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对等
对等译法
原文字面上没有明显表露出褒义或贬义的词语,必须通过上下文来发掘出句中 词语的感情色彩,忠实的翻译出来。
比喻意义,比喻形式,感情色彩
二、具体译法
具体译法: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文中抽象或者是比较抽象的单 词、词组、成语或句子用具体或者是比较具体的单词、词组、 成语或句子来进行翻译,从而消除或降低语言差别给翻译带来 的损失,使译文产生与原文一样的效果。
具体翻译既包括抽象名词在语义上的具体化手法,也包括抽象 名词在语言形式上的具体化手法,主要是在抽象名词后面加上 范畴词,更包括抽象名词在比喻形象上的具体化手法。
He was in New York the first ten days of March. 三月上旬,他在纽约。(×三月的前十天)
The whole project was completed in a quarter of a year. 整个工程在三个月内就完成了。(×整个工程在四分之一年内就完成了)
三、抽象译法
抽象译法:为了译文的忠实与通顺,我们往往有必要把原文中 带有具体意义或具体形象的单词、词组、成语或句子进行抽象 化处理。
同具体翻译一样,抽象译法一方面包括比喻形象上较为具体的 单词、词组或是成语的抽象化翻译,另一方面,也包括带有范 畴词的具体化名词,在语言形式上的抽象化翻译手法,主要是 在翻译过程中去掉后面的范畴词。
换形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习惯表达上也 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们不得不在翻译中经常改换表达的形 式。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翻译是语言之间的桥梁,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语言的文化和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对等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对等。
在翻译中,对等关系主要有两种,即文本内对等和文本间对等。
文本内对等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内部的关系,例如句法、词汇和语义等。
而文本间对等则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超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之外的因素,例如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看,翻译中的对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本功能文本功能是指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所起的作用。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功能应该尽可能地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原文中的警告、提示和呼吁等功能在翻译后应该保持不变。
文本结构文本结构是指语篇的宏观组织形式,例如叙事结构、论证结构和描述结构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结构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例如,在翻译小说时,应该注意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场景描写等方面,保持原文的叙事结构。
文本风格文本风格是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例如用词、句式、语气和修辞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风格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应该注意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保持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对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自由度。
这种自由度允许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以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背景。
然而,这种自由度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必须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为前提。
自由度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保证对等的前提下,适当的自由度可以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和易于理解。
它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的精髓,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中。
同时,自由度还可以使译文更具创造性和艺术性,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一、引言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
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相同,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
翻译中对等仅仅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存有的。
很多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
本文从语言学、文化和风格三个方面谈谈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对等问题。
二、语言学层次上的对等1.词层对等在汉语作品英译的翻译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词的问题。
词层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词汇,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范围就扩大到词的搭配、组合以及短语。
在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注意词汇的确切翻译,词组的搭配,和词义的言外之意,做到从词层方面达到对等翻译。
如张培基英译的朱自清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Countingupsilently,Ifindthatmorethan8,000dayshavealreadyslippedawaythroughmyfingers.Likeadropofwate rfallingoffaneedlepointintotheocean,mydaysarequietlydrippingintothestreamoftimewithoutleavingatra ce.“默默”和“一滴水”的翻译属于词层的完全对等,但是“从手中溜走”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就是功能上的一种对等,字面直译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通过使用中性词、词义色彩接近的词、用文化概念不同的词来代替,或使用意义相等形式相近的词组、习语等的翻译技巧都使其达到了词层上的对等。
在遣词造句中流露出原来散文的美。
2.语法对等词汇并不是影响翻译工作的唯一因素,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也必须通过语法规则使语言得以清楚的表达。
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作者:黎佳林李志成来源:《公关世界》2020年第24期摘要: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翻译已经成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
如何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译本达到与源文本之间的对等,是翻译领域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在奈达等著名翻译家的努力下,翻译对等理论日趋完善,且逐步成为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本文通过介绍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分析该理论在翻译活动中的实践应用,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实现对等。
