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培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培训
----新理念、新形式、新教法
为便于广大教师全面理解和认识《思想品德》教材,下面就教材编写理念、呈现形式和教学方法等做进一步说明。
一、新教材,新理念
人教版新的《思想品德》教材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产物。要走近新教材,首先就要走近新教材所蕴含的新理念。具体而言,新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人性化
以往我们比较注重教材的严肃性,忽视学生的接受性;注重理论知识的严谨、系统,忽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容易导致学生盲目迷信书本,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材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道墙。新的教材寓理于具体事例之中,寓情于可亲可近的活动之中,少了一板一眼的说教,多了人情入理的引导、选择,学生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融入教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行文风格上看,新的《思想品德》教材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氛围。标题都是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人性化语言,提问都是探讨式、合作式的,叙述性的文字都是交流性的。即使结论性的文字,也不是纯理论性的阐述,而是情景交融的对话。
例如,在讲到培养自立能力要多锻炼时,教材用了这样一段文字:“要想知道李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必须在水
中反复练习。同样,要培养自立能力,也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完全可以相信,这种美的语言对于学生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教材人性化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个人的充分发展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条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感悟程度、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感和选择。对此,我们不是视而不见,而是倍加尊重,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材中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人而异的,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例如在“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这一框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即要求学生“把下列句子写完整,体验自己对自己的尊重与喜爱”。其中说道:
“我不漂亮,但我很喜欢自己,因为我很聪明,我很勤奋,
“我的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我已找到原因,我会奋起直追,我会……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因人而异的,教材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给出答案,而是充分“留白”,给学生留下发挥个性的空间。
(二)凸现生活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思想品德是生活的需要,它源于生
活而又以生活为归宿,一切追求美好生活的人都应该从内心深处欢迎而不是拒绝一切合理的行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品德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新的《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新教材构建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社会”这样一个逐步扩展的生活主题。教材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事例、问题、冲突,设置令人深思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辨别、选择,把相关的思想品德规范寓于形式多样的现实生活之中,使学生感到这些规范源于生活,是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需的。
如讲自尊时,不是注重从理论上加以分析、论证,而是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进行导人:“升人中学以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为的是塑造更好的形象,以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这些都是自尊的表现。当我们果然受到他人的肯定,终于得到集体和社会的赞扬时,就会感到分外高兴,因为我们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
从这段文字来看,其中所涉及的行为表现都是学生能真实感受到的,所讲的话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能感觉到这里说的是他们自
己的心里话。这一点体现在新的《思想品德》教材的方方面面。这样,教材就成了与学生对话和交流的“伙伴”。
(三)“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
江泽民同志要求青年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他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小学以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为主,中学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活动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而且这些活动不是远离学生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如在“旧新又新我常新”这一框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回顾自己的经历,找出几件有助于你成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对照自己的经验,总结自己的优点。根据自己的教训,总结自己的缺点。”又如“身边的诱惑”第一目的导入是这样的:“看到小兵被评为三好
学生,走上领奖台,老师的赞扬、同学的祝贺、家长的兴奋,李平十分羡慕。怎么办?空想是没有的,关键是用自己的行动实现心中的理想。李平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经过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的典型事例,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但课堂的活动不等于具体事例的简单罗列,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引发学生思考,从具体事例中引出道理,从个别中得出一般,在体验中升华情感。
同时应该说明的是,活动中的材料是有生命的,这种生命力就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学生也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有意识地搜集有提炼意义的典型材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加以活动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教材中的活动材料不可能适应任何地区的任何学生,更不可能对任何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典型性,而活动材料一旦失去典型性,整个活动开展起来就不可能达到最佳效果。有经验的思想品德教师都是十分注重积累各种材料的,他们的材料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能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材料并将其活动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活动。可以想见,这种活动会受学生欢迎的。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帮助学生走向生活的平台,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关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果我们还是把活动当做一种“点缀品”,当做活跃气氛的一种手段,那就说明我们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