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寻根

合集下载

第2章方程的近似解法

第2章方程的近似解法

第二章 方程求根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常常会遇到方程f(x)=0求解的问题。

当f(x)为一次多项式时,f(x)=0称为线性方程,否则称为非线性方程。

对于非线性方程,由于f(x)的多样性,求其根尚无一般的解析方法可以使用,因此研究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解法是十分必要的。

法、迭代法、牛顿法及割线法。

这些方法均是知道根的初始近似值后,进一步把根精确化,直到达到所要求的 精度为止。

也即求非线性方程根的数值方法。

第一节 第一节 增值寻根法与二分法2.1.1 增值寻根法设非线性方程f(x)=0的根为*x ,增值寻根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初始值0x 开始,按规定 的一个初始步长h 来增值。

令 1n x +=n x +h(n=0,1,2,…),同时计算f(1n x +)。

在增值的计算过程中可能遇到三种情形:(1) f(1n x +)=0,此时1n x +即为方 程的根*x 。

(2) f(n x )和f(1n x +)同符号。

这说明区间[n x , 1n x +]内无根。

(3) f(n x )和f(1n x +)异号,f(n x )·f(1n x +)<0此时当f(x)在区间[n x , 1n x +]上连续时,方程f(x)=0在[n x , 1n x +] 一定有根。

也即我们用增值寻根法找到了方程根的存在区间,n x 或1n x +均可以视为根的近似值。

下一步就是设法在该区间内寻找根 *x 更精确的近似值,为此再用增值寻根法 把n x 作为新的初始近似值,同时把步长缩小,例如选新步长1100h h =,这 样会得到区间长度更小的有根区间,从而也得到使f(x)n x ,作为*x 更 精确的近似值,若精度不够,可重复使用增值寻根法,直到有根区间的长度|1n x +-n x |<ε(ε为所要求的精度)为止。

此时f(n x )或f(1n x +)就可近似认为是零。

n x 或1n x +就是满足精度的方程的近似根(如图2-1).2—1例1 用增值寻根法求方程f(x)=324x x +-10=0的有根区间。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寻根调查》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寻根调查》教案、教学设计
3.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4.评价与反思:在调查报告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引导学生对调查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提高自我认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
3.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个新的调查主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4.阅读课本中相关的调查报告范文,分析其写作方法和技巧,结合自己的调查报告,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5.家长参与作业:请学生与家长分享本次调查活动的过程和成果,邀请家长针对调查主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家校互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一些问题,想要了解其中的原因?比如,为什么我们学校的食堂最近推出了新的菜品?这些新菜品是否符合大家的口味?今天我们就以这个问题为例,来学习如何进行一次寻根调查。”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调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问题的真相,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一次有效的调查呢?”
5.拓展延伸,提升素养:结合调查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
6.个性化指导,关注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调查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7.融入德育教育,培养品格:在调查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1.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调查能力。
2.强调实践性,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调查方法和技巧。

寻根作文五篇

寻根作文五篇

作文一:寻根有些时候,我会特别想念外婆家,想念那座古老的屋子,那用瓦片堆起的屋顶,那大部分是用木头搭建起来的房屋。

说来也奇怪,就在起程去外婆家的那一天,已经下了好几天雨的天空突然放晴了,久违的阳光拥抱着一切,空气不止是清新,还有一份特别的温暖,舒适极了。

我们自己开着车,一路悠闲地观赏着沿途的风景,轻松自在,全然没有旅途的疲惫,车窗外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愉快。

去外婆家的路在那一天似乎变短了,很快,我就看到了那个似乎很熟悉的村庄。

虽然之前,也多次来过外婆家,但这一次,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觉。

踏在石板路上,感觉是那么地亲切,仿佛是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如今又重逢了。

走进外婆家,简洁的院子,有几户一起居住的人家,养着鸡、狗。

院中的两棵树,一棵已经开出了白色的花,而另一棵,大概是太娇弱了,还耐不住连日的严寒,尚未绽放花朵。

走进里面,穿过一条十几米长的廊子,就来到了厨房。

外婆已经生了火,准备煮饭。

柴火在炉里烧得正旺,火苗撩动着锅底,火光照得脸颊红扑扑的。

掀开锅盖,热气腾腾的。

走出去一看,家家户户的烟囱上,都冒着袅袅的炊烟,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这样的风景,在城市里,恐怕是无论如何,也寻不到的。

在外婆家小住了几日,虽说外婆家没有城市那么发达,街道没有城市那么热闹,但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使人魂牵梦绕。

那里的人,是那么淳朴,那里的事,是那么亲切。

混着悠悠的泥土味,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别有一种魅力。

后来,我还到外婆那个村的水库游玩了一番,看着着纯净的水,这青葱的山,这美丽的倒影,胜过任何一处的风景,就是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与之相比,也逊色许多。

我真希望,它永远都像现在这样静静地在这儿,默默地在这儿,远离城市的喧嚣,不被世俗发现。

当城市的污浊踏上这片净土,它还能像现在这般吗?当凡尘的污浊踏上这片土地,还会风景依旧吗?虽然,我从小在如今所处的这座城市生长,但在我心中,外婆家才是我心灵的依托,才是我真正的根。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寻根问祖教案 北师大版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寻根问祖教案 北师大版

寻根问祖一、活动主题的提出二、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于5月28日(农历四月二十六)在随州如期举行。

据报道:寻根节将开展九大主题活动。

如开幕式暨谒拜炎帝神农大典、“万人高歌颂炎帝”歌咏比赛、举办炎帝神农文化庙会等活动。

面对这“内容更丰富、特色更明显、规模更宏大、影响更深远”的办节要求,以及“浓重大气、传承创新、融合共享、节俭务实”的办节思路。

面对本届寻根节将努力举办一次全新的一流的盛会和欢乐节日,办成湖北的第一文化品牌,规格比历届更高。

我们要抓住机遇对学生进行炎黄子孙,不忘始祖,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于是,在一个班会的时间里,我们兴致勃勃地拿出一些有关炎帝神农的图片资料让同学们传阅。

