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环节之一,为了加强我院疫情报告,做到及时、准确,不漏报、不错报、不瞒报、不缓报、不谎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疫情管理制度如下:1、全院每一个医务人员均为疫情报告责任人,都有法定传染病报告的义务。
对发现疑似或者确诊的传染病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向卫生防疫站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禽病毒、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 小时内、农村应于6 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 小时内、农村应于12 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 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各临床科必须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如实按要求项目进行填写,不得缺项、漏填。
3、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即将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报信息科,住院病人还需在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和病历中登记或者记录。
4、信息科负责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收发和核对,设立传染病报告总登记簿,统一填报有关报表,并在规定时限内实现计算机网络直报。
5、如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责任报告人报告科主任,科主任即将向信息科报告,信息科负责向院领导报告,由院领导在发现之时起2 小时内向卫生局报告。
6、医疗卫生人员未经当事人允许,不得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7、医务科、信息科、预防保健科负责对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
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

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发布时间:2020-05-24艾滋病现在仍是我们人类医学上的一大难题,做好预防和控制是关键,那你是否对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有所了解呢?下面宝岛优品小编整理了一些有关艾滋病疫情的通报制度,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范文一我市建立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连续5年来,我市均有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病例报告,学校艾滋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
近日,市卫计局下发通知,决定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
上报疫情将明确职业分布据介绍,近年来,东莞学校艾滋病疫情呈现上升趋势,5年来每年均有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病例报告,传播途径以男男同性性传播为主。
学校艾滋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为此,市卫计局联合教育、人力资源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各镇街(园区)卫生计生、教育、人力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校的艾滋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工作措施,切实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
各镇街(园区)将建立健全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和定期工作会商制度,疫情通报要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不得通报个案信息。
市疾控中心将根据疫情情况,每半年向市卫计局报告全市学生艾滋病疫情情况,同时向疫情所在的镇街(园区)疾控中心通报疫情情况。
镇街(园区)疾控制中心接报后,将尽快向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向疫情所在的学校通报学生艾滋病疫情。
在艾滋病疫情上报时,各部门应明确1524岁年龄段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人的职业分布,职业为学生的还应明确其所在的学校等相关信息。
初中学段需落实专题教育根据要求,各镇街(园区)要认真落实初中学段6课时、高中学段4课时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时间,高校每学年不少于1课时预防艾滋病专题讲座时间。
为加强对学校艾滋病病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我市成立学校艾滋病病防控专家指导组,为学校提供政策宣讲,健康教育、防治技术指导和专业咨询服务,协助开展学校艾滋病病防控督查等工作。
病房发现艾滋病(HIV)阳性患者的处理流程Microsoft Word 文档

病房发现艾滋病(HIV)阳性患者的处理流程
1.病房发现艾滋病(HIV)病毒携带者或艾滋病患者,立即报告医疗部、护理部、院
感染科等相关部门。
2.按甲类传染病报告制度逐级上报(2小时内)
3.在院感染科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血液-体液隔离,妥善安排就诊。
4.按接触隔离措施备好消毒剂防护用品,做好消毒隔离剂防护工作,确保医务人员及
其他患者的安全。
5.对与艾滋病毒携带者或艾滋病患者接触的医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检疫,及时
向医院领导、有关科室及部门通报疫情。
6.患者转入定点医院后,进行环境及物品终末消毒。
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一、引言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为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及时掌握和监测艾滋病的疫情,制定和实施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目的、范围、流程和责任。
二、目的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艾滋病的疫情,为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建立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可以实现以下目标:1. 及时掌握和报告艾滋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2. 提供准确的疫情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3. 加强艾滋病疫情的监测和预警能力;4. 促进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协调和合作。
三、范围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适合于全国范围内的艾滋病疫情报告工作。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艾滋病病例的报告和登记;2. 艾滋病相关信息的采集和统计;3. 艾滋病疫情的分析和评估;4. 艾滋病疫情报告的发布和通报。
四、流程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流程如下:1. 艾滋病病例的报告和登记(1)医疗机构发现艾滋病病例后,应即将向所在地的疾控中心报告;(2)疾控中心收到报告后,进行病例登记,并核实病例信息的准确性。
2. 艾滋病相关信息的采集和统计(1)各级疾控中心负责采集所辖区域内的艾滋病相关信息;(2)疾控中心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和整理,形成艾滋病疫情报告。
3. 艾滋病疫情的分析和评估(1)疾控中心对艾滋病疫情报告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病例数量、流行趋势、高风险群体等方面的情况;(2)疾控中心根据分析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4. 艾滋病疫情报告的发布和通报(1)疾控中心定期发布艾滋病疫情报告,向社会公众通报疫情情况;(2)疾控中心根据需要,向上级部门和相关机构通报疫情情况。
五、责任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包括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1. 医疗机构的责任(1)及时发现和报告艾滋病病例;(2)配合疾控中心进行病例登记和信息核实。
2. 疾控中心的责任(1)负责艾滋病疫情报告的采集、统计、分析和评估;(2)定期发布艾滋病疫情报告,并向上级部门和相关机构通报疫情情况。
《传染病报告制度》

