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对盐碱地的改良措施解读
盐碱地改良十措施
盐碱地改良十措施盐碱不仅破坏土壤结构,而且对农作物的危害也相当严重。
要想夺取农作物的稳产高产,优质高效,改良盐碱地势在必行。
实践证明,改良盐碱地必须采取如下十项措施:1、整地深翻法。
首先削高垫底,通过平整土地减轻盐碱危害:然后深耕晒垡,切断毛细管,提高土壤活性,以及肥力和土壤的通透性能。
这样有利于耕作蓄水,但在深翻碱地时,春宜迟,秋宜早,以保作物全苗。
2、增磷解碱法。
中等碱地,虽然出苗整齐,采用增磷解碱致死。
改良此类碱地,采用增磷解碱法较为适宜。
每亩碱地施过磷酸钙90〜100kg(最好与有机农肥堆沤后混施,施基肥沟撒效果最佳)。
然后深耕耙平。
由于磷肥呈酸性,大量施人碱地后,可达到酸碱中和,减轻碱性.增加产量之目的。
3、增施有机肥料。
碱性较轻的盐碱地,虽然能成苗,但作物长势不好,产量低.品级差。
此类土壤可采取增施有机肥料(即:农家肥)的方法去改良。
如:大量投入人粪尿、绿肥、饼肥、畜禽粪便、秸秆、麦草肥以及混合沤制的肥料,也可大大减轻碱害。
4、锄地刀坑法。
碱地作物出现滞长时,不宜平锄、浅锄,而应早锄,适当深锄刀坑(址碱性下沉),这样可以降低碱地危害程度,促进农作物正常生民发育5、沟种抗碱法。
每隔 1 米左右并排犁三犁,两边各翻一犁,用铁锹把沟中碱土起出,形成一条小沟,然后把有机肥料于磷肥堆沤的混合肥料施人小沟内,再顺沟浇水,同时还要注意中耕破除板结,最后播种农作物。
这样既能迫使碱害下沉,又能起到增磷解碱和压碱改良土壤的作用,大大减轻盐碱危害。
6、选用抗碱作物法。
可选种棉花、苜蓿、油葵、高粱、大豆、玉米、葡萄等抗碱等作物品种,从而减轻盐碱危害,确保作物增产丰收。
7、挖坑填沙法。
俗话说:“碱地铺沙,旺发庄稼。
”对于盐碱比较严重的土地,最好按照行距、株距挖坑(挖坑深度一般为20〜25cm左右)将坑内的盐碱土壤超出后.再填进沙土后,待雨后或浇水后再进行播种。
如此轮换挖坑填沙二三年.即可彻底把盐碱地改良过来,免费盐碱继续危害。
盐碱地改良方法范文
盐碱地改良方法范文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较高盐分和碱性物质的一类土地,由于盐碱土壤对植物生长不利,因此对盐碱地进行改良是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盐碱地改良方法。
1.水分调控:盐碱地多由于地下水位较高造成,因此有效的水分调控是盐碱地改良的基础。
通过合理排水、引水和灌溉,控制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的浓度,减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土壤改造:土壤改造是盐碱地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添加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改变土壤中的pH值和离子浓度,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从而改善盐碱土壤的适宜性。
3.盐土梯田种植:盐土梯田是一种有效的盐碱地改良方法。
通过建造梯田,不仅可以利用地势差将水分进一步淋洗淹没盐分,还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增加土壤湿度和降低土壤温度,改善盐碱土壤环境。
4.中粮改良:中粮改良是一种注入硫酸氨进行中和反应的方法,通过改变土壤的酸碱性,降低土壤的盐分浓度,促进盐分的排除和土壤结构的改善。
同时,中粮改良还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和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
5.生物改良:生物改良是一种天然、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盐碱地改良方法。
比如利用植物的特殊耐盐碱能力,种植耐盐碱植物来改良盐碱土壤;或者利用根际微生物,通过固氮和分解有机物来改善土壤质地和养分循环。
6.化学改良:化学改良是一种利用化学草药和土壤改良剂改善盐碱地的方法。
比如利用石灰、石膏等添加剂来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和离子浓度,减少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的含量。
总之,盐碱地改良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
而且,选择合适的改良措施要根据盐碱土壤的具体情况和改良目标来确定。
因此,在实施盐碱地改良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改良方案,确保改良效果的最大化。
盐碱地改良的方法与措施
盐碱地改良的方法与措施
盐碱地是一种土地类型,其含盐量、碱性较高,导致农作物难以
生长。
为了使这些土地可以利用起来,就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和措施对
盐碱地进行改良。
一、去盐法
1.灌溉法:利用地下水建成水井,用淡水灌溉盐碱地,将有害盐
分冲刷到土深层,通过排水处理或自然蒸发等方式排除,从而使得土
壤的含盐量降低,逐渐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状态。
2.堆肥法:通过将农业废弃物、畜牧粪便等有机物进行混合堆肥,让土壤充分吸收有机质和肥料等营养物质,从而中和土壤中多余的盐分。
二、改土法
1.石灰改良法:在盐碱地表层撒上一定量的石灰,以中和土壤中
过多的碱性物质,降低土壤的碱度,从而改良土壤的性质,为作物生
长提供更为友好的生长环境。
2.植物修复法:选择适应盐碱环境的植物,通过自然生长或人工
种植等方法,让这些植物的根系对土壤进行修复。
例如,沙地柿等植
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并将其储存在体内。
三、防盐法
1.排盐渠道法:在盐碱地周边或下游建立排盐渠道,收集来自上
游的盐水并按常规排除其中的盐分,从而预防其反向流入盐碱地,保
护适龄农作物。
2.防渗隔离法:通过建立道路保护带或隔离地理屏障等措施,有
效限制盐碱地中过多的水分和钠盐等有害物质传播,以起到防盐作用。
综上所述,盐碱地改良措施众多,不同的方法可因地制宜,整合
运用也是可行的。
仅有一项方法难以解决盐碱化问题,我们需要多角
度入手,及时调整方案,才能让盐碱地变成宝贵的农耕土地。
盐碱地改良实施方案
盐碱地改良实施方案1. 引言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类和碱性成分含量高于作物生长所需的一种土壤类型。
盐碱地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和土地的可利用性。
为了改造和利用盐碱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土壤的质量,需要制定盐碱地改良实施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种可行的盐碱地改良实施方案,旨在解决盐碱地问题,提高土地的可利用性和农业生产能力。
2. 方案概述盐碱地改良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与评估;2.引入耐盐碱植物;3.施用有机肥料和改良剂;4.调整灌溉方式;5.合理管理和维护。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