并讲了一些炎帝神农“制耒耜、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的故事。

我们看到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就问同学们:“今年农历四月二十六将在随州厉山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你们想不想去看?”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很想去看!”“可是,老师和在坐的同学们不可能去现场观看。

”听到我们的答复后,同学们都唉声叹气。

我们连忙解释,不能去现场观看不要紧,我们现在就着手准备“寻根问祖”实践活动,让我们通过这个活动去了解炎帝神农的有关历史知识;了解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现在;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不忘始祖。

同学们听后,热情高涨,纷纷表示愿意参加“寻根问组”的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知识能力:1.培养学生们探究问题的能力,了解随州特色文化,了解炎帝神农是全球华人的始祖等等。

2.通过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3,提升炎帝故里寻根节小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讨论,认真完成小组分派的任务,通过参与此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随州,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价值取向:1.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形成共同意识,勇于在自己组内的研究中充当主要角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加强交流,学生在跨组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使双方达到“双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寻根》2020年总目

《寻根》2020年总目

《寻根》2020年总目作者:来源:《寻根》2020年第06期(总第153-158期)寻根寄语根深才会叶茂源远方能流长(杨永善/1)追慕汉唐复兴中华造福人类(陈望衡/2)振叶寻根益后生之虑(顾农/3)问题意识中国话语根亲文脉东方表达(王泉根/4)华夏文明渊源流长寻根所在中原沃壤(郑杰祥/5)探寻民族历史根脉阐发传统文化精粹(程有为/6)寻根特稿有关“中国大运河”两个问题的思考(束有春/3/4)关于“竹林七贤”答客问(顾农/4/4)寻根专题我国古代是如何预防和抗击流行病的(潘春华/2/4)消亡的天花(周岩壁/2/9)“战疫神兵”伍连德:1910~1911年东北鼠疫扑灭记(肖伊绯/2/13)从“白石饭”到“哈佛碑”:圆明园遗址160年沧桑回望(肖伊绯/6/4)百家纵横早期中国“龙”形象的发展演变(毛洪东王灵光孙艳/1/4)说“庭燎”(苏浩浩/1/9)洪秀全是如何死的?(周楞伽遗作周允中整理/1/14)“龙女报恩”故事类型文本的形态结构(桂玉燕/2/22)科名有定数:明清南京的科举叙事(孟义昭/2/28)隋唐长安僧尼葬地(杨镜/2/36)春秋时期的任仇与事仇现象刍议(苏浩/3/13)中国酒祭的起源、传承与变异(刘朴兵/3/19)中古时期“疫”“疠”之分(郑言午/4/12)一份清初地方官员的《德政录》(魏伯河/4/16)兴亡盛衰一水间: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断想(苗怀明/4/64)魏晋前期的风俗和学术论辩(周楞伽遗作周允中整理/5/4)宋朝皇帝为何称“官家”(熊燕军/5/8)清代考官的“名”与“利”(陈德鹏/5/11)先秦文献中所见生殖崇拜现象(杨广帅/5/18)粮食安全与晁错的《论贵粟疏》(刘明/6/13)近代湖南代议机关的前世今生(陈兵/6/19)记忆深处老归侨谢美英回忆“过番”往事(林长华/2/44)鲁中乡村的丧礼(王书敬/2/49)东西风最早到达美国的中国人行踪之谜(裘伟廷/1/17)寻找中国最早留学欧美的女盲童(裘伟廷/2/52)雅礼协会与湖南教育(孙守让/3/23)径山禅茶,传脉扶桑(周朝晖/3/32)辛苦中西交通四十载:谢方与中外关系史研究(张西平/4/22)中西家谱文化的对比考察(陈飞/5/21)民间文化绍兴人写的“贺岁书”(肖伊绯/1/24)巩义市小关镇的乡规民约碑(张庚辰/1/30)古人对狮子的崇拜(李学朴/1/64)清末民初徽州官员如何过年(尧育飞/2/57)广东高州的冼夫人文化(徐超/2/84)三山国王:潮汕民间的保护神(陈友义/3/39)江平京族高跷捕鱼文化(杨路勤蒋升凤/3/44)乡野村名里的坟墓陵寝(安希孟/4/29)临清庙会和社火(胡梦飞/4/35)漳州七夕风情(林长华/5/31)楚雄彝族贺新房仪式探析(王倩倩/5/35)温州的女门神画(吴天跃/5/70)侗族圣婆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吴展明/6/27)丰州的民间信仰(洪少霖/6/32)延续千年的关中葬礼(葛天/6/35)民间习俗壶关地区的“祭星”习俗(郭炳亮/1/35)正月初五习俗:“送穷”“迎财神”(卢焱/1/39)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仪式的文化解读(李嘉敏/2/61)川江龙船儿习俗(陶灵/3/47)跳火堆习俗考(邵磊/3/50)闽西客家丧葬习俗调查(黄露金/4/41)赣南客家酒酿蛋的食俗(邱崟/5/38)天津“老味”饮食民俗(钱寅/5/41)“投钱许愿”习俗考(邵磊/5/48)黔东纳采告祖文婚俗管窥(杜凯月/6/41)寻根扫描我国西瓜的起源问题(赵健/1/43)《坦园日记》中的长沙饮食业(尧育飞/1/50)羊头、羊肚和羊背皮的前尘往事(张念/1/92)漫谈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陈亮/2/73)新乡近代建筑略说(周舟/2/86)涮火锅的变迁史(吴正格/3/58)汉字中的酒器盉(周要港/3/81)皿方罍的流失与回归(解黎晴/4/45)虢国墓地出土的生肖玉器(常军/4/70)闽南民居中的出砖入石(潘宇/5/53)上海地区的孔庙祈福(孙光耀/5/68)宋代的开封府(任崇岳/5/83)宋代文林盛事:曝书宴(韩青/6/47)从“蟹灾”到“蟹福”(钱仓水/6/52)漫谈明朝中期北京马尾裙风尚(戴赟/6/56)艺文杂谈古书的标点(丰家骅/1/58)从《鹿城诗集》到《浣纱记》(陈益/1/82)蟹及其匡、螯跪、脐的名称由来(钱仓水/2/94)御茶膳房与清帝进膳(吴正格/2/98)闲雅识得十色笺(陈益/3/62)明代士人疟病浅话(王涛锴/3/86)木槿、朱槿、佛桑、扶桑辨(赵健/4/51)“官房”的由来(李雪琪/4/57)白居易见过临邛白鹤山寺的旱莲吗?(刘乐/5/57)风景何时入画来(闵惠泉/5/59)唐代詩人施肩吾名下的一首宋诗(胡鹏/5/92)《寒夜》的诗意和礼俗(张则桐/6/85)舌尖上的白居易(周朝晖/6/89)寻根情结清初高士徐枋与苏州光福(李嘉球/1/85)茶社中的古茶画(宋健友/2/65)陈惟彦的桑梓之情(任小虎/2/103)荣毅仁副主席到上海图书馆觅谱寻根(王鹤鸣/3/91)马可·波罗和襄阳(周振刚/3/95)陈嘉庚与道南学堂(董立功/3/103)唐太宗的才路与言路(宋志坚/4/85)黄庭坚都濡寻茶考述(廖天勇/4/90)一代通儒郑玄(孙永娟/5/96)孔子化行中都与汶上圣泽书院(武振伟/5/101)怀念苏步青先生(姚诗遗作牛达生整理/6/62)寻根发现去“武”与复“武”:武乡县得名寻源(杨朝/1/55)泸州皇木五百年(陈鑫明/1/71)郑和铜钟发现始末(李丽梅/1/95)一件反映郑、宋两国早期政治关系的青铜匜(郑清森/2/100)合川镇宋墓石刻艺术探秘(肖伊绯/3/75)消失的褒国(郭松林/3/108)东汉太尉李固墓冢何处真(刘乐/3/111)柳沟碑刻节孝碑中的女性问题(刘文科周蜜/4/94)文字神话在苗文创制与传播中的作用(杜琳宸/4/100)鄂南古茶港新店考(李亚南/4/109)洛阳新安洞真观(郑文丽王宏涛/5/108)探颐古干国(田聚常/5/117)漫话无锡水仙庙(胡梦飞/6/78)寻找吴道子的遗迹(陈勤娜/6/97)田野调查黄三角农村婚嫁习俗调查:以山东东营杜家村为个案(杜凯月/1/98)原杰与原公镇(郭松林/1/104)客家农业信仰的嬗变:探究江西瑞金的“样禾苗神”仪式(张金金/2/108)东莞水乡端午“龙舟景”的嬗变(李书齐/3/114)享誉豫东的太康醒民剧社(万新高口述程俊松整理/3/124)河南商丘火神台庙会调查(李欣欣刘畅/5/120)“永州八记”“八愚”遗址及其他(吕国康/6/65)岭南水乡梳式布局的传统杂姓村落(李书齐/6/102)序与跋出版技术与经典文本的历史迁徙(耿相新/1/108)漫谈学术论文集与期刊影响力(乔学杰/2/116)知行合一,习茶之道:“行知茶文化丛书”序(郭孟良/3/133)《中原文献整理史稿》跋(郭孟良/5/132)《民国艺术史料丛刊》序言(李景文/6/109)印边拾零钟声送尽流光(林夏/1/68)广州三月作书贾(林夏/2/82)夜潮秋月相思(林夏/3/70)闻一多的印边铭文(林夏/4/76)“非抗战结束,不出国门一步”(林夏/5/76)图画入边款(林夏/6/72)姓氏文化太康“三岗”与宛丘符姓(安义斌/1/114)衷氏源流考(衷鑫恣/1/116)“余名锺书,可为天造地设”:钱锺书的名字号(钱之俊/3/131)论家谱“欧式”“苏式”之分(吴雪菡/4/117)贵州陶姓源流考(陶佼/4/124)歙县《大程支谱》的编纂特色(吕永鑫/6/113)汾阳郭氏源流世系(郭一明/6/117)家族史东光《邢氏家乘》述略(王立成/1/120)唐代张璀夫妇墓志考(刘青彬/1/125)《郑恭人墓志铭》中的岭南社会生活顾春军(吴流芳/2/119)三国名臣蒋琬籍贯、故里考(吕国康/2/127)扬州寄啸山庄:何园(陶正玉何新/3/72)明代廉吏轩籍贯、生卒考(轩艳青/3/135)王诏墓志铭考(张庆华唐新/4/127)清代歙县鲍氏“女祠”考(何世放/4/133)《班墓志铭》考论(陈浩铭/5/127)明《周景麟及成氏合葬墓志铭》及其作者(顾春军顾静姝/5/134)揭西湖洋塘温氏祠堂与宗族(温建兴/6/119)草圣怀素身世考(洋中鱼/6/123)徐元杰之死(李聪/6/129)乡土影像过年的仪式(周游/1/132)渔洋河与“宜红”古茶道往事(潘明章/2/132)泉南古剎安海龙山寺(黄善哲/3/64)享誉津门的元升茶楼(汪洁/3/139)吴中名梁虎山桥(李嘉球/4/78)埔小矮人墓(洪少霖/4/136)追溯滦河大铁桥(张海超/5/78)台湾李腾芳古宅(方利霞/6/74)文化遗产开封斗鸡(史爱君/1/138)大运河淮安段石涵洞(徐怀庚/2/139)西北山野歌:河州花儿(马嘉雯/3/121)淮海戏溯源(朱成栋/4/138)贵州凤冈的高腔茶灯(解洪兴王湘栗/5/138)巴蜀名片:川剧(彭华/6/133)。

