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七散文阅读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大意

合集下载

中考阅读题复习散文(二)思路、主旨

中考阅读题复习散文(二)思路、主旨

(2)关注过渡句。过渡句既要总结上文,还要开启下文, 所以会对上文概括,对下文总说。
例如:根据选文第②-④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 清池所具有的特点。
④秀美而宁静,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 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
过渡句,一般单独成段或者在下面部分的段首。
考题形式
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 如:(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2) 理清文章思路,按示例试对②至④段内容用两 个字加以概括。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 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 题点。
如:①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②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③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
不要漏掉答题点。
基本答题思路:
叙事散文
(1)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事,怎么干,结果如何。
(2)所描绘的景物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16.( l )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 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 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操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 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 正面衬托鼓神。 ( 4 ) “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 “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 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17讲散文阅读导学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17讲散文阅读导学案

第十七节散文阅读一、预习目标1.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2.复习散文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3. 总结归纳散文题型的答题思路和要点。

4.联系具体题目,介绍相关的答题技巧。

二、预习要点1、掌握并运用散文阅读知识解决问题。

2、掌握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方法。

三、复习要点回顾(一)考纲要求:《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指出精读评价是:“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考试内容”,同时强调“考察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二)散文知识点回顾:散文定义: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

散文是记叙文阅读中的重点,近年来各地中考对散文的考查相当普遍,因此单独作为一章讲析。

1、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是文章的材料和组织形式,“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

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写景散文。

叙事散文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写景散文这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喻情于景。

2、散文分类:(1)叙事散文:通常采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托物言志,象征等表现手法, 托物喻人。

(2)抒情散文: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或直抒胸意,抒发对人或事物的情感,多采用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

(3)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3、散文的表现手法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和象征。

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散文是一种具有较大空间自由度、感情丰富性的文体,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对中考学生独具挑战性。

因此,要想拿到满分,在散文阅读答题中不可忽视,了解一些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有用的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首先,要在散文中找到文章的主旨大意。

阅读散文的时候,要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做到不可写错,否则会大大影响成绩。

找文章的主旨大意,是通过精读全文来实现的,见识散文的思想精髓,在文章的每一句话中都能看出文章的深刻意义来。

其次,要分析文章中心思想。

中考语文散文答题,要把握文章中心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文章中,经常会有一段文字描述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通过语言的表达,也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再次,要运用作者的想象力。

散文的文章的特点就是自由发挥想象力。

在文章中,会有一些作者的想象,一定要注意把握,以此来看出作者的想法。

最后,要细致理解宏观语篇,能够有效地把握宏观语篇,在文章中把握故事发展的思路,从宏观结构上把握文章的精髓。

总而言之,要把握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首先要仔细阅读,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运用作者的想象力,最后理解文章的宏观结构,这样才能在散文的答题中拿到满分。

备考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不仅要能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还要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思想。

从文章内容本身出发,注意分析文章中出现的具体事件,例如涉及的人物、场景、时间等,并多注意作者的言外之意和文章语言的精巧之处。

此外,关于文章的宏观语篇结构,也要特别注意,在文章的每一步发展中,能够把握住文章的思路,以及文章的先后发展情景。

有了足够的积累和练习,就能够更好的把握散文阅读答题的技巧,从而得到不错的中考成绩。

真正要想在中考散文阅读答题中拿到高分,不仅需要掌握以上答题技巧,更需要学生们多加练习,能够更有效的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从而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精神。

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受益于散文的阅读,拿到满意的中考成绩。

2019-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 散文阅读——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

2019-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 散文阅读——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

2019-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①多年前,朋友赠了我一瓶自酿的美酒,醇香扑鼻,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经请教后方知是由桑葚酿造而成。

②于是,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偶见街中有叫卖桑葚的村姑,便会买一小盆尝尝鲜,重圆一回儿时的梦。

心底下总想着有一天能加入到采摘桑葚的队伍中去。

③今年五月外出开会,回来时在朋友的指引下,特意到农家乐山庄停留,在这个处处飘散着桑葚味道的庄园,我终于圆了我的采桑梦。

④跨过一条小溪,进入到一片原生态的桑林后,我一时惊呆了,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衬着紫红的桑葚,迎风摇曳。

