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宜昌港总体规划修订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完整word版)宜昌港总体规划修订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完整word版)宜昌港总体规划修订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宜昌港总体规划(修订)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1 规划概况

宜昌港总体规划的范围为宜昌市所辖长江岸线和主要的支流航道岸线。宜昌港长江干流岸线航道总里程232公里,含长江左、右两岸岸线,岸线总长度434公里(干流主江岸线)。其中:左岸起于牛口(巴东界),止于鸭子口(荆州界),岸线全长254公里;右岸起于老黄岩(巴东界),止于车阳河(荆州界),全长180公里。此外,长江右岸百里洲岸线长度34公里也纳入本次规划范围。除长江干流航道,纳入本次规划的长江支流航道包括:香溪河、清江、黄柏河、青干河、童庄河、九畹溪、吒溪河等。

宜昌港的性质:宜昌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是服务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渝东鄂西地区对外物资交换的重要贸易口岸以及适应三峡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枢纽性节点。未来宜昌港将通过加快“三城六区一中心”建设,推进港口新城发展,完善翻坝运输体系,全面实现宜昌港转型升级,打造长江三峡航运物流中心。

宜昌港的功能:根据宜昌港的性质和发展定位,结合腹地经济形态和发展特点,港口的功能定位为以“翻坝转运”、“工业输出”、“西部出海”、“三峡旅游”四大功能为核心的现代化综合性枢纽港口。

宜昌港的发展规模:预测宜昌港2025和2035年货物吞吐量分别为16900万吨、25600万吨,预测到2025年集装箱的吞吐量为100万TEU左右,2035年的集装箱的吞吐量约为200万TEU左右。2025和2035年客运吞吐量将达到700万人次和1400万人次,2015 ~2025年和2025~2035 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和8%。

从宜昌港的总体性质与功能出发,根据宜港岸线资源分布、城市空间发展布局、沿江产业特点等因素,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本次规划修订与上一轮规划在港区功能上的差异,本次规划沿用了上一轮的港区划分和命名,将宜昌港划分为:主城港区、秭归港区、兴山港区、宜都港区、枝江港区和长阳港区。根据港口功能特点和行政区划要求,将6个港区进一步划分为33个作业区(作业区的划分

与上一轮规划相比,进行了适当调整,详见表5-1)。

与上一轮《宜昌港总体规划》以及两次专项调整规划相比,本次港区、作业区在功能上的调整主要是:根据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宜昌市旅游新区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主城区黄柏河作业区现有的货运功能将全部取消,未来将结合三峡国际游轮中心建设,重点发展旅游、客运、公务管理等功能;调整滨江作业区、临江坪作业区功能,为适应宜昌市美丽滨江建设,取消原规划港口岸线,仅保留公务码头和待泊锚地功能。秭归、兴山、宜都、枝江、长阳港区根据所在县市区发展实际对港区局部岸线范围和港口功能进行调整。

表5-1 宜昌港各港区、作业区划分一览表

1、秭归港区

秭归港区位于长江三峡库区右岸,其主要功能是承担客运、件杂、滚装等运输,兼顾集装箱、油品和LNG功能,为三峡库区应急及长期翻坝服务,为秭归县经济发展服务。本次规划秭归港区划分为:茅坪作业区、沙镇溪作业区、归州作业区、郭家坝作业区、贾家店作业区和屈原作业区。

茅坪作业区:以客运、滚装、件杂等货物运输为主,兼顾集装箱功能,承担三峡翻坝运输体系坝上右岸货物中转集和油品管水联运功能。此外,茅坪作业区还具有船舶待泊服务、水上加油、LNG加注等综合服务功能。

沙镇溪作业区、归州作业区、郭家坝作业区、贾家店作业区和屈原作业区主要依托长江及支流香溪河、童庄河、青干河、吒溪河及九畹溪为当地乡镇及周

围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是与外界进行物资交流、服务居民日常出行的窗口,规划其主要功能有旅游客运、散货和件杂运输、LNG加注等。

2、主城港区

主城港区是宜昌港的重要港区之一,主要服务宜昌市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高新区等中心城区。主城港区是目前现有码头设施最为集中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柏河作业区、滨江作业区和临江坪作业区。现有码头多为历史原因形成的老、旧货运码头和临时性装卸码头,部分码头已经逐渐丧失货运功能。上述作业区大量码头分布散乱,对城区交通和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干扰,考虑到和城市功能的协调,本次规划将对上述货运作业区货运功能进行调整。未来主城港区的主要货运功能将调整至高新区白洋作业区,以集装箱、件杂货、散货功能为主。

综上,本次主城港区规划包括位于长江干线上的太平溪作业区、两坝间作业区、滨江作业区、临江坪作业区、古老背作业区、艾家作业区、云池作业区、白洋作业区、田家河作业区以及支流黄柏河上的黄柏河作业区。

太平溪作业区:位于三峡库区左岸,包括太平溪岸线、靖江溪岸线、端方溪岸线、百岁溪岸线和老太平溪岸线,未来将重点为旅客和货物的翻坝运输和多式联运服务,运输的主要货种包括大宗散货、集装箱、商品汽车、普通件杂等。结合太平溪新镇建设,发展茶叶、旅游文化产业。

滨江作业区:以旅游客运、公务管理、船舶待泊、夜游观光、综合服务等功能为主,依托九码头三峡客运中心,打造宜昌市主城区滨江生态观光景观区。

黄柏河作业区:以三峡国际游轮中心长江游轮母港为依托,重点建设具有旅游集散、游客接待、夜游观光、亲水平台等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化旅游中心,兼顾公务管理和其他综合功能。

临江坪作业区:位于主城区下游的长江左岸,含临江坪岸线(伍家岗区)和磨盘溪岸线(猇亭区),主要以船舶待泊服务、水上加油、LNG加注等功能为主,为过坝船舶提供能源供给,兼顾部分散货、件杂货运输。目前,临江坪岸线已基本开发利用,未来将对现有码头功能进行提升。

古老背作业区:以化工品、散货为主要功能,兼顾危化品集装箱功能,为猇亭区城区和经济开发区服务。

云池作业区:以集装箱运输为主兼顾散货、件杂功能,近期仍将作为宜昌港

集装箱核心作业区。远期新增集装箱功能逐渐向作业区转移,未来将成为白洋作业区集装箱装卸的重要辅助区,两作业区实现一体化发展。

白洋作业区:宜昌港主城港区未来主要的货运作业区,主要为宜昌高新区白洋产业园服务,将重点发展集装箱、商品汽车、散货、件杂货等综合功能,承担三峡翻坝运输体系坝下集散中心、宜昌港集装箱运输中转核心区、大型商品汽车仓储分拨中心等功能,同时具备临港产业、现代物流、高端商务、综合保税等多种功能。随着黄柏河、临江坪等作业区码头逐渐外迁,磷矿石、砂石等大宗散货运输功能将逐渐转移至白洋作业区。

