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
中国现有的三大基本养老模式是什么
中国现有的三大基本养老模式是什么1.企业年金: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自行设立、组织和管理的养老保障制度。
企业年金分为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基本养老金由企业提供,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
在企业年金制度中,企业员工在退休前每月按一定比例缴纳工资作为养老金,退休后获得企业提供的养老金。
企业年金的设立有利于弥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提供更多的养老保障。
2.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是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和管理的养老保障制度。
社会养老保险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城镇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缴纳,包括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是由农村居民和政府共同缴纳,包括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旨在覆盖更广泛的养老人群,提供更为全面的养老保障。
3.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接受养老服务的模式。
居家养老可以包括家庭成员的照料、社区的志愿者服务、社会组织的养老服务等。
居家养老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养老成本,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同时,居家养老模式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套政策,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和保障,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以上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在中国养老制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年金制度可以弥补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养老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广,可以保障更多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减轻养老压力,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这三种基本养老模式的合理结合和创新发展将对维护老年人权益、推动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浅谈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四类型说探讨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四类型说探讨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
在城市中,许多人已经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或者参加企业养老金计划,但是在农村中,这些机制并不普及。
为了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困境,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在这种模式下,农村居民之间相互协助,共同解决养老问题。
在许多农村社区中,互助养老模式已经被广泛采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互助养老模式也在不断发展。
事实上,现在存在四种不同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对这四种模式进行详细探讨。
第一种模式是传统的家庭互助养老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依赖其家庭成员的支持来度过晚年。
在农村中,家庭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关系也非常密切。
父母经常会在子女需要帮助的时候伸手相助,子女们也会为父母尽力而为。
因此,家庭互助养老模式在农村中非常常见。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变革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家庭互助养老模式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现在,许多年轻人选择独立生活,而不是和父母住在一起。
父母可能需要照顾孙子或者其他亲属,这会使得他们无法无缺地照顾自己。
因此,传统的家庭互助养老模式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
但是,对于那些依然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来说,这种模式仍然非常适用。
第二种模式是村民互助基金养老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村民出资成立一个“互助基金”,所有成员每年都需要交纳一定的会费。
这笔会费会被用来资助年纪较大或者收入较低的村民的养老需求。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公平性很强,并且它在风险共担方面具有很高的效益。
只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基金规模较小,难以提供很高的保障水平。
其次,民间互助基金的管理方式也容易出现问题。
如果基金管理不当,会导致大量资金流失。
因此,村民互助基金养老模式需要合理的监管制度和规范化的管理。
第三种模式是农民合作社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农村居民合作成立一个农民合作社,通过企业化运作和管理,生产出一些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并将收益分配给社会单位的成员。
我国养老模式类型
我国养老模式类型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也居世界首位;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儿女的职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们工作、学习等需要离开家,空巢老人也急剧增加,传统农村养老模式受到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结构核心化、土地被征用等的冲击,农村养老在物质供养、精神照料和生活照顾等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
