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采集数据的岩性圈闭的识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采集数据的岩性圈闭的识别

作者:李乃彬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29期

摘要:随着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逐步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探索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岩性油气藏是目前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四大重要领域之一。也是目前中国陆上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

关键词:数据采集岩性圈闭。

中图分类号:TD3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9-024-02

2011年根据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部署,为了对松辽盆地北部安达西地区进行整体认识和评价,早日提交规模储量,在该区部署了三维地震勘探。本文以该区块的地震资料为例,对地震采集数据的岩性圈闭的识别做如下分析。

一、成藏条件和油气聚集规律的几点认识

1.成藏条件分析

(1)生油条件

青山口组是三肇地区的主要生油层,其次是嫩江组,两层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好,前者处于生油高峰的成熟阶段,后者处于低成熟阶段。三肇地区由于后期抬起,生油门限为1100m,生油高峰为1800m。据区内钻井资料分析,本区生油岩主要为青山口组发育的较厚的半深湖-深湖相的暗色泥岩和油页岩。该段地层厚,泥岩横向稳定,泥质中含有大量的介形虫,叶肢介化石,可见当时的气候条件潮湿、温暖,有利于湖生生物的大量繁殖,有丰富的有机质作为生油母质。其沉积环境为含氧的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及向烃类的转化。

(2)储集条件

本区储集层主要为萨尔图、葡萄花、扶余油层,储集层砂体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决口扇及席状砂体。钻井证实在扶余油层、葡萄花油层、萨尔图油层均见到了不同程度的油气产能,而各层具体产油井位和砂体发育类型也有所不同,从而说明各层的成藏机理和油气分布规律也各不相同。

(3)盖层条件

生油岩是形成油气藏的先决条件,而盖层的好坏又是油气形成不可缺少的必要部分,本区嫩江组一、二段及青山口组沉积厚度巨大,岩性主要为大段暗色泥岩,泥岩质纯,致密,排替

压力大,孔喉半径小,封闭性能好,对萨尔图、葡萄花、扶余油层的油气聚集和防止逸散起到了良好的遮挡作用,是中、下部含油组合的良好盖层。另外,扶余油层层间及葡萄花油层之上的姚二、三段的砂泥岩层间相对稳定的泥岩隔层亦可作为辅助盖层。

(4)运移特征

烃类由源岩进入储层被称为初次运移。初次运移的条件有公认以下两点:一是源岩的内部流体压力超过相应深度静水注压力,二是源岩中烃的饱和度需要有一定的值,鉴于本区青一段已是成熟的烃源岩,完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由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烃量大,生油层存在压力异常,构成运移动力,只要存在沟通青山口与下部扶余油层或上部葡萄花油层、萨尔图油层的断层,就可以成为运移通道,实现油气的二次运移。本区扶余油层的断层大都是在青山口组早期、大规模的构造运动中发育,以断穿T2—T1g4的同生断层较多,断至T1-1的断层以长期发育的继承性断层为主,在嫩江组末期构造反转背景下,这些断层大多处于开启状态,因此这些断层与青山口组烃类成熟期匹配关系良好,是青山口组生油岩中的油气向储集层运移的主要通道。这些断层在断开地层的同时也断开了纵向上错叠分部的砂体,使得砂体横向连通,有助于油气的横向运移。总体来看本区的断裂对于油气垂向及横向上的运气均提供了有利通道。

(5)圈闭条件

本区圈闭比较发育,而且类型也比较丰富,构造—岩性圈闭、断层—岩性圈闭、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圈闭的形成时间较早,构造圈闭在青山口组沉积初期的大规模构造运动时开始发育,从古构造图看,大部分构造圈闭在嫩江组末期就以基本定型,早于主要生油岩青山口组的排烃期,能够有效地捕获油气从而聚集成藏。

