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汇总(附练习)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含答
案)
课案2 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随堂演练
1.请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下面一首宋诗。

暮春即事
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解析:此题的要求就是赏析诗歌的动静手法,那么,解答题目时就要分析诗歌中何为动,何为静,并体会动静关系,结合诗歌内容指明表达效果。

答案:这首诗运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

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书桌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这是动景,并以此来映衬“闲坐小窗读周易”的静景。

这样动静结合,以静意观动景,表现了环境的宁谧,读书的投入,达到了忘我境界。

2.(2014浙江萧山五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 借景抒情呀,这可太常见啦!就像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不就是通过描写敬亭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嘛,把自己的孤独寄托在山景中,多妙啊!
2. 托物言志也不少呢!比如于谦的《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助石灰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哇,这多厉害呀!
3. 还有夸张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这夸张手法用得,那愁绪好像一下子就蹦到你眼前了,你说神不神奇?
4. 对比也很有意思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对比,社会的不公就凸显出来了,杜甫真牛啊!
5. 象征也很常用哦!像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不就象征着那些阻碍嘛,多形象呀!
6. 拟人也很有趣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作会裁剪的人,这想象力,绝了!
7. 动静结合也很棒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静静地照着,泉水潺潺地流着,那画面感,哎呀,美极了!
8. 用典也不少见呀!“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面的典故让诗句更有内涵了,不是吗?
9. 白描也很有味道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简简单单的几个词,就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画面,真厉害!
10. 烘托也很重要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环境的烘托,让那种压抑的氛围扑面而来,你能不感受到吗?
总之,古诗中的这些表现手法真的是太神奇了,让古诗变得那么丰富多彩,魅力无穷啊!。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汇总及例题解说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汇总及例题解说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汇总及例题解说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一、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类别(一)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1、记叙。

2、描写。

可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议论。

4、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分为寓情于景借用典故_________乐景哀情__________________托物言志__________________以景结情例:1、直接抒情登幽州台歌_________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_________3、托物言志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_________4、以乐景写哀情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_________5、以景结情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_________练习: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唐]韦应物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给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现就古人在诗词歌赋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简单归纳如下:一、用典(一)用事:借古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等。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常见的用典意思投笔:弃文从武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长城:守边的将士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楼兰:边境之敌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折腰:屈身事人杜康:酒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桑榆: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尺素:书信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双鲤,鲤鱼,鲤素:书信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五柳:隐者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鸿鹄:人有远大志向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牧童:淡泊,田园生活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明月:乡愁青云:高的地位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青紫:高官显爵丁香:愁心或情结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蝉鸣:悲秋青天:清官落花:伤春落叶:秋天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二、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三、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四、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五、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完整版)古诗表现手法练习及答案举例

(完整版)古诗表现手法练习及答案举例

古诗表现手法练习及答案举例一、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这些诗词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试做分析。

1、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

自多情。

答:【明手法】细节描写【阐运用】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析效果】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2、东栏梨花 [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答:【明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阐运用】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

【析效果】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

3、台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答:【明手法】怀古伤今,对比【阐运用】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析效果】表现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4、玉楼春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答:【明手法】拟人手法。

【阐运用】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

【析效果】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

5、乌衣巷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明手法】对比【阐运用】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

(完整word版)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

(完整word版)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

(完整word版)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1.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2.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这首诗歌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3.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象征: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如“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含真题及答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含真题及答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含真题及答案一、表现手法概述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 抒情手法: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物抒怀、怀古伤今七种。

2. 描写手法:主要是衬托、对比、白描、细描、动静、虚实、抑扬、映衬、伏笔、象征、渲染、烘托等。

3. 修辞手法: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等。

二、真题解析及答案【2018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洞仙歌·夏夜追凉司马光葆席再三思,此夜如何舍?赖有微凉入,窗户未能阖。

卷帘无语寂寥中,一片凉云外,明月在林梢。

夜久无眠,起寻芳草。

绿阴满地,露光闪金,叶动风摇,香气满衣。

徘徊不已,身心舒畅。

忽觉凉风起,月上柳梢头。

10. 词中“卷帘无语寂寥中,一片凉云外,明月在林梢”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此处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词人通过“凉云”“明月”等意象,营造出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词人将自己的孤寂之情巧妙地融入其中。

【2016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词牌:念奴娇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1. 词中“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此处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通过“纷纷暮雪”的动态描写与“风掣红旗”的静态描写相结合,突显了边塞雪景的奇寒与恶劣,同时也展现了守边将士的英勇与顽强。

【2014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古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备战高考语文古代诗歌解题秘诀及训练

 古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备战高考语文古代诗歌解题秘诀及训练

02 古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赋比兴、抑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

但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

而以下所讲的则是狭义的表现手法,是除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外的常用的诗歌表达技巧。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示例: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赏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