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农村现有几种养老模式及其利弊一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是中国最古老的养老方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照顾,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
养老的实质是由谁来提供养老资源,这是区分养老方式最重要的标准,同时也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是相对应于社会养老来说的。
因此,从实质上来说,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
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势1、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
在经济供养上,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过程。
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每两代之间的取予是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
2、家庭养老促进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
家庭与老年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于中国老年人,尤其如此。
家庭是老年人毕生精力和努力的结晶,保留了老年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印记,使老年人感到安全和对亲情需求的满足,满足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
老年人更多的是从子女身上获取那种情感慰藉,“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
3、家庭养老降低社会成本。
与社会养老相比,家庭养老是把这个社会的养老负担转化为子女的负担,一旦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不能兑现,可以规避社会养老在基金管理方面的风险,同时也不存在服务和交易费用支出问题。
当前我国养老模式的种类、构想及政策建议
对人 口老龄 化 问题 的过程 中尽 快构 建适 合我 国具 体 国情 的养 老模 式 以及 政 府制 定相 应针 对性 政 策是 十分 必
要 和迫切 的 。
[ 关 键词 ]老龄 化
模式
政 策建 议
[ 中 图分 类 号 ]F 8 4 0 . 6 1 2[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 1 6 7 2— 3 4 7 3 ( 2 0 1 3 ) 0 6—0 0 0 4— 0 5
进入 2 1世纪 , 中国开始 面 临着更 为严 峻 的人 口
有所 差别 , 国 内外 对 老 年 人 口需 求 有 不 同 的认 识 。
在 马斯 洛 的人 口需求 层 次论 的基 础 上 , 目前 西 方 大
快 速 增长 的老 龄人 口给 中国经 济 的持 续增 长带 来 了 巨大 冲击 。 中 国人 口老龄化 将使 人 口年 龄结构 发 生 显著 变化 , 并 通过 劳动 力供 给 、 劳动生 产 率 、 消费 、 储 蓄、 人力 资本 投资 和社 会 养 老保 障等 方 面 对 经 济 增
代 时, 中国 6 0岁 及 以 上 老 年 人 口 比重 将 增 加 到 3 1 . 3 %, 也就 意 味着 三个人 之 中就有 一个 是 老年 人 。
问题 , 想要 构 建完 善 的 养 老制 度 首 先 要 明确 老 年 人
需要 什 么 。由于人 口老龄化 在 不 同国家 出现 的 时期
龄 化 问题 已经是 我 国社会保 持 健康 发展 所 面临 的严 峻 挑战 。但 我 国 目前 基 本 养 老 保 险 涵 盖 范 围有 限 , 保 费较 低 等 问 题 比较 突 出 , 截止 2 0 1 1年 底 , 全 国城 镇 职工 基本 养 老 保 险 人数 为 2 8 3 9 1 . 3万 人 , 全 国农 村 地 区新 型 农 村 社 会 养 老 保 险 试 点 参 保 人 数 为 3 2 6 4 3 . 5万 人 , 全 国养 老 保 险参 保 人 数 占总 人 口的 4 5 . 3 % 。在 应对 人 口老龄 化 问题 的过程 中尽快构 建 适 合 我 国具 体 国情 的养 老模 式 以及政 府制 定相 应针
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现状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分析
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现状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数据,全面了解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以及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的现状。
通过揭示老年人在养老方面的实际需求与现有资源的匹配程度,本文旨在为社会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以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和完善,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需求。
本文将对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深入剖析,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多个方面。
通过定量和定性数据的结合,本文将揭示不同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和居住方式的老年人在养老需求上的差异和共性。
本文将重点分析家庭和社会在养老资源供给方面的现状。
家庭养老资源主要包括子女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而社会养老资源则涉及政府提供的养老金、医疗服务、社区照料等。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养老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本文将揭示养老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不均衡现象。
本文将对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的满足程度进行评估,分析现有资源与老年人养老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满足中国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二、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养老需求与家庭及社会养老资源的匹配程度,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深入了解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以及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的现状,对于制定有效的养老政策和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其与家庭、社会养老资源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包括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需求受到个人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浅谈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利与弊
