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歌剧中的合唱
意大利歌剧三杰:普契尼罗西尼威尔第
卓阿基诺·罗西尼〔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生于意大利贝萨洛。
他十岁师从蒂塞学和声,后在波伦亚音乐学院跟马太学对位。
罗西尼受作为歌剧演员的母亲的影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
十年后他所作的《塞维尔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它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
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他并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
1829年罗西尼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并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起到了推进作用。
在罗西尼所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除《塞维尔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外,还有《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以及正歌剧《奥赛罗》、《摩西》等。
居塞比·威尔第 Giusep 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曾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
1842年,因歌剧《纳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
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
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及《法尔斯塔夫》。
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歌剧中的合唱
歌剧中的合唱合唱作为歌剧音乐的一种形式,有其特殊的表现功能,从审美意义上说,合唱的音响组合、和声织体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一曲曲深沉优美的合唱歌声令人难以忘怀。
许多歌剧舞台上的合唱音乐,作为音乐会的重要曲目,激荡着听众的美感。
歌剧中的合唱,其主要作用可大致概括如下:一、风俗背景与特定气氛在许多歌剧中,只是作为风俗性场面的描绘,例如斯美塔那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中那借农民和村姑在小酒馆空地上的迎春合唱。
和《丑角》中,列昂卡伐洛用看热闹的人们互告“黄昏钟声响”的歌声,还有比才的《卡门》中为斗牛士进场时安排男女老少看客的欢迎歌声等等均属场面气氛的渲染和烘托。
…合唱有时会被作曲家用于一剧或其中一幕之始,像一道布景似地排开在舞台上。
这是为带出规定情境的气氛而布局的。
例如:瓦格纳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第一幕幕启正是卡塔琳娜教堂四座高唱众赞歌,在这个情景上开始了它的故事。
威尔第《游吟诗人》第二幕一开始就是满台演员围着火焰唱起《铁砧合唱》,它把人们带到比斯凯山谷的吉卜赛人营地。
这些合唱往往以强烈的特定色彩、气氛而取胜。
但在许多歌剧作品中,这种合唱往往不仅仅是特定气氛的刻画,而且间接地衬托出主人公的品格或心态。
如威尔第《奥赛罗》中一开始就是一场描绘暴风雨的合唱,奥赛罗在暴风雨平息后登场,这就暗示了他具有威慑天地的力量。
普契尼《蝴蝶夫人》第二幕中巧巧桑穿上结婚时的礼服,怀着幸福的期盼,等待平克尔顿的归来。
她在月光下凝视前方,直至黎明时分。
这时远处传来了渔夫哼唱的号子,衬托出已经苦等一夜的巧巧桑是多么的痴情。
这感人的背景式合唱也反映了作曲家本人对巧巧桑不幸命运的同情。
歌剧中的音乐,包括合唱,是作曲家的喉舌,它可以直接表达作曲家对剧中人所持态度和感情,例如格林卡的《伊凡·苏萨宁》终场合唱《光荣颂》就表现了作曲家对伟大爱国者的崇敬之情。
在19世纪的歌剧中,这些背景式的合唱还经常与主人公交流,参与剧情的发展。
影片中歌剧鉴赏《曲与泪》
影片中歌剧鉴赏《曲与泪》电影《曲与泪》是由皮耶·格雷索主演,拉法耶罗·马塔拉佐导演的表现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一生的传记电影。
片中听到威尔第谱写的一些著名的、最令人喜爱的咏叹调、进行曲和变奏曲。
片中塑造了主人公才华横溢、知识渊博的形象。
影片《曲与泪》以倒叙的方法记录了威尔第从第一部歌剧诞生至最后一部歌剧完成的整个过程。
当威尔第去世前躺在病床上追忆自己一生的音乐生涯时,时间回到了1839年。
这一年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贝尔托》获得很大成功,上演这部歌剧的斯卡拉剧院经理梅雷利,委托威尔第谱写喜歌剧《一为主王》,但由于恩妻爱子相继故去,心绪不佳,创作失败。
威尔第的第三部歌剧《纳布科》在斯卡拉剧院上演,取得巨大成功,威尔第一举成名。
剧中合唱《飞呀,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被公认为象征意大利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的民族战歌。
《纳布科》演出之夜,米兰城甚至出现“威尔第万岁”的标语。
剧中女主角扮演者朱塞平娜·斯特莱尼,于1859年成为威尔第的第二任妻子。
继《纳布科》之后,又谱成《伦巴底人》与《欧那尼》等`13部歌剧。
自1851年起相继完成《弄臣》《游吟诗人》与《茶花女》三大歌剧杰作,威尔第成为闻名欧洲的“意大利歌剧大师”。
这期间,他还谱写了《吹响号角》等艺术歌曲,对意大利人民争取自由与统一祖国的正义斗争起到了重大作用。
威尔第的晚年时期,正是瓦格纳影响遍及欧洲之时。
面对瓦格纳歌剧渗透的形势,威尔第坚持意大利歌剧的民族传统,走歌剧改革之路,1871年完成四幕歌剧《阿伊达》。
此后,他遁居故乡16年,写些四重奏等小型作品。
1887年,重振旗鼓写出世界名著的《奥赛罗》与《福斯塔夫》两部歌剧瑰宝。
《福斯塔夫》完成后的8年里,威尔第又隐居乡下做些慈善事业。
1897年,妻子斯特莱尼逝世后,迁居米兰谱写宗教音乐,他以87岁之高龄结束光辉的一生。