关键词:对等翻译对等理论实践应用引言对等,实际上就是用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事物及文化特征进行不同的描述。
翻译作为一门工具,其主要作用就是将源语言描述的事物用目标语表达出来,它的目的就在于使译文读者能够产生和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这体现的就是一种翻译对等,所以说翻译问题其实就是如何达到对等的问题。
1.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翻译对等理论就成了许多翻译理论家探讨的焦点,包括卡特福德(Cartford)、雅各布逊(Jacobson)、奈达(Nida)、纽马克(Newmark)和科勒(Koller)等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将举例介绍几个翻译家和他们的翻译对等理论。
1.1雅各布逊的语言意义和对等(linguistic meaning and equivalence)雅各布逊曾在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中提出翻译的三种类型,即语际、语内和语符翻译。
雅各布逊在文中对前两个部分进行了论述,他认为语内翻译可以和语码单位(code-unit)进行对等,但不是完全对等关系;语际翻译有时代替一个语码单位,有时代替一整段。
雅各布逊没讲语符翻译,并不是它不重要,只是在他看来,这已经是根深蒂固、众人皆知的了,而且在他的其他理论中能够看出,雅各布逊的理论都是以符号作为基础的。
1.2奈达的“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理论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理论在前期,奈达先将翻译中经常提到的“literal”、“free”和“faithful”用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概念来体现,并对这两个概念下了定义:形式对等要尽可能地使译文与原文本在形式、内容上相同,做到译入语在不同的语素上同源语言相似;而动态对等则基于奈达的“等效原则”上,他认为翻译应该讲求自然贴切,不能只顾及字对字的翻译。
浅谈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浅谈翻译 中的对等问题 吾爱吾爱如管弦 ,
其声 悠扬 而玲珑 .
7 1
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语言形 式, 包括用词 、句子结构 、比喻手段等 ,另外还要尽
量保持原文的形象、民族、地方色彩等 ,同时要求语
言 流畅易 懂 。 2 适度与 “ ” . 美 。形式 对 等实 现 的是 原 文 和译 文
这是苏 格 兰诗人 R br B ms 歌 民谣 A R d oe u 诗 t e R dR s 中的第一节 ,语言朴实 ,节奏轻快 ,如乡间 e oe 小唱,清 新 自然 ,但译 文却 用 了 ”吾 爱 ” ” 韵 晓 、
风 ” ” 如 管弦 ” ” 而玲 珑 ” 这 些 文 绉 绉 的 词 ,读 来 、 、 总有 不伦 不 类 之 感 。也 许 译 者 是 为 了追 求 尾 韵 的 对 称 ,但这种 追 求却无 端损 坏 了全 诗 的风格 和意境 ; 同 时 ,上述用 词在 意 义上 也 发 挥 过 分 ,明显 失 度 ,如 ” 韵晓 风 ” ” 而玲 珑 ” 完 全 是 译 者 的 主 观 想象 和 随 意 、 打造 。从整 体上 看 ,诗 歌不 拘泥 于形式 对等 ,关 键在 于在不 曲解 原 文 内容 的前提 下 ,实现形 式对 等 。 由上 述 内容 可看 出 ,过于拘 谨 的机械 对等可 能造 成翻 译 失 效 ,追 求 形 式 对 等 ,要 在 限 度 内 实 现 内容 和 形 式 的
一
1 式 对 等 的 概 述 。形 式 对 等 (oma euv— .形 fr l q i a
翻译标准的提法多种多样 。清末翻译家严 复在 《 天 演论》 “ :译例言” 中提出,译事三难 :信 ,达 ,雅” , 被后人奉为翻译原则标准 ,虽然几十年来有争议 ,仍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交流活动,其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对等性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
我们将对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然后阐述翻译对等性的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同语言间的对等性。
我们将总结在语篇分析视角下,提高翻译对等性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二、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对等是一个核心概念,旨在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风格和功能的对等。
然而,对等并非简单的逐字逐句对应,而是需要在更大的语境——即语篇的层面上进行理解和实现。
这就引出了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在更大的语境中理解和处理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该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微观结构关注的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如词汇、短语和句子。
在这一层面,翻译者需要关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对等,确保翻译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中观结构则关注语篇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翻译者需要分析源语语篇中的信息流动和逻辑关系,然后在目标语中重建这种流动和关系,确保翻译在整体上保持连贯和一致。
宏观结构则涉及到语篇的语境和目的。
翻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然后在目标语中创造出符合这些背景和目的的翻译,确保翻译在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翻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翻译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对等。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04 奈达动态对等翻 译理论的挑战与 批评
对理论的挑战
文化差异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目标语读者与源语读者有相似的感受,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 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难以完全对等。
语义对等的准确性
奈达的理论强调语义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完全准确地传达原文的语义是相当困难 的,因为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详细描述
在跨文化交流中,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处理和归化。译者应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 语言的文化背景,关注文化元素的翻译,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同时使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 受。通过动态对等理论的应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20世纪中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 文化交流的增多,传统翻译观念受到 挑战,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文化背景
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 更是文化层面的交流,强调文化因素 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理论定义
动态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的理想状态是达到 动态对等,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 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尽