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

大家一齐兴奋地扎入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个大、肉厚、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

熟透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

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去,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

就这样,我们一边尽情地采摘,一边忘情地海吃,那是一种绝美的享受。

⑤桑林中鸟雀成群,叽叽喳喳,它们也在分享着这难得的美味,受惊吓飞离时,弹起树枝,那熟透的桑葚如同一阵紫雨,纷纷坠落,砸到人身上,落入泥土中,立刻留下一个个紫黑的印记,大家只能叹惜一回,继续有说有笑,挑肥拣瘦,边摘边往前走,不一会儿竹篮中已平添了许多桑果。

⑥看着这微微颤动的桑葚,听着那啾啾鸟鸣,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悄然远逝却忆之犹甜的童年时光。

那时物资匮乏、零食奇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老桑树结满了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了解馋的机会。

放学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村边桑田,个个身手敏捷,猴子似的爬上桑树,低矮枝头的桑葚早已寥寥无几,高枝处的桑葚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找根竹竿去敲打,桑葚娇嫩,落地即惨不忍睹,但大家都不管那血肉模糊的样子,也不管其是否沾上了泥土,一时间大家满地找葚,经过一顿猛吃后,每个人的手上、嘴上和衣服上无一例外地都沾满了紫黑的桑汁,有的更成了大花脸了,伙伴们你看我、我看你,相互对笑。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附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附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附答案)第一篇: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附答案)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知识导学】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

那么,我们如何阅读和鉴赏哲理散文呢?一、整体阅读,明确主旨哲理散文往往通过一两件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阅读时,应先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还是阐述人生哲理?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

哲理散文一般采用卒章显志的结构方式,所以,如果我们认真研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大多能明确文章的主旨。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一般来说,散文总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哲理散文也不例外。

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错,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

找准文章线索的办法是抓文章的关键词句。

作者写作时,往往会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现作用的词语或句子。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准文章的线索,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鉴赏技巧,品悟效果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

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自己的阅读品位。

所以,阅读哲理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2.结构安排: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4.表达方式: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肖像、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抒情和议论等。

2024年某年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考点的归纳总结

2024年某年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考点的归纳总结

2024年某年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考点的归纳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语文散文阅读成为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

掌握好散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对于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和应对中考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2024年某年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考点的归纳总结,供学生参考。

一、散文阅读的题型分析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散文阅读主要包括阅读理解和应用文阅读两种题型。

阅读理解题型要求学生理解文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态度和意图等;应用文阅读题型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如填表、写信、回答问题等。

二、散文阅读的复习策略1. 掌握基本阅读技巧: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2.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好文章,培养对文字的兴趣和阅读的习惯,增加词汇量和阅读速度。

3. 注重阅读思维训练:通过解决问题、分析作者观点和情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三、散文阅读的复习要点1. 阅读理解考点(1) 主旨大意: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推导判断:通过推理和分析,根据文章中的事实和论点推断出一些结论。

(3) 作者观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分析文章的立意和写作目的。

2. 应用文阅读考点(1) 表格填写: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按要求填写相应的信息。

(2) 问题回答: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理解问题的要求,找到答案所在的段落。

(3) 书信写作:理解书信的写作目的和写作要求,根据信件的内容和情境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

四、散文阅读的复习方法1. 多做模拟试题:通过做大量的模拟试题,熟悉考点和题型,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2. 细读优秀散文:阅读名家散文,体会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3. 多讨论、多思考:在学习散文阅读中,注重与同学的交流和讨论,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培养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 散文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 附参考答案解析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 散文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  附参考答案解析

散文文体知识从广义讲,散文是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今天我们所说的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散文的选材范围海阔天空,表现形式灵便轻捷,行文活泼自由,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无一不可,反映现实迅速及时。

散文的创作,常常是撷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甚至点滴小事,或自然界中的一个小小物件乃至一片叶、一缕光、一眼泉、一朵花来寄托作者的情思,表达主观感受,流露某种意愿、希望和追求。

