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学生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补集》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补集》教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补集》教学设计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复习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让学生用三种语言进行表达。

(学生作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师:除了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呢?(由刚刚学过的集合交集与并集的运算知识导入,让学生思考集合的其他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探究,尝试解决师:首先请思考下面问题问题1:(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2)以上两个集合相等吗?为什么?(3)由此看来,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活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提示学生注意集合中元素的范围。

讨论结果:(1) {}2A = ,{2,B =(2)不相等,因为两个集合中的元素不相同(3)解方程时,要注意方程的解在什么范围内,同一个方程,在不同的范围其解有所不同教师提出:集合Q 、R 分别含有所解方程时所涉及的全部元素,这样的集合称为全集,请给出全集的定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实例的探究,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全集的概念) 三、信息交流,揭示规律1、全集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问题2:已知全集 , , 写出由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B答案:学生探究后作答师:根据问题2,请给出补集的定义,并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示补集。

2、对于一个集合A ,由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记作{}2|(2)(3)0A Q x x =∈--=x {}2|(2)(3)0B R x x =∈--=x U A C {}1,2,3U ={}1A ={}2,3B =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设计意图:总结出全集的概念,进一步得出补集的定义)3、补集的运算与实数减法运算的类比{}|U A x x U x A C =∈∉,且4、补集的性质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例1:设全集例2:设全集U=R ,例3:解:根据题意可知 所以 {}|U x x =是实数,{}|Q x x =是有理数,U Q C 求 {}=|U Q x x C 解: 是无理数{}=|5A x x ≥,{}=|5U A x x C 解: ()U A A U C =A U ⊆U UC ⊆()UA A C =∅()U U A AC C ={}|9U x x =设是小于的正整数,{}1,2,3A =,,{}=3,4,5,6B ,,U U A B C C 求{}12345678U =,,,,,,,,{}45678U A C =,,,,{}1278U B C =,,,五、课堂小结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由小组学生代表宣布本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加以完善和指导(本节课内容主要学习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全集和补集的定义(2)补集的运算和性质)六、布置作业教材第12页习题1.1A组第9、10题,B组第4题七、板书设计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二课时)补集。

高中数学集合运算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运算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运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集合及其基本概念;
2. 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运算;
3. 能够应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集合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运算规律;
3. 集合运算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集合之间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
3. 集合运算的性质和规律。

四、教学过程:
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10分钟)
教师介绍集合的概念,并举例说明集合的表示方法,如集合的写法和集合元素的描述。

2. 集合之间的基本运算(20分钟)
教师介绍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定义,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这些运算。

3. 集合运算的性质和规律(15分钟)
教师讲解集合运算的性质和规律,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并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
这些规律的理解。

4. 集合运算的应用(15分钟)
教师讲解如何利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概率、逻辑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反馈:
教师对学生进行集合运算的练习,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强化学生对集合运算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集合运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完成。

七、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拓展集合运算的相关知识,如集合的性质、集合与函数的关系等,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掌握集合的基本性质: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集合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讨论与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数学表达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集合的基本运算。

2.教学难点:●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集合运算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运算的演示。

•黑板及粉笔,用于板书重点概念和例题。

•练习题册或教学软件,用于学生课堂练习和巩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集合、水果种类的集合等)引出集合的概念。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集合?”引导学生初步思考。

2.讲授新课●讲解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并举例说明。

●介绍集合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性质。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过程。

3.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集合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册中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集合概念和运算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复习本节课知识点和完成相关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的基本性质•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优秀13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优秀13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高一数学教案优秀13篇高一数学集合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P4)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第3节 集合的基本运算本节是新人教A 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1章第1节第3部分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含义以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为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集合的基本运算一并集、交集、补集。

是对集合基木知识的深入研究。

在此,通过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认识并掌握集合的三种基本运算。

本节内容是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的对象,在实践中应用广泛,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1.教学重点: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2.教学难点: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性质及应用,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多媒体Venn 图表示:(2)“或”的理解:三层含义:的并集。

与是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由且。

即:又属于元素既属于但。

即:但不属于元素属于但。

即:但不属于元素属于B A B A B x A x B A A x B x x A B B x A x x B A 321}{.3},{.2},{.1⋂=∈∈∉∈∉∈(3)思考:下列关系式成立吗? (1) A A A = (2)A A =φ 【答案】成立(4)思考:若,B A ⊆,则A ∪B 与B 有什么关系?【答案】 。