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流中,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强 调文化的传递和交流,要求译者关注不
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动态对等理论要求译者深入了解目标文 化的背景和价值观,尽可能地再现原文 的文化内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
和交流。
在跨文化交流中,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 还强调译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的考虑, 使译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不同
06 奈达动态对等翻 译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一:文学翻译中的动态对等
总结词
重视原作情感和意境的传达
英汉翻译中动态对等原则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摘要: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功能对等,即译文不能强求文字表面语义的对应,而应注重实现两种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
本文对奈达的对等原则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和介绍,希望对英汉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英汉翻译;动态对等;形式对等一、引言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大思想家严复先生就曾经提出了“信、达、雅”的译文标准,其中的“信”和“达”简单来说就是要保证信息的对等传递。
在奈达的理论中,“对等”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对等,即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最重要的是意义对等,形式对等则是次要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语言之间在词法和句法上固有的差异,使得“对等”在很多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如果勉强追求形式上所谓对等的话,源语的文化意义很可能就会被僵硬的形式所掩盖,造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无法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二、动态对等原则的内涵意义对等不是对形式对等的否定。
动态对等原则并不意味着“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被忽略。
以诗歌翻译为例,诗歌通常都比较注重形式,其译文内容难免受到形式的限制,所以很多译者在翻译诗歌的时候,往往为了内容而放弃或突破某些形式的限制。
比如把抒情诗歌翻译成抒情散文的形式,虽然内容无缺,但是译文就没有了原文的情感和风味。
因此,在诗歌翻译中经常运用“注脚翻译”的方式,尽量重现原文的形式和内容,辅助以注脚,帮助读者认同原文的语言环境,理解源语的文化风俗和表达方式,从而达到比较好的翻译效果。
由此来说,任何一个翻译理论都不是万金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翻译目标和表达需要,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原则。
与“形式对等”相比,“动态对等”更强调译文的流畅和自然,把目标语的文化背景摆在首要位置,力求译文和原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取得类似的表达效果,而往往不拘泥于原文本身的表层文字信息。
比如在美国电影《长大后》中,有一句台词“you think he represents hulk hogan?”有译者用注脚翻译的方法把译文处理成“你觉得他能代表胡克·霍根(美国八九十年代摔跤偶像)吗?”这样翻译虽然符合源语语义,但是却很难在中国观众中产生共鸣,因为很多观众并不了解美国的摔跤运动,更少有人了解胡克·霍根。
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将原文的意义转化为译文,而是要保证译文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时要考虑译文的功能,即译文在接收语社会中的作用。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并在保证译文意义的同时,使译文在新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好的理解和传递。
例如,在翻译原文中的俗语、成语等时,可以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的思想,选择在目标语中最能体现原文意义的表达方式。
另外,功能对等理论还强调,在文学翻译中,译文不仅要保证意义的对等,还要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使译文在目标语社会中得到更好的理解和传递。
例如,在翻译原文中的文学风格、文学手法等时,可以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的思想,选择在目标语中最能体现原文文学特色的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并使译文在新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好的理解和传递。
论西方的翻译对等概念
论西方的翻译对等概念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概念,解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理论价值。
我们将追溯对等概念的历史演变,探讨其在不同翻译理论流派中的地位,并分析其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翻译对等概念的理解,提升翻译实践的质量,并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在翻译理论中,对等概念是一个核心议题,它关系到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的方法。
不同的翻译理论流派对于对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存在着差异,但它们都致力于寻求源语与译语之间的最佳对应关系,以实现翻译的目的。
本文将全面梳理这些理论观点,展示对等概念的丰富内涵和多元解读。
本文还将关注对等概念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译者在处理不同文本类型、不同语言特点时如何运用对等概念,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我们还将探讨对等概念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及其挑战,展望其在未来翻译技术的发展中的潜力。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概念,揭示其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探讨对等概念的历史演变、理论内涵和实践应用,我们希望能够为翻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翻译对等概念的起源与发展翻译对等概念,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时期。
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便提出了“语言的转换应追求意义对等”的观点,这可以说是对等翻译概念的雏形。
然而,这一概念在早期的翻译实践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数翻译工作更注重直译或音译。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文主义思潮推动了翻译对等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学者们开始强调翻译时应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使得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文的精神风貌。
到了19世纪末,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开始从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对等,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种观点。
