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血管缝合基本技术与缝线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

合集下载

胃肠吻合专家共识_2008_

胃肠吻合专家共识_2008_

指南与共识文章编号:1005-2208(2008)10-0810-04胃肠吻合专家共识(2008)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学组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C 胃肠吻合是一项外科基本技术,规范的胃肠吻合对于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胃肠吻合涉及缝合材料、缝合技术、吻合方式等内容。

吻合器的使用对改进胃肠吻合技术有重要意义,使胃肠吻合标准化和程式化,显著提高了安全性。

腹腔镜辅助手术中,消化道的重建是通过开腹小切口进行,在手术操作方面与开腹手术并无大差别。

因此,。

1 手工缝合材料1.1 缝线 胃肠吻合的理想缝线应该具备如下特征:无致敏性、无致癌性、张力足够、易于成结,且表面不利于细菌附着,在体内吸收时仅引起轻微组织反应。

目前手工吻合中最常用到的缝线是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和丝线。

1.1.1 可吸收缝线 在体内经水解吸收,组织反应轻,无异物存留。

目前胃肠吻合最常用的型号为320或420,可用于胃肠道全层缝合及浆肌层缝合。

1.1.2 丝线 是由蚕丝编织制成的不可吸收缝线,通过不断改进,目前的丝线在防止细菌附着、减轻伤口切割、减少毛细现象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但是其在体内的组织反应、缝线相关感染等仍然高于可吸收缝线。

目前可将320或1号丝线用于胃肠道浆肌层的缝合。

在消化道重建方面,由于丝线吻合的异物肉芽肿发生率、线结残留率及吻合口水肿、溃疡、出血发生率等均显著高于可吸收线,推荐使用可吸收缝线。

1.2 缝针 理想的缝针应该具备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抗弯性,缝针还应具有较好的持针稳定性。

手工胃肠吻合时需使用针体纤细,针形为1/2弧的小圆针,可以最大限度减轻缝针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持针钳应夹在针体的后1/4到1/2,不可夹在针线连接处。

2 吻合器的选择吻合器的应用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保证了手术质量。

此外,吻合器技术还具有以下优势:由于小血管可以从吻合器“B”形缝钉的空隙中通过,故不影响缝合部及其远端的血液供应;缝钉为金属钛或钽制成,与手工缝线相比,组织反应小;由于缝钉排列整齐,间距相等,保证了组织的良好愈合;机械吻合将开放式缝合变为密闭式缝合,减少消化道重建时造成的污染。

血管外科百例实践题锦_随笔

血管外科百例实践题锦_随笔

《血管外科百例实践题锦》读书随笔目录一、血管外科基础理论与知识 (2)1. 血管解剖与生理 (3)1.1 动脉系统 (4)1.2 静脉系统 (6)1.3 淋巴系统 (7)2. 血管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8)2.1 动脉疾病 (9)2.2 静脉疾病 (11)2.3 淋巴水肿 (12)3. 血管手术基本技术 (13)3.1 常用血管手术切口 (14)3.2 血管缝合技术 (15)3.3 血管移植技术 (16)二、血管外科临床实践 (18)三、血管外科微创技术 (19)四、特殊血管疾病的诊疗 (20)五、血管外科护理与康复 (22)六、案例分析 (23)七、未来展望与挑战 (24)八、总结与展望 (26)19. 读书感悟与收获 (27)20. 对血管外科未来的期待 (28)一、血管外科基础理论与知识在阅读《血管外科百例实践题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血管外科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血管外科作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且深奥。

我深知要学好这门学科,必须对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都有充分的掌握。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血管外科的基础知识,包括血管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这些内容对于我后续学习血管外科的诊疗技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这本书,我对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血管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们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了解血管的生理结构,掌握其常见的病理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书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使得我能够逐步掌握这些复杂的概念和原理。

关于血管的生理调节、内皮细胞的生理作用以及血管的再生能力等知识点,都让我对血管外科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血管外科的临床实践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了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案等。

这些内容都是血管外科医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掌握的,通过书中病例的介绍和分析,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临床实践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心脏外科缝合及吻合基本技术与缝线材料选择专家共识

心脏外科缝合及吻合基本技术与缝线材料选择专家共识

心脏外科缝合及吻合基本技术与缝线材料选择专家共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简介心脏外科手术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缝合及吻合技术的精湛程度以及合适的缝线材料的选择。

缝线在普通外科的应用

缝线在普通外科的应用
皮肤缝合
推荐缝合材料:抗菌薇乔(控释8针包装) 对您和病人的益处: 1)可吸收,减少病人体内异物存留及因丝线引起的肉芽增生 2)针线1:1,损伤小,减少渗漏及出血风险 3)抗菌涂层,为污染切口提供保护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胃肠吻合专家共识:在消化道重建方面,由 于丝线吻合的异物肉芽肿发生率、线结残留率及吻合口水肿、溃疡、 出血发生率等均显著高于可吸收线,推荐使用可吸收缝线。
2011GS Sales Tools Updated
甲状腺手术-手术关键缝合步骤及缝合材料推荐
颈白线缝合
推荐缝合材料:抗菌薇乔(控释8针包装) 对您和病人的益处: 1)可吸收,减少病人体内异物存留及因丝线引起的肉芽增生 2)针线1:1,损伤小,减少渗漏及出血风险 3)抗菌涂层,为污染切口提供保护 《中国实用外科杂
2011GS Sales Tools Updated
肝脏手术-手术关键缝合步骤及缝合材料推荐
肝切面
推荐缝合材料:抗菌薇乔(肝针-钝针)
对您和病人的益处: 1)可吸收,减少病人体内异物存留及因丝线刺激引起的肉芽增生 2)钝针,适用于脆性脏器 2)抗菌涂层,为切口提供保护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肝脏手术中的缝合 吻合技术和材料选择专家共 识:肝脏手术中,因肝脏愈合较快,应选用人工合成可吸收性缝线, 多采用薇乔钝针缝合肝脏。
2011GS Sales Tools Updated
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 II)手术关键缝合步骤及缝合材料推荐
胃肠吻合口加固、肠肠吻合、胃残端大弯侧缝合加固
推荐缝合材料:抗菌薇乔(控释8针包装) 对您和病人的益处: 1)可吸收,减少病人体内异物存留及因丝线引起的肉芽增生 2)针线1:1,损伤小,减少渗漏及出血风险 3)抗菌涂层,为污染切口提供保护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胃肠吻合专家共识:在消化道重建方面,由于丝线吻合的 异物肉芽肿发生率、线结残留率及吻合口水肿、溃疡、出血发生率等均显著高于 可吸收线,推荐使用可吸收缝线。

