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合集下载

脑瘫运动障碍分为哪几种?

脑瘫运动障碍分为哪几种?
脑瘫运动障碍分为哪几种?
文章导读脑瘫运动障碍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困扰这越来越多的个人与家庭,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却出现很多种类型,使我们无法简单的判断,患者早期出现的各种症状到底是不是脑瘫,是不是脑瘫引起的运动障碍,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就是脑瘫引起的运动障碍的分类。
脑瘫出现运动障碍可分为以下7种类型:
痉挛型:本型是脑瘫常痉挛。牵张反射亢进是痉挛型的特点,临床检查表现为锥体束征。
强直型:本型四肢呈僵硬状态,牵张反射呈特殊亢进,做被动运动时四肢屈伸均有抵抗,此型实际上是严重的痉挛型的一种表现。
手足徐动症:本型又称不随意运动型,约占脑性瘫痪的20﹪左右。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四肢、躯干或颜面舞蹈样和徐动样的不随意运动。病变多位于基底节、小脑齿状核等锥体外系。
共济失调型:本型约占脑瘫的5﹪,以小脑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表现为眼球震颤、肌张力低下、肌肉收缩不协调、步态不稳等。
震颤型:此型临床较少见,在手足徐动型患儿中偶可见到。
弛缓型:本型又称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躯干四肢肌张力明显低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
混合型:如脑瘫各型的典型症状混同存在者称为混合型。多数为痉挛型和手足徐动症状的混合。或者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特征症状混同导致的脑瘫。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于脑瘫运动障碍的类型了解了吗?希望上面的文章能够帮助大家认识脑瘫,在出现疾病后积极进行治疗,减轻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最后我们祝愿脑瘫患儿早日康复。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运动和姿势障碍,以及伴随的神经发育异常。

其中,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

由于该疾病的特殊性,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非常关键。

本文将介绍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方案。

康复治疗的目标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改善患儿的运动和姿势障碍,提高肌肉张力。

2.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自主控制能力。

3.预防患儿的进一步运动障碍和并发症的发生。

4.缓解患儿的疼痛和不适感。

康复治疗方案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运动和姿势训练、肌肉强化等手段来改善肌肉张力、纠正错误姿势等问题。

常见的物理治疗手段包括各种体位训练、医疗器械辅助训练、传统康复方法等。

功能训练功能训练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自主控制能力。

通过各种生活技能训练,包括如何穿衣、洗脸刷牙、自己进食等,帮助患儿更好地融入社会。

此外,患儿的认知能力也需要得到提高,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互动交流。

药物治疗针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的不同症状,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给予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控制肌肉张力和神经传导等方式来缓解患儿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生活质量。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患儿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独立完成各种任务,包括学习、工作、个人生活等。

通过各种生活技能训练,如手工艺、厨房技能、计算机应用等,患儿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主控制能力。

康复治疗的注意事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康复治疗需要长期进行,患儿和家长需要做好长期的康复计划。

3.康复治疗期间,患儿除了进行专业康复治疗外,还需要多进行一些日常锻炼,如步行、游泳等运动,以帮助提高肌肉力量和柔韧性。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1.痉挛型(偏瘫,双瘫,四肢瘫)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但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主要表现如下: (1)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2)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3) 上肢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手握癸,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

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上肢发育受到影响。

(4)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

下肢分离运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5)多见躯干及上肢伸肌、下肢部分屈肌以及部分伸肌肌力降低。

(6)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速率慢。

(7)痉挛型双瘫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全身受累,下肢重于上肢,多表现为上屈曲模式和下肢伸展模式。

(8)痉挛型四肢瘫一般临床表现重于痉挛型双瘫,可表现为全身肌张力过高,上下肢损害程度相似,或上肢重于下肢。

由于大多一侧重于另一侧,因此具有明显的姿势运动不对称。

(9)痉挛型偏瘫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姿势运动,-般6个月后显现症状,1岁后左右差别明显。

正常小儿很少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痉挛型偏瘫的患儿却可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

此型可见明确的影像学改变。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11)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等。

(12)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病理反射仍呈阳性。

(13)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本型,本型占脑瘫患儿的60%~70%。

2.不随意运动型: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要表现如下:(1)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行bobath护理模式的效果及对其步行能力、esca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行bobath护理模式的效果及对其步行能力、esca


3 观 察 指 标


1 步 行 能 力 以 足 印 法 进 行 剂 量 .
理 ,研 究 组 在 对 照 组 基 础 上 行 Boba
t
h 护 理 模 式 ,对 比 两 组 患 儿 步 行 能 力 以 及 患
速 、整 体 步 行 能 力 均 优 于 对 照 组(
P <0
05). 研 究 组 ESCA 评 分 优 于 对 照 组 (
— 518 —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 年 6 月 第 24 卷 Mod
e
r
nD
i
e
s
t
i
on&I
n
t
e
r
v
e
n
t
i
on2019,
v
o
l.
24NO.
S

g
不 随 意 运 动 型 脑 瘫 患 儿 行 Boba
t
h护 理 模 式 的 效 果 及 对 其 步 行 能 力、
ESCA 评
分的影响
护理经验
x±s)表 示 ,采 用 T 检 验 ,
P <0
05 为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2 结 果