寻根文学课件

寻根文学课件
3)、文学对时代、人认识深化及作家创作自觉意识加强的结果。
“文革”之后,尖锐地意识到当代文学的“贫困”,而积极推动文学进入 “新时期”的不少作家,认为可以通过借鉴西方现代文学,来解决中国当代 文学发展的难题。关注西方文学的热潮,开拓了作家的视域,引起文学观念、 方法上的革新,也产生了依据“观念”、文本写作的现象。在对于西方现代 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与世 界对话”)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得再好, 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境,从中 国文化中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是中国文学“重建”的更为可行之路。
“文化寻根派”作家群中,北京的阿城和湖南的韩少功是很有代表性的两位。他们的 小说《棋王》2 和《爸爸爸》3 分别体现出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寻根意识:前者以对传统 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而呈现出一种文化的人格魅力,后者则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 民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询了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
在80年代,加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表现这一生活方式在现代的变迁, 为不少小说家所重视。有的甚至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住居、饮食、衣着、言 语、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信仰等等,成为拓展创作视境的凭藉。 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的汪曾祺,对民俗在小说情 调、氛围、人的心理表现的重要性的理解,和三四十年代沈从文等的艺术追 求有内在关连。倡导、或同情文学“寻根”的作家,如韩少功、贾平凹、郑 义、郑万隆、李杭育等,也都表现了强烈地关心创作中的地域文化因素的倾 向。贾平凹的一系列散文、小说,有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陕南山区自然 和人文景观的描述。李杭育的一组小说,着重对浙江“葛川江”流域风情的 考察。其他如郑万隆写黑龙江边陲的山村,乌热尔图写鄂温克族的生活,都 汇入“寻根”所旅发的重视民俗表现的潮流中。当然,“地域小说”的追求, 在邓友梅、冯骥才、刘心武那里有更自觉、持久的表现。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1.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作者】老子【朝代】春秋时期【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注释恶已:恶、丑。

已,通“矣”。

斯:这。

相:互相。

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盈:充实、补充、依存。

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作:兴起、发生、创造。

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道德经(第二章)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道德经(第二章)赏析无论学术界在“道”的属性方面的争论多么激烈,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显著特征。

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

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 所作的哲学著作。

在先秦时竹简《文子》称《上?经》、《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道德经·第二章》注释:①恶已:恶、丑。

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道德经·第二章》解读: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

在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他那样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

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

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反者,道之动也”(第四十章)。

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综合的概括,其目的在于找到一种合理的社会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寻根问祖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寻根问祖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寻根问祖一、填空1、本学期学习的《品德与社会》的第(一单元)内容是寻根问祖,第(二单元)内容是可爱的祖国,第(三单元)内容是我们同有一个家2、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古老河流有: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

这些河流所在区域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

这些河流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摇篮.3、中国人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位领袖,他们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4、传说制定“五音”和制成“八种乐器”给人民带来乐器的人是伶伦,而创造中国文字的人是勤奋和善于思考的仓颉。

5、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体现了炎黄后代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

6、按照公元纪年法,以每 10 年为一个时间单位,称为一个年代,以每 100年为一个时间单位,称为一个世纪。

我们现在生活在21世纪。

你是____年出生的, ( ) 年上小学一年级。

二、连一连黄河和长江古埃及印度河古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尼罗河中国三、实践操作题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制作风筝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你会制作风筝吗?请你把制作风筝的过程写下来.四、选择题1、祖国大地有人类足迹的时间至少在(③)①170年前②1700年前③170万年前2、我们的祖先在(①)就种植了粟(谷子)①9000年前②900年前③90年前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黄姚寻根记(二章)

黄姚寻根记(二章)

散文诗(二章)溯 源千百年的历史,浓缩成一碗高汤,烫煮着一个个姓氏起源与朝代更迭。

在黄姚大剧院,通感不再是一种修辞。

近乎本能的反应,让人们在时光的烟波浩渺中,寻找到自己血液中最原始的基因——尚未进化。

姓氏与地域的分布,构成一部史书。

在这个初夏的夜晚,我用眼睛和耳朵一页一页地翻阅。

舞台上的灯光,昏暗与明亮交替着,形成一条晨昏线。

在生命的长河中奔腾,一个时代的远去,仿佛就是一瞬间。

我深陷于动人的山歌和舞蹈,原生态的嗓音和姿态,唤醒了我体内某种被禁锢的艺术细胞。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它们不断地分裂与分化,最终形成另一个肉身,混进舞台上的演出队伍中。

