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dfa552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03.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经过本次《古诗词三首》的教学,我深入反思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下是具体的反思内容: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在本次教学中,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词,并理解其大意,同时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达成这些目标,他们不仅能够流畅地朗读古诗词,还能对古诗词的大意有基本的理解。
然而,在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上,我发现仍有部分学生缺乏深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反思1.教学内容:我选择了《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然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无法对每首古诗词都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赏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我采用了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与我的教学方法不够直观、生动有关。
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古诗词的美。
三、学生表现与反馈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参与度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我了解到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感到有些困难,主要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比较陌生、深奥,难以理解和记忆。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与拓展在教授古诗词时,我意识到除了基本的朗读和理解外,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例如,可以引入与古诗词相关的历史故事、传说或文化习俗,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2b52131844769eae009eda6.png)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并且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
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诗意课堂中,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
第三个环节:初读诗词,初步感悟。
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
让学生自己读,配合读,然后指名读。
当我发现同学们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引导读诗要有节奏。
第五个环节:拓展延伸。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案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de323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2.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是我针对教授古诗词的三节课进行的反思案。
教学反思一:课程目标和设计1.目标: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词的特点、风格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设计:(1)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诗词的经典句子,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核心内容:首先,介绍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
然后,分析古代诗词的特点和形式,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最后,通过具体的诗词例子,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美。
(3)巩固与拓展:通过学生欣赏名家古诗词的赏析和自己的创作,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二:教学方法和手段1.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概念引入法: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古代诗词的概念和背景。
(2)问答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和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3)赏析法:通过学生欣赏经典古诗词的诗句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创作法: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多媒体呈现: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诗词。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3)个人创作: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首自己的古诗词,通过个别辅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4)外出拓展:组织学生参观古诗词展览或诗词比赛,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和体验。
教学反思三:教学效果和改进1.效果:通过这三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词的特点、风格和表达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也得到了加深。
2.改进:(1)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更具体、更有代表性。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8e893d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5.png)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
《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本课教学主要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诗词中的画面美,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中的诗情画意,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宿建德江》的教学中,以读贯穿始终。
教学时,以多种形式的读代替老师的讲授,如,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想象读、配乐读等,边读边想象画面,为学生自主学习下一首诗打下基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第一首诗的学法,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自学、想象、补白、感悟,体会雨前、雨中、雨后的奇景,感受让诗人陶醉其中的西湖美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首诗的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教学中,以“想”为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词的画面美。
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在关键处给予巧妙点拨,然后通过品读悟情,把学生带入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学生如
临其境,与词产生共鸣,切身感受到我国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c722e3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b.png)
提高教学技能
参加教学培训、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等活动,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 方法和技巧。
增强与学生沟通能力
关注学生的反馈和需求,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 学方式和手段。
THANKS
感谢观看
03
教材内容的呈现
04
教材中对古诗词的解析和注释较为详尽,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含义。 但在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拓展内容
01 02 03 04
关联知识的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与诗词相关的背景知识,如诗人的人生 经历、时代背景等,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兴趣。
诗词艺术的深入
对于诗词的艺术手法和特点,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和探讨,帮助学 生提高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鼓励自主学习
我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古诗词,并布置了一些拓展性作业,如诗词鉴赏、创作 等。这些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师引导方式