3.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与评估首先,对盐碱地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和评估,了解土壤中盐分和碱性成分的含量以及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
通过土壤理化性质的评估,确定盐碱地的具体改良措施和实施方案。
4. 引入耐盐碱植物选择耐盐碱植物进行引种,以提高盐碱地的植被覆盖和抗旱能力。
常见的耐盐碱植物包括碱蓬、沙地碱蓬、盐豆等。
在引种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的植物。
5. 施用有机肥料和改良剂为了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土壤肥力,可以施用有机肥料和改良剂。
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物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性。
同时,可以添加改良剂来调整土壤的酸碱度和改善土壤通透性。
6. 调整灌溉方式盐碱地改良还需要调整灌溉方式。
由于盐碱地灌溉水源中含有大量的盐分,传统的灌溉方式容易导致盐分积累。
可以采用淋溶灌溉或滴灌等方式,减少盐分的积累,提高土壤的排盐能力。
7. 合理管理和维护在盐碱地改良实施后,需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维护。
包括定期监测土壤质量和植物生长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合理轮作作物,避免连作连种,防止土壤退化。
8. 结论盐碱地改良是提高土地可利用性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和评估,引入耐盐碱植物,施用有机肥料和改良剂,调整灌溉方式,合理管理和维护,可以改善盐碱地土壤的质量,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对盐碱地的改良措施解读
对盐碱地的改良、利用和预防灌溉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技术措施。
水利改良措施有: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至适宜深度;采用大定额灌溉,冲洗淋溶土壤盐分,并经排水系统排出灌区;引洪放淤,即将含有大量泥沙的河水引入地块,沉淀留下泥沙,并在排水时,带出原土壤中的盐分;在灌排系统完善的情况下种植水稻。
常用的排水方式有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竖井排水。
此外,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可有效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农业改良措施有:①合理耕作和施肥,即深耕、适时耘锄耙耱、平整土地和增施有机肥料等,可减少地面蒸发和表土返盐。
②化学改良,如对碱土施加石膏以改变土壤成分。
③生物措施,如种植牧草、轮作套种、选种耐盐作物和植树造林等。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河西耕地盐碱地和荒漠地的功能区划分、特点,确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方案,规范盐碱地治理的行为,保证有序的开发治理,控制盐碱地的增加,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
在查清我市现有盐碱地中、低产田形成主要原因,分布状况的前提下,在总结其它地区治理盐碱地的典型实例和分析试验示范中所取得的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针对我市盐碱地分区的自然特点,因地制宜分别先用以排水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
统一规划,连片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全面安排,分期实施,讲求经济实效。
二、规划原则本根据《关于开展河西地区内陆河流域盐碱地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现状年为2006年,近期水平年为2010年,远期水平年是2015年。
以实现我市农业生产任务目标,按2006—2010和2010—2015年两个阶段分期实施,前四年力求切实可行,后五年也要量力而行,并遵循以下原则:1、规划中的主要指标必须符合专业规划并加以以充实和完善。
2、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确定各项指标时把需要同可能有机结合起来考虑。
3、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不急于求成,要强调工程质量,重工程实效。
4、择优投入,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按国家和市、群众投入各半的比例分摊。
盐碱地治理技术措施
盐碱地治理技术措施盐碱地是指土地中盐分和碱分含量过高,超过作物生长的正常范围,导致土壤性质变差,影响作物的生产。
为了治理盐碱地,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以提高土壤质量,减少盐碱含量,恢复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1.水分调控水分是影响盐碱地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治理盐碱地时,需采取措施调控水分供应,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供应。
常见的水分调控技术包括灌溉管理、排水改良和土壤覆盖等。
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提高土壤湿润度,促进盐分溶解和淋洗;排水改良可以有效排除土壤中的盐分和碱分;土壤覆盖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减轻土壤盐碱化。
2.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治理盐碱地的核心措施之一、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有石灰石施用、离子交换树脂施用、硫酸处理、有机质施用等。
石灰石施用可以中和土壤酸碱度,减少酸碱盐的含量;离子交换树脂施用可以吸附土壤中的盐分,减少盐分的含量;硫酸处理可以将土壤中的碱性物质转化为盐分,降低碱性物质的含量;有机质施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能力。
3.盐碱地矫正盐碱地矫正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措施降低土壤盐碱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物理矫正包括淋洗和追肥等,通过冲刷和追肥来减少土壤中的盐分;化学矫正包括土壤石灰化和盐分中和等,通过施加化学物质改变土壤的酸碱度和盐分含量;生物矫正主要是指利用盐生植物和耐盐菌等生物修复技术,通过种植适应盐碱环境的植物来降低土壤盐分含量。