《传染病报告制度》1、各科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立即向医院预防保健科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应于6小时内向医院预防保健科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向医院预防保健科进行报告。
2、医院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当接到疫情报告时,在规定时限内进行网上直报。
3、疫情报告实行首诊医生和首次发现者负责制,谁首次发现谁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向预防保健科报告。
门诊、住院医生直接填写报告卡,检验、放射科工作人员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必须由检验、x光或ct 室工作人员及时向医院预防保健科反馈,同时向诊病医生反馈,由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督促诊治医师填写报告卡。
4、诊治医师对报告卡填写必须认真、规范、全面,字迹清楚易认。
各科应按要求完善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和传染病登记本;预防保健科负责对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发和核对,并按要求设立传染病报告薄,统一填报有关报表。
5、初诊者必须全部报告,即报告率100%,复诊者可不报告(在登记本上注明)。
如发现有漏报现象,甲类传染病漏报1例扣除当事人300元,乙类传染病漏报1例扣除当事人100元,丙类传染病漏报1例扣除当事人50元。
漏报者取消当年评优评奖资格。
6、节假日传染病疫情报告。
院本部医生节假日期间发现传染病疫情,按有关规定要求填写报告卡后送传达室并做好交接登记;新城医院和解兴医院医生节假日期间发现传染病疫情后按有关规定要求填写报告卡后通知传达室叫支持中心值班人员立即前往取卡,并做好交接登记,院本部传达室接到传染病报告卡后应立即通知预防保健科值班人员到传达室取卡并进行网络直报。
第二篇:传染病报告制度一、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全面做好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8篇)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沈阳市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制定本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的责任报告单位。
三、各医疗机构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 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
院及科室分别设专(兼)职疫情管理人员, 负责本单位的疫情报告、登记和管理工作, 并配备必要的设备, 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
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设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院及科室分别设《传染病疫情总登记簿》和《科室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并定期核对, 每月至少自查一次。
五、门诊、病房诊治医生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时, 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由科室疫情报告员登记后, 送交预防科, 由院疫情管理员填写总登记后及时报出。
六、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 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 应于____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____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并于____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 应于____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____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七、发现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人禽流感、艾滋病及hiv感染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新生儿破伤风及爆发疫情和突发事件时, 应立即电话报告, 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优秀6篇

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优秀6篇传染病报告制度篇一1、每个医务工作者是传染病法定报告人。
2、医务工作者在诊治医疗过程中如发现甲类、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炭疽中的肺炭疽、非典型肺炎,应在2小时内,或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并正确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3、医务工作者在诊疗过程中,如发现乙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人时,应在6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4、医务工作者在诊疗过程中如发现丙类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5、医院防保人员应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对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按要求时限网上直报。
6、填写专卡和传卡,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住址写到行政自然村。
7、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甲、乙、丙类传染病不按要求瞒报、缓报、谎报,一经查实将给予教育、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传染病报告制度篇二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履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特制定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和管理制度。
一、报告范围和程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务人员和所在科室应当立即电话报科主任、护士长、防保科,节假日报总值班。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或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防保科或总值班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疾控部门报告,同时通知院长和院内相关部门,保证应急工作中上下联络、人员疏散、消毒隔离、防护、现场保护和调查、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取样等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管理制度:(一)基本原则: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信息逐级上报制度

