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平衡车模型分析
平衡车分析报告
平衡车分析报告一、引言平衡车,又称为电动平衡车或者个人平衡车,是一种以电动机和陀螺仪等控制元件为基础,通过感应身体的重心变化来实现平衡的交通工具。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平衡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通过对平衡车的分析,探讨其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原理分析平衡车的平衡原理主要基于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的配合。
陀螺仪感知车身的倾斜角度,再通过控制系统调整电动机的转速,使车身保持平衡状态。
加速度传感器则用于感知车辆的前后倾斜,从而控制车辆的前进和后退。
这种基于重心倾斜的控制方式,使得平衡车可以有效地实现平稳行驶。
三、应用领域 1. 个人代步工具:平衡车作为一种便携式交通工具,被广泛应用于个人代步。
它的小巧灵活,适合在狭小的空间中使用,例如校园、工厂、商场等场所。
2. 旅游观光:许多旅游景区开始引入平衡车作为旅游观光工具。
游客可以骑着平衡车游览,既方便快捷又环保节能。
3. 物流配送:平衡车在物流配送领域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
配备货架的平衡车可以轻松穿梭于仓库之间,完成货物的装载和运输工作。
四、市场现状目前,平衡车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随着人们对便捷出行方式的需求不断增加,平衡车作为一种时尚、环保的交通工具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追捧。
同时,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得平衡车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加安全、稳定。
预计未来几年,平衡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五、发展趋势 1. 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平衡车将更加智能化。
通过加入智能导航、语音控制等功能,使平衡车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2. 多样化:平衡车的外观设计将更加多样化,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不同型号的平衡车将针对不同场景和用户需求进行专门设计,提供更多选择。
3.安全性:未来平衡车将更加注重安全性,例如加入碰撞预警、紧急制动等功能,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六、结论平衡车作为一种新兴的个人交通工具,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自平衡小车的模型分析与数据处理
自平衡小车的模型分析与数据处理胥芳;倪紫京;占红武【摘要】以单级倒立摆为数学模型的自平衡小车,对小车模型进行了建模和分析,找出影响自平衡的参数,考虑参数在实际测量中的难易程度进一步筛选出能够实现自平衡所需要的重要参数,依据筛选出的参数确定合适的传感器.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传输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由此得出数据的处理方法.通过实际测量的数据和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对比,确定了其在精度方面的可靠性,也确信了自平衡小车在移动打印领域的可行性.【期刊名称】《浙江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44)003【总页数】4页(P288-291)【关键词】自平衡车;倒立摆模型;加速度计【作者】胥芳;倪紫京;占红武【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72自平衡小车是以单级倒立摆模型为基础的,并能够在偏离平衡状态的情况下自动回到平衡位置的一种轮式机器人[1],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代步车领域,自平衡小车凭借其占用空间小,转向灵活,功耗低等特点引起了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2].2002瑞士联邦工业电子实验室的Felix Grasser等通过陀螺毅和光电编码器处理采集数据,研制出DSP控制的两轮移动机器人JOE[3];同年美国SegwayLLC公司依靠陀螺仪组、倾角传感器收集数据,开发了两轮平台电动车SewwayHT[4];2007年加州大学圣地哥亚分校使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为传感器,制作了独轮自平衡机器人Unibot[5].在代步车领域,自平衡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移动打印领域,自平衡小车还未得到应用,相比于传统的台式打印机,能够实现移动打印的自平衡小车体积小,移动灵活而且便于携带,适合宿舍、办公、出差等各个场合,在移动打印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然而移动打印对精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对时间的精度要求一般能达到100 ns的级别,对于300 dpi的墨盒更是要求每12 mm打印一个点.因此,自平衡小车的平衡控制对精度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对平衡车实现有效控制的关键是准确检测出平衡车当前的运动姿态,当平衡车出现角度偏差时,能够及时调整到平衡点[6].这依赖于控制系统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调节电机转速实现自平衡控制,这就需要精确的数据.在数据这方面,众多学者的研究角度是如何通过滤波算法提升数据精度[7-8],很少有学者从传感数据来源这一块入手分析数据.基于陀螺仪和加速度计传感器,对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和数据来源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得出合理的数据初步计算方法.最后在通过测量数据和理论数据的对比,确定了数据精度的可靠性.1.1 单级倒立摆模型简介图1为单级倒立摆的数学模型,假设模型参数:小车质量为M,摆杆长度为l,质量为m,摆杆转动惯量为J,小车与摆杆相互作用力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量分别为H,V.对于摆杆,摆杆的水平位移和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分别为1.2 单级倒立摆模型在平衡小车中的应用使用传统并基于牛顿力学定律的方法求解倒立摆平衡方程,还需要求解车轮的转动模型,并与之相互联系进一步求解小车整体的平衡方程,从而实现控制器的设计.