4.能源利用能源利用是治理盐碱地的一项重要手段。
常见的能源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利用和农业废弃物利用等。
太阳能利用可以通过温室管理控制温度和湿度,减少作物对水分和盐分的需求;生物质能利用可以通过将废弃植物、动物粪便等转化为能源,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肥料和能源;农业废弃物利用可以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质量。
总之,盐碱地治理技术措施包括水分调控、土壤改良、盐碱地矫正和能源利用等方面。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盐碱地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土壤环境。
盐碱地改良方法完整版
盐碱地改良方法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盐碱土的改良措施一、简介盐碱土是指土壤含有可溶盐类,而且盐分浓度较高,对植物生长直接造成抑制作用或危害的土壤。
从广义上讲盐碱土包括盐土、盐化土和碱土、碱化土。
但盐化土、碱化土仅处于盐碱化的初级阶段,在不同的土类如潮土、草甸土等类,属于其相应的亚类,故不包括在盐碱土纲中。
盐碱土是被分为盐土和碱土两个亚纲,其中盐土又被分为盐土、漠境盐土、酸性硫酸盐土、寒原盐土和滨海盐土等土类。
盐碱土一般又称为盐渍土,是盐土和碱土的总称。
我国盐土的分布地域广泛,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带和沿海地区。
除滨海地带外,其土壤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比值均大于1,也就是说盐渍发生的气候条件是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土壤及地下水中的可溶盐则随上升水流到达地表,经蒸发、浓缩而积累而地表,形成盐斑、盐壳及积盐层。
在西北内陆地区盐土呈大面分布。
碱土是由于土壤中含有较多的交换性钠离子而使土壤呈碱性反应的盐渍土。
碱土在我国的分半相当最北的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栗钙土区一直到长江以北的黄淮海平原潮土区,从东北松嫩平原草甸土到山西大同、阳高盆地、内蒙古河套平原到新疆的准格尔盆地,均有局部分布,地跨几个自然生物气候带。
我国碱土的总面积不大,且均呈零星分布,碱土常与盐土或其他土壤组合分布盐碱土主要分布在降雨量小于其蒸发量的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及受海水影响的滨海地区。
二、改良措施(一)工程措施1 沟渠排水。
据研究,当地下水深埋为~1.8m时,地下水蒸发量是深埋2.5m时的3~5倍,因此,在相同土壤条件下,地下水位越浅,蒸发量越大,土壤积盐越重。
所以针对地下水位过浅的盐碱土壤,通常会通过沟渠排水来降低地下水位。
(1)主干排水工程——如干排系统,应当是平行于潜水水力坡度,也就是平行于地面坡度,从而有利于排泄地表径流,如排洪、沥、涝水和农渠排水的地表排泄量;而未级固定的排水系统如农排,应当是垂直于潜水的水力坡度。
盐碱地改良实施方案
盐碱地改良实施方案盐碱地改良是指对盐碱地进行土壤改良、水分调控、植被治理等综合措施,以恢复其土壤生态功能,提高土壤质量,使其适于农业生产或其他人类活动的过程。
下面是一个关于盐碱地改良的实施方案,共计1200字。
一、盐碱地改良现状分析(200字)针对目标区域的盐碱地,首先要进行现状分析,包括土壤盐碱盐度、pH值、水分状况、植被情况等方面的调查与评估。
通过充分了解盐碱地的基本情况,可以为后续的改良方案制定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土壤改良措施(400字)1. 预除盐处理:通过淋洗、自然放水等方式,将土壤中的盐分冲洗出土壤剖面。
此外,可采用覆盖法,使用黑膜或覆土来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盐分的排出。
2. 添加有机物:有机物的添加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保育性,提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盐分的离子强度。
添加有机物的途径包括施加秸秆、农家肥、腐熟堆肥等。
3. 施用石膏:石膏中含有硫酸钙,能够与土壤中的氯离子结合生成不溶的硬石膏,从而降低土壤中的氯离子含量。
4. 深耕培土:通过深度犁耕、深翻土壤等方法,将表层的高盐土深度埋入土壤剖面,使盐分排至土壤深处,并破坏土壤盐分的连续性。
三、水分调控措施(300字)1. 改善排水系统:盐碱地多为湿润或半湿润环境,土壤排水能力较差。
因此,需改善排水系统,加快土壤中水分的排出,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积累。
2. 灌溉水质调整:在盐碱地改良中,合理调整灌溉水质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积累。
可利用地下水、河水或经处理的污水进行灌溉,避免使用含盐量高的地表水或含有大量化肥残留的水源。
3. 环境调控:通过种植适应盐碱环境的植物来调节土壤的水分含量,保持湿度适中。
如采用合理的间作栽培、遮荫措施等,提高盐碱地的水分利用效率。
四、植被治理措施(300字)1. 选用耐盐碱植物:根据盐碱度、水分状况等条件,选用适应盐碱环境的植物进行植被恢复。
如苦草、碱蓬、油麦菜等,这些植物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可有效改善土壤盐碱度。
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
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引言: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含量较高的土地。
由于盐碱地的存在,给土壤质地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因此,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以期为农田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淋洗法淋洗法是指利用水来冲洗盐碱地,将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冲走。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壤的盐碱度较低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的盐碱含量。
淋洗法的关键在于合理控制水的用量和冲洗的频率,避免造成土壤的二次盐碱化。
二、石灰施用石灰施用是一种常见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
石灰能够中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提高土壤的pH值,减少土壤中碱性物质的含量。
石灰施用的关键在于确定合适的施用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土壤呈碱性或过酸性。