田家河作业区:本次规划作为预留作业区,未来白洋作业区发展出现饱和时,可逐步承接白洋作业区转移功能。

3、宜都港区

宜都港区各作业区均位于长江干线的右岸,主要为宜都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为煤炭、非金属矿石等大宗散货中转运输服务,为沿江工业及物流业发展服务。在上轮规划的基础上,本次规划对原港区作业区重新整合归并,本次共划分为3个作业区,分别是:红花套作业区、陆城作业区和枝城作业区。

红花套作业区:依托江南翻坝高速和国省主干道,发展兼具公水联运和管水联运的物流园区,发挥三峡翻坝运输体系中坝下右岸中转港功能。主要为件杂、散货、石油制品、LNG等运输服务,兼顾集装箱、滚装运输功能。

陆城作业区:作业区主要包括楼子河和孙家河两段区域。楼子河段依托宜都市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火力发电、水泥等功能,服务园区工业企业原材料及产成品的运输,为东阳光、华新水泥等大型企业服务。白洋大桥以上的孙家河段,通过岸线资源整合,逐步取消、集并原有砂石码头,通过改造或功能提升,转变岸线功能,主要满足城市基本的建设需要,不再扩大货运港口规模。

枝城作业区:目前,枝城铁路大桥上游区域为已建码头,规模较大,未来可利用空间下游,可开发利用的岸线位于大桥以下。未来将以化工品、煤炭、散货等运输为主,兼顾危化品集装箱功能,为腹地资源运输服务,为后方沿江工业发展服务。

4、枝江港区

枝江港区各作业区均位于长江干线,主要为枝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沿江工业服务,规划有罗家河作业区、姚家港作业区、七星台作业区、马家店作业区

和百里洲作业区。

罗家河作业区:主要用作锚地和船舶水上服务区功能。

姚家港作业区:主要服务姚家港化工产业园,为腹地内的企业提供仓储、配送服务,同时依托紫姚铁路发展能源、化工的铁水联运、仓储调配等服务,主要货种包括:件杂货、煤炭、化工品等,兼顾集装箱功能。

七星台作业区:位于枝江市,紧邻七星台船舶工业园,货物运输以钢铁的件杂货装卸为主,主要功能为船舶工业服务和后方的工业产业提供配套的仓储运输服务。远期结合三峡翻坝运输体系发展要求和省化铁路延长线、百里洲大桥等主要通道建设,作业区功能辐射范围向宜昌市东向、南向延伸,构建荆门—宜昌—荆州—岳阳沿线重要的节点性物流中转中心。

马家店作业区、百里洲作业区主要为周围城镇经济发展及沿江工业服务,以散货、件杂、客运等为主。

5、兴山港区

兴山港区位于三峡库区支流香溪河回水范围内,主要服务于腹地矿产资源开发、旅游客运和工业发展,为兴山县及周围地区提供运输服务,承担磷矿石、煤炭、水泥、化工品、旅游客运等水上运输。包括昭君作业区、平邑口作业区和峡口作业区。

6、长阳港区

长阳港区分布于清江沿线,位于隔河岩、高坝洲库区,港口主要为沿库区周边乡镇提供水上客运、煤炭等散货运输及日用百货、农用物资等件杂运输服务。本次规划长阳港区划分为渔峡口作业区、资丘作业区、都镇湾作业区、花桥作业区、隔河岩作业区、龙舟坪作业区和磨市作业区。根据当前发展需求,本次规划在花桥作业区增加水上加油功能,其余各作业区主要为周边乡镇地区的居民出行和物资运输提供服务。旅游客运码头将以清江画廊沿线旅游景点分布为依托,根据实际需要沿江布置。

2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2.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实施后新增用地面积4999.7万m2,其中林地约681.9万m2、耕地约

3255.4万m2、草地约154.3万m2、河湖约54.4万m2,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约为216.62万美元/年,造成的耕地、林地、草地植被生物量损失共计44515 t。规划实施后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部分栖息地丧失,一些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关键栖息地的丧失或减小,致使江段内鱼类种群和物种多样性下降,一些特有的小生物消失。施工期水污染影响主要为悬浮物浓度增加,将引起局部水域水质变化,对工程河段局部水域甚至其下游的水质和鱼类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鱼类繁殖期作业,还可能对受精卵孵化和胚胎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在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实现达标的情况下,营运期港区、船舶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对周边水域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有限。但宜昌港规模庞大,各港区、作业区发展水平不一致,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配套环保设施建设滞后、运行不稳定、技术改造不及时等情况,使得港区污水不能达标排放,造成相应江段的水污染。在溢油、火灾爆炸等风险事故情况下,江段水体受到污染的程度将大大增加。同时,港口吞吐量与集疏运量的增加将造成船舶航行密度的急剧增加,导致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尤其是对表层活动的水生生物带来严重干扰。港口活动对鱼类早期资源的影响较对成鱼的影响更大,尤其是在宜昌港城区港等几个港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保护和补偿措施,以减小其对鱼类早期资源的影响。

规划实施后,船舶噪声、强光等会将使中华鲟、江豚等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产生主动性规避,造成洄游通道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被阻断。同时在狭窄航道,船舶航行密度的增加可能会增大江豚等靠声纳系统侦察环境的水生野生保护动物被螺旋桨击毙或击伤的可能性,并对中华鲟幼鱼等水生动物的洄游产生较大的惊扰。

规划对生态敏感岸线和生态敏感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避让,但仍有部分敏感区可能受到规划实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宜昌港城区港红花套和古老背作业区位于长江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2)规划枝江港口岸线占用了大埠街厂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部分岸线位于的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规划实施将对水源地保护区的水质造成一定影响。

2.2 水环境影响评价

(1)悬浮物对水质的影响

宜昌港港口工程施工期对其下游的影响距离在70~150m之间,影响范围小。施工导致的悬浮物随工程的结束而结束,根据本地以往工程经验,一般悬浮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只要注意合理选择施工方式,悬浮物的影响基本可忽略。另外,施工时除产生悬浮物外,还会产生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等,因作业时间一般较短,这些废水的产生量不大,规划环评将不进行重点考虑。