散文常用象征、村托的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寄寓某种思想感情和生活哲理。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事件的审美意义。

如《背影》《藤野先生》《枣核》等。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主要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也就是通过对景和物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特定情思。

这类散文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

如《春》。

议论性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说理,直接发表议论,其特点是议论、抒情和描写相结合。

这类散文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杂文更具文艺性。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一般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同一篇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段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形散”还体现在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

总之,无论是叙事、描写或是抒情、议论、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帅下,得到尽情尽意的发挥。

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的,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解题技巧2017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解题技巧散文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那么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一、课标要求: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散文知识:(一)、散文的特点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2024年中考语文【散文】专题复习考点+答题思路考试必考

2024年中考语文【散文】专题复习考点+答题思路考试必考

2024年中考语文【散文】专题复习考点+答题思路考试必考01中考散文阅读考点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

2、通过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品味,感受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受到思想情感的启迪和熏陶。

3、能领悟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02散文阅读题型01关于标题这篇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拟这个标题?1、标题的含义揣摩标题含义需要从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

表面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深层含义需要联系文章中心解答。

2、标题的作用标题常见作用有以下几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展开情节的线索;交代文章写作情感;具有象征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

02关于情节内容把握全文情节结构概括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归纳概括故事内容及主旨答题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行文的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些什么。

注意前后联系。

解答技巧:读——解题的基础1、读懂标题2、读懂题干(弄清要求)3、读懂原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理——梳理文章段落层次,整理出主要事件找——根据题意,确定范围文段。

思——提取哪些信息?围绕哪些关键词进行思考答题?方法归纳:明题意;理层次;定范围;精表达。

03关于文章主题主题,也叫“主题思想”。

读完一篇散文,要能够整体把握作品主题,这样才算读懂了作品。

有时题目不直接考查主题,但必须借助对主题的理解,才能解答。

解题方法:1、先读,了解相关信息读题目、读文章:了解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材料2、抓住中心句,概括段意,分析主旨3、重点读“五句”: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比较直接表达观点态度、情感的地方,通过它们可以找到文章主旨。

4、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感情倾向5、抓住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中心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性格、情感,交代人物活动背景,渲染特定气氛,揭示中心。

中考语文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复习课件

中考语文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复习课件

• ⑥坐在窗台,伸直腿,书搁在腿上,慢慢翻 看。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在书页上,文字构 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觉瞬间渗入全身,心在字里 行间跳跃飞翔,喜悦漫溢开来。窗外,天蓝如 洗,云作奇峰。这景被窗户框成了画,清新至 极。身边的书故人一般围拢着,久违的亲切感 油然而生。捧着书坐着,直到最后一缕阳光从 书页里消失,暮色在身边聚集,尤不忍释卷。 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 磨了,书香适意怡人。这个下午也变得安静美 好,有了回味。其实,日出日落,每天的时间
• 二、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后面的问题。 • 那些未曾感谢过的人 • 那天晚上,有语文自习。 • 我去看自习。高考前的教室里静极了。我蹑 手蹑脚,从后门进入教室,同学们都埋着头, 还没有人注意到我。刚往前走了两步,班长贺 琼看到了我,她一惊,猛地蹬了一下她前面一 桌的女生梁夏的板凳。梁夏心领神会,迅捷地 从一摞书的上面拽下一本语文书来,盖在了刚 才看的东西上面。
• 一、【2012· 宁波】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 后面的问题。 • 留几本书在窗台 • 翁秀美 • ①星期天收拾房间,顺便整理书柜。书大 都是新的,买回来还没翻过。有几本落了厚厚 的灰,用湿布擦了,随手丢在窗台上晾着。 • ②再进书房时,只觉眼前一亮。迎面窗台上 的书随意躺着,有一本斜放在红红的中国结上,
• 3.分析文章的标题:标题常常能作某暗示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图,对解 题有一定的帮助。 •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成分:记叙文特 别是散文,作者往往卒章显志,通过议论句或 抒情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抓住了这个 观点态度,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中心。 • 5.从反复出现的词句或暗示主题的关键词 语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 ④那一年生病住院,怕闷,带了《宋词三百 首》《闲情偶寄》。医院建在山下僻静处,病 房夜里不熄灯,正好读书。字字句句如清水, 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精神面貌实不像 一个病人。出院时,书角已被翻得起毛打卷。 好书,胜药。 • ⑤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时间长了翅膀,“哧 溜”一下就过去了。一天、一月、一年,快得 让人招架不住。每天来去匆匆,总有做不完的 事情,一天恨不能掰成两天用。日子仿佛是被 抽打着的陀螺转个不停,再难挤出时间来读书