,则若B B A B A =⊆ 3、典型例题例1.设A={4,5,6,8},B={3,5,7,8},求AUB .}8,7,6,5,4,3{}8,7,5,3{}8,6,5,4{== B A 解:例2.设集合A={x|-1<x<2},B={x|1<x<3}, 求AUB . 解:A ∪B ={x|-1<x<3}【注意】由不等式给出的集合,研究包含关系或进行运算,常用数轴。

探究二 交集的含义1、思考: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C 与集合A 、B 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1) A={2,4,6,8,10}, B={3,5,8,12}, C={8}. (2)A={x|x 是立德中学今年在校的女同学},B={x|x 是立德中学今年在校的高一年级同学},问题: 在下面范围内解方程(1) 有理数范围(2)实数范围2、全集与补集的定义(1)全集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 (2)对于一个集合A ,由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 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 记作:A C U即:A C U ={x| x ∈ U 且x ∉A}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3、例题例5.设U={x|x 是小于9的正整数},A={1,2,3},B={3,4,5,6},求。

集合教案数学必修一

集合教案数学必修一

集合教案数学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规则。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集合的概念。

2. 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1. 学会正确应用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

2. 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正确运用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

教学方法:1. 课堂教学法:通过讲解、举例、讨论等方式讲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景教学法: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比如,将课堂中的学生分为男生和女生两个集合,让学生分析男生和女生各自拥有的特点,并形成集合的概念。

2. 提问:集合的定义是什么?集合有哪些特点?第二步: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30分钟)1. 定义并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

2. 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并通过画图的方式展示集合的运算过程。

3. 练习: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一些集合的运算问题,并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答案。

第三步:拓展运用(30分钟)1. 在生活中继续寻找集合的例子,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法则进行讨论和总结,最后由每个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第四步:总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并进行总结。

2. 提问:学会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之后,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帮助?板书设计:集合的概念1. 定义:集合是由一些个体组成的整体。