(2)污水排放对水质的影响

规划实施后,主要污水来源为船舶污水和港区污水。2015年、2025年和2035年,宜昌港港区污水产生量分别为642.1万t/a、1003.2万t/a和1503.2万t/a,COD产生量分别约为197.2t、268.6t和404.0t。在各类污水全部接收处理、达标排放的前提下,2015年宜昌港污水排放总量约为213.2万t/a,其中船舶含油污水为86.3万t/a,港区污水为126.9万t/a。CODcr排放总量为76.13t/a,石油类约为1868.18t/a。按城市分类进行计算,咸宁市范围内港区COD排放量为1.57t/a、氨氮排放量为0.39t/a,宜昌市城区范围内港区COD排放量为44.79t/a、氨氮排放量为11.19t/a,宜都市范围内港区COD排放量为15.68t/a、氨氮排放量为3.92t/a,枝江市范围内港区COD排放量为14.09t/a、氨氮排放量为3.54t/a。与各市“十三五”期间的总量排放指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水污染排放量占总量排放指标的比重均低于0.2%,因此在落实报告提出的有关措施的前提下,港区正常运行不会对周边水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2.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粉尘污染

在除尘效率为60%的情况下,城区港区TSP浓度达标距离超出港区外可能出现环境空气TSP超标的情况,其他港区的TSP浓度达标距离均在港区范围内。当除尘率提高到75%时,各港区的TSP浓度达标距离均在港区范围内。各港区的正常运营不会对周边居民区造成显著的大气污染影响。建议在城区港区使用干

湿结合、设置防风网的粉尘防治措施,其他港区可采用干法或湿法进行粉尘污染防治。

(2)油气污染

根据预测,2035年枝江港区的NMHC(非甲烷总烃)最大落地浓度均出现在港区内,约0.007 mg/m3,远远小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规定的无组织排放监测浓度限值4.0mg/m3。模拟结果表明城区港区、枝江港区的NMHC挥发对作业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污染极小,不会对作业区周边的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显著影响,但应注意极端天气和集中装卸的影响秭归、兴山、长阳等港区的油品吞吐量较小,NMHC的产生量和影响范围更小,不会对作业区周边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显著影响。建议近期对现有油气码头完成储罐、油罐车和油气回收系统进行改造,采用降温技术、高位储存技术、机械清罐技术等减少油气排放量;新增储罐和油罐车应在安装油气回收系统后才能投入使用。

2.4 声环境影响评价

宜昌港此次规划的6个港区所在区域基本都属于3类声环境功能区,港区码头所在位置应执行三类噪声区标准,根据噪声影响分析结果,在港区外围外噪声即可达标,港区机械作业和设施运转产生的噪声对港区外围影响不大。

宜昌港各港区集疏运通道包括公路和铁路,由预测结果可知,疏港公路140 m范围内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噪声污染,集疏港铁路的噪声影响不大。

2.5环境风险评价

根据历史事故统计和风险识别,结合宜昌港实际情况,港区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主要是液体散货码头的溢油事故、化学品泄漏事故和油库火灾或者爆炸事故,以及这些事故处理过程中伴生/次生污染等。

根据推算,规划实施后发生大型溢油事故的概率约为每12~18年一次,最大可信溢油量为50t。定常风作用下,2小时后油膜扩散的最大距离达到20km(平水期)和10km(枯水期),扩散面积分别为0.32 km2和0.25 km2,对下游水厂

和产卵场等敏感目标的影响不容忽视。

水上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因为化学品的性质不同而有较大差别,溶解性物质因可很快进入水体,主要构成对水质和水生生物的污染损害。微溶性物质主要漂浮于水面,其环境影响主要是隔绝了水体和大气之间的正常水气交换,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及其物质和能量流,对于哺乳类动物、水鸟等动物的生理功能均有很大的伤害,随着溢出物在水面的漂移扩散,溶解或反分散于水体中的溢出物量会逐渐增多,其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污染水质并毒害水生生物;一旦溢出物上岸,可造成对岸线及其环境资源的严重污染损害。

后方仓储区,易燃易爆罐体泄漏容易引发火灾爆炸事故,1万m3汽油罐发生火灾爆炸后,将会影响到半径90m的范围。码头及仓储区有毒蒸汽的泄漏、扩散也将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发生较大规模苯蒸汽泄漏事故时,应根据当时的风向状况及时疏散下风向地区重、中度及轻度受影响范围内的人员,或采取必要的个体保护措施。

3 资源支撑与利用

3.1岸线资源

相比上一轮《宜昌港总体规划》以及两次调整专项规划,本次规划的规划范围未做调整,包括:宜昌市境内的全部长江干流岸线(含百里洲洲滩岸线)以及清江、香溪河、黄柏河、青干河、童庄河、九畹溪。港区划分与上一轮规划相同,划分为:主城港区、秭归港区、兴山港区、宜都港区、枝江港区和长阳港区,作业区划分相比上一轮规划进行了局部调整(增加、调减、归并了部分作业区)。

本次规划重点对原来各港区、作业区的功能、性质以及港口岸线分布等内容,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进行了优化和调整。此外,由于本次规划的基准年和水平年较上一轮规划更新,因此港口吞吐量的发展预测水平以及规划码头泊位数量及规模都相应增加。

本次规划修订纳入港口岸线范围岸线长度为98.9公里,各港区岸线利用规划情况详见表0-1所示。本次规划相比上一轮规划,港口岸线数量减少21.42公

里(上一轮规划及两次规划局部调整后,港口岸线总数为120.32公里),减少比例为17.8%。其中:本轮长江干线港口岸线长度75.1公里,相比上一轮规划减少16.78公里,减少比例18.26%。调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适应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以及宜昌市政府关于长江岸线治理的相关工作要求。本轮规划清江、香溪河支流岸线总长度36.48公里,相比上一轮规划增加8.04公里,增加比例为28.27% 。

表0-1 宜昌港总体规划修订分港区规划岸线统计表(单位:米)

上一轮规划各段岸线的增减及变化情况详见附表。

3.2土地资源

规划实施将新增占地面积4999.7万m2,其中林地约681.9万m2、耕地约3255.4万m2、草地约154.3万m2、河湖约54.4万m2。2035年宜昌港单位土地吞吐量约为4.7 t/m2,其中兴山、长阳和秭归港区的单位土地吞吐量在3.0 t/m2以下,土地利用效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根据各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宜昌港的建设用地能够得到满足。但宜都市内港区建设的土地资源消耗量较大,土地资源较为紧张。建议港口规划部门根据未来发展需求,在规划方案中明确规划的分期实施进程,明确提出各规划水平年的港口建设目标及用地目标,并对规划作业区制定相应的按时序开发利用方案。

4 规划环境合理性评价结论

规划方案中岸线利用方案,码头岸线的功能区划分等是基于规划总目标的要求而作出的,相应的规划也提出了港区环境污染控制目标。但对于规划目标的环境合理性评价还要考虑港口周边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及相关资源的承载能力的制约作用。

本次评价中各专题评价都是基于规划的吞吐量目标为依据进行环境负荷的测算和估算,在此基础上,本节将着重从规划的港区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可达性和周边环境功能区及相关资源供给的制约性来分析港口规划目标环境合理性。

本次评价结合规划中相关内容,提出了评价所依据的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宜昌、城区、港区水域环境采用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值,其他港区执行Ⅱ类标准;港区大气环境执行二级标准;声环境现状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中3类标准;道路两旁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中4a类标准。