中考语文总复习——散文阅读知识讲解(含答案)

中考语文总复习——散文阅读知识讲解(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散文阅读责编:薛燕考点透视散文是一种自由、灵巧的抒写见闻感觉的文体,它独到的美质就在于:能够让我们经过一个十分精髓、和蔼的形式,读到作者关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阅读和赏识散文,既要仔细领悟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仔细剖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考试中屡次露脸。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能够划分写实作品与虚假作品,认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款式。

”“赏识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初步意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利启迪。

对作品中动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尝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从《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能够看出,散文的阅读主要考察考生对散文基本特点及主要表现手法的掌握状况,借此考察考生对散文的理解能力、剖析综合能力和鉴赏研究评论的能力。

散文的考点往常有六个:1.掌握文章线索,理清写作层次。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别作者的感情变化要注意领会。

3.重点词句的理解及含义的领会。

4.领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5.品尝作品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

6.开放性试题:写出从文中获取的感悟、启迪。

知识解说阅读散文的知识贮备一、散文的定义及特点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发掘此中的内涵、真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其主要特点:形散神聚。

形散: 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 表现手法灵巧多样:象征、衬托、对照 3. 表达方式不名一格:常常以抒怀为主,把表达、描绘、谈论、抒怀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亮。

二、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庸,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极罕有单调、完好、波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琐碎、零碎之事来反应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表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假,因此更为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想之精妙,构造之谨慎,感情之细微,特别回味无穷。

中考语文复习 散文专题——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教学案(2021-2022学年)

中考语文复习 散文专题——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教学案(2021-2022学年)

散文阅读(一)——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基本目标:阅读文本,能找出行文线索,概括中心思想。

提升目标:针对考试题型,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阅读文本,能找出行文线索,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针对考试题型,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本考点常考的题型有:1.归纳内容要点.2.概括中心思想.3.找出行文线索。

二、方法总结(一)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的方法。

1.标题目扩展法:对标题扩展充实.2.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联、合并。

4.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

5.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概括。

(二)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1.鸟瞰全文:通读全文,明确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通过对人物、事件和景物的分析,来探求文章的中心思想。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往往点明了全文或段落叙述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的标题:标题常常能作某些交代或暗示,或揭示文章体裁,或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图,对解题有一定的帮助。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成分:记叙文特别是散文,作者往往卒章显志,通过议论句或抒情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抓住了这个观点态度,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中心。

5.从反复出现的词句或暗示主题的关键词语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6.从作者对人物、事件或者事物的情感态度入手。

(三)找出行文线索的方法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3)以核心事件为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5)以地点为线索;(6)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关注文章的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3.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散文中,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有些句子反复出现,称之为反复句.反复句显示了散文的脉络层次.4.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17中考第十七专题 散文阅读考查要点精讲