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无尽的情味。

2. 渲染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赏析:杜诗一连出现风、天、猿、渚、沙、鸟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凄清肃杀的特点。

3.烘托。

它是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来表现某种情感、情绪的一种手法。

如《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用两个“笼”字渲染出一种迷茫飘渺的气氛,从中流露出诗人迷茫苦闷的情怀,这是非常典型的烘托手法。

◎示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赏析:《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烘托罗敷的美,比从正面直接描写其形貌美在哪里节省笔墨,且更具有艺术魅力。

4、对比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表现手法(答案示例+诗意赏析+参考答案)

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表现手法(答案示例+诗意赏析+参考答案)

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表现手法(答案示例+诗意赏析+参考答案)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诗人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

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用典。

1. 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鲜明。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韦庄[注]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诗意赏析〗在唐代诗人那里,“回家”与“仕进”是一对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

对于锐意进取、自视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业无成,宁可“一醉任天涯”,也决不轻易还家,所以必须坚忍地前行。

在此背景下,韦庄将“流离”“别家”当作一种习惯,使之成为生活常态。

与其他诗人相比,韦庄似乎表现得更为洒脱,更加决绝。

“等闲挥袂客天涯”,唐人的胸襟、气度与抱负尽出,毫无悲切之感。

韦庄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是唐末乱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这句诗,最能表现唐代士子的气度。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之情表露无遗,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诗人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题: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达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1.审题。

题干要求分析表达情感的方法,“简要分析”隐含着必须结合诗句的要求。

2.“流离”成“惯”,“客天涯”也不过“等闲挥袂”之事,再结合后两句理解,可知此处使用了衬托的手法,把诗人进取的锐意、胸襟的洒脱,表现得淋漓尽致。

3.更进一层,还有孤灯、斜月等意象,使诗人的精神世界愈加丰富起来,更好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中国古代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中国古代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

27种诗词的常用表现手法,建议收藏,细细品读,写作不在难

27种诗词的常用表现手法,建议收藏,细细品读,写作不在难

27种诗词的常用表现手法,建议收藏,细细品读,写作不在难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 借景抒情呀!你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不就是通过描写这些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嘛!这就像我们看到美丽的风景会心情愉悦一样。

2. 托物言志呢!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不就寄托了作者高洁的志向嘛,就如同我们通过一件喜欢的物品来表达自己的个性。

3. 夸张多有意思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哇,那瀑布得有多长呀,这就是夸张的魅力呀,好像把我们的想象一下子拉到了极致。

4. 对比也常见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贫富的对比多强烈呀,就好像把两个极端摆在我们面前。

5. 象征也很妙呢!“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不就象征着坚韧不拔嘛,跟我们追求梦想时的坚定很像呀。

6. 烘托也不错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广阔的沙漠和孤单的烟不就烘托出一种寂寥的氛围嘛,就像我们身处一个特别的环境会有特别的感受一样。

7. 用典也很厉害呢!“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用周瑜的故事,多有深度呀,就像我们讲一个有内涵的典故来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

8. 白描很简洁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简简单单的几个词就描绘出一幅画面,这多神奇呀,跟我们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个场景似的。

9. 动静结合超棒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静有动,多生动呀,就好像我们的生活有安静的时候也有热闹的时候。

10. 虚实结合也很独特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多有意境呀,就像我们做梦和现实交织一样。

我觉得这些表现手法让古诗变得丰富多彩,就像我们的生活因为各种不同的方式而变得有趣!。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例题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例题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例题及答案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和烘托等。

1.出发。

例:阅读下而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横渡湘江①杜审言深夜② 花园里过去的旅行是悲伤的,今年春天的花鸟也是悲伤的。

它不像湘江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一)杜甫看到客人的悲伤,歹徒在春天来到了江庭。

也就是说,送花进修③, 并且教英宇泰定宁。

【注]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在这次流放途中。

②迟日:春天。

③ 命运:匆匆忙忙。

《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句和《绝句漫兴九首(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都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春天的花鸟是用来娱乐人们的。

穿越湘江的鸟语花香,只会使诗人心中的边塞之情倍增;在《九首绝句》(一)中,当诗人看到这些花时,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创作;当你听到莺唱歌时,你会觉得它太叮当了。

《渡湘江》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通篇运用反衬和对比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诗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诗人渡江南下,看到江水滔滔北流,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抒发了怀念京国的悲思愁绪。

《九首绝句(一)》着重描写诗人忧思春天的情感。

第一句概括了诗人目前沉浸在客居的忧郁之中,无法自拔。

第二句话是春天不知道人类的感受。

他轻率地来到江庭,闯入了诗人的眼睛。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诗人的责备之词:花开得匆忙,莺哭得频繁。

看来他们是故意来捉弄其他国家担心自己国家的流浪儿童的。

这首诗运用了“以乐写悲”的艺术手法,符合生活的现实,使悲伤成倍增加。

题目要求从情与景的关系来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含答案)1.这首宋诗《暮春即事》通过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读书人专心研读的情景。