2. 特点:没有重复元素,没有次序。

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并集和交集的含义及并、交的基本运算.2.内容解析教科书类比数的研究,采用了“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运算”的研究路径学习和研究集合的,共安排了三节内容.本节是第三节内容,主要研究集合的基本运算.作为数学运算的新内容、新形式,集合的运算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种运算.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不仅对后面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而且也是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巩固;不仅体现了数学运算素养,也蕴含着逻辑推理的基本成分,既是学生既往逻辑思维的抽象表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逻辑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本节内容共需要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点研究集合的并集和交集.在上节类比实数之间关系研究集合间关系的基础上,教科书继续类比实数运算,联想集合的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研究集合的“并”运算.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集合出发,结合实例,抽象概括出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在此基础上,从自然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三种语言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并集和交集的含义,在渗透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化归转化思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和数学运算素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研究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的基础,当我们研究两个集合的运算的时候,其实质依然是回归到了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因此,集合的并集和交集也都是从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来定义的.如明确这一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并集与交集的含义及其符号表示.结合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集与交集的含义,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学内容.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能求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并集与交集,体会图形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升直观想象素养;(3)能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学内容,并能进行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间的转换,提升数学抽象素养.2.目标解析达成上述目标的标志是:(1)能结合简单的问题和情境解释并集与交集的含义,能求两个给定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对于给定的问题和情境,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交”运算和“并”运算,从中体会图形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3)在具体问题情景中,能根据需求进行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转换,熟悉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表述方式,并能使用符号语言表述数学对象,积累数学抽象经验.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集合的运算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种运算,较初中学习的数式的运算更抽象,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其研究的基础.由于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关系,同时学生已有类比实数大小关系研究集合间的关系的体验,在此类比实数加法运算研究集合的“并”运算,学生在心理上会觉得比较自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符号语言的简约、精炼和抽象,学生在把抽象出来的并集和交集概念的自然语言表述转化为符号语言时会有困难.同时,由于受生活语言负迁移的影响,学生会对并集概念中的关键词“或”的理解存在困难.交集概念中的“且”字,由于它与生活语言中的“且”字意义差别不大,学生理解起来要比较容易.结合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集合并集与交集的符号表示及识别,以及对并集概念中的关键词“或”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要让学生体会到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优势,加强学生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学生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并集里的“”包含三种情况:而生活中的“或”常常是二选一、非此即彼的意思,教学中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具体实例讲清两者的区别.还可以借助代数运算帮助学生理解“或”“且”的含义,比如求方程组的解集是求各个方程的解集的交集,求方程(x+2)(x+1)=0的解集,则是求方程x+2=0和x+1=0的解集的并集.教学中还要从分析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入手,借助韦恩图表示并集概念中的“或”所代表的三层含义,深化学生对并集概念的理解.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问题1:(1)上节课我们类比实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从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了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两个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有哪些?如何判断两个集合间的关系?(2)前面我们先后研究了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接下来我们还要研究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师生活动:对于(1),教师提问后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补充、完善.对于(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回答问题.学生已有类比实数大小关系研究集合间基本关系的经验,所以很容易联想到类比实数加、减、乘、除等运算来研究集合的运算.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实数运算,联想集合运算,提出要研究的问题:集合的基本运算.进一步提高类比推理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推理素养.同时,对于集合的研究,学生也经历了通过类比数的研究,从抽象新的数学对象(概念)到研究数学对象(特性、表示方法、基本关系和基本运算)的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数学思考过程,作为一个范例,它向学生完整展示了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套路”,这将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思维方式的示范以及学习方法的引领.(二)并集1.概念的引入问题2:阅读教科书第10页“观察”,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之间可以“相加”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观察,充分思考,交流探讨.通过类比和交流,得出结论,即集合也可以运算.根据学生交流讨论的情况,教师可以适时地选择以下问题进行追问.追问1:你能说出集合C 与集合A,B 之间的关系吗?师生活动:学生回忆并口答两个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通过三者关系的判断复习集合间的关系.追问2:从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你能发现两个问题中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你能分别用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和Venn图来叙述或表示集合 C 与集合A,B 之间的这种关系吗?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并尝试用三种语言表示这种关系,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总结.从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学生很容易发现集合C 是由A,B 这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构成的,即集合C 是由所有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并尝试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示.学生可能会在用符号语言表示时遇到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描述法,分析集合C 中的元素与A,B 两个集合元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用符号语言表示.教师要向学生强调这里的“或”所连接的并列成分之间至少要满足一个,要与生活语言中的“或”区分开,生活中的“或”常常是二选一、非此即彼的意思.追问3:类比实数加法,你能尝试归纳概括出两个集合A 与B 的并集的定义吗?师生活动:学生在前面观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由特殊到一般,经过归纳—补充或修正—完善—得出并集的定义,教师引导和补充,并给出记号和读法: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union set),记作A∪B,读作“A并B ”.设计意图:通过实数的加法运算让学生类比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增强学生由旧知探究新知的兴趣和能力.借助具体而又简单的集合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与分析,启发引导学生用文字语言给出并集的定义,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集合的并集的运算,也有利于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概念的理解问题3:你能用符号语言和Venn图表示并集的概念吗?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图1设计意图:在用文字语言表示定义的基础上,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示并集的定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集的概念和运算实质.用符号语言表示并集定义,强调数学符号的准确性,学生可从中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和严谨性.利用多种形态的Venn图表达集合的并集运算,学生可从中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有助于提升数学抽象素养和直观想象素养.追问:定义中的关键词有哪些?如何理解它们?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结合Venn图强化对“或”的理解,如图2.所有:表示集合A与集合B的元素一个都不能少;或:所连接的并列成分之间至少要满足一个,即有三种情况;集合: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设计意图:引出定义之后,及时让学生分析定义,抓住定义的重点,比如“所有”、“或”、“集合”等关键词,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集合的并集的概念及其运算实质.3.概念的巩固应用例1 设A={4,5,6,8}, B={3,5,7,8}, 求A∪B.师生活动:本题难度较小,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交流答案,查找错误原因,教师检查、反馈.追问:为什么相同的元素5和8只出现一次?请用Venn 图表示结果.(集合元素的互异性)设计意图:巩固元素个数为有限个的集合间的并集运算,注意运算过程中元素要不重不漏,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用Venn图表示结果,在加强直观性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两个集合的交集做准备.例 2 设集合A= {x|-1< x < 2}, 集合B= {x| 1< x <3 },求A∪B.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如果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教师再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数轴将集合A与集合B分别表示出来并进行求解.设计意图:是针对例1的一个提高,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由有限个到无限个,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在寻求发现新的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引出“数轴”这一辅助工具,直观表现集合的并运算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类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数轴上的空心点.通过该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意识到用描述法表示的连续型元素的数的集合,运算时常借助数轴来计算结果.4.性质问题4:下列关系式成立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并集运算的定义对性质进行合理解释.设计意图:巩固、加深对集合的并集运算和集合元素“互异性”的理解,进一步体会空集的意义,关注集合运算的特殊性,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三)交集过渡语:前面我们研究了集合的并运算,我们首先由特殊到一般,通过观察、归纳、抽象出并集的定义,并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示定义,接着对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了分析,最后又依据定义研究了并运算的两个性质.由例1和例2(引导学生看例1中的Venn图和例2中的数轴)可知,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集合,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由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组成的,类比“并集”的研究过程,请你对这种集合运算进行研究.问题5:由两个集合所有元素合并可得两集合的并集,而由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又会是两集合的一种怎样的运算?阅读教科书第11页上的第二个思考,请类比“并集”的研究过程对这种运算进行研究.师生活动:类比“并集”的研究过程探究“交集”运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完成相关学习内容.设计意图:探究交集运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培养基本素质.根据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情况,教师可以灵活选择以下问题进行追问.1.概念的引入追问1:阅读教科书第11页第二个“思考”,从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你能发现两个问题中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你能分别用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和Venn 图来叙述或表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师生活动:类比“并集”的研究过程,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发现集合C是由这A,B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或者说相同元素构成的,即集合C是由所有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并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追问2:类比两个集合的并集,你能归纳概括出两个集合A与B的交集的定义吗?师生活动:类比“并集”概念建构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前面观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由特殊到一般,尝试给出交集的定义,教师引导、补充和完善,并给出记号和读法: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记作A ∩B,读作“ A交B ”.设计意图:类比“并集”概念建构的思维过程(观察—归纳—抽象),借助具体而又简单的集合实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归纳共同特征,由此引出集合的“交”运算,并类比并集,用文字语言给出交集的定义,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集合的交运算,再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用已形成的思维操作程式指导“交集”概念的建构,这样的思维过程所承载的思维训练指向是“合情推理”,而且思维活动的开展也易于学生操作.2.概念的理解问题6:你能用符号语言和Venn图表示交集的概念吗?师生活动:类比并集,学生独立思考,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需要强调的是,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图3.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严谨性和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交集的概念和运算实质,进一步培养数学抽象素养和直观想象素养.追问4:定义中的关键词有哪些?如何理解它们?师生活动:类比“并集”的研究过程,学生自己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所有:表示集合A与集合B的公共元素一个都不能少;且:同时、公共之意,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的元素;集合: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设计意图:引出定义之后,及时让学生分析定义,抓住定义的重点,比如“所有”、“且”、“集合”等关键词,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集合的交集的概念及其运算实质.3.概念的巩固应用例3 立德中学开运动会,设A= {x|x是立德中学高一年级参加百米赛跑的同学} ,B= {x|x是立德中学高一年级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 求A∩B.师生活动:学生回顾集合的表示方法和交集的含义,独立解决问题,教师个别指导、反馈.教学中可利用教学班级这个实际模型对该问题进行改编.设计意图:巩固交集的定义,利用实际模型加深学生对交集的理解.例4 设平面内直线l1上点的集合为L1,直线l2上点的集合为L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l1,l2的位置关系.追问: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有几种?(平行、相交或重合)如何用集合语言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其特征.根据集合交集的含义,学生尝试用集合运算表示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师检查,作个别指导并进行反馈.设计意图:主要目的在于使用集合语言描述几何对象及其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集合的关系和运算的理解.4.性质问题7:下列关系式成立吗?师生活动:类比并集的性质,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依据交集定义进行合理解释.设计意图:巩固、加深对集合的交运算和集合元素“互异性”的理解,进一步体会空集的意义,关注集合运算的特殊性.练习:教科书第12页练习第1,2题.师生活动:学生做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给予反馈.(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知识,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并集?什么是交集?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请完成下列表格.(2)你是如何研究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3)如何求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设计意图: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和蕴含的重要数学思想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小结,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梳理和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同时,利用表格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区分并集和交集的概念,认识到“并”“或”与记号“∪”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交”“且”与记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识别相关符号表述.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3第1,2,3题.五、目标检测设计1.设A= {a,b,d,e}, B= {b,c,e,f},求A∩B,A∪B.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元素个数为有限个的集合间的并集运算和交集运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元素个数为无限个的集合间的并集运算和交集运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设A= {x|x是等腰三角形},B= {x|x是直角三角形}, 求A∩B,A∪B.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集合间的并集运算和交集运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此题是在既往概念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集合中元素的特征性质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得出两个集合并集和交集的运算结果,并用符号语言予以表达,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高一数学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教案

