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

合集下载

传承闽都文化 打造旅游品牌——促进福州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传承闽都文化 打造旅游品牌——促进福州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程全面峻工 并对外开放 。2 0 年, “ 06 马 尾船政 历史 文化遗 产保 护项 目”荣 获
“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 0 年 已委托 。 07 专家编制完成船政文化景区 体概念性 规划 ,开始启动船政文化二期工程,计 划投 入 3 4亿元资金建设船政文化城 。 . 配合央视播 出 船政风 云》 海峡西岸 、“ 行 ”等系列报道活动,船政文化已经初
船政文化 、 三坊七巷文化 、 寿山石文化
等四大文化特色凸显, 打造 “ 闽都文化 ” 旅游品牌大有可为。 本文对 “ 闽都文化” 四大文化保护开发建设 隋况作 了专题调 研, 在此基础上就促进福州历史文化保 护 与旅游 经济 发展 ,提 出一些 对策 建
议。

上,将建设集博物馆 、考古 现场 、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管委会对三坊七巷内文物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确定159处需保护的古建筑完成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评审和报批工作建立了责任规划师和责任建筑师制度按照修ihhih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各项设计修复招标安保产权保护宣传推介准备工作正有序进行
候选石 的美誉, 是福州传 统工艺 “ 三宝” 之一 。 目前, 已相继建成 中国寿山石馆、 寿山古 街 、寿山石观光洞等景 区景点,
发展 研究 /2 0 年 第 4 08 期 41
维普资讯
_博 士论 坛
寿山国家矿山公园即将揭牌开 园。 寿山 石产地北峰成为广大游客休 闲度假的好 去处 ,每年接待国 内外游客 超过 3 O万
品牌” 0 6年省里出台了 《 。2 0 昙石 山遗 址保护规 划 。按 照规划,昙石 山文化 遗址 保护 和博物 馆建 设项 目规划 用地 12 亩,总建筑面积 9 0 平方米,总投 1 10 资约 7 万元,在依 托昙石山遗址基础 1

家乡古迹的保护与开发

家乡古迹的保护与开发

三坊七巷的保护与开发我对三坊七巷一点也不陌生,因为我的小学学业就是在那里完成的。

小时候印象里的三坊七巷很简单,乌瓦白墙、斑驳的墙壁总是会脱落下外层的泥灰,露出些他内在的黄色肌肤、小巷子里崎岖不平的青石板路,总是有许多的坑坑洼洼的小槽,一到下雨的时候就形成了许多水洼,那里头的水永远的是清澈的,可以印出天的蓝色、屋顶上那彩色的飞檐,精美的雕梁画栋,如果没有那些现在器具的出现,置身其中的你真会以为到了古代的大户人家里。

三坊七巷的面积并不大,而且坐落颇有点北方道路的样子,是规规矩矩的,所以当时闭着眼睛也懂的要怎么走,那时刚学了《雨巷》的我们自豪的认为我们所走的巷子,就是和大诗人一样的。

三坊七巷里杂居着做各式各样营生的人,不同的工作不同的遭遇见闻让这片老区永远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尽管有了电视,有了收音机,但那些丝毫没有动摇民俗传统的地位,人们在晚饭后就会聚在水榭戏台边唱唱闽剧小曲,泡上一壶茶水,一起开心的聊着,孩子们则拿着简易的玩具在人群中穿插的来回跑动玩耍。

当时的三坊七巷,乱!但是又不失她古朴的美,她不断的被现代事物冲击着,但是她依然展示着她的魅力。

就这样,她在现代与古典的混搭中度过了十几个年头……也许你会奇怪,旧的事物被新生事物取代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既然现在经济已经这么发达了,为什么还要放着市中心这一片老旧的房子呢?既没有经济价值也影响市容。

我想说的是,还有个自然规律我们不能忘记——经典,就应该被传承!三坊七巷的地理位置北邻晋子城的护城河,南邻唐罗城的护城河,从唐代开始就一直处于福州城市的中心位置,是福州古城历史文化轴线的重要组成。

它见证了自中原人入闽以来福州城市发展的变迁。

据文献记载自唐代开始三坊七巷就已经是贵族士大夫的聚集地,特别是明清时期更是聚集了众多有影响的名人。

历朝历代三坊七巷内的名人留下的遗迹,就是浓缩的福州城市文化的变迁历史。

可以说“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市发展的一个见证,也是城市文化辉煌发展的见证。

三坊七巷调研报告

三坊七巷调研报告

福州三坊七巷调研报告福州在海峡西岸有座古老而美丽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

别称榕城,它位于福建省的东部,闽江下游,这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现为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有500多万。

在榕城福州鼓楼区的繁华闹市里有一片白青玉砌,木屋阁楼的古老街区,其部局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它就是被建筑界誉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三坊七巷。

一、昨天(一)、三坊七巷街名的由来“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

城内一般是以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国内建筑界把三坊七巷古民居称作“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是当之无愧的。