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信息逐级上报制度为规范艾滋病、梅毒、乙肝信息管理工作,提高信息报告质量,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管理对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行政部门等相关部门。
二、管理目的1. 规范艾滋病、梅毒、乙肝信息报告程序,提高信息报告质量。
2. 及时掌握艾滋病、梅毒、乙肝疫情动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与协作,提高防控工作效能。
三、管理要求1. 信息报告范围(1)艾滋病、梅毒、乙肝病例报告;(2)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咨询信息;(3)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信息;(4)艾滋病、梅毒、乙肝防治项目实施情况;(5)艾滋病、梅毒、乙肝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信息。
2. 信息报告程序(1)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和汇总本机构艾滋病、梅毒、乙肝相关信息,并于每月5日前上报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审核、汇总本地区艾滋病、梅毒、乙肝相关信息,并于每月10日前上报至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审核、汇总本地区艾滋病、梅毒、乙肝相关信息,并于每月15日前上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审核、汇总本地区艾滋病、梅毒、乙肝相关信息,并于每月20日前上报至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汇总全国艾滋病、梅毒、乙肝相关信息,并定期发布疫情通报。
3. 信息报告质量要求(1)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确保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上报信息进行审核,确保信息质量。
(3)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艾滋病、梅毒、乙肝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四、信息报告表格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使用国家统一制定的艾滋病、梅毒、乙肝信息报告表格,确保表格内容完整、规范。
五、信息安全与保密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严格遵守信息安全与保密规定,确保艾滋病、梅毒、乙肝相关信息不被泄露。
艾滋病通报范文

艾滋病通报范文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简称Hiv)的反转录病毒感染后,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逐渐成为许多伺机性疾病的攻击目标,促成多种临床症状,统称为综合征,下面xx 给大家带来艾滋病通报,供大家参考!艾滋病通报范文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教育局,部属各高等院校:多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方面的政策措施,结合本地实际,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近年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以下简称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些地方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较快,传播途径以男性同性性传播为主,部门间疫情信息沟通不畅,部分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不到位,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现通知如下。
一、建立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各地要在健全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机制基础上,建立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和定期工作会商机制。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至少每半年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通报辖区学校学生艾滋病疫情情况,共同分析疫情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防控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在当地卫生计生和教育行政部门协调指导下,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通过会议、疫情通报等方式,定期向有关学校通报本校学生艾滋病疫情。
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合作,共同采取防控措施,并及时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二、提高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针对性各地要按照教育部、原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xx〕1号)要求,切实落实各项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措施,特别要认真落实初中学段6课时、高中学段4课时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时间,认真落实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发放预防艾滋病教育处方、在入学教育中开展不少于1课时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等任务,确保高校每学年每个在校学生不少于1课时预防艾滋病专题讲座时间。
最新传染病报告制度

顶部传染病报告制度一、执行职务的部门主管和兼职卫生管理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责任疫情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必须建立疫情管理组织,指定专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疫情报告工作。
疫情管理人员在报告疫情的同时应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或分管领导进行通报。
三、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致病性禽流感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与2小时内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对其它忌口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害、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应于6小时内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软下疳、非淋菌性尿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应当在24小时内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四、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在2 8小时内卫生局报告。
传染病报告制度一、凡诊治病人的医务人员均为法定责任报告人,对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时,必须按规定及时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性病附卡》,上报医院预防保健科。
二、全院医务人员要提高认识,发现传染病均有报告义务。
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三、报告的方式: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四、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按要求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需电话报告属地cdc的按要求报告)。
五、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一)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在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并进行网络直报到国家疫情监测信息系统。
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3篇)