高一数学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教案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实验中学高一数学1.1.3集合的根本运算〔并集、交集〕教案2、(1)考察集合A={1,2,3},B={2,3,4}与集合C={2,3}之间的关系.(2)考察集合A={1,2,3},B={2,3,4}与集合C={1,2,3,4}之间的关系.A B二、检查预习1、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又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如:{1,2,3,6}∩{1,2,5,10}={1,2}.又如:A={a,b,c,d,e},B={c,d,e,f}.那么A∩B={c,d,e}2、并集:一般地,对于给定的两个集合A,B把它们所有的元素并在一起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者者x∈B}.如:{1,2,3,6}∪{1,2,5,10}={1,2,3,5,6,10}.又如:A={a,b,c,d,e},B={c,d,e,f}.那么A∪B={a,b,c,d,e,f}三、交流A∩B=B∩A;A∩A=A;A∩Ф=Ф;A∩B=A⇔A⊆BA∪B=B∪A;A∪A=A;A∪Ф=A;A∩B=B⇔A⊆B注:是否给出证明应根据学生的根底而定.四、精讲精练例1、集合M={(x,y)|x+y=2},N={(x,y)|x-y=4},那么集合M∩N为()A.x=3,y=-1B.(3,-1)C.{3,-1}D.{(3,-1)}解析:由得M∩N={(x,y)|x+y=2,且x -y=4}={(3,-1)}.也可采用挑选法.首先,易知A 、B 不正确,因为它们都不是集合符号.又集合M ,N 的元素都是数组(x,y),所以C 也不正确.点评:求两集合的交集即求同时满足两集合中元素性质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此题中就是求方程组⎩⎨⎧=-=+42y x y x 的解组成的集合.另外要弄清集合中元素的一般形式. 变式训练1:集合M ={x|x+y=2},N={y|y=x2},那么M∩N 为例2.P8例4例3.P8例5设A={x|-1<x<2},B={x|1<x<3},求A∪B.解析:可以通过数轴来直观表示并集。

