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采集数据的岩性圈闭的识别

合集下载

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岩性圈闭识别

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岩性圈闭识别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n e w t e c h n o l o g y b y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u s e o f s e i s mi c a t t r i b u t e s a n a l y s i s t e c h n o l o g y , c o h e r e n c e a n a l y s i s t e c h n o l o g y , re f q u e n c y s p e c t r u m d e c o mp o s i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 3 D v i s u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f u l l 3 D c u b e s e i s mi c i n t e r p r e t7 3 0 0 0 0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Ba s e d o n t h e t h e o r y a n d me t h o d o f s e i s mi c s e di me nt o l o g y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h a n n e l s a n d s o f J u r a s s i c
的预测精度 , 采 用了多种地震属性进 行联合 分析 、 相 互验证 , 以提 高预 测精度 , 降低勘探 风险 通过 应用 多
种 地震 解释 新技 术对研 究 区河道砂 体进行 识 别 , 从 多方 面清晰 地展 示 了河道砂体 的空间展 布特征 . 识别
出了多个岩性 目标 。经 多年 的勘探 , 在 该 区发 现 了阜 东 2井 、 阜 东 5井及 阜 东 1 6井 等头 屯河 组岩 性 油

石臼坨凸起低幅度构造_岩性圈闭识别及刻画技术

石臼坨凸起低幅度构造_岩性圈闭识别及刻画技术

文章编号:1673-8217(2013)03-0015-06石臼坨凸起低幅度构造-岩性圈闭识别及刻画技术张中巧,王 军,于海波,吴俊刚(中海石油(中国)天津分公司,天津塘沽300452)摘要:岩性圈闭识别及精细刻画是岩性勘探获得突破的关键。

首先分析了石臼坨凸起区低幅度构造形成背景及岩性圈闭发育特征,针对新近系砂体横向连片、纵向叠置的展布特征,在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利用地层切片和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开展岩性圈闭的定性识别;再结合波阻抗反演以及90°相位转换技术进行储层预测及单砂体描述;最后利用叠前弹性反演技术进行油气检测,指出有利的含烃范围。

该技术系列在石臼坨凸起区岩性勘探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低幅度构造;岩性圈闭;地层切片;90°相位转换;叠前反演中图分类号:TE112.322 文献标识码:A 石臼坨凸起位于渤海中部海域,近年来,通过勘探思路的转变以及技术创新,在石臼坨凸起秦皇岛33-1油田周边发现多个有利的具有低幅度构造背景的复合圈闭。

低幅度构造是指闭合度较低的一类地质体,一般而言构造幅度只有5~20 ms[1]。

石臼坨凸起低幅构造复合圈闭受凸起整个背斜形态所控制,在凸起区多个条带的二级断裂带附近以及微古地貌背景下形成。

凸起区新近系为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相变快、幅度缓,单层砂体厚度小,一般为2~14 m,在主要目的层段800~1300 ms之间,地震资料有效频宽10~80 Hz,主频约45 Hz,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约13 m。

受纵向分辨率影响,薄砂层识别及砂体连通性判别困难。

针对新近系砂体横向连片、纵向叠置的展布特征,形成了一系列低幅度构造背景下岩性圈闭识别及刻画技术系列:首先在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开展岩性圈闭的定性识别;再结合波阻抗反演以及90°相位转换技术进行储层预测及单砂体描述;最后利用叠前弹性反演技术进行油气检测,指出有利的含烃范围。

陆西地区夏盐鼻状构造带岩性圈闭的识别

陆西地区夏盐鼻状构造带岩性圈闭的识别

陆西地区夏盐鼻状构造带岩性圈闭的识别李霞;张蓉;谢安;孟庆洋【摘要】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油气资源潜力丰富,近年来油气勘探在夏盐鼻状构造带侏罗系三工河组发现了一系列岩性油气藏,展现了浅层良好的勘探前景.采用沉积储集层地质建模、地震属性预测、波阻抗反演和数据体可视化分析等技术综合识别出玛东2井北、玛东3井区、玛东3井东、夏盐6井南和夏盐3井南等5个岩性圈闭.圈闭总面积361.7 km2,高点埋深2 150-2 270m,玛东3井东岩性圈闭闭合高度最大达460m.综合分析认为,夏盐鼻状构造带岩性圈闭发育,具备形成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1(032)002【总页数】3页(P119-121)【关键词】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夏盐鼻状构造带;侏罗系;三工河组;岩性圈闭【作者】李霞;张蓉;谢安;孟庆洋【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422陆西地区构造上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陆梁隆起西段,包括三个泉凸起、夏盐凸起、三南凹陷、石西凸起等4个二级构造单元[1]。

自1992年开始勘探以来,在侏罗系发现了一系列油气藏,展现了良好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

随着勘探的深入,岩性油气藏的勘探逐渐成为重点。

夏盐鼻状构造带侏罗系勘探程度较低,已钻探井基本以二叠系和三叠系目的层为主并发现了丰富的油气显示(图1)。

夏盐3井于1997年在侏罗系三工河组获日产气42 824 m3,2009年玛东4井获日产油6.16 t,证实该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而岩性圈闭的识别,对于提高侏罗系三工河组岩性油藏勘探成功率和预测远景资源量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测绘技术中的区域岩性识别方法

测绘技术中的区域岩性识别方法

测绘技术中的区域岩性识别方法区域岩性识别是测绘技术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测绘技术已经从以往仅限于地图绘制的单一方法,转变为了一种集观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而在测绘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岩性识别方法一直都是一个被广泛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来识别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成本较高,无法满足大规模区域的岩性识别需求。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基于测绘技术的区域岩性识别方法。

