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答题模式】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 … 背景,营造… …氛围,渲染… …气氛) 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 映衬)④主题(突出,暗示,揭示)。 或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 种……气氛;渲染(定下)了……抒情基调; 烘托了…… (人物)的心理;为下文…… 情节展开作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化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特殊情节的作用:
1、小说开头作用
(1)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 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 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 说读下去。作用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 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和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
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 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 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 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 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 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 幽微的火药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 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拜 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 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 也如此。 (1)提供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 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深化主题思想;
命题角度一: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考查点: 1、概括人物形象﹙性 格﹚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性 格﹚特点
小说刻画牛五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老街汉子 ﹚
人物形象考查点:
3、人性形象作用
﹙桃红—卖绒线的在作品中是一个重要人物,作者安排这一人物的意图﹚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方向。 (1)是概括还是分析。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 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 (2)是性格还是形象。 “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 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 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 素。﹙性格+身份﹚
小说读什么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感知情节) 2.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分 析人物形象) 3.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 (了解背景) 4.表现了什么主题。(把握作品主题) 5.通过哪些写作方法塑造人物、突出主 题的。(艺术特色)
1、人物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C、细节描写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照应题目。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 格。 (4)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5)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 示世态风情。 (6)深化作品主题。
解 答 环 境 描 写 作 用 题 的 思 路
联系主题
第三步:归类合并,恰当表述。
注意题型的细微变化,怎么问就怎么答 1.请概括(分析)××的形象(性格)特点。 分点作答 ①个性特征1(+举出实例); ②个性特征2(+举出实例)…… 概括 分析 分析 概括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总括句(人物身份)。 分点作答①个性特征1(+举出实例); ②个性特征2(+举出实例)…… 例:为了爱国战争宁愿放弃心爱的学术的爱国青年……
索、冷清、孤寂等。
2.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中环境描写手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①
从写景的层次和观察角度,如远景与近景,俯视与仰
视等;②描写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 在的事物。“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 细节描写、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刻画)
内容上的作用:
①对环境:突出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 更具典型性。
②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 ……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对主题:揭示或表达或寄托或暗示了……的主 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 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命题角度三:情节
情节叙述顺序
•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 分明,层次清晰。 •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 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 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 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 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 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 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照应上下文。 •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 清楚,照应得体。
环 境 情 节 人 物
主 题
描写了……景,渲染了……气氛 (环境本身) 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 (指向情节) 烘托感情,表现性格; (指向人物) 突出……主题 (指向主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天一联考阶段二《将军泪》
• 小说中的画线句“京郊,蓝天白云,春风 徐徐,空气中花草的气息沁人心脾”在文 中有什么作用?(4分)
第二步:总体把握,划句分析。
人物
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颂扬还是讽刺;同时考虑分析的是主要,还是次要
情节
环境
1、文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 等的句子。 2、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 (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 3、作品中其他人物(或作者)对他的 评价(议论)句。 有关情节发展、事件变化的语句,把 握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主次关系。 有关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的语句,环 境可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人物 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物 通过这个人,衬托、反衬或者补充了主要人物。 这个人可能是全文的线索(穿针引线)或者是 整个事件的见证者(增加真实感)。﹙祥林嫂﹚ 这个人的某种行为推动某一情节发展或者带来 什么样的结局。
﹙桃红—卖绒线的在作品中是一个重要人物,作者安排这一人 物的意图﹚
情节
环境 主题
这个人交代出当时的某种社会环境和背景。﹙
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厚
重的力量,既提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
的魅力。
第二部分
题型剖析
命题角度二:环境
相关知识储备: 1.环境描写的特点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 思考:①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 考虑景物特点;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 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 景物的特点有:安宁;热闹、生机;萧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 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 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2)写景式开头。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特殊情节的作用:
2、小说结尾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 亨利式结尾)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
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
地深化主题。
源自文库
将军泪﹚
这个人或直接或间接体现某种主题。 这个人身上寄寓着作者的某种情感。﹙将军泪--婆孙﹚
(2)从地位角度看 ①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
深化主题。
②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A.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 用。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
形象,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B.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
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C.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并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 地融合在一起。 D.揭示或暗示主题。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主 要人物服务的,为揭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小说
小 说 三 要 素
2、情节
B 、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 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C 、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 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3、环境
A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 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B 、社会环境 :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 的历史背景
结构上的作用:
位于开头:
(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3)为下文某一情 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 (4)营造气氛,奠定
感情基调。(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位于中间: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前文,领起后文, 照应前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位于结尾:
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呼应标题、卒章显志,概括并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