用一颗虔诚与敬畏之心,祭祀遥远的祖先们。

在我落泪的一瞬间,我开始相信,这世间确实有感念存在。

泪光中,岁月正在极力分娩。

植 根离开黄姚古镇的时候,我带了几盒话梅与青梅酒。

古老的光阴与诗意,全新的友谊与缘分,都被我在几天的时光中,制做成便于储存和携带的食物。

而我所采用的手法,就是黄姚让历史保持原风味的——酿。

仙人古井、升平门、守望楼、带龙桥……还有我无法用手机带走的寒舍。

在汽车离开的时候,我又回过头朝隐藏于巷弄和山水中的这些地名,行了一个注目礼。

并把它们按照我拜访的先后顺序存于心中的某个角落,让时间去帮我发酵和酿造。

当我被稻子压弯腰,当我被实验羞红脸,当我被生活逼得无路可退,当诗歌远离我的吟咏时,我就从记忆的坛子中倒出一碗,豪饮。

所有植根于体内,却因无暇顾及与料理而荒芜的事物,都将在一场酩酊后,重获新生。

对于某些事情,我总是如此坚信不疑。

(外一章)我想,若干年后,日月会记得那个美丽的夜晚。

前世的一只蝴蝶与今世的一朵花相遇了。

一个放弃了飞翔,另一个放弃了绽放。

中西文化中西文化寻根

中西文化中西文化寻根

西方—以地缘政治为基 础旳希腊城市国家
在西方文化中,城邦旳 特征?
1、独立旳城市为中心,向周围旳乡 村辐射
2、规模有限 3、社会组织以地缘为基础,血缘关
系淡薄 4、民主政治体制旳建构
民主政体旳局限?
享有权力旳是 ——自由成年男子,
排除了妇女、外乡人、奴 隶旳公民权
•华夏土地上旳农耕文明
古希腊罗马旳工商业文明
三、社会组织形态
中国—以血缘家庭为纽 带旳中国老式社会
在中国文化中,家旳多重功能?
——异性结合、繁衍子孙、 血缘继承、婚姻结合、生 产经营、财政消费、社会 教化、礼法约束
社会关系旳纽带
——血缘与婚姻
——家族集团(祭祀 共同旳祖先、族长、家 谱、公共墓地、家塾)
第二章 中西文化寻根
一、 推动或者制约不同民 族文化发明旳主要原因是
甚么呢?
地理环境或者气 候原因为众多 学者所推崇
思索: 中华文化旳自然基础是甚么?
1、版图广阔,腹地纵深。 2、复杂多样旳地形面貌---形
成多民族、多源流、多层面旳中 华文化 3、气候温暖湿润 4、半封闭旳边沿地形
西方文化自然基础?
——是为宗法制
家族宗法制成为中国政 治构造旳关键,详细体
目前哪几种方面呢?
1、“家天下”旳宗主统 治——君臣等同父子
2、事君如事父旳忠孝原 则——孝亲到忠君
3、大一统旳专制政体—— 皇权集中制
中国专制政体旳特征?
1、有能力旳皇帝大权独揽、兼听 万事 2、权力中心向皇帝测近旳机构和 侍臣转移 3、皇帝控制着社会旳思想、文化、 学术秩序 4、以行政组织限制百姓自由
1、与海洋有着不可分割旳亲 密关系
2、可耕面积少,冬季湿润、 夏季干燥,不利于农作物生 长,没能形成自己自足旳农 业经济。

初中语文作文《寻根》

初中语文作文《寻根》

初中语文作文《寻根》我时常去回想祖辈的样子,头发蓬松,拄着拐杖整天待在那个空旷的山沟里,住在那样一个村庄中。

但每当我回想他的往事时,这时我觉得我的脑海是空的,村子是空的,墙也是空的。

于是去寻访祖辈曾生活过的古村。

村子在一条古道的尽头,临河而居,碎石整齐的码在河堤上,依次从下到上垒成一座座朴素的小屋,水中拔地而起的竹竿撑着半边小楼,屋檐将天割成几块,狭小的胡同只容一人挪动,村庄像是一抹瘦长的影子躲在公路边等待着被人淡忘。

出了村,是一汪水,对岸的两棵树,隔了很远仍可见到它裂开的树干。

一头无所事事的牛在绕着木桩走动,比眼前的这片水还要安详。

离村三四百里有一片风景区,因长年无人停留在此而十分清幽,吸引人来人往。

为此,政府修了一条公路直达树林,公路只给通向村庄的古道一个狭窄的入口,车子只给古道一道余光。

古道凹凸不平向险而行通往村庄,仿佛无人问津,路边有溪水淌过,不知名的鸟在河水声中长吟,一块不平整的麦地,嵌在山坡上,让人感怀几分悲凉。

我独自一人在村庄中兜兜转转,照相机闪耀试图唤醒对村庄的记忆,诚虔的去观赏每一片瓦,一块砖,一堵墙。

在村子的最尽头有一家铁匠铺,书中读到的红通通的打铁情景一直灼热在我心头,一度固执的认为祖辈村中也一定有这样一座铺子,看来真是有的了。

它己被岁日磨得去了棱角,屋檐点上了暗青新绿,屋顶的小金塔上蒙上了一层暗黑与淡青。

铺子的拱门里冒着火光,从亮白开始向橙色红色浸染,随着灰白的烟渐渐变化,最后星火点点漾开在青绿的山风之中。

很快,我找到了铺子的主人。

一位年过半百的老铁匠。

老铁匠的表情有几分悲壮,带着几许隐忍,他光着膀子在烧得通红的炉火前,火光中,他目光如鹰,坚毅,犀利、明亮,站立时两脚与肩同宽,两只手灵活起落间,器物几易其形。

在通红的铁屑飞落间我仿佛看到祖辈也与我一般托着腮去看这一次次铁屑飞扬。

老人打完铁后见到我,像是孤寂了很久,等待了很久一般,见到我十分兴奋,拉着我的手。

他符合我对铁匠所有的认知:苍老,敦厚,温暖,有力气。

关于寻根的作文200字左右

关于寻根的作文200字左右

关于寻根的作文200字左右
站在老家门口,那月光真的亮啊,仿佛能照亮我心里每一个角落。

我四处望了望,这村子还是小时候的模样,一点儿没变。

村口那棵老槐树,得有几百年了吧?树干粗得能抱住好几个人。

我摸了摸,树皮硬邦邦的,像是老人的皮肤。

这就是我们的根啊,
稳稳地扎在这片土地上。

走过那条小河,水声哗哗的,听着就让人心静。

我蹲下身,用
手捧了捧水,凉凉的,感觉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和伙伴们一起抓鱼的
日子。

那时候的欢笑,都藏在这条河里了。

最后来到那片稻田,金黄金黄的,风一吹,就像海浪一样翻滚。

我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那稻香真的太好闻了。

心里头暖暖的,
好像找到了家,找到了根。

第二章 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

第二章 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
– “没有一个伟大的整块……相反 地,希腊到处都是错综分裂的性 质”——黑格尔:《历史哲学》 – 被纵贯希腊半岛的品都斯山脉和 伯罗奔尼撤半岛上的阿卡地亚山 地分隔为东西两侧的平原丘陵、 河谷和盆地 。 – 平原和谷地又被一道道崎岖艰难 的山岭割裂成更为狭小的地块 。 – 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结 构,陶冶了希腊民族祟尚自由和 个性独立的基本性格。
• 不同的行政制度
不同地理生态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王明珂:中原地区易于中央集权政权,实行 统一的行政区划,而游牧民族或者山区,则是部 落联盟或者军事奴隶制度。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希腊温暖的气候-自律民主政体;热带-暴戾(li4)、缺乏对自由的热爱和精 神的追求-专制政体;寒带-自由闲散-不存在任何 政体形式。 孟德斯鸠:把环境决定论运用于宗教研究:炎 热-倦怠-服从性宗教,如印度佛教;寒冷-崇尚个 体自由和行动-攻击性的宗教,如十字军东征。
[少有扩张性和侵略性;内卷性和封闭性]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物质生活基础。如北粟 南稻。 • 形成不同的社会行政制度、生活方式与思 想观念。 • 辽阔、多样的地理空间和腹里纵深的回旋 余地,有利于经济、文化中心的及时转移 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导致中国文化的多 元性、持久性和包容性
· " "
三、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1.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
– 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便已形成了“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 声教,迄于四海”(《尚书·禹贡》)的庞大帝国。 从秦朝到清代初年,历代最稳定的疆域范围基本都是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 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境内。江河纵横,土地肥沃,物种繁 多,有着丰饶的生存资源和广阔的回旋天地。 流域面积在1千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580条;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 流有79条;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几大水系的流域面积就达数百万平 方公里。