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解读(2)(1)(1) - 副本

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解读(2)(1)(1) - 副本

专家共识要点——3.2 敷料更换与导管维护
1. 评估: 2. 更换指征/时机 3. 皮肤消毒 4. 敷料选择 5. 固定方法 6. 穿刺部位保护
专家共识要点一3.2敷料更换与导管维护
推荐
3.2.1评估
(1 )评估患者病情、局部情况和过敏史。 (2)评估患者自我管理导管的能力和向医护人员报告穿刺处异 常 的意愿。 (3)每日评估敷料/固定装置的完整性,患者的皮肤情况、舒适度 及皮肤损伤的潜在风险。
推荐
3.1.5量与频次 (1 )导管冲管量应以冲净导管及附加装置腔内药物为目的,原 则上应为导管及附加装置内腔容积总和的2倍以上。
证据 推荐 级别 意见
I
A
(2 )封管液量应为导管及附加装置管腔容积的1.2倍。 (3 )暂不使用的外周静脉短导管,应间隔24 h冲封管1次。
治疗间歇期的PICC ,至少1周冲封管1次,治疗间歇期的 PORT, 一般4周冲封管1次。
专家组就推荐意见的强度达成如下共识:
A类:已证实/一致公认有效,可以指导 实践;
B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有效, 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指导实践;
C类:有关证据/观点提供了一些支持, 但应注意其应用局限;
D类:证据薄弱,仅基于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要点
冲管与封管 /
01 静脉导管拔除 04
辅料更换与导管维护 02 教育培训
B
敷料保护穿刺点,管状纱网固定导管。
解读:1、对于使用固定座来加强固定而言,需把固定座与皮肤缝合,增加了痛苦, 拔管时需要拆线操作复杂,且固定效果不好,易脱落和撕伤皮肤。 2、如需额外固定,最好采用便于取下的简单袖套,以保证穿刺点的观察。
专家共识要点 - 3.2 辅料更换与导管维护

甲状腺手术切口缝合技术和材料选择

甲状腺手术切口缝合技术和材料选择

甲状腺手术切口缝合技术和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学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病人对颈部术后切口外观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临床外科医生应在保证甲状腺手术质量的同时,通过采用正确的方法,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减少切口瘢痕,降低其外显性,最大程度地满足病人的美容要求,提高生活质量。

1甲状腺手术的切口及入路理想的甲状腺手术切口选择必须满足术野显露充分、便于操作、愈合后隐蔽美观的要求。

1. 1一般甲状腺手术切口与入路1. 1. 1颈前弧形切口也称为Kocher切口,是最常用的甲状腺手术切口。

适用于绝大多数的甲状腺良性疾病及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手术。

具体方法是在胸骨切迹上方1~2 cm沿皮纹方向做衣领状与皮纹平行的弧形切口。

注意要避免切口与局部皮纹不平行,形成交叉。

该切口手术愈合后因有颈部皮纹遮掩而最为隐蔽。

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切口应尽量短,以满足病人的美观需求,一般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或中部即可。

对于巨大甲状腺肿,有时需要将颈部弧形切口沿患侧胸锁乳突肌向上延长以便充分显露。

应当指出,虽然切口的长短和瘢痕大小能够影响外观,但一个偏移倾斜、比例失谐或弧线不佳的切口对视觉的冲击作用则更大。

因此,在做颈前弧形切口时,应尽量按人体美学的原则力求颈部切口对称。

常用的显露甲状腺的入路包括: (1)经颈正中线入路即沿颈白线切开颈深筋膜浅层及两侧舌骨下肌群间较为疏松的筋膜和甲状腺峡部的外科被膜直达甲状腺峡部。

对于绝大部分病人该入路能够很好地显露甲状腺。

颈正中线入路的优点是一般不需结扎颈前静脉,无须切断舌骨下肌群,出血少、术野清晰,术后颈前皮肤肿胀和疼痛较轻,伤口表面平坦。

此入路目前最为常用,损伤最小,符合现代外科微创的治疗原则,熟练掌握该入路可满足绝大多数甲状腺疾病的手术显露要求。

(2)横断舌骨下肌群入路对于部分甲状腺瘤体较大者,估计颈正中线入路很难予以充分显露时,可选择横断舌骨下肌群入路。

剖宫产术缝合技术及材料选择专家共识(完整版)

剖宫产术缝合技术及材料选择专家共识(完整版)

剖宫产术缝合技术及材料选择专家共识(完整版)剖宫产术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产科手术,可用于处理难产和高危妊娠。

为了规范剖宫产手术的实施,___于2014年制定了《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提出了剖宫产手术指征、术前准备及手术步骤等方面的建议。

缝合是剖宫产术的关键环节,手术并发症与切口缝合密切相关。

目前,对于剖宫产切口的缝合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规范。

因此,结合___相关缝合技术与材料选择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制定本共识,以规范剖宫产术的缝合技术及材料选择。

剖宫产术的缝合可分为子宫切口缝合、壁层腹膜、腹壁肌肉及筋膜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的缝合。

其中,子宫切口缝合的目标是恢复解剖结构、止血、降低切口感染风险。

现有证据表明,子宫切口双层缝合优于单层缝合,连续单纯缝合优于锁边缝合。

子宫切口缝合推荐使用连续单纯双层缝合。

具体方法是,从术者对侧开始,Allis钳夹好切口顶部,对齐子宫切口上下缘,多使用1-0可吸收线,从一侧子宫切口顶端外0.5~1.0 cm开始全层连续单纯缝合子宫肌层全层,尽量不穿透内膜,注意对合,针间距约1.5cm,针与切缘间距约0.5 cm。