一、影片中歌剧咏叹调的运用影片开始就以歌剧《奥赛罗》第四幕《奥赛罗之死》拉开帷幕。
歌剧女生二重唱曲目
歌剧女生二重唱曲目概述歌剧女生二重唱是指两位女声演唱者在歌剧中合作演唱的音乐作品。
这种形式常常出现在歌剧中的双人场景中,通过两位女声的对唱,展现出更加丰富的音乐和情感。
歌剧女生二重唱曲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各种不同风格和情绪的作品。
这些曲目不仅要求演唱者技巧高超,还要求她们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歌剧角色的情感和特点。
下面将介绍几个著名的歌剧女生二重唱曲目。
1. 茶花女中的二重唱来源《茶花女》是法国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经典歌剧,该曲来自该歌剧中第一幕的二重唱。
曲目特点这个二重唱曲目以轻快、欢快的旋律为特点,展现了女主角茶花女玛格丽特与她的朋友普契尼在茶店中的欢乐时刻。
两位演唱者在歌曲中交替对唱,表现出她们的友谊和快乐。
情感表达这个曲目通过欢快的旋律和活泼的表演展现了两位女主角的友谊和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
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出茶花女和普契尼的个性差异,并在合唱过程中展现她们之间的默契和互动。
2. 卡门中的二重唱来源《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创作的著名歌剧,该曲来自于该歌剧中第一幕的二重唱。
曲目特点这个二重唱曲目以动感、热情的旋律为特点,展现了女主角卡门和米卡埃拉之间的纠葛和张力。
曲中充满了西班牙风情的乐曲元素,给人一种热情活泼的感觉。
情感表达这个曲目通过活泼的旋律和激烈的情感展现了卡门和米卡埃拉之间的斗争和吸引力。
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表达来展现出卡门的独立和胆识,以及米卡埃拉的爱慕和挣扎。
3. 唐璜中的二重唱来源《唐璜》是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创作的著名歌剧,该曲取自该歌剧中第二幕的二重唱。
曲目特点这个二重唱曲目以柔和、抒情的旋律为特点,展现了女主角艾薇和内莉亚之间的友情和爱情。
曲中充满了浪漫的乐曲元素,给人一种温馨和柔软的感觉。
情感表达这个曲目通过柔和的旋律和细腻的表演展现了艾薇和内莉亚之间的深情和牵挂。
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婉转来表达出两位女主角的感情,以及她们在曲中的相互支持和依赖。
4. 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的二重唱来源《塞维利亚理发师》是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创作的著名歌剧,该曲来自该歌剧中第一幕的二重唱。
威尔第歌剧福斯塔夫曲目介绍
威尔第歌剧福斯塔夫曲目介绍《福斯塔夫》(Falstaff)是意大利作曲家乔瓦尼·巴蒂斯塔·威尔第于1893年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他唯一的喜剧歌剧。
该歌剧以威廉·莎士比亚的《温莎的风流威尔士人》和《亨利四世》为基础,由作曲家阿里奥斯托·波契尼改编成剧本。
威尔第在晚年创作了这部歌剧,展现了他对音乐和戏剧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创作技巧。
下面将对《福斯塔夫》的曲目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幕:1. 序曲(Overture):这是歌剧开篇的序曲,以欢快的旋律和活泼的节奏展示了歌剧的主题和氛围。
2. 女人们的合唱(Chorus of Women):女性角色们在温莎公园中唱起了欢快的合唱,表达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福斯塔夫的嘲笑。
3. 福斯塔夫的咏叹调(Falstaff's Monologue):福斯塔夫在自己的酒馆里唱起了自己的咏叹调,表达了他对自己的自豪和对女性的追求。
4. 福斯塔夫与福尔斯塔夫的对唱(Falstaff and Ford Duet):福斯塔夫和福尔斯塔夫在酒馆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对唱,展示了两个角色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5. 福斯塔夫与爱丽丝的对唱(Falstaff and Alice Duet):福斯塔夫和爱丽丝在公园中进行了一场浪漫的对唱,表达了福斯塔夫对爱丽丝的爱慕之情。
第二幕:1. 爱丽丝与纳尼的对唱(Alice and Nannetta Duet):爱丽丝和纳尼在花园中进行了一场温馨的对唱,表达了她们对福斯塔夫的爱慕和对未来的憧憬。
2. 福斯塔夫的咏叹调(Falstaff's Monologue):福斯塔夫在夜晚的森林中唱起了自己的咏叹调,表达了他对自己的自信和对生活的热爱。
3. 福斯塔夫与忒伊的对唱(Falstaff and Quickly Duet):福斯塔夫和忒伊在酒馆里进行了一场幽默的对唱,展示了福斯塔夫对女性的调情和忒伊的机智回应。
论威尔第歌剧合唱曲的情感张力——以《纳布科》(Nabucco)第三幕中合唱Va Pensiero为例
( r 1 — 1 01) 更 是 这 一 时 期 Ve di 3 81 g
ma p c fa o o)以及 笔 者 感动 r
的 《纳 布科 》 第 三 幕 中 希伯 莱 人 的台 唱 — 吧 思 想 展 开 金 色 的 翅 膀
百 三十 七篇 的诗 意 而 写 成 。 诗 篇 第 百 三 篇 全 文 为 我 们 曾 在 巴 比 伦
追 想 锡 安 就 哭 了 。我
总 是 很 好 地 表 达 了 戏 剧 的 内容
威 尔 第 一 生 创 作 分 为 三 个 时 期 创作了2 0余 部 歌剧 几 乎 在所 有 的 歌
go1 Ir 8)等 .威 尔第 晚 期 ( 8 1 1 9 1 7 3} 8
创 作 的歌 剧 台 唱 曲有 .《 瑟 罗》. 欢 奥
乐 的 火 焰 ( U C di gl l 等 。 F O O a} n 本 文 接 下 来 将 重 点 论 述 的 这 首 歌
歌剧 《 布 科 》 完 成于 1 41年 纳 8 于 1 42年 3月 9日在 米 兰斯 卡 拉 歌剧 8
且 1 9世 纪意 大 利 音 乐的 发
们 冒险 和 闲聊 ( OI e s S dl Ch s u. r o O r J
codad 『
.
