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 ppt课件
2.学者下的“课程”定义 尽管我们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两个维度来概括“课程”, 但什么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却是很难把握,人们意见分 歧更大。 施良方教授归纳课程的六个定义,即课程是教学科目;课程是有 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是学习经验;课 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是社会改造。这六个定义,课程是 教学科目/课程是教学活动/课程是学习经验,最值得注意。
《课程与教学论》
3. 形成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群 大分化和大综合的趋势 19世纪单一的教学论学科 20世纪前期分化成了“课程论”和“教学论” 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成了各自的学科群:
–课程领域:一般课程论、课程社会学、教材学、潜在课程论 、课程平价论…… –教学领域:教学认识论、教学社会学、脚学伦理学、教学艺 术论、教学技术学……
《课程与教学论》
(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样和 实际能怎么样三个角度来分类研究。 问题的上述三个角度可以是从同一问题的三个方面来研 究;也可以据此对不同的问题有所角度侧重。这就有了 不同类型的问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包含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范畴。 (三)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课程与教学论》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17-19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体现时代的变革 ; –教育目的或目标:德性/智慧和笃信;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内容; –遵循万物的顺序;彻底、迅速和愉快的原则; –班级授课教学思想; –局限:宗教基石和比喻论证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的层次定义
美国学者古德莱特课程的层次定义,课程处 于五种状态: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它涉及到语文学科的本质、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 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 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 阶段,从最初的语文教育萌芽,到现 代的多元化、个性化教育理念,不断 发展和完善。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 论的研究重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对学生语文素 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段提高教学效果。
跨学科整合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注重与其他学 科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跨学科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内容改革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改 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方式创新
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 探究式学习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水平。
教育研究
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探 索语文教学规律,为教 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
实践指导。
05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未来 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更加注重多元 化,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满足不同
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技术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语文课程与教 学将更加注重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
专业道德
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关爱学生,为 人师表,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 生。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持续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 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教学反思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 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课程与教学论 PPT
• 预设课程重视教师要根据一定的原则选择并传 递那些相对确定的固定的知识,把课程看作是 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
• 在师生关系上,预设课程强调教师成为课程的 设计者和控制者的角色,教师与学习者的关系 是控制和服从的关系,是传递和接受的关系。
生成课程
• 概念:生成课程是指课程内容未经预先设
定,而是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过程 中形成的一种课程形态。
生成课程的特征
• 与预成性课程相比,生成课程具有一定的 偶发性。 • 生成课程的目标强调的是在活动中形成的 目标,强调学习者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 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标。
• 在教育内容方面,生成课程注重学习者的兴 趣和需要。 • 把学习者的经验看成是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 来源。 • 把教材看成是供学生建构、创造学习经验的 媒介、素材或工具。 • 在师生关系方面,生成课程强调教师与学习 者共同开发课程,教师是学习者学习积极的 支持者、引导者和平等的合作者。
2、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都是课程结构的重要 组成部分,两者具有互补性。 • 一般来说,预设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应处于 基础和主干的地位,生成课程处于补充地 位。预设课程是基础,生成课程是发展。 预设课程可以为生成课程奠定基础和方向。 生成课程则可以提高预设课程的针对性、 开放性和可变性。
• 预设课程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 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 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 划的落实。在这里,预设和生成都要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相对于学生的发 展,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都只是手段 和措施。
无处不在 一旦确立,难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
隐性课程存在形态
非预设隐性课程 预设隐性课程 • 没有精心的组织,课 • 经过有意识的设计和 程计划没有明确规定, 组织,以渗透方式对 对学生发展起重要作 学生产生熏陶作用。 用。 • 校园风景 • 宣传栏、板报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PPT课件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1.1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解释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强调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和价值1.2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介绍重要的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和理论1.3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内容解释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第二章:课程设计2.1 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课程设计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课程设计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2.2 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介绍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2.3 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提供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分析强调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第三章:教学策略与方法3.1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意义解释教学策略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3.2 教学策略的类型与选择介绍常用的教学策略类型和选择原则强调教学策略的个性化和差异化3.3 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提供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案例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有效性第四章:课程评价与反思4.1 课程评价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课程评价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课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4.2 课程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介绍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课程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4.3 课程反思的实践与策略提供课程反思的实践案例和策略强调课程反思在教学成长中的重要性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应用5.1 课程与教学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解释课程与教学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作用5.2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解释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5.3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解释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第六章: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6.1 课程标准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课程标准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6.2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制定介绍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方法强调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6.3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实施与评估提供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实施与评估的案例强调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第七章:课程资源与教学材料7.1 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解释课程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强调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7.2 教学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介绍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强调教学材料的适宜性和有效性7.