缝合至切口顶端,最后一针扣锁缝合或单独缝合打结,注意超过切口顶端0.5~1.0cm。

子宫切口第二层缝合从术者侧向对侧将子宫体部浆肌层(含子宫肌层外1/3~1/2及反折腹膜)使用1-0可吸收线做连续缝合,进针应在第一层针距间,缝到对侧后与第一层保留的缝线打结(也可以单独打结)。

缝合完毕后常规检查切口是否有出血,如有出血需缝合止血。

目前国内大多使用1-0合成可吸收缝合线作为子宫切口缝合材料。

该材料具有抗张强度大、柔韧性好、操作方便、对组织损伤小、反应小等优点,在缩短手术时间、促进子宫切口愈合等方面明显优于铬制肠线、丝线等。

在同等条件下,含抗菌剂的可吸收缝线更受推荐,因为它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并减少线结反应和切口疼痛。

2016年WHO《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全球指南》和2017年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关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指南》均推荐各类手术中使用含抗菌剂的缝线,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

《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

胆道的重建:
通常采用6-0/7-0的普里灵间断或连续缝合. 如胆管直径细小则采用间断缝合;如胆管的条件不适合端端吻合则行胆管空 肠Roux-en-Y吻合.
肝脏手术中缝合材料的选择
一.肝脏手术中,肝脏愈合较快,应选用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多采用30钝针抗菌薇乔缝合肝脏.适当选用可吸收性夹,钛夹等.
二.对于小的管道,使用人工合成多股编织可吸收(2-0/3-0)结扎即可. 三.对于大血管,肝静脉等:应使用人工合成单股不可吸收缝线(普里
《共识》目的和意义
改变国内缺乏明确临床指导意见的现状 规范国内普外科缝合材料选择与缝合技术应用 为继续医学教育和中青年医师培养提供参考
目前临床缝合材料及技术的现状
缝线
吻合器
各种消化道重建器械、丝线的广泛使用
器械缝合无法取代手工缝合
器械缝合的优势
简化深部和不易暴露部位操作 操作更为规范、精确操作更为规范、精确 显著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并发症
普通外科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 选择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手术学学组
《共识》审定委员会
总 审 定:赵玉沛 主任委员:陈规划

员:
姜洪池 全志伟 刘永锋 吕毅 唐健雄 任建安 秦新裕 李宁 梁力建 杨广顺 杨连粤 苗毅 窦科峰 刘荫华 郑成竹
《共识》编写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忠涛 委 员:
手工缝合可作为器械缝合的适当补充
缝合效果不满意者应作适当处理 器械不能完全取代手工操作
缝线的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丝线、肠线 尼龙线(Nylon,如Ethilon爱惜良) 人工合成的不可吸收缝线 聚酯线(Polyester,如Ethibond 爱惜邦) 聚丙烯线(Polypropylene,如Prolene 普理灵)

外科缝合线的发展历程及在普通外科的临床应用

外科缝合线的发展历程及在普通外科的临床应用

外科缝合线的发展历程及在普通外科的临床应用李汉军;曹庭加;卢绮萍【摘要】缝合线是手术中应用最广泛,也是最基本的材料.医用缝线的新材料和革新设计的不断涌现,对手术进程和效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文中对外科缝合线的发展历程、分类、用途及在普通外科的临床应用选择进行总结与阐述.【期刊名称】《腹部外科》【年(卷),期】2014(027)001【总页数】3页(P64-66)【关键词】缝线;普通外科【作者】李汉军;曹庭加;卢绮萍【作者单位】430070,武汉,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普通外科;430070,武汉,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普通外科;430070,武汉,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普通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医用缝线的新材料和革新设计的不断涌现,对手术进程和效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对缝线的发展历程及在普通外科的临床应用做一简单介绍。

一、缝线的发展历程依据材料的来源,缝线的发展可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天然材质阶段。

人们开始使用线绳和动物的腱膜进行关闭伤口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

东非部落的人们曾使用动物的肌腱结扎血管,古希腊时期的医生曾使用金属丝缝合伤口。

古埃及时代以后,陆续出现了亚麻、马鬃、皮革、棉线及其他植物纤维等缝合材料。

头发也曾被作为缝线。

公元前150年,Galen提出了“肠线”的概念,但真正的经过灭菌处理的以羊或牛的小肠黏膜为原料的肠线是在19世纪末出现的。

同时期,丝线问世并作为不可吸收缝线广泛应用。

丝线是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外科缝线。

第二阶段为人工合成材质阶段。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外科手术的范围和难度不断增大,外科医生对缝线的张力、操作性和吸收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增高,在工业化工等发展的基础上,外科缝线逐渐进入人工合成材质时期,并向着新型聚合体材料的方向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相继问世了尼龙线(如ETHILON®爱惜良TM)、聚酯线(如MERSILENE®慕丝林TM、ETHIBOND®爱惜邦TM)、聚丙烯线(如PROLENE®普理灵TM)、聚丁酯线(人工合成的不可吸收缝线),以及以聚糖乳酸910[如VICRYL® (Polyglactin 910)薇乔TM等]、聚乙醇酸(Dexon)线、聚糖醇酸PGA缝线、聚二氧六环酮[如PDS®II (Polydioxanone)普迪思TM]、聚葡聚糖醇酯(Maxon)线、聚糖己内酰胺[如MONOCRYL®(Poliglecaprone 25)单乔TM等]为主的多种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

腹部切口的合理选择专家共识_2008_

腹部切口的合理选择专家共识_2008_

指南与共识文章编号:1005-2208(2008)10-0793-04腹部切口的合理选择专家共识(2008)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学组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C 腹部切口选择的位置是否合理、切开与缝合是否正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手术的成败。

由于病灶在腹腔内的位置不同,病变的性质和手术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因此,腹部切口的位置和长短也必须因人而异,强调个体化对待,尽可能选择一个适合病人的最理想切口。