展 史 从 某 种 程 度 上 来 说 是 关 于 歌 剧 的 发 展 史 从 罗 西 尼 到 贝 里 尼 唐 尼 采
i 中国 月 最具魅力 的音乐 艺术杂志
论 威 尔 第歌剧 合 唱 曲的 情 惑张 力
以《 纳布科) N b c o 第三幕 中合唱V e s r 为例 ) a uc ) ( aP ni o e
铁砧合唱
合唱《铁砧》简析作者简介朱塞佩·福图尼诺·弗朗切斯科·威尔第(意大利语: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1813年10月10日-1901年1月27日)出生于帕尔马附近的勒朗科勒(Le Roncole),逝世于米兰,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威尔第从1824年开始学习音乐,他为焦阿基诺·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Il Barbiere di Siviglia)写了序曲。
然后他去米兰,但那里的音乐学院拒绝接受他,他并不灰心,继续自学。
他的处女作是《奥贝尔托》(Oberto),此后他又写了《一日国王》(Un Giorno di Regno),这是他第一部喜剧,但不成功。
1842年他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不朽之作《纳布科》。
其后他的佳作屡出不叠。
1872年他的另一部巨著《阿依达》(Aida)问世。
对于这部歌剧的创作目的,坊间有不少传言。
实际上这歌剧并不是为开罗总督歌剧院的开幕式,也不是为苏伊士运河开航而作的。
威尔第晚年主要修改他早年的作品。
威尔第支持意大利当时的独立运动,他的一些作品中有暗示这个运动的情节。
直到今天还有人建议将他为《纳布科》所作的合唱《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作为意大利的国歌。
本次的作品《铁砧》出自威尔第中期创作的歌剧《游吟诗人》中的第二幕,作为开场的合唱曲目。
作品简介《游唱诗人》(Il trovatore)是一部四幕的著名歌剧,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意大利文剧本是由巴达尔(Leone Emanuele Bardare)及卡玛拉诺(Salvatore Cammarano)编写,改编自Antonio García Gutiérrez的话剧《El Trobador》。
《游唱诗人》于1853年1月19日在罗马阿波罗歌剧院(Teatro Apollo)首次演出。
浅析威尔第歌剧《弄臣》男中音角色的演唱艺术
浅析威尔第歌剧《弄臣》男中音角色的演唱艺术威尔第的歌剧《弄臣》是一部经典的意大利式歌剧,该剧中男中音角色的演唱艺术对于整部歌剧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音乐特点、角色人物以及演唱技巧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音乐特点在威尔第的音乐作品中,男中音角色经常扮演着主角或配角的角色。
在《弄臣》中,男中音角色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武装爵士贝里佐,他是歌剧中的反派角色;一类是主角费尔南多王子的朋友里卡尔多。
武装爵士贝里佐的音乐形象非常鲜明,他的唱腔通常非常高亢有力,具有一定的音乐急速感和紧张感。
例如在第一幕中,他的艺术歌曲“赞歌”(Inno)就是一首具有极强旋律性和吸引力的高难度唱腔作品。
这首歌曲有非常快速的音符和连续的高音,需要演唱者拥有非常出色的音乐技巧和高超的演唱能力。
里卡尔多则是比较温和和细腻的男中音角色,他的音乐形象更加亲和和易于接近。
例如在第二幕的合唱中,里卡尔多唱的《君王的平安》,是一首非常婉转、温柔的歌曲,需要演唱者更加注重音乐的质感,完美地诠释歌曲的意境。
二、角色人物歌剧《弄臣》中,男中音角色的角色人物非常丰富多彩,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两位男中音角色的角色形象截然不同,这也给演唱者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武装爵士贝里佐是一位有着强烈自尊心和野心的军人,在剧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反派角色。
演唱者需要把握好贝里佐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主角王子的敌意和仇恨。
在演唱艺术上,演唱者需要非常注重音乐上的气势和气场感,通过紧张、有力的唱腔展现贝里佐的强烈情感和性格特点。
里卡尔多则是一位忠诚、正直的朋友,在剧中担任着主要的配角。
演唱者需要把握好里卡尔多的性格特点,展现出他的细腻、温和的性格特点。
在演唱上,需要更加注重音乐的表现力和质感,通过轻柔、婉转的歌唱方式,为角色形象注入更多的人物情感和情感细腻。
三、演唱技巧对于演唱威尔第歌剧《弄臣》男中音角色,演唱者需要拥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巧,以此诠释好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论合唱在威尔第歌剧中的重要地位
论合唱在威尔第歌剧中的重要地位作者:郭年平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6期【摘要】本文就威尔第歌剧中合唱的应用及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合唱在歌剧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合唱; 威尔第歌剧; 地位【中图分类号】J609.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204-02一、威尔第歌剧艺术成就朱塞佩·威尔第,1813年出生于意大利布塞托的一个小村庄。
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但是他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艺术天份。
他一生共创作二十七部歌剧,第一部歌剧《奥贝托》虽然算不上是一部杰作,但在威尔第的创作生涯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并打开了威尔第进驻意大利歌剧界的大门。
随后,威尔第在经历了1840年《王国的一天》的惨败后,于1842年创作了反映意大利民族主义情绪主题的著名歌剧《纳布科》,其中的合唱歌曲《飞吧思想,插上金色翅膀》成为威尔第艺术生涯中的一块里程碑。
之后《纳布科》、《茶花女》、《游吟诗人》、《阿依达》等作品的问世,不断巩固了威尔第“歌剧界莎士比亚”的地位。
在威尔第的一生中,对于歌剧的改革从未停止,尤其是对于合唱在歌剧中的应用,不断加强了其歌剧作品的艺术魅力。
其创作的《阿伊达》、《法尔斯塔夫》、《奥赛罗》等歌剧突出和增强了合唱与乐队在刻画形象上的作用,从而区别于同时期另一位歌剧名家瓦格纳,形成了威尔第独树一帜的风格。
其合唱经典之作《奴隶大合唱》差点成为意大利的国歌。
1901年威尔第去世时,热爱他的意大利民众自发唱起了《飞吧思想,展开金色的翅膀》送别这位伟大的歌剧艺术大师。
从此,合唱在歌剧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奠定,并引发了现代歌剧界对歌剧合唱部分的类型、结构、旋律写法、创作技法等的研究。