4.1水环境质量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规划中提出港区水域环境采用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水质标准控制。港区周边水域的现状功能区均执行Ⅲ类水质标准。

前文水专题的影响预测中,根据规划中的给排水规划及规划目标确定的吞吐量估算了规划水平年的污水排放量,并根据下列原则:可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港区污染因子排放量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计算,处理后回用的港区按照“零排放”计算,处理后排入长江的港区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确定了排放源强。

根据上述源强,并结合对规划实施江段流场水动力模型预测结果,对规划河段水环境影响的预测表明:4个规划港区中除城区和港区具备纳管条件,污水可就近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外,其余2个港区大多不具备纳管条件,要自行处理。由于其中的宜昌长江段等港区所处江段为地表水环境功能标准为Ⅱ类,因此污水须处理达标后回用港区,不得将污水排入所处江段。其余3个港区(宜昌、城区和港区)产生的污水可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一级A标准后排入长江,处于水源保护区,该区域不得设置排

污口,到港船舶产生的生活污水、油污水根据规定,不得在港区排放,确需排放要事先向当地海事部门申请,由海事部门认可的有资质单位接收处理。由此各规划港区产生的污水均可得到妥善处理,不会给长江水质带来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达到规划目标确定的吞吐量条件下,如果按照规划提出的以及本环境评价报告中提出的相应污水处理、处置措施进行落实,规划实施后废水排放对环境保护目标不会造成明显影响。因此,从水环境影响来说规划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4.2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规划中提出“大气环境功能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相应标准”,本评价根据大气环境功能区二类区。

根据前述分析,各预测时段和源强方案下的超标情况统计见表7.3-11。

(1)从环境空气影响角度分析,宜昌港总体规划修编合理,即使在非工况条件,营运远期仅有宜都港区的红花套作业区外敏感点出现总悬浮颗粒物和PM10超标。如果采用低方案,远期仅有枝江港区姚家港作业区的港区的新堤作业区超标;

(2)由于采取正常工况下污染控制措施方案的影响显著低于非工况方案,建议所有港区均应采用先进的设施和工艺,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削减污染源,达到国内先进港区的水平。对于前述任何时段、任何源强方案下可能出现大气污染物超标的港区应作为治理重点,并且设置卫生防护林带,缓解大气污染。

虽然预测不超标,但古老背区等可能排放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因此建议设置卫生防护带,并加强风险预防措施,并制定完善的应急方案。。

综上所述,在实现规划期的目标的前提下,只要落实规划中已经提出的,以及本环境评价报告中提出的相应环境保护预防措施,规划实施后港区各类大气污染源对环境保护目标没有明显影响,区域内环境敏感点的环境空气质量大多能达标。

4.3声环境质量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规划实施后主要的噪声源是疏港公路和港区内的作业场所。由于目前本项目在厂界的具体布置尚未明确,根据港口各类场所的噪声类比调查,港区内的作业场所边界处噪声可能超过4类区标准。本次评价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3类标准要求,选择最不利的作业条件,确定集装箱码头、件杂货码头和散货码头昼间的卫生防护距离分别为88m、45m、40m,夜间的卫生防护距离分别为260m、141m、123m。港口规划的实施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基本不影响到港区外环境,不会对周边声环境功能区产生影响。

集疏运衔接通道建设涉及6个规划港区,其中城区港区、枝江港区、宜都港区等周边人居相对比较集中,连接这些港区(作业区)的后方疏港公路相对比较敏感,疏港公路140米范围内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噪声污染,但如实施本次评价提出的减缓或控制措施,对环境敏感目标不构成明显影响。通过类比港区状况近似的宜昌港,可知此类港区集疏运铁路外轨中心线30m处的噪声值范围一般在58.0~68.0dB(A)。因此,集疏港铁路沿线基本不会出现噪声超标现象。

综上所述,如果在规划实施阶段采取本次评价提出的相关的预防性措施,港口规划目标的实现可以满足声环境质量控制的要求。

4.4固体废物处理可行性分析

根据前文对本规划方案的固废产生量的预测,及对宜昌市垃圾处理能力的调查,表明完全可以满足港口生活垃圾处理带来的容量需求。

对于船舶垃圾,经调查宜昌港所在区域的海事部门备案的船舶垃圾、残油、油污水接收单位有三家,已具备收集处理宜昌港船舶垃圾的能力,但收集能力不能满足宜昌港现有进出港船舶产生的垃圾产生量,因此,宜昌港需加快船舶垃圾、残油、油污收集能力建设,使得各进港船舶的垃圾处理及时得到有效收集与处理。

4.5生态保护目标可达性分析

本轮港口规划部分作业区处于重要环境敏感目标内或紧邻敏感目标,规划实施将对这些敏感目标造成影响。为实现本环评的生态保护目标,规划方案需根据

本评价的建议以优化调整,规划实施需按本环评建议开展生态保护工作。

本规划实施需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路下,对各港区规划作业区之外的零散分布、吞吐量小的现有码头依法实施清理、整顿,确保岸线集中开发;规划作业区严格做好作业区周边及生产码头与生活设施间的绿化工作,提高港区绿化覆盖率;加快港区污染物处理系统和集疏运系统的配套建设,提升港区生态适宜度;规划作业区严格避开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及水源地的一级保护区,同时严禁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及水源保护区的二级区规划石油及制品和化学原料及制品的起运功能;处于鱼类产卵场及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作业区,输运石油及制品和化学原料及制品需避开每年的3-6月产卵季;枝江、宜都、长阳、和港区产生的污水必须经有效处理后回用且严禁排入长江,宜昌、城区和港区产生的污水经有效处理达标排放,排污口需避开水源保护区。

在基于本环评的建议措施下,港区绿化覆盖率、生态适宜度、自然岸线保有率、自然保护区保有率、重要环境敏感区保留率等生态保护目标都能实现。

4.6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前文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分析表明,相对于整个河岸带来说,港区占用耕地与河岸带总耕地的比例不高,港区占用耕地占港口所在河岸带区域的总耕地数量的10.22%,比例最高的枝江港区也不超过20%。港口的建设基本不会对当地的耕地总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但是,考虑到规划区域人口密集,宜昌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亩/人,港口建设过程中必须节约利用土地。对于占用耕地较多的枝江港区、宜都港区等港区,在下一层次的港区详细规划及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都应当优化设计,尽量减少占地,尤其是减少占用耕地,而对于占用耕地中的基本农田区域应按照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相关规定,根据“占一补一”的原则予以相应补偿与落实。

5 规划优化调整建议

5.1规划调整建议

1)建议调整宜昌港秭归港区茅坪(千金脑)作业区危化及油品码头的规划

(湖北省环保局鄂环函【2008】948号文中第四条对规划优化调整和实施的意见第一条“三峡库区、葛洲坝库区、隔河岩库区和高坝洲库区内禁止新建油品和危险品码头”);