1 两 组 患 儿 整 体 不 行 能 力 对 比
研 究 组 患 儿 前 后 步 长 、步 宽 、步 速 优 于 对 照 组 ,整 体 步 行 能 力 优 于 对 照 组
(
P <0
05),见 表 3.
P
<0
05). 结 论 :不 随 意 运 动 型 脑 瘫 患 儿 护 理 过 程 中 行 Boba
t
h护 理 模 式 可 有 效 提

儿童脑瘫的前期症状

儿童脑瘫的前期症状

儿童脑瘫的前期症状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

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病因与危险因素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达1/3以上。

有时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种因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

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

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

晚期新生儿以后的因素包括从1周至3或4岁间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头颅外伤、中毒等各种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病因。

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

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病理病理改变与病因及发育中的脑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易损伤性有关。

妊娠早期致病因素主要引起神经元增殖和移行异常,可发生无脑回、巨脑回、多小脑回、脑裂畸形及神经元异位。

在早产儿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脑室周围出血性梗塞。

足月儿中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常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关。

大理石状态则是在基底节和丘脑中出现神经元丢失和神经胶质增生,并伴有髓鞘化增加,从而呈现出大理石样纹理,是核黄疸的典型改变,也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治疗“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是由国内北京总政医院小儿脑瘫研究所,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发的脑瘫治疗新技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脑损伤功能。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介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介

脑瘫的临床表现 不随意运动型
• 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并通常反应强烈,尤其ATNR姿势为最 显著特征,呈现非对称性、头及躯干背曲姿势。 • 由于上肢的动摇不定,可使躯干和下肢失去平衡,容易跌 倒。 • 由于病变早期部分婴儿表现为松软,多数患儿症状不明显, 因此早期确定病型较难 • 此型患儿一般智商较痉挛型患儿高,有较好的理解能力。 多开朗、热情,但高度紧张、怕刺激。 • 此型又可根据肌张力的变化程度,分为紧张性和非紧张性 两种类型。 • 本型可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也可 同时具有上述几种表现,约占脑瘫的20%。
• 主要损伤部位在小脑,表现为平衡障碍,肌张力低下,无 不自主运动。本体感觉及平衡感觉丧失,不能保持稳定的 姿势。主要表现如下: • 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容易跌倒,步幅小, 中心在足跟部,基底宽,身体僵硬,方向不准确,过度动 作或多余动作较多,动作呆板而机械。 • 手和头部可看到轻微震颤,眼球震颤也极为常见。 • 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膝胫试验都难以完成。 • 语言缺少抑扬顿挫声调,而且徐缓。 • 本型不多见,多于其他类型混合,约占脑瘫的5%
• • • • • • • • • • • • • • 2004年《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神经学组分型标 准: 按临床表现分型: 痉挛型 不随意运动型 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 按瘫痪部位(痉挛型)分类: 单瘫 双瘫 三肢瘫 偏瘫 四肢瘫
脑性瘫痪的分型
• • • • • • • • • • • • • • • • 2006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 委员会: 按临床表现分型: 痉挛型 不随意运动型 强直型 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 按瘫痪部位分型: 单瘫 双瘫 三肢瘫 偏瘫 四肢瘫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的分型
C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类 ONTENTS
1
痉挛型
2
不随意运动型
3
强直型
4
共济失调型
5
混合型
1.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类
(1)痉挛型:为最常见的类型,越战发病率的60%~70%。主要 损伤部位在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椎体系统
其主要特点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等导 致的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
(6)混合型
指某两种类型或几种类型存在一个患儿身上。 以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同时存在为多见
2.根据瘫痪部位分类 • (1)单瘫:此型少见,指一个肢体瘫痪
• (2)双瘫:约占10%~15%,四肢均受累,双下肢明显重于双上肢
• (3)截瘫:指双下肢瘫。其躯干和双上肢也存 在一定问题,多见于颈髓和脑干病变
(4)共济失调型:
约占5%,损伤部位在小脑。 主要表现平衡功能障碍,上下肢动作不协调,辩距不良, 步态不稳,多呈醉酒步态,容易跌倒。 头、头有轻度震颤,眼球震颤最常见 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膝胫试验都难以完成。 言语缺少抑扬声调
(5)肌张力低下型
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肌力降低,四肢呈软 瘫难以保证正常体位 患儿常取仰卧位,四肢外展、外旋,状似仰翻 的青蛙,此型多见于脑瘫早期。 幼儿期以后会发展其它型,如果迟缓状态持续, 患者难以自理,预后不良
• (4)偏瘫:约占20%~30%,指一侧上下肢瘫痪, 上肢较下肢重,均为痉挛型
• (5)三肢瘫:指三个肢体瘫痪或四个肢体不完全 瘫
• (6)四肢瘫:指四肢均受累,运动障碍不对称, 双上肢重于双下肢
1)重复偏瘫:一侧上下肢重于另一侧上下肢 2)双重瘫:双上肢障碍重于双下肢的瘫痪常见于不随意运动型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特点和康复治疗原则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特点和康复治疗原则