1 腹部切口选择的原则一个理想的腹部切口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切口通常在靠近病变的部位,能够直接到达被手术的病灶,而且有足够的长度,可以提供良好的显露和手术野。

通常而论,切口宁可适度而勿太小,不能强求小切口而增加手术难度或发生并发症。

手术范围需要扩大时,切口能向相应一致的方向或其他方向延长,而不至于损伤腹壁的强度。

所做的切口不应对腹壁有较大损伤,特别要避免损伤或切断神经、肌肉和血管。

缝合后腹壁必须牢固,应该保持术后腹壁强度与术前一致。

因此,根据上述基本要求,腹部切口选择的原则可概括为:(1)最容易到达病变所在位置,能够充分显露手术部位。

(2)既便于延长或扩大切口,又能最大限度减少腹壁损伤。

(3)缝合后张力不大,腹壁具有足够强度,愈合牢固。

外科医师应根据不同病人的病变部位、手术范围和解剖关系选择最适当的手术切口,成功的手术往往依赖于一个理想的切口。

为此,术者不仅要做一个正确的切口,而且应该坚持亲自切开与缝合,除非其助手的经验已足够丰富能够胜任。

2 常用腹部切口的类型目前常用的腹部切口有下列几种。

2.1 纵行切口 这种切口常用。

无论在上腹部或下腹部,可取正中切口、旁正中切口或经腹直肌切口,根据病变所在的不同部位,切口可以选择在左侧或右侧,腹部常用的纵行切口见图1。

2.2 正中切口 正中切口应准确地作在正中线上,在上腹部自剑突尖至脐,在下腹部自脐至耻骨联合,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膜外脂肪和腹膜进腹。

血管缝合器 技术要求

血管缝合器 技术要求

血管缝合器技术要求英文回答:A vascular suturing device, also known as a vascular stapler or vascular closure device, is a medical instrument used to securely close blood vessels during surgical procedures. It is designed to simplify and expedite the process of suturing, ensuring efficient and reliable closure of the blood vessel.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a vascular suturing device include precision, ease of use, and compatibility with various blood vessel sizes. The device should have a mechanism that allows for accurate placement of sutures, ensuring that the vessel is securely closed without causing any damage. It should also be user-friendly, with ergonomic features that facilitate easy handling and maneuverability.One example of a vascular suturing device that meets these requirements is the LigaSure™ vessel sealing system.This device utilizes radiofrequency energy to seal blood vessels, eliminating the need for traditional sutures. It provides precise and reliable vessel sealing, reducing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bleeding or leakage. The LigaSure™ system is also user-friendly, with a simple interface and intuitive controls that enable surgeons to perform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vascular closure.Another example is the Endo GIA™ stapler, which is commonly used in laparoscopic surgeries. This device uses titanium staples to securely close blood vessels, offering a faster and more efficient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suturing. The Endo GIA™ stapler is designed for easy handling and maneuverability, allowing surgeons to perform precise and accurate closures even in challenging anatomical locations.In summary, a vascular suturing device should meet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precision, ease of use, and compatibility with various blood vessel sizes. Examples such as the LigaSure™ vessel sealing system and the Endo GIA™ stapler demonstrate how these devices can simplifyand expedite the process of suturing, ensuring efficient and reliable closure of blood vessels.中文回答:血管缝合器,又称血管钉合器或血管封闭装置,是一种医疗器械,用于在手术过程中安全地关闭血管。

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术专家共识

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术专家共识

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术专家共识我国每年发生车祸、坠楼、斗殴、职业损伤等各种创伤达2亿人次。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伤口是人们寻求急诊医疗帮助的常见原因之一。

美国急诊科每年约治疗创伤性伤口1180万人次;其中超过730万人次为开放性伤口,估计花费超过30亿美元,若这些伤口出现感染等并发症,花费将更大。

急诊开放性伤口处理已成为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急诊清创缝合术是外科医生必备技术,重视清创可降低伤口感染,减少甚至不用抗生素;重视缝合技术可减少瘢痕形成,减轻创伤后遗症。

但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常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操作,缺乏循证医学依据。

为规避人人可行清创术但清创步骤不规范进而延误病情的情况,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制定本共识,将清创术的步骤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提髙临床实施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术的规范程度,降低伤口感染率、提髙伤口一期愈合率。

一、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的一般原则对合并有失血性休克者首先纠正休克,对重要脏器损伤严重危及生命者优先抢救,不宜立即行清创术。

减少感染:清创缝合术是将污染伤口变为清洁伤口、为组织愈合创造良好条件的方法,其目标为迅速的伤口愈合、预防非特异性感染和预防破伤风、狂犬病等特异性感染并恢复最佳功能和美学效果。

由于感染的伤口常瘢痕重、美学效果差、伤口愈合延迟,因此尽可能减少感染是清创的重中之重。

增加感染风险的局部因素为伤口长度>5伽⑷、伤口局部污染重、深度深、较多异物存留、受伤至就诊时间长等。

另外,伤口位于下肢等乏血管区比血流丰富的面部或头皮的感染可能性大。

伤口位于细菌定植较多的区域(如腋窝、腹股沟及会阴等)比位于细菌定植较少区域的感染可能性大。

增加感染风险的全身因素为老年($80岁)、吸烟、糖尿病、恶性肿瘤、肺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衰竭、肥胖、营养不良和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等)、有遗传性和获得性结缔组织病等。

胆道手术中缝合 吻合技术和材料选择专家共识_2008_

胆道手术中缝合  吻合技术和材料选择专家共识_2008_

指南与共识文章编号:1005-2208(2008)10-0802-05胆道手术中缝合吻合技术和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学组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C1 胆道吻合的原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选胆胆吻合。