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授《古诗词三首》时,我明确了教学目标,使学生清楚了解学习的重点和要求。我根据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确保 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 方式,如讲解、讨论、问答等,以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需要对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学生的反馈和 表现,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的效果
03
教学过程反思
课堂氛围
01
课堂氛围的营造
在教授《古诗词三首》时,我注重营造了一个宁静、庄重的课堂氛围,
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合 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重点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精选24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精选2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d0188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8e.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精选24篇)《古三首》教学反思篇1虽然教了这个班快一年了,但是我很遗憾地说,由于病假,我没有给他们讲过古诗词。
因此,我要把我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在这篇课文中全部教给他们。
课前,我慎重地做了思考,精心备课,上课了,反倒有些紧张了。
好在我的认真和付出感染了这些天真、懂事的孩子,他们学得很认真,也很轻松。
第一,课时的安排,朗读单独占用一节课。
我用了四节课讲了三首古诗词,但是并不低效。
这是从我班的学情出发的。
我班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读可以说很差劲,声调、节奏都不行。
因为朗读不出感情和韵律来,所以学生不爱古诗。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培养孩子们热爱诗歌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了。
要让孩子们喜欢诗,就要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因此,我将朗读作为落实所有目标的重点目标和前提。
我采用教师泛读、听读录音来实现这个目标,而且逐字逐句,有条不紊。
为了激发孩子们读诗的热情和认真,我采取了小组赛读个人风采读及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
孩子们学得很认真,字正腔圆,咬文嚼字,感情基调和节奏把握的很好。
看着孩子们那收获时的那一张张笑得灿烂的脸,我觉得我的苦心得到了安慰。
第二,对诗词的理解上,我采取了每首诗一节课的策略。
这样的考虑是出于孩子们以前背古诗意思绝大多数是死记硬背的考虑。
这样的学违背了诗词教学,而且既不深刻,有没有乐趣。
《乡村四月》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
第二首《四时田园杂兴》采取了半引导半自学的方式教学,第三首《渔歌子》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两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
可以说,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放手让学生们去做,你会收到意外的惊喜,孩子们也会收获意外的自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d205de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d.png)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熟读古诗词三首,借助线索理解诗意。
2.了解古代文学艺术和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严谨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古诗词对学生智力和情感的独特感染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鉴赏能力。
2.学生在阅读诗歌过程中,如何运用线索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诗词的语言和艺术特点,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学习的内容,加强连续性的教学,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到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2. 学习《古诗词三首》(30分钟)1.教师先朗读三首古诗词,简要讲解诗歌背景及内容。
2.学生自读古诗词并分组讨论场景、意象、境界等感受,全课共同探讨。
3.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关注关键句、词,并使用线索帮助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4.在分析具体的诗句和词语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情感、内涵,并帮助他们找到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3. 感悟体验(15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分享对古诗词的感受,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古诗的体验。
2.学生可以组合词句进行表达,以传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 评价学习(5分钟)1.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动态调查。
2.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老师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总结评价。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成功点本次课,学生在听老师朗读并讲解古诗词中,充分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关注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抒发的情感以及体现的思想,进一步感知了诗词的艺术魅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和分析,增强了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此外,学生在体验分享和自我评价中,能较好地完成语文素养的提升。
2. 教学失败点在课堂中,有一部分的学生因为掌握不好技巧或者没有体验过诗词的韵律,对诗词的理解和认真阅读有些困难。
也有一些学生对于分享和体验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收效不甚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需在备课中针对性强,增加练习数量并加强学生反复训练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知能力。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单元3 古诗词三首 优质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单元3 古诗词三首 优质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07ba1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12.png)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53)
与“月”有关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八、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4、55)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6)
(1)背诵本课古诗词。
(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并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象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地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六上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六上古诗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87ab13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0.png)
六上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哎呀,教完六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我这心里可是感慨万千呐!
就说吧,在给孩子们讲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时,我问
他们:“你们想象一下,那种空旷的原野把天空压得很低,清澈的江水
让月亮仿佛就在身边,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有的孩子说感觉很孤独,有的孩子说感觉很美。
我就在想,这古诗的魅力不就在这儿嘛,每个
人都能读出不同的味道。
这不就跟我们看同一幅画,有人看到了悲伤,有人看到了希望一样吗?
再讲讲,“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多生动的描写啊!
为了让孩子们体会这种画面感,我让他们闭上眼睛,我来描述,然后
让他们说说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
有个调皮的孩子说:“老师,我感觉
就像天上有个调皮的孩子在打翻墨水,又往下扔珠子!”听到这话,大
家都笑了。
这不就说明他们真的走进诗里去了嘛!
还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多美的乡村夜景啊!我
带着孩子们一起感受那种丰收的喜悦,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有孩子就说:“老师,我真想住在这样的地方!”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地意识到,教古诗不能只是干巴巴地解释意思,得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诗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去想象那些美丽
的画面。
只有这样,古诗才能在他们心里活起来,不是吗?