关于高中数学集合的教案

关于高中数学集合的教案

关于高中数学集合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方法;2. 能够进行集合的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差集等;3. 掌握集合的性质和定理,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集合的表示方法:枚举法、描述法、集合运算符号;3.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补集等;4. 集合的性质和定理:包括幂集、空集、全集等;5. 集合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讲解结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概念;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集合的运算;3. 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集合理论解决实际问题;4.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教学流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集合的概念;2. 讲解:介绍集合的定义、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集合运算,并检查结果;4. 案例分析: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集合理论解决;5. 总结:总结集合的性质和定理,强调重点和难点;6.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2. 视频:相关集合理论的教学视频;3. PPT:集合理论相关的PPT资源。

评估方式:1. 日常练习:检查学生对集合概念的掌握情况;2. 作业:布置集合运算和问题解决的作业,检查学生能力;3. 考试: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集合理论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教师需要及时总结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加强练习和实践,真正掌握集合理论知识。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计划:《集合的基本运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等基本运算的定义,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形展示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理解集合运算的直观意义和数学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集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定义及其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运算的直观意义,并能准确应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约5分钟)●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如班级学生选课情况、图书馆藏书分类等)引入集合运算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集合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复习旧知:简要回顾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元素性质,为学习集合运算打下基础。

●明确目标: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并能运用这些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讲授新知(约15分钟)●定义讲解:分别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定义,强调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运算规则。

●图形展示:利用Venn图等图形工具,直观展示集合运算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集合运算的直观意义。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集合运算的结果,加深对集合运算的理解。

3. 动手操作(约10分钟)●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集合运算的实物教具(如卡片、模型等),让学生动手进行集合运算的模拟操作。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相互纠正错误,共同提高。

●教师指导: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集合运算的基本方法。

4. 练习巩固(约15分钟)●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集合运算的知识和技能。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时教学设计】-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时教学设计】-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

