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安全与心理特征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各阶段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发展

第二章 各阶段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发展

第二章各阶段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发展(8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各阶段儿童的生理、动作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各阶段儿童的动作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教学的具体内容】第一节新生儿心理的发生新生儿=出生后第一个月,属于婴儿期,但有其特殊性。

是从胎内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

矛盾:适应。

一、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出生之日是年龄的起点,但不是生命起点。

出生前:寄生生活。

营养、呼吸及排泄由母亲代劳。

生活环境:温暖的羊水,舒适而安全,无忧又无虑。

出生后:生理联系的纽带被剪断――独立个体产生了。

干燥空气取代湿润的羊水;多变的大气温度取代了母亲体内三十六七度舒适的恒温;黑暗与安静被打破、声光形色纷纷袭来……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斗争。

(过十二、满月、百岁、生日=关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二)新生儿生理特征1.身体特点:体形:头大(约为身体的四分之一,而成人是八分之一)身长、四肢短。

身高:约为50厘米,3-3.5公斤。

迅速增长。

皮肤:呈红色,皱皱巴巴,像个小老头。

细嫩如丝――易受伤,洗澡时注意水温。

(注意衣服的选购)骨骼:含无机盐少,水分多,但血管丰富。

所以,弹性强,硬度不足。

不易断,易弯曲。

内脏器官:心跳快,约120次。

消化功能与体温调节机能也不完善。

总之,新生儿比小动物生命的能力差的多(杜鹃-最坏的鸟),需精心照料。

(吃喝拉潵睡手套缠指,电扇削头)2.神经系统特点(发育相对较早)胎儿在六七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已初具雏形。

出生时,脑的结构简单,神经系统功能很不完善。

新生儿脑重只有390克相对于成人的25-30%(1400)新生儿睡眠时间多。

出生时,80%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

睡眠―――保护性抑制(刺激过多,“住院时,临床看望的人特多,环境嘈杂,成人都受不了何况孩子”神经细胞疲劳,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二.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1.食物反射:觅食、吮吸、吞咽。

2.防御反射:眨眼、打喷嚏、呕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
1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ppt宝藏什么是健康心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精神心理疾患更是指个人的心理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能够应付日常生活的压力和需求并能够与人和谐相处齐心合力为社会作出贡献什么是健康心理续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 康
$
Ppt宝藏
$
•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 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处在婴儿期 的宝宝习惯以口腔探索世界,因为口腔是 全身神经细胞发展最快的地方。婴儿的快 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此时期的口腔活动 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 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口腔期(续)
$
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调试方法
$
• • • • •
心理调适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学业适应问题 生活适应问题 其他問題
$
• 接受自我 • 接受他人 • 健康就是超越
$
人本主义心理学
馬斯洛 需求理論
$
• 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对 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 称为”需要层次论”。
什么是健康心理
$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是指一个
人没有精神心理疾患,更是指个人的心理处
于一种良好的状态,能够应付日常生活的压 力和需求,并能够与人和谐相处、齐心合力 ,为社会作出贡献。
什么是健康心理(续)
$
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的“
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
“积极的精神健康”,对于现代社会中的 人们来说很有教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 认识你自己

《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 认识你自己

活动:“自画像”——我是谁?
请拿出一张纸,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快速 写出20个句子,这些句子是“我是…… ”
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如身高、 体重、容貌)的认识和体验。
生理自我
是个体验和愿望。
我 意 心理自我

是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及人关系
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1、4、7、10、12、14、15、 17、19、21、23、27、28、29、31、33共16项 自我的灵活性:2、3、5、8、11、16、18、22、24、 30、32、35共12项 自我的刻板性:6、9、13、20、25、26、34共7项。
教学内容
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偏差 完善自我的途径与方法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二)自我意识的成分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成熟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
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它具有目的性 和能动性等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发展 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是心理 发展的最高阶段。
常敷衍了事,无法专注
(四)有效地控制自我
把自己的感情出口放宽,莫使心胸像个瓶颈。 在任何情境中,都尝试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 题,从长远的利害作决定。 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 意指出设法改善;坐而空谈不如起而实行。 对是非之争辩,只要自己认清真理正义之所在, 坚持到底。
设定积极而又可行的生活目标,然后全力以 赴求其实现;但却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 不会失败。
克服自卑心理:
1.改变认识,培养自信; 2.要正确与他人比较; 3.不要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调整理想自我) 4.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进自己的弱点、增强实力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是人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类: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人格)。