我觉得呀,以后的古诗教学,还得多想些有趣的法子,让孩子们更爱古诗,更懂古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a79620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c.png)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一: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中包括三首诗《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
《浪淘沙》是刘禹锡组诗中的一首,主要写了作者运用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赞美了黄河的雄伟气势;《江南春》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书湖阴先生壁》主要写了湖阴先生家庭院里和庭院前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效果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本文的三篇古诗词都是关于景色描写的,所以在讲解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对三首古诗词作对比的方法进行了讲读。
并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欣赏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景色。
2.对于《忆江南》我让学生借用前一首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本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会诗人善于借用优美语句表达心情的写作手法。
3.我引导学生在体会诗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基础上,在通过听泛读和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使学生的情感回归到诗的本体上来,比如《浪淘沙》中通过对诗中景物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黄河的雄伟气势。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知识体系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我在教学中,严格遵守这一点,以学生为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的熏陶,产生共鸣。
在这课中,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诗中蕴含的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诗的特点是押韵,朗朗上口,借助诗的这种特点,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四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19ba2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0f.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经过撰写教案,充分的备课,踏上了磨课之旅。
在研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次试教,按照设计好的环节来一步步实施课堂,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问题有:环节的设计过多过杂,有些重点不突出;古诗指导有些生硬;时间的分配也不太合理。
导致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没能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没经过仔细的推敲。
在进行自我的教后反思和听取备课组老师的意见之后,再次修改教案,调整教学环节,明晰了必须抓重点,有详略,以古诗的朗读为主,在读中去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感悟。
先抓后放,让学生一步一步来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认识到不这些缺陷与不足之后,便开始了重新的备课。
在第二轮的磨课后,效果明显的比第一次好,然而还是发现有部分孩子未能充分进入课堂,回答问题不积极,动手写的时候又写不好。
在听取听课老师的意见之后,总结原因主要如下:一、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
主要问题集中于古诗的朗读指导和古诗的诗意评价不到位。
对于学生互相的评价欠缺引导,导致这一环节有些走过场之嫌。
二、教学语言不够丰富。
总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比较贫乏,欠缺生动。
特别是指导这一类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的时候,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往往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堂,自然地融入诗情画意当中,然而,这一点还是做得远远不够的。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二)设想中的课时安排应该是第一首___分钟,第二首___分钟。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前面花的时间却过多,直接影响了第二首诗的教学,学生的自学时间得不到保证,自然教学效果就要打折扣。
针对上述不足,我又进行了第三次的研磨,在过程中,对自己的语言进行了加工润色,也就重点展开教学,使每个教学环节更加紧凑;精心的每一个提问环节,打磨自己的语言,利用幻灯和图片等多种辅助工具。
带着充分的准备,最后一轮的磨课。
最后呈现出来的课堂果然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的高,真正进入了课堂,积极的参与讨论。
这时,我才充分认识到,只有经过充分的课堂打磨,才能找出自己课堂上的不足,进而改进不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d707a4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f.png)
3 古诗词三首
进入六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时我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
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孟浩然的古诗,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从诗人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第二课时则从学生熟悉的“雨”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
在学生初读古诗词,落实重点生字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词一般的学习方法:解诗(词)题,知作者;抓诗(词)眼,明诗(词)意;多诵读,悟诗(词)情。
学习《宿建德江》时,我重点让学生抓住“愁”来理解古诗,通过想象诗中描画的无边无际的旷野来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愁绪;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也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画的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整体看来,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三首古诗词都能较好地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是得心应手,读得入景入情,并在课堂上就完成了古诗词的背诵及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 教案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 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36427af58f5f61fb73666f2.png)
新课教学()分钟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
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2】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出示课件3】并板书: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学生自读后教师指导,并出示课件,使学生能够把握准诗词的节奏,正确朗读诗歌,同时,这也是正确理解诗词的第一步。
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出示课件5】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f0ddd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0.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8篇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为了增加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
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颜色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足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特殊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同学“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同学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留意到了同学的差别,培养了同学的语感。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篇2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特别简单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动听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篇3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胜利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熟读深思,受到熏陶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珍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会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范文三篇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5c9f9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9.png)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范文三篇范文一:《浪淘沙》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体会黄河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2.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白居易的《浪淘沙》,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按照诗歌教学的常用方法,设计了四个环节:读节奏-读意思-读情景-读背。
想在通过朗读的基础上,能明白诗的意思,进而配合插图想象诗的情景,然后简单赏析。
考虑到我们的孩子起点比较低,手里也没有多的教辅资料,不可能对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有过多的了解,所以之前只是安排他们对诗进行了朗读。
想经过老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这样的诗,在方法上再进行指导。
然后用这种方法能自学第二首诗。
本以为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出了意外,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
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死拖着六十六个人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体现诗歌的优美了。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哪来好的结果呢?就如《浪淘沙》,我们班的孩子们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他们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的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离,太“个性化”反而还不好了。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优质完整)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优质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107acdd871fe910ef12df868.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一、教学效果《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
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通过对比读,让学生知道忧愁的古诗与描写景物的古诗的读在质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
二是教师范读,即给这首诗定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去读这首古诗的,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让学生知道,这首诗原来是这么去读的。
三是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饶有韵味。
四是精读,做到在读中去理解诗意。
五是情景交融读,想画面,在老师的导语创设情景下,引导学生读,反复品味,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古诗语句精炼,意境丰富,内涵深远。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