交替收缩引起 , 每秒震颤频率 约 4 —6次 。④ 肌阵挛 : 是急速 肌 肉收缩 , 见于身体各部肌肉 , 或只 限于某组肌 肉。 肌张力 ⑤
不 全 ( 张 力 障碍 ) 是 由于 新 纹 状 体 病 变 引 起 的 姿 势 异 常 和 肌 : 运 动 障 碍 , 常 见 的是 沿 躯 干 长 轴 或 某 一 肢 体 长 轴 的缓 慢 而 最 持 续 的 旋 转 性 运 动 , 由主 动 肌 和 拈 抗 肌 同 时 持 续 性 收 缩 引
低 、 强 与 减 低 交 替 出 现 ; 强 直 是 伸 肌 和 屈 肌 的 张 力 均 增 增 肌 高 , 现 为 “ 管 样 ” 张 力 增 高 ; 时 肌 张 力 增 高 断 续 现 , 表 铅 肌 有
表 现 为 “ 轮 样 ” 强 直 。不 自主 运 动 主 要 有 : 舞 蹈 : 齿 肌 ① 是肢 体
中 复 学 闭痣 匡 骠喜2o , 5 , 期 o 年第2卷第1 1
因子 和 白 介 素 8的 影 响 【1 J 中华 物理 医 学 与 康 复 杂 志 ,0 5 2 . 2 0 ,7
( : 0 — 2 8 4) 2 5 0.
『7 任 玉 娥 , 广 召 , 雪, . 膜 外腔 注 射 利 多 卡 因 与 氟美 松 治疗 21 刘 徐 等硬
1 锥体 外 系疾 病 与 不 随 意 运 动 型 脑 瘫 锥 体 外 系疾 病 (xrp rmia iod r n c i h o 主 e t ya d ldsr es i hl o d) a d 要表 现为运 动症状 ,文献称 为 “ 动 障 碍 ”( v me t 运 mo e n
『O Mc n l GJ L r S ,Bo d k 31 Do ad , od M g u N. L n — em fl w~ p f o g tr ol o u o

脑病不自主运动的研究与治疗

脑病不自主运动的研究与治疗

重症低氧缺血性脑损伤对不自主运动的影响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
重症低氧缺血性脑损伤时,兴奋性氨 基酸如谷氨酸大量释放,对神经元产 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元死亡和锥体 外系受损,进而引发不自主运动。
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
低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炎症反应和氧 化应激反应加剧,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和不自主运动的症状。
早产、低体重等因素的作用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01
重要性
02
实施策略
康复护理对于改善脑病不自主运动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 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包括运动训练、语言训练、 认知训练等;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康复护理水 平;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家庭康复护理的指导与支持
家庭康复护理指导
基底神经节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变会导致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等疾病 ,表现为不自主运动等症状。
胆红素脑病与不自主运动的关系
胆红素毒性作用
胆红素脑病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急性脑损伤, 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会导致基底核等部位的损伤, 进而引发不自主运动。
血脑屏障破坏
疾病状态或缺氧缺血性改变可导致血脑屏障的部分或完全破 坏,使胆红素容易进入脑内,加重脑损伤和不自主运动的症 状。
手术治疗及其适应症
手术治疗方式
对于某些严重的脑病不自主运动患者,如药 物和物理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手术 治疗,如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等。
手术适应症
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那些症状严重、影响生 活质量且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在决定 手术前,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讨论,确 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脑病中不自主运动是一种常见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 响。

如何区分不随意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脑瘫

如何区分不随意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脑瘫

如何区分不随意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脑瘫
了解不随意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脑瘫症状的不同点,便于进行准确诊断。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本病以不随意动作增多为主要症状,常表现为手足徐动、肢体不自主震颤、舞蹈样动作等。

这些行为在有意识动作时出现,安静状态时消失。

如患者想把食物送到嘴里时,头却转到相反方向;异常姿势为本病常见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头部偏离正中位而扭向一侧、四肢姿势不对称,如仰卧过度伸展姿势等;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运动障碍,可表现为四肢瘫痪(上肢较下肢明显)、关节变形及肌肉萎缩,如脊柱侧弯、肘关节屈曲挛缩等;语言障碍,常表现为发音不清、语句不连贯、拉长声音说话等。

共济失调型脑瘫
平衡功能障碍为本病常见症状之一,患者难以维持身体平衡,可表现为站立不稳而易跌倒、站立时足尖翘起等;不自主震颤为本病的特征性症状之一,患者肢体出现不自主颤抖,尤以固定于某一姿势时明显,如站立时双腿会不停抖动、拿东西时手不停颤抖等。