然而,将陀螺仪应用于自平衡小车后,可以使用陀螺仪测量小车转动的角度和角速度,通过短时间内对传感器采集的角速度值做减法计算得到角加速度值,角度和角速度之间也可使用卡尔曼滤波算法进一步提高精度.因此在式(9)中,角度θ,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是可视为已知值,小车加速度和F则视为未知值.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解得在自平衡小车中,力F主要由电机提供.结合陀螺仪后,可以避免传统的计算思路,从而大量减少计算量.然而要想使平衡小车能够实现自平衡,传感器测量的值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精度,必须要正确地反映小车当时的状态.由式(10)可知:需要传感器测量的三个参数为角度θ,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故实验采用MPU6050芯片作为传感器,MPU6050包括3轴陀螺仪和3轴加速度计,可分别测量角速度和角度,角加速度则由角速度通过一定的计算获得.然而,传感器传输的数据并不是直观的角度和角速度,而是与之存在一定关系的数值,重点研究传感器角度与加速度计传输的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精度.当小车静止时,加速度计输出的是灵敏轴上的重力加速度值,即重力加速度分量[9-10],如图2所示.加速度计输出的值跟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MPU6050加速度计的ADC是16位,选用的量程为-4~+4 g,对于需要高精度的自平衡小车来说,选择最大量程更为合理.最大量程下的分辨率为3.1 数据收集与处理自平衡小车的机构模型如图3所示.图3(a)中,小车的状态为理想中小车的平衡状态,此时小车和坐标之间的关系为:小车的车轮和坐标x轴同轴,z轴竖直向上.图3 (b)中,将小车倾斜一定的角度,并从左侧观测.图3(b)中的倾角θ为z轴和竖直方向的夹角,引入“数据线”是为了方便表示小车的车头与车尾.针对小车的几种特殊位置对数据进行采集,结果如表1所示.对于数据az,状态甲和乙的两种位置关系分别为小车在z轴上的两种极限位置,由于陀螺仪的生产工艺缺陷,两种极限状态对应的数值之和一般不为零,即零点漂移.分别观察各个轴极限位置的数据,即数据az中状态甲和状态乙,ay中状态丙和丁,ax中状态戊和己对应的数据,它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零点飘移,为防止零飘数值覆盖有效数值,引入补偿值消除零点漂移带来的误差[11-12],分别结合状态戊和己,丙和丁,甲和乙,利用均值公式求得x,y,z轴的补偿值分别为99.5,-120,392.5.得到补偿值后,以小车倾角为变量测得小车一般位置的数据如表2所示.根据式(12),使用引入补偿值后的数据代替原先未经过处理的数据,可以得到3.2 误差分析与结果实际测量倾角存在一个倾角的测量误差,这个误差难以消除,但其误差范围大致可以控制在-0.5~+0.5内,在这个误差范围内,加速度计测量得出的数据通过计算后与实际测量的数据相比误差小,精度高,说明自平衡小车在移动打印领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自平衡小车的基础模型出发,利用牛顿力学定律建立平衡方程,并依据传感器的测量对象求解平衡方程,确定了实现自平衡所需要的重要参数.针对需要的参数选择对应传感器并对传感器的数据来源对数据作了详细分析并测量给出在特殊状态下和一般状态下的陀螺仪相关数据.针对特殊数据求出各个轴的偏移量补偿值,并基于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相关处理.最后通过将处理后的数据和实验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传感器在精度方面能够达到要求.基于拥有足够精度的陀螺仪,平衡小车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在移动打印领域更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不倒式平衡电动车模型设计
不倒式平衡电动车模型设计不倒式平衡电动车是一种新型的个人代步工具,它采用了先进的自平衡技术,能够在不倒的状态下行驶。
这种电动车的设计非常独特,并且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本文将对不倒式平衡电动车的模型设计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动力系统等方面。
1. 结构设计不倒式平衡电动车的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始终能够保持平衡。
该车辆通常采用双轮设计,通过电子传感器和电机控制系统来实现自动平衡。
车身结构一般采用轻量化的材料,如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以保证车辆的整体重量轻盈,同时能够承受较大的载荷。
在车辆的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车身的刚性和稳定性,以及对电机、电池等关键部件的支撑和固定。
车辆的转向、悬挂系统等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以提升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2. 材料选用不倒式平衡电动车的材料选用对车辆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是车身材料的选用,轻量化材料可以有效减轻车辆重量,提高能效比;应选择高强度的材料来保证车辆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电动车的电池和电机也需要选用高品质的材料,以提高性能和降低能耗。
车辆的悬挂系统、轮胎、刹车系统等部件也需要选用高性能的材料,以确保车辆在各种路况下都能够稳定、安全地行驶。
3. 动力系统不倒式平衡电动车的动力系统是其最关键的部分之一。
一般而言,该车辆采用电动驱动,通过电机控制来进行自动平衡。
车辆还需要配备高容量、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池,以满足长距离行驶的需求。
在动力系统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驱动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以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够稳定、高效地工作。
智能控制系统也是不倒式平衡电动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实时监测车辆的状态,并进行精准的控制,从而保证车辆能够稳定地行驶。
不倒式平衡电动车模型设计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和动力系统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车辆的性能、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等因素。
这种电动车的设计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但它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出行方式,同时也能够推动电动车行业的发展。