《寻根》

《寻根》

寻根安源被抱走那年,不过才五岁。

他只记得,那是个蝉鸣鸟叫的季节,爸爸妈妈都睡了,他一个人偷偷跑出去玩,在院子里,一个年轻的阿姨拿着一根冰棒引诱他。

彼时的他,立即就被那根甜到心间,凉到心底的冰棒俘虏了,就乖乖的跟着那个年轻阿姨走了。

就是这么一走,他就再也没见过自己的爹娘。

安源只记得自己不停的坐车,坐船,最后,他被人领导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男的让安源叫他爸爸,一个打扮时髦的女的让安源叫妈妈。

这不是自己的爸妈。

虽然安源在来的路上已经不知道哭过多少次了,但是这一次他依然放声大哭,哭着要找爸爸妈妈。

只是,虽然现在的“爸爸妈妈”慈眉善目,对他也很好,可是却也不肯带他去找爸爸妈妈。

就这样,安源被留了下来。

新爸爸和新妈妈对安源很好,好到安源渐渐也愿意开口喊他们爸爸,妈妈了。

只是在安源幼小的心灵中,隐隐感觉好像在遥远的地方,另有一双父母在等着他一般。

然而,一切却都回不去了。

时光荏苒。

安源也成家立业,娶了个贤惠漂亮的老婆,生了个大胖儿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安源也从没提过要回去找寻什么,他尽心尽力的养育着孩子,侍奉着双亲。

在安源三十八岁那年,双亲相继离世。

前来吊唁的客人无不说他俩养了一个好儿子,一个孝顺儿子。

安源哽咽着送走了所有客人,办完了父母的丧事。

在那一晚,他呆呆的看着父母的遗照,心里不知怎么的忽的涌起一股酸涩。

自己这里的双亲享受了天伦,安享了晚年,毫无遗憾的带着满足离开了这让人熬煎的尘世;可是那不知在何方的亲身父母现在过得又怎样呢?安源已经初为人父,他理解了作为父母对孩子那种刻在骨子里的深沉的爱。

五岁那年的突然离别眨眼间泛上心头,一股强烈的追寻感盈满胸腔。

“我要找到自己的亲身父母!”安源猛的站了起来,他开始试图寻找自己不知在何方的双亲。

然而,毕竟那时的他只有五岁,记忆实在太模糊了,久远到他只记得好像小时候他妈妈唤他做:源源。

只有这样算不得线索的线索,然而安源没有放弃。

他告诉了妻子自己的身世,妻子支持他的举动。

寻根的散文

寻根的散文

寻根的散文寻根的散文二零零三年的金秋十月,又一个收获的季节。

地处东北的辽宁省义县留龙沟乡下高家沟村迎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此人四十开外,身高超过一米八,体态丰满。

他身背着简单的行囊,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他走在山路上,两只眼睛不住的欣赏着田野上的丰收景象。

当他走近村头的时候,遇到了正要下地去收获玉米的高家老大,便急忙上前一步,问道:“您好,请问这个村子是叫下高家沟村吗?”高老大上下打量了一遍眼前站着问路的陌生人,回答道:“不错,这里正是下高家沟后村。

”只见此人闻听正是下高家沟村时,脸上立刻露出了惊喜,“我不远万里来寻根,今天总算找到了你,终于踏上我日思夜想、几回回梦中梦到过的古老土地上。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两行热泪流下了面颊。

“请问先生,您贵姓?”陌生人问高老大。

“我免贵姓高。

”高老大回复到。

“那么请问您叫什么?”陌生人追问着。

“我叫高仁志。

”高老大继续答道。

闻听此言,陌生人忙屈膝跪地,“叔叔在上,请接受小侄一拜。

” 冲着高老大纳头便拜,叩了三个响头。

高老大看着眼前这位比自己还要大两岁的陌生人给自己叩头,立即被这一幕弄得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中十分纳闷。

只听陌生人开口说道:“叔叔,我也姓高,我叫高中元,按照我们高家的辈分,我是您的侄子。

我家祖父早年从军离开了老家,后来辗转到了台湾。

他老人家在弥留之际仰望着北方,口中反复念叨着故乡的名字——辽宁省义县留龙沟下高家沟村。

他告诉家父,如果可能,一定要回到大陆,寻根问祖。

然而现在家父已年老体衰,不能亲自回到老家探望家族和亲人,只好委托小侄我无论如何也要回到大陆,回到家乡,寻找我们高家的根。

没料到今天实在凑巧,竟在半路上就与叔叔相遇,实乃万幸。

”高中元向高老大说明了自己的身份、来由,高老大不禁喜出望外。

他放弃了下午要去收获玉米的计划,两只手紧紧地握住高中元的手,许久、许久不愿松开。

“走,大侄子,快跟着叔叔进村、回家。

”高老大满脸喜悦,拉着高中元回到村里,回到了自己家中。

寻根演讲稿范文

寻根演讲稿范文

寻根演讲稿范文寻根的演讲稿中国的南方气侯温暖,榕树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物种。

在乡下,基本每一个村子的路口都会种上这么一颗大榕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

大树的枝干上又会长出很多细细的、常常的气生根来。

这些根只要有一天能垂到地上,就能扎进土里,长出新的小树来。

201x年,我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一位澳大利亚的华裔女孩。

这个女孩的名字叫苏。

她的爷爷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一个叫做义序的小村落里。

上世纪30年代,由于战乱,一家人被逼到了连肚子都吃不饱的边缘。

那个时候,闯出去就是活下来唯一的希望。

十几岁的爷爷就这样一个人登上了一艘前往马来西亚的客船。

1976年,爷爷因为癌症在马来西亚去世了。

老人家一辈子都惦念着想要再回到那个福建的小渔村去,可惜终归是回不去了。

他的子女一辈从马来西亚迁到了澳大利亚。

这个女孩也就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出生、长大。

上小学的时候,她是全班唯一一张亚洲的面孔。

她老是问妈妈,为什么我老跟别人不一样呢?为什么我没有黄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在国外,老师经常会带着小朋友们去图书馆,去博物馆。