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提供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案例强调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第八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意义解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8.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介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案例强调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有效性8.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提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第九章:多元智能与课程设计9.1 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与意义解释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9.2 多元智能与课程设计的关联介绍多元智能与课程设计的关系和方法强调多元智能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9.3 多元智能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提供多元智能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强调多元智能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第十章:课程与教学论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趋势探讨课程与教学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10.2 课程与教学的创新与变革介绍课程与教学的创新和变革方向强调课程与教学创新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10.3 教师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中的角色探讨教师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强调教师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作用第十一章:课程与教学论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11.1 特殊教育的概念与挑战解释特殊教育的定义和面临的挑战强调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与独特性11.2 课程与教学论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特殊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个性化教学和适应性课程设计的重要性11.3 特殊教育中的创新教学策略与方法提供特殊教育中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案例强调特殊教育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造力第十二章:课程与教学论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12.1 跨文化教育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跨文化教育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跨文化教育在多元社会中的作用12.2 课程与教学论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的重要性12.3 跨文化教育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探讨跨文化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强调跨文化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和能力第十三章:课程与教学论在终身教育中的应用13.1 终身教育的概念与理念解释终身教育的定义和理念强调终身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13.2 课程与教学论在终身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终身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性13.3 终身教育中的挑战与机遇探讨终身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强调终身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第十四章:课程与教学论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14.1 在线教育的概念与特点解释在线教育的定义和特点强调在线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14.2 课程与教学论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在线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互动性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14.3 在线教育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探讨在线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强调在线教育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第十五章: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应用15.1 教育政策与改革的概念与目标解释教育政策与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强调教育政策与改革对教育体系的重要性15.2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作用15.3 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挑战与前景探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强调教育改革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主要内容、设计原则与方法、评价与反思、应用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等。
课程与教学论绪论.4夸美纽斯课件.pptx
人物介绍
《 大教学论》 教学论成为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
第二部分
泛智教育思想
要教“一切事物”反映了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
泛智教育思想
课程观 提 倡
百科全书式课程
第三部分
教学适应自然
在如何教方面,夸美纽斯主张一切教 育工作要适应自然。
教育适应自然
教育适应自 然的原则
自然秩序
成长的四个发展阶段
归纳总结
1
2
3
4
5
人物介绍 泛智教育 教学适应
思想
自然
学年制 和班级 授课制
教学原则
你学会了吗?
婴幼 儿期
母育 学校
学校
教学适应自然
大学 学校 青年期
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
教学适应自然
一切人
第四部分
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学年制 班级授课制
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第五部分
教学原则
二、自觉性与积极性
三、 系 统 性 与 循 序 渐 进 性
四、 巩 固 性
一、直观性
教学原则
五、 量 力 性 与 因 材 施
当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多数时间是坐在教室 里学习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班级授课 的形式是谁提出来的呢?他还提出了哪些其他 的教育思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夸美 纽斯的世界。
目 录
01 人物介绍
03
教学适应 自然
05 教学原则
02 泛智教育
思想
04
学年制和班 级授课制
第一部分
人物介绍
捷 克 教 育 家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课 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以及教 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互动和 发展的规律。
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 教育的各个阶段,以及不同类型的教 育机构、政策和实践中课程与教学的 现象和问题。
02
课程理论
课程设计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 课程理论 • 教学理论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 课程与教学论的应用与实践
01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
01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课程与 教学现象、规律和问题的学科, 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 实践策略。
02
实践应用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实践 中得到广泛应用,帮助教 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推动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改革 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教育 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 指导。
教师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论
教师培养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 ,帮助教师掌握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 。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改革
相互影响和制约
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课程 设计需要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需求,而教学则要根据课程要求 进行。
课程与教学的矛盾与冲突
目标定位差异
课程设计注重整体规划和目标达成, 而教学则更关注具体实施和效果反馈 ,两者目标定位的差异可能导致矛盾 。
内容安排冲突
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可能与实际教学 需求存在差异,导致教师在教学实施 中面临选择和取程内 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清晰,形成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ppt
2019/11/3
26
20世纪中叶课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三种理论 流派: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几种 有代表性的观点
⒈ 大教学论
教学论
课程论
2019/11/3
28
⒉ 大课程论
课程论 教学论
2019/11/3
29
⒊ 相对独立论
34
基本价值观: 课程理论的最基本价值观是传承文化,促进儿童发展,
体现社会价值; 教学理论中最基本的价值观是教学要促进发展和优化
师生活动。 基本方法(技术):
课程论:课程目标的设计、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实施 和评价。
教学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技术;教学设计。
2019/11/3
35
㈡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互动
——波普尔(科学哲学家)
一、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与教 学问题。
2019/11/3
6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三类问题: 1.是什么?(事实问题) 2.为什么?(价值问题) 3.如何做?(技术问题)
2019/11/3
7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论
教学论
2019/11/3
30
我们在本门课程中的选择是,将课程理论 与教学理论视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两个部分。 两者的关系是:课程论主要讨论教学内容确定、 选择和组织等问题;教学论偏重探讨课程内容 的具体实施过程问题。
2019/11/3
31
2019/11/3
32
1.成长为优秀教师的需要 2.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 3.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与教学论 完整版本ppt课件
容。
本课程选择什么样的教材?