(6)保存条件

经过分析认为,本区油气的保存条件主要受两种因素控制,一是断层的活动时间,二是构造圈闭的稳定性。从地震剖面、各层构造图和断层叠合图来看,本区晚期发育的断层相对较少,为本区油气的保存创造了良好条件。而从古构造图与现今构造图对比来看,大部分构造圈闭都比较稳定,对于油气的保存有利,也有少部分构造圈闭受杏树岗构造晚期运动的影响,在构造形态和幅度及大小方面发生变化,使得油气的保存条件受到影响。

2、油气聚集规律的几点认识

(1)油源的供给控制油气分布

根据前人对三肇凹陷地区镜质体反射率R0的研究,本区生油岩处于低成熟到成熟之间,本区的油源供给主要有三个方面(附图5-1):一是来自本区内部的自生油源,据有关文献,本区中部达9井扶余油层油源对比表明,该井产的油属本地青山口组油源,可见本区部分生油岩已达到成熟阶段,可以向区内供油;二是来自本区西南方向三肇凹陷中心的高成熟的油源;

三是工区东北部方向安达向斜的油源。受油源供给的影响,南部的油源条件优于北部的,东北部的油源条件优于西北部的;从本区产油井发育的位置来看,主要分布在工区南部和东北部,而工区西北部暂无产油井。分析认为:受油源供给的控制,本区油气主要富集于工区南部和东北部,其次西北部。

(2)断层既是油气进行垂向和侧向运移的通道,又是油气聚集成藏的遮挡条件,与物源方向高角度斜交的断层,更有利于在砂体的上倾方向形成断层遮挡。

本区的断裂比较发育, T1g4、T1-1、T1断裂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且其中大部分断层断穿青山口组,受嫩江组末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此前产生的被激活的断层和新生的断层处于开启状态,从而成为油气进行垂向和侧向运移的通道。

嫩江组之后,本区不曾再有大规模的褶皱构造运动,构造运动趋于平缓,且以温和的、垂直升降运动为主,断裂活动很弱;伴随盆地稳定的沉降,在压实作用和滑抹作用下,此前产生的断层渐渐关闭,两侧非渗透性储层对置的断层很可能处于封堵状态,从而成为油气聚集成藏的遮挡条件。

姚家组沉积时期本区物源主要为北部物源,其中姚一段沉积时期本区南部主要为西北物源。从产油井所处位置看,萨尔图油层产油井附近主要发育了近东西向的断层,这些断层走向与物源方向高角度斜交,横切砂体,有利于在其上倾方向形成断层遮挡;而葡萄花油层产油井附近则主要发育了北东走向断层,形成遮挡条件,进而为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创造了圈闭条件。

T2断裂非常发育,扶余油层的储层与青一段烃源岩沟通条件非常好,在超压作用下,原油沿断层向下进入扶余油层的砂岩储层中、并在储层中运移,聚集于圈闭成藏。本区扶余油层产油井均在断层附近,且大部分产油井300m之内定有断层,可见扶余油层的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3)稳定、继承性良好的局部构造是扶余油层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对比分析扶余油层顶面在嫩江组末、明水组末期的古构造图和现今构造图,不难发现:扶余油层顶面在不同时期,局部构造的形态、幅度和面积有所改变。由于松辽盆地青一段烃源岩大量排烃期在明水组末期,在此前后构造的变化对油气的聚集影响极大:在明水组之后,构造幅度或面积减小趋于衰退、消亡的局部构造则不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若此前已成藏也有破坏作用,(上接第26页)在现今构造图上仍存在的此类局部构造,姑且称之为“差构造”;在明水组之后,构造幅度或面积趋于增大、或较稳定的局部构造则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姑且称此类构造为“好构造”。统计发现:扶余油层大部分产油井分布“好构造”上,只有个别井例外(分布在岩性圈闭上),而大部分非产油井分布于“坏构造”、或非构造上;或者说,处于“好构造”上的井大多都能获得一定的油气产能。可见,稳定的、继承性良好的局部构造是扶余油层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