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福州从壳丘头、昙石山文化、中原文化,再到冶城以至外城、府城文化,几经奔腾回旋,汇合至三坊七巷,终至凝固,形成古建筑、古文化的精华。

三坊七巷高大粉墙,石板小路,坊巷纵横;深院大宅,层楼叠院。

每座高墙大院内又有三或四进的大庭院。

回眸三坊七巷,在深深的庭院里,我们仿佛闻到古代书香门第,飘溢出的书香墨味;我们似乎听到“六子科甲”,“五子登科”门前的金鼓齐鸣。

我们犹似看到林则徐,郁达夫,郑振铎,胡也频,邓拓等驻足书店,搜宝寻玉;我们如同看到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严复的《天演论》,林觉民的《与妻书》……许多名师来自三坊七巷,许多生长在三坊七巷的人,博古通今,才略惊天动地。

浅谈福州

浅谈福州

浅谈福州“三坊七巷”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王敏颖(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2008级)摘要:福州规模最大的明清传统居住街区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历史文化的珍贵遗存,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

当前,历史文化古迹资源开发面临着不合理的改造和被破坏的巨大压力。

而错误的建设和盲目的开发更加快了资源特色的消失;历史文化古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已成为一对难解的问题。

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三坊七巷”为例来浅要探索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福州;三坊七巷;开发;保护引言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始建于西晋末年,集中展示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明清古建筑之博物馆”。

“三坊七巷”,总面积约为42.6公顷。

三坊是指文儒坊、衣锦坊、光禄坊;七巷是指黄巷、塔巷、宫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和吉庇巷[1]。

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后改建为马路,现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2006年,“三坊七巷”与朱紫坊一起被正式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1 “三坊七巷”的市场优势1.1 地理优势街区内的八一七路和南后街是福州著名的传统商业街,依托城市最繁华的东街口,商业价值巨大,战略地位突出,是福州市重要的三产基地,商业地位不容忽视。

目前“三坊七巷”周围有数家星级酒店宾馆、10余条商业街、好又多等数十家超大型购物超市、百货商场、以及83家各类旅游社[1]。

1.2 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将交相辉映“三坊七巷要体现出它巨大的旅游价值,就要把它和名人效应、古建筑效应、福州民俗结合在一起。

”和三坊七巷有关的近代历史名人很多,如严复、林则徐、冰心、林觉民等。

在旅游开发中,可以将名人故居、楹联、生前使用过的器具等布置后供游客参观。

这不仅给游客文化上的认知享受,而且是高品位的观赏享受。

三坊七巷老字号趣谈及开发利用

三坊七巷老字号趣谈及开发利用

三坊七巷老字号趣谈及开发利用第一篇:三坊七巷老字号趣谈及开发利用百年南后街是一条文化浓厚的街市,建议应把百年老字号要用心扶持,使之发扬光大近日多次在早晚时间逛三坊七巷,发现热闹了许多,有民俗的木画漆器、寿山石等福州传统的文化品牌。

因此笔者建议,要扩大三坊七巷范围。

北起三角井,南到澳门路,这样约有7公里长。

从杨桥路到三角井可办美食街。

福州三坊七巷改造,应集文物保护和商贸旅游、文化、古玩、娱乐为一体高标准的文物建筑保护区。

三坊七巷,东以南大街为界,西至通湖路,南起安寿河沿,北至杨桥巷,这里虽然是名人街,但也是福州重要的商业街,这里店铺林立,非常繁华,有供应家庭日用饮食所需的米店、菜行、油行、酒店、酱油(吓油、鼓油、调味小菜)店,南北京果(食杂店,还有独具风味的福州小吃,象征着福州文化民俗小吃,尤其锅边糊摊,蛎饼,线面店,供应日常生活的家具店,桶石店,竹器店,苏广店(专营布匹,针线,纸花等)皮箱,皮枕店,估衣铺等。

其中衣锦坊的水流湾,更是专业的家具店,南后街还是一条文化浓厚的街市)如一对对联曾写到“三坊七巷、文化民俗”用对联来说明三坊七巷以文化民俗为主来赞美它的繁华,赞美他的内涵,古玩街、经营古玩,字画,有书坊,其中宫巷,“吴玉田”到书坊最有名,还有文儒坊的陈仁权刻碑,有古旧书店十多家,如“西午经阁,六一居”,裱褙店,如“青莲阁”“二宜轩”“米家船”还有花灯、灯笼,在南后街还有福州特产,工艺品店,如脱胎器店,生产经营各种福州工艺品,如脱胎瓶,盘,盒等,还有木画,亭台,木阁,鱼、鸟、水,松鹤等,层次高明,还有木雕。

石雕石柱,寿山石,另还有寿衣具店(棺材店),甚至还有当铺,店,钱庄,可谓360行,应有尽有,杨桥巷的皮箱漆器最为出名,沈绍安一老铺,以油加工为业,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碑之类的小商品,例外福州皮箱以实用耐久著称,往往用了三代,还没有坏,成为福州人的传家之宝。