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1、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胡平同志负责。
2、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时,在抢救处置患者的同时应及时、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3、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时,要立即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
4、防保组疫情管理人员每旬到门诊部及住院部等科室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在登记本上签字。
5、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定期报院领导。
6、院领导组织院内自查传染病漏报外,配合市、县进行漏报抽查。
并将检查结果报院长,必要时通报全院。
7、疫情管理人员应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
8、院领导根据各科的漏报和传染病报告卡,以及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置。
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二)1.医务人员在诊疗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或者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时,应遵循《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2.传染病报告病种(____种)甲类传染病(____种)。
鼠疫、霍乱。
乙甲传染病(____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____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____小时;乙、丙类传染病____小时。
4.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必须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及医教部,医教部应于____小时内向医院领导及上级卫生部门报告,首诊医生于____小时内上报《传染病报告卡》。
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篇一: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XX年版)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XX年版)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3.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4.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可调整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方案等。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4)负责国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并为省级相关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
2024年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范文(五篇)

2024年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范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一、总则1.1 目的为确保传染病疫情信息的准确、及时、全面报告,有效防控传染病的传播与蔓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1.2 依据本制度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及国家相关规定制定。
1.3 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原则遵循科学、严谨、高效、保密的原则,确保传染病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上报。
1.4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全体医务人员,涉及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及相关信息系统的使用与维护。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2.1 管理架构医院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防治工作。
公共卫生科作为职能科室,具体负责日常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2.2 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审核严格审核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3 传染病信息报告病种及报告时限必须报告的传染病包括法定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具体病种及报告时限如下:乙类传染病(列举具体病种,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共__种)丙类传染病(列举具体病种,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共__种)其他需监测报告的传染病(如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等)疫情报告卡录入工作人员需对疫情信息查询账号及密码进行严格管理,一旦发现账户和密码信息泄露,应立即报告市疾控中心,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公共卫生科每月对全院各科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和质量控制。
三、计算机管理制度3.1 专人管理公共卫生科应指定专人负责疫情网络报告计算机的管理,确保软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转。
3.2 定期维护定期对系统软件进行升级,对硬件进行维护,定期查毒,并做好数据备份工作。
3.3 软件使用规定禁止安装与工作内容无关的软件,已正常运转的软件不得随意修改程序或相关参数。
通报制度(通用15篇)

通报制度(通用15篇)通报制度篇1坪寨乡安全生产情况通报制度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各有关部门必须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社会监督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为实现安全生产、安全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进一步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结合全乡的实际,根据不同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状况,搞好全乡安全生产情况通报。
二、乡人民政府授权乡安办根据全乡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对各村、乡直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及事故情况进行通报。
每季度对上季度全乡的安全生产工作和生产安全事故情况进行通报,公布存在的隐患和发生的事故。
三、对不同时期全乡发生的各类伤亡事故和影响较大的生产安全事故以及受到责任追究的相关人员进行通报。
四、对群众关心的、影响较大的安全生产情况和安全隐患情况进行通报。
五、排查出的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对未按规定整改落实的村、相关部门,按安全生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的要求进行通报。
六、对全乡开展的安全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以及上级部门要求督办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七、各村、乡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制定安全生产情况通报制度。
八、情况通报以会议、文件方式公布。
通报制度篇2按照县委组织部对党建工作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督查和指导,扎实推进“”学习教育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七个全面过硬”工程,胡家坝镇党委建立“六个一”党建工作督查通报制度,全体提升基层党建效应。
一、每周安排一次党建工作,传达学习镇党委党建工作部署安排。
督查各党支部有无传达学习记录,是否有重点工作安排记录,党员干部是否了解会议精神。
二、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讨论传达当前党建工作重点、精神及要求。
督查各党支部有无例会记录,是否有党建重点任务清单,是否按照任务清单实际开展党建工作。
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信息逐级上报制度