一种常见的区域岩性识别方法是基于遥感技术的。

遥感技术利用航空或卫星平台上的传感器从高空获取地球表面的光谱、热红外等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提取出地表覆盖物的信息。

在岩性识别中,研究人员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中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和辐射率等数据,可以推断出地表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除了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也是一种常用的区域岩性识别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球内部的物理场进行探测和测量,通过测定反射、折射、散射等现象,以及利用电磁波、重力、磁场等物理参数的变化,可以获取到地下岩石的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以实现对地下岩石的三维成像,对于区域岩性识别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区域岩性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人工智能技术是模拟人类智能的一种技术体系,其中的深度学习算法对于大规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具有独特的优势。

研究者通过将各种岩性的特征数据输入到深度神经网络中进行训练,可以实现对区域岩性的自动识别和分类。

虽然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投入和时间成本,但是由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复杂性,对于数据质量和训练样本的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区域岩性识别方法包括基于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和人工智能技术三个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这些方法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拓展。

区域岩性的准确识别对于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预防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地震资料的岩性解释

地震资料的岩性解释

通常条件下,在地震剖 面上无法识别出圈闭中 储层的形态与圈闭中油 气的存在
泥岩 裂缝
裂缝油气藏
碳酸 盐溶 洞
碳酸盐岩不整合与溶洞型油气藏
叠合不整合面控洞 叠合枢纽带控油
预测方法众多
ⅠC
剥蚀不整合面 地下水溶漓带

封 盖 条 件
隐蔽 式油 气藏
水动 力封 阻 通常条件下,在地震剖 面上无法识别出圈闭中 盖层的封堵形式及圈闭 中油气的存在 重力 拖曳
1 2 3 4 5 6 7
分类
• • • • • • • 沉积相侧向变化形成的(1) 地层尖灭形成的(2) 超覆与地下露头形成的(3) 河道与山谷充填形成的(4) 成岩作用形成的(5) 裂缝形成的(6) 毛管力形成的(7)
美国C&C公司对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绪论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 ★隐蔽油气藏的研究意义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隐蔽油气藏研究概况 ★地球物理勘探原理及方法
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 使学生掌握地震波传播速度及测定方 法, 岩性圈闭的识别,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储层预测原 理及方法。 • 通过本课程学习, 初步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
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渗透 学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
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第0 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绪论 2’ 地震波速度资料解释与应用 4’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4’ 地震属性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4’ 地震资料在含油性检测中的应用 4’ AVO技术分析与应用 4’
绪论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 ★隐蔽油气藏的研究意义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隐蔽油气藏研究概况

波阻抗反演技术在岩性圈闭识别中的应用

波阻抗反演技术在岩性圈闭识别中的应用
岩 性 圈 闭 , 下 一 步勘 探 奠 定 基 础 。 为
关 键 词 : 震 资 料 ; 井 约 束 反 演 ; 体 ; 性 圈 闭 地 测 砂 岩 中 图 分 类 号 : 8 TK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6 7 8 ( 0 1 1 一 O 1 — 0 1O — 912 1 )9 18 2 W XN 凹 陷 地 处 盆 地 北 部 坳 陷 中 段 , 一 北 断 为 南 超 的 箕 状 凹 陷 。 凹 陷 总 体 呈 NE 向 展 布 , 约 长 1 5 i , 宽 处 约 3 k ,  ̄ t 4 4 i W XN 凹 陷 3k 最 n 7m 面 J 5k 。 3 n 已证 实 为 富 生 烃 凹 陷 。探 区 内 已 钻 探 井 4口 , 3口井
18 1
内 蒙 古石 油 化 工
2 1 演技 术 在 岩 性 圈 闭识 别 中 的应 用
姚 坤, 刘 健 , 成 为
2 50 ) 2 0 9 ( 中国石油化工江苏石油分公 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 苏 扬 州 江
摘 要 : 了加 快 W XN 凹 陷 的 油 气 勘 探 , 文 从 已 有 地 质 认 识 和 地 震 资 料 出 发 , 合 三 维 工 区 及 为 本 结 周 边 地 区钻 探 成 果 , W X 三 维 进 行 了测 井 约 束 反 演 , 利 用 波 阻 抗 反 演 体 识 别 砂 体 并 展 开 追 踪 , 找 对 并 寻
1 1 测 井 曲 线 标 准化 .
录 , 主 要 波 组 对 齐 , 后 选 择 含 有 目的 层 段 的 时 窗 将 然 进 行 地 震 道 子 波 的 提 取 , 新 生 成 合 成 记 录 , 时 调 重 同 节 时 深 关 系 曲线 , 合 成 记 录 逼 近 实 际 地 震 道 , 复 使 重 上述 步骤 , 到 两者 达到 最佳 匹配为 止 , 存子 波 。 直 保 另 外 为 了 检 验 曲 线 标 准 化 的 效 果 , 别 用 相 同 分 的 方法 制作 了 各井 标 准 化前 后 的合 成 记 录 , 比发 对 现 用 标 准 化 后 的声 波 时 差 曲线 制 作 的合 成 地 震 记 录 , 质 量 上 得 到 了 一 定 的 提 高 , 成 记 录 与 地 震 剖 其 合 面 在 相 位 、 性 上 均 匹 配 良好 , 保 时 深 关 系 曲 线 和 极 确 反演结 果的精 度 ( 2 。 图 )