进入20世纪,翻译对等概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即“功能对等”,强调翻译应追求原文与译文在读者反应上的对等,而非简单的文字对应。
翻译过程中的完全对等和有效翻译
翻译过程中的完全对等和有效翻译翻译过程中的完全对等和有效翻译[摘要]翻译理论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翻译的过程就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
对于这一过程的研究,很多学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工作,但是无论译者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翻译中完全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有效翻译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关键词]翻译完全对等有效翻译一、完全对等翻译的不可能性交际是语言的基本功能,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手段,翻译在持不同语言的两国人的交际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译者总是想使原文与译文无论是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风格上达到完全一致的对等,但是完全一致的对等是个理想状态,很少能够达到,这归根于以下原因。
1.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是有距离和差异的由于人类的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诸如生态环境、物质文化、社会习俗、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给翻译带来许多障碍,这多方面的差异必然在语言中有所反映,比如文化的缺项造成语言词汇的缺项(刘利华,1999)。
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短语或某句话不一定能够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与它在内涵和外延意义上完全相同的对等语。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译者找不到对等的翻译,至少可以做到对应翻译。
如:“水中捞月”被翻译成英语应为“to fish in the air”,“木已成舟”被翻译为“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瓮中之鳖”被翻译为“a rat in the hole”等等。
2.语言根植于文化并从属于文化,文化在文字翻译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保持原文文化色彩与译文的可理解性之间译者有时只能取其一。
尽管有时译者可采取一些措施来弥补这一损失,如加注解、加解释等,但是这些方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
译文永远不能译出原文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和情感联想,这一观点在某一则广告翻译中得到体现。
如中国有名的电池品牌“白象”的英译,白象被译成“white elephant”。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对原 文的文化内涵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调整,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境 和文化习惯。
奈达是谁?
奈达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 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介绍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应用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挑战与争议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介绍
什么是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一种强调译文和原文在语义、语用和语篇层面上尽 可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它不追求形式上的对应,而是强调在翻译过程中 保留原文的信息和意义。
人工智能的视角
THANKS
感谢观看
语言动态性的挑战
词汇演变
句法结构 修辞手法
对等程度的问题
01
对等标准的界定
02
译文的可读性
03
不同文本类型的要求
05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
跨文化交际的视角
在未来发展中,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 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翻译中保留源语 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促进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语料库语言学的视角
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学翻译要求传达原文的意境、情感和美感,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在译文中实 现原文的语义、风格和文化的对等,使得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 读体验。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保留原作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使 译文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文学魅力。
在非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1 02
翻译过程中的完全对等和有效翻译
交 际 是 语 言 的基 本 功 能 ,也 是 人 类 得 以 生 存 发 展 的手 段 ,翻 译 在 持 不 同语
言 的 两 国人 的交 际 过 程 中起 到重 要 的作
匹 自象 ,使 他 不 得 不 耗 巨 资 喂 养 这 一
珍贵动物 , 一沉重包袱终使其破产 , 这 所
以现 在 白象 用 来 代 指 一 些 昂 贵 却 无 用 的 东西 . 怪 “ 难 白象 ” 电 池 在 英 语 国 家 的 牌 销 路 不 好 。每 一 种 语 言 中 的 词 汇 都 与 其 文 化 密 切 相 关 .在 内 涵 意 义 上 肯 定 有 所 不 同 。所 以形 式 上 看 似 对 等 的 词 语 不 应
致 的 对 等 ,但 是 完 全 一 致 的对 等 是 个 理
想 状 态 , 少 能 够 达 到 , 归 根 于 以下 原 很 这
因:
cpct s f lp ol) aaie l epe。 i oa 尽 管 语 言 中存 在距 离 ,每 种 语 言 都 有 自身 的 特 点 , 是 “ 有 语 言 9 % 的 但 所 0
l n u g u ie s l f r o t ih t e ag ae n v ra s a u weg h
译 带来 许 多 障 碍 ,这 多 方 面 的 差 异 必 然
在语 言 中有 所 反 映 ,比 如文 化 的 缺 项 造
种 语 言 中 被 表 达 的 信 息 的过 程 。这 种
全 对 等 翻 人 为 努 力 的 过 程 ,
恐 怕世 上 再 好 的 翻 译 机 器 也 不 及 人 的 大 脑 。 翻译 是 一 个 在 一 种 语 言 中重 现 在 另
一
al ln a e ae q i s lr a d l a g g s r ut u e i a, n mi
翻译对等理论
奈达:������ 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和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 奈达翻译理论形成于20 世纪60年代并于80年代介绍到中 国, “功能对等”是他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 • 1964年,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 等”的概念, 提出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对静态的文本信息 的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 在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奈达再次定义说: “ 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 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这里的动态对等就是指功能对等