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信息逐级上报制度一、制度目的为规范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咨询、报告和管理工作,提高信息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等在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咨询、报告和管理工作中。
三、信息管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咨询、报告和管理制度,明确信息管理的责任和程序。
2.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职或兼职的信息管理人员,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和管理工作。
咨询、报告和管理记录,记录应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检测结果、咨询内容、治疗方案和随访情况等。
4.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信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信息管理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信息上报1. 医疗机构应将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咨询、报告和管理信息逐级上报至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信息上报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和时间要求进行,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定期对下级医疗机构的信息上报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确保信息上报的质量和效率。
五、信息保密测、咨询、报告和管理信息,不得泄露病人的个人信息和检测结果。
2. 医疗机构应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六、监督和考核1.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定期对医疗机构的艾滋病、梅毒和乙肝信息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
2. 对信息管理工作不力的医疗机构,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七、其他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有。
八、附则1.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执行。
2. 本制度的修改和废止,由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决定。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一、总则(一)目的1、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细则》、《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三)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原则1、按照“网络直报,逐级审核上报,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属地化管理,依法报告,依法管理”的原则。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属地管理。
2、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四)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乡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卫生所、个体诊所),各负其责,实施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的报告。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一)组织管理卫生院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1、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卫生院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2、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配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搜集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3、负责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开展技术指导。
4、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下级卫生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卫生机构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审核1、卫生院防保科每天应进行疫情信息网络监控;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异常增加、罕见传染病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为业务科室及时提供传染病疫情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通报)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8242
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Reporting system of AIDS epidemic situation
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
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范文一
我市建立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
连续5年来,我市均有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病例报告,学校艾滋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
近日,市卫计局下发通知,决定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
上报疫情将明确职业分布
据介绍,近年来,东莞学校艾滋病疫情呈现上升趋势,5年来每年均有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病例报告,传播途径以男男同性性传播为主。
学校艾滋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为此,市卫计局联合教育、人力资源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各镇街(园区)卫生计生、教育、人力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校的艾滋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工作措施,切实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
各镇街(园区)将建立健全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和定期工作会商制度,疫情通报要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不得通报个案信息。
市疾控中心将根据疫情情况,每半年向市卫计局报告全市学生艾滋病疫情情
况,同时向疫情所在的镇街(园区)疾控中心通报疫情情况。
镇街(园区)疾控制中心接报后,将尽快向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向疫情所在的学校通报学生艾滋病疫情。
在艾滋病疫情上报时,各部门应明确15—24岁年龄段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人的职业分布,职业为“学生”的还应明确其所在的学校等相关信息。
初中学段需落实专题教育
根据要求,各镇街(园区)要认真落实初中学段6课时、高中学段4课时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时间,高校每学年不少于1课时预防艾滋病专题讲座时间。
为加强对学校艾滋病病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我市成立学校艾滋病病防控专家指导组,为学校提供政策宣讲,健康教育、防治技术指导和专业咨询服务,协助开展学校艾滋病病防控督查等工作。
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范文二
艾滋病疫情监测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和江西省有关艾滋病防治法规文件,切实加强我中心和辖区内艾滋病疫情管理工作,决定建立长效监测管理机制,以保证准确、及时、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艾滋病的诊治数据及疫情上报管理,制定本制度。
1、全中心职工要提高建立艾滋病长效监测管理机制的认识,各科室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领导,建立高效的疫情监测系统,及时准确收集和报告疫情数据。
2、艾滋病疫情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门诊患者和转入住院患者,各科室要详细登记。
凡手术病人术前或者需要进行侵入性检查的病人检查前必须开展HIV 初筛检测,经实验室HIV初筛试验阳性者,实验室和首诊医生要登记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详细住址、联系电话并且留存足量血清后立即上院感科,院感科及时上报区疾控中心。
