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故事

二十四节气故事

二十四节气小故事二十四節氣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此外,“二十四节气”背后每一个节气都有一个小故事,让我一起来重温这24个小故事吧:二十四節氣故事-立春“立春”: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当人们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

这种病很怪,那模样真像喝醉了酒似的,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

立春前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

他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

他来到了村边的一户人家敲门,道人连呼几声没人应,后来他看到一个中年人,连忙上前打听,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

”道人一连闯了几家,情形都是一样。

道人也莫名其妙。

于是,他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

原来,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

约摸过了三个时辰,道人长嘘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刨,他刨出一袋贮藏的萝卜,又飞快地跑到了村庄。

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

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

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

”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

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

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

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

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

24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 试题

24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 试题

24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试题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此回答1-~2题。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这种科学认识,又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宣敏儿独特的风格②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科技成果③要坚持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④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2.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

在当前区域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对“二十四节气”产生了影响,整个季节循环去整体增暖。

这说明:①正确揭示事物本质联系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②真理随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③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指导实践④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推动着认识的发展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3.“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①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③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④增强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歌满曰: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

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

地瓜怕冻害,大豆收割寒露天。

黄烟花生也该收,晴朗天气忙摘棉。

这说明我国古代人民:①认识到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真实联系②节气文化的形成体现了事实判断以客观规律为基础③已获得了对气候变化规律的终极真理④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

二十四节气-历史

二十四节气-历史

二十四节气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节气历史
四方风甲骨(约公元前1200年)
这篇甲骨记载了代表四个方向的神与四位风神。

四个方向的风: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

四个风向:东风,南风,西风,北风。

这是殷(商)朝人发明的独立标准四季体系,是确定日历与闰月的重要依据。

四方风甲骨(一片牛肩胛骨)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四方风甲骨拓片
胡厚宣先生释:
东方曰析风曰协
南方曰夹风曰徵
西方曰夷风曰彝
北方曰宛风曰伇
文献记载
《尚书》·春秋:记载了尧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确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节气。

《管子·轻重已》·春秋:增加“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节气。

《吕氏春秋》·战国:将节气增加到22个,节气初具雏形。

《淮南子·天文训》·汉:增补小满和大雪两个节气,形成了完整的节气系统。

注:“四仲中量”典故
帝尧命羲和等人分居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负责观测太阳出没、昼夜长短变化等天象工作。

于是有“日中星鸟”(春分昼夜平分)、“日永星火”(夏至日长夜短)、“宵中星虚”(秋分昼夜平分)、“日短星昴”(冬至夜长日短)的记录,“鸟”“火”“虚”“昴”为二十八星宿中的四仲中星的星名。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次再添中国文化符号,对发扬传承传统文化习俗有着重要的意义。

你知道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吗?本文是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当地时间11月30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日,刚刚从亚的斯亚贝巴回到北京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马盛德、巴莫曲布嫫、罗微、张玲、王应德等在文化部举办新闻发布会,就媒体关注此次“二十四节气”申遗的相关问题作出了解答。

现场为什么选择“二十四节气”申报“非遗”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表示,“二十四节气”申遗早在2013年就已启动,当时,经过组织专家审慎地论证,以最具有中华文化典型性、代表性为标准,文化部在14个备选项目中遴选出“二十四节气”作为2015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首选项目。

随后委托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牵头开展了对该项目申报材料的评审、论证和完善工作。

“作为遗产项目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影响力覆盖全国,其跨民族、跨地域、跨涉不同文化类型,涉及多个学科,这在我国申报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如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精准地表达这项遗产,提高其可见度,是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职责。

”马盛德表示。

现场播放的申遗宣传片中,详细描述了“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与意义。

片中说,“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中国第五大发明

中国第五大发明

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受关注。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其是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因此被称为“太阳历”。

大约从夏朝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遵循二十四节气从事生产活动,所以其又被称为“夏历”。

那么,二十四节气究竟形成于何时?笔者曾认真研究了炎帝史料,从中发现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炎帝时代。

上古时代,天人合一。

任何一个首领,其首要职责就是仰观俯察,授民时历,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祭祀和管理礼制;其次才是开疆拓土。

有了“认识天文,教民稼穑”的本领才能为先民所敬重和拥戴,从而担任“领袖”。

史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发展的萌芽状态,那时人们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燧人氏时代已经确认天北极,创《河图》《洛书》、星象历;伏羲氏时代发明了八卦,并创立了天道观测系统;到了炎帝时代发明了太阳历,发现了太阳黑子,并发明了荧惑历(火星历)等,促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