张祖仁说南后街到元宵节最为热闹,车水马龙,人流不息,古诗云“元宵灯火伸放,塔,车马如潮南后街”生动地塑造了当时热闹的场面,这里有许多花灯,用料有低绢,纱、绸、玻璃等,不一而足,这些花灯,玲珑剔透,光彩绚丽,为节日的气氛增添了乐趣。

“三坊七巷”文化资源的生态型开发

“三坊七巷”文化资源的生态型开发

d v lp e tp o e s i st e l i o slp e e v d i h r a itrc ls ci n fo a hso ia e od e e o m n r c s , ti h i ng f s i r s r e n t eu b n h so ia e t r m itrc lp r v o i
城市 文化 资本 /
CI TY CU LTURE CAPI TAL

形态具有高效、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的特征 。
资 源 具 有 多 重 性 。 如 :矿 产 、 食 物 、 物 种 和 土 地 等 属 于 物 质 资 源 ,而 社 会 ( 构 、 习俗 ) 历 结 、
史、地域特 征和传统 文化等 则可 以列 入 文化 资源 的范畴 。当物质 资源赋予其 精神和 文化 的特征 后 , 便 具有 多重性 的特点 。 比如 历史 文化街 区 ,通常其 主要功 能是提供 某个社会 群体居住 生活 的空间环
区视 为 文化 资 源 ,从 生 态学 的视
野 ,恩 考 历 史 文 化街 区 保护 与利
用的形态。
上熹的 惹地 霞段
已消逝 的历 史地 段形态 段保有 的形 态
l时 现 点
现时 段该历 史地 历 史轴
二 、资 源 的 生 态 型 开 发 与 利用 的 概 念
根 据 生 态 学 原 理 的描 述 ,生
Ta i g t e “ r e Co m u ii sa d S v n La e ” hit rc la d c lu a te tofFu ho t sa k n h Th e m n te n e e n s so ia n u tr lsre z u Ciy a n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_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_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

摘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首先是要将它“保”下来,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让它“活”下去,也就是在对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在理念与实践上有创新,形成了整体性、多元化的特色。

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应做到: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整体长远规划;强化创意,促进文化遗产多元化开发;遵循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公共形象,动员公众广泛参与。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11)12-0086-07一、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困境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理念、实践来看,存在很多具体问题。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谈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危机时,总结了八个方面。

一是文化遗产本体屡遭损毁与亵渎;二是盲目的开发建设割断历史文脉;三是“拆毁真文物,制造假古董”盛行;四是“保护性破坏”案件逐年增多;五是以单体保护取代整体环境保护;六是商业化开发造成持久负面影响;七是超负荷旅游破坏历史文化空间;八是不合理定位改变历史地段环境。

其中有几点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中很值得我们反思,也是当前文化遗产开发中常常被忽略的因素。

一是历史造假行为。

近年来,历史文化遗产逐渐得到尊重与保护,许多城市为迎合历史风貌,在发展旅游的名义下拆旧建新,对反映当时城市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存人为改造,建各式各样的仿古街,许多独具特色的历史街区逐渐沦为失去真实价值和历史信息的“假古董”。

大批使用现代材料、现代工艺堆砌而成的仿古建筑一时间集体亮相,而有上百年历史的古民居、老街区则被修整得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

二是保护性破坏。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文化遗产真实的本身,而不是复制品、仿制品,更不是赝品。

当下有地方政府打着保护的旗号,谋取开发之利,急功近利地对文化遗产进行“修复、修缮”,其目的是招揽游客、积累政绩。

浅谈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以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为例摘要:文化遗产不仅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更是记录着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信息。

所以,每一座文化遗产都是弥足珍贵,不容轻视的。

所以保护文化遗产便是保护人类的文明,而一个城市所拥有的文化遗产,不但是一个增加一个城市魅力的所在,更彰显着一个城市的底蕴。

而目前在中国,这些物质与精神上的双财富均处于严峻的状态之中,本文就针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个问题并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作出一些简要的分析与提出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三坊七巷引言目前,随着社会与经济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在各地被发现。

人们生活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上的文化与休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旅游业高速的发展,而一个出色的旅游景点,必定要有它的文化底蕴,所以文化遗产,便是人们旅游过程中的主要目的与核心。

人流不断,时光荏苒,再坚强的历史也经不起岁月与人群而开始残破蒙尘,福州的三坊七巷便陷入了这种窘境,三坊七巷如今因建筑衰败坍塌,被拔除那些猥琐狰狞的钢筋水泥碉堡而裸露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已是残垣断壁,令人唏嘘不已。

而经过抢救性的修复以后,也依然萎缩成了二坊五巷。

所以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越来越重要,不能让拥有这座文化遗产的福州人民与慕名而来的游客再模糊了她历史的辉煌,我们必须找出有效的补救方法与保护措施,让三坊七巷再次恢复往昔的荣光。

1 福州三坊七巷的介绍三坊七巷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中轴线以西,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575.25亩),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

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因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与之相邻的南后街也被誉为“福州的琉璃厂”。