页岩气地震勘探资料采集

页岩气地震勘探资料采集

页岩气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摘要:根据页岩气的特点及开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就页岩气地震资料采集设计技术进行了探讨。

在地震资料采集设计中,首先基于勘探区的表层结构数据及地下地质结构等信息进行采集参数论证,从岩性、井深、药量和激发频率、最大炮检距、面元尺寸、道间距、检波器组合等方面进行论证,并讨论了各项因素的相关关系;对覆盖次数、宽方位、高分辨率等观测系统参数进行了讨论。

结果显示,页岩岩性、厚度、组分、应力、裂缝密度和方位,以及总有机质含量等的变化导致地震资料复杂,要求页岩气地震采集资料有最高的分辨率。

针对有开发价值的页岩气藏,可进行宽方位、高精度的地震资料采集。

此外页岩气地震勘探开发应考虑节约成本,重点从道距、覆盖次数和药量等方面进行优化。

关键词:页岩气;地震勘探;采集设计;成藏机理中国含油气盆地中页岩分布广泛,页岩气富集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勘探和开发前景[1-5];但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页岩气地震勘探开发也处于起步阶段。

页岩气地震资料采集设计需要根据页岩气的成藏机理及成本统筹考虑,在实现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前提下,做好精细表层结构调查,优化激发、接收及组合参数,选择合理、有效的观测系统,包括面元大小、道间距、覆盖次数、最大炮检距等。

总之,在经济允许的前提下,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能力。

在页岩气地震勘探开发中,一般采用宽方位、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寻找“甜点”区,改善开发效果。

条件具备时可使用多分量勘探,以便对页岩的脆性及裂缝分布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页岩气开发中水平井钻井已成为常规手段,若无三维地震指导水平井钻井,可能会导致水平井钻出地层或直接在断层处报废。

利用三维地震研究页岩地质条件、裂缝、地应力、脆性等情况对指导水平井钻井及压裂投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页岩气特点页岩是由细粒碎屑、黏土、有机质等组成,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且易碎裂的一类沉积岩。

利用地震复合属性寻找岩性圈闭

利用地震复合属性寻找岩性圈闭

利用地震复合属性寻找岩性圈闭【摘要】本文着重通针对传统单一地震属性对地层岩性敏感度不高的缺点,难以寻找较复杂岩性圈闭,提出复合属性应用于勘探岩性圈闭。

所谓复合属性就是应用数学的方法将多种单一属性进行联合起来得到一种全新的属性。

复合属性的敏感度明显优于单一属性,复合属性解释的结果比单一属性解释的结果更好地反应了工区内地层岩性变化区域,更为清楚的突显了沙体尖灭线,为寻找岩性圈闭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因此利用地震复合属性是寻找岩性圈闭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岩性敏感度;岩性突变;沙体尖灭线;岩性圈闭;复合属性地震属性是指从地震数据中导出的关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统计特性的特殊度量值[1]。

分类方法众多,主要包括时间属性、振幅属性、频率属性和吸收衰减属性[2-3],不同的属性可指示不同的地质现象。

地震属性分析则是从地震资料中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并结合钻井资料,从不同角度分析各种地震信息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以揭示出原始地震剖面中不易被发现的地质异常现象及含油气情况。

大多地震属性都有明确的地质含义,如储集体含油气后,振幅变强、频率变低;断层或裂缝的存在,使相干性变差等[5]。

尽管这些反映地震资料某一特征的单一属性在针对不同的储集体类型时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那也仅仅限于构造简单、储集体类型典型的地区。

对于构造复杂、储集层类型不明确、成因复杂的断块油田[6-7],这些单一属性就往往很难解决问题。

为了弥补单一属性分析的不足,提出了复合属性分析技术[12]。

1 原理及方法复合属性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地震资料中的多种单一属性,用相应的、适合探区地震地质条件的数学关系将它们联合起来,形成能反映储集层特性,反映油气显示为主的综合信息。

这些参与数学运算的多种属性在单独用于油藏描述时也许没有明显的效果,但由它们运算形成的地震复合属性,却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的岩石物理关系及油藏特征。

研究地震复合属性与地质特征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将地震信息转化为地质信息,从而完成对储层空间展布形态、分布范围和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参数的描述与预测。

利用地震信息评价陆相盆地岩性圈闭的关键点分析

利用地震信息评价陆相盆地岩性圈闭的关键点分析

利 用 地 震 信 息 评 价 陆 相 盆 地 岩 性 圈 闭 的 关 键 点 分 析
杨 占龙 1, 正 刚2陈启 林 郭精 义 , 雪梅 刘 文 粟。 .张 2 , , 沙 ,
(. 1 清华 大 学工程 力 学 系 ;. - 2 q 国石 油勘 探 开发研 究院 西北 分 院 ;.中国地 质 大 学( 京 ) 3 北 )
YA NG Z a — n Z hn l g, HANGZ e ggn 2CHE —n , o 2 h n —a g, N Qii GUO n —i S eme , I W e — l J gy , HA Xu — i LU n S i U
( p r et ni en cai,Ti haU i rt, ei 0 04 h a 1 Deam n t o g ergMe ns s g u n e i B i g10 8 ,C i ; fE n i h c n vsy j n n 2 R s r stto tl mE po tn& Deer et r ws ( . e ahI t e P re x lao e c n i eo u u f ri vl, n- t e NWG ) PtC ia L nhu70 2 ,C i ; om Noh t I , eo hn , azo 3 0 0 h a r n 3 C iaU i rt o G o i c , ei 0 0 3 C i ) . hn n ei ese e Bin 10 8 , hn v syf cn s j g a
摘 要 : 据 陆相 盆 地岩 性 圈闭边界 条 件 复 杂 、 态 不规 则 、 存 状 态 隐蔽 、 藏 条件 复 杂 、 聚机 根 形 赋 成 运
理 多样 等 圈闭特 点 和 圈 闭本 身面积 相 对较 小、 集体 厚度 较 薄且 成群 分 布 的特 点 , 为在 三 维 高分 储 认

