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与社会生活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研究课题 物联网与社会生活
课题组成员 顾梓卿(组长)、唐玥、黄舒舒、石翊林、祁鹏、王杰、吴慧敏、姚
舜、杨阳
课题组组长 顾梓卿 班级 高二
指导教师 陈薇
(6)
班
研究背景:
2010年第八期的《浙商》杂志特别策划为“长三角大战物联网”,文章指出2010年将成为物联网元年。文章还说“从2009年起,这场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的‘物联网’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掀起高潮。”同样,2010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关注物联网的发展,而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我国将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和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形成超高速大容量和高智能的国家干线传输网。这些标志着物联网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那么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到底有何关系?为此本小组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某些观点和意见。
课题研究内容:
前期的资料搜集已基本上完成,网上的问卷调查也已妥当,目前正在进行研究与探讨工作,以及更广泛的数据调研
问题与解决方案:资料全部来自于互联网,专业性较强。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已经向一些专业人士进行了咨询。由于问卷调查以网络发送问卷为主,因此问卷调查的样本群体的年龄段偏低,且文化水平较高。这对调查结果可能会有所影响。对于此问题,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打印一些问卷,在进行一次范围更广的调查。
参考文献:
《物联网时代,有哪些商机可以挖掘》《物联网: 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第一本物联网高校教材》《高校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 物联网:欧盟在行动》《物联网:热点解读》《迈向泛在的网络社会--物联网应用深度研究》(下一代网络革命系列报告之四)《“长三角”大战物联网》
详细资料另附
研究计划 研究方案:本次研究资料查阅为主,辅之以问卷调查的结果,二者综合。
时间安排:我们将准备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这项研究,因此事将较充裕
主要是在课后进行相关资料的准备与问卷调查,课上进行交流、讨论。
总负责人:顾梓卿
资料搜集:姚舜(负责人)、祁鹏、杨阳
问卷设计与发放调查:唐玥(负责人)、黄舒舒
资料汇总及数据处理:王杰(负责人·)、吴慧敏
预期的成果:整个研究预计会在2011年6月末结题,7月初出报告。报告涉及:内容提要、关键词、研究方案、研究结果、课题总结
表达形式:
文字与图表结合
报告撰写人:(签名) 课题组组长:(签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学校审核意见:
附:相关资料
一、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二、“中国式”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三、提出背景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物联网),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轮华夏物联网热潮的基础。
传感网是基于感知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适用的传感网。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物联网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