2)建议严格控制宜昌港主城港区古老背作业区危化码头和散货码头泊位数量与建设规模,并且要求危化码头后方储灌区离长江江岸至少1公里距离(湖北省环保局鄂环函【2008】948号文规定及湖北省委省政府鄂办文【2016】34号规定);

3)建议调整宜昌港主城港区云池作业区危化码头后方储灌区离长江江岸至少1公里距离(湖北省委省政府鄂办文【2016】34号规定);

4)建议调整宜昌港宜都港区红花套作业区危化码头方储灌及仓库区距离长江江岸至少1公里距离(湖北省委省政府鄂办文【2016】34号规定);

5)建议取消长江姚家港取水口设置(现状和规划都不符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6)建议调整宜昌港主城区两坝间作业区黄柏河(三峡游轮中心)水上加油码头的规划(湖北省环保局鄂环函【2008】948号文中第四条对规划优化调整和实施的意见第一条“三峡库区、葛洲坝库区、隔河岩库区和高坝洲库区内禁止新建油品和危险品码头”);

7)建议调整或取消宜昌港主城区两坝间作业区(三斗坪)通用泊位的规划(因为规划位置位位于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不符合);

8)锚地优化规划建议

建议取消滨江锚地、陈家河危险品坪锚地规划(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核心及缓冲区范围内);

5.2 宜昌港现状问题整改建议

宜昌港区现有处于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泊位、码头未清理、取缔前暂缓实验区新建新的建设项目,优先取缔化学品泊位、石油及制品码头、修造船厂等。

5.3 宜昌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清单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落实本次评价针对各环境要素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按报告书要求进行环境监测和跟踪评价。

6 评价总结论

《宜昌港总体规划(修订)》注重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和集约化运输效益,与国家建设“两型”港口的目标一致。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全国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湖北省港口发展规划》、《武汉城市圈规划》和《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一致。规划对宜昌港总体格局的调整考虑了港口与城市功能区的协调,对大部分生态敏感区进行了避让,体现了规划编制部门通过宏观规划手段解决港口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宜昌港总体规划实施的资源需求与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港口建设和营运期间的污

染物排放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显著的不良影响。在落实规划和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环境风险事故预防应急措施的前提下,宜昌港的环境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

总体而言,《宜昌港总体规划(修订)》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交通运输效益,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与国家建设“两型”港口的目标一致。在对规划方案进行局部调整和优化、对岸线功能进行适当修正、解决部分规划不协调问题、严格落实本次评价提出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提高风险事故应急能力,并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的基础上,规划的实施不会给武汉城市圈的环境承载力带来较大压力,生态影响和环境污染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宜昌港总体规划(修订)》是总体可行的。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宜昌市东山四路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宜昌市东山四路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宜昌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东山四路片区的开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了宜 昌市东山四路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特制定本规划文本。 第二条本规划是宜昌市东山四路片区开发建设的法定指导性文件,本规划适用于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建设项目,下一层次的规划设计应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和原则 进行。 第三条本规划由文本、图则、说明书三部分组成,图则与文本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第四条凡在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五条本次规划的范围为:东南方向以发展大道为界,西北方向以规划的晓溪环路为界,西南方向以宜黄高速为界,东北方向以规划的唐家湾路为界,总用地 面积477.66公顷。 第六条本规划的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第七条本规划的编制依据为: 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3、《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 6、《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八条开发策略 1、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实现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土地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加大经济开发力度,配合西陵经济发展园区的需要,促进宜昌市的经济 发展建设。 3、优化用地结构,形成一个符合东山四路片区实际和城市发展要求的城市 功能。 4、完善配套设施。一方面以城市功能要求为基础,提高城市内部服务环境, 另一方面以形成集中居住生活区为目标,完善相关居住服务设施建设。 5、塑造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宜人的文化娱乐和居住生活环境。 6、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九条规划原则: 1、现实性原则 2、超前性原则 3、综合效益原则 4、控制与引导相结合原则 第十条建设目标: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立足于宜昌市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条件,适应开发建 设需要,把东山四路片区建成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生活安全舒适、 具有一定生态景观特色、环境优良的高品质经济发展新区。 第十一条本规划由宜昌市规划局负责解释。需对规划进行调整时,应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二条确定东山四路片区性质为:东山四路片区是以发展居住、商贸和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化生态新区。 第十三条东山四路片区规划总用地477.66公顷,规划控制居住人口规模2.5万人。

宜昌城市总体规划获批 城区人口2030年达300万

宜昌城市总体规划获批城区人口2030年达300万 2013年03月03日05:39荆楚网-湖北日报唐宜贵我要评论(4) 字号:T|T 城市职能: ●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国际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及休闲旅游目的地●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交通及流通中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湖北省重要的金融、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信息服务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中心城区常住人口: 2015年 200万人 2020年 226万人 2030年 302万人 生产总值: 2015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00亿元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 2015年 200平方公里 2030年 302平方公里 城市组团: 西陵组团、伍家岗组团、点军组团、小溪塔组团、猇亭组团、白洋组团、坝区组团 龙泉组团、鸦鹊岭组团、安福寺组团、顾家店组团、红花套组团、高坝洲组团 解读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未来宜昌将再建5座跨江大桥 3条轨道交通线路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市级行政中心建在伍家岗 解读20年后宜昌:形成1个特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 增七家医院市民就医更方便规划45处福利设施 宜昌新增四处市级文体设施五处区级文化中心 湖北日报讯(记者唐宜贵、通讯员淡争燕、蔡钧庭)昨日获悉,《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获得省政府批准。到2030年,该市中心城 区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30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控制在 300平方公里以内。 获批的该市城市总规称,宜昌中心城区将形成“沿江带状多组团”空间结构。主要沿长江城镇聚合带布局,以柏临河、桥边河、黄柏河、清江、玛瑙河 为垂江发展轴线,实现城市组团的纵深拓展。组团共有13个,分别是西陵、伍家岗、点军、小溪塔、猇亭、白洋、坝区、龙泉、鸦鹊岭、安福寺、顾家店、 红花套、高坝洲组团等。 宜昌市规划局局长夏文翰说,宜昌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法律形 式固定的宜昌城市总规,通过13个组团构成一座全省独一无二的现代化特大城市,极具个性色彩,全国少见。他说,宜昌组团式城市,组团与组团间是通过 生态廊道分割、用快速交通系统连通的城市格局。城市实景格局类似深圳和珠海,协调美丽。这是宜昌特有的山水特色赋予的魅力。他表示,组团式大城市,更易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居住在每个组团的居民,出 门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公园广场或大型公共绿地。未来的宜昌,将通过平行 和垂直长江的3条轨道交通,快速通达长江两岸和一些重要组团。 省政府在批复中说,宜昌是世界水电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因此,宜昌要重视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尊重 城市发展规律,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资源,认真处理好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的 关系,合理引导主城功能区、产业功能区和旅游功能区各组团有序发展;完善 基础设施体系,将生态文化旅游服务功能融入到城市建设之中,加快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完善城区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景观绿地建设,优化长江 两岸的城市建设布局,预留城市公共空间,营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未来宜昌将再建5座跨江大桥 3条轨道交通线 昨日,记者从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中了解到,未来宜昌将优先发展城市 公共交通,构建以轨道交通、快速公共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出租汽车、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总篇 节选自《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纲要 4月29日贵阳市通过了2007-2020年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鉴于纲要篇幅巨大且晦涩难懂,本人特重新筛选归纳以飨读者。一、关于贵阳市的城市性质 贵州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二、关于贵阳市的城市职能 (1)贵州省省会,贵阳城市经济圈龙头,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旅游服务中心。(2)西南地区联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 (3)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中药及特色食品为主导的产业基地,以铝、磷、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加工基地。 (4)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避暑胜地及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至2015年,市域常住人口460万人,城镇人口34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5%;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80%,具有足够的集聚和吸纳能力。 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1)积极配合厦蓉、贵广、沪昆、兰海高速公路及贵广、成贵、渝黔、长昆快速铁路等区