浅谈应用地震识别岩性圈闭方法

浅谈应用地震识别岩性圈闭方法

浅谈应用地震识别岩性圈闭方法发布时间:2021-05-06T13:15:20.96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6月作者:徐婷胡向娥冷红利[导读] 通过地震识别岩性圈闭的方法,适用于砂体密度与围岩之间差别较大,砂质纯、高孔渗性的砂体。

目前常用的岩性圈闭预测技术,精度要求高、技术复杂、干扰因素多、误差大,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岩性油气圈闭的方法,简单易学,现实意义重大。

中石化地球物理胜利分公司徐婷胡向娥冷红利摘要:通过地震识别岩性圈闭的方法,适用于砂体密度与围岩之间差别较大,砂质纯、高孔渗性的砂体。

目前常用的岩性圈闭预测技术,精度要求高、技术复杂、干扰因素多、误差大,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岩性油气圈闭的方法,简单易学,现实意义重大。

关键词:地震识别;岩性圈闭;勘探转型;高孔渗性 1前言利用地震识别岩性圈闭技术,是滚动勘探实践中亟待发展完善的关键技术,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局限,岩性油气藏勘探发展缓慢。

在储量接替迫切、断块油气田勘探储量枯竭、急需实现勘探转型的关键时期,岩性圈闭的识别方法研究探讨,意义重大。

2岩性圈闭的地震解释研究及意义 2.1砂岩地震信号的形成机理理论上,地震是声波在地层传播过程中,在两种不同密度介质界面,产生的回应。

这种回应信号振幅强弱,和反射界面上下的两种介质密度差密切相关。

目标层系的泥岩密度约为2.64g/cm3,相对稳定,砂岩密度在2.4-2.6g/cm3之间,砂岩的密度变化主要和砂岩成分、砂岩致密程度、砂岩胶结充填程度、砂岩分选程度密切相关,分选好、孔隙度大的砂岩密度低,分选差的粉砂岩或致密细砂岩密度接近泥页岩。

目的地层中高分选度的砂岩,孔隙度大,密度相对较低,在地震剖面上,会与其下覆高密度稳定泥岩,形成较强的地震反射。

1号井钻遇的目的层段,发育两套页岩夹一组厚砂岩的岩性组合,页岩密度稳定且为一个常值(页岩密度2.64g/cm3。

),砂岩密度在2.4-2.6g/cm3间变化,对于分选度高、胶结程度低、充填物少、孔隙度大的砂岩来说,其密度相对较低,接近于2.42g/cm3,在地震中这组砂岩和下覆的页岩对应位置会产生一组较强的正极性反射波。

地震资料品质低区域低幅度构造圈闭的识别方法浅析

地震资料品质低区域低幅度构造圈闭的识别方法浅析

地震资料品质低区域低幅度构造圈闭的识别方法浅析目前国内大部分油田在三维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的区域,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准确落实低幅度构造圈闭,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困难。

针对这些难点,综合应用时间切片技术、曲率、相干、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正演模拟技术、地质模式指导下的构造解释技术、精细构造成图技术,在莫11井区北部构造的识别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该套技术组合在类似地区的低幅度构造圈闭识别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地震资料品质;圈闭;地质模式;构造解释莫北油田位于沙漠腹地,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时间较早,且是不同年代、不同批次、不同观测系统、不同施工仪器、采用不同的采集方式完成的,资料品质差异较大。

整体属于地震资料的低程度(低信噪比)区,给精细落实构造及断裂带来困难。

莫11井区构造共进行过多轮的地震解释,没有发现构造圈闭,未做进一步的评价工作。

在新一轮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应用时间切片、曲率、相干等(物探)技术,在地质模式指导下进行构造解释,最终落实了有利圈闭。

1 地震资料品质低区域低幅度构造圈闭的识别方法随着地震解释软件功能的逐渐强大,给三维地震解释提供了很多便利,特别是切片技术、相干体技术、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及可视化立体显示技术等大大提高了地震解释的精度,然而先进的地震技术的应用需要较好的三维地震资料作为基础,针对本区这种三维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的情况,需要多种方法联合解释,才能达到准确识别圈闭的目的。

1.1 时间切片、曲率、相干、三维可视化方法在三维地震资料品质较好的地区,断裂系统的解释主要依靠三维地震数据体,一般是采用点-线-面-体的解释流程。

具体方法是先应用切片技术从平面上抓住大的断裂系统,再从剖面解释中分别从主测线、联络测线和任意线多个角度来落实断点。

时间切片相当于地质露头的横向切片。

每一张水平切片反应不同时代的地震相位在平面上展布的形态,包括地震的相位、频率和振幅特点,在水平切片上,不仅同一条断层的走向可以清晰的显示,而且反射波同相轴的中断、错开、分开、合并、扭曲和强相位与振幅转换等都能清晰的反应。