三、有机肥施用有机肥施用是改良盐碱地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肥力,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透性。
同时,有机肥还能够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
四、土壤改良剂的应用土壤改良剂是指一类能够改善土壤性质和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常见的土壤改良剂包括石膏、腐熟的秸秆、腐熟的木屑等。
这些土壤改良剂能够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肥力,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透性,有助于降低土壤中的盐碱含量。
五、合理轮作和间作合理轮作和间作是一种可行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
通过合理设计不同作物的种植顺序和组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的积累,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轮作和间作还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抗病虫害能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六、水分管理合理的水分管理是改良盐碱地的重要措施之一。
过量的灌溉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上升,因此需要合理控制灌溉的水量和频率。
此外,还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排水措施,降低土壤中的盐碱含量,改善土壤的排水状况。
七、耐盐碱作物的种植耐盐碱作物是指对盐碱环境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植物。
通过种植耐盐碱作物,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环境。
盐碱地改良标准及方法
盐碱地改造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
具体的改良措施是:排水,灌溉洗盐,放淤改良,种植植物,培肥改良,平整土地和化学改良。
一、挖排水沟,确保排灌畅通开挖排水沟,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使旱能灌,涝能排,是盐碱地造林的基本要求。
在现场我们看到,每隔100米,就有一条深的排水沟,沟深米,沟宽至少米。
垄与垄之间,设置小的排水沟,沟深50厘米。
二、提前整地,降低盐分盐碱地造林,整地必须提前。
冬季2月份前做好整地、开沟工作,如能提前 1 -2年整地,效果更好。
四、采取措施避盐,确保林木成活林木栽植时,在树穴底部放有机肥和砻糠,阻止盐分上升,夏季在树盘覆草,以减少蒸发,防止返盐。
五、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适地适树是造林的通则,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是盐碱地造林成功的关键。
经过试验摸索,技术人员成功筛选出了金丝垂柳、重阳木、女贞、国槐、乌柏、黄连木、墨西哥落羽杉、中山杉、洋白蜡、杞木、海滨木槿等耐盐碱树种,目前在海防林建设中推广的树种主要有夹竹桃、重阳木、女贞、栾树、黄连木、金丝垂柳、金合欢、海滨木槿、墨西哥落羽杉等六、采取特殊养护措施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盐碱地造林,养护管理尤为重要。
沙壤土养分含量少,必须增施肥料确保林木生长。
但沙土保肥力差,养分易被雨水冲刷流失,因而宜采用多次施肥的办法。
技术人员结合整地工作,将有机肥施在根系周围,一般每年施肥四一五次。
施有机肥时,混合一定量的砻糠,可改良土壤结构排水系统布置(1)排水沟布置原则沿海滩涂开发整理一般采用明沟排水系统。
排水沟一般布置在地面较低部分,或利用天然沟道,以便承泄更多的地面水和地下水。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建设规模,项目区内一般布置2〜3级固定排水明沟,即农沟、斗沟,当项目区面积较大时,可选择布设支沟。
各级排水明沟宜相互垂直布置,排水线路宜短而直。
滩涂地区排水沟一般通过排水闸排向海洋。
外河水位(海水位)有周期性的涨落,排水沟应根据水位变化,尽量采用自排方式。
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
盐碱地改进技术措施一、排灌结合,以水治碱排水措施,主要有开沟排水、井灌井排。
开沟排水,主要在盐碱较重,地下水位浅、排水有出路的地区,可建立排水系统,排水沟深度应在1.5米以上,有利于土壤脱盐和防止返盐。
井灌井排,是利用水泵,从机井内抽吸地下水,以灌溉洗盐。
同时,也可降低地下水位, 使机井到达灌溉、排水的双重作用。
井灌井排措施适用于有丰富的低矿化地下水源地区。
据有关单位测定,每亩灌水40〜50立方米水,土体脱盐率达38.5%。
作为一个生长周期的井灌井排,0〜20厘米,土层脱盐率为60%〜88%。
井灌井排,结合渠道排水,在雨季降临时抽咸补淡,腾出地下水占有的空间,能够增加汛期入渗率,淡化地下水,有效防止土壤内涝,加速土壤脱盐。
二、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三、合理施用化肥盐碱地施用化肥,应防止施用氯化钱和碳钱生理碱性肥料,可施用硫钱和过磷酸钙。
四、合理耕作,用改结合1•平田整地,消灭盐碱。
防止盐分向高处集中形成盐斑。
平田整地要因地制宜,划小畦灌溉,重度盐化土要先刮结皮,再平整。
2.深耕晒堡、切碎坷垃。
3.选种耐盐作物,躲盐巧种。
不同作物耐盐程度不同,如甜菜>向日葵〉棉花〉玉米〉小麦〉谷子。
根据耐盐程度不同的作物选种,适时播种,深播浅盖,开沟播种,躲盐巧种,以利保全苗。
4.地膜覆盖可以增温、保墻,抑制盐分上升。
5.铺沙改碱,降低容量,增加孔隙度,调节土壤水、月巴、气、热, 减少土壤返盐。
五、生物措施1.种植绿肥作物。
据试验,亩产鲜绿肥1914〜2333公斤,当年返压。
第二年,土壤0〜20厘米土层含盐量降低0.112%〜0.148%,有机质提咼0.11%〜0.29%。
2.植树造林。
盐碱地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实现方田林网化,可降低风速,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地面蒸发,减轻土壤返盐,稳固和发挥水利工程效益,提高防涝排盐效果。
六、化学改进重度盐碱地,除采用农业、生物和水利措施外,还应配合施用石膏、黑矶和磷石膏、醋渣、糠醛渣等化学改进物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案
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案
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过高的土地,这种土地往往无法正常种植农作物,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因此,如何改良盐碱地土壤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几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案。