域性重大交通干线建设,完成贵阳市铁路枢纽建设。 (2)完成贵阳龙洞堡机场扩建工程,在省域内加快形成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协调运行的民用航空网络。 (3)积极配合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水源储备。 (4)加强以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市域水能资源,提高区域用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5)启动开阳港建设,形成乌江至长江的重要水运通道,提升城市水运能力,推进贵阳市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联系。 (6)积极配合中缅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川气入黔工程建设,建成市域主要城镇天然气输配系统。 (7)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建设,完成轻轨交通网络建设。 五、城市布局 (1)待轻轨修建完毕,对修文、开阳、息烽、清镇等地,实施撤县(市)设区。届时贵阳市将由云岩区、南明区、金阳区、白云区、乌当区、小河区、花溪区、修文区、开阳区、息烽区、清镇区等构成。 (2)以老城区为中心,实施“北拓、南延、西连、东扩”的城市扩张策略。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体“北拓”到麦架、沙文、扎佐区域;推进花溪、小河等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集聚,实现城市南延;以三桥马王庙片区整体改造为重点,实施“西连”战略,促进老城区与金阳新区联系与融合,远景城市空间向西与清镇连片发展;以龙洞堡机场改扩建为契机,打造临空经济区为重点,实施“东扩”战略,建设龙洞堡东部新城,远景向龙里方向推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总篇 节选自《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纲要 4月29日贵阳市通过了2007-2020年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鉴于纲要篇幅巨大且晦涩难懂,本人特重新筛选归纳以飨读者。一、关于贵阳市的城市性质 贵州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二、关于贵阳市的城市职能 (1)贵州省省会,贵阳城市经济圈龙头,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旅游服务中心。 (2)西南地区联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 (3)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中药及特色食品为主导的产业基地,以铝、磷、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加工基地。 (4)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避暑胜地及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至2015年,市域常住人口460万人,城镇人口34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5%;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80%,具有足够的集聚和吸纳能力。 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1)积极配合厦蓉、贵广、沪昆、兰海高速公路及贵广、成贵、渝黔、长昆快速铁路等区域性重大交通干线建设,完成贵阳市铁路枢纽建设。

(2)完成贵阳龙洞堡机场扩建工程,在省域内加快形成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协调运行的民用航空网络。 (3)积极配合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 题,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水源储备。 (4)加强以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市域水能资源,提高区域用 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5)启动开阳港建设,形成乌江至长江的重要水运通道,提升城市水运能力, 推进贵阳市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联系。 (6)积极配合中缅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川气入黔工程建设,建成市域主要城镇天 然气输配系统。 (7)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建设,完成轻轨交通网络建设。 五、城市布局 (1)待轻轨修建完毕,对修文、开阳、息烽、清镇等地,实施撤县(市)设区。 届时贵阳市将由云岩区、南明区、金阳区、白云区、乌当区、小河区、花溪区、修文区、开阳区、息烽区、清镇区等构成。 (2)以老城区为中心,实施“北拓、南延、西连、东扩” 的城市扩张策略。 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体“北拓”到麦架、沙文、扎佐区域;推进花溪、小河等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集聚,实现城市南延;以三桥马王庙片区整体改造为重点,实施“西连”战略,促进老城区与金阳新区联系与融合,远景城市空间向西与清镇连片发展;以龙洞堡机场改扩建为契机,打造临空经济区为重点,实施“东扩”战略,建设龙洞堡东部新城,远景向龙里方向推Shen Longbao look in the eyes, for a chance to kill him. Shen Longbao behind smart to keep gendarmes, picked up a brick reservoir in cotton vest, walked into a small alley corner, seeing four weeks nobody will step up and pulled out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概况 一、规划编制背景与技术路线 (一)规划编制背景 宜昌市历史上编制过多次城市总体规划,最近一次城市总体规划(1992-2010年)199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审批实施,对宜昌市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完成,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宜昌市自身发展以及在区域中的地位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通过对1992版总体规划的修编,从规划政策方面对未来发展作出整体把握。湖北省建设厅于2004年批准宜昌市对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于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背景因素有如下方面: 第一,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明确了今后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本次规划的规划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因此规划要立足宜昌实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第二,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发展原则。城市规划涉及城市中多方面利益,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主要目标。第三,近年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规划和措施”等相关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是要依靠中央政府的推动,二是要依靠中部地区的自我努力。在“中部崛起”的大目标之下,具有发展优势的城市和地区将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有机会通过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宜昌是中部地区独具特色,较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具有无可替代的区位和较好的发展条件,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在国家梯度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提出的有关土地和城市规划的政策。主要包括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编制和审批,加强资源、环境和生态要素的研究与保护,建设节约型城市。这对城市的增长方式、用地布局、规划建设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五,《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中提出构筑宜昌都市区,塑造湖北省域副中心的战略构想。湖北省