眼球震颤明显,以节律性的水平往返摆动常见。

运动不协调、运动发育迟缓、吞咽困难、智力低下等,也为本病症状。

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策略

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策略

R ehabilitation nursing strategy of involuntary m ovem ent of children w ith cerebral palsy Zhang M engtao,Zhang Yingfen,Yan Xiaolan
(Foshan Nanhai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Foshan,Guangdong,528200,China)
A bstract:Rehabilitation nursing strategy of involuntary movement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as proposed from general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mental nursing and home nursing for early rehabilitation and returning to society.
终 身的过 程 ,康 复 治疗 及 护 理 过程 中需 要 多方 的参
教 患儿家 长掌握 正 确的不 随意运 动 型脑瘫儿 童
与合作 ,包括患儿 、患儿家长 、康复治疗师、康复 医 的抱姿 、睡姿 、穿脱衣服方法 、喂食方法及生活 自理
师 、护理 人员等 。医疗 护 理过程 中要 注意 :除 了一 般 能力训 练等 。
生活 自理 最 困难 的类 型 ,临 床 康 复 疗 效 大 多 不 佳 。 安 置 ,注 意 安 全 ,以免 造 成 意 外 伤 害 。 护 理 工 作
如何通过康复护理改善患儿生存质量 ,提高患儿 的 人 员 应 定 时 巡 视 病 房 ,保 持 安 静 ,以保 证 患 儿 充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性化治疗方案 的制定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 的进步,未来有望为不随意 运动型脑瘫儿童制定更加个 性化、精准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
康复资源的整合 与优化
政府和社会各界将加大对康 复领域的投入,整合和优化 康复资源,提高康复服务的 覆盖率和质量。
家庭参与和支持 的强化
未来将更加重视家庭在不随 意运动型脑瘫儿童康复治疗 中的作用,通过提供家庭教 育和心理支持等服务,减轻 家庭负担,促进患者的全面 康复。
早期干预
尽早发现并确诊,进行 早期干预,以减轻症状
、防止病情恶化。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 严重程度及家庭情况,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
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如 物理治疗、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等,进行综合
治疗。
长期坚持
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 ,家长和医护人员应给 予患儿足够的关心和支
持。
药物治疗方法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评估儿童 的肌张力、反射、姿势等运动 功能,确定脑瘫类型和程度。
智力评估
采用智力测验等方法,评估儿 童的智力水平,了解认知、语 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影像学检查
如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 ,有助于了解脑部结构和病变 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病因及发病机制
产前因素
包括遗传、染色体异常、宫内感染、先兆流产等,可能导致胎儿脑部发育异常或损伤。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治疗方法有限
目前针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的治疗方法相对有限,且效果因人 而异,缺乏统一、标准化的治疗方案。
康复资源不足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需要长期、系统的康复治疗,但当前康复资 源不足,专业康复师匮乏,导致许多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 疗。

不随意运动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不随意运动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不随意运动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一原则:1.保持对称性姿势,一切动作从中线位开始2控制肌张力的障碍,促通随意收缩3提高头及四肢运动的稳定性,减轻不自主运动4治疗计划应于患儿的实际水平相一致5应有确切能达到的治疗目标6治疗与游戏结合,提高患儿自主性,使其能自主的控制动作和姿势。

使肌张力趋于正常化7治疗中给患儿更多正常动作体验。

二方法:1头部抗重力伸展训练头部的控制能力是所有运动的开始,头部抬起并维持在身体中立位上,建立起平衡,并进一步控制了躯干和腰部的伸展。

2翻身促通训练:腿部控制式翻身手臂控制式翻身3坐位保持训练:将患儿两脚并拢弯曲,并用手抓住其肩膀,向前内方旋转,让他用双手撑在两旁支持自己。

4爬行训练:是立位的基础,尤其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通过爬行可以提高患儿四肢的控制能力及协调性。

爬行训练可分为四个阶段:手膝位保持训练中心转移模拟爬行训练:左右手交替抬起,协调后再进行双下肢交替爬行辅助爬行:双手控制患儿踝关节,并用口令‘左右’引导下向前推进独自爬行:由不协调动作向协调爬行发展5.双上肢运动功能训练:双肩关节控制训练;双上肢肩、肘、腕控制训练;双手中线位对称姿势促通训练;双手正确姿势下粗大抓握能力训练;双手精细动作训练。

6.非对称性颈反射抑制:a.治疗垫上的“球型姿势”的保持训练。

b.矫正椅的抑制训练。

c.对称姿势的促通训练。

7.日常生活动作训练(1)进食动作训练原则:a.稳定:保持头和躯干的稳定,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放松,不紧张。

b.对称和垂直:保持全身对称性及躯干与地面的垂直且头在正中线位。

c.颈部挺直、下颌内收:最大程度保护气管,防止食物误吸。

d.舒服放松的进食姿势(2)更衣动作训练:脑瘫患儿进行更衣动作训练前,应先提高患儿的坐位、立位的平衡能力及手的抓握能力。

对于语言理解及认知障碍的患儿,必须配合语言及认知训练,或对衣服进行相应的改造(3)饮水动作训练:很多脑瘫患儿,因为嘴部控制困难、吞咽困难,在饮水过程中常常被呛住,或者水从嘴边流出,因此在患儿刚刚开始练习饮水时,应先选择较稠的液体,比如酸奶米糊等这种厚重的液体,流动较慢,可持续刺激口腔,令患儿出现上下唇动作和吞咽动作。