三、翻译对等的类型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Stylistic equivalence socio-cultural equivalence linguistic equivalence:is divided into pragmatic,semantic,and grammatical equvilence,the highest priority is credited to pragmatic equvialence and then semantic equivalence has priority over grammatical equivalence
The major theory
1.雅各布逊和他的“差异中的对等”
雅各布逊在他名为《论翻译的语言学观������ 》 (1959)这篇文章中,论述了三 种翻译类型:语际(interlinguistic)翻译、语内(intralinguistic)翻译和语符翻译 (intersemiotic)(Jakobson1959)。他认为在语内翻译时,译者为了清楚地表达 信息,可以使用同义词,这就意味着语码单位之间通常没有完全的对等,从语 法的角度来看,语言本身存在差异,译者翻译时可能面临找不到对应词语的问 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不可译。他承认������ 专有名词可以用外来语(loan words)、直译语(loan translation)、新语(neologism)、语义转换(semantic shifts)和迂回表达法(circum locutions)等来引述������ (Jakobson1959:)。他强 调译者在翻译过程的重要地位,认为在没有与原文词、句对应的情况下,就该 由译者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翻译。由此可见,雅各布逊的理论是以符号学 为基础的,译者首先对源语信息进行编码,然后再把它转换成目的语相应的信 息。
对等翻译理论
对等翻译理论对等翻译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遵循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
这一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翻译方法和原则,旨在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对等翻译理论首先强调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
这意味着在翻译时,应该尽量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信息和意义的等价性。
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不改变源语言句子的意义,并且用目标语言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言的信息。
这一原则要求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都具有很高的语言能力,并且对两种语言的语言表达方式都很熟悉。
其次,对等翻译理论提出了两种具体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指尽量按照源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保持源语言的风格和特点。
意译是指在尽量保持源语言意义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规则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习惯。
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翻译任务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对等翻译理论还提出了一系列辅助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例如,要根据译文的实际用途和受众的需求进行翻译,并注重翻译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此外,还应尽量避免译文中的歧义和不一致,并根据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必要的文化调整。
同时,译者还应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寻求正确的翻译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等翻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翻译理论的不足。
传统的翻译方法中,常常以目标语言的规则和要求为准,忽视了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而对等翻译理论则通过强调对等关系,让翻译更加注重源语言的信息和意义的传达,使译文更准确、自然和流畅。
然而,对等翻译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不同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有时候可能无法实现完全的对等翻译。
此外,对等翻译理论也没有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法,译者仍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总之,对等翻译理论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方法和原则。
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实现翻译的准确和流畅。
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学习商务英语就是为了更好的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研究中外翻译中的对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任何不同文化只有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要了解本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的本质,从而找到根源所在。
让这些所谓的差异尽可能的在翻译中消失。
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或者温婉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的手法。
因此研究翻译中的对等问题能更好的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信息;对等;商务英语摘要------------------------------------------------------------------------ I 第1章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 1.1 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2 1.2 对事物认识差异------------------------------------------------------ 2 1.3 语言习惯的差异------------------------------------------------ 3第2章翻译要达到基本信息对等-------------------------------------------- 5 2.1 原文与译文语义信息的对等 ------------------------------------------ 6 2.2 原文与译文风格信息的对等-------------------------------------- 6第3章翻译的技巧--------------------------------------------------- 9 3.1 中英对比法---------------------------------------------------- 9 3.2 懂得词类的转化------------------------------------------------ 9 第4章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第1章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社会习俗、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存有明显差异,不同语言的语用功能不尽相同。
翻译对等理论
model,and scientific methods to analyze meaning in
his work on Bible translating.