自平衡小车数学模型
自平衡小车数学模型2.3.1两轮自平衡小车受力分析为了准确控制车轮转动,保持小车始终稳定的直立平衡,需要对自平衡车进行运动学分析并建立其数学模型,从而更好的设计控制系统。
为了更加直观的分析系统受力情况,下面将直立小车与单摆模型进行对比说明小车的受力情况。
重力场中使用细线悬挂的重物经抽象化便形成理想化的单摆模型,两轮自平衡车可以看作一级倒立摆模型进行分析,如图2-3所示。
单摆模型一级倒立摆模型图2-3 小车抽象为一级倒立摆模型对普通单摆进行受力分析如图2-4所示。
mg=图2-4 单摆受力分析当物体离开平衡位置后便会受到重力与线的合作用力,驱使物体回复至平衡位置。
这个力称为回复力,其大小为:=F m gθ-s in(式2-1)在偏移角很小情况下,回复力与偏移角之间的大小成正比,方向相反。
在此回复力的作用下,单摆进行周期运动。
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单摆最终会停止在平衡位置。
空气阻尼力与单摆的速度成正比,方向相反。
阻尼力越大,单摆会越快停止在平衡位置。
可得出,单摆保持平衡的条件有两点:(1) 受到与偏移相反的回复力作用;(2) 受到与运动速度相反的阻尼力作用。
如果没有阻尼力,单摆会在平衡位置左右晃动而无法停止。
如果阻尼力过小(欠阻尼),单摆会在平衡位置震荡。
阻尼力过大(过阻尼)则导致单摆恢复平衡时间加长。
因而存在一个临界阻尼系数,使单摆稳定在平衡位置所需时间最短。
对静止的一级倒立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不考虑车轮与地面的滚动摩擦力),如图2-5所示。
θsin图2-5一级倒立摆模型受力分析图由一级倒立摆模型静止时的受力分析可知,其回复力大小为:=F m gθsin(式2-2)静止的倒立摆之所以不能像单摆一样可以稳定在平衡位置,是因为在偏离平衡位置时所受回复力与其偏移方向相同,而不是相反,因此不能回复至平衡位置,而是加速偏离垂直位置直至倾倒。
经分析可知,要控制倒立摆使其能够与单摆一样能够回复至平衡位置并保持稳定有两种方案。
自动搜索平衡车的两种数学模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自动搜索平衡车的两种数学模型。
它是用小车及车上倒置的摆模拟控制火箭垂直起飞的装置。
外力u(t)目的使摆保持与车身垂直。
火箭起飞阶段必须维持与地面垂直,待到达指定速度和高度后才开始转弯。
倘若火箭在起飞阶段受侧风干扰,火箭轴线偏离铅垂线一个小角度,则在重力作用下偏离角度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发射失败。
为防止失败.在火箭轴线刚偏离垂直位置时,应启动发动机产生横向力校正火箭位置使其与地面垂直。
为使问题简化,设车与摆只在平面内运动并忽略杆的质量,电机本身的惯性,摩擦,风力等因素,设摆球质量为m ,车质量为M ,摆长为l 。
二、建模机理令H(t)和V(t)分别是小车通过铰链作用于杆也就是作用于摆球的水平分力和垂直分力。
当然杆通过铰链作用于车的反作用力为—H(t)和—V(t)。
应用牛顿定律得到:小车水平方向)()()(y t H t u t M -=。
(2-1) 摆水平方向2......22)(sin cos )sin ()(θθθθθml ml y m l y dt d m t H -+=+= (2-2)摆垂直方向)cos ()(22θl dtd m mg t V =- 2...)(cos sin θθθθml ml --= (2-3)力的分解θθcos sin )()(=t V t H (2-4) 将式(2)带入式(1)得到)()(sin cos )(2.....t u ml ml y m M =-++θθθθ将式(2-2)、(2-3)代入式(2-4)得到θθθθθθθθθθcos sin )(cos sin )(sin cos ..2.....2...=---+l l g l l y 三、模型简化上面两式均系非线性方程。
该系统目的在于控制摆与地面垂直,可以认为θ(t)和)(t 。
θ都接近于零。
在此假设下,取sin θ(t)≈θ(t),cos θ(t)≈l ,同时略去此θ(t),)(t 。
θ更高阶的无穷小量,经过如此线性化后得到)(....t u ml y m M =++θ)( (2-5) 0....=-+θθg l y (2-6)对式(5)和式(6)等号两边分别取拉氏变换并令初始条件为零便求出由u (t )到y(t)的传递函数)(g s yu 和由u(t)到θ(t)的传递函数)(s g uθ分别如下:])([)(222g m M Mls s g ls s g yu +--= (2-7)gm M Mls s g u )(1)(2+--=θ (2-8)或者写为)()()()()(s u s s s s y g g u yu ⎥⎥⎦⎤⎢⎢⎣⎡=⎥⎦⎤⎢⎣⎡θθ (2-9)式(9)是系统频域中输入一输出描述式,为了推导它的动态方程式选取相变量作为状态变量,即 y x=1,。
自平衡车模型分析
自平衡车模型分析一、求解车体除两轮外部分动能车体沿X 轴方向速度:R L V R L x 2)(cos θθθθ ++= 车体沿Y 轴方向速度:R DL V RL y )(sin θθθ -=车体沿Z 轴方向速度θθsin L V z = 车体沿过质心的Z 轴的转动惯量为:m yz J J J y z z ⎰⎰⎰++=d sin cos 22θθθ由于假设车体关于ZY 平面对称,因此0d =⎰⎰⎰m yz 因此θθθ22sin cos y z z J J J +=则可以得到车体的平动动能:⎪⎪⎭⎫ ⎝⎛+-+++=2221)sin ())(sin ()2)(cos 21θθθθθθθθθ L R D L R L E R L R L kp ( 车体的转动动能为:⎪⎪⎭⎫ ⎝⎛+-+=22222))()(sin cos (21θθθθθ x R L y z kp J R D J J E 则车体的总动能为:21kp kp kp E E E +=二、求解车轮动能左车轮平动速度为:R V Lx w L θ = 右车轮平动速度为R V Rx w R θ =两轮有同样的绕垂直于半径的转动速度:R DRL w )(θθω -=则左车轮的动能为:222)(2121)(21⎪⎪⎭⎫ ⎝⎛-++=D R J J R m E R L R L L kw Lθθθθφ则右车轮的动能为:222)(2121)(21⎪⎪⎭⎫ ⎝⎛-++=D R J J R m E R L R R R kw Rθθθθφ 三、求解车体势能由于在平地上行进,车轮势能不变。
车体整体势能可变部分表示为:θcos g m E p p =四、拉格朗日函数的求解得到最终的拉格朗日函数为:p kw kw kp kp E E E E E L L R -+++=21依据拉格朗日动力学法求解,进行如下运算:R L M M L dt Ld--=∂∂-∂∂θθ L LLM L dt Ld=∂∂-∂∂θθ R RRM L dt L d=∂∂-∂∂θθ 得到动力学方程:方程一:()RL R L z y p p R L p x p M M R D J J L m gL m R L m J L m --=⎪⎪⎭⎫ ⎝⎛--+--+++222)(cos sin sin 2)(cos )θθθθθθθθθ (方程二:()()LR L R L L R L z y p R L z y p R L p p p M DR J J mR D R J J L m DR J J L m R m LR m LR m =-+++--++-+++++-22222222222222)(2)(cos sin 2)(cos sin sin 4)(sin 21cos 21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φ方程三:()()RR L R R R R L z y p R L z y p R L p p p M DR J J mR D R J J L m D R J J L m R m LR m LR m =--++--+--++-++-22222222222222)(2)(cos sin 2)(cos sin sin 4)(sin 21cos 21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φ 五、方程中各项的力学意义分析方程一中:θ)2x p J L m +( 表示的是让车体产生θ 的角加速度,应该产生的合力矩为θ)2x p J L m +(,其中转轴为车轮中心。