二、歌剧中的合唱形式在歌剧作品中,合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合唱和独唱、合唱和重唱、合唱和合唱、合唱和独唱重唱等的结合应用,不仅使歌剧的音响效果得到提升,也使得合唱拥有了更大的对剧情的推动作用。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中《饮酒歌》的分析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中《饮酒歌》的分析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是世界著名的歌剧作品之一,其中的《饮酒歌》是该剧中一首非常著名和深具表现力的乐曲。
这首歌曲存在于第二幕中,由主角阿尔弗雷德歌唱。
接下来,我们将对《饮酒歌》进行分析,探讨其音乐特点和所传达的情感。
首先,从音乐结构上看,《饮酒歌》采用了A-B-A的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A段)是慢板,主要由阿尔弗雷德的独唱构成,伴随着弦乐合奏和钢琴的伴奏,音乐起初显得平静而温柔。
然后,进入第二部分(B段),音乐快速加快节奏,由合唱团和管弦乐同时参与,呈现出欢快、活泼的氛围。
最后,回到A段,再次出现阿尔弗雷德的独唱,以柔和的音乐结束。
《饮酒歌》的旋律非常细腻和动人。
开头的慢板部分中,阿尔弗雷德的独唱以柔和的嗓音唱出,弦乐和钢琴的伴奏更加加强了歌曲的情感表达。
阿尔弗雷德用流畅优美的旋律唱出对美酒的赞美,展现出他对享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而随着音乐的转变进入第二部分,快节奏和欢快的合唱团使整个歌曲充满了活力和喜悦。
最后的回到A段,阿尔弗雷德的独唱再次带领乐曲进入了更加平静的状态,使听众感受到一种情感的变化和深化。
除了旋律上的魅力,《饮酒歌》还通过歌词和音乐结合,传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
歌词中描绘了阿尔弗雷德对美酒的热爱和对快乐生活的追求。
他欢呼美酒、如释重负地唱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歌颂了酒的独特魔力,并受到周围人群的积极响应。
这种富有喜悦的情感通过歌曲的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乐曲洋溢着浓厚的快乐氛围。
然而,《饮酒歌》中也不乏对阿尔弗雷德内心感伤和复杂情感的刻画。
尽管歌曲的重点是庆祝和快乐,但阿尔弗雷德的独唱在旋律上透露出一些悲伤的意味,表现了他对过去纯净爱情的思念和对曾经的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
这种复杂的情感在音乐的细节中体现,使歌曲具有更多的层次和深度。
在整个歌剧中,《饮酒歌》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乐曲。
它以一种欢快而动人的方式,展现了主角阿尔弗雷德对美酒和快乐生活的追求,同时也传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论合唱在威尔第歌剧中的重要地位
论合唱在威尔第歌剧中的重要地位合唱在威尔第歌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浓郁的音乐色彩和复杂的歌唱编写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歌剧中,合唱常常出现在重要的场景和情节中,不仅丰富了音乐表达的层次,也为剧情的发展和气氛的营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合唱在威尔第歌剧中常用来表现群众的声音和力量。
在威尔第的一些重要歌剧中,如《弄臣》和《阿依达》等,合唱通常代表了普通人的声音。
这些群众合唱常常描绘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和追求,展示了社会的动荡和变迁。
合唱部分的旋律和声部运用非常巧妙,既能够表现群众的忧愁和困境,也能够表达他们的力量和奋斗。
通过合唱的融合和和声,威尔第有效地展现了人民的伟大和力量。
合唱在威尔第歌剧中也用于表现宗教仪式和庄严场景。
在威尔第的另一些歌剧中,如《阿依达》和《范妮·斯塔布特》等,合唱经常被用来表现宗教仪式和庄严场景。
这些合唱部分通常富有庄重和神圣的气氛,既能够表现人们对信仰的虔诚,也能够表达人们对信仰的渴望。
合唱的音乐结构和和声的运用非常复杂,既能够展示庄严和肃穆,又能够表现出宗教仪式的喜庆和荣耀。
威尔第通过合唱的运用,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神圣和庄严的氛围。
合唱也在威尔第的歌剧中扮演着社会角色的背景。
在一些历史题材的歌剧中,如《范妮·斯塔布特》和《奧蒂羅》等,合唱描绘了背景与社会环境中其他角色的互动,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更真实和完整的场景。
通过合唱的音乐编排和声部的运用,威尔第成功地展示了不同社会阶层和角色的情感和关系。
这种背景合唱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达,也使得剧情更加生动和真实。
合唱还在威尔第的歌剧中表达了政治、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在威尔第一些政治题材的歌剧中,如《范妮·斯塔布特》和《奧蒂羅》等,合唱常常代表了政治和社会团体的声音。
威尔第通过对合唱部分的音乐编写和歌词的选择,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动荡。
这种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通过合唱的方式进行传达,既能够激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歌剧《弄臣》中二重唱的创作特点和歌唱处理
歌剧《弄臣》中二重唱的创作特点和歌唱处理作者:宫妮来源:《艺术研究》2015年第01期摘要:歌剧《弄臣》是著名歌剧大师威尔第的作品,威尔第运用了重唱的形式,增添了歌剧的色彩,更好地展现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了戏剧情节的不断发展。
其中的二重唱凸显了整个歌剧的戏剧性和矛盾性,人物的形象多样性,具有很强的歌唱性,是威尔第创作的精髓部分。
本文对于二重唱的创作特征和演唱处理进行分析,是为日后的演唱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歌剧弄臣二重唱创作特点演唱处理著名意大利歌剧家朱塞佩·威尔第,一生创作了多部经典歌剧作品,代表作有《茶花女》、《阿依达》、《纳布科》、《弄臣》等等,每一部作品都是歌剧史上闪亮的星星,其中歌剧《弄臣》是现今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部。
一、歌剧《弄臣》的创作背景《弄臣》这部歌剧创作于1851年,是改编于著名喜剧大师雨果先生的一部作品,一经问世获得了大众广泛的好评,在作品的创作中,运用了重唱的艺术形式,其中二重唱运用得最多,展现了人物的形象以及戏剧的冲突。
在创作《弄臣》的过程中,社会正处于动荡时期,人们正在为反压迫进行努力,威尔第之所以创作这部作品,也是为了能借助歌剧进行抒情,揭露专制社会,展现出他对于人们的同情以及对于社会的不满。