其中拥有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建筑159座,其中有林觉民故居、水榭戏台、严复故居、二梅书屋、小黄楼、林聪彝故居、沈葆桢故居、欧阳花厅等九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数量众多的省级、市级、区级、市级挂牌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保护古建筑。

福州三坊七巷的营运现状

福州三坊七巷的营运现状

福州三坊七巷之营运现状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一、三坊七巷的营运现状1、三坊七巷的基本概况三坊七巷是福建省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

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个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2、三坊七巷的业态布局三坊七巷文化历史街区围绕着“百年街肆的里坊遗址、历史风貌的建筑部落和闽都风韵的名人故居”,将三坊七巷打造以休闲、餐饮、娱乐为主的旅游步行街,成为历史文化古街品牌。

现三坊七巷维持鱼骨状的传统格局,中轴为南后街,已是福州市传统手工艺、名小吃和海峡两岸特色商品市场一条街;而街两边的三坊和七巷仍保持幽巷深宅的风貌,成为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同时引入影视基地、漆画艺术馆等。

3、 三坊七巷经营的基本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街区经营的店铺约有96家,其中大致可分为中式食品小吃店31家、工艺品店45家、西式餐厅6家、休闲会所4家、裱褙店2家、国馆1家、三坊七巷纪念邮局1家。

同时开放20处旅游展馆:严复故居、二梅书屋、水榭戏台、小黄楼、林聪彝故居、谢家祠、王麒故居、郭柏荫故居、刘家大院、周哲文艺术馆、林则徐纪念馆、林觉民冰心故居等。

目前另有空铺12家正在紧急招商中。

月租金有统一的标准,一层80元/㎡,二层40元/㎡,均价为60元/㎡/,次年翻倍为120元/㎡。

南后街两端的10个售货亭,底价为每月2万元的租金出租。

只有少数的百年老店可以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比如裱褙老店“米家船”、同利肉燕店等。

而那些经济实力薄弱的且又适合出现在古街里的经营项目--福州传统文化内涵的小成本的民间手艺店,比如传统的手工花灯店、手工纸伞店等,却因无法承受巨大的租金压力,已退出了商业街区,也使得商业街区一步步流失掉自己原来的文化和特色。

福州三坊七巷的营运现状

福州三坊七巷的营运现状

福州三坊七巷之营运现状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一、三坊七巷的营运现状1、三坊七巷的基本概况三坊七巷是福建省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

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个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2、三坊七巷的业态布局三坊七巷文化历史街区围绕着“百年街肆的里坊遗址、历史风貌的建筑部落和闽都风韵的名人故居”,将三坊七巷打造以休闲、餐饮、娱乐为主的旅游步行街,成为历史文化古街品牌。

现三坊七巷维持鱼骨状的传统格局,中轴为南后街,已是福州市传统手工艺、名小吃和海峡两岸特色商品市场一条街;而街两边的三坊和七巷仍保持幽巷深宅的风貌,成为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同时引入影视基地、漆画艺术馆等。

3、三坊七巷经营的基本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街区经营的店铺约有96家,其中大致可分为中式食品小吃店31家、工艺品店45家、西式餐厅6家、休闲会所4家、裱褙店2家、国馆1家、三坊七巷纪念邮局1家。

同时开放20处旅游展馆:严复故居、二梅书屋、水榭戏台、小黄楼、林聪彝故居、谢家祠、王麒故居、郭柏荫故居、刘家大院、周哲文艺术馆、林则徐纪念馆、林觉民冰心故居等。

目前另有空铺12家正在紧急招商中。

月租金有统一的标准,一层80元/㎡,二层40元/㎡,均价为60元/㎡/,次年翻倍为120元/㎡。

南后街两端的10个售货亭,底价为每月2万元的租金出租。

只有少数的百年老店可以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比如裱褙老店“米家船”、同利肉燕店等。

而那些经济实力薄弱的且又适合出现在古街里的经营项目--福州传统文化内涵的小成本的民间手艺店,比如传统的手工花灯店、手工纸伞店等,却因无法承受巨大的租金压力,已退出了商业街区,也使得商业街区一步步流失掉自己原来的文化和特色。

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的启示与思考

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的启示与思考
E- ma i l : we y f a n @ 1 2 6 . c o n r
引 言
近年来 , 随着国家对历 史文化街 区保护 在立法 、 政策性 等 方面 的不断完善 , 国内很多城市对历史文化街 区的保护与更新 在规划编制 、 研究 、 实施等方面开展了很 多有益 的探索 , 也摸 索 出了几种模式 。然而 , 在历史文化街 区保护规划实施过程中也 存在着企业操 办 、 追求 回报 、 人房分离 、 拆真造假 、 仿古一条 街 等现实 问题 。因此 , 本 文认 为适 时开 展规划 评估 机 制很有 必 要, 通过评估 可以看到 规划实施 中的现实与 预期 目标 的偏差 , 从而为下一步规划的修编提 供依据 。本 文 以福州 三坊七巷 历 史文化街 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为例 , 试 图对历史文化街 区保护 规划评估工作 的方法和框架进探讨。
筑、 文化特色的典型里坊 式历史 文化街 区, 划定 了核心保 护区 2 8 . 3 7 h m , 建设控制地带 9 . 9 8 h m , 环境协调 区 2 4 . 2 7 h m , 确
定 了“ 一水 、 两街 、 三坊 七巷 ” 的功 能 布 局 。 同 时 , 规 划 还 明 确
2 0 1 3年第 o 5期
总第 1 7 9期