浅谈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利与弊作者:管博瑞孙军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概述及养老的现状入手,重点论述了社會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利与弊,并提出有效解决“养老问题”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家庭养老1.中国人口老龄化概述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65及以上)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时,则表示这个国家或这个地区进入人口老龄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早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截止到2014年,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5.5%,预计我国到2020年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2.48亿,所占比例约为17.5%。
)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养老问题成为社会所面临的难题,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面临着严峻挑战。
2.中国养老的现状截至2008年底,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各类老年福利机构约37623个,养老床位约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远远跟不上我国日益增多老年人的需求。
而且我国养老机构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养老机构数量不足、养老床位供需不匹配、养老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一些子女不行使赡养义务抛弃老人、孤寡老人得不到管理、老年活动场所少等这些问题将成为我国养老的一大难题。
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压力以及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老年人面临着空巢老人、子女赡养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在农村地区,迫于生活的压力,养老方式多为家庭养老,空巢老人现象在农村比比皆是。
在城市当中,子女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老人,养老方式多采用社会养老,但由于养老设施供给不足,出现赡养困难等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养老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
3.社会养老服务的利与弊社会养老是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基础来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一般是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养老所需的服务。
我国养老模式类型
我国养老模式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年轻人越来越忙碌,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在这个关键时期,各种养老模式在我国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类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
一、家庭养老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在这个模式中,子女会将父母视为至高无上的尊严,并尽自己所能照顾父母的生活。
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养老模式,它符合中国文化对家庭关系的传统看法,但在现代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这种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
优点:家庭养老模式较为经济,子女可以照顾父母的生活,并维护家庭传统价值观。
缺点:由于现代生活节奏过快,大部分年轻人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照顾自己的父母。
此外,在父母病情更加严重时,家庭养老模式也可能会面临经济上的压力。
这种养老模式是指将老年人集中安置在养老院里,由专业人士进行照顾的养老方式。
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条件,并为老年人提供了良好的社交和娱乐环境。
优点:这种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服务,能够给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日常生活和医疗护理。
缺点:养老院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质量难以保证。
此外,老年人更可能感到孤独,缺乏家庭情感的温暖。
亲情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模式。
这种养老模式是指,在养老院中设立以亲情为基础的生活区,让相互有关系的老年人住在一起,充分发挥相互之间的互助精神。
优点:这种养老模式可以让老年人得到更多的陪伴和关爱,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
缺点:这种模式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服务和管理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
总的来说,养老模式是复杂而个体化的,很难说哪种模式是最好的。
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条件,综合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来解决自己养老问题。