2023年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 脑瘫的常见症状及保健方法

2023年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 脑瘫的常见症状及保健方法

2023年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脑瘫的常见症状及保健方法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1、运动发育迟缓,患者常伴有随意运动很少,动作不协调、不对称,不灵活,可出现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

2、生后喂哺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口腔闭合不佳;言语表达少,有时伴有斜视等。

3、脑瘫患者在出生不久经常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

或多哭、易激惹、易惊吓或反复出现尺跳。

4、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

患者经常出现肌张力异常和异常的姿势和动作模式。

5、面部表情单一,不笑,手不能正常抓东西、握拳,有时也伴有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共济失调型,以四肢肌肉无力、不能保持身体平衡、步态不稳、不能完成用手指指鼻等精细动作为特征。

6、口、面功能障碍,一部分脑瘫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均出现明显痉挛或不协调收缩。

从而导致孩子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

脑瘫的`常见症状1.怀孕时应防止风疹病毒感染。

2.怀孕后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注意排除难产的因素,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应积极治疗。

保证营养,防止早产。

避免不必要的服药。

按预产期选择好产院,有准备地进行安全分娩。

3.婴儿出生后重点保护未成熟儿,窒息、重症黄疸婴儿,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吸氧、进保温箱等。

脑损伤儿应建卡随访,定期筛查。

4.鼓励母乳喂养为婴儿进行一二三联疫苗、脊髓灰质炎、风疹或结核的免疫接种。

5.教育家长识别脑膜炎的早期症状如发热、颈硬、嗜睡等,一旦发现,及时治疗。

6.发热病儿要脱去衣服,冰水擦身,足量饮水,及时治疗。

7.教育家长要注意为腹泻儿童补水如果腹泻严重,应及时就诊。

8.对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哺乳不良,惊叫不睡,肌肉过软或过硬者[2023年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脑瘫的常见症状及保健方法]脑瘫的保健1、新生儿期:①哺乳困难;②过份安静,哭声小或持续尖声哭闹;③自发运动少,全身松软,呈无力状态;④全身发硬,好打挺,有肌张力增强,经常从襁褓中窜出去,头背屈,有时头偏向一侧,双下肢强直伸展; ⑤易惊、抽搐、尖叫或烦躁不安等表现; ⑥有异常姿势,如上肢内收、内旋、手握拳等。

吞咽训练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治疗中的应用

吞咽训练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治疗中的应用
出 强 度 以 患 儿 能 耐 受 为 限 , 刺 激 小 脑 顶 核 , 张 脑 血 管 , 加 局 部 脑 电 以 扩 增 流量 以及疏 通经 络 , 1次/ , 0 i/ ,患儿 均 由家长 抱着 治 疗 ) 2 天 3 mn 次 ( , 0次/
2 2 治 疗前 后两 组摄食 障碍 疗效 比较 : 疗组 显效 率 明 显高 于观 察 . 治 组 , 异具有 显著 的统 计学 意义 ( 。 O 6 , 差 x 一l . 4 P<O O ) 观察 组无 效率 明 .1, 显高 于治 疗组 , 异具 有显 著的统 计学 意义 ( 。 . 6 P<0 0 ) 差 x =3 9 , . 5 。有 效 率两 组 间无明显 的统 计学 差异 , 表 2 见 。 表 2 治 疗前 后两 组患儿 摄食 障碍 比较 ( 。 例 %)
临床 匿学
2 1年1 月 第2 卷 第1期 00 1 3 1
医 学 信 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资 料 与 方 法
校 正
1 1 一 般资 料 : . 病例 选 自 2 0 0 7年 6月 一 2 1 年 6月 湖南 省 儿 童 医 00 院脑 瘫康 复 中心住 院和 家庭 门诊 的不 随 意运 动 型 脑瘫 患 儿 6 5例 。脑瘫 诊断 均符合 全 国小儿 脑性 瘫痪 专 题 研讨 会 制 定 的诊 断及 分 型 标 准L , 】 其 J 中男 3 8例 , 2 女 7例 , 除 口腔 真 菌感 染 及腭 裂 等疾 病 后 , 排 随机 分 为 治疗 组和对 照组 。其中治 疗组 3 5例 年龄 I ~3 个 月 , I 6 平均 年龄 ( 5 4 . ) 1 . 土9 2 月 , 照组 3 例 年 龄 1  ̄ 3 对 0 2 6个月 , 均 年龄 ( 6 3 . ) , 组 患儿 的 平 1 . 士9 6 月 两 年龄 , 别 , 性 病情 、 病程 、 合并 症 ( 视 听觉 、 如 智力 等 ) 障 碍情 况 等无 明显 的 、 统计 学差 异 ( P>0 0 ) . 5。 1 2 治 疗方 法 : . 两组 患 者都 进 行 了 运动 疗 法 、 疗 、 灸 、 脉 滴注 电 针 静 护脑 药等综 合康 复 治 疗 , 中 电疗 采 用 C F 其 V T—O l 型 小 脑 电 刺激 仪 lM ( 海 仁 和 医 疗 器械 设 备 有 限公 司生 产 ) z z 5型经 络 导 平 治 疗仪 上 和 D 一 ( 京久 益医疗 设 备有 限公 司生产 ) 输出频 率 5 Hz 输 出间 隙 1 O , 南 , O , _ ms输