与其他的爱国作品不同的是,这部作品更加的成熟。
并且不断的登上国际舞台,现今这部歌剧也是各大国际剧院不断上演的经典名著。
本剧描写的是公爵勾引弄臣善良的女儿,弄臣对此极力反对,并且雇佣杀手刺杀公爵,但是最终却杀死了自己的女儿的故事,整个故事情节紧凑,人物之间沟通较多,戏剧性非常的鲜明。
二、歌剧《弄臣》中二重唱的创作特点1.独特的旋律技法威尔第的创作特点就是利用音乐旋律,去展现客观的事物以及戏剧的情节,因此旋律技法方面很独特。
在《弄臣》二重唱中,仍然把音乐的旋律放在主位,通过旋律的描写更好的与歌词进行融合,更好的渲染气氛,充分地发挥了各声部人声的特点,其他的乐器都是为了给表演者进行配合,主次处理得非常明显,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觉音乐的特点。
在幼发拉底河岸——选自歌剧《纳布科》
在幼发拉底河岸——选自歌剧《纳布科》【教学目标】1.知道歌曲的背景知识,认识作曲家威尔第。
2.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在幼发拉底河岸》。
【教学过程】一、作品鉴赏《在幼发拉底河岸》师生共同欣赏作品,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1.作品简介:《在幼发拉底河岸》这首合唱出自威尔第的歌剧《纳布科》第三幕第二场。
纳布科是意大利语的发音,此人的中译名作尼布甲尼撒二世,为迦勒底帝国(新巴比伦王国)最伟大的君主,他征服了犹大和耶路撒冷。
该剧剧本基于《圣经》的记载,热情歌颂了犹太人不甘受奴役,思念家乡,怀恋祖国的真挚感情。
希伯莱奴隶指的就是犹太人,犹大王国在今天的以色列一带。
2.认识作者: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年—1901年),意大利作曲家,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共写了26部歌剧,7首合唱作品。
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剧:《纳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奥赛罗》、《阿伊达》、《西西里晚祷》、《法尔斯塔夫》、《假面舞会》、《唐·卡洛斯》;声乐曲:《安魂曲》、《四首宗教歌曲》。
3.合作探究请学生说说自己听赏过《在幼发拉底河岸》的感受,并分析歌曲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赏析。
4.教师小结(1)曲式特点:音乐采用单三部曲式。
第一乐段为齐唱,表达了人们要回到家乡的渴望;第二乐段为六部合唱,用ff力度演唱,表现了奴隶们的反抗精神;第三乐段用pp力度演唱,与第二乐段形成强烈对比,表达出人们深沉、伤感的情绪。
(2)情感内核:威尔第把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和对侵略者强烈的仇恨全部倾注到这部歌剧的音乐中。
整部歌剧音乐情绪激昂,热情有力,旋律明朗,气势雄伟,自始至终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二、实践训练1.学生练习歌唱,注意歌曲的三部曲式,每一个乐段都有不同的情感抒发;2.重点摘句练习,教师指导训练;3.全班一起歌唱。
三、课堂小结《在幼发拉底河岸》选自歌剧《纳布科》第三幕第二场,是欧洲歌剧中经典的合唱作品之一。
论合唱在威尔第歌剧中的重要地位
合唱是歌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源自助于拓展角色的情感,加强现场氛围,也有利于推进剧情的展开,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听觉体验。威尔第歌剧中的合唱配乐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威尔第歌剧中合唱的重要性。
首先,合唱可以帮助推进剧情的展开,突出主题思想。威尔第歌剧《贾桂兰》中的开头,合唱团演唱的《海难》是独奏者的预言和过去回忆的背景,为主题的展开提供了基础,显得尤其重要。《阿依达》中的合唱场景同样重要,她使用合唱来展示人民的团结性,描绘出自由和爱情的美好愿景。合唱的精巧运用使得威尔第歌剧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其美学价值得到高度的认可。
第二,合唱可以突出配角形象,衬托主角表演。威尔第歌剧中的角色分工很明确,主角和配角各有所长。在这些剧中,合唱往往可以通过再现配角的生活、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等来增强配角形象的逼真度。与此同时,它们的歌曲更容易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使得主角的扮演者能够在更好的气氛下展现,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大的表演空间。
最后,合唱可以营造独特的氛围,使观众更好地融入剧情。在威尔第歌剧中,盛夏之夜的和声和《弹诉一段情》等歌曲强调了乡村生活的田野气息,而《波希米亚人》中的合唱场景则体现城市生活的喧嚣。这些特定的场景不仅使得威尔第歌剧具有地区的特色,而且也让观众感受到运用音乐来讲述故事的情感效果。
总之,在威尔第歌剧中,合唱往往是最具作用的部分之一。它不仅有助于推进剧情的展开,而且也可以加强主题思想,衬托配角形象,营造独特氛围。威尔第歌剧的合唱优美和特别之处反映了其音乐家和艺术家们的高度水平和卓越才华,影响着整个西方文化的音乐、文化和精神。
论合唱在威尔第歌剧中的重要地位
论合唱在威尔第歌剧中的重要地位1. 引言1.1 合唱在歌剧中的作用合唱在歌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歌剧中的重要音乐元素,更是呈现和包容多重声音的手段。
合唱可以展示集体力量和个体声音的对比,通过群体的和声来表达社会、政治、宗教等主题,也可以扮演着背景乐器和角色展示的角色。
在歌剧中,合唱经常被用来描绘群众的情绪和意愿,它可以代表一个阶层、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或者单纯地充当背景。
合唱还可以为主要角色的情感提供对比和烘托,通过对比群体和个体的声音,使得主角的出现更加醒目和突出。
合唱在歌剧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将个体声音融入到集体之中,展现出多重声音交织在一起的魅力。
通过合唱,歌剧不仅在音乐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层次,更在情感和社会意义上展示出新的可能性。
合唱是歌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为作品赋予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1.2 威尔第歌剧中的合唱合唱在威尔第歌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歌剧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中常常出现大型的合唱场面,这些合唱场景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戏剧性和氛围感,同时也展现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声音和情感。