双轮自平衡小车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双轮自平衡小车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作者:孙阳辛颂雷荣芳张忠秋胡琴芳来源:《硅谷》2014年第05期摘要双轮自平衡小车本身具有不稳定、非线性等特点,使得对双轮自平衡小车的控制变得相当复杂。
文章从双轮车结构出发,利用牛顿法建立数学模型,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系统线性化模型,便于之后对双轮自平衡的仿真与控制。
关键词双轮自平衡小车;本质不稳定;数学模型;牛顿法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5-0170-02近些年来,对移动机器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具有广阔的研究背景。
双轮车是一种本质不稳定的特殊的轮式移动机器人,具有多变量、非线性等特征,对它的控制也比较复杂。
文章从双轮车结构出发,利用牛顿力学建立数学模型,之后进行归一化处理,最终得到了系统的线性化模型,便于进一步对双轮自平衡小车进行控制。
1 系统模型建立1.1 车轮模型以两轮轴线方向为x轴,车体前进方向为y轴,过车轮轴中点竖直向上为z轴,建立坐标系。
以右侧车轮为例,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两轮车右轮受力分析根据牛顿力学方程,我们可以得到:(1)(2)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左轮的平衡方程:(3)(4)其中:是车轮的质量,为轮子的半径,是车轮的转动惯量,,分别为左右车轮的线加速度,,为左右轮与地面的摩擦力,,是左右轮水平方向的作用力,,是左右轮的角加速度,,分别为左右轮的转矩。
1.2 车身模型平衡车车身的运动由绕车轴的相对转动和沿y轴方向的平动两部分构成,假设平衡车车身的倾角为,我们建立了平衡车车身的模型图(如图2所示)。
图2 两轮车车身的受力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车身的平衡方程:(5)其中:(6)(7)车体的和外力矩:(8)其中:是除车轮外车身部分的质量,是车轮的平均位移,分别是左右轮的位移,,是质心的水平位移和线加速度,为车体质心到车轮轴的距离,是车身倾斜的角加速度,是左右轮竖直方向的作用力,是车体的转动惯量。
平衡车分析报告
平衡车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旨在对平衡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深入探讨其原理、应用以及市场前景。
平衡车,又称为电动平衡车或自平衡车,是一种新型的个人交通工具。
它采用借助陀螺仪、加速度计和控制系统等技术,实现了自平衡行驶。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2. 技术原理平衡车的核心技术原理是借助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实现自平衡。
陀螺仪用于检测车身的倾斜角度,而加速度计用于检测车身的加速度。
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这些数据,控制系统能够根据车身的倾斜程度和加速度来调整电机的转速,实现平衡行驶。
同时,平衡车还配备了高精度的传感器和执行器,以实现精确的控制和操控。
3. 应用领域平衡车在个人交通、巡逻、物流配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平衡车作为一种便携、环保的交通工具,可以在短距离出行时替代传统的步行、自行车等方式,提高出行效率。
其次,平衡车还可以应用于巡逻和安防领域,搭载摄像头和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于区域内的监控和巡逻。
此外,平衡车还可以用于物流配送,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4. 市场需求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个人出行需求的增加,市场对于个人交通工具的需求不断增长。
平衡车作为一种绿色、便携、智能的出行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而且,平衡车的成本也在逐渐降低,使其更加普及化。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市场对平衡车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
5. 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于便捷出行和智能交通的需求增加,平衡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平衡车有望实现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设计。
例如,可以通过增加自动导航和智能避障功能,使平衡车更加方便、安全地应用于城市道路。
同时,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平衡车的续航能力将会不断提升,进一步增加其可靠性和实用性。
6. 结论综上所述,平衡车作为一种新兴的个人交通工具,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其核心技术原理以及多种应用领域使其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出行方式。
两轮平衡小车数学建模
两轮平衡小车数学建模为了实现两轮平衡小车的稳定运动,我们需要进行数学建模和控制算法设计。
本文将从数学模型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建立一个能够实现平衡的两轮小车。
两轮平衡小车是一种基于动力学原理实现平衡的机械设备。
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智能运输、仓储管理等。
在该项目中,我们将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研究并实现两轮平衡小车的控制系统。
2. 小车的动力学模型小车的动力学模型是建立控制算法的基础。
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小车的运动姿态,它由车身的倾斜角度和角速度来描述。
2.1 车身的倾斜角度小车的倾斜角度决定了小车的平衡状态,通过使用传感器可以测量到倾斜角度。
我们将倾斜角度表示为θ,正值表示小车向前倾斜,负值表示小车向后倾斜。
2.2 角速度角速度是小车旋转的速度,用ω来表示。
正值表示小车顺时针旋转,负值表示小车逆时针旋转。