3. Nida’s concepts of formal equivalence and dynamic
张美芳教授1999年在其论文“从语境分析看动态对等论的局限性
”中指出,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缺陷。她
以分析查良镛先生写在香港回归之日的一篇文章为基础指出,在
下列情况下,“动态对等”不能取得:
“原文与译文的目的不一致时,其功能不可能对等;接受者
的文化背景和阅读经验不相同时,读者反应不可能对等;译语语
以使用同义词,这就意味着语码单位之间通常没有完全的对等,从语法的角度来看
,语言本身存在差异,译者翻译时可能面临找不到对应词语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
不可译。他承认 专有名词可以用外来语(loan words)、直译语(loan
translation)、新语(neologism)、语义转换(semantic shifts)和迂回表达法(circum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六分。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一、什么是对等
二、对等理论的发展
三、翻译对等的类型
四、翻译界对对等理论的争论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六分。
一、什么是对等
Equivalence refers to the description of one thing in different
翻译对等理论
奈达:������ 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和动态对等
������ (dynamic equivalence)
• 奈达翻译理论形成于20 世纪60年代并于80年代介绍到中 国, “功能对等”是他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
• 1964年,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 等”的概念, 提出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对静态的文本信息 的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
2. Nida’s adapt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model,and scientific methods to analyze meaning in his work on Bible translating.
3. Nida’s concepts of formal equivalence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effect :focus on the receptor
第三阶段 建立在社会符号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翻译即翻译意义, 而符号学是分析意义的最全面 的系统,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 翻译问题。
• 在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奈达再次定义说: “ 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 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这里的动态对等就是指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从语言的本质入手, 运用语义学理论对词汇 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了客观、准确的分析。 在奈达看来, 各种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而 且深层结构远比表层结构有共性。 描写语言学翻译中通过语际间深层结构的转换, 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的忠实, 同时由于译文的表 层结构是通过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自由表达, 能尽 可能地保证译文的通顺。 既忠实又通顺的译文为读者反应的对等创造了条 件, 这就使得功能对等有了实现的可能
第五讲 对等译法
后者如teenager 和“青少年”对等,英语teenager 指13岁到19岁的人,汉语“青少年”范围较广, 可以指8、9到20余岁的人。 汉语“知识分子”指上过学有知识的人,而英语 intellectual则指有学问的、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 英语scholar指正在学习的人,也包括有学问的人, 而汉语“学者”则指学识渊博的人。上述两种情 况属不完全对等。
(1)用词结构相同,意思相同 Emergency Room 急诊室 女朋友 girl friend
Alexander Fleming discovered Penicillin. 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词类、语法作 用、词序相同)
They are now working against time to produce more oil for the country. 他们为国家生产更多石油而争分夺秒地工作。 (用词一样,词序不同)
Notes: citadel—n.城堡,要塞; 大本营,根据地,避难所
对于一个外行人来说,没有比动脑手术更令人胆 战心惊。一把冰冷的钢刀直插入人类理智与情感 的城堡,捅进人类的“禁区”!本书叙述的完全 是真人真事(只是把姓名和地址做了一番更改而 已)。它记录了人们向这个错综复杂,神奇奥秘 的世界所做的一次探索。
A: Bosom friends there are within four seas. Even the remotest regions are like close neighbors. B: 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a distant land near.