在威尔第歌剧中,合唱通常承担着集体角色的表现,代表着整个社会群体的声音。
通过合唱,观众可以感受到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对立,以及社会环境的动荡与变迁。
威尔第的合唱部分既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又融入了丰富的戏剧性元素,使得整个歌剧更加生动和具有表现力。
可以说合唱在威尔第歌剧中的重要地位不可低估,它不仅是为故事情节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展现作曲家对群体情感和社会议题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2. 正文2.1 合唱在威尔第歌剧中的历史背景合唱在威尔第歌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古希腊戏剧。
古希腊戏剧中的合唱团扮演着讲述故事、评论剧情和承担情感共鸣等多重角色。
随着戏剧发展,合唱团的作用逐渐被引入到歌剧中。
威尔第是意大利歌剧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歌剧中合唱部分承袭了古希腊戏剧的传统,不仅是为了增加戏剧的气势和场面感,更是为了展现人物关系、表达集体感情和彰显社会意义。
浅谈作品分析与指挥提示—以《希伯来奴隶大合唱》为例
浅谈作品分析与指挥提示—以《希伯来奴隶大合唱》为例一、简介1.作品简介《希伯来奴隶大合唱》,又名《飞吧,思念,乘着金色的翅膀》,是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创作的歌剧《纳布科》中的一首合唱曲。
《纳布科》是一部四幕歌剧,歌剧主要讲述了巴比伦君王纳布科击败犹太人将其逐出家园的故事。
该歌剧是威尔第的成名作,人们认为它对奠定威尔第作曲家的地位有重要意义。
《希伯来奴隶大合唱》是这部歌剧中最有名的合唱作品之一,被誉为意大利的“第二国歌”。
2.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浪漫主义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代表作有《弄臣》、《茶花女》、《纳布科》,其中《纳布科》是他创作的第三部歌剧。
二、作品分析本曲结构为单二部曲式,拍号为4/4拍,全曲速度缓慢。
1.引子(1-11小节)1-5小节,伴奏运用三连音、六连音,音乐情绪逐渐积累、推动,表现希伯来的奴隶在苦难中艰难行进。
6-8小节,画面持续推进,右手三连音转向左手在低音区以三连音为节奏框架的和弦分解式进行,右手是二分音符、长时值的震音,节奏留白使每个动机之间的想象空间得到有效拓展。
并且在力度的推动下,与开头形成情绪的对比,悲壮的情绪和行进的动态感再一次递进呈现。
第9小节,右手的六连音旋律类似颤音的进行,左手柱式和弦整小节长音保持,力度渐强后渐弱,将音乐情绪舒缓下来。
在11小节进入整小节休止,为进入音乐主题做铺垫,带动听众沉浸在音乐的情绪当中。
2.A乐段(12-28小节)该乐段以齐唱的合唱形式进入主题旋律,表现出希伯来奴隶群体的共同愿望。
合唱主题导入音设置为弱起的附点节奏的行进,主题的前三个音级进下行,在随后主题乐句中,正如歌词“奔跑吧我们的渴望”,旋律整体上行显示出一种希望和人民的渴望。
第二乐句中,主题发展采用与第一乐句类似的节奏型导入,进一步强化主题情绪。
“那是我们家乡,亲爱家乡!”,乐句最终结束在主和弦。
蒙特威尔第名词解释
蒙特威尔第名词解释蒙特威尔第名词解释,是指通过对蒙特威尔第的个人经历和作品的解读,来深入理解和阐释他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方法。
蒙特威尔第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广泛涵盖歌剧、宗教音乐和室内乐等领域,为后世音乐创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蒙特威尔第的名词解释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展开。
首先,他的作品可以被解释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表达。
在他的歌剧作品中,他运用了丰富的音乐语言和戏剧性的情节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使观众能够通过音乐来感受和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他的宗教音乐作品则通过音乐的力量来表达对神圣的崇敬和虔诚,给人们带来宗教信仰的力量和启示。
蒙特威尔第的音乐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通过音乐的语言来触动人们的心灵。
其次,蒙特威尔第的名词解释可以涉及到他个人的历史与社会背景。
蒙特威尔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也受到了时代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政治权力的思考。
例如,在他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他以古罗马帝国背景为蓝本,探讨了政治权力与道德伦理的关系,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蒙特威尔第的作品不仅仅是音乐的艺术表现,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蒙特威尔第的名词解释还可以涉及到他对音乐形式和技巧的创新和贡献。
蒙特威尔第在音乐创作上开辟了新的道路,他开创了意大利歌剧的新形式,并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歌剧中引入了合唱、合奏、唱段等元素,丰富了歌剧的表现手法,使其更加丰满和生动。
他还对音乐表达的技巧进行了创新,例如在《四季》中运用了音乐描绘手法,通过音乐的声音和旋律来描绘四季的变化和自然景观。
蒙特威尔第的音乐创作不仅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蒙特威尔第的名词解释可以从艺术表达、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音乐创新等多个层面进行阐释。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音乐的艺术表现,更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史上最经典的六首合唱
史上最经典的六首合唱合唱是歌剧音乐的一种形式,通过音响组合、和声织体等独特的形式美感,在歌剧中起渲染气氛、叙述剧情、表现结构、塑造群体形象等作用。
贝多芬创造性地将合唱运用到第九交响乐的创作中,将合唱这一艺术形式推到了巅峰。
音乐史上一曲曲深沉优美的合唱歌声令人难以忘怀,而下面这几首尤为振聋发聩,激荡心灵。
1、哈里路亚——选自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1741年9月,亨德尔在不可遏止的热情冲动下,只用了二十多天就写出了这部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曾是作者“流着眼泪写作”而成的,同样也打动了1743年在伦敦音乐厅观看首演时的所有听众,甚至英王乔治二世在听完第二幕终曲《哈里路亚》这一合唱后,起立以示敬意。