心里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地反映。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认知过程中思维是核心)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包括视,听,嗅,味,皮肤觉);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2.感觉的适应3.感觉对比4.感觉的相互作用5.感觉的补偿与发展6.联觉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他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知觉的分类:空间,时间,运动知觉);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3.错觉: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时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分类:1.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标,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3.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品质:1.广度:指单位时间内(0.1秒)能过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2.稳定性:所能持续的时间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同时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或对象中去的能力4.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有目的的,主动的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原注意紧张稳定集中程度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意义,趣味性与吸引力的大小3.个体神经活动类型5.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先识记再保持然后再认和再现)6.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出时有困难。

第二章:安全科学原理

第二章:安全科学原理

第二章安全科学原理第一节安全科学自然属性一、安全科学1.定义:安全科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安全的本质及其运动、转化规律与保障条件的科学。

2.内容:1)研究领域:人类的生产、生存和生活活动。

2)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技术系统领域的灾害事故。

3)目的:保护人的安全与健康,避免财产的损失,保障技术功能和环境的安全。

4)任务:宏观上--安全理论与策略,微观上--安全手段和方法。

5)特点:综合性和交叉性。

涉及数、理、化、天文、地理、生物、经济、法学、管理、教育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形成了大量的安全科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

3.产生和发展:1)产生: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现代化生产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与结果。

2)发展:安全技术可分为4个发展阶段:工业革命前:原始劳动,“无知”(不自觉)阶段。

工业革命后:使用大型动力机械和能源,局部安全认识阶段。

二战后:军事工业、航空工业、核工业等,系统安全认识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大量高科技的应用,安全系统认识阶段(动态安全认识阶段)。

在我国:1991年1月创刊《中国安全科学学报》,设立了安全工程和卫生工程两个专业学科,60多所大学对安全专业进行招生,2000年成立了煤矿安全监察局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28次会议通过、12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4.安全科学的属性:安全科学是一门跨门类、综合性很强的横断科学,也是一门典型的交叉科学。

人类活动中的安全问题,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安全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要,她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1)安全条件与自然科学有关;(2)安全机制与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有关;(3)安全管理与系统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

二、安全与危险的统一性和矛盾性1.安全的相对性(1)绝对的安全状态是不存在的,系统地安全是相对于危险而言的;(2)安全标准是相对于人的认识和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而言,抛开社会环境讨论安全是不能实现的;(3)安全对于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安全机理和运行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思维•一思维(thinking)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一)概括性:是指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

如:•1、我们通过感知觉能够认识各种各样的笔(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蜡笔、粉笔),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是“书写工具”。

•2、医学上的猩红热,流脑、SARS可用细菌性传染病来概括。

•3、幽门梗阻病人,右上腹有拍水音。

无论是进行概括的反映,还是间接的反映,都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在反复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

另外,思维不是头脑中凭空产生的,思维的内容和源泉仍然是客观现实。

实践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基础,没有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有思维活动。

实践为思维活动提供了感性材料,也为思维活动提供了课题任务。

而且,思维的活动是否正确。

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

•(二)间接性:指人脑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如:1、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生理学家不能剖开头骨直接观察大脑的活动。

却能通过条件反射、脑电图等间接地了解大脑的活动情况。

3、医生通过叩诊可以了解病人心脏是否增大。

医生根据体温、血化验、胸部x线透视结果诊断肺炎等。

二、思维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实现的。

主要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抽象化等过程。

•(一)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个分解为个别的部分或区分为不同的特征。

如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通过分析,使人了解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和方面。

•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多个部分或不同的特征组合成为整体。

通过综合才能认识这些事物的部分和属性的关系和联系。

•(二)比较:是对不同事物或事物不同的特征在(人和动物)头脑中进行对比,以确定其异同点。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人就无法认识事物。

•分类:是大脑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异同加以分门别类。

•(三)抽象:是从事物的许多特征中找出共同本质的特征,舍弃非本质的特征。

2023年实用文_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

2023年实用文_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

202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202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

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

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一、婴儿期 (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