No 0 5 ・2 01 3 V0 l・1 7 9
F u i i a n Ar c h i t e c t u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福 州 市 三 坊 七 巷 历 史 文 化 街 区保 护 规 划 实 施 评 估 的 启 示 与 思 考
Ev a l u a t i o n o f t h e Co n s e r v a t i o n Pl a n o f t h e “Thr e e l a n e s a nd Se v e n La ne s ’ ’ Hi s t o r i c a l a nd Cu l t ur a l Di s t r i c t

三坊七巷文化价值及其保护利用(福州社科院课题组)

三坊七巷文化价值及其保护利用(福州社科院课题组)

三坊七巷文化价值及其保护利用福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三坊七巷是位于福州通湖路以东,南街以西,杨桥路以南,吉庇路以北的一块历史街区,共40.2公顷。

整个街区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中轴线以西为三坊,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中轴线以东由北向南依次排列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始于唐末,王审知当政时,嫌原有子城狭隘,便在子城外筑罗城,同时把今杨桥路以南,南街以西,沿护城河一带的地方作为居住区,由此在罗城的西南便形成今天三坊七巷的雏型。

宋时,三坊七巷初具规模,至明清兴盛并繁荣,至今仍保留有坊巷基本格局和许多优秀的古建筑。

三坊七巷是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她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人们把凝结在坊巷格局和明清建筑中的文化信息,在坊巷中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思想和著述,坊巷内特有的民风民俗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商贸特性,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待。

现在我们统称之为三坊七巷文化。

三坊七巷文化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三坊七巷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审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保护、利用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利用的建议。

一、三坊七巷文化的内涵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总和,文化内涵是指某种文化中蕴含的本质属性。

三坊七巷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富有个性的坊巷格局三坊七巷建筑至今依然保留着唐末、五代以来古街区的棋盘式(也有人称作鱼骨状)格局。

这种城坊格局始于唐长安城,其后为历代各大城市所仿效,并曾影响过日本、朝鲜等国都城的建设。

福州西三坊、东七巷排列规整,坊与坊之间又有巷弄相连,坊巷纵横,宅院错落,深幽雅静;高墙环绕,曲线流畅,门框条石方正,门罩排堵舒展,巷口门楼秀丽,巷面白墙青瓦,巷道石板铺就,结点还盖有过街亭。

坊巷建筑风格精致,色彩基调淡雅,极富福州地方特色。

三坊七巷西、南两边正好是罗城西、南城墙的界址。

城墙虽已无存,但护城河遗迹可见。

浅谈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浅谈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区 ”的称 号 。回 同时,三坊 七巷还 以一系 列游 览 项 目来 吸 引游 客 如 “ 古建 园林游 ” 、 “ 坊 巷建福 州人 ,福建广播 电视 大学公共事业 系副教授 。
・2 0・
2 0 1 4年 第 4期
郑 建 辉 :浅 谈 福 州 市 “ 三 坊 七巷 ” 历 史 文 化 遗 产保 护 工作
古 老 的街 巷 格 局 , 其 占地 的总 面 积 达 到 了 3 8 3 5
公 亩 , 以唐宋 的坊 巷 格 局 为 基 础 ,保 留 了较 为 完 整 的 明清 古 建筑 1 5 9座 ,全 国重 点保 护 单 位 有 9处 名 列 其 中 ,省 级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也 有 8处
浅谈福州市“ 三坊七巷”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郑 建 辉
( 福建 广播 电视大 学 ,福建 福州 ,3 5 0 0 0 3 )

要 :改 革 开放 以 来 ,我 国经 济 稳 步发 展 .城 市周 边 旅 游 项 目有 了 长足 进 步 ,然 而仍 有不 少旅 游项 目忽 视 对
历 史文 化 遗 产 的 保 护 .使 其 沦 为 城 市经 济 发 展 的 牺 牲 品 福 州的 三 坊 七 巷 是 全 国著 名 的历 史 文化 街 ,
完 全 统计 ,唐 代 起 至近 代 ,至少 有 超过 7 0位 名 人 在三坊 七 巷生活 过 。 三 坊 七 巷 地 处 福 州 市 中心 ,至 今 仍 保 存 着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4— 0 3 0
次 , 曾获得 “ 中 国十 大历 史 文 化 名街 ” 、 “ 福 建 省 文化 产 业 示 范基 地 ” 、 “中 国 4 A 级 旅游 风 景
结 构 和 功 能 设 计 , 已经 无 法 融 入 现 代 生 活 ,而