炎帝发明太阳历已被考古界证实。

1972年河南伊川土门遗址出土了神农氏太阳历陶缸。

历图整体作双踆乌载日,像一个大圆里面画了五只眼睛。

据史学家王大有先生考证,这个图就代表了二十四节气。

一幅简单的图画就概括出复杂的节气,祖先的聪明才智令人叹服。

天文历法,催生万物。

发明四时节气。

《尸子·重治》云:“神农理天下,欲雨则雨。

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谓之神农。

”《神农记》记载:“天地未分,悬经纬以发萌;形变有质,奠山川以播气。

名与无名,幻著五色;生生不停,念念成环。

三皇者,天地人,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三皇本纪》记载:“神农氏作蜡祭。

”今天建筑物前的装饰物华表柱,在炎帝时代是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

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时间、节气,并以此观测恒星的周期。

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很显然,这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原因。

材料二然而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它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标准的“老黄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在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

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

11 月 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 11 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立冬吃饺子,你对二十四节气还有哪些了解呢?今天就跟小编来了解下“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吧。

节气由来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 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节气背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四节气录!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 时间知识体系。

在国际气象界, 它被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雪冬小大寒。

” 四节气歌,你还会背吗?除了立秋吃西瓜、节气指二 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 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

中国农历是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 104 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 ,正式把四节气兼顾历史性与时代性繁多的文化遗产,优先选择哪些推向世界来申遗 ? 既要考虑其迫切性,又要兼顾多样性与世界影响力。

那么一起看看四节气是如何兼顾文化传统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概括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

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气。

实用类文本刘迎秋《说说二十四节气》阅读练习及答案(南阳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实用类文本刘迎秋《说说二十四节气》阅读练习及答案(南阳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1.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业、畜牧业等生产发展过程中,长期观察天文、气象与农业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降水及与水的凝聚物相关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有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

二十四节气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部分长江流域的特定地理气候与农耕文明相结合的产物。

只有这个纬度的地区才有四季分明的气象条件,并且这循环往复的自然天象、物候是可以被人重复观察并记录的;中国人强调要不误农时,人们只有长期定居在一个特定的地区,才有可能不断地观察和积累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来更好地指导生产,而华夏民族很早便进入了较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

(摘编自刘迎秋《说说二十四节气》,《文史知识》)材料二:当下,人们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是有原因的。

中国长期以农立国,人们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农业生产来认识和利用节气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农业生产,进入第二、第三产业。

这些产业依赖更精细的时间制度,和季节、时令转变的关系相对疏离。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认为时间的变化是阴阳互相作用的结果,人在天地间要循时而动,顺应阴阳变化,促成阴阳调和。

因此,天象、物候、人事就被统一组织到一个严密的时间秩序中,时间就被划分为依次出现的不同段落。

每个段落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属性,成为国家政令和社会成员活动的根本依据,要求人的活动和时间特性保持高度一致。

近代以来,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宇宙观。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

就现有文献来看,二十四节气正式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成书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3、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

4、二十四节气内容春季日期夏季日期秋季日期冬季日期立春2月3-5日立夏5月5-7日立秋8月7-9日立冬11月7-8日雨水2月18-20日小满5月20-22日处暑8月22-24日小雪11月22-23日惊蛰3月5-7日芒种6月5-7日白露9月7-9日大雪12月6-8日春分3月20-22日夏至6月21-22日秋分9月22-24日冬至12月21-23日清明4月4-6日小暑7月6-8日寒露10月8-9日小寒1月5-7日谷雨4月19-21日大暑7月22日-24日霜降10月23-24日大寒1月20-21日5、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6、节气涵义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雨水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

考点02 二十四节气-2024年中考语文常见考点梳理之传统文化专题

考点02 二十四节气-2024年中考语文常见考点梳理之传统文化专题

传统文化(二)关于非遗一、非遗: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韩国申遗”风水”被阻止2006年,韩国想把“风水”申遗,河南建筑学大师王其亨拿出了我国3000多年前关于风水最原始的文献记录,也就是商代关于“占卜”的甲骨文,并大声质问韩国人:“想申遗,在韩国这个东西你们有吗?”对此,韩国只能放弃申遗想法。