地层类圈闭的定义与识别

地层类圈闭的定义与识别

第五节地层圈闭和油气藏地层圈闭:由于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或地层层序产生沉积中断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油气低势区称为地层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的形成是由于沉积条件的改变,储集层岩性岩相的变化,或者储集层上、下不整合接触的结果。

这种变化可以是突变的,也可以是渐变的;可以是局限的,也可以是区域的。

与构造因素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控制地层圈闭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则仍然是沉积条件的改变。

地层圈闭根据形成机理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岩性圈闭、不整合圈闭和礁型圈闭。

一、岩性圈闭和油气藏1、概念岩性圈闭: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四周或上倾方向为非渗透性岩层遮挡而形成的圈闭称岩性圈闭。

聚集油气之后形成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储层的连续性差,多以碎屑岩为主,一般规模较小。

多属自生自储原生油气藏。

2、分类根据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可将岩性油气藏分为两种类型,储集层的岩性变化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称为沉积圈闭,它包括透镜型岩性圈闭和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

若是储集层岩性变化是在成岩后生过程中形成的,则称为成岩圈闭,它包括储集层部分变为非渗透遮挡和非储集层部分变为渗透性储集体而形成的圈闭。

(1)透镜体岩性圈闭和油气藏透镜体岩性圈闭四周均为非渗透性岩层,无溢出点,圈闭的大小受非渗透性围岩所限,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藏。

储集层可以是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碎屑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在岸带附近,常见的有河道砂体,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沿岸带分布的河口坝、堡坝砂体。

图为我国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南缘的独山子油田,第三系中有相当数量的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河道砂透镜体岩性圈闭和油气藏河道砂体是碎屑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类型之一,图为美国密西西比州小溪油田登克曼河道边滩砂岩体油藏。

三角洲分流河道砂透镜体岩性圈闭和油气藏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是碎屑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类型,有时沿岸带多种砂岩体类型互相叠置连片组成复合砂岩体,形成规模较大的复合砂体岩性油藏。

地震多参数反演技术在岩性圈闭识别中的应用--以B区块飞仙关组二段为例

地震多参数反演技术在岩性圈闭识别中的应用--以B区块飞仙关组二段为例

地震多参数反演技术在岩性圈闭识别中的应用--以B区块飞仙关组二段为例郑园新【摘要】B区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二段(T1 f2)储层为中低孔、低渗气藏,具有分布广、厚度相对薄、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利用常规波阻抗反演较难分辨储层,给岩性圈闭的识别带来极大挑战。

为此,深入开展了叠后地震多参数反演技术研究,在岩石物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拟声波阻抗反演结合孔隙度反演,较好地区分了储层和围岩,精细刻画了岩性圈闭边界,在 T1 f2共识别出了与B27-B204-B205井区类似的10个岩性圈闭。

实际钻探结果表明,叠后地震多参数反演技术在岩性圈闭识别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5(000)017【总页数】4页(P27-30)【关键词】地震多参数反演;拟声波反演;孔隙度反演;岩性圈闭;低孔低渗【作者】郑园新【作者单位】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B区块位于川中平缓褶皱带,处于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西南、南秦岭米苍山推覆构造南缘。

该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海相地层整体埋藏较深,构造变形弱,地层产状平缓。

钻井、古地貌及地震相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西南部广泛沉积台地边缘浅滩,局部高部位区发育弱暴露鲕滩储层,东北角为台地边缘斜坡沉积。

目前完钻井中B27井、B204井在飞仙关组二段(T1f2)获工业气流,表明该区T1f2勘探潜力较大。

平面上T1f2 台地边缘浅滩储层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具有分布面积广、厚度薄、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采用地震属性分析及波阻抗反演等常规手段刻画储层非常困难,岩性圈闭落实难度大。

为此,笔者深入开展井约束地震多参数反演研究,精细识别T1f2 岩性圈闭,为该区储量探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储层特征分析T1f2 储层岩性以亮晶鲕粒灰岩及亮晶鲕粒含白云质灰岩为主,少量亮晶鲕粒白云岩及粉细晶白云岩,其中亮晶鲕粒含白云质灰岩储层储集性相对较好。

霸县凹陷南洼槽沉积相研究及岩性地层圈闭识别

霸县凹陷南洼槽沉积相研究及岩性地层圈闭识别

隔、 充填 , 中期水进连通到晚期收缩 、 解体的 3 个沉积 演 化阶段 , 区内形成 了半咸 水湖 、 水湖和 陆上沉积 在 淡
2 层序地 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层序地 层学是综 合应用 地震 、 钻井 、 井 、 测 露头资
第一作者简介 : 潘雯丽 ,女 ,工程师 ,19 年毕业于石 油大学 ( 96 华东 ) ,主要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及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
D I 0 3 6 / . s .6 2 7 0 .0 0 0 .0 O :1 .9 9 ji n 1 7 — 7 3 2 1 .2 0 7 s
霸县凹陷南洼槽沉积相研究及岩性地层圈闭识别
潘雯丽 田建章 1 张玉娥 潘 , 2 华 曹建华 4 王桂苓 靳 国庆
( 中国石油华北油 田公司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河北省任丘 市 0 2 5 ;2 1 6 5 2 成都理 工大学 ,
1 地质概况
三大环境 , 从坡 积相 、冲积相 、 湖相开 始 , 盐 经过 湖泊 相 、 角洲和 水下扇相 , 三 最后 结束于河 流相 。同时 受到
霸县 凹陷位于冀 中坳陷北 部 , 积约 2 0 k , 面 4 0 m 已 强烈构 造活动 和高部 位持 续隆升 的影 响 ,区内构造 分 发现新近 系馆 陶组 ,古近 系东营组 、沙一 段 、沙 二段 、 异性 强 , 地层和砂 体超覆 、 倾尖灭现 象普遍 , 上 具备岩
沙三段 、沙 四段 ,以及奥 陶系 、寒武 系和雾迷 山组等 9 性地 层 油藏形 成的优越 条 件和 良好勘 探前景 。但 由于 套含油 气层系 。 南洼 槽处于 霸县 凹陷 中南部 , 一个 由 构造 活动频 繁 、 是 具有 多物源供 给体 系 , 造成 层序 结构和 牛东断裂控 制的单 断箕状 断陷盆地 , 有西断 东超 、 具 西 沉积 相发育分 布复杂 , 并缺 乏系统性认 识 , 由此 制约 了 陡东缓的构 造特征 。 该区主要 划分 为鄣 州 背斜 构造带 、 该 区岩 性地 层油气藏 的勘探 。 对这些 制约 因素 , 针 正确