三坊七巷调研报告

三坊七巷调研报告

文化·商业——三坊七巷历史商业文化街区研究【摘要】历史街区是反映城市历史发展脉络、展示城市文化、促进城市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就是福州典型的历史街区之一。

其中大量富有历史氛围与传统气息,尤其在文化方面尤为突出。

本文通过对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现状的实地调研,揭示该区商业、文化功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正文】1.调查研究背景1.1历史背景“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1.2基本现状三坊七巷位于福州最中心的商业区,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西至通湖路东侧及仓前后巷,南至吉庇路北侧,东至南街沿街商业建筑西侧的历史建筑,北至通湖路口和南后街北口。

三坊七巷的街巷格局和空间形态特征如“鱼骨状”,其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延续明清时期特点。

2.研究分析2.1修缮前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一幅破败萧条的景象。

残留下的古街坊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梁架倾斜、墙壁剥落,屋面破漏、濒临倒塌;人口密度大,居住拥挤不堪;到处是杂乱的电线,火患严重。

现代砖混楼房穿插其间,严重破坏了街区整体风貌。

破败脏乱狭小给人带来的局促感,名人故居内涵的空泛无物。

2.2修缮后政府部门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如今三坊七巷已经逐步成为福州文化的名片,以南后街为传统文化商业轴,立面的整治在充分保留现有留存的明、清、民国历史建筑和山墙基础上,保持目前街道尺度。

建成一条集福州“老字号”店铺的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步行古街。

3.文化传承3.1建筑与外环境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分为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每个区各有具体分工。

主轴上主要分布的是传统的商业店铺,沿街可见一些铜塑雕像,再现了南后街当年繁华的景象。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旅游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旅游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发展
——以福州三坊七巷保护规划为例
经管院旅游管理专业 蔡小飞
三坊七巷概况
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福州市历 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基 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 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 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 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 馆”、“中国城坊建筑的活 化石” 。三坊七巷街区是中 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位于福州市市中心南后 街两旁,总占地面积38.35公 顷,向西三片称“坊”,向 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 依次为:“三坊”衣锦坊、 文儒坊、光禄坊,“七巷” 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 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的意见》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两类:“传统的文化 表现方式”和“文化空间”,包括六大方面的内容,即口 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 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 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三坊七巷文化资源
• 历史名人
• • • 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化巨人 聚居于此,形成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共存共荣的文化 生态。 晚清著名的禁烟大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 则徐; 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现代思想与学术开山之祖—— 严复; “五四”作家谢冰心、庐隐、郁达夫等; 福州船政和船政学堂创办者——沈葆桢; 硕学大儒、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 ……
三坊七巷文化资源
中国城坊建筑的活化石
目前三坊七巷仍基本保留了较为完整街区的 “街— 坊—巷—弄”格局及为数众多的明清古建筑,这在中国大 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因而被誉为中国城坊建筑的活化石。 平面布局:鱼骨状的街巷,街巷空间尺度小而丰富。 建筑细部:坊口有高大的券门,坊门立有石碑,上刻 有坊规;在巷头、巷尾立有土地菩萨壁龛;保持着完整的 历史风貌的古树、古井。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_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_孙菲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_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_孙菲

摘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首先是要将它“保”下来,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让它“活”下去,也就是在对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在理念与实践上有创新,形成了整体性、多元化的特色。

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应做到: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整体长远规划;强化创意,促进文化遗产多元化开发;遵循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公共形象,动员公众广泛参与。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11)12-0086-07一、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困境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理念、实践来看,存在很多具体问题。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谈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危机时,总结了八个方面。

一是文化遗产本体屡遭损毁与亵渎;二是盲目的开发建设割断历史文脉;三是“拆毁真文物,制造假古董”盛行;四是“保护性破坏”案件逐年增多;五是以单体保护取代整体环境保护;六是商业化开发造成持久负面影响;七是超负荷旅游破坏历史文化空间;八是不合理定位改变历史地段环境。

其中有几点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中很值得我们反思,也是当前文化遗产开发中常常被忽略的因素。

一是历史造假行为。

近年来,历史文化遗产逐渐得到尊重与保护,许多城市为迎合历史风貌,在发展旅游的名义下拆旧建新,对反映当时城市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存人为改造,建各式各样的仿古街,许多独具特色的历史街区逐渐沦为失去真实价值和历史信息的“假古董”。

大批使用现代材料、现代工艺堆砌而成的仿古建筑一时间集体亮相,而有上百年历史的古民居、老街区则被修整得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

二是保护性破坏。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文化遗产真实的本身,而不是复制品、仿制品,更不是赝品。

当下有地方政府打着保护的旗号,谋取开发之利,急功近利地对文化遗产进行“修复、修缮”,其目的是招揽游客、积累政绩。

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分析

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分析

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分析●选题原因福州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以保护福州城区内珍贵的文物古迹、纪念建筑物、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达到保持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目的。