浅谈三峡库区码头管理

浅谈三峡库区码头管理 宜昌巴东海事处彭锦辉 【摘要】三峡成库后,三峡库区航道变深,通航环境、航道条件明显改善,港口码头作为货物装卸、乘客上下不可缺少的中转站,大大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渐渐成为了港口管理的重点,码头管理刻不容缓。 【关键词】库区码头管理 2008年11月5日三峡库区首次试验性蓄水至172.5米,2009年9月15日又即将开始175米历史性蓄水,三峡大坝至重庆港660千米将成为深水航道。万吨级船队可从宜昌至重庆,三峡库区船舶航行更安全。三峡库区港口随着水位的抬升,呈现一片繁荣景色,码头依港口而建,更加成为港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三峡库区码头管理现状 (一)码头的定义 1、法律法规未定义:笔者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未见确切的“码头”定义。 2、互联网有定义:在互联网上百度百科中,笔者查得“码头定义为海边、江河边专供乘客上下、货物装卸的建筑物”。 3、《新华字典》有定义:在《新华字典(第10版)》中,笔者查找“码”字,查得“码头定义为水边专供停船的地方”。 4、笔者定义:笔者认为无论是互联网上还是《新华字典》中码头定义都还不够全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码头已经成为

了船岸之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码头不仅仅是供乘客上下、货物装卸,还具备船舶修造、船上油料补给、船上物资补给、旅游观光、娱乐休闲等等功能。 所以笔者将码头定义为“设臵在海边、江河边供乘客上下、货物装卸及船舶修造、辅助补给可供停靠船舶的建筑物或坡岸,包括供旅游观光、娱乐休闲的趸船及水上设施。” (二)三峡库区码头的种类 1、从码头的功能看,码头分为: (1)客运码头:主要是普通客船、旅游客船、客货船、高速客船、客渡船停靠,供乘客上下及少许货物装卸。如普通客运码头、旅游码头、高速客船码头。 (2)滚装运输码头:主要是汽渡船、滚装船停靠,供汽车上下。如汽渡码头、滚装船码头。 (3)货运码头:主要是货船(包括危险品船舶、集装箱船舶)停靠,供货物(包括危险品、集装箱)装卸。如普通货运码头、危险品码头、集装箱码头。 (4)其他码头:主要是针对船舶修造、油料补给、物资补给及工作管理等辅助需要而设臵的,如船舶修造码头、水上加油站码头、淡水补给码头、海事专用码头、公安专用码头、航道专用码头。 2、从码头的结构看,码头分为: (1)自然坡岸码头:主要供船舶抵坡岸停靠,一般为斜坡式,岸上设臵有系缆桩。如简易的货运码头。 (2)专用趸船码头:设臵有浮式趸船或浮吊趸船与岸连接。如浮吊装卸货物码头、大型客运码头、危险品码头。 (3)水泥斜坡码头:坡岸为水泥引道,比较平整,主要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XXXX—2020年)》(2017年修订)批后公布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2017 年修订)批后公布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2017 年修订)于2017 年 12 月 5 日获国务院批准实施,现将规划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目的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作为指导城 市发展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较好地引导和促进了贵阳市社会 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国家出台若干支持贵州发展的重大政 策和战略措施,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贵阳市迎来了发展的新 机遇,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为加快适应新常态下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积极应对新型 城镇化下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升的要求,进一步充分发挥城 市总体规划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规,对《贵阳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进行修订。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 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 大发展理念,落实中央、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加速发

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把贵阳市建设成为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三、规划年限 本次修订期限至 2020 年。 四、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 市域:即贵阳市行政区划范围,含南明区、云岩区、白 云区、花溪区、乌当区、观山湖区、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总面积 8034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东起小碧乡、永乐乡、东风镇,西至朱昌镇、 金华镇、久安乡、石板镇,南起党武乡、孟关乡,北至麦架镇、沙文镇、都拉乡;总面积 1244 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东起南明区永乐乡,西至清镇市红枫湖镇, 南起花溪区青岩镇,北至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含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观山湖区及清镇市青龙办事处、红枫湖镇、百花湖乡和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总面积 3121 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 五、城市发展目标 至 2020 年,打造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建成大数 据综合创新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在全省率先实现历史性跨越。 六、城市性质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1-2030年) 文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3.2 项目名称: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1-2030)委托方(甲方):宜昌市规划局 承担方(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家事业法人代码:40001083—0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81001)

院长:(李晓江签名章)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张兵签名章)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2013 年 2 月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建所 主管所长:尹强,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主管主任工:鹿勤,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编制人员名单: 项目负责人:罗赤,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李家志,城市规划师 项目参加人:李海涛,高级城市规划师 龚道孝,高级城市规划师 涂欣,城市规划师 袁少军,高级工程师 孙亮,城市规划师 李婧,工程师

付新春,助理城市规划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策略 (3)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 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战略 (5) 第二节市域资源与环境保护 (8) 第三节市域城镇结构与经济区划 (10) 第四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4) 第五节市域旅游规划 (17) 第六节市域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8) 第四章规划区规划 (21)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4) 第六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5) 第七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27) 第一节对外交通规划 (27) 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 (27) 第二节公共交通系统 (29) 第三节公共停车场 (32) 第八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 (34) 第一节布局原则 (34) 第二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 (34) 第九章居住用地规划 (39)

宜昌市物流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宜昌市物流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宜昌作为建设三峡物流中心的重要物流结点城市, 必须抢抓机遇, 积极推进本地区物流业现代化的步伐. 本文主要从宜昌市的地理交通、物流需求等方面分析了本地区物流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情况下, 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宜昌; 物流; 现状; 措施 Abstract:As a key hub in the supply chain of the Three Gorges Logistics network, Yichang must grasp every opportunity and proactively promote the pace of its logistics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geography and transportation data in this reg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ints out problems of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this city. Practical measures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are recommended as well. Keywords: Yichang; logistics; current status; measures 面对当今的国际国内形式, 宜昌作为长江中上游的地理节点、中西部地区的物流节点、渝东鄂西的商贸节点, 抢抓机遇,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更是当前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 随着宜昌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宜昌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已初步形成, 信息化平台初步建立, 全市的现代物流业、专业物流企业不断壮大. 据《宜昌建设现代物流中心调研报告》的结果显示, 目前外地在宜昌中转的物资运输量占全市运输总量的70%; 外地在宜昌的商品交易额占全市交易额总量的80%; 宜昌港口完成的吞吐量中有71%是为周边地区服务的. 1 宜昌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1.1地理交通现状 宜昌位于西部与长江中下游的交结点, 是国家重要的二类交通枢纽城市. 《湖北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表明:宜昌在区域位置上地处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部物流区域和以重庆、成都、南宁为中心的西南物流区域的交接处, 长江物流通道、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和煤炭物流通道的交汇点, 承担着西南、中南和华东等地的物资中转和接运重任, 在全国的物流区域分布与通道规划中的地位已十分突出.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 宜昌市交通事业飞速发展. 从宜昌市交通局网站上的相关宜昌交通概况及远景规划了解到, 近年来, 宜昌公路、水运、铁路和民用航空等四大运输方式高速、协调发展, 为加快宜昌高标准、高层次、现代化、立体化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公路方面, 宜昌位于沪蓉、沪渝两大高速公路的主通道上, 还有荆宜高速, 在建的宜万高速, 以及即将陆续开工建设的襄宜、宜湘等高速公路. 宜昌已初步建成与周边地区快速通达的公路网络. 在铁路方面, 焦柳铁路、沪蓉铁路穿城而过, 宜昌至万州铁路正在加紧建设, 十堰至宜昌铁路将于2009年开工, 汉宜城际铁路将提前于2011年完工. 宜昌作

