形又有哪些特征?老师再加以点拨让同桌互相讨论探究出,三角形按角的特征来分,可以分为几类?这样的教学方式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师生共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