节气来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节气,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那里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变化,为每一个节气命名,类似于今天的大数据统计,因此,在黄河流域,雨水下雨,小雪下雪是大概率事件。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分类在农历中,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时,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古老的四个,春分、秋分的”分”是平分的意思,即日夜等长,中国的古代皇帝会在春分的早上祭祀太阳,在秋分的晚上祭祀月亮,夏至、冬至的”至”是极的意思,代表太阳分别到了最北端和最南端,夏至意味着盛夏到来,而冬至则意味着寒冬来临,为了适应天时的变化,中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饮食习俗。

除此之外,还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前面的四个合称“八节”,中国人常常会用”四时八节”来指代一年中的节气,每个季节都有六个节气,每个月有两个节气。

节气的名称,有的可以表示季节的变化,如”四时八节”,有的可以表示气温的变化,如“大暑、小暑、大寒、小寒”等,还有的可以表示降水的情况,如“雨水、白露、小雪、大雪”,有的可以说明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如“小满、芒种”,小满的“满”意思是麦粒开始饱满,芒种的“芒”指的是麦子成熟了。

二十四节气解读

二十四节气解读

二十四节气解读(初高中文化常识考点)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是最接近我们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是历经几千年后,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很深远的影响。

立春柳枝条条探芽苞,轻风吹拂催嫩草。

田野欲出泥土香,今年播种春苗秧。

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草木萌动花盛开,春耕闲田有人来。

大地氤氲天生水,淅沥滋润贵如油。

雨水时节,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春雷隆隆万物长,黄鹂鸣柳垒高仓。

一片园地桃色红,布谷声声茂绿浓。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晴播耕种育苗秧,麦苗青青菜花香。

仲季花开春分日,莺喧草长农村忙。

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寻游踏青大地春,插枝辟邪柳絮轻。

中华民间祭祀日,介子传统亦寒食。

清明时节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细雨淅淅谷物生,野外翠绿时节长。

东村花下等仙子,仙子原来是春娘。

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斗指东山埂田下,此时秧苗已长大。

藤蔓牵挂胖青瓜,不用王婆大家夸。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

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24节气阅读答案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24节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各题。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各题。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①“大雪寒梅迎风狂”。

12月7日我们迎来了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节气--大雪。

自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节气倍受瞩目。

②“二十四节气”是千年智慧的结晶。

据记载,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出现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其中部分名称早已出现于先秦典籍中。

③民俗专家介绍,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④日常的日历(月份牌)上,总有两套历法系统同时呈现。

一套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公历,另一套标注着农历。

可以看到,农历的十五或十六总是对应着满月,而新月和满月在公历的日子中似乎是随意浮动的,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

但很明显,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在通常情况下,至多出入一两天:每年夏至总在公历6月21日左右,每年冬至总是在公历12月21日左右。

能够清楚解释上述特点形成原因的人,相信会很少。

而此次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阴阳合历中的阳历成分,是对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的周年运动)的描述,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才会如此固定。

⑤“二十四节气”是鲜活的农耕指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

在农业生产上至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调节休息和劳作。

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等,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

⑥“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

辽宁省大连市2022年中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2022年中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2022年中考地理试卷把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划分为24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读图并结合所学,完成下面小题。

1.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是由于()A.地球自转B.太阳静止C.地球公转D.太阳运动2.结业考试当天(6月27日),地球运行的位置在()A.春分→夏至B.夏至→秋分C.秋分→冬至D.冬至→春分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全部采用“绿电”,首次实现了奥运史上100%清洁能源供应。

“绿电”是利用风力、水力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获得的电能。

依据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均属于可再生资源的一组是()A.土地、石油B.森林、水C.阳光、煤炭D.铁矿、天然气4.北京冬奥会场馆100%采用“绿电”,体现了我国()①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③在世界发展中做负责任的大国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5.“苹果屋”是我国北极科学考察中冰上作业的主要装备,其外观颜色是鲜艳的绿色。

“苹果屋”外观选择用鲜艳醒目的颜色是为了()A.与周围森林协调B.冰雪上容易识别C.防御严寒与风雪D.产生清凉的感觉中国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的“天”和“海”分别是指()A.巴颜喀拉山脉、渤海B.唐古拉山脉、东海C.巴颜喀拉山脉、黄海D.唐古拉山脉、南海7.在图中能够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景观的地点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022年6月,我国河南、河北等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冬小麦喜获丰收。