荆州港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二号公告

荆州港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二号公告 为了适应鄂西生态经济圈城市经济与长江经济带流域经济的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长江荆州港的港口与岸线资源,以利于城市与港口的和谐持续科学发展,对荆州港进行总体规划,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要求,现予以第二次公示,如对本规划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于十日内向我们反映。 一、报告书简本 1.1规划的背景 荆州市地处湖北中南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为冲击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地势低洼,地面高程一般为28.0~38.0m,地表广布粘土、亚粘土、粉砂及部分淤泥质粘土等。荆州市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地处东经114°32′~115°30′,北纬29°30′~30°20′。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水产资源丰富,轻纺工业基础雄厚,荆州港是交通部公布的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已发展成为长江主干线十大港口和对外开放口岸。 近年来荆州港货物吞吐量迅速增长,2005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521万吨。为了更好地适应荆州市沿江产业布局,荆州市委、市政府在国家和湖北省的政策背景下,提出把荆州建设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作出了“依托长江、抓住两路、呼应浦东、服务三峡、发展荆州”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结构,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迈向现代化的新阶段。为了贯彻执行《港口法》,适应港口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开发的需要,协调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土地和岸线资源,给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做大做强荆州港,荆州市交通局决定将区域内沿江岸线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实施荆州港总体规划。 1.2 总体规划概况 荆州港岸线总长162990米,目前港口已利用岸线39410米,占24.17%,包括长江左岸和长江右岸这两部分。规划岸线总长156720米,规划港口岸线49740米,占31.74%,其中深水岸线长45360米,占28.94%。由城区港区和各县(市)港区共17个港区组成。 荆州港的性质确定为荆州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是长江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是荆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沿江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托。 荆州港总体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规划水平年: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 港口规划的范围为:荆州市所属的荆州区、沙市区以及各县(市)部分地区,重点规划盐卡港区、柳林港区、荆州旅游客运港区、斗湖堤港区和观音寺港区;同时规划郝穴港区、埠河港区、关沮港区、李埠港区、弥市港区和学堂洲港区等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主要内容 发布日期: 访问次数:8028 字号:[ 大中小 ] 2014-09-25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主要内容 一.重新确定贵阳市城市性质 按照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根据城市定位的普遍规律以及贵阳市的主导特征、比较优势,贵阳市城市定位应遵循唯一性原则、认同性原则、美誉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确定贵阳市的城市性质为:贵州省省会 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二.加强城乡统筹,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1.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引导人口、产业、用地向城镇集中,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2.城乡统筹策略 (1)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战略,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城乡有机联系的产业链;加快建立面向“三农”、适当倾斜的公共财政政策;充分利用城市经济、科教、文化、卫生、人才等资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2)制定分类指导的发展规划和政策。针对城镇不同的基础条件、

资源状况和发展水平,引导和鼓励经济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镇进行协作和联动发展,形成重点镇带动一般镇、近郊镇带动边远镇、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 (3)改革公共服务体制,建立优质、高效的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完善通讯、电力、广播电视、文教以及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水利灌溉等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把城市文明带到农村,支持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4)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福利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调整用地布局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由“众星捧月”调整为“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突出“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城市特色。将金阳新区与老城、小河等区域连片发展,共同构成城市核心,同步推进老城区改造与新区建设。建设用地约300平方公里(若以国土口径统计,建设用地289.86平方公里),聚集人口约320万。 (1)一城(主城):以老城区、金阳新区共同构成城市核心,连片发展小河、二戈寨、三桥马王庙、白云等区域,实现城市紧凑、集约发展。主城建设用地约204平方公里,聚集人口约237万。 (2)三带:将百花山脉、黔灵山脉及南岳山脉作为城市建设用地隔离绿化带及生态缓冲区,体现“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布局特色,充分发挥山体绿化对过滤空气、防护污染、调节城市温度、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3)多组团:顺应城市自然地形特征,因地制宜的在主城周边布局4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组团,即主城北部的高新区组团,南部的花溪组团,东部的龙洞堡组团,东北部的新天组团。主城周边组团建设用地约96平方公里,集聚人口约83万。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99173354.html,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360docs.net/doc/699173354.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99173354.html,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99173354.html, 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努力将兰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兰州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 发挥兰州新区产业转移承接大平台、综合交通运输大枢纽、西向南向开放大门户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大数据、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及国际产能合作、生产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等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人才集聚、资源集聚、要素集聚,打造支撑兰州—西宁城市群乃至甘青两省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产业、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科技体制改革、产业品质提升、人才资源集聚、产业合作发展为重点,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深化与中科院系统在兰院所和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等国家战略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大科学工程民用领域装置开发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建,

宜昌市城乡路桔城路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wenben

宜昌市城乡路—桔城路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宜昌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指导城乡路--桔城路片区的开发建设向健康、快速方向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颁 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编制了《宜昌市城乡路--桔城 路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下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宜昌市城乡路--桔城路片区开发建设的法定指导性文件,适用于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是下层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建 筑和市政工程设计管理工作的依据。 第三条规划范围的界定 东南面以桔城路为界,南面以东山大道为界,西面以规划道路城乡路为界,东北面以汉宜高速公路为界。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68.69公顷。 第四条规划编制的依据 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4、《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5、《宜昌市综合交通规划(2005-2020年)》 6、《宜昌市中心城区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 7、《宜昌市伍家岗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8、《宜昌市东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9、《宜昌市城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0、《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 11、《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2、本区现状调查资料和国家、省、市其它相关法规和规范 第五条规划原则 本规划在《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指导下,结合开发建 设的实际需要,以合理布局、功能明确、注重环境、完善配套、依托区位、 发挥优势为总原则。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特色 建设原则、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第六条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以宜昌市城市建设“东拓”为契机,宜昌东站、城东大道、城东生态新 区等的兴建为发展机遇,带动片区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 合理性和效益化。 2、在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发展框架下深化、细化土地的使用功能。严格 依据《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确定土地开发中的各类技术指标, 为规划管理提供科学、可操作的依据。 3、尊重规划区内的自然地形地貌,在充分调查、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本着 “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的原则,精心构筑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 功能完善、富有时代特色的整体化、生态化、个性化与弹性化相结合的城 市生活区。 第七条功能定位 1、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综合性居住片区; 2、城区次中心的公共设施辅助区; 3、服务于宜昌东站的对外交通区; 4、富有自然特色的综合景观片区。 第八章规划性质 以商贸、居住、休闲为主,建设环境优美、各项配套设施齐全的综合性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