这一举动竟形成了传统,直到今天,人们在现场欣赏合唱《哈里路亚》时,都必须全体起立以示敬意。
「弥赛亚」是独树一格的作品,是一首包含了旧约及新约,注重灵修、思考有关救主「弥赛亚」的作品,写的是关于基督的诞生,受难,复活,但没有故事情节,用一种间接,象征性的方式叙述。
其咏叹调丰富而独创,旋律常加上非常动听的华饰和拖腔,以加强情感的抒发;合唱简朴深厚,常让复调与主调织体交替出现,和声坚实有力。
世界上各个角落每年都有人因为唱「弥赛亚」而获得心灵上的鼓舞,产生更多向上迈进的力量。
许多基督徒因为听了它而更爱主、爱人。
也有不少非基督徒特别是大专院校的合唱团员因为参与了「弥赛亚」的演出而深受感动,决心追求真理、用音乐服事世人;福音的种子撒播在各种数不尽的,唱过、听过「Messiah」的人心田之中,任何适当的时期,都可能发芽开花而结果。
2、希伯莱奴隶大合唱——选自威尔第歌剧《纳布科》这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来自歌剧的第三幕,又名《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
被奴役的希伯莱人怀念故国、思念家园的心情格外引起当时意大利人民的共鸣,歌剧首演后引起强烈反响,迅速传遍全意大利。
19世纪40年代,意大利正处于民族复兴运动高涨时期,全国各地掀起摆脱奥地利哈不斯堡王朝统治的革命浪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尔第歌剧中的合唱内容提要:合唱能赋予人们雄伟的力量。
合唱体现的雄伟力量和作用超出了其他的演唱形式。
意大利浪漫时期代表作曲家威尔第就很注重合唱在歌剧中的运用,他喜欢用合唱来强调歌剧里盛大的场面,他的合唱歌曲雄伟广阔,而且充满冲击力,并具有一定的寓意。
歌剧《纳布科》中的合唱《飞翔吧思想,展开金色的翅膀》,给予为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而斗争的意大利人民以巨大的鼓舞,是欧洲歌剧艺术中最伟大的合唱曲之一,并在威尔第逝世后的葬礼上被成千上万的人们吟唱。
而茶花女中《饮酒歌》、游唱诗人中的《打铁歌》、奥赛罗中的《欢愉的火焰》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品。
歌剧的合唱中威尔第将声音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更增加了歌剧的喜剧效果和艺术美感与观赏性。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合唱、纳布科、饮酒歌一、威尔第朱塞佩·威尔第(VerdiGiuseppe,1813—1901年),意大利浪漫派歌曲家。
在歌剧艺术上有着巨大的贡献。
威尔第共写了27部歌剧。
威尔第有着大部分作曲家的相同的生平。
出生在比较穷困的家庭里,最初的才能得不到施展,在其后一段时间内不被人所认同。
威尔第所处的正是意大利最为动荡的时代,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使得威尔第在每次突破困难时候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威尔第一生分为三个创作阶段,他的成名作《纳布科》映射了奥地利对意大利的残酷统治,因此受到了意大利人民的极度欢迎,取得了轰动性的成功。
从《纳布科》开始,威尔第踏上了辉煌的征程,他的合唱歌曲更是插上了金色的翅膀,飞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
19世纪50年代,威尔第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这三大名曲。
其后他又陆续写出一批很受欢迎的歌剧:《西西里晚祷》、《西蒙-波卡涅格尔》、《假面舞会》、《命运的力量》、《唐-卡洛斯》、《阿依达》。
其中《阿依达》使歌他的声望登上一生的顶峰。
在威尔第八十高龄时,他创作了最后一部歌剧《福尔斯塔夫》,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
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不能不叫人惊叹。
1901年1月27日,威尔第在米兰逝世。
在无边的送葬队伍中,自发的响起了动人心魄的歌声:《纳布科》中最著名的唱段《飞吧,思想,乘着那金色的翅膀!》。
二、歌剧中的合唱艺术早在古希腊时代的戏剧中,合唱队就占有相当重要的戏份,他们负责向观众说明剧情,有时担任旁观者角色,有时也参与剧情的发展。
歌剧里,合唱艺术这颗音乐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欧洲可追溯到距今已近一千年的中世纪宗教音乐。
欧洲的合唱艺术和宗教音乐有着密切联系,从欧洲音乐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和巴洛克时期的巴赫、亨德尔写过大量的宗教音乐,其后的许多作曲家都写过以宗教为题材的音乐。
比如《贝多芬的情长句《基督在橄榄山上》、柏辽兹的清唱剧《基督的童年》、威尔第的《安魂曲》。
他们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对合唱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合唱既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声乐交响”音乐体裁。
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
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演出形式之一。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听众的感情共鸣。
其合唱的表现形式有: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和混声合唱。
合唱作为歌剧音乐的一种形式,有其特殊的表现功能,从审美意义上说,合唱的音响组合、和声织体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一曲曲深沉优美的合唱歌声令人难以忘怀。
歌剧中的合唱,其主要作用可大致为:风俗背景与特定气氛、合唱可以叙述剧情、合唱的结构功能、合唱的方式塑造了特定的群体形象。
三、合唱在威尔第歌剧中的运用在19世纪法国大歌剧盛行的时代,歌剧演出一定要有豪华壮丽的大场面,合唱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部分。
合唱的写作对于一个歌剧作曲家来说,是一桩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威尔第他的歌剧创作一开始就与合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歌剧中的合唱形式种类繁多有:重唱、混声合唱、合唱等。
威尔第成功地发挥了自身独特的艺术修养及对音乐的天质才华,采用不同声部的组合、重唱、合唱,把作品的叙事性、冲突性、抒情性表现出来。
将剧作家的剧本与音乐完美结合。
使观众的情绪完全融入到音乐戏剧当中,台上台下浑然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歌剧结束后,全场欢声雷动。