只在胆胆吻合无法完成时,才选用胆肠吻合。

吻合时尽可能做到外翻缝合,以保证管腔内光整平滑。

线结都应打在管腔之外,以确保管腔内不留异物。

根据胆管的具体状况及术者的操作经验来选择采用间断或连续缝合。

近端胆管有多个开口时应尽可能拼合成一个开口,以增大吻合口径,保证通畅避免狭窄。

吻合口能做到精确仔细吻合时,一般无须放置支撑管,否则应放置支撑以预防术后胆漏和可能发生的狭窄。

2 胆胆吻合和胆肠吻合胆胆吻合常应用在修复医源性胆道损伤、胆道良性狭窄和肝移植的胆道重建等,吻合的方法有端端吻合和侧侧吻合。

胆肠吻合常应用在肝内胆管结石、胆道肿瘤、胆道损伤缺损段或胆道狭窄段较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重建胆道,吻合的方法有胆肠端侧吻合、端端吻合及胆道植入式吻合。

胆肠吻合在难以行胆胆吻合的情况下选用。

2.1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 该术式简便易行,创伤小,手术费时短,年老体弱和情况较差的病人也能完成。

然而该术式的争议也较多,主要认为肠胆反流可引起反流性胆管炎,目前已较少使用。

2.2 胆管空肠Roux2en2Y吻合术 现为胆道外科最为广泛应用的胆肠吻合术。

吻合时需横断空肠,远端上提与胆道吻合。

近端空肠与远端空肠作端侧吻合,桥襻长度约45c m左右,以防反流。

目前已注意到胆支叛逆蠕动减弱,襻内细菌可成为胆管炎细菌来源等缺点。

2.3 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 该术式从理论上避免了胆肠吻合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增加的缺点。

然而,由于该术式未能完全抗反流以及延长空肠襻带来的病理生理上的问题,成为胆道感染的致病菌来源,且吻合口多,操作复杂,故目前仍未普遍应用。

2.4 人工乳头间置胆肠吻合术 该术式分为间置人工乳头十二指肠吻合术及间置人工乳头空肠胆肠吻合术。

血管缝合器 技术要求

血管缝合器 技术要求

血管缝合器是一种用于血管手术的特殊工具,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以下是血管缝合器的一些技术要求:
1. 精确性:
- 血管缝合器需要具备精确的操作性,能够准确定位和对齐血管的切口,并能够将针线准确穿过血管壁。

2. 可调性:
- 血管缝合器应具备可调节的功能,以适应不同尺寸和类型的血管。

可以调节缝合脚的宽度和张力,以确保血管缝合的牢固性和合理的缝合压力。

3. 操作简便性:
- 血管缝合器应具备简便易行的操作方式,操作者能够迅速熟悉和掌握使用方法,并能够在手术过程中快速、准确地进行缝合。

4. 可重复使用性:
- 血管缝合器应具备可重复使用的特性,能够经过适当的清洗和消毒后反复使用,以降低成本并保证卫生安全。

5. 适航性:
- 血管缝合器需要符合相关的适航标准和规范,如CE认证、FDA审批等,以确保其在医疗领域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6. 材料耐用性:
- 血管缝合器的制造材料需要具备耐用性,能够耐受血液和生理环境的腐蚀和压力,并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

7. 生物相容性:
- 血管缝合器的材料需要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或组织排斥反应,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8. 视野保持:
- 血管缝合器的设计需要尽量保持手术视野的开放,不阻碍手术者对操作区域的观察和判断。

以上是血管缝合器的一些常见技术要求,具体要求可能会根据不同的产品和使用场景而有所差异。

在选择和使用血管缝合器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和临床要求,选择合适的产品,并遵循相应的操作指南和注意事项。

胰腺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胰腺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胰腺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及胰体尾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DP)是治疗壶腹周围及胰体尾部肿瘤的经典术式,以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及术后并发症多为特点。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及能量平台、缝合材料的普及、更新与广泛应用,胰腺手术的安全性有了较大提高,PD术后围手术期病死率已降至<3%以下,但并发症发生率仍高达30%~60%,胰腺手术特别是PD仍是腹部外科中极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术式之一。

胰腺术后的诸多并发症中以胰瘘最为常见,是导致其他后续并发症如胃排空延迟、感染、出血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如何进行安全可靠的胰腺断端处理及其消化道重建,以避免发生胰瘘或降低其发生率,一直是胰腺外科临床研究的热点课题。

数十年来不断有关于胰腺与消化道重建的各种改良术式出现,消化道重建方法将近百种,客观上说明尚无适合所有病人及术者的消化道重建或残端处理方式。

既往关于胰腺与消化道重建及胰瘘的临床研究侧重于对重建方式的选择与评价,如胰肠与胰胃吻合、套入与导管-黏膜吻合对胰瘘发生率的影响等,对缝合技术特别是不同缝合材料与胰瘘等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明显不足,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导致术者对消化道重建方式及缝线选择多以临床经验及个人习惯为主导,不同术者、不同中心间有较大的差异。

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参考近年文献并结合学科进展,以循证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对《胰腺外科手术中胰腺断端吻合缝合技术及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1]予以更新,为胰腺消化道的重建方式及缝线选择提供参考及指导。

1 胰液及胆汁对缝线抗张强度等理化特性的影响目前,用于胰腺与消化道重建的缝线主要包括:人工合成的不可吸收缝线如丝线、聚酯线(如Ethibond)、聚丙烯线(如Prolene)等;人工合成的可吸收缝线如聚乙醇酸(PGA)、聚糖乳酸(PGLA910,如Vicryl)、聚对二氧环己酮(如PDSⅡ)、聚卡普隆25(如单乔monocryl)、含三氯生抗菌剂的薇乔缝线(Vicryl Plus)等。

肝脏手术中的缝合吻合技术和材料选择专家共识_2008_

肝脏手术中的缝合吻合技术和材料选择专家共识_2008_

指南与共识文章编号:1005-2208(2008)10-0800-03肝脏手术中的缝合吻合技术和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学组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C 现代的肝脏外科手术,不仅包括简单的局部肝切除术,而且包括半肝切除及肝三叶切除术,甚至肝移植术。

而术中控制出血是肝脏外科手术成功的关键。

手术中需熟练运用正确的缝合和吻合技术及合适的材料方能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避免术后出血的发生。

其中肝脏管道与肝创面的处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术后出血、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与否,甚至影响病人的预后。