基于地震技术的川东北广安地区五峰组构造圈闭识别

基于地震技术的川东北广安地区五峰组构造圈闭识别

科学技术创新2020.03基于地震技术的川东北广安地区五峰组构造圈闭识别丁峰1何江林2,3张栋1刘艺璇1(1、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6100823、国土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82)研究区块主要为广安地区-綦江地区,区域构造位于川中平缓构造西部、川东高陡构造区,主要区域位于华蓥山构造东侧。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区内诸多构造就作过地面地质普查及细测工作。

研究区地震勘探始于上世纪60年代,原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先后在宝和场、铜锣峡、明月峡等多个局部进行了多轮的地震勘探。

主要针对目的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以及二叠系。

研究区内钻井主要针对须家河组和石炭系,钻达龙马溪组的深井较少。

在广安东部地区钻达寒武系的井有9口,其中研究区内只有GuangTan2井、GuangCan2井。

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及难点:a.研究区的深井较少,不利于测井-地震地质层位的标定和解释;b.研究区地震测线较多,但测线较短,时间跨度大、资料品质整体差异大,针对龙马溪组-五峰组开展的地震解释较少,研究区的构造展布特征以及规模有待进一步落实;c.针对龙马溪-五峰组的地质综合分析成果较少,构造圈闭识别有较大的难度。

本次研究在构造地质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运用测井、地质、地震资料,综合利用精细层位标定技术、高陡复杂背斜地震层位解释技术、高精度速度分析和速度场建模技术等地震解释方法手段,建立川东北地区构造圈闭识别技术流程,在广安地区五峰组构造圈闭识别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2研究区构造解释的基本流程本次广安地区解释流程见图1:第一步是地震数据体可视化分析(资料品质评判);第二步是利用测井曲线制作合成记录对地质层位进行标定,在确定目的层层位及地震波组特征基础上建立种子测线,然后在全区开展所有测线目的层层位对比追踪;第三步是通过T0图对解释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如果不满意继续修改解释方案;第四步是各层间层速度分析,建立时-深转换速度场模型;第五步是编制成果图件。

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分析与岩性圈闭评价

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分析与岩性圈闭评价

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分析与岩性圈闭评价焦志峰;杨占龙【摘要】针对岩性圈闭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赋存状态隐蔽等特点,采用层序地层和"三相"联合解释技术为基础的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岩性圈闭识别、优选、描述与评价.该方法包括地震相分析、地震反演与储层预测、地震属性分析、流体势分析与含油气检测、三维可视化等.通过在江汉盆地蚌湖地区和吐哈盆地胜北地区的应用,初步证实了该方法在岩性圈闭识别、优选、描述与评价方面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用表明,该方法在地震资料品质较好、构造相对简单的中等勘探程度以上地区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方面具有良好适用性.其中地震数据体选择、分析时窗大小的确定、顶底约束层位解释、不同频段相关属性参数优选等是该方法应用的关键.【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8(030)004【总页数】6页(P408-413)【关键词】地震信息多参数;地震相;地震属性;含油气检测;岩性圈闭;江汉盆地;吐哈盆地【作者】焦志峰;杨占龙【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100083;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2由于岩性圈闭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赋存状态隐蔽、岩性油气藏运聚类型多样、成藏条件复杂等特点[1~5],本文提出采用在层序地层和“三相”(测井相、地震相、沉积相)联合解释技术[6~9]基础上的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岩性圈闭的识别、优选、描述与评价。

该方法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1)开展针对目的层小时窗以波形分类为基础的地震相分析,快速逼近有利目标区;2)地震反演和储层预测确定目标体的岩性和物性;3)地震属性分析验证储层预测的可靠性,并初步预测目标的含油气性;4)流体势模拟分析目标体所处的流体势位置,判断目标是否处于流体运移路径或者流体运移的优势指向区,含油气检测用来分析待评价目标所包含的流体性质[10];5)三维可视化加深理解地质体在三维空间的赋存特点,协助确定钻井井位和优化钻井轨迹。