腹部推拿六法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疗效观察

腹部推拿六法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疗效观察
中 图 分 类 号 : 7 2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0—7 5 ( 0 2 0 0 2 0 R4 B 10 16 2 1 ) 9— 0 9— 2
脑性瘫痪是 自受 孕开 始 至婴 儿期非 进行 性 脑损 伤和 发育缺 陷所导致 的综合征 , 主要 表现 为运 动障碍 和姿 势异
等穴位 , 用重力 按压 , 深层组 织 , 时使肘 关节 屈伸 , 达 同 带 动前臂与腕关节做 内 、 外摆 动以及拇指 关节屈伸 的联合 动 作, 力度 由轻到重 , 而持续 , 稳 刚中带柔。 2 24 揉腹 : .. 患儿取仰卧位 , 以大 鱼际或小 鱼际 着力 于腹
1 4例 , 痉挛型四肢瘫 6例。参 照 20 0 4年全 国小 儿脑 性瘫
着力 于巨阙 、 中脘 、 脘 、 海 、 元 、 下 气 关 中极 、 枢 、 门 、 道 天 梁 水
来 自于天津 中 医药大 学第 一附 属 医院儿 科 门诊不 随
意运动 型脑瘫患 儿共 2 , 中男 l , 8例 ; O例 其 2例 女 年龄 2— 5岁。6例为新生 儿窒息合并 核黄疸 后遗症 , 4例早产 , 6例 为新 生儿核 黄疸后 遗症 , 4例原 因不明 。其 中痉挛 型双瘫
常…, 是儿童致残性疾病 为 2 0 我 国 脑 瘫 的 发 病 率 约 为 18 0 4 0 %。 .% 至 % 。
( 以股 四头肌 、 股二 头肌 、 小腿 三头 肌为主 ) 点按髀 关 、 , 血
海、 足三里 、 隆、 巨虚 、 巨虚等腧穴 , 丰 上 下 并配合 下肢膝关
现为难 以用意 志 控制 的全 身性 运 动不 自主运 动 , 面肌 颜 肉、 发音和构音 器 官受 累 , 常伴 有流 涎 、 咀嚼 吞 咽困 难 、 语 言障碍等 。当进 行有意识 、 目的运动 时, 有 表现 为不 自主 、 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 , 与意 图相反 的不随意 运动扩 延

脑瘫的分型

脑瘫的分型

武汉中原医院神经内科脑瘫的分型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 CP简称脑瘫)这一综合征首先由英国医生Wiliam J. Little 于1841年发现。

1888年,Burgess首次应用脑性瘫痪一词。

“脑性瘫痪"-词的使用仅仅有百年历史,但对此病的描述却由来已久。

它的定义也是随着对此病的不断认识而逐渐统一的。

脑瘫的临床症状表现差别很大,准确地进行脑瘫的分型分类对于统一临床诊断。

评价和制订适宜的训练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临床特点,参考1956年美国脑瘫学会(AACP)分类方法修订,可将小儿脑瘫分为八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无法分类型。

按瘫痪部位又分为:单瘫型、截瘫型、偏瘫型、双瘫型、三肢瘫型、四肢瘫型、双重性偏瘫型等。

1 .脑瘫的分型之痉挛型的临床特征伸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特征。

人类能够灵活动作和保持姿势,是借助适当的伸张反射来维持的。

如果肌肉伸张反射性收缩国强,贝V手脚不能灵活地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而给人一种痉挛性硬的感觉,下肢尤为明显,腱反射亢进。

伸张反射的中枢在脊髓,由大脑支配调节。

大脑损伤失去控制脊髓功能,就出现脑的运动指令不能很好完成,从而出现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

这就是痉挛性脑瘫。

一般低体重儿与围产期缺氧儿易患本型,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

表现为伸张反射亢进、起立步行两腿呈交叉肢位、呈尖足, 膝关节屈曲挛缩,踝关节内翻变形。

2 .脑瘫的分型之手足徐动型(不随意运动型)的临床特征以肢体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为主要特征,包括颜面肌肉、发声、构音器官也多受累,故常伴有语言障碍。

新生儿窒息、核黄疸为其常见病因。

上肢损害多重于下肢。

病损部位在大脑深部基底核、锥体外系部分为主,约占脑瘫的20%。

患儿表现为非对称的不自然姿势,做不出完整的灵活动作,反而表现出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全身动作。

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紧张时颜面、颈部、上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可见皱眉、手臂后背、手和指尖出现不随意运动,称为“紧张性手足徐动型”。