17中考第十七专题  散文阅读考查要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1.对全文的内容、故事情节的概括 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掌握情节的各个要素及故事 的情节。 其次,要按照“何人(或组织、单位)+何时+何地+在什 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及结果”的格式组织答案,语言要 通顺简练。 最后,指明它对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答题步骤
主观简答题: 第一步,阅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感知作者的情感。 第二步,抓住文中的抒情句、议论句,归纳作者或人物的情感,体 悟文本感受。 第三步,结合阅读体验,联想学过的诗句,选择恰当的诗句作答;或 用简明的句子先分析内容,再结合主旨作答。 【答题模板】 主观简答题:内容分析+主旨表述。
散 文知识点
1.散文概念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
干的文学体裁。 散文除了有精深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
优美凝练的语言。 2.散文的分类
通常可以分为叙事性散文(中考常考)、抒情性散文和说 理性散文三大类。
(1)写人叙事散文 :如 鲁迅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寻找线索的依据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③文中 议论抒情的语句
散 文知识点
5.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象征;联想和想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
景(物)抒情;对比烘托;欲扬先)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把握散文结构、行文线索 (五)把握句段作用 (六)常用的表现手法 (七)题目的作用 (八)表达方式的作用 (九)人物形象分析
考情分析 (3)亮点题型。

升学语文知识点归纳:散文阅读方法归类

升学语文知识点归纳:散文阅读方法归类

升学语文知识点归纳:散文阅读方法归类知识点一读懂散文方法归类一、理清文章思路1.找出文章的线索(1)明确线索的类型: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2)寻找线索的方法:①看本质,即掌握线索的概念,辨析出确实符合“线索”本质的特点者;②看标题,很多文童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那么包含线索的因素;③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现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④看抒情议论句,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往往隐含着线索;⑤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络。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记叙文不止一条线索,而是灵敏地、巧妙地运用多条线索。

如明线和暗线互相交织,主线和副线互相交织。

2.划分段落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开展过程二、把握文章大意(1)段意合并法:把每一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2)要景串联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把这些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

读完一篇文章,我们可以考虑:作者要答复的是哪儿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5)内容借助法:借助文章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

三、理解标题的内涵(1)从标点与主题的关系人手:有的标题直接提醒主题,标题即主题;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展深思。

(2)擅长抓点题句: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分析^p 标题的修辞:从理解标题的修辞方法入手.联络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中考语文第17课题《现代文阅读散文》复习教案苏教版