同时,政府也应该持续推进社会养老服务的普及和提高,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医疗服务。
“居家养老”新型养老模式你了解多少?
“居家养老”新型养老模式你了解多少?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猛,我国老龄化人口也不断增多。
父母老了,究竟能去哪里安享晚年呢?这不仅是每一个子女都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及政府重点关注的话题。
目前,我国养老模式种类繁多,而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型模式,这种模式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照顾居家老年人的生活,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家政、康复护理以及心理咨询等服务。
一、为什么要开展新型养老模式?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遵循家庭养老的习惯,“孤老不离家、临终靠子孙”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但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日趋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将老年人送进养老院,虽然提高了护理水平,但家庭亲情却逐渐淡薄,且更多的老年人更愿意接受在家养老。
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工业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奔向城市。
他们建起了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但在农村却留下了无数空房,独守在空房中的老人成千上万。
这些空巢老人虽然在家居住,但身边却无依无靠,既没有家人的陪伴,也少有社会联系。
即使在城市中,由于社会转型期的动荡,有许多年轻人还没有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尚不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甚至仍需要父母的支持,由此诞生“啃老族”,靠这些“啃老族”奉养父母又如何靠得住呢!这些问题都告诉我们,仅依靠子女养老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困境,需要社会养老机构承担起老年人养老问题,逐渐促进养老社会化。
养老社会化是指由政府或者企业资本提供的养老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老年人晚年幸福的保障。
但是老年人恋家情节较重,养老机构并不是他们的首选,有一座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能保障生活来源,有熟悉的朋友、家人以及熟悉的环境,便是他们的幸福晚年。
并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不断提高。
老年人不仅要吃饱穿暖,解决生存问题,还需要医疗服务、精神娱乐、情感关怀等。
面对不断提高的养老需求,无论是政府大包干,还是企业资本的介入,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四类型说探讨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四类型说探讨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农村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在农村地区被广泛实行。
然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并不是单一的,根据不同的互助方式和社会行为效应,可以将其分类为四种类型。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类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特点、优劣势以及发展前景。
一、“纯中青”互助养老模式“纯中青”互助养老模式是指相同年龄段的农村居民结成互助小组,以无形资产、劳动力、社会关系等为资源,相互支持、互助的一种养老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同龄人之间结成组织,相互间素有交情,互相帮助融洽。
优势是人际关系密切、互帮互助程度高,在养老过程中有一定人情味。
劣势是缺乏资源整合能力,例如对于单一资源(金钱)缺乏有效管控,资金分配和风险分担问题难以解决。
发展前景在于适合农村中有一定交往圈、同岁同龄、互相认识熟悉的居民,能够建立真实有效的互助关系。
但由于这种模式仅面向特定年龄,覆盖面有限,所以需要与其他模式相结合,以提高养老效力。
二、“纯老年”互助养老模式“纯老年”互助养老模式则是以高龄农村居民为核心结成组织,彼此帮助、相互携手的养老模式。
高龄农村居民之间存在较深厚的情感联系,且物质上存在共同资源,例如房屋、土地等。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缺乏亲属关系的高龄人群可以通过组织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互相关爱,缓解孤独感。
劣势则在于受限于互助圈自身规模,难以整合外部资源与人脉,难以应对潜在社会风险。
发展前景主要在于弱化互助圈之间的隔阂,宣传模式的优势和高龄农村居民的亲厚感,扩大组织规模,获得更大资本和资源。
三、“老中青”互助养老模式“老中青”互助养老模式是指以老年人为核心,吸收中年和青年人群进入互助圈,形成一种“老有所依、中青有所居”的养老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农村居民年龄跨度大,互相间资源共享范围广,能够更加有效地整合各个资源。
劣势则在于互感度较为分散,组织组建费用昂贵,需要比较丰厚的资金作为基础。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问题
活 的照料和精神 生活的慰藉 ,完全依靠家庭来满足 。 主要是 代 际赡养 ,子女成年后对失去劳动动力的父母进行赡养 。 受 传统文化 的影 响,中国农村 老年 人有着强烈的 “ 家”观念, 认为社会关系 中最 可靠 的就 是亲缘关系, 以家庭养老仍是 所 新时期广大农村养 老模 式的现 实选择 。 但是 随着我 国经济 文化 的发展, 家庭养老的趋势也在不 断地被削弱 。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方面 :第一 ,家庭养老人力 资源 的缺 失。由于 我国计划 生育 的实施,过去的大家庭大部 分变成 了小型家庭 ,同时 由于土地生产收入低等原因,农村 青壮年纷纷外 出打工 , 从而造 成家庭赡养的人力资源相对 以 前较少 的现状 。农村老年人通常 不能及 时得 到子女的照顾。 有生活 能力 的老年人还 无需担心, 一旦身体发生病变或是到 了无法正常生活 的年龄 , 就成 了一个相 当严重的 问题 。 这 第
第3 2卷 第 7期 21 0 2年 7月
湖 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掌 报
J u a f Be V i e st or l n o Hu i T Un v riy
Vo13 No. .2, 7 J l 2 2, 70 ̄ 071 u y. 01 0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问题