1.3.1集合的基本运算(1)课时教学设计一、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1)二、教学内容1.集合并集的含义与运算;2.集合交集的含义与运算;3.区分交、并运算的运算符号,会进行简单的离散型和连续型集合的交、并运算.三、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类比实数运算,结合具体实例,能理解集合并集、交集运算的含义,掌握简单的集合运算,并学会使用Venn图、数轴等几何方法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从而体会数形结合在理解集合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集、交集的含义,并会进行简单的集合基本运算.教学难点:区分交、并集运算符号,掌握集合的交、并运算.五、教学设计过程问题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实数可以相加,集合是否也有类似的运算呢?请同学们考察下列两组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1)A={1,3,5},B={2,4,6},C={1,2,3,4,5,6};(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师生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集合,并借助Venn图得出集合间的关系,并发现集合C的元素全部由集合A,B 构成,并且没有元素不属于集合A,B.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具体集合,发现集合并集的运算实质,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回顾上节知识的同时也回顾了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思想.追问:你能用集合的语言描述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师生活动:学生尝试将自然语言转化为集合语言,老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补充.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数学问题,获得概念的严谨表述.并集概念: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用描述法表示为A∪B ={x|x∈A,或x∈B}.Venn图表示为:例1:设A ={4,5,6,8},B ={3,5,7,8},求A∪B.解:A∪B={4,5,6,8}∪{3,5,7,8}={3,4,5,6,7,8}.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例题,深化并集概念,练习离散集合的并集运算.例2:设集合A ={x| –1<x<2},集合B ={x| 1<x<3},求A∪B.解:用数轴表示:则A∪B={x| –1<x<2}∪{x| 1<x<3}={x| –1<x<3}追问:若中间−1、2两个虚点变为实点后结果改变了吗?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设计意图:让学生做题时注意把握细节,并体会集合端点对集合并集结果的影响.问题2:下列关系式成立吗?(1)A∪A=A (2)A∪∅=A师生活动:学生根据并集的概念思考后易得到答案.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特殊集合的并集运算,考虑问题中特殊情况的处理.追问:若A⊆B则A∪B=?师生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借助Venn图来理解和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在问题2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集概念,了解集合间的关系与集合运算的联系,并学会用Venn图来直观的研究问题.问题3: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1)A={2,4,6,8,10}, B={3,5,8,12} ,C={8}(2)A={x |x是立德中学今年在校的女同学},B={x |x是立德中学今年在校的高一年级同学},C={x |x是立德中学今年在校的高一年级女同学}.师生活动:学生观察两组集合,发现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集合A,B中共有的元素组成的,引导学生注意并且不能有漏掉的.如果学生总结不严谨,可以给出集合D={x |x是立德中学今年在校的身高超过170cm的高一年级女同学},通过比较C与D的不同点,来引导、帮助学生更加严谨地归纳总结交集的概念,强调是集合C是由属于集合A且又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设计意图:通过给出两个实例,让学生们自己观察并交流,找出集合A,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通过模仿上面并集的概念,锻炼了学生观察、类比以及总结的能力.交集概念: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成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用描述法表示为:A∩B ={x|x∈A且x∈B}用Venn图表示为:例3:立德中学开运动会,设A={x |x是立德中学高一年级参加百米赛跑的同学},B={x |x是立德中学高一年级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求A∩B.解:A∩B就是立德中学高一年级中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加跳高比赛的同学组成的集合.所以,A∩B={x |x是立德中学高一年级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例4:设平面内直线l1上点的集合为L1,直线l2上点的集合为L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l1和 l2的位置关系.解:平面内直线l1和 l2可能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相交于一点,平行或重合.(1)直线l1和 l2相交于一点P,可表示为L1∩ L2={点P};(2)直线l1和 l2平行可表示为L1∩ L2=∅;(3)直线l1和 l2重合可表示为L1∩ L2=L1=L2.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应用交集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和几何问题,巩固了对交集概念的理解,实现了交集运算的实际应用,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分类讨论的能力.问题4:下列交集运算的结果是什么呢?(1)A∩A=?(2)A∩∅=?(3)若A⊆B,则A∩B=?师生活动:学生借助Venn图,思考讨论后给出答案.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问题2和交集概念的基础上,类比并集的概念,加强概念横向间的联系.问题5:请同学们对比交集和并集的概念,从文字上面能发现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学生指出交集中使用的是“且”字,并集中使用的是“或”字.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交集和并集的概念,加强概念横向间的对比.追问:如果我们称大于3或大于5的实数为集合A,那么3是集合A的元素吗?5呢?6呢?这三个元素有什么不同呢?师生活动:学生经讨论后发现,3不是集合A的元素,5和6是集合A的元素,其中3不满足大于3也不满足大于5,5只满足其中第一个,6两个都满足。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优秀教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一.教材分析我校选用的是人教A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课程为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定义》中1.1.3节《集合的基本运算》中并集的内容,一个课时。