王本陆 男,1967年生,湖南人,教育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电子邮箱:
学术领域
1.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认识论,现代教学理论,全资源课程理论 2. 教育伦理学:教育伦理哲学,教学伦理学 3. 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校本研究 主讲课程
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
心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
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
括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
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
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的功能、本质、
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的
师生关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组
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相关内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课程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 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通用课件课程与教学目标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情感需求,认为学习是 个人潜能的发挥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总结词
重视学习者内在动机和主动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详细描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内在动机和主动性 的激发,认为学习者应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自我指导。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关注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
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
定义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的评价,旨在提供关于学生学习
进度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
目的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
质量。
方法
观察、口头反馈、作业分析、小 组讨论等。
总结性评价
定义
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评价,旨在评估学生的学 习成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强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适用于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人文关怀、情感教育和个人成长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01
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和社会性建构
详细描述
0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主观的、社会建构的,学习者通
目的
为学生提供关于其学习成果的反馈,为教师和学校改进课程和教 学提供依据。
方法
考试、作品评定、综合评价等。
学生自我评价
定义
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标准,对自己 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估。
目的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习自主性和责任感。
课程与教学论(课堂PPT)
.
6
▪ 5."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确定教育目标,选择 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 6.泰勒原理的贡献与局限:1)泰勒原理对目标的 强调,在世界各国课程领域发生了巨大影响,20世 纪五六十年代曾一度成为课程开发的唯一“科学” 模式(2)“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基本框架,他 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3) 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 主张,囊括了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了 一个系统的模式,模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把握, 有人把《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称为“圣经”。 (2)泰勒原理的局限性在于: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 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 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
.
5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里程碑: 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 1.“泰勒原理”是前人研究升华的结果,它的实践 基础主要指‘八年研究’。其主旨在于改革课程 体制。在这八年的实验研究期间,为了使每一所 学校在课程开发时有章可循,泰勒提出了课程开 发的一般程序和原理,即反映在《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一书中的‘泰勒原理’。
.
3
▪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课程开发的过程解析为七个步骤:⑴通过研究社 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⑵ 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与活动,然后再继续 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⑶将分析成 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 列次序;⑷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 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⑸删除在校外 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 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⑹收集处理 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⑺根据儿童心 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 教顺序获得它们。
课程与教学论绪论.5赫尔巴特思想课件.pptx
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 本的要素
第二部分
教育性教学原则
道德教育如果没有 进行教学,就是一 种失去了手段的目 的
教学是教育 的基本途径
教学
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育
教育是教学 的最高目的
教学如果没有进 行道德教育,只 是一种没有目的 的手段
第三部分
教学阶段理论
教学阶段理论 教学过程
第四部分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
自然、地理 经验
数学、逻辑
宗教
课程体系
文学、绘画
历史、政治
同情 语言
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机制 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 生联系的过程
教育性教学原理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
教学阶段理论 明了、联系、系统、方法
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 设计课程的类型和科目
归纳总结
你学会了吗?
讲授新知识——复习旧知识——把新旧知 识对比或联系起来——通过练习或思考巩 固重难点
为什么这一教学程序能行之有效呢?是 由谁提出的呢?