此品种冬小麦具有耐旱、耐盐碱、稳产、高产的特点。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此品种冬小麦种植地河南、河北两省,主要位于()A.云贵高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华北平原D.四川盆地9.此品种冬小麦能够在盐碱地种植并获得稳产、高产,主要依赖于我国农业()A.耕作历史悠久B.劳动力数量众多C.市场需求广大D.科学技术进步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发 展 历 史
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我国黄河流域,人们根据种种 物候现象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 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天文
农业
二十四 节气
民俗
养生

节气,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创造,衣食农事, 依季候而作,春花秋月,夏雨冬阳,每一个节气, 都包含着中国人所独有的宇宙观。

因为有了二十四节气,让我们无比感恩作为一 个中国人,生活不仅仅是四季轮转,更是二十四个 感知自然细微的时刻。

二十四节气凝聚着华夏祖先无穷的智慧,深 刻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可持续 发展理念。

二十四节气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 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我们如何将它世代传承 下去呢?
地球运动:二分二至日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 的第五大发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中国“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中国“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中国“第五大发明”作者:曹军来源:《地理教育》2017年第06期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二十四节气源于古代中国人对于天文、天象的观察。

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早在2 7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并有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划分。

由周到秦,古人将冬至作为岁首。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此为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它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公元前132年,《淮南子》中已经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提法。

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在黄河流域一带基本确立,它针对中原地区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

二、二十四节气的编制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如图1),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遵循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这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为360°,沿着轨道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24个节气大致对应一年中的12个月,平均每个月对应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变化,是一年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划分的,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但却是根据太阳移动的位置来划分的。

以太阳回归年来计算,以阳历(公历)为标准,上半年各节气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各节气在8日、23日前后。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在2016年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

二十四节气,亦称“ 二十四节”、“ 二十四气”。

“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而“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

我国古代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

其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农历的平年每个月有两个节气,一个在前半月的月初,俗称“节气”;一个在后半月的月中,俗称“中气”。

24个节气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

从立春数起,逢单数的称为节气,逢双数的称为中气。

农历月份是以中气作为标志的。

在一年中,以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这四个中气为最重要。

二十四节气和阳历配合时,节气在每个月的上旬,其规律为:上半年当月的4-6日,下半年当月的6-8日。

中气在每个月的下旬,其规律为:上半年当月的18-22日,下半年当月的22-24日。

二十四节气和农历(阴历)配合时,农历的平年每月同样有两个节气,即节气和中气,而农历闰年的闰月只有一个节气,没有中气。

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成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中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有将近一天的推迟,如此继续,必将有的月份的中气正好落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而下个月则没有中气,中气将移至再下一个月的月初。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华文化符号之二十四节气

中华文化符号之二十四节气

中华文化符号之二十四节气有人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因为它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融汇了先进的农学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千百年来在指导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就利用土圭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以此确立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

秦汉时期,古人在测量日影的基础上,将太阳黄道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确定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

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

二十四节气与自然节律、农耕生活紧密相连,很多节气谚语都提醒人们在生产上早预防,生活上早准备,比如“夏至种豆,重阳种麦”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立春闹春牛。

资料图片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生活的指南,为各地域、各族人民所共享,还衍生出一系列节令风俗。

比如遍布全国的立春鞭春牛,还有湖南湘西的赶秋节、贵州石阡的石阡说春等,这些活动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创造。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短片中,观众就看到了二十四节气,外国人也从中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十四节气的魅力无处不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与节气有关。

今天我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节目、文创产品中,甚至养生食谱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比如雨水宜吃甜、立夏应食苦,这些节令饮食有助于我们调理好身体,顺应自然规律。

总之,二十四节气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农事活动、生活节俗、时令饮食等多个方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发展好节气文化,让世界感受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民俗风尚。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选择题1.古代中国人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记录,它记载在下面哪本书中(B)A.《诗经》B.《春秋》C.《楚辞》D.《道德经》2.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如图所示)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珍贵文化遗产。

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是在(D)A.夏朝B.商朝C.西周D.战国3.《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分别指出其病从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

扁鹊做出诊断所用的方法是(A)A.望诊B.闻诊C.问诊D.切诊4.《吕氏春秋》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黄帝内经》提道:“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由此可知 (C)A.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B.传染病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C.人们对于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D.人民对于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5.(2023秋·珠海期末)如图所示是商朝“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刻辞,主要记述了商王武丁亲自占卜问询灾祸后,收到土方等入侵骚扰的报告。

