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共24张PPT)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 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 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 等,呈现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 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 (960 — 976年)
北宋的建立是否标志着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 局面结束了呢?
平定南方各国和 攻取北汉以及收复幽 云十六州,是完成全 国统一必不可少的两 但是这 大历史任务 。 两件事不可能同时进 行,而只能根据实际 力量,按照轻重缓急, 来确定用兵先后。
“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宋太祖和后继者按 • 方针: 照先南后北的方针, 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 •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政权,结束了五代十 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 结果:
发展科举制
考试分三级
严格考试程序(殿试)
后世考 试中密 封试卷 制度的 起源
减少考试科目
发展的评价
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出现员冗滥的局面
严密考试方法,实行糊 名法 增加录取名额
总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因为文 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北宋 汪洙《神童诗》
科举制的完善——文官体制的基础
一、考试制度的规范化 三级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二、考试规则的严密化 弥封、誊录等规则使 考试更加公正和公平 三、考试内容的实用化 增加策论考试,更 能选拔治国之才 “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 ——朱胜非引“前辈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 (共31张PPT)
在地方
加 强 对 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 设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收 地 方 的 缴地方官司的财财税权。 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也造成了地方官 僚臃肿。
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 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相权大大被削弱)
三、重文轻武政策
材料一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 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 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 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 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A.赵匡胤
B.李世民
C.刘彻
D.嬴政
4.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B ( ) A.削弱相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改革科举制度 D.重文轻武的政策
5.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对如图所示宋太祖评价正确的有(
)
D
① 发动“陈桥驿兵变” , 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 通过“杯酒释兵权” , 加强了中央集权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吾欲息天 下之兵,为国 家长久之计, 其道何如?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同时给出
原因: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建议: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 权、制钱谷、收精兵。
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军事
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控 制 对 军 队 的 调 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
(地方)
②实施三年 一换的制度, 频繁调动州 ③ 县长官
归纳总结
内容 目的 措施 影响
加强了对军队的 控制,但是消弱 了军队的战斗力。
军事方面 消 除 武 ①解除禁军将领 将 专 权 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的积弊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在中央 削弱宰 相的权 力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
(D)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
令”
③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④北宋设立转运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过关训练 1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 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 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B )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重文轻武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崇武抑文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2.小明是个对联迷,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 王,他写了许多对联,下列哪一副对联是与赵 匡胤有关的( D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周世宗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 军的统帅,负责防守 京师。960年初,朝廷 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 陈桥驿时,谋士和诸 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 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口称“万 岁”,赵匡胤就这样 当了皇帝。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欧阳修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欧阳修,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在政治 上负有盛名。天圣八 年进士。
宋英宗时,官至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兵权
行政权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誊录、糊名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 期尚文轻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 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 社会的安定。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新)⼈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北宋的政治》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北宋建⽴、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重⽂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法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国的分裂局⾯,使学⽣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分析、讲解,使学⽣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的措施,导致重⽂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教学⽅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黄袍加⾝”“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采取了⼀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学习(⼀)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建⽴时间:960年建⽴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2.黄袍加⾝(>>>PPT播放黄袍加⾝视频)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级将领⽯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上,拥⽴他为皇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时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 都城:东京(开封) 国号: 宋 史称:北宋
分北 裂宋 局结 面束 ,五 统代 一十 中国 原陈桥驿北 宋 东京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62—979 年),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的方针 ,主要包括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平定武 平周保权(963年),同时荆南高继冲主 动投降归顺;王全斌率军平定后蜀孟昶( 965年);宋太祖率军征讨北汉(968年) ;潘美率军平定南汉刘鋹(公元970年) ;曹彬、潘美率军平定南唐李煜(975年 );之后,吴越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 进主动投降归顺(978年);宋太宗率军 平定北汉刘继元(979年)。
课堂练习
1、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
A 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这里反映出宋初的一个基本国策是
() A.重文轻武 B.强干弱枝C.重内轻外 D.冗官冗费
D 2.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下对宋太祖评价,正确的有
()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 央集权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 提高了文人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 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问 题 思 考:宋太祖如何 控制军权?
宋太祖杯酒释兵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失利弱
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 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军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 为什么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 ➢ 收兵权后,如何分配?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军事
宋太祖 宋太宗
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 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 的格局逐渐形成。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 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定期换防,并将分离 政策。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文教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
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 人。
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 更高达1129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
结合宋太祖的经历思考宋太祖为什么会失眠?