1 肝外伤的缝合技术1.1 单纯对拢缝合 对于单纯肝实质浅表裂伤,可采用单纯对拢缝合。

彻底清除裂口处凝血块和失活肝组织。

如有断裂的血管和胆管,应予钳夹,220或320人工合成多股编织可吸收缝线(如抗菌薇乔V icryl Plus)结扎或缝扎。

对于肝创缘,以320人工合成多股编织可吸收缝线连同肝包膜一起行间断缝合,缝线距创缘110~115c m,针距110c m,缝线穿过裂口底部,不留死腔。

对于较深的肝裂伤,若裂伤处仍有渗血或周围组织脆弱不能直接缝合,可用钝针用320人工合成多股编织可吸收缝线在距创缘115c m处做与创缘平行的褥式缝合,此后在褥式缝合外侧间断缝合对拢伤口。

1.2 填塞缝合术 适于单纯肝脏挫裂伤,但裂口较深,单纯缝合不能止血;肝组织缺损较多,清除失活肝组织后遗留较大腔隙,对拢缝合困难;各种原因导致病人不能耐受复杂手术。

将填塞物填入肝组织缺损处,再行缝合结扎,以起到止血及防止胆汁渗漏的作用。

填塞物主要包括大网膜、止血海绵及可吸收止血纱布等。

如有可能,最好取带蒂大网膜作为填塞材料,它不仅能消灭死腔,还可让新生的血管长入缺血的肝组织,建立侧支循环。

2 肝切除术中肝静脉的处理随着肝脏大肿瘤切除率的不断提高,涉及肝静脉的处理也随之增加,尤其是第二肝门区域的肿瘤,肝静脉能否妥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血管缝合及吻合基本技术与缝线材料选择专家共识_2008_

血管缝合及吻合基本技术与缝线材料选择专家共识_2008_

指南与共识文章编号:1005-2208(2008)10-0814-04血管缝合及吻合基本技术与缝线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学组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C 针对主干动、静脉疾病或损伤的手术治疗,最终需通过直接修复、补片成形或血管移植术等方法重建血流,血管缝合和吻合是整个手术操作中的基本技术之一。

术后影响重建血管近、远期通畅率的主要因素有:(1)技术不当是造成重建血管早期失败的重要原因。

诸如:缝合与吻合技术不良或失误导致吻合口狭窄,移植物扭曲、成角,以及血管腔内血块、栓子、内膜碎片等异物形成或脱落。

(2)移植血管及缝合材料选择不适当,与自体血管不匹配均能影响通畅率。

(3)原发疾病(如动脉硬化)进展,导致血管流入道、流出道和吻合口的狭窄或闭塞,是影响通畅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吻合口邻近的血管内膜过度增生,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液高凝状态、吸烟等高危因素未予纠正或控制以及感染、低血压、末梢动脉痉挛以及动脉栓塞(心源性或血管源性)等均是导致移植或修复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重要因素。

本文主要对血管缝合及吻合技术和缝线材料的选择进行阐述。

1 血管缝线与选用1.1 可用于血管缝合及吻合的常见缝线类型与特性1.1.1 蚕丝缝线 不可吸收,但容易发生降解,过一段时间后会失去张力。

且与以后的假性动脉瘤形成有关,现在基本不用于血管吻合。

1.1.2 编制的聚酯缝线 如涤纶线、MERSI L E NE线等,也不可吸收,由聚酯纤维编织而成,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张力,但涤纶线和M ERSI L E NE线外层没有覆盖层,表面较粗糙,当穿过组织或打结时会有牵拉感,影响手感。

1.1.3 聚丙烯缝线 如Pr olene线,是目前血管重建术中最常用的缝线材料,由人造的线形聚烯烃的单股细线制成,能持久维持其张力,并有很低的摩擦系数和良好操作的特性。

1.1.4 Polybutester缝线 是一种新型单细线的不吸收缝线。

血管缝合及吻合基本技术与缝线材料选择专家共识(全文)

血管缝合及吻合基本技术与缝线材料选择专家共识(全文)

血管缝合及吻合基本技术与缝线材料选择专家共识(全文)针对主干动、静脉疾病或损伤的手术治疗,最终需通过直接修复、补片成形或血管移植术等方法重建血流,血管缝合和吻合是整个手术操作中的基本技术之一。

术后影响重建血管近、远期通畅率的主要因素有:(1)技术不当是造成重建血管早期失败的重要原因。

诸如:缝合与吻合技术不重建血管早期失败的重要原因。

诸如:缝合与吻合技术不良或失误导致吻合口狭窄,移植物扭曲、成角,以及血管腔内血块、栓子、内膜碎片等异物形成或脱落。

(2)移植血管及缝合材料选择不适当,与自体血管不匹配均能影响通畅率。

(3)原发疾病(如动脉硬化)进展,导致血管流入道、流出道和吻合口的狭窄或闭塞,是影响通畅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吻合口邻近的血管内膜过度增生,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液高凝状态、吸烟等高危因素未予纠正或控制以及感染、低血压、末梢动脉痉挛以及动脉栓塞(心源性或血管源性)等均是导致移植或修复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重要因素。

本文主要对血管缝合及吻合技术和缝线材料的选择进行阐述。

1 血管缝线与选用1.1 可用于血管缝合及吻合的常见缝线类型与特性1.1.1 蚕丝缝线不可吸收,但容易发生降解,过一段时间后会失去张力。

且与以后的假性动脉瘤形成有关,现在基本不用于血管吻合。

1.1.2 编制的聚酯缝线如涤纶线、MERSILENE线等,也不可吸收,由聚酯纤维编织而成,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张力,但涤纶线和MERSILENE线外层没有覆盖层,表面较粗糙,当穿过组织或打结时会有牵拉感,影响手感。

1.1.3 聚丙烯缝线如Prolene线,是目前血管重建术中最常用的缝线材料,由人造的线形聚烯烃的单股细线制成,能持久维持其张力,并有很低的摩擦系数和良好操作的特性。