而三坊七巷是目前国内大城市中保存下来的最有历史文化意义,街坊风貌最具代表性,保存明清民居建筑最完整的大型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所以保护好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就是长久地保留住福州老城区的特色、人气和传统商业、饮食业、手工业等赖以生存的沃土,对巩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而且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不仅要在政治、经济方面起领先作用,更应该在旅游方面突出优秀旅游城市的带头作用,突出福州旅游的特色。

而作为福州特色的三坊七巷,它保存有最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积聚了福州历史文化,是福州作为一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最好体现。

●相关主体分析旅游资源也就是地理环境中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而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首要任务之一。

当然没有旅游者旅游活动就无法实现。

旅游者是构成旅游的主体,是旅游三大要素的基本要素。

本次我们将从旅游资源和旅游者这两个方面调查分析福州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概况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属于坊巷结构,保存相对完整。

从唐代开始,人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

经过千百年的变迁,三坊七巷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古建筑群的价值和保护状况调研

三坊七巷古建筑群的价值和保护状况调研

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三坊七巷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 268座,
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福州,从维持三坊七巷的原有面貌,到高起点修复、恢复它美好的历史风貌,经历了近十年的过程。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发展之源、文脉之根。我们始终倍加珍惜、倍加爱护。 2009年7月,“中国历史文化 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的南后街正式竣工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1)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涵 1、富有个性的坊巷格局。 2、匠心独运的园林建筑。 3、灿若群星的名贤英杰。 4、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5、具有文化气息的商贸。
( 2 )三坊七巷的文化精髓 1 、爱国和创业精神。 2 、包容和革新思想。 3 、崇文重教的传统。
CONTENTS
目录
3
三坊七巷的古建筑修复保护
CONTENTS
目录
4
三坊七巷文化传承保护

三坊七巷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景区,但是在现如今,三坊七巷传统文 化受到了来自外来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三坊七巷传统文化现状不无使我们担忧。要 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做出改变,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大潮中,三坊七巷也曾经面临被拆迁改造的命运,但是在各方 的努力下,它最终被抢救保护下来了,在国家文物局、福建省和福州市有关领导和部 门的主持下,先后制定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文物

建设社区博物馆
三坊七巷建设社区博物馆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博物馆界一直在思考
博物馆如何从对物的关注转向更多地对人的需求的关注,如何跟人的发展、
居民、社会发展挂钩。社区博物馆是一个很好载体,可能是我们国家今后 几年博物馆发展的一个热点。三坊七巷做的工作与规划体现了社区博物馆

浅谈福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_吴文英

浅谈福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_吴文英

探访中轴线上的文化浅谈福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23整性得以延续,休闲、旅游、文化、商业等功能日臻完善,成为福州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心和交流平台。

2012年,游客人数已超800万人次。

三坊七巷总资产已逾50亿元,净资产约35亿元,并先后荣获了一批光荣的称号,如:“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文化产业基地”、 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

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的矛盾与建议 1、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与内涵挖掘不足的矛盾。

在致力于文物保护的时候,对文物所蕴藏的深厚文化积淀缺少深入的活态的挖掘,致使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其与中国近代史发展独具的渊源关系难以凸显,文化价值的叠加难以呈现,削弱了三坊七巷的震撼力和吸引力。

目前来三坊七巷的游客,其游览活动主要是南后街逛得多,坊巷游得少,而对坊巷游览大多是走马看花,缺乏对坊巷内在丰富的内涵做深度的体验。

建议从建设文化强市的高度组织专门力量对“两山两塔两街区”文化资源的挖掘、展示。

2、文保单位的自身特色与开发利用的矛盾。

把南后街推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同时,两侧坊巷的文物瑰宝多处于“深宫人未识”状态,文保单位利用不尽合理。

结果让多数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都为沿街的仿古建筑及旅游景点似曾相识的商业业态而失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三坊七巷作为“明清建筑博物馆”的持续影响力。

如叶氏民居是世代翰林进士的故居,本应对这一故居文化内涵进行活态化展示,现在却成为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再如民国海军蓝建枢故居则成了闽都民俗展览馆。

建议对“两山两塔两街区”文保单位的利用,尽可能结合文保单位(民居)历代辈出的名人史迹予以展示,让游人充分领略士大夫的生长环境和历史作用。

3、历史文化街区的活态展示与人脉难以延续的矛盾。

在我们为三坊七巷作为江南里坊制活化石而自豪的时候,囿于保护修复层面的诸多困难,而有形或无形中切断人脉资源的延续,从而淡化了街区世代延绵的邻里亲情和生活氛围。

三坊七巷文化保护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坊七巷文化保护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坊七巷文化保护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作如下: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保护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城市,三坊七巷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界人士和游客的目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三坊七巷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篇报告旨在对三坊七巷的文化保护状况进行全面的调研与分析。

首先,我们将探讨三坊七巷的历史背景,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其次,我们将揭示三坊七巷的文化价值,探究其为何能够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最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研究三坊七巷文化保护的现状,包括政府的政策措施、社会组织的参与以及居民的文化意识等方面。

通过全面了解现状,我们将总结目前文化保护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要面对一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全面总结三坊七巷文化保护的成果,评估目前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以确保三坊七巷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发展。