3、各有关部门必须将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人死亡者的详细资料报送院感科,院感科及时准确向区疾控中心上报。
4、门诊和住院病人的管理按照“HIV病人管理规定”执行。
重点要求:(1)各种表格、病历须按要求详细填写,不得空项。
(2)住址要详细填写到“村民组(门牌号)”或“某小区(某单位)某楼号某单元门牌号”。
(3)联系方式等。
5、疑似AIDS住院患者必须做HIV初筛试验,初筛试验阳性者由检验科专人登记,然后送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确证。
采送标本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防护,避免污染环境及交叉感染。
“HIV抗体检测确认报告”须复印附病历后,同时在病程记录中单独记录一次“HIV抗体检测确认报告”。
6、接触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者的各个环节均应按要求防护、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7、接触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者资料的各个环节均应做好保密工作。
8、对辖区内HIV感染者、AIDS患者定期做好随访工作,了解其病情及社会心理压力,最大程度消除其社会影响和社会歧视,提高治疗信心和生活质量。
9、在AIDS诊疗、管理工作中,因玩忽职守、不作为等情况,造成医疗纠纷者给予通报批评、罚款50~100元;造成医疗事故者罚款200~500元、停职检查3~6个月;造成疫情扩散者做下岗处理,同时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范文三
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国卫办疾控发〔20xx〕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教育局,部属各高等院校:
多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方面的政策措施,结合本地实际,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近年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以下简称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些地方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较快,传播途径以男性同性性传播为主,部门间疫情信息沟通不畅,部分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不到位,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现通知如下。
一、建立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
各地要在健全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机制基础上,建立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和定期工作会商机制。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至少每半年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通报辖区学校学生艾滋病疫情情况,共同分析疫情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防控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在当地卫生计生和教育行政部门协调指导下,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通过会议、疫情通报等方式,定期向有关学校通报本校学生艾滋病疫情。
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合作,共同采取防控措施,并及时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二、提高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针对性
各地要按照教育部、原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xx〕1号)要求,切实落实各项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措施,特别要认真落实初中学段6课时、高中学段4课时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时间,认真落实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发放预防艾滋病教育处方、在入学教育
中开展不少于1课时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等任务,确保高校每学年每个在校学生不少于1课时预防艾滋病专题讲座时间。
各地要将预防艾滋病教育与性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育、认知能力的性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将性道德、性责任、预防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作为教育重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要注重发挥家长在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性观念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共同努力,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
高校、中等职业学校要建立教务、学生工作、共青团组织、校医院等部门共同推进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工作机制,要明确牵头单位,确保工作到位。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艾滋病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发挥青年志愿者作用,支持学生社团、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通过同伴教育、健康咨询等形式,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要将学生参与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统筹纳入学生志愿者服务管理,在资金、场所等方面提供支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给予技术支持。
各省(区、市)要在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试点工作,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通过典型案例,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探索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教育与针对有特殊需求学生的干预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教育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将选择部分高校开展试点工作。
三、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和行为干预的服务工作
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合理设置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为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免费咨询检测服务,方便有意愿的学生寻求咨询检测。
学校要向学生提供咨询检测点的分布和联系方式等信息,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有易感染艾
滋病行为的学生主动寻求咨询检测服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在学校协助下,针对有男性同性性行为的学生开展行为干预工作,通过减低危害和同伴教育,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对于发现的感染艾滋病学生,及时提供告知、心理咨询服务,加强随访管理,防止艾滋病进一步传播;对于符合治疗标准的学生艾滋病病人,医疗机构要提供规范化的治疗服务。
四、强化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保障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将学校预防艾滋病工作纳入本部门日常工作,建立学校艾滋病防控专家指导组,为学校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咨询服务。
要落实防控责任,定期对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进行督查,及时通报考核和检查结果,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纳入当地艾滋病防治规划,给予指导和技术支持。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预防艾滋病教育及性健康教育等内容统筹纳入相关学科教师培训内容,强化其责任意识,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配备适宜教学材料,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开展提供支持。
要发挥教学研究机构及行业学会的作用,多途径、多形式组织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的教研和宣传教育活动,制作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提高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将对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
20xx年7月15日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