赫尔巴特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 理学家、哲学家, 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誉为“教育科学之父”。
目 录
01 理论基础
02 教育性教学原则
03 教学阶段理论
04 课程体系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 教育学
教育目的论 教育方法论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伦理学
心理学 (观念 心理学)
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
内心 自由
完善 仁慈 正义 公平
统觉是新观念被旧观念所 同化和吸收的过程
观念的形成和运动,是教学 活动的基础
赫尔巴特心理学 观念心理学 统觉
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
教学过程通常包括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和布置 作业等阶段。在每个阶段,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的任务和活 动。
教学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教学评价的目的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 引导教学改进,以及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诊断功能、反馈功能、定向功能、鉴定功能和激 励功能等。这些功能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改革实践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如 芬兰的现象教学、新加坡 的教学与学习21世纪框架 等。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01
02
03
04
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 兴趣、需求和发展,促进个性
化学习。
素养导向
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包括 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
能力等。
整合与拓展
加强学科内与学科间的整合, 拓展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
05
课程资源与教学环境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精选教材内容,挖掘 教材的教育价值。
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最新的教育信息,拓宽学 生的知识视野。
ABCD
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积极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 丰富课程内容。
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评价的内容
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 评价。同时,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学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观察法、 调查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相互补充,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提供有 力支持。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通用课件
设计课件结构和内容
总结词:条理性
详细描述:设计课件的结构和内容时,需要遵循逻辑性和条理性原则,合理安排课件的章节、段落和 要点,确保课件内容连贯、层次分明、易于理解。
制作课件的素材和元素
总结词:丰富性
详细描述:收集和制作课件所需的素材和元素,如图片、图 表、音频、视频等,确保素材质量高、准确度高、丰富多样, 以提高课件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中世纪课程与教学论的初步形成
基督教教育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教育对课程 与教学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
大学兴起
随着大学的兴起,课程设置和教 学方法逐渐规范化,出现了专业 教师和教材。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课程与教学论
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提倡个性化和多元化 的课程设置。
确定课件主题和目标
总结词:明确性
详细描述:在制作通用课件时,首先需要确定课件的主题和目标,确保课件内容 与教学需求相符合,并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选择合适的课件制作工具
总结词:适应性
详细描述:根据课件的内容和形式,选择适合的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Prezi、Camtasia等,确保工具能够满足制 作需求,并提高课件的质量和表现力。
教育公平
如何通过课程与教学实现教育公平,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和路径研究将更加受到 关注。
未来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1 2 3
提升教育质量 随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教育将更加科学化和 专业化,有助于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 新的课程与教学论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课程与教学论 ppt课件
• 1、学科的含义
• 定义:学科是按照领域性质对知识所划分的门类。
• 存在条件:确定的对象、严密的知识体系、相对稳定的研究者队伍、有标志 性的研究成果
• 层次结构:宏观—— 一级学科(如教育学)
•
中观—— 二级学科(如教育技术学)
•
微观—— 方向(如计算机辅助教育)
2020/10/15
34
• 2、学科与科学 • 学科和科学都是人们对某一知识领域的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是有
•主体与客体、主体性、建构、生成、理解、同化等
• 2、提供思维范式 • 现成论的思维方式:课程建构的目标模式 • 生成论的思维方式:课程建构的批判模式
2020/10/15
41
• 3、提供方法基础 • 方法:一般是指人们为了解决理论的、认识的、实践的、日常生活的等特定
任务或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选择和采取的手段、途径和方式的总和。 •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或学说。又称哲学方法论,
现代课程理论学科建立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家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2020/10/15
24
二、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一)教学词源的释义
在我国,“教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学记》中。 《学记》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以 论文教学为主的教育专著。 在西方,“教学思想”追溯到古代希腊苏格拉底的雄辩术。 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誉为“古代西方第一部” 教学法论著。
• 2、研究的停滞(60年代中期-70年代后期) • 3、研究的繁荣(7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心理学
• 4、研究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一)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 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 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 识组织为学科。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三、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 (一)核心课程的起源
一般认为核心课程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齐勒的齐勒计划和美国教育家帕克的 帕克计划。
20世纪30-50年代,核心课程主要是一种社会问题或生活领域的核心设计。目标和 内容来自于学习者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生活。主张把学科知识以学习者的需要和社会问 题为核心组织起来。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典型的学科课程类型有: 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1、科目本位课程:是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做 组成的课程。如六艺,七艺。 西方科目本位课程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思想形态: 要素课程说:亚里士多德 泛智课程说:夸美纽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把一个人 在人生旅途中所应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他身上。” 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赫尔巴特主张培养人的六种兴趣 功利主义课程论:斯宾塞。反对绅士教育和古典文科中学课程,倡导 实用科学课程。完美生活的五个领域
六、显形课程与隐性课程
(一)隐性课程研究的渊源与流变 (二)隐性课程的涵义与特点 (三)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四)隐性课程的开发问题
第四节 教学组织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宏观层面:教学组织是教师与学生从事教学 活动的一般化的、比较稳定的外部组织形式或框 架,分为班级授课和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3、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20世纪70年代兴起。是对现代课程中的科技理性的膨胀及由此到导致 的课程非人性化的反动。 两种风格: 自我实现课程: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马斯洛和罗杰斯。 主张合成教育和合成课程。在常规课程中加入情绪维度,以使学习内 容具有个性。 受人本主义哲学影响。如现象学、存在哲学,精神分析理论等。主要 有派纳、阿普尔,麦克唐纳等。