观众为歌剧的艺术价值而鼓掌,为角色的精彩表演而倾倒,为音乐戏剧家的作品而折服,为强烈的戏剧性感染力而谈论不休。
威尔第的合唱创作也不是凭空的来的,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意大利,素被人们誉为“音乐之乡”,这里是欧洲古典歌剧的诞生地,也是美声唱法的故乡。
美声唱法是经历了几百年演化至今,由意大利的民族唱法到歌剧的传统唱法,到威尔第时期歌剧具有了戏剧效果时,乐队阵容庞大了,合唱队员增加了,音乐的气势恢宏了。
要求独唱演员演唱时歌声要穿透乐队的音墙,送到观众的耳朵里。
这就对歌唱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更高超的歌唱方法和技巧,使声音更明亮、更持久,更具穿透力,在戏剧性的唱段中更具张力、震撼力,这就形成了今天的美声唱法。
所以我认为这一方面是促成威尔第歌剧作品中戏剧性艺术的重要因素。
在歌剧中如果有群众的场面,安排一些合唱曲,这些群众演员也有表现的机会,即有合唱的声势来壮大歌剧场面。
威尔第非常擅长在歌剧中运用合唱。
在戏剧高潮处出现大型重唱:至少有一首重要得合唱。
从《纳布科》开始,威尔第踏上了辉煌的征程,他的合唱歌曲更是插上了金色的翅膀,飞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
这是威尔第1842年创作的歌剧那布科中的希伯来奴隶的合唱,它的旋律肃穆而飘逸,和声之厚重,歌声之优美,所配画面场面之恢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是一首表现在巴比伦河边,被囚禁的犹太人为土地被掠夺而发出愤懑、慨叹和爱国激情的合唱曲像一首国歌甚至也有人曾经建议过使其成为意大利的国歌。
也就是这部歌剧,又重新点燃了他生活的勇气,开启了他辉煌的音乐人生。
威尔第的歌剧奉行“人性戏剧”的理念。
他的作品在很多方面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着力表现世俗人情和社会悲剧,传达了强烈生动的原始感情,剖析了人性的伪善奸险,以细致明晰的乐汇,描绘人物心态,塑造了人物形象,丰富的旋律性和强烈的戏剧性相结合,运用主导动机的手法,加强了戏剧的表现力。
在第二阶段中,《弄臣》、《游吟诗人》和《茶花女》都是威尔第成功的歌剧。
《弄臣》(里格莱托)是意大利伟大的音乐家威尔第的巨作之一。
这个歌剧非常完美,故事情节紧凑完整,音乐完全表达了这些不同的人个性和他们必然的结局。
剧中给各个角色都安排了非常优美的段落,尤其出色的是有多处多声部的重唱,构成惊人的和声。
而《游吟诗人》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其中威尔第运用合唱、重唱来烘托气氛。
在威尔第的歌剧里,重唱、合唱以及独唱都变得更加有组织,加上戏剧化的统一风格,超越了以往的歌剧作曲家们。
为了把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故事情节的展开紧密地联系起来,威尔第采用合唱和重唱不断地推动戏剧的发展,烘托出戏剧化的表现力,使歌剧的结构与布局有机的结合起来。
歌剧中的合唱包含有许多是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
这里选用了其中的两首,一首是第二幕中吉普赛人挥舞铁锤打铁时所唱的"打铁合唱曲",另一首是第三幕中卢纳伯爵的卫队长费兰多和他的军队所唱的合唱曲。
《铁砧的合唱》是意大利歌剧合唱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它把人们带到比斯凯山谷的吉卜赛人营地。
合唱有被作曲家用于一剧或其中一幕之始,像一道布景似地排开在舞台上。
这是为带出规定情境的气氛而布局的歌剧第二幕一开始就是满台演员围着火焰唱起,可以说出神入化到了令人陶醉的地步。
《茶花女》第一幕中《缀着花饰的高脚杯》(祝酒歌)家喻户晓的一首混合四部合唱。
它是第一幕第二场中的一首欢乐的歌曲.是女主人公在自己的生日酒会上与男主人公共唱的一段祝酒歌,而男主人公便借此向女主人公表达了爱慕之情.他歌唱美好的青春,歌唱纯洁的爱情.女主人公也在祝酒时做了巧妙的回答.客人门的助兴演唱更为这首咏叹调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在阿尔弗雷多和薇奥莱塔歌声之后,大家随声附和,把晚会推向高潮。
《饮酒歌》是小快板,为降B大调,3/8拍子,全曲整体结构是单三部曲式,快速圆舞曲的节奏.歌曲的旋律重复了三遍,有两次变化反复,采用分节歌的形式陈述.第一遍为男主人公的独唱及朋友们的合唱;第二遍为女主人公的独唱以及男女主人公的对唱,最后有合唱呼应;第三遍是客人们的合唱,此时的旋律转入降E大调,情绪显得更加热列欢快.欢乐的歌声响起来。
小提琴、钢琴、长笛都尽显风采,彼此较劲、交错,单簧管和小提琴的一来一去真像劝酒的恋人,而欢快的节奏让人沉醉,让人赞美生活的美好。
在这部歌剧中,他开始舍弃旧式的短歌独唱曲和各种器乐合奏。
短曲虽然仍在,但是它们是由戏剧的本身发出,因此情节直接由景中出来,不必被弄得中断。
这段音乐充分反映了威尔第精妙的音乐构思:群众合唱、重唱及管弦乐队的音响。
整首进行曲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堪称交响乐中的经典作品。
阿依达充满了凯旋行列、合唱队和舞蹈。
这部歌剧使许多听众大吃一惊。
这些人抱怨他想学华格纳般的去写歌剧。
他们指出阿依达的主题的特性和华格纳的主导动机一样。
对这种批评,他一笑置之。
他说他是一位写意大利歌剧的意大利人,而华格纳则是一位写德国歌剧的德国人,岂能相提并论。
成于70年代之初的《阿依达》,比起50和60年代的歌剧来,在音乐的戏剧性发展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
《阿依达》把大歌剧的特点和抒情歌剧的特点熔于一炉,剧中既有宏大的场面,又有深刻的性格描写和心理刻画。
音乐根据戏剧的要求,机动灵活地连续发展。
一系列刻画人物性格和描绘人物心理感情状态的浪漫曲和二重唱,已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曲子,而是有机地连续发展的“场”,其中丰富的旋律性和强烈的戏剧性互相结合在一起。
华丽壮观的舞台布景,浓密雄厚浑的音乐风格,咏叹调、重唱与宣叙调相融合,气势宏伟的合唱又看到威尔第用瓦格纳式的贯穿写作,创用以扬为主,插进分曲反而结构。
对待歌剧创作,他始终采取吸收化和向前发展的态度,从没有忘记“歌”的魅力,从不让人生埋没在反复的管弦乐中。
威尔第在74岁高龄时出手的《奥赛罗》,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悲歌剧,作曲家和台本作曲家使莎士比亚的喜剧浓缩精练,又不影响其强烈的感情力量。
虽然歌剧结构仍包含咏叹调、重唱、大型重唱及合唱,但每幕音乐连续发展,用过渡段将各分曲连接在一起,毫不破坏戏剧情节的连续性。
音乐对人物做细致刻画,奥赛罗具有英雄性格和戏剧力量;第一幕结束时的爱情二重唱,抒情而温暖;半音性蜿蜒曲折进行的旋律刻画出雅古冷酷邪恶的人格和他的恶意诽谤。
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乃至欧洲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的艺术生涯本身就是一部19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歌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