五代十国国运表
想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想
907-923
923-936
936-946
947-950
950-960
宋
吴国 892-937
南唐 937-975
前蜀 891-925
后蜀 925-965
闽国 893-945
太
五代十国时期,武官专权,王朝各个短命,宋太祖
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0张PPT)
2、在地方: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取代过去藩 镇的爪牙,并对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 度
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4.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 中央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 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课后习题
•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 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D
• A.刘备 B.苻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的是( D )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1.重文轻武的政策
内容: 1、重文臣: (1)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 的弊端出现,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赵匡胤
(2)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 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宋太宗赵光义
(2)表现:
1、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 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2、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 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 了统军的指挥权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 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 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想一想: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当时的人为 什么不以从军为荣?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 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而且 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约束,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因 此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 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
精兵,则天下自安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矣.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即夺其政治权、经济权、军事权。
原因
唐末五代,藩镇太重, 1 君弱臣2 强(地方权3力大,
中央势弱)
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 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 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 中央集权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D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3.“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说明宋官员的主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 都城。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 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 响的学习,培养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字元朗。军事家,宋朝开国皇帝。赵 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 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 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 匡胤登基,建立“北宋”。
宋太宗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 朝廷授予的“阵图” 行军布阵。(受抑制)
这两位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唐朝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尚武的风气盛行一时, 唐朝中期以来出现了骄兵悍将飞扬跋扈的局面。
北宋科举制的特点
1.程序严格:州试——省试——殿试; 2.提高进士的地位。 3.方法严密:糊名法,防舞弊; 4.录取名额大增。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技能目标:知道北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
教学难点:能辩证的看待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宋这个朝代吗?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北宋的政治》;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师:课件出示北宋政治的内容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北宋为什么能统一全国?它都采取了哪些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重文抑武的国策:
师:课件出示北宋重文抑武的内容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重文抑武有哪些益处?重文抑武又给北宋带来了哪些弊端?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的政治制度、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历史,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北宋政治制度的细节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进而引出北宋的建立。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同时,教师讲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共18张PPT)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 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其故非他,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 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 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集中 军权
解除 禁军高级将领 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 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 将领 , 割断 将领 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集中 行政 权
结果
中央
削弱 相权 ,设宰相、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派 文臣 担任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思考二:宋朝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探究 (1)原因: ①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禁军统帅,依靠部下将领的拥护,发动 陈桥驿兵变,夺得后周政权,建立宋朝。 ②因为赵匡胤以武力夺位,再加上五代时期,武将夺权的情况特 别多,所以他特别害怕部下掌握兵权的将领效法,不信任武将, 重文轻武,压制武将,防止武将篡位。
(2)影响: ①积极方面: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 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 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方面:兵将分离政策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 降;政府机构重叠,官吏冗余,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地方 上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地方 设置 通判 ,以分知州的权力
设置 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加强
皇权 大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 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 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导学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影响。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小故事: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
禁军是后周最精锐的一支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做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
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
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历史上称为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这段历史向来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演变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
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2.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
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政治设计说明在教授本课内容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等顽疾被革除了,促进了社会的安定,有利于政权的稳固。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促进了宋朝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一政策也造成了宋朝官僚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增加、军队战斗力减弱等负面影响。
本课教学中采用列表归纳、材料分析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宋朝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其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建立的相关史实。
2.知道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及影响,知道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情况和历史作用。
4.知道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认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水浒传》。
2.影视作品:纪录片《中国通史》。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结合他们看过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如《水浒传》),说说他们眼中的宋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要从真实的史料实物当中去认识历史。
本课我们将从一些更为真实的史料着手学习宋朝时期的历史。
二、预习检查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2.说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任务一四、学习任务二五、学习任务三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又经过多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
同时,在北宋建立之初,以宋太祖为代表的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为北宋王朝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课件(共27张PPT)
0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从《大宋印象》导
入单元主题和主要人物, 以赵匡胤五个故事为明 线讲述措施,用范仲淹 承上启下,通过漫画和 图片对重文轻武影响进 行图史互证,以人文素 养为目标,培养“论从 史出”的思维习惯。
情感与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结束五代 十国战乱局面,理解他加 强中央集权思路的历史背 景,并能分析他开创文治 的一系列举措带来的积极 影响,也能辩证长远分析 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影 响深远。
三
教学过程
北宋的政治 教学过程
01 导入新课
微课《大宋印象》 课前故事《陈桥兵变》
设计意图:
单元主题和人物
民族关系的发展 和社会变化
激发探究疑问 培养时空观念
北宋的政治 教学过程
02 讲述故事 自学重点
第一目: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分析五代战乱原因 2、故事二:杯酒释兵权 3、故事三:降服节度使 4、故事四:圣旨废除“赋税留州”制度 5、故事小结:问计赵普收三权 6、文举武举数据对项改革
设计意图:
梳理重点 引入难点
北宋的政治 教学过程
03 图史互证 突破难点
第二目:重文轻武的影响
1、自学填表合作展示:交流分析利弊 2、探讨对当世影响:
“三冗”图片漫画(财政负担) 实证探究(军队战斗力和民族关系)
3、探讨对后世的影响:
三则历史学家交锋观点 史料分析利大于弊
故事五:撤宰相凳子
设计意图:
突出重点
以人带事 历史解释 历史理解 论从史出
北宋的政治 教学过程
02 思维导图 梳理重点
一、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设计意图:
梳理重点 分析特点
宋的政治特点?