诗中描写了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书桌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等动态景象,以此来映衬“闲坐小窗读周易”的静态景象。

这样的动静结合,以静意观动景,表现了环境的宁谧和读书的投入,达到了忘我境界。

2.这首唐诗《早寒有怀》通过描写黄昏江景的迷茫,烘托出作者心境的迷茫。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上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作者于迷茫的黄昏江景中寄寓了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

3.这首诗《台城》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古讽今。

诗人身处晚唐,回顾六朝旧事,借吊古城之名,抒发了对时事的感伤情绪。

诗中写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些景象都在借古讽今,表达出诗人对当时时局的感慨。

4.这首宋词《蝶恋花·旅月怀人》通过描写月色、乌鹊、故人、梅花笛、蟋蟀、芭蕉等景象,表达了词人思念远方的情感。

词中写月去疏帘才几尺,XXX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XXX,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遮掩窗儿黑。

这些景象都在表达词人思念远方的情感。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解析:本题需要分析词人在描写离别、乡愁时所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①借景抒情。

词人通过描绘烟柳、淡云、孤雁、XXX等景物,来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和乡愁之情。

②运用比兴手法。

如“浮生长恨飘蓬”,将人生比喻为一片漂泊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词人对于人生的不安和无奈。

③运用排比手法。

如“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通过排比的方式,把词人的心情表现得更加深刻。

④运用拟人手法。

如“酒醒人静奈愁浓”,将愁情拟人,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悲凉和痛苦。

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训练

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训练
▪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 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 (4)排比: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 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5)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 有音乐美。
▪ (6)对比:能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 够加强节奏感。
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训练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考题设计]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 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 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 什么内容、情感。
表达技巧 1 表达方式 2 修辞手法 3 表现手法 4 结构章法
考点阐释
赏析表达技巧 1 修辞手法: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通感 双关 反复等 2 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1) 描写方式: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白描 (2)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等 3 表现手法:衬托 对比 渲染 联想想象 欲扬先抑 动静结合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 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 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 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 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 纱窗,不思量! 【注】寒螀jiāng:寒蝉。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 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 的强烈愿望。

(鉴赏)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及例题

(鉴赏)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及例题

(鉴赏)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及例题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或者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反衬,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衬托,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以声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2、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衬托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

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无尽的情味。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问】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汇总(附练习)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古诗词中常会使用一些表现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突出作者的情感。

表现手法多种多样,用法也灵活多变,学会赏析诗词中的表现手法,是诗词鉴赏的学习重点之一。

今天,《七彩语文·初中》编辑部为同学们整理了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起来学习吧!01直接抒情1.定义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2.案例赏析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02借景抒情1.定义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2.案例赏析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03托物言志1.定义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述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和议论表达出来。

这是一种间接抒情。

2.案例赏析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其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表象,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的目的。

04情景交融1.定义诗词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使人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2.案例赏析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05动静结合1.定义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2.案例赏析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06以动衬静1.定义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2.案例赏析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歌中所写景物的情态,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显了春涧的幽静。

“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

07乐景写哀1.定义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2.案例赏析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看似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

以乐景衬托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08借古讽今1.定义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2.案例赏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开头两句以问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出来;“千古兴亡多少事”,概括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

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09渲染1.定义渲染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

2.案例赏析长秋信词(其一)[唐]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首句点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0烘托1.定义衬托中的正衬,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

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

2.案例赏析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描写了六个特点鲜明的景物: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通过这些景物渲染秋天的肃杀苍凉的景象,烘托出一股浓浓的悲哀之情。

11用典1.定义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表现手法。

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2.案例赏析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借用了姜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12虚实结合1.定义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

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

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2.案例赏析咸阳城东楼[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颈联写城楼下近景,虚实结合。

强调过去的深宫禁苑,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

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13抑扬1.定义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2.案例赏析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练习巩固琅玡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1.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出关[清]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暮春即事[宋]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3.请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上面这首诗。

答案解析1.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容。

【解析】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玡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

结尾两句用溪水漂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

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2.这句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对比与象征手法的运用。

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

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涵了思乡的情感。

【解析】首先要找出诗歌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突出特点,然后结合对诗句的分析回答。

此句中“马前”是“雪”,“马后”是“桃花”,显然马前的景象与马后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而在这里“桃花”与“雪”两个物象也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

3.这首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

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书桌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这是动景,并以此来映衬“闲坐小窗读周易”的静景。

这样动静结合,以静意观动景,表现了环境的静谧,读书的投入,达到了忘我境界。

【解析】此题的要求就是赏析诗歌的动静手法,那么,解答题目时就要分析诗歌中何为动,何为静,并体会动静关系,结合诗歌内容指明表达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