3. 控制算法设计为了使小车保持平衡,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有效的控制算法。
基于小车的动力学模型,可以采用PID控制算法进行设计。
3.1 比例控制比例控制是根据小车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使小车趋向于平衡状态。
比例控制的输出与倾斜角度成正比,通过调整比例系数可以控制控制器的灵敏度。
3.2 积分控制积分控制主要用于消除比例控制带来的静差。
通过积分小车倾斜角度的累积误差,来调整控制器的输出。
3.3 微分控制微分控制可以预测小车倾斜角度的变化趋势,通过调整微分系数,可以使控制器对倾斜角度变化的响应更加迅速。
4. 仿真实验与实际实现为了验证控制算法的有效性,我们可以进行仿真实验,并将算法运用到实际的两轮平衡小车中。
4.1 仿真实验通过使用MATLAB等数学仿真工具,可以建立小车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控制算法的仿真实验。
通过分析仿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控制算法参数的优化值。
4.2 实际实现将控制算法应用到实际的两轮平衡小车中,需要搭建硬件平台和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
通过实际实现,我们可以验证控制算法在真实环境中的有效性。
本文以两轮平衡小车的数学建模为主题,从小车的动力学模型出发,讨论了控制算法的设计和实现。
平衡车运动方程
平衡车运动方程一、平衡车运动方程平衡车是一种无人驾驶的车辆,它通过电机、传感器和控制器来实现自动平衡和控制。
它的运动方程描述了平衡车的运动规律,是平衡车运动控制的基础。
1、动力学模型平衡车的动力学模型可以表示为:M(θ)*ddθ/dt^2 + C(θ,dθ/dt)*dθ/dt + G(θ) = T(t)其中,M(θ)是平衡车的转动惯量,C(θ,dθ/dt)是惯性阻尼系数,G(θ)是重力力矩,T(t)是电机的输出力矩。
2、状态空间模型由于平衡车的运动是非线性的,因此可以使用状态空间模型来描述它的运动规律:x′ = Ax + Bu其中,x′表示状态变量的导数,A是状态空间矩阵,B是输入矩阵,u是控制量。
3、控制方法控制平衡车的运动可以采用PID控制器,它能够根据设定的参数实现自动控制,从而达到自动平衡的目的。
PID控制器的运动方程为:u = Kp*e + Ki*∫e + Kd*(de/dt)其中,Kp、Ki和Kd是PID控制器的参数,e是误差,de/dt是误差的导数。
4、模型预测控制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控制策略,它能够根据模型预测系统未来的状态,从而实现预测控制。
MPC的运动方程为:u = argmin (Kp*e + Ki*∫e + Kd*(de/dt))其中,Kp、Ki和Kd是MPC控制器的参数,e是误差,de/dt是误差的导数。
5、综合控制综合控制是将PID控制、模型预测控制和其他控制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多种控制策略实现自动控制的方法。
综合控制的运动方程为:u = f(Kp*e + Ki*∫e + Kd*(de/dt),A,B)其中,Kp、Ki和Kd是PID控制器的参数,e是误差,de/dt是误差的导数,A和B是状态空间矩阵和输入矩阵。
二、总结以上就是平衡车运动方程的概述,它涉及到动力学模型、状态空间模型、PID控制、模型预测控制和综合控制等控制方法。
平衡车
车模的控制
数学模型: 根据切向加速度守恒:
X(t)为外力干扰引起的角加速度 当角度很小时,简化模型:
在该平衡控制中,与角度成比例的控制量称为比例控制,相当于回复力 与角速度成比例的控制量称为微分控制,其中的微分参数相当于阻尼力。
总结控制平衡车直立的条件: 1、能够精确测量车模倾角和角速度的大小 2、能够控制车轮的加速度
模块篇:
检测模块:
(1)加速度传感器:
通过AD采样的电压信号可以算出倾斜角度
型号:MMA7260三轴速度计 灵敏度:800mv/g
加速度计测量信号值
(2)角速度传感器—陀螺仪:
角速度积分漂移现象
两个传感器进行信息融合
控制模块:
平衡车直立控制的基本框图
电路硬件模块:
(1)单片机最小系统 (2)陀螺仪与加速度计信号放大与滤波电路 (3)电机驱动模块 (4)电源供电模块 (5)其他通信、显示、监控等模块
成本预算:
车模: 两个传感器: 390元 60元
单片机最小系统板+调试器: 80+40=120元 电源模块: 电机驱动模块: 50元 120元
成员分工:
童国川:
郑俊超: 吴志乾: 沈邱红:
计划:
10.1~10.20:资料查找 10.21~10.30:材料购买 11.1~11.15:软件编程、调试
软件编程
软件编程 材料购买 硬件组装
11.15~11.20:报告撰写
徐文丽: 撰写报告
不同阻尼力下的单摆运动
车模受力分析: 通过控制车轮,使它做加速运动, 给车子提供一个额外的惯性力,该 力与车轮的加速方向相反,能够为 车子直立提供回复力。
由于角度较小,这里做了近似处理
双轮自平衡小车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参考 文献
力 争 优 化获 取 来 自于各 级 交 通管 理 部 门 的积 极 支持 , 针对 高速 公 路 通 信 网络 对 应 的 市场 化 运行 可 能 性展 开 深 化研 究 ; 基 于 我 国整 体 利益 的角 度 出发 , 杂牌 高 速 公路 建 设 进程 当 中所 敷设 的 通 信 管 道 隶属 于 社 会基 础 设 施 , 是 我 国重 要 的 战 略性 资 源 , 在 处 理 我 国通信 战 备 、 紧急 事 件 、安全 、灾 害 的 时候 占据着 重 要 的应 用 地位 , 使得 我 国国土 能够 更为 合 理 地 实施 开 发 , 可 将 该 项 工作 实施 作 为一 项 国家政 策提 出 , 结合 实 际 的市场 经济 规律 , 根 据 实 际现 状 , 放 眼未 来 , 构 建 我 国安 全 稳 定 的通 信 走 廊 ; 努 力 强 化 我 国高 速 公路 通 信 网络 技 术 力量 ,旨在 充 分 保 障 高速 公 路 联 网运 行 具 备 有较 高 的 稳 定性 , 结 合 现 今 高速 公 路 通信 联 网 建 设 发展 进 程状 况 , 针对 通 信 专业 人 员 培 训及 配 置 问题 进 行深 化 研 究 并给 予 相应 的解 决方 法 ;紧跟 时 代 潮流 , 充 分借 鉴 来 自 于 国外 先进 的技术 和 实践 经验 , 强 化相 互 问的 技术 交流 。
将 联 网监 控 以及政 务 信 息 、省 内联 网 收费 、应 急管 理 等类 型 的工 作 需 求作 为 关 键 的核 心 内 容 , 进而 推 动 高速 通 信 联 网 建 设, 为 充 分满 足 全 国 组 网需 求 则 需采 用 适合 的光 纤 芯线 ; 将 高
速 公路 通 信作 为 主 要 的通 信 平 台 , 积 极推 动 高 速 公路 信 息化 建 设进程 , 使 其 能够趋 向于信 息共享 整 合 、 综 合化 分析 、 挖 掘数 据 、 服 务 采 集 动态 信 息 等 方面 进 行 良性 发 展 ; 跟 踪 调查 我 国 高速 公 路 涉 及使 用 的通 信 资源 , 将 工作 重 点放 在光 缆线 路 及通 信管 道 、 传 输 系统 级技 术体 制 等方面 ; 深入 调查 研 究高 速公 路联 网需 求 ,
平衡车模型分析报告
平衡车模型分析报告1. 引言平衡车作为一种人力控制的交通工具,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独特的设计和功能使得它成为了许多人的选择。
本报告旨在对平衡车的模型进行分析,探讨其原理和机制,并提供相关的模型分析结果。
2. 平衡车的原理和机制平衡车的原理和机制基于倒立摆的控制理论。