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

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

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大学生心理学-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学-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3.人际关系和谐
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主要表现为: ①乐于与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完善、理解的态
度与人相处; ②在交往中,保持独立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③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善于扬长补短; ④能融于集体,与集体保持协调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
合作共事、乐于助人; ⑤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友善、同情、信任)总是多于
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心理健康作为 一种心理机能状态,其最终的规定性是个体与其存在的 内外环境能保持一种正常或良好的适应。适应就是心理 健康的本质。心理健康意义上的适应,就是个体在与环 境的互动中,主体能够通过自身调节系统作出积极而能 动的反应。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
良好的自我意识
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 条件。
——[德]弗洛姆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提出的标准,“健康是一种躯体上、心 理上和社会行为等各个方面都能保持完全和谐的状态,而不仅仅是 没有疾病或病症。”
躯体、器官等生理方面
包括
认识、情感、意志与人格 特征以及社会适应等心理 方面
• 2.人格倾向与特征
人格倾向指人的需要和动机。 人格特征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这是个体生理发育趋 于完善和成熟的一个时期,而心理发展正处在迅速走向 成熟的重要阶段,出现了明显的心身异步现象,表现出 一系列的心身矛盾。
情绪的情景相符合;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6.意志健全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的主要表现是: ①在各种活动中对自己的活动有正确的认识,能自觉确立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资料第一章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知识要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认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意义\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健康1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生理无重大疾病。

真正的心理健康标准:生理健康(身体无重大疾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健康的定义:(1)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理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2)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展自己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卫联4心理健康的两层含义:(1)无心理疾病(2)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5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评价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第二节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二心理障碍定义:通常是一般心理问题积累、迁延、演变的结果,个体的主观体验痛苦,社会适应不良,社会功能损害较大,常伴有病理性变化,不经过专门治疗难以自行消失:主要有神经症、人格异常,性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等。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严重性排列):一般困扰--情绪及行为障碍--精神障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生活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问题、就业问题、家庭关系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压力来源:1.经济压力2.人际压力3.情感压力4.前途压力5.学业压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个体原因、学习教育、社会、家庭第三节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必备素质(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1)现代社会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变革社会要求人才有很强的适应能力(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需要1、对自我进行积极的调整。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知 觉
三、种类:
1.依据知觉对象的性质: 空间知觉(距离、方向、位置) 时间知觉(延续性、顺序性) 运动知觉(位置移动) 2.根据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 视知觉 旅游者 听知觉 学生听课 触知觉 弹琴 3.根据知觉能否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把不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b.近几十年对大脑左右半球不同功能的研究 临床观察: a. 脑震荡后的顺行性遗忘 b. Broca 发现“运动性失语”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反映: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的痕迹,他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包括物理反映、化学反映和心理反映。 (2)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人的情感、兴趣、信念、 能力、性格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是反映形式不同;人不仅 能对现实事物作出反映还能反映过去的事物,另外还能在头脑 中创造出自己没有经历或世界上不曾存在的东西的形象。
们的知觉经验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视 知觉中的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
形状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
表现:形状恒常性 及大小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其他恒常性{听觉(火车鸣笛声) 味觉(糖、醋) 嗅觉 正是由于人们知觉具有恒常性,才使我们客 观地,稳定地认识事物,从而更好地适应环 境。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普通心理学概述
心理活动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过程 情绪过程:喜、怒、忧、思、悲、恐、惊 意志过程:有目的的克服困难调节支配活动 心理 活动 人格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个性特征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
信念、世界观等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安全学原理.课后答案

安全学原理.课后答案

安全学原理第一章安全科学总论1-1安全的定义是什么?结合现代社会现实,谈谈对安全重要性的理解。

P19安全是指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不可接受风险的发生,通常会带来人员伤害或物的损失,因而,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可称为安全。

(现在的社会人口爆炸、资源环境危害,战争,重大灾害频发,安全即是人类生存的基本。

无法保证安全,人和社会就不能和谐平稳的发展下去,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动植物环境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1-2安全的属性有哪些,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如何?P5安全的属性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系统属性三种,前两种属性是不可分割的。

安全的系统属性是安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耦合点。

1-3安全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6安全的基本特征包括安全的必要性和普遍性,随机性,相对性,局部稳定性,经济性,复杂性,社会性。

1-4如何理解安全的相对性?P6从科学角度讲,“绝对安全”的状态在客观上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包含有不安全的因素,具有一定危险性。