1. 淋洗法
淋洗法是一种常见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通过在盐碱地表面反复淋洗清洁水,将土壤中的盐分冲刷出土层,逐渐降低土壤盐碱度。
淋洗后,需要进行排水处理,防止盐分沉积在土壤中。
2. 石灰改良法
石灰可以中和土壤中的碱性物质,提高土壤的pH值,从而改善盐碱地土壤的
肥力和透水性。
在盐碱地中添加适量的石灰,可以有效改良土壤,为后续种植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 有机物添加法
有机物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效果,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质量。
在盐碱
地中添加适量的有机物质,如腐熟的有机肥料、秸秆等,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盐碱地土壤的恢复过程。
4. 应用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土壤改良方法,可以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资
源改善盐碱地土壤。
例如,通过种植耐盐碱植物,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利用盐生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盐分等,都可以有效改良盐碱地土壤。
综上所述,盐碱地土壤改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改良方法,结合具体土壤状况和环境条件进行选择。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将盐碱地转化为肥沃的耕地,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盐碱地补救方法
盐碱地补救方法
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盐量过高,导致土壤碱性增加,影响作物生长和发育的一种土地类型。
盐碱地的治理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盐碱地补救方法。
1. 施用石灰
盐碱地土壤的碱性较高,而石灰可以中和土壤的酸碱度,降低土壤碱性,使土壤逐渐恢复酸性或中性。
适量的石灰施用可以促进土壤中盐分的分解和沉淀,从而减轻盐碱地的污染。
2. 施用腐熟有机肥
腐熟有机肥不仅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从而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加速盐分的分解和转化。
3.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可以改变盐碱地的环境条件,增加土壤的覆盖力和固土性,从而降低土壤的蒸发和汇出盐碱分的速率。
同时,树木的落叶和枝条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增加土壤的肥力。
4. 利用地下水资源
在一些盐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较低,可以作为灌溉水源。
通过灌溉地下水,可以降低土壤中盐分的浓度,提高土壤的湿度,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以上是盐碱地补救方法的一些介绍,这些方法的实施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土壤和作物类型等因素,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盐碱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盐碱土壤改良技术措施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人类需要越来越多的土地用于耕种。
然而,很多土地都存在盐碱化问题,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不断探寻盐碱土壤改良技术,以期使这些土地重新变得肥沃多产。
本文将介绍盐碱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一、土壤盐分含量测定首先,需要掌握土壤中的盐分含量情况。
在对土壤进行改良前,必须对土壤进行测试,以便确定最佳的改良措施。
一般可以通过掌握土壤电导率(EC值) 和食盐含量(Na值)来评估土壤的盐碱化程度。
测定结果可以帮助农民或专业团队有计划地制定改善方案。
二、排水由于许多地方的土壤盐碱化严重,这是因为土壤太潮。
而多余的水分会增加土壤的盐分含量,从而加剧盐碱化问题。
因此,排水是盐碱土壤改良计划的第一个环节。
建立强有力的排水系统可以将过量的水分引出,降低土壤的盐分含量。
三、施用有机肥料人造氮肥和化学肥料在改良土壤时也非常有效。
然而,这些肥料并不是最佳选择,因为它们会增加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与此相反,有机肥料则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试想,当你施用有机肥料时,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可以增加土壤的健康度,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
四、酸碱度调整对于过于酸性和过于碱性的土壤,可以使用草酸、硫酸等调整其酸碱度。
调整酸碱度有利于减少土壤中不良物质的集聚。
五、种植盐碱耐受性作物可以选择适应盐碱土的农作物,比如杏花村的草,盐碱选择性强,承受较高的盐碱度;白花菜,对盐碱环境适应性强是效果比较好的方案。
这种方法是较长期的工作,但是对于盐碱土地问题,这是根本的解决方案。
六、配合施用化学剂在改良盐碱土方案中,还可以使用化学剂,比如硼酸,铁锤,来提高土壤的改良效果。
这段时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化学剂使得盐碱土壤改良变得更加容易和可行。
综上所述,改良盐碱土的技术措施有很多,从排水到有机肥料和种植盐碱耐受作物,有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用。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根据具体需求和预算等因素做出权衡,才能实现改善的效果。
对盐碱地治理的措施
对盐碱地治理的措施
解决盐碱地问题十分重要,为了保障生态平衡、促进农耕良性循环,社会各界应当为治理盐碱地尽一份力。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主要有三个层面的举措,首先是改善土壤,要有效的减少盐碱地的土壤中盐分的浓度,这可以通过把新土壤添加到病地上,以及循环利用病地山地落差来改良土壤质量;其次是科学耕种,耕整有序耕作,以及合理施肥和深耕来促进植物生长,这也是一个有效的一个措施;最后,充分利用盐碱地的资源,在现实中大多数采取的是将盐碱地可视为游乐场地或者村庄经济建设之用。