该刻辞的出土可反映(C)A.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B.甲骨文是体系完整的文字C.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很丰富D.甲骨刻辞可有不同的颜色6.(2023秋·广州期末)下图是甲骨文“家”的演变过程,“宀”代表房屋,“豕”代表猪,表示屋里养着一头大腹便便的猪,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

由此可推断(A)A.早期文明与农业的关系密切B.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C.文字的诞生源于畜牧业发展D.当时的文字尚未形成体系7.(2023秋·惠州期末)《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如图所示)。

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A)A.种类丰富B.功能单一C.工艺简单D.象征皇权8.(2023•东莞模拟)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四牛尊、三羊尊和四羊罍这几件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同时代(商)中原所出土的青铜礼器上饕餮纹具有共同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月 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 11 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立冬吃饺子,你对二十四节气还有哪些了解呢?今天就跟小编来了解下“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吧。

节气由来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 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节气背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四节气录!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 时间知识体系。

在国际气象界, 它被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雪冬小大寒。

” 四节气歌,你还会背吗?除了立秋吃西瓜、节气指二 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 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

中国农历是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 104 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 ,正式把四节气兼顾历史性与时代性繁多的文化遗产,优先选择哪些推向世界来申遗 ? 既要考虑其迫切性,又要兼顾多样性与世界影响力。

那么一起看看四节气是如何兼顾文化传统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概括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

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 ,就有了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 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到秦汉年间,二 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 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多次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因此,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中国拥有名目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的时刻。

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

它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个重要部分。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

尤其在追求“生产、气所蕴含的古老智慧同样非常有价值。

因此。

不论是过去还慧的结晶,也代表了我们独有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立春每年公历 2 月 4 日或 5 日,太阳到达黄 季的开始。

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雨水在每年公历 2 月 19日或 20 日;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

草木萌动。

”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 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 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 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 开始抽出嫩芽。

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 些物候现象生活、生态”三生共赢、 力求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 四节是今天,二 四节气的影响都非常深远。

它是我们东方人智节气分解经 315 度时为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 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律回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 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 三候惊蛰每年公历的3 月5 日或6 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

春分每年公历3 月20 日或3 月21 日。

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暖花开,莺飞草长。

清明每年的4 月4 日至6 日之间,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有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

清明节纪念祖先主要的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谷雨每年公历4月20 日前后,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俗话说:“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

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

”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立夏每年5 月5 日或5 月6 日是农历的立夏。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21 日或 22 日;表示麦类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 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小满三候”:第一候苦菜秀, 第二候靡草死, 第三候小暑至。

芒种在每年 6 月 5 日或 6 日;表示夏收 ( 麦类有芒作物成熟 )夏种大忙季节。

水稻秧苗嫩绿, 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

反舌无声。

”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 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 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 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夏至每年公历 6 月 21 日或 22 日。

夏至这天, 太阳直射地面 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 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

小暑每年公历 6 月 21 日或 22 日。

夏至这天, 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小满在 5 月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 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 三候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说明这一时时左右。

大暑每年的7 月23 日或24 日,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立秋每年8 月8 日或9 日。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 的成语。

处暑在8 月23 日或24 日,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顾名思义,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白露每年公历的9 月7 日前后是白露。

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

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

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

”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秋分每年的9 月22 或23 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 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 小时昼夜均分,各12 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从秋分开始白天比晚上短。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寒露在每年的10 月8 日或9 日;表示气温下降,露水更凉。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霜降每年公历10 月23 日或24 日,降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立冬在11 月7 日或8 日;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

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地也开始冻结;10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 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

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 后便变成大蛤了。

小雪每年公历 11 月 22 或 23 日,虽开始降雪, 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大雪每年的 12 月 7 日(个别年份的 6日或 8 日),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候荔挺出。

”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 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 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 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冬至每年公历 12 月 21 日至 12 月 23 日,冬至这天, 太阳位 于黄经 270 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 昼最短的一天。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 小时左右。

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 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 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 气下降; 三候闭塞而成冬。

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 地中的 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 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 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小寒在每年公历1 月5-7 日之间,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大寒在1 月20 日或21 日;表示天气严寒,最寒冷的时期到来。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

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