并集是在学习集合定义以及集合的性质之后学到的,它对日后学习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区间等内容起到知识储备作用。

教材内容的分析:1.在教材内容上,教材通过“思考”小栏目设置的问题,引出并集的定义,通过图形即Venn图和数轴对定义进行了直观的描述。

2.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把并集、交集、全集和补集归入集合的基本运算中。

3.在习题的安排顺序上,教材是在学完知识点后才安排习题。

4.在重难点上,人教版教材主要着重于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对集合的并集运算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强调了Venn图的应用,教材中注重三种语言即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

优点:1.提出一道类比实数加法的思考题,通过学生思考,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从整体上看,新教材内容显得清晰明确,有条理,体现了并集其实就是集合的一种基本运算的思想。

3.教学内容、知识量少且简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但对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的要求更高。

缺点:1.例题和习题的安排不够合理。

教材这样安排不能立即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不能及时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

2.不能够以一般到特殊的方法,体现出并集的几个比较重要的性质(A B B A =;A A A = ;A A =∅ ;B A B B A A ⊆⊆,;如果A B ⊆,那么A B A = )。

二.学情分析:1.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高一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

2.知识掌握上: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集合的定义,对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在理解集合间的基本运算上,学生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过程中应予以直观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学生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学生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知识点】1.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的并集(Union)记作:A∪B 读作:“A并B”即:A∪B={x|x∈A,或x∈B}Venn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与B的交集。

2.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 读作:“A交B”即:A∩B={x|∈A,且x∈B}交集的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3. 补集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

补集: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记作:C U A即:C U A={x|x ∈U 且x ∈A}补集的Venn 图表示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4.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学会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方法。

3.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规律。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集合运算。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集合的图形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元素。

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基本运算,引发学生对交集、并集、补集的兴趣。

二、集合的交集(10分钟)1. 介绍交集的定义:两个集合中共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 演示交集的运算方法,通过图形示例解释交集的概念。

3.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的图形表示,找出交集。

三、集合的并集(10分钟)1. 介绍并集的定义:两个集合中所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 演示并集的运算方法,通过图形示例解释并集的概念。

3.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的图形表示,找出并集。

四、集合的补集(10分钟)1. 介绍补集的定义:一个集合在全集中的补集,即全集中不属于该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 演示补集的运算方法,通过图形示例解释补集的概念。

3.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的图形表示,找出补集。

五、集合的基本运算练习(15分钟)1. 给出一些集合,让学生运用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方法,求出相应的结果。

2.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的图形表示,验证运算结果的正确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规律,并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图形示例,直观地理解集合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六、集合的运算性质(10分钟)1. 介绍集合的运算性质,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 通过示例讲解和图形表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的运算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知识点】
1.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的并集(Union)
记作:A∪B 读作:“A并B”
即:A∪B={x|x∈A,或x∈B}
Venn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与B的交集。

2.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 读作:“A交B”
即:A∩B={x|∈A,且x∈B}
交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 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