1.1.4 Polybutester缝线是一种新型单细线的不吸收缝线。

较聚丙烯缝线更坚固,并增加了柔韧性和一点记忆性,在缝合时能减少牵拉并改善组织的通过性,但目前使用这种缝线的经验还比较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有的医生也在尝试新的端一端吻合方法,如激光 辅助的白蛋白血管外支架法,在动物实验中应用显示具有 良好的效果,但尚未见有临床应用的报道。 2.3.2端-侧吻合端一侧吻合常用于旁路移植时。一般 在“侧”侧血管前壁或侧壁做纵切口或剪除部分血管使之 成椭圆形切口,“端”侧血管修剪成斜面或略呈“S”形,使逢 合完成后吻合口为一锐角以减少湍流,动脉吻合一般以
·815·
2血管缝合与吻合技术 2.1 血管显露和血流控制血管显露是血管手术的必然 步骤,控制血流才能提供无血视野完成手术操作。接触目 标动脉时,搏动可作为引导,但术者必需熟悉局部血管、侧 支循环及周围组织的解剖,依此寻找和显露手术血管,静脉 因与同名动脉伴行而不难找到。动、静脉常为同一血管鞘 包裹,切开该层就可见血管,动脉表面都有典型的滋养血 管,而静脉则表面呈蓝色。根据手术需要,沿血管外疏松组 织,游离动脉或静脉。通常控制血流的顺序是先控制流人 道血管端,然后控制流出道与属支血管。如果属支口径较 大,则应先于流出道予以控制。控制血流用的器械,可根据 血管大小及解剖部位,选用不同类型的无损伤血管钳 (夹)、柔软而有弹性的胶质带,或用球囊导管经血管腔内 阻断血流。
血管的纵切口能提供良好的显露并且容易延伸,另外 一个好处是必要时可以随时转化为端一侧吻合。但在口径 较小的血管(直径<4mm),纵切口关闭后较横切口更易引 起明显的狭窄并导致血栓形成,因此以使用横切口为宜,如 必须选择纵切口的,可以用自体静脉或人工材料做成椭圆 形补片来修复。如决定做端.侧或端.端吻合时,显然要选 择纵切口。 2.2.2血管缝合血管缝合时应遵循下列基本操作技能: (1)缝合时应避免外膜进入血管腔内引起血栓形成。必要 时可修剪切口周围多余的外膜。(2)要全层缝合,尤其不 要漏掉血管内膜。(3)避免直接钳夹造成内膜损伤。(4) 清除血管腔内血块、组织碎屑等异物。(5)尽可能自血管 腔内向腔外进针,尤其是在动脉硬化者,由外向内进针很易 将动脉硬化斑块掀起造成漂浮的内膜片,在血流冲击下很 可能形成夹层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的闭塞(见图l一 2)。(6)连续缝合的缝线一定要拉紧,过于松弛会引起出 血,如果拉紧后仍有针眼渗血,可采用压迫止血,多数情况 下可以止住出血,或将邻近外膜缝合覆盖于出血点以止血。 (7)在缝合血管切口“角”时,注意不要缝到血管的对侧壁, 从管腔开口插入一个钝头的神经拉钩可以防止这种错误的 发生。
2旬、3m:主动脉 4旬:髂动脉 5旬:腋动脉、颈总动脉、股动脉、股浅动脉 5旬、6m:颈内动脉、胭动脉、肱动脉 7旬、8m:胫动脉或踝下动脉
万方数据
注意PrFE缝线以CV来表示,最大尺寸为cVm,最小 尺寸为CV名。CV.3相当于2m,CV4相当于3旬,cV.5相 当于4旬,CV击相当于5旬……,以此类推。
粗糙,当穿过组织或打结时会有牵拉感,影响手感。
1.1.3聚丙烯缝线如Pmlene线,是目前血管霞建术中
最常用的缝线材料,由人造的线形聚烯烃的单股细线制成,
能持久维持其张力,并有很低的摩擦系数和良好操作的特性。
1.1.4 Polybutester缝线是一种新型单细线的不吸收缝
线。较聚丙烯缝线更坚固,并增加了柔韧性和一点记忆性,
穿过移植物后线周围所留空隙较少,而且线体遇血后可发 生体积膨胀,因而针眼出血相对较少。 1.2选用血管缝线的基本原则(1)在确保缝合足够强 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细线;(2)为最大限度减少对血管 的损伤,尽可能选用摩擦系数较小的光滑、单丝或外有被覆 的缝线;(3)为尽量减少缝线穿过血管壁引起的针孔出血, 应选用圆形缝针,弧度合适(通常为1/2及3/8弧),缝线与 缝针融合在一起的缝线;(4)由于多股编织缝线的丝与丝 间隙中更易隐匿感染源,因此应尽可能选用单丝缝线。 (5)从2旬到7m的血管缝线可以基本满足从大血管到外 周血管的缝合及吻合的需要。大血管以3m及4旬的血管 缝线最为常用。外周血管以5旬及6旬的血管缝线最为常用。 1.3选用血管缝线类型的建议既往,将精密编制的丝线 用无菌石蜡油或骨腊润滑后具有良好的手感,用于缝合自
图l不正确进针方法
图2正确进针方法
常用的血管缝合方法有间断缝合、连续缝合、补片缝 合。缝合小血管应采取间断缝合,此外,儿童病人也应该行 间断缝合以便于血管的生长。大多数动脉可采取连续缝合 来关闭,除了大血管或血管壁特别厚的血管,一般间距和边
距都可为l咖。间断或连续水平褥式缝合可以使血管外
翻,从而保持内膜的光滑,减少血栓形成的概率,但因为可 引起明显的血管缩窄,现在已较少应用。其实,在大多数情 况下,更简单的连续缝合即可使血管壁外翻,可以在第一针 缝合“角”时采用水平褥式缝合,之后连续缝合,并用镊子 轻轻外翻血管壁就能形成外翻效果(Kurdin技术)。此外, 还有医生采用3个褥式缝合能缩短手术时间,并有良好的 效果。 2.3血管吻合 2.3.1端.端吻合端-端吻合有3种常用方法:(1)自两 侧角用两根双头针缝法(2)自后壁中点用l根双头针缝法 (3)三点式缝法。
体组织尤其是静脉组织效果满意,而肿E包裹的涤纶缝
线和单丝的聚丙烯缝线因具有更好的强度及耐久性和较小 的组织反应而更常用作动脉缝合。如今,无论是静脉还是 动脉的首选缝线都是聚丙烯缝线。
另外,可吸收缝线比如聚二恶烷酮缝线半衰期长,现在 已经在小儿血管外科中应用,以适应儿童组织的生长。
使用双头缝线进行血管缝合更方便、快捷,现在已经普 遍应用。
在缝合时能减少牵拉并改善组织的通过性,但目前使用这
1.1.5聚四氟乙烯缝线(唧) 种缝线的经验还比较少。
如Go托-Tex缝线。具有
良好的操作手感,没有记忆性,柔韧性好,强度高,且生物相
容性稳定,不会引起组织反应,具有极好的操作特性。另
外,由于聚丙烯缝线用于PTFE移植物或补片时可引起少
量的针孔出血,而册缝线针与线比例为l:l,因而缝合
万方数据
·816·
吻合,先做后壁的连续缝合,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2)自 后壁中点用l根双头针缝法。通常从吻合口的一个角开始 缝,虽然采取单纯缝合,但是起始部做一个水平褥式缝合可 以使内膜轻度外翻,并使内膜跟内膜靠近,角部缝线要打 结,并使两头的缝线等长。用两个针分别向血管两侧做连 续缝合到另一侧角,完成吻合口的缝合后两根缝线会合并 打结。移动血管钳将血管翻转180。,可显露血管的后半部 以便于缝合。如果血管的活动度不允许翻转1800,手术者 可以从腔内缝合吻合口的后半部分。(3)三点式缝法。手 术者放置3根缝线,每根之间的夹角都是1200,从一根到 另一根依次缝合,翻转血管使正缝合的一边始终朝向术者。 三点式缝合避免了两根缝线成180。而不容易缝到对侧血 管壁,适用于不易显露的小血管(见图3)。
·814·
指南与共识
文章编号:l005—2208(2008)lO一衄14一04
血管缝合及吻合基本技术与缝线材料 选择专家共识(2008)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学组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C
针对主干动、静脉疾病或损伤的手术治疗,最终需通过 直接修复、补片成形或血管移植术等方法重建血流,血管缝 合和吻合是整个手术操作中的基本技术之一。术后影响重 建血管近、远期通畅率的主要因素有:(1)技术不当是造成 重建血管早期失败的重要原因。诸如:缝合与吻合技术不 良或失误导致吻合口狭窄,移植物扭曲、成角,以及血管腔 内血块、栓子、内膜碎片等异物形成或脱落。(2)移植血管 及缝合材料选择不适当,与自体血管不匹配均能影响通畅 率。(3)原发疾病(如动脉硬化)进展,导致血管流人道、流 出道和吻合口的狭窄或闭塞,是影响通畅率的主要原因之 一;吻合口邻近的血管内膜过度增生,糖尿病、高脂血症、血 液高凝状态、吸烟等高危因素未予纠正或控制以及感染、低 血压、末梢动脉痉挛以及动脉栓塞(心源性或血管源性)等 均是导致移植或修复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重要因素。本文主 要对血管缝合及吻合技术和缝线材料的选择进行阐述。