中考语文第17课题《现代文阅读散文》复习教案苏教版

⑿回过神来再找罗池.只因柳侯托梦“馆我于罗池",柳州1人在罗池边立庙纪念,罗池因此地以人传.⒀呵,柳侯,柳大人!旅居柳州的第三个夜晚,在月色里醒来,我有两滴泪滴落,一滴滴在你垂钓的冰河,一滴滴在你居住的罗池……[注]①赍(Ji)志以亡:志未遂而死去.②胄(zhou)甲整饬(chi):盔甲整齐.1.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到柳树?2.联系下文,解释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独钓的定力”的含义.独钓的定力:3.说说第⑥段开头“读至此,我不觉神越关山,为古人落泪”这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阅读文中第⑥段和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理解.(1)柳侯留给柳州的绝不是一个空空的衣冠冢.(2)或许因为他是失败者?或许他是因失败而不败?5.“他给自己的时代留下了记录,也给后代留下了思想.”自古以来,像柳宗元这样名垂后世的先贤不胜枚举.请再列举两位这样的人物,结合其诗文作简要表述,要求句式与示例基本一致.【示例】柳宗元:他曾在小石潭边流露悲凉的心绪,他曾在《捕蛇者说》中表达同情百姓的情怀.【解析】这是一篇意境深远、文质兼美的散文.题名凄美,动人心弦.文中用语独到,含义深刻.五道题目设计也很好,符合考生的认知规律.第l题,主要考查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第2、3题,考查了词语的语境义和关键句子在文字结构上的作用.第4题是考查对精美句子的探究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时要结合相关背景和内容来理解.第5题考查文化知识的积累.人名、地名、篇名、语句四个答题要点都不能搞错.参考答案:1.柳树是柳宗元精神(品质)的写照(树木像那些能把世界史照亮的伟人,伟大而独立),柳树是柳宗元生命的延续(柳宗元与柳树有某种生命的联系),柳树寄托了柳州人对柳宗元的怀念(每一棵活着的柳树,都在遥祭着他).2.伟大而独立的性情(答到“伟大而独立”也可);孤傲、清高的品行(答到“从不迷失,自信、自尊,怡然自得”也可;或“坚定不移的理想(操守)、不畏挫折(打击)的坚定意志”也可)(意思对即可).3.结构上:点题,承上启下;内容上:为柳宗元与刘禹锡真挚的情感而感动,表达对柳宗元伟大人格的崇敬,对柳宗元不幸遭遇的同情、叹息.4.(1)柳宗元的思想、人品(古道热肠)、教化以及与他有联系的柳树使柳州的百姓永远怀念,使柳州名扬后世.(2)说他“失败”是因为他政治上被一贬再贬,使得命运雪上加霜;说他“不败”是说因为他的精神为后人敬仰,文章为后人传诵;说他“因失败而不败”是说因被贬而成就了他.5.示例:范仲淹:他曾经在西北边塞慨叹思乡的苦闷,他曾经在《岳阳楼记》中阐述心忧天下的思想.杜甫:他曾经在泰山顶上表露勇攀高峰的雄心,他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兼济天下的理想.四.互学互助: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一)行吟阁遐想(黄秋耘)①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②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③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④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的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⑤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贲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⑥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1.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2.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结合原文内容,说说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3.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4.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5.面对敌寇入侵、国都将陷,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切感慨.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请列举两位这样的人物,结合他们的诗句或有关事迹作简要分析.(二)窗外人生(王呈伟)①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季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②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③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只有凝结的浩然之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④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敏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龙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也是狭隘多了.⑤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有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更加率性,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蘸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⑥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紧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底色:(2)定格:(3)把玩:(4)率性:2.请你说说题目的含义是什么.3.文中出现了不少名句及名家,请你根据要求填空.蒲松龄的代表作;曹雪芹的代表作 .“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作者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作者是;“西北望,射天狼”的作者是 .4.读完这篇文章,请你谈谈唐人、宋人、清人“窗外的人生”各有什么特点.5.当今之时,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情怀对待窗外的一切,使人生更加辉煌?请你说出自己的心声.(三)老水车旁的风景(梁晓声)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饭店里面有老鼠,她最怕老鼠.“就是每月l 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闺女,住我家吧.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少女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往哪儿去吧.”少女哭着说:“我不搬走.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老妪说:“行啊!”村里的负责人又说:“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老妪不高兴了:“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村里的负责人急了:“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人精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赠送”给那小妖精了……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十几天后,老妪走了.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件寿衣……又没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1.文中老妪的肖像描写与下文闰土的肖像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写对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鲁迅《故乡》) 2.文中有关少女的称呼有两个,先是“小人精”,后为“小妖精”,一字之差,耐人寻味.请联系上下文简析称呼变化的妙处.3.少女最后为老妪做了什么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4.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请说说你的理解.5.下面对标题中“风景”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 )A.显示乡村旅游业的独有的韵味. B.预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C.展现江南农村古朴的风土人情. D.彰显心灵的纯净和人性的光辉.6.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五.课堂小结:六.教、学反思:。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散文阅读是考试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具有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表达风格,能够让我们领略到作者独特的思维和情感。

在中考中,散文阅读题的出题形式多样,要求学生掌握多种答题技巧,以便更好地解决阅读难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一、理解题意,把握全文首先,理解题意是正确解答散文阅读题的前提。

在做题之前,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根据题目所给出的关键词语、表述方式和提示,来推断文章的主旨、结构和特点。

要掌握原文的主要思想和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立场,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后面的题目。

散文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理解作者所用的句式、词语和表述方式。

学生在阅读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来全面了解文章:1、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结构和段落的关系,理清思路。

2、注意读取有用信息,例如数字、时间、地点、视觉描写等。

3、挖掘作者的情感、意图、态度等,尤其要注意细节。

4、理解文中的生僻词、成语、难句等,弄清其概念和用法。

二、分类答题,注重细节解析其次,做散文阅读题时,要分类答题,根据问题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答题方式。

例如,根据所给选项来判断正误句、选择正确答案或者排除错误选项等等。

以下是散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1、正误判断题。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表述判断句子的真假,正确的用T表示,错误的用F表示。

2、选择题。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从所给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例如,找到文章中所描述的事物的特点等。