当然,治理盐碱地还有很多可以采取的措施,如结合自然地理、地理过程、human ecology等学科重点开展科学治理,有效利用及管理原生态环境,及早发现和纠正环比问题、控制土地权益结构和实施多种形式的经济投入等等,这些都可以做出有效的治理。
总之,治理盐碱地是一个系统性的、多学科交叉的有机整合,在全面解决盐碱地问题上更加重要,是社会各界应当努力的方向之一。
盐碱地土壤改良措施及效益分析[Word文档]
盐碱地土壤改良措施及效益分析关键字:盐碱地,土壤改良,措施,效益,分析盐碱地土壤改良措施及效益分析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所谓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过量可溶性盐类的土地,不适合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生长,文章以盐碱地的形成原因为出发点,对盐碱地土壤质量改良措施进行了阐述,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对盐碱地土壤改良的效益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盐碱地;土壤改良;效益1、前言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土壤中的含盐量与盐分的组成也有差异。
因此,为了达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应该根据各地的自然经济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土壤中的含盐量与盐分的组成也有差异。
因此,为了达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应该根据各地的自然经济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
2、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土壤盐渍化分为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两类。
其中不受人为影响,自然发生的土壤盐渍化为原生盐渍化;而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壤盐渍化为次生盐渍化。
其形成的实质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停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合理的灌溉等人为措施也能使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盐类在地表层积聚,从而形成次生盐渍化,人为的形成盐碱地;在海滨地区,由于常驻海水侵渍.形成盐碱地含盐的地表径流。
也能形成盐碱地。
3、盐碱地土壤质量改良措施3.1完善以排为主、灌排结合的水利技术一是采用适合的排水措施如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等,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将多余的积水排出灌区外。
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区域脱盐和土体脱盐。
通过工程措施,有效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从而抑制土壤返盐,提高自然降水和人工灌溉的脱盐效果,增强土地抗涝性能。
3.2化学改良措施采用农业、生物及工程改良措施,对轻度、中度盐碱化土壤是有效的,但对重盐碱化以及苏打化和碱化土壤还要配合施用化学改良剂,才能收到较好的改良效果。
盐碱地改良方法
盐碱地改良方法盐碱地是指由盐碱化作用而形成的土壤,多分布于河谷、湖泊内部或干涸河流中,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土壤类型。
盐碱地的改良主要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善其物理性质、生物化学性质和生态环境,提高其农业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
一、改良思路1、物理性改良:物理性改良指的是采取物理方法,例如去除地表的盐碱质,进行减盐碱的工程,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改善土壤水分供应状况。
2、生物化学性改良:生物化学性改良指采取生物化学改良方法,如改变土壤pH值,减少土壤盐分,改变土壤溶解有机物含量,改善土壤生物化学性质,达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3、生态环境性改良:生态环境性改良指的是采取生态技术改良,如植物排碱技术、浅水湿地建设、植物植物培育技术等,以最大程度地改善盐碱地土壤环境,达到植物生长的最佳状态。
二、改良技术1、去除盐碱质:在去除地表的盐碱质技术方面,可采用以水淋淋浸法为主,加上淋澄、氧化、硝化、蒸化等一系列技术来深层次去除地表的盐碱,或利用化学和物理方法去除盐碱;另外,也可以利用生物的方法,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去除土壤中的盐碱质,使其达到改良的效果。
2、土壤减盐技术:土壤减盐技术是一种比较新的改良技术,主要是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改良手段,以减少土壤盐分含量,促使水分对地表及深层土壤的分布,使盐碱地土壤的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3、植物植物性改良:植物植物性改良是一种利用适应性植物改善土壤质量的技术,主要方式有植物技术、培育技术、分布技术和植物护理技术等。
选用的植物要具有耐盐碱性,可以把土壤中的盐碱质净化、耗散减少,同时大量吸收水蒸气,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改良效果盐碱地改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1、改善土壤物理特性:通过土壤减盐改良技术,可以调整土壤的湿度、比重、表观密度、气孔容量等基本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吸收性,使其更适宜作物生长。
2、改善土壤化学特性:通过土壤减盐技术及植物排碱技术,可以改善土壤的化学特性,增加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物、腐殖质含量,改变土壤pH值,以提高土壤的生物生产能力。
谈盐碱地土壤改良(全文)
谈盐碱地土壤改良(全文)所谓盐碱土也叫盐渍土,是指土壤中含有过量可溶性盐类的土地,包括盐土和碱土两种性质不同的土壤。
所谓盐土,主要是指土壤内含有过量水溶性盐分的土壤,多属中性盐,呈碱性反应,DH值在7-8之间。
所谓碱土,主要是指土壤中含水溶性的碱性盐,呈较疆的碱性反应,oH值在8.5以上。
盐渍化土壤由于盐分多.碱性大,使土壤腐殖质遭到淋失,土壤结构受到破坏,表现为湿时黏,干时硬,土表常有白色盐分积淀,通气和透水不良,严重的会造成植物萎蔫、中毒和烂根死亡,所以必须对盐碱地进行土壤改良。
1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土壤盐渍化分为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两类。