从安全技术角度讲,100%的安全性很难,甚至不可能达到。

安全的程度和标准取决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度,科学水平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状况,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安全法学观念,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程度等现实条件。

1-5简述安全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P14安全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哲学基础②基础理论③应用理论与技术④经济规律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MET(人man、技术technology、环境environment)系统1)M:安全心理、安全生理、安全教育、安全行为;2)E:物化环境(劳动卫生环境、防尘、防毒、噪声与振动控制、辐射防护、三废治理)、理化环境(社会环境、社会伦理、社会经济、体制与管理);3)T:可靠性理论(本质安全化)、安全技术(防火、防爆、机电安全、运输安全等);4)MT:人-机关系、人-机设计;5)ME:人与环境的关系、职业病理、环境标准(作业环境标准);6)MET: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

2024《安全心理学》ppt课件

2024《安全心理学》ppt课件

与其他学科关系
与心理学的关系
安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的安全心理现象。
与安全工程学的关系
安全工程学是研究生产过程中各种事故发生的机理、原因、规律及预防措施的学科,而安全心理学则是从人的心理因素出 发,研究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
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安全管理是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和方法,对生产过程中的人、物、环境等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以保障生 产安全。而安全心理学则是从人的心理因素出发,为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方法。
发展历程
安全心理学从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等学科中独 立发展而来,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研究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
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过程中 的人,包括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特征 和心理状态等。
研究范围
安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工业、交通、 建筑、矿山等各个领域,主要研究人们 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疲劳与压力交互作用 疲劳和压力往往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员工的安全 行为。在疲劳和压力状态下,员工可能更容易出 现失误和违规行为。
团队协作对安全影响研究
团队协作与安全绩效
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够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减少不安全 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安全绩效。
团队沟通与安全行为
团队沟通是团队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沟通能够确保信息畅 通,避免误解和误操作,提高安全行为的准确性。
团队领导与安全文化
团队领导在塑造团队安全文化中发挥关键作用。积极的领导方式和安 全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安全行为的形成。
组织文化在安全管理中作用
01 02
组织文化对安全行为的影响
组织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员工的安全行为 具有深远的影响。积极的安全文化能够引导员工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 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考讲义,第二章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考讲义,第二章

第二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健康概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并提出了10条健康标准: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2、在这方面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5、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6、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7、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

现代健康概念包含着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了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基本的需要。

2、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坚持四个原则:(1)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以心理的外部表现即行为表现为客观标准的;(2)心理健康作为人的一种状态,与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是有区别;(3)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4)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必须沿着三个方向加以思考。

(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个体人格的稳定性)3、健康心理的标准:(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

一般智商达到60以上者属于正常;(2)情绪正常、健康;(3)意志健康;(4)心理与行为的协调与一致;(5)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及健全的个性;(6)人际交往正常,人际关系和谐;(7)较强的适应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安全与心理特征一.选择1. 关于事故的特征错误的是()A) 事故发生在人们有目的的行动之中B) 事故是随机事件C) 事故是不可避免的D) 事故是绝对的2. 关于意志过程的特点说服错误的是()A) 有着明确的预定目的B) 以固定行为为基础C)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D) 与客服困难紧紧相连3. 属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有()多选A) 自制性B) 果断性C) 自觉性D) 坚决性4、具有下列哪种性格特征的人容易发生事故()多选A) 攻击性性格B) 性情不稳定C) 马虎、粗心、敷衍D) 主导心境抑郁、浮躁不安者5. 人的生物节律在体力、情绪、智力的周期分别为()。

A) 23天、24天、27天B) 23、28、33C) 22、24、33D) 23、28、326. 身体瘦弱或筋骨单薄不适宜的工作有()。

A) 建筑工、矿工、搬运工B) 画工、摄影师、信号员C) 试验工、电工D) 秘书、会计7. 按人失误的原因,可分为()多选。

A) 随即失误B) 系统失误C) 故意失误D) 偶发失误8. 人舒适的温度、湿度分别是()。

A) 21±3℃;40%-70%B) 21±3℃;40%-60%C) 20±3℃;40%-70%D) 20±3℃;40%-60%9. 属于疲劳的规律的有()。

多选A) 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消除B) 疲劳有累积效应C) 疲劳程度与人的生理周期无关D) 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10.个性倾向性特征主要包括()A)感知、记忆、想像、思维B) 能力、气质、性格C) 道德感、美感、理智感D)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11.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A)尊重的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 成长的需要11.下列不属于有害的心理因素有:()A)习惯心理 B)侥幸心理 C)求快心理 D) 谨慎心理12.从颜色对人心理影响的角度出发所制定的安全色中,用()表示注意、警告的意思。