3、排除错误选项题。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从所给选项中选择“不正确”或者“不是”等选项。

由于考试中常常会出现混淆人们思路的错误选项,因此学生在解决这类题目时需要认真分析选项,排除不可能的选项,从而更准确地选择正确答案。

在答题时,学生需要注重细节解析。

细节是文章中体现思想和情感的具体表现形式。

2017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2017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一)、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

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3.品味语言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1)字词含义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7:散文阅读技巧总结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7:散文阅读技巧总结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总结分析散文的结构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

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行文思路。

写人叙事的散文多按时间、空间顺序进行;抒情类散文多以某一物,某种情为线索行文,议论文性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

在阅读分析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会分析句段和穿插性材料在结构上的作用。

句段的结构作用因位置不同而不同:•处在开头,一般是统引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抑扬、引发下文某种思考;•处在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过渡;•处在结尾一般为总结上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意,升华主题,令人深思等。

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文章需要而定;•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

概括段意、主题散文阅读是从阅读开始的,不是从做题开始的。

而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读全文,把握主旨。

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概括把握主旨的方法有:▌读题目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与中心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切入点。

▌析首尾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内容,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析议论抒情句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主旨。

▌联系背景有不少文章,只要了解它的产生背景,就可能深切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除了对作者和写作年代关注外,还要抓好文后的注释或说明性的文字。