倒立摆是一个具有两个自由度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通过控制系统使得摆杆保持竖直状态。
平衡车可以在两个轮子上实现这种倒立摆的稳定。
平衡车的控制系统通常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组成:2.1 传感器系统传感器系统用于感知平衡车的姿态和环境信息。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陀螺仪、加速度计和磁力计。
陀螺仪用于测量平衡车的角速度,加速度计用于测量平衡车的加速度,磁力计用于测量平衡车的方向。
2.2 控制算法控制算法是平衡车实现倒立摆稳定的关键。
常见的控制算法包括PI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
PID控制器通过调节控制器的比例、积分和微分系数来实现控制。
模糊控制器通过模糊推理和模糊规则来实现控制。
2.3 电机系统电机系统用于控制平衡车的速度和方向。
通常使用直流有刷或无刷电机作为平衡车的驱动电机。
电机系统通过调节电机的电流来实现对平衡车的控制。
3. 模型分析结果我们基于上述原理和机制对平衡车进行了建模和分析,得出以下模型分析结果:3.1 平衡车的动力学模型平衡车可以用一个二自由度倒立摆模型来描述其动力学行为。
该模型由两个非线性微分方程组成,描述了平衡车在不同时间和位置的姿态和速度。
3.2 平衡车的控制算法我们针对平衡车的控制系统设计了一个PID控制器算法。
该算法通过测量平衡车的姿态和速度,并通过调节控制器的参数来实现对平衡车的稳定控制。
3.3 平衡车的性能分析我们对平衡车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包括其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能耗。
通过模拟实验和仿真分析,我们得出了平衡车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指标。
4. 结论通过对平衡车模型的分析,我们深入理解了平衡车的原理和机制。
我们设计了一个PID控制器算法,并对平衡车的性能进行了评估。
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轨迹规划及平衡特性分析
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轨迹规划及平衡特性分析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是一种动态稳定的轮式移动机器人,其近年来己成为机器人研究的一个热点。
与传统的静态轮式移动机器人相比,其机械本体通常被设计成高重心、小占地面积。
由于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以倒立摆原理为基础,故需要不断消耗能量来维持自身平衡。
稳定性是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必须具备的首要性能,其不仅表现在前进/后退等简单运动中,还在转向等复杂运动中更为重要。
因为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通过两个同轴的电机的协作来控制其运动。
本研究课题以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的结构为基础,分析其动力学和运动学特点,创新的利用轨迹规划的方法提高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转向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使其以一较快的速度匀速沿既定轨迹曲线运动且无碰撞。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建立全自主双轮平衡车动力学和运动学数学模型,以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分析其平衡特性,通过运动学模型分析其在转向过程中临界倾斜情况下曲率与速度的关系,确定其运动轨迹的最大曲率值。
2.根据A*路径搜索算法生成轨迹的不连续性,提出基于A*算法的三次B-spline曲线轨迹规划方法。
在原有A*路径搜索算法生成无碰撞路径的基础上,利用三次B-spline曲线平滑路径,使得轨迹曲线具有C2连续性,避免了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不停地在路径点处启动、停止和原地转向。
3.考虑到生成轨迹曲线可能与障碍物发生碰撞,以及曲率并不一定满足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运动轨迹曲率的要求,提出基于控制点修正的曲线曲率控制方法。
首先对轨迹曲线进行碰撞分析,然后结合A*路径搜索算法和三次B-spline 曲线的性质,确定控制点移动位置,最终实现对轨迹曲线曲率的控制。
4.验证移动控制点控制轨迹曲线曲率方法可行性。
根据上述分析过程编写算法,并在 matlab 软件上进行仿真。
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轨迹曲线曲率,使其满足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最大曲率要求。
自平衡独轮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 自平衡独轮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2.1 自平衡的原理动态平衡原理即为自平衡独轮车的工作原理。
通过运动补偿算法,运用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对车体姿态测试,同时借助精密的伺服控制系统高敏地对电机进行驱动,并作适度的调节,从而使整个车体的平衡性以及稳定性得到确保。
由图 2.1能够得出,自平衡独轮车的车体摆动和它的转动是存在一定分离性的,驾驶人员的两腿将车身的两端夹紧,进而和车体产生了一个整体。
一旦其身体倾向后方,那么驱动车轮就会朝后转,从而防止车体倒向后方;反之,若是朝前,那么车轮就会朝钱转;若其身体处于竖直状态,那么则独轮车也就表现为动态平衡。
独轮车控制系统的重中之重就是平衡控制。
就自平衡独轮车加以建模并做深度分析,便能够对系统的特性产生更多的了解,这对于相应控制算法的设计规划甚为有益。
图2.12.2动力学建模2.2.1 物理模型化简自平衡独轮车不是平面机构,需要采用空间坐标的方式对其进行分析,坐标定义可详见图2.2,能够看出其自由度共有6个,其中平移、旋转各为3个。
俯仰角Ψ、横滚角γ、偏航角Φ均为其旋转姿态角。
因为独轮车的左右方向以驾驶者自身的调节为主,只能够控制前方和后方,故而把模型简单化至x o z平面,仅对这两个方向上的平衡控制进行探讨。
图2.2运动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站在几何的视角上来对物体位置伴随时间的波动规律进行阐述及探究的,刚体的运动学以对其自身的运动特性的研究为主,譬如转动经过、位移、角速度及其加速度等。
由于有部分难以测得的因素存在于独轮车的机械零件以及运动经过当中,因而必须对其做简化建模,因此作如下假设:1驾驶者和独轮车运动相同,可将二者看成一个整体,假定是刚体;2行走轮为质心在圆心的空心圆环;3在独轮车行驶期间,车轮和地面从始至终都处于彼此接触的状态,且一直是纯滚动;4忽略其他摩擦和外界干扰。
基于以上条件,我们进行独轮车物理模型化简如图 2.3,Φ为车轮转过的角度,θ为车体的倾角。
两轮自平衡小车