课程要素包括:概念、原理、技能、价 值观等。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 1、课程组织的两个纬度
“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 2、课程组织的两个基本标准
垂直组织的标准和水平组织的标准。 垂直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水平组 织是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水平)关系组织起来。
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的课程取向。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1、综合课程的历史发展 早期发展:赫尔巴特的相关综合课程、裴斯泰洛齐的经验综合课程 20世纪综合课程的发展:杜威通过消解传统二元论,确立现代连续论,推进 了综合课程的发展。社会改造主义把课程整合的中心指向社会,进一步发展 课程中的批判精神。 50年代,美国出现了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 70年代,走出泰勒原理的框架,从多维视野理解课程,倡导对课程领域的概 念重建。 90年代,课程综合化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 走向体验课程:课程综合化的范型。 新主体教育观,与之对应的是体验课程。 体验课程是超越性课程,个性化课程。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 特点: 经验课程之经验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主动行动与对行动结果之 反思的结合。 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持续生长 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儿童,学科知识和社会。 经验课程与问题解决教学时内在统一的。 经验课程的理论基础使实用主义哲学。
基点,学科课程则以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为基点。 2.联系:经验课程并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排
斥的是逻辑经验脱离儿童的心理经验;学科课程也不排 斥儿童的心理经验,排斥的是盲目沉醉于儿童当前的经 验发展水平从而抑制儿童经验的进一步发展。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综合课程的涵义与基本类型 综合课程:有意识的运用两种或以上的学科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的关系: 1、联系:互补性。螺旋式课程是由直线式课程发
展而来,在课程组织过程中二者很难截然分开。 2、区分:直线式课程主要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体
系展开,对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关注不够。螺旋式课程 则将学科逻辑与学习者的心理逻辑有机结合起来。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的关系不是客观的、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 载的。
2 、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之间是内在的、 有机的、生成性的关系。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涵义
必修课程是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 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 开发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 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它是为适应学生 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发展的关 系
选修制度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有 机构成,是支撑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会 选择”必然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基本 宗旨。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1、从课程价值观来看,必修课程与选修
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公平发展”与 “个性发展”之关系的层面。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第二节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第四节 教学组织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一、课程组织的涵义 课程组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
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 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 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三种典型的经验课程理论形态: 1、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18.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课程思潮。经历了从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 验课程,发现教学 裴斯泰洛齐主义运动,以儿童生命为中心的有机发生学原理与德国的 有机整体的世界观相结合,发展为乡土教育论。 哈尔尼希的世界科---荣格的生活共同体---20世纪,受到生命哲学和 精神课程的影响。(乡土不仅仅指自然环境,还指精神存在) 20世纪上半叶,德国的合科教学运动。致力于综合,统一彼此分离的 学科。首倡者奥托。基本原理是以儿童生命为中心的有机发生学原理。
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它 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联系: (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
分科课程总包含着知识之间的某种程度的综合。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是相互依赖、相
互作用的。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四)综合课程的局限 1、知识的琐碎化问题; 2、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技能问题; 3、教师的知识难以整合问题; 4、学校结构问题; 5、评估困难问题。
第三种是学科取向的核心课程观,它所体 现的课程价值观是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认为 文化知识或学科知识在人的发展中具有根本性。
第四种是混合取向的核心课程观,它认为 处于课程体系核心位置的课程应谋求学生、社 会与学科三者的平衡与整合。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的关系 1 、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本身及彼此之间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基本类型: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或综合学科课程;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或经验本位综合课程或综合经验课程。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或综合学科课程: 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 相关课程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 上相互联系,有保持各学科原理的相对独立。 融合课程是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融合之后, 学科之间原理的界限不存在。 广域课程: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比融合课 程范围要大。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科目本位课程的理论形态在20世纪有了新的发展。 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要素主义:巴格莱。知识中心的课程开发,遵循“知识最大价值原则” 选择课程内容,然后按照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组织课程。 永恒主义:教育应以永恒的价值为基础,追求永恒的真理。课程应包 含人类理性的永恒价值的理念和原理为内容。 经典名著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30年代到60年代之间,社会改造主义。 布拉梅尔德的轮形课程。70年代后,比较典型的有科学技术-社会(STS)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国际理解课程。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1、区别: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 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课程的显著特征: 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 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 课程组织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生活课
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的主 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 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儿童的兴趣、 动机、经验是课程的基本内容。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 作用。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五、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一)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的涵义 直线式课程是指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
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螺旋式课程是将特定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