老师说,大家可以在这里找一找你的家族是从哪里来的。

博物馆里是有很多英雄的故事,是有很多令人骄傲的历史,可是所有的英雄都是别人的英雄,所有的骄傲都是别人的骄傲,偏偏没有只言片语与她有关。

她是多么的想知道有一份属于她自己的历史,她是多么的想知道我到底从哪里来。

终于,在201x年她来到了中国,回到了爷爷的老家福州。

这个澳洲女孩从来没有到过老家,但是当她走出福州南站的那一刻起,所有她从来不认识的亲戚们都争着请她回家过年。

爷爷的老家义序有七个村,三万人口。

这三万人有98%都姓黄。

在澳大利亚的博物馆、图书馆里找不到的历史,现在就端端正正的坐在黄家的宗祠里面,延续了12个世纪没有间断。

在宗祠里面,亲戚对她说,黄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885年。

按照家谱,到了她这一代,已经是第40代。

路上,随处都能听到福州的方言。

她一句也听不懂,可是她能分辨出这就是小时候爸爸称呼奶奶的腔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按照这一划分,他把中国、印度、巴比伦和 埃及这几个古老文明发祥地的地理环境均归 为大河所灌溉的平原流域,而欧洲文化的源 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则显然是海岸地域环 境孕育的产儿。尽管黑格尔对中西文化特征 的论述含有不少武断的偏见,但他对不同历 史文明地理差异的分析却为我们研究中西文 化的自然背景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
推动或制约不同民族文化创造的主 要因素是什么呢?古往今来的许多 学者都把地理环境乃至气候的作用 排在首位,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 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近代的孟 德斯鸠、黑格尔,到现代欧美的著 名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如汤因比、 伯恩斯、亨丁顿等都曾对此有过各 辟蹊径的论述。
第一节 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