【 稿 日期] 020 .5 收 2 1.32
二 ,缺乏精神慰藉 。由于子女外 出打工造成 了 “ 空巢家 庭 ” 的现象 ,子女迫于生活压力、竞争,很少有机会和父 母进 行 沟通 。 另外农村供老年人活动 的娱乐设施有 限,大部 分老 年 人都没有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 ,赡养观念落 后。自古 以来 中 国就有 “ 水往下流 ”的亲子方式,在我 国农村这种情况更 加 严重 。留守在村 里的人们通 常会把最 好的资源优 先 留给孩 子 ,而农村老年人只能得到最基本 的生活资料 。 ( )土地 养老 二 土地是农 民获得生产资料最基本 的途径 , 自古土地 问题 都是农 民最关心 的问题 , 是农 民生活 的最基本保障 。 2 0 从 06 年开始我 国取 消了农业税 ,并对农业 生产进行补 贴,使土地 的收入不 断增加 , 给我 国农村养老 问题奠 定了基础 。作为养 老保 障的土地可 以说是农 民最靠得住 的养老途径 。 但是 随着我 国城市化和工业化 的建设 , 农民种地的积极 性又有所下 降,当前土地养老 问题 也存在 以下两个 问题 :第 观念不 同所导致 的政策侧重 点不 同。现在农村老年人养 老 的问题 已经成 为一个社会热 点, 大家在讨论解决这 一问题 的办法 的时候 , 多只在 乎在社会养 老的模式上面 ,关注 的 大 更多 的是社 区养老和新型农村保 险的问题 , 往往忽视 了家庭 养老和土地养老 的重要作用 , 然而现阶段在农村新老农保养 过度转换 的时期, 保还不能为全体农村老年人老解决养老 农 问题 , 区养老制度还很不完善 ,土地养老依 旧是农 民养老 社 的有力保 障。 因此 , 土地作为农 民生存 的最根本 的生活 资料 , 其重要性不应 该被减弱 。 相反 , 土地养老 功能的进一步 提升 , 对解 决农村老年人养老 问题 具有 重要推动 作用 。第二 ,随着 我 国城镇化和工业化 的进程 , 农村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越来越 多,家里 的土 地都 由老 人料 理,与青壮年相 比老年人 劳动 的 效率不 高,同时 目前我 国大部分农村机械 化进程缓慢 , 大部 分都是传统 的耕种方式 , 以土地 的收益 率不高 。因此在这 所 种情 况下 单靠 土地养老 是无 法解 决当前 农村养老问题的。 ( )社区养老 三 社 区养老是 指集体经 济实力 比较雄厚 的乡村或 乡镇企 业 ,参 照我 国城镇 国有 、集体企 事业单位 的养老保 险制度 , 由集 体社 区给 农村老年 人发放养 老金。 一般是 由村级或乡镇
国家提倡的养老方式
(1)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2)居家社区养老。
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3)机构养老。
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多种情形。
喜欢过群体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居住于养老院,或组建大型的老年社区,组织大量的老年人自愿前来入住,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各方面专门化服务。
机构养老将是未来养老的一大主体方式。
养老院,收养没有法定赡养人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在家生活的老年人。
养老院的全部费用由国家负担,个人还可以按规定领取原来享受的养老金或抚恤金的一部分。
中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五保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对缺乏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者,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医、保葬(儿童则为保教),简称"五保"。
农村人的养老方式
农村人的养老方式
农村的养老方式有多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式:
家庭养老:这是最传统的养老方式,老人与子女同住,其他子女为老人提供生活/养老费用。
社区互助养老:近年来,互助养老模式成为了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要途径。
例如,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前屯村的互助养老模式,他们将闲置的小学教舍进行改造装修,免费供独居老人集中居住,建成了全国首家互助幸福院。
社会养老:这是一个新兴的养老方式,以我国开始进入城乡统筹发展时期和老龄化社会为划分依据,称为社会养老方式阶段。
养老院:例如,湖北黄石市阳新县黄颡口镇的三洲村海洲康乐养老院,立足于村庄实际,盘活闲置房屋,考虑经济条件,运用人力资源,结合空间特色,有效嵌入村庄社会,实现了农村老人低成本、高品质的养老生活。
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养老模式比较分析
迫切 。党的十七 大提 出 , 加 快 建 立 覆 盖 城 乡 居 民 的 社 会 保 院 对 已有 的业 务 实 行 清 理 整 顿 , 停 止 接 受 新 业 务 。 农 村 社 障体 系 , 保 障 人 民 的 基 本 生 活 。建 立 和 完 善 我 国 农 村 的 社 会 养 老 保 险 由 于 覆 盖 面 小 , 农 民投 保 能 力 有 限 , 保 障 水 平 会养 老保障机 制 , 实 现农民 的老 有所 养 , 是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低 , 缺 乏 规 范 管理 等 , 处 于 停 滞 不 前 的 状 态 直 至 2 0 0 9年 9 农村 的重要 内容 , 也 是贯彻落 实 科学 发展 观 、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月 , 国务 院 颁 布《 关 于新 型 农 村 养 老 保 险 试 点 的 指 导 意 见 》 , 和 谐 社 会 的 根 本 要 求 。 中 国农 村 现 行 养 老 模 式 主 要 有 社 会 在 全 国 1 O 的县 ( 市、 区、 旗) 展 新 型 农 村 社 会 养 老 保 险 试 养老 保险 、 社区服务 计划 、 家 庭 养 老 。 不 同 的 养 老 模 式 各 有 点 。 新 型 农 村 社 会 养 老 保 险 是 以 保 障 农 村 居 民 年 老 时 的 基 特点 , 如何 有效地将 之结合 , 是 中 国 农 村 养 老 保 障 制 度 构 建 本 生 活 为 目的 , 建 立个 人 缴 费、 集体 补 助 、 政 府 补 贴 相 结 合
程 相 比, 我 国的 老 龄 化 还 呈 现 失 能 老 人 、 高 龄 老人 、 空 巢 老 励 。这 种 做 法 不 仅 可 以 降 低 社 会 养 老 的 资 金 投 入 , 还 可 以
人、 贫 困老 人 比例 高 等 特 点 。 据 统 计 , 目前 我 国 有 失 能 老 年 满 足 老 年 人 寂 寞 失 落 的 情 绪 , 并 有 助 于 营 造 家 庭 养 老 良 好 人 3 6 0 0万 、 高龄 老年人 2 2 0 0万 、 空巢 老 年人 9 9 0 0万 、 贫困 运 行 的社 会 环 境 。 和低 收入老年人 2 3 0 0万 , 这 给 我 国 养 老 保 障 制 度 建 设 带 来 2 农 村社 会 养老 保险 的发展 与现 状
中国有哪三大基本养老模式
中国有哪三⼤基本养⽼模式如果就“中国有哪三⼤基本养⽼模式”有相关的法律知识不了解的,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以下就是店铺⼩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听听店铺⼩编给出的具体意见。