自主读,小组读,男女对读,集体读。
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另外,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文字之美。
品味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情导读。
最后,再拓展古诗,进行语文积累。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教学伊始,我选用了充满古韵的《琵琶曲》,那舒缓、悠扬的旋律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天地。
学生朗读时的配乐我选取了古曲《西江月》。
来自古琴的乐音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三、不足之处学生在感受作者创作这首诗的心情时,不能很好地把握。
六年级上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8df7bb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c0.png)
六年级上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六年级上 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后,我对这一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这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它们展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我认为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大部分学生能够初步理解诗词的大意,并通过朗读和分析,体会到诗人的心境。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多种方式相结合。
首先,通过诵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在朗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语调、重音和停顿,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情感。
其次,运用讲解法,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的解释,使学生能够扫清理解的障碍。
此外,还采用了情境创设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从而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
在讲解诗词时,有时候还是我讲得多,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时间相对较少。
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对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
例如,在分析《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时,我直接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没有充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品味,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有时候为了赶进度,在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上讲解得不够透彻,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
比如,在讲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对于诗人如何运用生动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雨景这一重点内容,讲解得过于仓促,导致部分学生对这一写作手法的理解不够清晰。
在诗词的拓展和延伸方面,还有所欠缺。
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三首诗词,没有引导学生对诗人的其他作品或者同类型的诗词进行比较和阅读,使得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对古诗词的了解不够全面。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fddbcb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9.png)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们的祖国有雄伟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很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六班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
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绽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绽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1.预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许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亮的画。
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日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2.师板书课题3.古诗词三首3.依据题目,推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由于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由于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知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揭题,解题。
(1)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由于“食鲜疾动”,最终病故,年五十二岁。
小学六年级上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上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af560c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f4.png)
小学六年级上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以小学六年级上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三首》为主题的优质课。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认识到了以下几点:首先,本节课的内容设计合理,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不同诗歌的写作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课堂上通过讲解和分析古诗的意境、意义和诗句的语言特点,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古诗开展的课堂活动,如朗读、背诵和自由发挥等,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
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特点,允许学生提问、发表意见和进行讨论。
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竞赛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如学生自己编写一首古诗,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再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在引入课题时,通过图片、音乐和实物等方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在讲解古诗时,教师通过朗读、音乐欣赏和电子课件展示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情感共鸣和创造能力。
最后,本节课的组织和管理比较规范。
在课前,教师提前准备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确保了课堂的顺利进行。
在课中,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的纪律要求,保持了课堂的秩序。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竞赛等形式,教师有效地管理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本节课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也较为规范。
总体而言,这是一节优质的语文课,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包括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写,前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后者则表达了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画,为我们展现了反差非常大的天气下的美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上下来,感觉还不错,有以下几点与大家一起交流:
1、《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因此,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我采用的是常规的教法,依照常规步骤:(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2)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结合重点词的意思想想这首诗的意思;(3)指名读,正音;(4)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基础砸实。
2、在基础良好的掌握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紧抓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不断猜想,推想,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引领着孩子们在古诗词的意境中赏析,体会,把玩,领悟,而孩子们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积累的知识与老师交流,切磋,互动,就是在这切磋互动中,孩子们不断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情感,与诗人共鸣。
3、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基础上,再通过听泛读和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使学生的情感回归到诗的本体上来。
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通过对诗中景物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本课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将本课古诗词任选一首改写成小短文。
孩子们的兴趣十分高。
想象也比较丰富有趣。
本课的二诗一词同学们都有选择习作。
习作效果很好。
以往我有时教学时间紧常常忽视这种小练笔,而今看来着实是个失误。
往往这种小练笔更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运用祖国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篇小练笔我布置孩子们写在小作文中。
我准备进一步引领孩子们去欣赏品评更多的名作,让他们充分享受创作的快乐!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一首古诗,必须理解了诗意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古诗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以及插图,并加上合理的想象就可以大致地理解古诗了。
我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
孩子按照上述方法学习了《宿建德江》后,接下来放手孩子们学习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将《宿建德江》改编为了一个小故事,并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学习了古诗词后对作者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的理解,教学过程相当顺利。
孩子们在理解了诗意后,能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且在当堂就背诵会了诗词。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本课中的诗词,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不同,以及作者不一样的
心境。
《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
在本课中,课堂容量很大,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权受到牵制,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课堂上多次出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整个课堂教学基本是按照教师的预设在顺利进行,缺乏精彩生动的课堂生成效应。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教学当中,我应该注意,遵循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目标,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做一个课堂的掌控人,做到对课堂收放自如,而不是一味地牵着学生走。
学习小提示:
同学们,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明白什么道理,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张就不会再回来。
要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
要学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