高邮凹陷永安地区岩性圈闭识别

高邮凹陷永安地区岩性圈闭识别

高邮凹陷永安地区岩性圈闭识别刘志敏;杨艳【摘要】永安地区紧邻高邮凹陷的樊川次凹,成藏条件优越,戴南组二段为主力含油层系,戴一段中下部是隐蔽油藏勘探的主要接替层系.为了提高断层-岩性圈闭识别精度,针对断裂结构复杂、砂体横向变化快等问题,通过属性优选,利用敏感属性刻画控圈断层展布规律,基于地层切片技术开展储层砂体展布特征研究.针对目标块进行含油气性分析,多种方法对比后,具有较高时频分辨率的匹配追踪法油气检测结果与现有油藏分布特征更为吻合.在此认识基础上部署探井YX48井,取得了较好的油气发现,有效推进了樊川次凹隐蔽油藏的挖潜勘探.【期刊名称】《复杂油气藏》【年(卷),期】2018(011)001【总页数】5页(P27-31)【关键词】属性优选;断裂刻画;砂体展布;匹配追踪;油气检测【作者】刘志敏;杨艳【作者单位】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有利构造圈闭的勘探难度逐渐增加。

苏北盆地非构造油藏的储量占总储量的9.7%,高邮凹陷是苏北盆地油气资源最为富集的凹陷之一,其深凹带戴南组是主要勘探层系,针对该层寻找隐蔽油气藏已然成为当前勘探热点[1]。

“十一五”期间,建立了隐蔽圈闭成藏模式,形成其定性评价技术,在马家嘴、联盟庄地区成功实践。

“十二五”以来,基本实现高邮西部环邵伯次凹隐蔽油藏沿南部真武断裂带、北部汉留断裂带各自叠合连片成藏规律的勘探局面。

而如何刻画断层延展特征、分析砂体展布形态、探究目标砂体含油气性,是识别隐蔽圈闭的难点问题。

地层切片技术与属性优选相结合,适应断层-岩性圈闭勘探的需求,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并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 区域地质概况永安构造位于高邮凹陷汉留断层的西侧,东临富民构造,西接联盟庄构造,北部与卸甲庄构造相接。

汉留断层下降盘为宽缓断鼻构造,上升盘整体上表现为与下降盘相对的宽缓鼻状构造[2],上下盘共同组成永安地区现今被断层复杂化的断背斜构造,油源条件极其有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采集数据的岩性圈闭的识别
作者:李乃彬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29期
摘要:随着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逐步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探索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

岩性油气藏是目前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四大重要领域之一。

也是目前中国陆上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

关键词:数据采集岩性圈闭。

中图分类号:TD3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9-024-02
2011年根据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部署,为了对松辽盆地北部安达西地区进行整体认识和评价,早日提交规模储量,在该区部署了三维地震勘探。

本文以该区块的地震资料为例,对地震采集数据的岩性圈闭的识别做如下分析。

一、成藏条件和油气聚集规律的几点认识
1.成藏条件分析
(1)生油条件
青山口组是三肇地区的主要生油层,其次是嫩江组,两层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好,前者处于生油高峰的成熟阶段,后者处于低成熟阶段。

三肇地区由于后期抬起,生油门限为1100m,生油高峰为1800m。

据区内钻井资料分析,本区生油岩主要为青山口组发育的较厚的半深湖-深湖相的暗色泥岩和油页岩。

该段地层厚,泥岩横向稳定,泥质中含有大量的介形虫,叶肢介化石,可见当时的气候条件潮湿、温暖,有利于湖生生物的大量繁殖,有丰富的有机质作为生油母质。

其沉积环境为含氧的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及向烃类的转化。

(2)储集条件
本区储集层主要为萨尔图、葡萄花、扶余油层,储集层砂体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决口扇及席状砂体。

钻井证实在扶余油层、葡萄花油层、萨尔图油层均见到了不同程度的油气产能,而各层具体产油井位和砂体发育类型也有所不同,从而说明各层的成藏机理和油气分布规律也各不相同。

(3)盖层条件
生油岩是形成油气藏的先决条件,而盖层的好坏又是油气形成不可缺少的必要部分,本区嫩江组一、二段及青山口组沉积厚度巨大,岩性主要为大段暗色泥岩,泥岩质纯,致密,排替
压力大,孔喉半径小,封闭性能好,对萨尔图、葡萄花、扶余油层的油气聚集和防止逸散起到了良好的遮挡作用,是中、下部含油组合的良好盖层。

另外,扶余油层层间及葡萄花油层之上的姚二、三段的砂泥岩层间相对稳定的泥岩隔层亦可作为辅助盖层。

(4)运移特征
烃类由源岩进入储层被称为初次运移。

初次运移的条件有公认以下两点:一是源岩的内部流体压力超过相应深度静水注压力,二是源岩中烃的饱和度需要有一定的值,鉴于本区青一段已是成熟的烃源岩,完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

由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烃量大,生油层存在压力异常,构成运移动力,只要存在沟通青山口与下部扶余油层或上部葡萄花油层、萨尔图油层的断层,就可以成为运移通道,实现油气的二次运移。

本区扶余油层的断层大都是在青山口组早期、大规模的构造运动中发育,以断穿T2—T1g4的同生断层较多,断至T1-1的断层以长期发育的继承性断层为主,在嫩江组末期构造反转背景下,这些断层大多处于开启状态,因此这些断层与青山口组烃类成熟期匹配关系良好,是青山口组生油岩中的油气向储集层运移的主要通道。

这些断层在断开地层的同时也断开了纵向上错叠分部的砂体,使得砂体横向连通,有助于油气的横向运移。

总体来看本区的断裂对于油气垂向及横向上的运气均提供了有利通道。

(5)圈闭条件
本区圈闭比较发育,而且类型也比较丰富,构造—岩性圈闭、断层—岩性圈闭、构造圈闭、岩性圈闭。

圈闭的形成时间较早,构造圈闭在青山口组沉积初期的大规模构造运动时开始发育,从古构造图看,大部分构造圈闭在嫩江组末期就以基本定型,早于主要生油岩青山口组的排烃期,能够有效地捕获油气从而聚集成藏。