其中不受人为影响,自然发生的土壤盐渍化为原生盐渍化;而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壤盐渍化为次生盐渍化。
其形成的实质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停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合理的灌溉等人为措施也能使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盐类在地表层积聚,从而形成次生盐渍化,人为的形成盐碱地;在海滨地区,由于常驻海水侵渍.形成盐碱地含盐的地表径流。
也能形成盐碱地。
2盐碱地对植物的危害2.1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盐土中含有过多的可溶性盐类,可提高土壤溶液的渗透压,从而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使植物根系及种子发芽时不能从土壤中吸收足够的水分,甚至还导致水分从根细胞外渗,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
2.2伤害植物组织土壤含盐量过高,尤其是在干旱的季节,盐类集聚表土常伤胚轴,其伤害能力以碳酸钠和碳酸钾为最大。
在高pH值下,还会导致氢氧根离子对植物的直接伤害。
有的植物体内集聚过多的盐,而使原生质受害,蛋白质的合成受到严重的阻碍,从而导致含氮的中间代谢物的积聚,造成细胞受害。
2.3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由于钠离子的竞争,使植物对钾、磷和其它营养元素的吸收减少,磷的转移也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盐碱地的改良、利用和预防灌溉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技术措施。
水利改良措施有: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至适宜深度;采用大定额灌溉,冲洗淋溶土壤盐分,并经排水系统排出灌区;引洪放淤,即将含有大量泥沙的河水引入地块,沉淀留下泥沙,并在排水时,带出原土壤中的盐分;在灌排系统完善的情况下种植水稻。
常用的排水方式有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竖井排水。
此外,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可有效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农业改良措施有:①合理耕作和施肥,即深耕、适时耘锄耙耱、平整土地和增施有机肥料等,可减少地面蒸发和表土返盐。
②化学改良,如对碱土施加石膏以改变土壤成分。
③生物措施,如种植牧草、轮作套种、选种耐盐作物和植树造林等。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河西耕地盐碱地和荒漠地的功能区划分、特点,确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方案,规范盐碱地治理的行为,保证有序的开发治理,控制盐碱地的增加,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
在查清我市现有盐碱地中、低产田形成主要原因,分布状况的前提下,在总结其它地区治理盐碱地的典型实例和分析试验示范中所取得的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针对我市盐碱地分区的自然特点,因地制宜分别先用以排水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
统一规划,连片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全面安排,分期实施,讲求经济实效。
二、规划原则本根据《关于开展河西地区内陆河流域盐碱地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现状年为2006年,近期水平年为2010年,远期水平年是2015年。
以实现我市农业生产任务目标,按2006—2010和2010—2015年两个阶段分期实施,前四年力求切实可行,后五年也要量力而行,并遵循以下原则:1、规划中的主要指标必须符合专业规划并加以以充实和完善。
2、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确定各项指标时把需要同可能有机结合起来考虑。
3、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不急于求成,要强调工程质量,重工程实效。
4、择优投入,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按国家和市、群众投入各半的比例分摊。
5、规划效益计算按静态分析,水利净效益分摊系数采用0.6。
6、同灌溉渠系和田间工程配套等专业规划紧密结合。
第二节治理标准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结合我市现状,对这次规划分了初治和高治两个标准如下表。
现将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初治应同高治紧密结合,并为高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经济条件富裕的乡镇,最好一次高治到位;在经济条件困难的乡镇,先进行初治,然后再进行高治。
初治、高治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尽量减少由初治到高治的重复工程投资。
二、产量标准。
经调查以我省主要农作物小麦为准,产量水平:中产>350㎏/亩;高产>450㎏/亩盐碱地治理标准表标准等级初步治理高标准治理工程要求田间灌排工程尚未配套齐全,仅有一定的除涝、改盐增产作用。
田间灌排工程已配套齐全,具有显著的除涝、改盐增产作用。
改盐标准不能控制地下水们位在临界深度以下,尚有返盐缺苗现象30~50% 可以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已无返盐缺苗现象.产量标准达到当地中产水平(按分区提出) 达到当地高产水平(按分区提出)三、盐化指标。
在1m厚土层内全盐含量:轻度盐碱地0.4~0.7%;中度盐碱地0.7~1.2%;重度盐碱地1.2%以上。
四、改良碱化型盐渍地的标准,可参照代换性钠初治≤15%,高治≤10%或在土壤中镁钙比值初治<3,高治第三节治理措施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水利工程措施与综合措施的关系,国内外的经验证明,治理盐碱地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但是水利工程措施是先导,是基础,因为“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没有水字当头,即使搞好了其它措施也收效甚微,且难以巩固。
兴建排水系统是综合治理措施中的关键措施,也是综合治理盐碱地的前提。
如果水的问题解决了,其它措施跟不上,单产不高,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要采取经济可行的有效的水利措施,综合治理,保证治理效果,充分体现水利措施的作用,因此,本次规划采取的治理措施是以水利工程措施为基础,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排水工程排除土壤及地下水中的盐份;控制地下水位,不使土壤返碱;调节区域水文状况,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