补集: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
记作:C U A
即:C U A={x|x ∈U 且x ∈A}
补集的Venn 图表示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4.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
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
,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 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
∩B ⊆A ,A ∩
B ⊆B ,
A ∩A=A ,A ∩∅=∅,A ∩B=
B ∩A
A ⊆A ∪
B ,B ⊆A ∪B ,A ∪A=A ,A ∪∅=A,A ∪B=B ∪A
(C U A )∪A=U ,(C U A )∩A=∅
若A ∩B=A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A ∪B=B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x ∈(A ∩B ),则x ∈A 且x ∈B
若x ∈(A ∪B ),则x ∈A ,或x ∈B
A
¤例题精讲:
【例1】 设集合,{|15},{|39},,()U U R A x x B x x A B A B ==-≤≤=<<求
【例2】 【例2】设{|||6}A x Z x =∈≤,{}{}1,2,3,3,4,5,6B C ==,求:
(1)()A B C ; (2)()A A B C .
【例3】已知集合{|24}A x x =-<<,{|}B x x m =≤,且A 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例4】已知全集*{|10,}U x x x N =<∈且,{2,4,5,8}A =,{1,3,5,8}B =,
求()U C A B ,()U C A B ,()()U U C A C B , ()()U U C A C B ,并比较它们的关系.
【自主尝试】
1.设全集{}|110,U x x x N =≤≤∈且,集合{}{}3,5,6,8,4,5,7,8A B ==,求A B ⋃,A B ⋂,()U C A B ⋃.
2.设全集{}{}{}|25,|12,|13U x x A x x B x x =-<<=-<<=≤<集合,求A B ⋃,A B ⋂,()U C A B ⋂.
3.设全集{}{}{}
22|26,|450,|1U x x x Z A x x x B x x =-<<∈=--===且,求A B ⋃,A B ⋂,()U C A B ⋃.
【典型例题】
1.已知全集{}
|U x x =是不大于30的素数,A,B 是U 的两个子集,且满足{}{}()5,13,23,()11,19,29U U A C B B C A ⋂=⋂=,{}()()3,7U U C A C B ⋂=,求集合A,B.
2.设集合{}{}22|320,|220A x x x B x x ax =-+==-+=,若A B A ⋃=,求实数a 的取值集合.
3. 已知{}{}|24,|A x x B x x a =-≤≤=<
① 若A B φ⋂=,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② 若A B 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③ 若A B A B A φ⋂≠⋂≠且,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4.已知全集{}
22,3,23,U a a =+-若{}{},2,5U A b C A ==,求实数a b 和的值.
【课堂练习】
1.已知全集{}{}{}0,1,2,4,6,8,10,2,4,6,1U A B ===,则()U C A B ⋃=( ) A {}0,1,8,10 B {}1,2,4,6 C {}0,8,10 D Φ
2.集合{}{}21,4,,,1A x B x A B B ==⋂=且,则满足条件的实数x 的值为 ( ) A 1或0 B 1,0,或2 C 0,2或-2 D 1或2
3.若{}{}{}0,1,2,1,2,3,2,3,4A B C ===⋂⋃⋂则(A B)(B C)= ( ) A {}1,2,3 B {}2,3 C {}2,3,4 D {}1,2,4
4.设集合{}{}|91,|32A x x B x x A B =-<<=-<<⋂=则 ( ) A{}|31x x -<< B{}|12x x << C{}|92x x -<< D{}|1x x <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设集合{}{}|2,,|21,M x x n n Z N x x n n N ==∈==-∈则M N ⋂是 ( )
A Φ
B M
C Z
D {}0
2.下列关系中完全正确的是 ( ) A {},a a b ⊂ B {}{},,a b a c a ⋂=
C{}{},,b a a b ⊆ D {}{}{},,0b a a c ⋂=
3.已知集合{}{}1,1,2,2,|,M N y y x x M =--==∈,则M N ⋂是 ( ) A M B {}1,4 C {}1 D Φ
4.若集合A,B,C满足,A B A B C C ⋂=⋃=,则A与C之间的关系一定是( ) A A C B C A C A C ⊆ D C A ⊆
5.设全集{}
{}|4,,2,1,3U x x x Z S =<∈=-,若u C P S ⊆,则这样的集合P共有( ) A 5个 B 6个 C 7个 D8个
二、填空题
6.满足条件{}{}1,2,31,2,3,4,5A ⋃=的所有集合A的个数是__________.
7.若集合{}{}|2,|A x x B x x a =≤=≥,满足{}2A B ⋂=则实数a =_______. 8.集合{}{}{}0,2,4,6,1,3,1,3,1,0,2U U A C A C B ==--=-,则集合B=_____. 9.已知{}{}1,2,3,4,5,1,3,5U A ==,则U C U =________________.
10.对于集合A,B,定义{}|A B x x A -=∈∉且B ,A⊙B=()()A B B A -⋃-, 设集合{}{}1,2,3,4,5,6,4,5,6,7,8,9,10M N ==,则M⊙N=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1.已知全集{}|16U x N x =∈≤≤,集合{}2|680,A x x x =-+={}3,4,5,6B =
(1)求,A B A B ⋃⋂,
(2)写出集合()U C A B ⋂的所有子集.
12.已知全集U=R,集合{}{}|,|12A x x a B x x =<=<<,且()U A C B R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3.设集合{}{}22|350,|3100A x x px B x x x q =+-==++=,且13A B ⎧⎫
⋂=-⎨⎬⎩⎭
求A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