式中, pwl ——左轮的轨迹(m);
——左轮相对于机器人本体的转角(rad);
——右轮相对于机器人本体的转角(rad)。
由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可以看出,通过控制机器人左右两轮的速度,可以实现机器人沿着任意设定的轨 迹行走。 最大可控角度论证:(当驱动车轮的电机和减速机构选型确定后) 如下的平衡关系: g sin
(4-7)
因为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平衡后,可假设车身倾角在 5 范围内。将式(4-7)在 =0(垂直于水平地面)附近展开并忽略高 次项( sin 、 cos 1 , 0 ) ,代入(4-2)式,得到车身前进运动模型:
J 1 (4-3)式中两相加,可适当: 2 m 2 v T H r r
右轮速度为:
xr R r cos yr 0 zr R r sin
2.车体的运动学模型
这里设定了一个小的时间间隔为 t ,对 t 时刻及 t t 时刻车体的运动进行分析。
Vb ——车体质心绕车轮轴转动的线速度(m/s);
Vc 2 —— Vb 在 y ' 轴上的投影(m/s);
X vC cos r cos L R 2 Y vC sin r sin L R 2
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角速度为:
r R L 2b 得 r R L 2b
于是可得到自平衡机器人的运动方程:
r cos X 2 Y r sin 2 r 2b r cos 2 r sin R L 2 r 2b
kmax cos rM
s2
两轮自平衡小车文档
四、演示算法:极点配置控制方法
Figure. 8
自平衡小车系统极点配置算法的 Simulink 框图
Figure. 9 小车的位移曲线
Figure. 10 小车系统的纵摇角曲线
一、两轮自平衡小车系统的特点
双轮自平衡小车是一种本质上不稳定的轮式机器人, 又称为两轮自平衡机器人。 两轮自 平衡小车模型与倒立摆模型很相似, 倒立摆的原理即为当摆倒向左边的时候, 角度编码器测 得摆杆不是竖直的而是有一定的角度, 把所得的角度反映给控制器, 为了维持摆与小车的相 对位置不变, 即摆的平衡状态, 这时根据现有摆杆角度而计算得到的控制力使小车同时向左 运动,这样就保持了系统的平衡。两轮自平衡机器人与倒立摆相似,也需要驱动电机来完成 两轮自平衡机器人是一类本 质上不稳定的移动机器人,其不稳定性、多耦合性、非线性、参数不确定性等特性,是验证 各种控制算法能力的优良装置。由于其自身体积轻巧,控制电压低,移动性能好,因此我们 可以在两轮自平衡机器人上验证我们所研究的控制算法。
系统二:左右转弯系统。
1 0 0 23.7097 0 0 0 83.7742
0 x 0 0 x 1.8332 C 1 0 0 4.9798
0 1 0 C 0 0 5.1915
Tilted
Figure. 1
Balanced
二、自平衡小车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Figure. 2
Figure. 3
Figure. 4
Figure. 5 两轮自平衡小车由以下几部分在组成: 带有每个轮子耦合到行星齿轮箱直流电动机的底 座,DSP 板用来实现控制,电动机的电力放大器,测量小车状态必要的传感器,无线电控 制单元接收器和垂直棒。电池固定在机器人内部,它们的重量可以模拟一个驾驶员。小车的 轮子直接连接在齿轮箱的输出轴上。控制软件使用在 Windows98/2000 上运行的 Matlab。使 用 Simulink 作为一个交互式的工具,用来建模,仿真和分析倒立摆系统。它能让你建立图 表,评估系统性能,改善你的设计。Matlab 仿真表明,控制一个两个轮子上各有一个发动 机的系统是确实可行的。为了成功地控制系统,要量化状态空间变量;或者直接测量,或者 通过适当的观测器。 直线位置和速度, 首摇角和速率可以很容易的由两个直流电动机上安装 的增量编码器决定(假定纵摇角和速率已知) 。纵摇速率由速率陀螺仪测量。控制系统是基 于两个不耦合的状态空间控制器:一个控制横轴周围的稳定性(纵摇) ,另一个控制纵轴上 的动态性(首摇) 。每个控制器输出一个转矩应用于它相关的轴线,一个去耦单元把这两个 信号转化为一个转矩分别应用于左边或者右边的发动机。 操作者通过无线电控制单元微系统 导航,对板上控制系统输送希望得到的直线速率和旋转速率。
基于MATLAB的两轮自平衡小车系统模型辨识
其 系统 也相应 地 具有 非线 性 、强 耦 合 、多 变 量 以及本 质不稳 定 等多 个 特 点[ ,正 是 由于 这 些 特 点 的存 在 , 1 ]
使我们 运用机 理建 模所 确定 的小 车 系统模 型无 法 用 于
实 测 中 ,达 不 到 满 意 的控 制 效 果 。而 通 过 系 统 辨 识 (ytm e ti t n ss i nic i )所 确定 的 系统模 型 则 可 以有 效 e d fao
图 l 示 波器 实 测 输 入 输 出 曲线
3 数 据 预 处 理
在 MA L T AB命令 窗 口中键 入 iet d n 即可打开 系统 辨识 工 具 箱 的 交 互 式 界 面 ,如 图 4所 示 。其 中 在 P ercs 操作框 中 ,可以对数据进行预 处理操作 ,包 rpoes 括选择 实 验 数 据 组 、合 并 实 验 数 据 、选 择 数 据 区域 、 平均 值 去 除 、消 除数 据 趋 势 项 、滤 波 器 、重 新 采样 等[ 。由于通过 实测所得 的数 据 当中包括许 多干扰 项 , 4 3 如 电磁干扰 、传感 器 零漂 等 ,且 实测 所 得 的输 入输 出
1 MA L B系统辨识 工具 箱 T A
MA L B 的系统辨识 工具箱提供 了多种进行 系统 TA 模型辨 识 的工具 [ ,包 括 :① 参 数模 型 辨识 工具 ,如 3 ] A x、AR X、OE J R MA 、B 及状态空 间模 型辨 识 等 ;② 非参 数模 型辨 识工具 ,如 脉 冲响应 模 型 、频 域 描述 模 型 ;③模 型验证 工具 ,可将 真实 数据 与模 型预 测数 据 进行 对 比,并 计 算残 差 ;④ 递 推 参数 估计 ,利用 递 推 算法 对 A MAX、B 等 模 型进行 递 推参 数估 计 ;⑤ 各 R J
不倒式平衡电动车模型设计
不倒式平衡电动车模型设计
不倒式平衡电动车是一种新型的个人交通工具,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在设计
不倒式平衡电动车模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设计:不倒式平衡电动车由车身、车轮和控制系统组成。
车身应采用轻量化
材料,同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车轮可以选择气胎或者固体胎。
控制系统由陀螺仪、
加速度计和电机驱动系统组成,其中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用于检测车身的倾斜角度和加速度,电机驱动系统根据检测到的倾斜角度和加速度进行调整。
2. 动力系统:不倒式平衡电动车的动力系统由电机和电池组成。
电机可以选择直流
无刷电机或者交流电机,电池可以选择锂电池或者聚合物锂电池。
动力系统需要提供足够
的功率和续航里程,同时尽量减小体积和重量。
3. 控制算法:不倒式平衡电动车的控制算法主要包括倾斜角度控制和速度控制两部分。
倾斜角度控制通过调整电机的转速来保持车身的平衡,速度控制通过调整电机的输出
功率来控制车辆的速度。
控制算法需要考虑车身的倾斜角度、加速度和转向等因素,并做
出相应的调整。
4. 安全性设计:不倒式平衡电动车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安全性问题,例如在车身上增
加防护装置,提供紧急停车按钮等。
同时应加强电池组的防护设计,避免电池短路或着火
的情况发生。