古希腊文明获得发展的另一重要条件是地中海地 区特殊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从地图上我们可 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中海是一个地形封闭的陆 间海,它位于北纬30。- 460之间。北、东、南三 面分别与欧亚非三洲大陆相邻,西面通过仅10多 公里宽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通,东北部通 过更为狭窄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小小的马尔马拉海 与另一片陆间海——黑海相连。总之,这是一片 基本上为大陆环绕的海域,因而它的水文性质也 独具一格。由于出口海峡较浅,水流不能与外洋 自由流通,地中海内潮汐很小,海面较为平静。 海水很深,含盐量特别高,在表层水面形成了反 时针向的沿岸海流,这些都为海上航行提供了有 利条件。
• 总之,“没有一个伟大的整块。……相反地, 希腊到处都是错综分裂的性质”。这种特殊 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 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 化聚合,也陶冶了希腊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 独立的基本性格。
第二节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
• 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必然会带来各相异趣的生产形式 和与之相应的经济模型。在此基础上,又会产生出各自民 族最初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所有这些既构成了特定的 文化形态,又是两种文化传统风格各异的深层结构以及民 族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还需要对中西先民的 经济生活形态作进一步的追寻。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我 国著名学者梁启超早在1922年撰写的《什么是文化》一文 中便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 业也。”孙中山先生也曾阐述过近似的观点:“简单地说, 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生存要求和生活需要所产生的一切生 活方式的综合和他的表现。”
• 这块半岛形大陆的外缘还有不少向海中 伸出的大大小小的半岛和近海岛屿,其 面积竟达全欧总面积的34%,实可谓陆 海交错,港湾林立。全洲海洋性气候也 十分显著。不言而喻,在欧洲的自然环 境中,海洋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其中,作为西方文化滥觞的古希腊罗马 文明则更与大海有着不解之缘。
• 希腊罗马文明的中心位于欧洲南部的地中海地区。 它们最初的疆域主要由狭长的半岛和沿海的岛屿 组成。这里大部分地区都依山临海,拥有世界上 最曲折的海岸线。希腊半岛的主要地区距海都在 50公里以内。意大利半岛上平均每60平方公里的 陆地就有1公里海岸,因而形成了典型的海洋地理 环境。以欧洲文明的最早故乡爱琴海区域为例, 它的版图包括巴尔干半岛南端的希腊半岛,伯罗 奔尼撒半岛(它与大陆之间仅以一个6公里宽的科 林斯地峡相连)、克里特岛以及半岛以东爱琴海 域的48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此外小亚细亚半 岛西部的海岸地带也曾长期属于它的领地
• 第一点,由于陆地狭窄又是多山地带,随 处可见的大面积的石灰岩和瘠薄的土壤使 爱琴区域内的可耕面积受到很大限制,加 上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湿润,夏 季干燥炎热,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因 而很难形成完全自足的农业经济。
• 希腊其他地区的情况也大致相似。应当说, 比起东亚大陆上千里沃野的流域,希腊人在 陆上的生存条件更为艰难,因此,他们不得 不转向大海去讨生活。较之安稳平实的陆地, 大海毕竟充满了神秘的动荡和诡谲的变幻, 它给人带来的除了财富,还有隐伏的祸患, 它可以在一眨眼间掀起柔顺驯服的蓝色面纱, 凶狠地吞噬一切敢于向它索取的生命。然而, 也许正是这些潜藏的危险激发起人们抗争与 征服的勇气,成为文明创造的动力。
• 西方文明最初的舞台是-哑欧大陆西侧的欧 洲。它西、南、北三面环海,东与亚洲接壤, 整个大陆轮廓恰似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一个 巨大半岛。在这块面积与中国相仿的土地上, 海岸线长达3.8万公里,平均每260平方公 里就有1公里海岸,其海岸线比率高居于世 界各洲之冠。因此,整个欧洲距海都较近, 西欧部分距海最远的地区仅500公里左右, 而离海岸最远的亚欧边界地区,最大距离也 不到1600公里。
• 而在西方,从对丝绸、瓷器的猎奇赏玩到十七八 世纪景仰东方礼仪之邦的“中国热”,从以武力 为后盾的文化征服与掠夺到今天重新从古老的东 方智慧中寻求发展的潜能和精神的依托,同样也 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总之,这两大文明漫长 的发展嬗变中经历的一次次交流与冲撞,无不给 人以这样的启示——从隔绝到沟通,从冲突到交 融,每一株人类文明之树的成熟与壮大都离不开 全人类文化土壤的滋养,每一种文化结出的果实 都会对人类共同文化的建设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开放吸收方能发展,保守封闭必致衰亡,这正是 世界各国文化进步的历史总结,也是痛定思痛的 历史反省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启迪。
• 古希腊自然地理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全境 被各种天然障碍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 这些小区域不仅包括爱琴海诸岛,也包括 被纵贯希腊半岛的品都斯山脉和伯罗奔尼 撒半岛上的阿卡地哑山地分隔为东西两侧 的平原丘陵、河谷和盆地。这些平原和谷 地又被一道道崎岖艰难的山岭割裂成更为 狭小的地块,诸如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 彼奥提亚的平原,伯罗奔尼撒北部的迈锡 尼、梯林斯、西南的皮洛斯和东南的拉哥 尼亚(斯巴达)等
一、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
• 如果说农业的产生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化的起 步,那么古老的华夏文化至少在距今7000年至 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便已开始了自己筚路蓝缕 的跋涉。从西安半坡村,宝鸡县斗鸡台以及山西 万泉县等地发现的氏族公社遗迹中,我们不仅看 到了石斧、石铲、骨锄、陶刀等最初的农具,还 发现了残存的小米或粟的皮壳。可知那时以黄土 高原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广泛种植耐旱的 粟谷和蔬菜,并且形成了稳定的农业定居点。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曾提出了 关于文明起源于困难环境的刺激,即挑战与应战 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假说。在他看来,早期米诺斯 文化的兴起正是人类(干旱的亚非草原中迁出的 居民)战胜海洋挑战而创造的果实。至少可以确 认的事实是,这些爱琴海的子孙不像游牧民族那 样漂泊不定,也不像江河流域的居民那样安土重 迁,他们更多的是凭借着一叶扁舟在大海上随心 所欲地凌波往来,享受着海洋所赋予的特殊的自 由和机遇。不过,希腊人最初在大海上的主要职 业,并非捕鱼或经商贸易,而是通过海盗劫掠去 获得财物。以后,他们才逐渐学会利用当地盛产 的亚热带植物(如油橄榄,葡萄,柑橘等)、矿 产资源、大理石及各种制成品,通过海上贸易去 换取所需的生活资料。这或许才是爱琴海文明走 向繁荣的真正起点。
• 我们知道,在人类千差万别的生存模式中, 东方与西方两大迥然相异的文明形态的对立 与冲突及其富有戏剧性的历史命运,早已激 起各国有识之士的认真思索。而这当中,古 老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同以古希腊文明为 源头的欧美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歧异与 消长则更为关心人类前途的智者所注目。
• 从汉唐的丝绸之路到四大发明的“西化”,再到 启蒙时期的中学西渡,在1000多年的文化交流史 上,中华文明的灿烂果实曾经对欧洲文化的进步 作出过不朽的贡献。然而近200年来,随着西方 在近代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迅速崛起和 强盛,西学东渐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 流。为饱读诗书的土大夫们所不齿的“夷狄”文 明终于凭借着从中国引进的罗盘和火药轰醒了闭 关锁国的沉寂中土,近代中国这才不得不开始认 真了解和接纳西方文化。从“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等无可奈何的权宜之策到五四新文 化运动带来的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全方位介绍与吸 收,从马克思主义的东方化到今天改革开放的战 略选择……我们总算摆脱了闭关锁国的历史阴影。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第二章 人类文明的曙光 ——中西文化寻根
第一节 河的赐于与海的磨砺 第二节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 第三节 家国与城邦
•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是人类 在干百年来的生存斗争中不断创造 的果实,也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控 制走向成熟和自由的标志。然而, 人类社会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都 有自己赖以滋生的土壤,也各有其 成长、发展、走向成熟的不同条件 与机遇。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发生 有着各不相同的自然地理基础,不过对 于这种地理差异所产生的文化效应却有 不尽相同的解说。
• 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将东方 文明与西方文明分别归结为“南道文明”与 “北道文明”,他认为:“南道得太阳之恩 惠多,受自然赐予厚,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和 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北道得太阳之恩惠少, 受自然赐予啬,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奋斗与同 类奋斗之文明。” • 而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则把对文化产生 影响的主要的地理因素概括为三种类型: 1.干燥的高地和广阔的草原;2.巨川大江 流经的平原流域;3.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
• 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 • 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越来越清楚地 向我们证实,古老的中华文化是东亚大陆上 多源头、多方向、多民族的不同文化价值融 合凝聚而成的结晶。
• 元谋猿人、北京人、丁村人、蓝田人、柳江人、 马坝人、河套人、哈尔滨人、资阳人等原始人类 化石告诉我们,早在数万年前,我们祖国的广阔 疆域内就出现了人类的身影,而以彩陶、几何印 纹陶和农业的产生为标志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则在 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到广东、云南,西达新 疆、西藏,东至浙江、山东半岛和台湾,几乎遍 布整个中国版图的广大地区不断被发现和发掘; 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河姆渡 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这林林总总满 天星斗般的历史遗迹向人们昭示着数千年前华夏 文明在东亚大陆上广阔区域中的崛起。
• 自有文明以来,人类曾经历过各种形式的文 明间的碰撞与交流。从丝绸之路到唐僧取经, 从十字军东征到成吉思汗的西征,从马可波 罗的东方之旅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郑和 下西洋到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东 渐……仅最近的数百年间,影响较大的文明 间的碰撞即有16世纪以来的西方殖民化运动, 中国的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入侵,二战后的 中东战争与伊斯兰革命,20世纪世界性的现 代化浪潮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