“拉”和“pull”只有一小部分词义对等,大部分 词义并不对等,翻译时要用别的词来表达,因此是 部分对等。部分对等词视其对等程度有可分为完全 对等和不完全对等两种。 对等词在其对等的词义上大部分是意义相同的,吻 合的,例如“breakfast”和“早饭”,“委员会” 和“committee”是完全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Similarly,the Chinese character"哭" will have to be translated into"cry(大哭),sob(啜 泣),weep(哭泣),wail(哀号),blubber(哭闹)" and others when presented in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 "说": tell (the truth); speak(English); talk to sb. talk with sb. say something; say that….(clause)
子,爱人,夫人,老婆,老伴,媳妇,内人)
14
• Partial equivalence
• 4. Subordinate equivalents. • Sometimes, the lexical units in the sourc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s may overlap:the semantic range of one lexical units in the source language not only covers the semantic range of its counterpar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but extends beyond it as well. • The Chinese word"走"has the same semantic range with English counterpart"walk" or" go",meanwhile " 走"also carries the meaning of "leave".E.g.她已经 走了。
Equivalence presentation
One problem and reflection of bilingual dictionary compilation
1
The structure of my presentation
• Part 1 A brief introduction
• Part 2 Main content of my presentation • Part 3 Conclusion Part • Part 4 My opinion
tuberculosis 肺结核 coffee 咖啡
linguistics 语言学
7
• Actually,it is not so easy to find two completely same lexical units in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due to various influences ,cultural or political.Full equivalents between two languages are extremely rare excep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fields,where lexical units are out of the effect of culture background and merely basic meanings are left. • For example:
10
• Partial equivalence
• 1.Approximate equivalents Approximate equivalents can be found when there exist considerable semantic and catogorical correspoundence between them,though not complete.Approximate equivalents are usually monosemous in both the SL and TL. • For example, “Father” approximately corresponds to “父亲(fuqin)”in Chinese, “mother” to “母亲(muqin)”.The linguistic pair are consistent in basic meaning but slightly different in connotation and style of use.
11
• Partial equivalence • 2. Analຫໍສະໝຸດ tical equivalents.
In bilingual lexicographic communication, monosemous words or one sense of polysemous words in the source language may be decomposed semantically into two or several component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n order to cover the semantic rang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word, e.g, the English word "window" is analyzed into "窗户;橱窗;(计算机 屏幕的)窗口;(信封上的)透明窗口;渠道; 机会"to cover its whole reference range.
helicopter laser oxygen cancer 直升飞机 激光 氧气 癌症 8
• The second type--partial equivalence
• Partial equivalence,as its name suggests,is the limited semantic and categoric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lexical units in the SL and TL.Two words in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many meanings, in which only one or some of the meanings have the equivalents. • Partial equivalence is one of the main concerns of dictionary making for bilingual lexicographers .
13
• Partial equivalence
• 3. Synthetic equivalents. • In some cases bilingual lexicographers will have to combine several meanings of a polysemous word and two or more monosemous words belonging to the same semantic category in the source language into one sense unit or one lexical uni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 These English words"cup(茶杯),glass(玻璃杯), mug(圆 桶型杯), beaker(烧杯), tankard(带盖大杯)" can be synthesized by "杯子" in Chinese.But there is no such general word inEnglish, only specific words.(wife: 妻
9
• Partial equivalence
• Partial equivalents can be subcategorized into five types:
• • • • • 1. Approximate equivalents. 2. Analytical equivalents. 3. Synthetic equivalents. 4. Subordinate equivalents. 5. Superordinate equivalents.
4
Part 2 The main content
• Definition of equinalence
• Equivalence is "a rela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lemmatized word and the equivalents".(Kromann) • I think equivalence can be simply referred to as description of the same thing in different languages.
15
• Partial equivalence • 5. Superordinate equivalents. • It refers to the relation that obtains between lexical units of general reference and those of specific reference, such that the latter is only one kind or species in the category. • For example:
2
Part 1 Introduction
• As we know, languages are to a great extent social and deeply rooted in their own chultures,and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 ways of life ,thinking and different systems for communication. • Generally speaking,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quires translation.That is to say,people belonging to different speech communities need a link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native langue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