5. 用户体验设计:不倒式平衡电动车的用户体验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例如可
以增加蓝牙连接功能,与智能手机进行连接,提供数据记录和控制调整功能。
同时还可以
增加车辆灯光系统,提供夜间行驶的便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平衡车模型分析
设置各状态变量以及控制变量:
一、 求解车体除两轮外部分动能
车体沿X 轴方向速度:
R L V R L x 2
)(cos θθθθ ++= 车体沿Y 轴方向速度:
R D
L V R
L y )(sin θθθ -=
车体沿Z 轴方向速度
θθ
sin L V z = 车体沿过质心的Z 轴的转动惯量为:
m yz J J J y z z ⎰⎰⎰++=d sin cos 22θθθ
由于假设车体关于ZY 平面对称,因此
0d =⎰⎰⎰m yz 因此
θθθ22sin cos y z z J J J +=
则可以得到车体的平动动能:
⎪⎪⎭
⎫ ⎝⎛+-+++=2221)sin ())(sin ()2)(cos 21θθθθθθθθθ L R D L R L E R L R L kp ( 车体的转动动能为:
⎪⎪⎭
⎫ ⎝⎛+-+=22222
))()(sin cos (21θθθθθ x R L y z kp J R D J J E 则车体的总动能为:
21kp kp kp E E E +=
二、 求解车轮动能
左车轮平动速度为:
R V L
x w L θ = 右车轮平动速度为
R V R
x w R θ =
两轮有同样的绕垂直于半径的转动速度:
R D
R
L w )(θθω -=
则左车轮的动能为:
2
22)(2121)(21⎪⎪⎭
⎫ ⎝⎛-++=D R J J R m E R L R L L kw L
θθθθφ
则右车轮的动能为:
222)(2121)(21⎪⎪⎭
⎫ ⎝⎛-++=D R J J R m E R L R R R kw R
θθθθφ 三、 求解车体势能
由于在平地上行进,车轮势能不变。
车体整体势能可变部分表示为:
θcos g m E p p =
四、 拉格朗日函数的求解
得到最终的拉格朗日函数为:
p kw kw kp kp E E E E E L L R -+++=21
依据拉格朗日动力学法求解,进行如下运算:
R L M M L dt L
d
--=∂∂-∂∂θθ L L L
M L dt L
d
=∂∂-∂∂θθ R R
R
M L dt L d
=∂∂-∂∂θθ 得到动力学方程:
方程一:
()
R
L R L z y p p R L p x p M M R D J J L m gL m R L m J L m --=⎪⎪⎭
⎫ ⎝⎛--+--+++2
22)(cos sin sin 2)(cos )θθθθθθθθθ (
方程二:
()
()
L
R L R L L R L z y p R L z y p R L p p p M D
R J J mR D R J J L m D
R J J L m R m LR m LR m =-+++--++-+++++-2
222222
2222222)(2)(cos sin 2)(cos sin sin 4)(sin 21cos 21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φ
方程三:
()
()
R
R L R R R R L z y p R L z y p R L p p p M D
R J J mR D R J J L m D
R J J L m R m LR m LR m =--++--+--++-++-2
222222
2222222)(2)(cos sin 2)(cos sin sin 4)(sin 21cos 21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φ
五、 方程中各项的力学意义分析
方程一中:
θ
)2x p J L m +( 表示的是让车体产生θ 的角加速度,应该产生的合力矩为θ
)2
x p J L m +(,其中转轴为车轮中心。
R L m R
L p 2
)(cos θθθ +
是以车底盘为参考系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的力矩。
θsin gL m p
是重力产生的力矩。
(
)
2
2)(cos sin ⎪⎪⎭
⎫ ⎝⎛--+R D J J L m R
L z y p θθθθ 是离心力的力矩。
R L M M --
为电机产生的力矩。
方程二中:
对于轮子的受力分析中,由于车体自身有加速度以及角加速度,因此需要从轮轴给予车体一定的力产生加速度。
在轮子上,由于轮轴收到车体的反作用力,为了让轮子产生抵消车轮轴心收到的作用力,需要由地面给予车轮额外的作用力。
因而为了让车轮能够以预计的角加速度运转,力矩不仅要为角加速度提供力矩,还应克服地面产生的作用力的力矩。
θθcos 2
1 LR m p 为使车体产生水平加速度所需要的力对轮子产生的力矩,该加速度为转动速度改变造成的加速度水平分量
4
)(2R m R
L p θθ +
为使车体产生水平加速度所需要的力对轮子产生的力矩,该加速度为底盘的加速度。
与之前加起为总的水平加速度。
θθsin 2
12 LR m p 为车体离心力在水平方向产生的力矩
(
)
2
22
2
2
2
)(cos sin sin D
R J J L m R
L z y p θθθθθ -++ 是车体在XY 平面绕Z 轴旋转角加速度所需要的力矩转移到轮上的力矩。
所以在两个轮上方向不相同。
(
)
2
2
2
)(cos sin 2D R J J L m R
L z y p θθθθθ --+ 为使车体克服摆动造成的柯里奥利力力矩,而由轮子为车体提供力矩时,轮子收到的反作用力造成的力矩。
R
mR θ 2 为让车体产生R R
θ 的加速度所需要的力矩 R
J θφ 为让车体产生R
θ 的角加速度所需要的力矩 2
2)(2D
R J R
L R θθ - 为让车体产生绕半径转动的角加速度所需要的力矩 六、 控制矩阵
令:
(
)
222
222
2222
12cos sin sin 4
D
R J J mR D R J J L m R m K R z y p p ++++++=
φθθθ
(
)
22
222
2222
22cos sin sin 4
D
R J D R J J L m R m K R z y p p -++-=
θθθ
()
223)
(cos sin sin ⎪⎪⎭
⎫ ⎝⎛--++=R D J J L m gL m K R L z y p p θθθθθ θθ
sin 2
124 LR m K p =
(
)
2
22
5)(cos sin 2D R J J L m K R
L z y p θθθθθ --+= 则有控制矩阵:
⎥⎦⎤⎢⎣⎡⎥⎥⎥⎥⎦⎤⎢⎢⎢⎢⎣⎡--+⎥⎥⎥⎥⎦⎤⎢⎢⎢⎢⎣⎡+-=⎥⎥⎥⎥⎥⎦⎤⎢⎢⎢⎢⎢⎣⎡⎥
⎥⎥⎥⎥⎥⎥⎦
⎤
⎢
⎢⎢⎢⎢⎢⎢⎣
⎡+R L R L p p p p x p M M K K K K K K K LR m K K LR m LR m LR m J L m 1001001100
2cos 02cos 00102cos 2
cos 05454312
212
θθθθθθθθ
此为非线性控制方程,可以用于matlab 仿真 将其在小角度线性化以后,得到:
⎥⎦⎤⎢⎣⎡⎥
⎥⎥⎥⎦
⎤⎢⎢⎢⎢⎣⎡--+⎥⎥⎥⎥⎥⎦⎤⎢⎢⎢⎢⎢⎣⎡⎥⎥⎥⎥⎦⎤⎢⎢⎢⎢⎣⎡=⎥⎥⎥⎥⎥⎦⎤⎢⎢⎢⎢⎢⎣⎡⎥⎥⎥⎥⎥⎥⎥⎦
⎤
⎢
⎢⎢⎢⎢⎢⎢⎣
⎡+R L R L
p R L p p p p x p M M gL m K K LR m K K LR m LR m LR m J L m 100100110000000000100000
2cos 02cos 00102cos 2
cos 012
2
12
θθθθθθθθθθθ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