脊背六法联合悬吊训练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临床观察

脊背六法联合悬吊训练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临床观察

脊背六法联合悬吊训练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临床观察发布时间:2021-12-24T08:11:40.446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21期作者:闫江涛成秋姚娜樵成* [导读] 目的:观察脊背六法推拿联合悬吊训练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临床疗效。

闫江涛成秋姚娜樵成*陕西中医学院附属西安中医脑病医院 710032摘要:目的:观察脊背六法推拿联合悬吊训练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住院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100例,根据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脊背六法推拿疗法联合悬吊训练,两组均治疗1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

结果:采用粗大运动测试量表(GMFM)进行各能区评分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脊背六法推拿联合悬吊训练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脊背六法推拿悬吊训练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脑性瘫痪(CP)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或姿势异常[1]。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脑瘫发病率为2.48‰ 并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2]。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主要特点是躯体控制能力差,不自主运动增多,运动姿势及肌张力的波动性也是该型脑瘫的特点之一,由于不稳定肌张力和部分原始反射的持续存在,患儿出现较多的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严重影响患儿的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临床康复较难。

笔者近2年来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脊背六法推拿联合悬吊训练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50例,主要观察该疗法对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1.1病例来源 100例患儿均为我院确诊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住院患儿,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1岁—6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编辑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是锥体外系受损引起的,是一种常见的脑瘫类型,占所有脑瘫的20%左右,常见病因为胆红素脑病、重症低氧缺血性脑损伤、早产、低体重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而不自主运动增多,常见扭转痉挛、张力障碍、舞蹈、手足徐动、原始反射残存、头和躯干张力降低、姿势控制缺陷等,大多为四肢瘫,表现为上半身重于下半身。

西医学名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所属科室
内科- 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
脑部
主要症状
扭转痉挛,姿势控制缺陷
主要病因
胆红素脑病,重症低氧缺血性脑损伤,早产,低体重
传染性
无传染性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病因编辑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主要病因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和胆红素脑病,病变主要在基底神经节。

儿童基底核区不同部位对损伤具有选择性,足月儿窒息选择性损伤壳核和丘脑,严重缺氧缺血时壳核和丘脑的兴奋性谷氨酸通路过度激活,因此易受损伤,而苍白球由于抑制性神经元活动相对静止而得到保护;相反,苍白球相对多的神经元不活动,对低血压和有毒物质的敏感性较高,因此易受胆红素毒性损害。

胆红素脑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因素,包括胆红素的转运及排泄障碍、血脑屏障的功能状态等。

疾病状态或缺氧缺血性改变导致血脑屏障的部分或完全破坏,使胆红素容易进入脑内,主要作用于靶神经元包括基底核、眼球运动神经核、脑干听神经核,轻型者后遗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者导致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症状表现涉及张力障碍、舞蹈、手足徐动,可伴有上视麻痹(upgaze paralysis)和耳聋。

尽管近年来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监测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引起脑瘫的典型核黄疸可以避免,但疾病状态尤其是未成熟儿胆红素毒性反应所致脑损伤仍有很高的风险,可以出现在安全胆红素范围内,甚至血清总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内也可出现脑损伤。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特点编辑
1)异常的姿势是影响和控制正常运动发育的关键
身体维持一定的姿势,是产生自主运动和正常运动的基础,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较早的表现为较多的异常姿势,异常姿势必然产生异常运动,影响和控制了正常运动的发育。

主要异常姿势有:
A非对称性姿势:由于锥体外系的损伤,常表现躯干的扭转,头不能保持正中位而扭向一侧,受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四肢常表现为一侧屈曲、一侧伸展,呈“拉弓射箭”或“茶壶状”姿势。

非对称姿势常引起骨盆倾斜、脊柱侧弯,张力高时下肢硬性伸展交叉;张力低下时,下肢屈曲外展。

B仰卧位呈过度伸展姿势:仰卧位时,患儿脊柱与髋关节伸展,头背屈,头部与两肩非对称性后伸,侧卧位时头颈躯干过度后伸,呈角弓反张姿势。

C俯卧位时呈屈曲模式:受紧张性迷路反射的影响,患儿不能抬头,脊柱与髋关节不能伸展,上肢不能支撑,这种俯卧位低头、屈髋、屈膝的原始反射控制的姿势,即使年龄很大都会存在。

D张力低下的姿势:部分患儿的张力低下,特别在安静状态下,表现为软弱无力,如蛙状姿势、倒U状姿势。

E姿势稳定性差:由于相反神经支配障碍,缺乏维持姿势张力、关节固定、身体近位端同时收缩的能力,因而不能维持抗重力姿势,不能维持中间体位,特别是头部的控制调节能力最差,不能保持稳定的姿势。

2)运动的不随意和不自主运动增多是最主要的特征
人的自主运动虽然由锥体系启动,但必需锥体外系的参与,锥体外系损伤后,突出的表现为肢体运动的不随意,出现不自主动作,可表现手足徐动、震颤、舞蹈等,这也是此型脑瘫患儿的最主要特征。