同学们一定要切记,概括作品主题时一般用语是:本文通过对……叙述(描写),表现了……思想情感(赞美了……或批判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
一位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兰溪水一点也不蓝。我说这又 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的木兰溪是蓝的。谁的内心没有一条 属于自己的河流呢。 水一直在寻找,寻找前方的过程中产生了江和河,水寻 找的结果还是水,于是寻找和漂泊成为水的全部主题。我生 长在木兰溪畔,注定要用流水的脚步踏向远方,寻找一种如 水纯净、空灵的生命过程,我的寻找过程也是结果。 我执著于自己的蓝色旅程。 (选自《沧桑的是流水》,有删改)
·新课标
印象较深的还有一次秋天,我独自一人来到溪畔。顺便提 一句,看水宜静,唯有静才能使自己慢慢沉入内心的微澜之下。 溪水还是那样的蓝,只不见白鹤,岸畔白鹤起落的地方现在长 满比人高的芦苇,秋风轻吹,就有芦絮沿风向悠然飘出,风势 强时在半空扬,弱时又沾落水面,倏地不见影迹,而江水更显 得清冽了。这情景到现在还不能形容备足。白雪似乎太重,杨 花又太浮,他只能是芦絮,就如我只能是我。我头脑中浮现一 个句子:芦絮飘落如一声叹息。秋天到了,万物萧索,来的如 水,去的如水,在微凉的风中,这叹息该是木兰溪的吧,又传 自我的心底。但溪不管我的思绪,只是不动声色地流着,在远 处转弯的地方盘成几个结。
·新课标
面对木兰溪展现给我的轻盈一面,我感觉忧伤竟然是这样 的真实。等到片片白的芦絮驮着红的斜晖沉入蓝的水中时,天 黑了,我明白:我的忧伤与幼时的想像有关。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骑车来到溪畔,什么事也不做,能 与木兰溪宁静厮守,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木兰溪的妙处就在 于它那看不透的、空灵的蓝,就如生命本身的质地。我有时花 几毛钱乘渡船到对岸后又回来,但更多的时候,我赤足站在水 中,让微凉的水意湿淋淋地沿脚踝而上,爬满心窝,我静静地 站立着,不感慨,面对水,原本就无须抒情。黄昏时水面铺满 一层金光,微风拂来,水波漾起,仿佛是一朵花在粼粼开放; 风拂远,水波也渐渐平了,又似花在粼粼凋谢。此情此景,我 仿佛又回到童年的想像。兰溪,是一条开满兰花的溪。
·新课标
2. 作者为什么说“木兰溪”后来成为“我的血脉”? (答出两点理由即可) [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我的血脉”中“血脉” 一词的含义:比喻极亲近的关系。然后,仔细阅读作者所描 绘的几个场景,把表明 “ 我 ”和 “ 木兰溪 ” 亲近关系的句子 找到,并据此提取概括即可。 ①我从小与木兰溪相伴成长;②木兰溪使我产生了与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俱来的漂泊感;③木兰溪是我心中的河流;④我和木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溪一样在寻找生命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
1.本文写“溪”也写“心”,请根据文意填写下表。
[思路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从“小时候”“八岁 时 ”“ 有一次秋天 ”“ 有很长一段时间 ” 等短语来看,作 者用一条时间线索贯穿了全篇,描写了五个场景。所以, 填写 “ 场景 ” 栏中空缺的内容时,首先要明确这一点;其 次,在填写 “ 景物特点 ” 和 “ 作者心境 ” 栏空缺的内容时, 可以分别去找以上五个场景所属的段落,要么摘抄词或短 语,要么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概括,即可得到答案。
·新课标
场景 儿时想像中也是蓝色的)
作者心境 木兰溪和天空一 样是捉摸不透的
八岁时初 ①__________ 见的木兰溪 ____________
秋天独自 来到木兰溪 经常骑 ⑤__________ 车到木兰溪 ____________ 朋友告诉 我的木兰溪
·新课标
中考示例
[2011·莆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木兰溪 王清铭 我家离木兰溪不远,只有二里的路程。我自小怕水,母亲连 小潭也不让我接近,但她无法禁止一个孩子对河的想像,她更不 会想到木兰溪以后会成为我的血脉。在幼时的想像中,木兰溪像 一朵兰花,会开放和凋谢,且有一种深湛的蓝,有天空一样的蔚 蓝色。小时候我经常对着天空发呆,天空除了白云就是那看不透 的蓝了,木兰溪和天空一样,都是幼时的我捉摸不透的,因此溪 水是蓝的,一种与思绪一样的蓝。少时的我,虽未见过溪,但耳 畔总萦绕着木兰溪隐约的水声,那水声也是蓝色的。
·新课标
例1
木兰溪的水确实是蓝的,如宝石的晶莹,天空的纯净,兰 花的幽雅,或者如一段逶迤的心曲一样蓝得忧郁。这是我八岁 时初见木兰溪的印象。时值冬天,寒草衰烟凝霜。母亲带我走 亲戚,走在岸畔,凉风的手指不停地扯动我的衣裳,但兰溪的 水仿佛一种忧郁的眼神直照进我的内心深处。多年以后我读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词句时,我突然看见兰溪的眼 睛穿透了我多年来的风尘。水声仿佛一段悠扬的旋律,一直缭 绕进我的心底。沙渚上几只银白的鹤或翔起,或停落,给静谧 的画面带来一点灵动的色彩,鹤唳增添了幽静的质地。“渚清 沙白鸟飞回”,这里没有萧萧落下的无边落木,但潺湲的水比 滚滚江水更容易陷入思绪。我感觉一种水意正包围、浸渍了我, 使我渐渐成为另一片在风中如蓝绸展开的水。
·新课标
多年以后,我头脑里多次涌现少时所见的那幅图景。虽然我 不是杜甫,身后没有落木的萧瑟背影,眼前也没有长江水倾 注我干枯的眼眶,但我也有杜甫心头的那种沉郁顿挫。 “ 万 里悲秋常作客 ” ,杜甫这种漂泊无依的感觉我同样有,只不 过杜甫的心境是漂泊经历造成的,我的漂泊感与生俱来,深 藏生命深处,如一只飞鸟,总将在苍茫天空的飞翔愿望敛紧 于自己的翅膀,将悲凉的嘶叫潜藏于心灵。
灵动、幽静 ②__________ (晶莹、纯净、幽雅 ) ________________ 轻盈(芦絮 ③__________ 飘零,溪水清冽 ) ______________
宁静,蓝,水 波如花开花谢 一点也不蓝 ⑦__________
忧郁(与生俱来 的漂泊感)
忧伤(叹息) ④__________ 宁静(平 ⑥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静,不感慨) 心中的木 兰溪是蓝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