中国有哪三⼤基本养⽼模式家庭养⽼、社区居家养⽼和机构养⽼是我国三种基本的养⽼模式。
家庭养⽼是传统的养⽼模式;养⽼院养⽼是社会化的养⽼模式;社区居家养⽼是⼀种兼顾家庭和社会的养⽼模式。
家庭养⽼中国是崇信儒家⽂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的传统模式,养⼉防⽼、家长的主导地位、⼏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选择家庭养⽼的⼈们,他们⽣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由”,经济上也⽐较划算,从社会的⾓度考虑,家庭养⽼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乎为零。
但家庭养⽼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出其历史的局限性。
现代社会的⼈际竞争加剧,⽣活节奏加快,⼯作负担加重,致使家庭养⽼的⼈⼒成本剧增,⼀般家庭难以承受,赡养者疲惫不堪;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问题的出现,家庭养⽼这⼀传统养⽼⽅式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逐步向社会养⽼过渡。
社区居家养⽼社区居家养⽼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个社区建⽴养⽼护理服务中⼼,⽼⼈仍然居住在⾃⼰的家⾥,享受服务中⼼提供的营养和医疗护理以及⼼理咨询,并由服务中⼼派出经过训练的养⽼护理员按约定定时到⽼⼈家中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倾听⽼⼈诉说的亲情服务。
所以,有⼈说:社区居家养⽼是⼀个⽆围墙的养⽼院。
开展居家养⽼服务相对于机构养⽼,更为适应我国⽼年⼈的⽣活习惯和⼼理特征、满⾜⽼年⼈的⼼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也更为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城市中⼼城区发展的社区为⽼服务的新路⼦。
机构养⽼机构养⽼是指由专门的养⽼机构(包括福利院、养⽼院、托⽼所、⽼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等)将⽼⼈集中起来,进⾏全⽅位的照顾。
正规的养⽼机构,其⽇常管理均要严格。
机构养⽼是我国重要的养⽼模式之⼀,但不能满⾜众多其他需求的⽼年⼈群需要。
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区别
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区别1社区养老的定义“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1]。
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很多人看这个定义,感觉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说的很类似。
实际是有差别的,社区养老吸收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并弥补了两种方式的缺点,是一种中庸养老模式,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养老模式。
2社区养老和其他养老方式的区别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
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
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3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3]。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现在的养老形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
”韩布新介绍道。
家庭养老指的是我们熟知的老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一般是指老人自费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得到相应的医疗和照护服务;社区养老是前两者的中间形式,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庭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日托、家政、送餐等服务。
那么,那些社区和社会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如何呢?中国新闻网近日的报道指出,北京第一福利院、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人满为患,排队预约的有千人以上;在天津,比起接近16万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全市不到2万张的床位更显得杯水车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1%,农村老人约占全国老人的75%以上。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比城镇老人更为艰难。
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开始关注的课题。
近年来,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滞后相适应,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也自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网之外,据统计,中国农村目前有97.6%的老人依靠家庭养老,而依靠退休金和集体养老的老人仅占2.34%。
人口老龄化给农民家庭带来的负担,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农民的购买力,也阻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改革的进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局限性中国农村老人与城镇老人的显著区别在于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而且农村老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极少,他们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来源只能完全依赖子女,经济上靠子女供养,生活上靠子女照料,没有其他出路。
目前,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多代同堂型,既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老人与子孙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决定,老人除了做点家务或照看孩子外,别无其他活动。
有的家庭则沿袭古老的家族管理习俗,由老人做主,子女很少有个人财产。