同时,结合采取农业措施、生物措施、田间管理措施和化学措施等。
根据我市盐碱地的成因,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治理措施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治理。
一、水利工程措施1、排水出路排水首先要解决出路。
根据玉门市地形、地貌、水文、水流方向,排水向北排入低洼荒漠地带。
2、明渠工程明渠排水一次性投入较低,收效快,但占地多,土方工程量大,由于排水沟一般很深,沟道边坡含水量高,边坡容易滑塌,沟道淤积严重,因此一般边坡陡于1:2的沟道,必须采取生物和工程防护措施固坡。
同时管理养护要求高,维修需要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所以明渠排水以在边坡土质较好不易滑塌,地下水位相对低一些的地段上和人少地多的地方采用。
如:采用明渠排水时,沟道级数视排水渠的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毛、农、斗、支、干沟都齐全。
在地下水流不畅,水质较差、盐碱较重,同时还有洪涝危害的平川的坡地及二级台地上,为了兼顾排洪、排涝排盐和控制地下水位,就需健全干、支、斗、农、毛配套的深沟排水系统。
同时,根据灌区土质情况一些地方在田间布置浅沟,骨干排水沟则采用深沟。
3、暗管排水暗管排水是利用管道集流排水,既可解决深沟占用耕地多,排水沟道边坡容易坍塌堵塞的问题,也可利用机械开挖铺设管道。
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高标准治理盐碱地的目的。
管村先用硬塑料抗酸水泥管、混凝土管等。
暗管排水系统质量好,维修养护费用少,使用寿命长、治理一片成一片,治理增产效果好,但是一次性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是我市高标准治理次生盐碱中、低产田的争取方案。
4、暗管明沟结合排水这种形式选用于地下水位较高,耕地土壤粘土含量大,劳动力少的地方,如赤金镇。
一般为干、支明沟排,斗渠发下几级暗管排水,克服了明沟暗管两者的缺点,适合我市市情,是这次规划主要采用方案。
5、竖井排水一般适用于井灌区和河滩地。
打井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和洗盐,既淋洗了土壤表层的盐份,同时也能降低地下水位,一举两得。
如果抽排的井水不利于灌溉,则可将抽排的井水集中到明沟流入选定的排泄区。
另外,井排灌还可与明沟相结合,组成一个灌排系统齐全的稳产高产灌区。
实行地上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统一调节控制,成为一项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有效措施。
井排措施一般在土壤透水性较好的地方采用。
其井的布置形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在一定面积上要排水时,就均匀地布置或梅花形群井,以降低整个面积上的地下水位;二是如遇到地下水有补给来源的地方,又需要截断来流时,可呈线形布置。
二、农业措施1、平田整地。
平整土地可以消灭局部洼坡积盐的不利因素,使水份分布均匀下渗,提高降水淋盐和灌溉洗盐效果,可有防治土壤斑状盐渍化。
2、深耕深翻。
深耕深翻有疏松耕作层,破除犁底层,降低毛管作用,并能提高土壤透水性保水性能。
因此,对盐碱地深耕深翻后,可以加速土壤淋盐,抑制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蒸发,防止底层盐分的向上运行而导致表层积盐。
3、增施有机肥料。
合理施用农家肥,以肥改盐是增加土壤有机质达到改良和培肥的措施。
这不仅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保蓄性,减少土壤蒸发,还可促进淋丰田,抑制返盐,加速脱盐。
4、客土压碱。
客土就是换土,客土能改善盐碱地的物理性质。
有抑盐、淋盐、压碱和增力。
土壤肥力的作用。
可使土壤含盐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
5、压砂改良。
盐碱化程度较轻的土壤,每公顷拉50-70立方米砂土,掺入耕层,防止返盐。
三、生物措施1、调整农业结构。
目前,盐碱地区农业结构中,林、牧业占的比重较小,不利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地多人少的地方,可集中力量种好基本农田,利用旱薄田植树造林,种植绿肥牧草,通过发展林业、畜牧业增加肥源,为培肥地力创造条件。
2、因地制宜布局作物盐碱地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方式,要符合盐碱地特点,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用耐盐、耐瘠薄、耐干旱的作物种类和品种,以利恢复和提高地力。
选种耐盐作物:大麦、棉花、甜菜、向日葵以及草木樨、田菁等绿肥作物,均比较耐盐,可在盐碱地上适当种植,并在种植过程中继续改良土地。
四、化学改良措施碱土因含有碱性盐类如重碳酸钠、碳酸钠,直接危害作物生长;或因土壤复合体代换性钠含量高于15%~20%,造成土壤结构破坏,通透性降低等,需要进行化学改良。
最常用的是施用石膏(硫酸钙),使钙离子代换钠离子,变碱土为含硫酸钠的盐土,再经过灌溉冲洗得到改良。
有些地方施用糠醛渣,也取得一定的效果。
每公顷施石膏15吨左右,做基肥一次施入,也可结合当地实际重点施在耕地碱斑的改良土上。
第四节防止措施对盐碱地来说,防是前提,治是基础,对现有的盐碱地主要是治理,同时也要防止继续发展扩大,未出现次生盐碱地的灌区则主要是防止。
其具体措施有:1、今后新建灌区在规划设计中,先应该把排水工程列入计划,同等对待,排水工程可分稍后施工,防止有灌无排的现象,防止次生盐碱地的产生。
2、大力推行增产灌溉技术,提高现有灌区渠道的防渗能力,有效降低地面水位,增加产量,严防在现有的灌区再产生次生盐碱地。
3、重视和加强现有排水工程管理。
新建排水系统工程时要为管理创造条件,如明确管理组织机构,修建管理设施划给一定生产生活用地,划定干、支沟两侧保护区等。
4、新建盐改排水工程时要同时把灌溉系统的改建一并考虑,防止出现排水畅通而灌溉不便的新问题。
5、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这是预防灌溉土地次生盐碱化的一条成功经验,通过渠灌区水盐动态的监测预报,可及时掌握土壤次生盐碱化发展的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
第四节近期规划任务近期规划目标是:采取集中连片治理,治一片收效一片,到2010年四年间治理盐碱地万亩,其中:初治万亩,提高万亩;高治万亩。
(见附表)第五节远期规划任务远期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在巩固近期治理面积达到中、高目标的基础上,再治理盐碱地万亩,其中:提高万亩,高治万亩。
(见附表)将可利用和碱化土壤转变为宝贵的土地资源,为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多做贡献,并在盐碱土壤改造方面走出一条高效、经济、简便、易行的新路,发挥更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