2.2血管的切开和缝合 2.2.1血管切口的选择切口有纵行与横行两种方式。 无论血管切口是纵切口还是横切口,缝合时都会引起血管 横断面积的减少,在血压正常情况下,如果血管直径减少接 近50%就会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而在低血流、 高阻力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对血流的干扰更明显,尤其是术 后的病人往往处于高凝状态。并有血管内膜的损伤、异物的 存留(缝线)等,很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这就要求在切开及 缝合时要尽量减少血管的缩窄。
图4人工血管剪裁方法
30一45。为宜。 ’ 端一侧吻合步骤如下:(1)将“端”侧血管修剪成斜面, 其长度至少是“侧”侧血管直径的2倍;(2)用双头缝线自 吻合口的“足跟”部开始分别向两侧壁缝合,连续缝合至每 一边的中间;(3)然后另用一根双头缝线从吻合口的“足 尖”部开始连续缝合至侧边中间与前线会合(见图5—7)。
万方数据
图5端.侧吻合:顶部做单纯缝合 图6端.侧吻合:自足尖连续缝合至中点
图7端一侧吻合:足跟处褥式缝合
·817·
用的吻合方法之一。 完成端-侧吻合也可以采用其他多种方法。如“足尖”
和“足跟”部的缝合可以采用单纯缝合或水平褥式缝合,水 平褥式缝合有助于吻合口外翻,但是在较细的血管会导致 管腔狭窄。在较细的血管吻合口“足尖”部采用间断缝合 代替连续缝合,这样能允许吻合口随动脉搏动而伸缩,并且 不受连续缝合长度的限制。另外,也有报道使用血管吻合 器来吻合,优点是操作简便、针眼出血少,在吻合主动脉时 有良好的效果,但在吻合口径较小的血管时其精确性仍有 欠缺,有较高的狭窄率。
具体步骤如下:(1)自两侧角用两根双头针缝法。通 常从吻合口的两个角开始缝,虽然采取单纯缝合,但是起始 部做一个水平褥式缝合可以使内膜轻度外翻,并使内膜跟 内膜靠近,角部缝线要打结,并使两头的缝线等长。用一个 针做连续缝合到吻合口一侧的中部,与另一根缝线会合并 打结,完成吻合口前半部的缝合。移动血管钳将血管翻转 1800,显露血管的后半部。采用相同的方法完成整个吻合 口的缝合。如果血管的活动度不允许翻转1800,手术者可 以从腔内缝合吻合口的后半部分,或者从吻合口的后半部 分的中点开始,连续缝合至前半部分的中点,这样只需要轻 微地翻转即可完成整个缝合。文献报道显示对于小血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