另一种是分居赡养型,既能够从事一般家务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老人的责任田和口粮田交给子女耕种,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女子定期把生活用品或现金交给老人,他们一般居住较近,感情联系较为密切。
再一种是独立生活型,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承包田种植或家庭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
但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这种生活方式就难以维持了。
家庭养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伴随着古老的农业文明而出现的。
在原始社会里,老年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那时候为了保存种群的生存和延续,老年人和无行动能力的人会被很残忍地杀害或遗弃。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剩余的生活资料足以养活老年人,赡养老人的孝文化才有了物资基础,而且在农业社会里,简单地耕作方式使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受到尊重。
社会统治者为了通过控制家庭而控制个人,把孝文化推崇到很高的位置,孝顺父母和家庭养老就逐渐成为基本的社会规范,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义务和责任。
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受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和家庭养老方式开始日益瓦解,子女虐待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断上升。
据《中华老年报》报道,山西省有关部门近4年接待来访的老人2万多起,在侵犯老年人利益的案件中,赡养权受到侵犯的比例最高,得不到家庭赡养的老人多是高龄、多病的农村老人,而这些老人恰恰是最需要照顾的。
目前,在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民收入较低,供养老人对中年夫妇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尤其在老人生病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这时子女往往会更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是遵从传统文化的要求尊老养老。
家庭养老这一社会现象也可以用经济学的交换理论来解释,按照斯密的经济学观点,社会中的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个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惠的交换模式,既在人们的交换中,双方都会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只有对等、互换,交换才能持续下去。
社会学家霍曼斯把这些归结为一个价值命题,既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人越有价值,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反之,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人没有价值,他就要避免这种行为。
当然,人们视之为有价值的东西或在交换中看重的东西并非全是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如感激、赞赏等。
我们也可以认为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存在一种交换关系。
父母抚养子女,期待年老时能够得到子女的照顾,子女幼时从父母处得到关爱,成年后以赡养老人作为报答。
但前者是更容易的,因为父母生养子女,更多的是出于生物学的本能,而子女赡养父母则是一种社会行为,尽管也有血缘亲情的力量,但更多的是出于道德压力和责任感。
这种亲情关系的不对称造成了交换关系的不对等,而交换时间上的跨度也使老年人处于不利的地位。
从子女出生开始,父母就为抚养子女并使其接受教育而竭尽全力,在农村最重要的开支就是为儿子盖房子和娶媳妇,当儿子结婚后,父母毕生的积蓄甚至借来的债务都成了年轻夫妇的个人财产,而老人只能靠几亩薄田度日。
老人在最需要回报和给予的年龄却因为没有了可交换的资源而处于被动的地位,使他们利益常常得不到保障。
这种情况在中国农村的民事习惯中是天经地义的,也是相当普遍的。
家庭养老的局限性给农村养老带来的问题严重地干扰了农村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安宁和稳定,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带来了负面效应,因此必须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二、中国农村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发展趋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和农民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解决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养老问题。
因此,中国农村未来的养老方式,应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养老的社会化体系。
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二是老年生活照料体系,三是老年医疗保健体系,四是老年生活救济体系,五是老年精神生活体系。
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和各类相关的商业保险。
养老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采用个人、单位、国家共同出资的方式筹集资金为老人提供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
它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
只有逐步建立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国家民政部从1991年开始,在农村中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建立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原则是农民自愿,政府组织引导,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保险金的筹集是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建立个人养老保险金帐户。
由于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相互协调,特别是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滞后,使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工作十分困难。