(6)保存条件
经过分析认为,本区油气的保存条件主要受两种因素控制,一是断层的活动时间,二是构造圈闭的稳定性。

从地震剖面、各层构造图和断层叠合图来看,本区晚期发育的断层相对较少,为本区油气的保存创造了良好条件。

而从古构造图与现今构造图对比来看,大部分构造圈闭都比较稳定,对于油气的保存有利,也有少部分构造圈闭受杏树岗构造晚期运动的影响,在构造形态和幅度及大小方面发生变化,使得油气的保存条件受到影响。

2、油气聚集规律的几点认识
(1)油源的供给控制油气分布
根据前人对三肇凹陷地区镜质体反射率R0的研究,本区生油岩处于低成熟到成熟之间,本区的油源供给主要有三个方面(附图5-1):一是来自本区内部的自生油源,据有关文献,本区中部达9井扶余油层油源对比表明,该井产的油属本地青山口组油源,可见本区部分生油岩已达到成熟阶段,可以向区内供油;二是来自本区西南方向三肇凹陷中心的高成熟的油源;
三是工区东北部方向安达向斜的油源。

受油源供给的影响,南部的油源条件优于北部的,东北部的油源条件优于西北部的;从本区产油井发育的位置来看,主要分布在工区南部和东北部,而工区西北部暂无产油井。

分析认为:受油源供给的控制,本区油气主要富集于工区南部和东北部,其次西北部。

(2)断层既是油气进行垂向和侧向运移的通道,又是油气聚集成藏的遮挡条件,与物源方向高角度斜交的断层,更有利于在砂体的上倾方向形成断层遮挡。

本区的断裂比较发育, T1g4、T1-1、T1断裂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且其中大部分断层断穿青山口组,受嫩江组末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此前产生的被激活的断层和新生的断层处于开启状态,从而成为油气进行垂向和侧向运移的通道。

嫩江组之后,本区不曾再有大规模的褶皱构造运动,构造运动趋于平缓,且以温和的、垂直升降运动为主,断裂活动很弱;伴随盆地稳定的沉降,在压实作用和滑抹作用下,此前产生的断层渐渐关闭,两侧非渗透性储层对置的断层很可能处于封堵状态,从而成为油气聚集成藏的遮挡条件。

姚家组沉积时期本区物源主要为北部物源,其中姚一段沉积时期本区南部主要为西北物源。

从产油井所处位置看,萨尔图油层产油井附近主要发育了近东西向的断层,这些断层走向与物源方向高角度斜交,横切砂体,有利于在其上倾方向形成断层遮挡;而葡萄花油层产油井附近则主要发育了北东走向断层,形成遮挡条件,进而为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创造了圈闭条件。

T2断裂非常发育,扶余油层的储层与青一段烃源岩沟通条件非常好,在超压作用下,原油沿断层向下进入扶余油层的砂岩储层中、并在储层中运移,聚集于圈闭成藏。

本区扶余油层产油井均在断层附近,且大部分产油井300m之内定有断层,可见扶余油层的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3)稳定、继承性良好的局部构造是扶余油层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对比分析扶余油层顶面在嫩江组末、明水组末期的古构造图和现今构造图,不难发现:扶余油层顶面在不同时期,局部构造的形态、幅度和面积有所改变。

由于松辽盆地青一段烃源岩大量排烃期在明水组末期,在此前后构造的变化对油气的聚集影响极大:在明水组之后,构造幅度或面积减小趋于衰退、消亡的局部构造则不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若此前已成藏也有破坏作用,(上接第26页)在现今构造图上仍存在的此类局部构造,姑且称之为“差构造”;在明水组之后,构造幅度或面积趋于增大、或较稳定的局部构造则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姑且称此类构造为“好构造”。

统计发现:扶余油层大部分产油井分布“好构造”上,只有个别井例外(分布在岩性圈闭上),而大部分非产油井分布于“坏构造”、或非构造上;或者说,处于“好构造”上的井大多都能获得一定的油气产能。

可见,稳定的、继承性良好的局部构造是扶余油层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4)葡萄花油层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
本区葡萄花油层主要为北部沉积体系控制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北部古水流以北北东向为主,南部古水流则以北西向为主,储层主要为河道砂体和砂坝,其次是薄层席状砂。

从葡萄花油层顶面构造图看,各井(含产油井)均不在局部构造圈闭上(这表明该层构造油藏非主流),且产油井集中分布于工区西南大部、古河流发育区,这些产油井附近断层较发育、其构造上倾方向均发育与北西方向高角度斜交的断层(这有利于在其上倾方向形成断层遮挡圈闭);在工区西北部达24等井在该层虽砂体发育(单层达5m),但不产油,主因在于其周边断层走向与物源方向接近,不能形成断层-岩性圈闭。

可见,该层油藏主要为断层-岩性油藏或岩性油藏,其次是构造油藏。

结束语:综合分析认为:该层油藏主要分布于工区南部和中部,在上倾方向存在断层遮挡的断层--岩性圈闭或者岩性尖灭的岩性圈闭中,其次是构造圈闭中。

葡萄花油层的产油层纵向上主要分布于其上部。

参考文献
1.《石油勘探构造分析》中国地质大学 2002 .12
2.《石油地质研究报告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