A)红 B)黄 C)蓝 D)绿13.从颜色对人心理影响的角度出发所制定的安全色中,用()表示指令、必须遵守的规定。

A)红 B)黄 C)蓝 D)绿14.在安全生产中,常常存在一些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下列不属于常见的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的是()A)尊重心理 B)省能心理 C)侥幸心理 D)逆反心理15.如下当中,容易发生事故的性格特征是()A)乐观的性格 B)坚强的性格 C)稳定的性格 D)浮躁的性格二. 判断(正确T,错误F)1、在生产劳动中,保持良好的心境,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是非常重要的。

()2、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它是个体社会行为特征,他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活动效果以及事业的成败,受社会的评价,有好坏之分。

()3、在实际的生产劳动中,周围环境的温度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心情、工作效率,甚至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4、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远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5、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6、性格在个体生活中形成,但不存在随着个体生活的改变而变化。

()7、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8、30分钟效应是指人在觉醒状态下,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在30分钟内,人能表现出良好的警戒性。

30分钟后,人捕捉信号的能力明显下降的现象。

()9、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安全信息标准,是选用红、黄、蓝三色作为“国际安全色”。

()10、从色彩的心理效应角度来讲,暖色调会使人感觉兴奋,从而激发人潜在的心理情感,使人情绪饱满,工作精力充沛;冷色调给人以沉静,从而抑制人的情感,使人冷静地思考。

()四.名词解释与简答题1.常见的与安全有关的心理特征?2. 什么是事故?3.列举五种易发生事故的性格特征?4.什么是事故?5.那些因素与事故频率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6.那两个变量因素与事故严重程度高度相关?7.生物节律在安全上应用主要有那两个方面?8.如何自我测定生物节律?9.什么是事故倾向性理论?10.什么是生活事件?11.预防不注意产生的差错的措施?12.注意转移快慢取决于那些因素?13.具有那些性格的人容易发生事故?14.什么是气质?15.什么是能力?16.论述提高机器可靠性的目的以及提高机器可靠性的方法。

17.论述从保证安全生产的角度出发,如何减轻疲劳、防止过劳。

18. 对人体有影响的振动因素有哪些?19. 请简述噪声控制方法20. 简述控制与显示系统的设计原则21.作业空间22.视野23. 局部照明24. 反应时25. 感觉阈值26.防止和减轻眩光对作业的不利影响,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27.工作空间设计的一般原则?28.仪表刻度盘尺寸选取的原则?29.请简述噪声控制方法?30.人和机器的基本界限分别是什么?31.论述提高机器可靠性的目的以及提高机器可靠性的方法。

32.论述从保证安全生产的角度出发,如何减轻疲劳、防止过劳。

33.简述舒适性的类型,并解释。

34.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并举图例说明。

35.分析图2中的色视野图,在空白位置填上合适的色觉,并对色视野图进行分析,最后举出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36 论述格式塔心理学的两个基本观点,并加以说明。

37.作业场所布置总则是什么?分条论述。

【答案】一.选择题1.C2.B3.ABCD4.ABCD5.B6.A7.ABD8.B9.ABD10.D11.C12.D13.B14.C15.A16.D二.判断(正确T,错误F)1.T2.F3.T4.T5.T6.F7.T8.T9.F10.T三.名词解释与简答题1.常见的与安全有关的心理特征?省能心理、侥幸心理、逆反心理、凑兴心理、群体心理、注意与不注意2. 什么是事故?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中断,并有时造成人身伤亡或设备损毁的一种意外事件。

3.列举五种易发生事故的性格特征?(1)攻击型性格。

(2)性情孤僻、固执、心胸狭窄、对人冷漠。

(3)性情不稳定者,易受情绪感染支配,易于冲动,情绪起伏波动很大,受情绪影响长时间不易平静,因而工作中易受情绪影响忽略安全工作。

(4)主导心境抑郁、浮躁不安者。

(5)马虎、敷衍、粗心。

(6)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惊慌失措、优柔寡断或轻率决定、胆怯或卤莽者。

这类人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常不知所措或卤莽行事,坐失排除故障、消除事故良机,使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发生。