北宋的政治教学过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3张PPT)
基础巩固
• 7、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C )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 8、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 确的是( A )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 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 D、地方设置转运使 • 9、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D ) •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 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 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监察和行政权 作用: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1.重文轻武的原因
2.重文轻武的政策 3.重文轻武的影响
1.重文轻武的原因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 弊端重现。
2.重文轻武的政策
(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
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课后活动 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
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基础巩固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A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C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32张PPT)
宋太宗亲手绘制的《平戎万全阵》
···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六男
经儿
苏轼
勤 若 苏辙
向遂
窗平
前生
读志
曾巩
程颢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影响(作用):
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积极: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兵变 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经济 均方影①税田积响法极:核 平:实均变土征法地税收,到按一土些地的成多效少,、增好加坏了政府使 隐 增的加官 瞒财国僚 土家和 地政赋大 ,收税地 逃入主 避收。不 赋入能 税 水②最农利后消田法以极鼓失:励败触垦告犯荒终了和。大兴官修僚水利大地主的利益,遭促到进强农业烈发反展对,
镇太盛,加君强弱臣中强。 爱卿可有良策?央集权
宋太祖
臣认为惟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制其钱 谷,,天下自安。
宰相赵普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
(收其兵)
1、解除 禁军将领 的兵权( 杯酒释 兵权 ); 2、控制对军队
的 调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3、经常调换 军队 将领,定期 换防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中央
分化 ,削弱相权: 1、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
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夺其权1) 2、设立多重
,分割宰相的军政、 大权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下册课件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 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难点解析
中央集权消极影响
增设 官僚机构
措施
措施 措施 措施
冗官 冗兵
冗费 军队战 斗力弱
积弱 局面 积贫 局面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目的
军 事
消除武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 将专权 控制了军队 的积弊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 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职权:通判的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 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 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利并 对其行为实行有效监督。
(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重点、难点)
3.财政方面:加强财(政)权
①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 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 收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四).作用(影响)
A
)
采取分化事 权的办法, 削弱相权
中 央 地 方
大程 到 中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 制 加度 前 央 但是削弱了军队的 战斗力 强, 所 集 未 皇 。 权 1.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 加强了皇权 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有 权 强 2.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 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大的化
措施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北宋的建立 时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 开封
陈桥兵变, 建立事件: “黄袍加身”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 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 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 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 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 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 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 称“万岁”,赵匡胤就这 样当了皇帝。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皇帝
皇帝
丞相
丞相 枢密使 三司使
参知政事
事无不统Biblioteka 副相 军权 财权分化事权(多人,多重机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控地方
兵
罢节度使兵权 ,收地方精兵
钱
1.取消节度使的截留特权 2.设转运使,监控地方财政
权
1.派文臣做知州
2.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3.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回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初在中央和地方 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学习目标
掌握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了解赵匡胤加强集权的具体措施。 知道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 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辩证看待宋初政治制度与国 家发展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兵变夺天下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朝代信息卡
时间: 960 年
中国自三人代物以后:,得国赵最匡正者胤,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籍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 之意。——孟森《明清史讲义》 事件: 陈桥兵变
矣.
权
钱兵
吾欲息天下 之兵,为国家长 久之计,其道何 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集权安天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控军权
(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加强 (2)统调分离
禁军 (3)地方禁军定期换防
驻地
将1
(4)收地方精兵
驻地
将3
驻地
将2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课 堂 小 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评价:
⑴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 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 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 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 社会的安定。
⑵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 朝廷的财政支出。
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研读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 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 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 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2.措施及影响:
⑴抑制武将,文臣统兵。 影响: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⑵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
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时 间、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的原因
、措施及影响。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 事件:陈桥兵变 定都:开封(东京)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北宋建立 的历史影 响? 结束了中原 和南方分裂 割据局面。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看图表,说说五代十国政权的特点。
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结论: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 个个短命。
太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阅读P29相关史事“杯酒释兵权”
他深知唐末以来 武将专权的积弊, 担心大将拥有兵 权会危及他的统 治。
思考:为什么宋太祖要这么做?
思考与讨论
宋太祖如何强化中央集权?有何作用?
(1)军事: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还经常调换 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中央: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 办法,削弱相权。
(3)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 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②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 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实行监督。
材料,有“曾 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 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 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 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权:地方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地方财权,兵:节度使 的兵权。 措施: (1)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 期换防。 (2)相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地方政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频 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地方财权:下令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 赋收归中央。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 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 重视,而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 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 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 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