预计大约在2020——2030年前后,既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第二阶段时,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才能相应建立起来。
随着农村日渐富裕,一些农民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商业养老保险,主要形式有银行推行的养老储蓄、保险公司推行的养老保险和地方组织推行的养老基金会等。
这也是未来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形式。
老年生活照料体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集中供养,既针对高龄老人和有特殊困难的老人,把他们集中在养老院、托老所等机构设施中,老人的生活起居完全由这些机构来承担,由老人及其家属提供一定的供养费用;二是分散供养,既以社区服务的方式专门组织服务人员到老人的家庭中,为老人提供定时、专项的服务。
在我国农村的老年生活照料体系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形式就是“五保”供养制度,这项制度是在1956年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它规定集体经济必须保障农村居民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者的吃、穿、住、医、葬(孤儿保教),规定供养的标准不低于当地一般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
农村改革以后,这种形式得以保留,供养费用主要从村提留、乡统筹中列支。
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五保”供养的人数、资金和水平会大幅度地提高。
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主要包括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等形式。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的合作医疗制度,为广大农民解决缺医少药问题起过积极的作用。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革削弱了集体经济,使农村合作医疗保健网络出现了“底破线断”的局面,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医疗状况恶化。
尤其是老年人“小病熬成大病,大病在家等死”的情况相当普遍。
近年来,旨在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等风险问题的新合作医疗正在兴起,目前覆盖率已经回升到10%以上,江苏、山东等发达地区的覆盖率已达50%——65%。
目前,新的合作医疗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农村老人的医疗保健状况也会得到逐步的改善。
老年生活救助体系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扶贫工作体现的。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
这项制度以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线标准,使生活水平低于保障线的农民都能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救助的对象当然包括无劳动能力也无生活来源的老人。
实施这一救助制度的资金基本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资金仅能保证救助对象最低层次的生活需要。
农村扶贫工作是在社会救济保证贫困户最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利用部分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的社会活动。
近年来,我国的开发式扶贫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这对农村贫困老人改善生活状况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老年精神生活体系在农村基本上是一块空白,和城市退休职工的精神生活内容相比,农村老人除了和睦家庭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以外,社区性的精神娱乐活动很少。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会逐步得到提高。
三、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现实选择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建立规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经济条件尚不成熟。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村人口众多,国家财力有限,近期农民的养老保障仍然要以家庭养老为主,逐步向社会化养老为主转变,这一转变可能需要几十年的长期努力才能完成。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应该等待经济成熟以后再去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在不超越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首先,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核心问题。
财政拨款无疑是社会化养老资金主要来源渠道,否则,这种保障就不具有“社会”性质。
国外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也都是政府税收,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任何一种社会保障制度都不会顺利建立和健康发展。
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在加强对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捐赠税等相应税种管理的基础上,开辟新税源,调节收入分配比例,加大财政性社会保障项目支出的比重。
当然,现阶段单靠国家财政解决资金问题,也是不现实的。
要广开渠道,采用多种形式来解决养老资金问题:一是建立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农村养老保障个人帐户。
既个人交纳的全部记入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
同时政府给缴费帐户适当补贴,使不缴费建帐户的农民认为失去政府补贴吃了亏,而自觉缴费。
二是建立雇主交纳养老保障金制度。
各级政府的工商部门和民政部门应联合制定法规条文,强迫非农企业的雇主在雇佣农民时必须为他们在当地有关部门建立个人养老保障金帐号,否则,不允许营业。
帐号可以随人走,不同的雇主连续不断地为帐号存入养老金,待帐号主人年老时享用。
三是国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