(7)感知、思维、运动迟钝、不爱活动、赖惰者。

(8)懦弱、胆怯、没有主见者。

4.什么是事故?“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中断,并有时造成人身伤亡或设备损毁的一种意外事件。

”5.那些因素与事故频率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①工厂的临时工或季节工事故发生率较较高,这是因为临时雇员工作不安定,缺乏训练,工作经常变动,难于积累经验。

②见异思迁、经常调动工作的男性工人,事故发生率较高。

其原因尚待研究,但确实是一个不安全因素。

③边远地区的工厂事故发生率较高。

可能是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且缺乏与同行交流的便利,信息不灵。

④装卸重物的工作事故发生率较高。

⑤工厂大部分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生活福利待遇差,事故发生率也有较高的倾向6.那两个变量因素与事故严重程度高度相关?①工厂管理者能与工人共享工厂的生活设施和福利的工厂(如管理人员和工人在同一食堂吃饭,享受同样的福利待遇等),事故的严重程度较低。

这说明由于管理者能与工人经常交往,工人士气较高,因而安全情况较好。

②工人能分享公司利润的工厂,事故严重程度也较低。

研究表明,分享公司红利的工人普遍有较强的工作动机,所以严重事故率较少。

7.生物节律在安全上应用主要有那两个方面?一是事故的回顾分析,二是避开临界日预防事故。

8.如何自我测定生物节律?生物节律可以自我测定,其测定方法如下:计算给定日期的节律周期相位(这里的周期指体力、情绪和智力周期):第一,按公历核准自己的出生年、月、日;第二,计算从出生之日起到测定日的总天数,可按下述公式进行计算:式中:S —从出生日到测定日的总天数A —为测定年份与出生年份的差B —为测定年生日到测定日的总天数,如未到生日为负,已过生日为正C —从出生年到测定年的总润年数(,取整数)第三,将总天数分别除以23、28、33天,,所得余数即分别为测定者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周期相位(即处于相应周期的第几天)。

9.什么是事故倾向性理论?理论认为,事故与人的个性有关。

某些人由于具有某些个性特征(personality trait),因而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

换句话说,即这些人具有“事故倾向性”。

有事故倾向性的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容易出事故。

10.什么是生活事件?在人的生活过程中,那些对本人产生显著影响或关键性变化的事件叫做生活事件。

11.预防不注意产生的差错的措施?a. 建立冗余系统,为确保操作安全,在重要岗位上,多设1~2个人平行监视仪表的工作;b. 为防止下意识状态下失误,在重要操作之前,如电路接通或断开、阀门开放等采用“指示唱呼”,对操作内容确认后再动作;c. 改进仪器、仪表的设计,使其对人产生非单调刺激或悦耳、多样的信号,避免误解。

12.注意转移快慢取决于那些因素?注意转移的快慢难易,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a.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如果从易到难,则转移指标下降;b.目的性,如果工作要求转移,则注意的转换相对较快,也较容易;c.人的态度,例如对后继工作没兴趣,则注意的转移就困难;d.训练,经过训练的人,在使注意转移时,可以做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13.具有那些性格的人容易发生事故?(1)攻击型性格。

具有这类性格的人,常妄自尊大,骄傲自满,工作中喜欢冒险,喜欢挑衅,喜欢与同事闹无原则纠纷,争强好胜,不接纳别人意见。

这类人虽然一般技术都比较好,但也很容易出大事故。

(2)性情孤僻、固执、心胸狭窄、对人冷漠。

这类人性格多属内向,同事关系不好。

(3)性情不稳定者,易受情绪感染支配,易于冲动,情绪起伏波动很大,受情绪影响长时间不易平静,因而工作中易受情绪影响忽略安全工作。

(4)主导心境抑郁、浮躁不安者。

这类人由于长期心境闷闷不乐、,精神不振,导致大脑皮层不能建立良好的兴奋灶,干什么事情都引不起兴趣,因此很容易出事故。

(5)马虎、敷衍、粗心。

这种性格常是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6)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惊慌失措、优柔寡断或轻率决定、胆怯或卤莽者。

这类人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常不知所措或卤莽行事,坐失排除故障、消除事故良机,使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发生。

(7)感知、思维、运动迟钝、不爱活动、赖惰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