这种不随意动作在安静时消失,在有意识动作时出现,表情奇特,挤眉弄眼,或哭或笑,想取玩具,手反而伸到相反方向,拿不到玩具;想拿食物送到嘴里,可是头却转到相反方向而吃不到食物;头的控制能力差;颈部有不随意动作,患儿有斜颈,颈不稳定,如令其伸展颈部或背屈头部时,患儿却出现头前屈的相反动作;手指的不随意动作多表现在抓物时,常常手指过度伸展,而后屈曲、不协调、不随意动作;较小婴儿在不随意动作未出现前,多表现为肌紧张亢进,对声音、光线、触碰的感觉都过敏,呈现一种惊吓反应,出现过度异常运动,这一点与感觉反应系统阈值低下有关系。

3)姿势张力的波动性和肌张力障碍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姿势张力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波动的程度受障碍的程度、刺激的强度、患儿的意志等因素的影响;患儿肌张力、僵硬度会很容易发生变化,并难以预料,在受到惊吓、刺激、试图完成某些动作或保持稳定时,容易出现突然的肌张力增高,全身肢体紧张;在完成某一动作时,会出现多个部位的联带运动;在安静、情绪放松、姿势稳定、睡眠时,姿势张力明显降低,紧张缓解。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不自主动作及异常姿势等均和肌张力障碍、张力波动有密切关系。

肌张力障碍可表现为局部肌肉或肌群的突然收缩,多见于面部与手指,如愁眉苦脸、挤眉弄眼的表情以及手指多余的动作,出现奇特的夸张姿势和动作。

大的肌肉或肌群张力障碍时,可突然出现身体的体位改变、猛烈的肢体动作等。

4)运动障碍严重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由于受到异常姿势的控制,肌张力的波动,异常的不自主运动模式等影响,难以产生正常的自主运动,特别是由于头的控制差,腰部无力,患儿到一、二岁,甚至六、七岁都不能很好保持坐位,所以此型脑瘫的运动发育障碍的程度较为严重。

而且运动障碍的部位广泛,往往是全身性的,表现为四肢瘫,且上肢障碍较下肢障碍严重。

随着病情进展,往往出现关节变形与肌肉挛缩,如:脊柱侧弯,胸廓变形;肘关节、腕关节屈曲挛缩,腕屈曲,手指不能伸展;髋关节与膝关节挛缩形成内翻或外翻尖足;髋关节一侧或两侧脱位。

5)障碍广泛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障碍广泛,头部的控制调节能力最差,多有视觉、听觉、语言的障碍,患儿常常张口、流涎,摄食吞咽障碍,由于喉肌障碍,构音及发音障碍,患儿发音不清,语言不连贯,说话缓慢,拉长声说话。

由于身体一侧间歇性收缩,扭转侧弯,患儿常伴有斜颈并继发斜视,有些患儿呼吸异常,喘鸣,发音弱,由于心理紧张,发出怪声。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治疗编辑
1)采用以神经发育学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神经发育学疗法(neuro-developmental treatments,NDT)是英国学者创建的一种治疗脑性运动障碍的理论与治疗手技,又称Bobath法,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治疗脑瘫的有效方法。

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康复治疗,仍应以本治疗方法为主,促进运动模式的协调性,抑制原始的反射模式对患儿正常运动发育的影响,促进主动模式的整合,防止异常模式的形成,促进自律运动与随意运动,抑制异常姿势反应等。

在此基础上,适当运用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运动再学习技术(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RP)、Rood技术(又称多种感觉刺激治疗法或皮肤感觉输入促通技术)、物理治疗中的热疗、水疗、作业疗法、文体疗法、引导式教育疗法等。

尽管康复治疗方法很多,但对于此型脑瘫,像Vojta法、上田法等刺激性较强的手法不适合应用,任何能加重刺激、诱发紧张的治疗方法,都有可能加重病情,包括体针等都应避免。

2)抑制异常姿势,打破原始反射的控制,是产生正常运动的基础
姿势的控制至关重要。

保持稳定的支撑,在治疗过程中、日常生活中、各种体位时,都要避免异常姿势的产生,任何情况下都要对残存的原始反射进行抑制、控制异常姿势。

只有控制了异常姿势,才能产生正常的自主运动。

抑制异常姿势主要采用Bobath法控制关键点手技,抑制头颈、四肢、肩胛带、躯干、骨盆的异常姿势,打破原始反射残存控制的姿势,在抑制异常姿势的同时,也促进了头颈、躯干、四肢的控制能力,要注意保持身体的直线化和头的正常位置,使全身呈对称姿势,保持中间位活动,为了保持稳定的姿势,可应用压迫、体重负荷、压缩等手技。

3)正确评价肌张力,缓解肌肉紧张性,减轻肌张力波动,控制肌张力障碍,是促进随意运动的前提
运动的不随意和不自主运动增多,主要是由于姿势张力波动、肌张力障碍造成,提高随意运动的正确性、有效性,减轻联带运动,必须控制肌张力障碍、降低神经兴奋性、缓解肌肉紧张性,只有在主动运动时不再出现明显的肌肉紧张、张力障碍,自主、随意运动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