本报告将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以及对相关文献和研究的综合利用,力求客观公正地呈现三坊七巷文化保护的现状和问题,为相关机构和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本报告的撰写和发布,能够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参与,促进三坊七巷文化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三坊七巷的文化保护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2. 正文: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探讨三坊七巷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以及文化保护的现状。

2.1 三坊七巷的历史背景:在本小节中,我们将回顾三坊七巷作为福州历史文化名片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介绍其作为古代重要商业街区的历史背景。

2.2 三坊七巷的文化价值:在本小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三坊七巷作为传统建筑群的独特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JOURNALOFFUQINGBRANCHOFFUJIANNORMALUNIVERSITY2009年第6期总第95期Sum No.95收稿日期:2009-05-24作者简介:郝帅帅(1984-),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袁书琪(1949-),男,上海市人,福建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国家旅游规划资质)所长,教授、文化与旅游地理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摘要: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悠久,建筑形式独特,名人名家辈出,同时是中国坊巷建筑的典型代表。

三坊七巷文化积淀深厚,在这里开展文化旅游是对其持续发展的最好选择。

本文从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目标谈起,介绍了三坊七巷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并为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K90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3421(2009)06-0023-051文化旅游与旅游可持续发展1.1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可以促进普通观光型旅游向高层次、更富吸引力的文化需求型旅游发展,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从深层次去观赏吸引物的内在美;领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游山玩水,仅仅惊叹于外表的壮观或先进的现代文明。

历史性传统街区是指那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

历史街区内的文化是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地区文化的缩影,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非常具有典型性。

因此在历史街区开展文化旅游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同时也只有在历史街区里游客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当地的文化特色。

1.2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1.2.1内容1.2.1.1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文化旅游资源在一定意义上是非常珍贵的资源,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人群中形成的,因此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以求能够持续使用。

在保护的同时,还要注意适度地发展文化旅游资源,在发展中保护,以发展促保护。

1.2.1.2公平享受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也要满足未来各代人公平享有旅游资源。

当代人在满足自己的文化旅游需求的同时,不能以环境的恶化为代价,不能损害后代公平利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权利。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宗旨,就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应该实现相承共享,当代人没有权利剥夺后代人的社会发展能力和生活需求。

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时间尺度上既要满足当代人文化旅游的需要,又不能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文化旅游需要的能力;在空间尺度上既要提高旅游者的文化旅游质量,改善历史文化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郝帅帅1,袁书琪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年11月24街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又要维护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持续性,同周边区域、全国其它城市、地区乃至全世界协调共处,实现珍稀文化资源的分管共享;在开发广度上既要协调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又要注重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1.2.1.3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利益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符合目的地东道主社会的需要和意愿,即能够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准及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开展历史街区的文化旅游也不例外,要想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要的就是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因为当地居民才是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如果没有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1.2.2原则1.2.2.1真实性原则原真性是旅游开发之本,旅游开发是原真性的发展与延伸[5]。

真实性(Authenticity),即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本来的真实历史原物,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不要按现代的想法去抹杀它[4]。

原真性是历史文化遗存的质量精髓。

历史文化遗存的旅游吸引力,归根结底在于它的原真性。

由于遗产地内的饭店、商店、娱乐设施、水库、索道等产生的“实体性破坏”,和低质量的讲解、展示、说明等造成的“体验性破坏”还大量存在。

甚至还有由于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和戏弄而营造伪文化、虚文化、鱼目混珠的作法都违背了原真性原则。

1.2.2.2体验与参与原则美国管理咨询专家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认为,目前人类已经跨越服务经济,进人体验经济时代。

体验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

在体验经济时代,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是企业所提供的产品能否为顾客提供一种让其身在其中并且难以忘怀的体验。

随着体验时代的来临,许多消费者已经不满足那种“到此一游”式的旅游。

旅游产业第五级形态———“生命体验式旅游”已成为游客追求的目标,如夏威夷、拉斯维加斯与我国的丽江已经成为著名的生命体验式旅游胜地[2]。

体验让游客的感受更直接、更兴奋、更刺激。

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加大体验性产品的分量,切实加强旅游地体验设计,更好地凸现文化旅游资源。

根据旅游者的直接感官(眼、耳、鼻、舌)和旅游地资源禀赋来设计相关的体验产品,以满足旅游者修学、感悟生命、感悟自然、追寻历史等不同的功能需求[2]。

体验模型除了民俗文物古迹等资源本身外,相关的介绍也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而对于历史文化价值的欣赏必须基于游人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这就需要在街区内通过各种途径介绍和宣传与这些景点相关的历史文化。

面对大量的散客市场,历史典故介绍的设置就尤为重要。

介绍和宣传的方式很多,即可以在景点处设置与景观相协调的景点历史典故介绍,也可以与门票结合印制一些小的景区地图和说明,其设计都应特别注重艺术性。

1.2.2.3独特性原则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历史文化街区是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的结晶,它包涵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与民族发展的历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文明特征等丰富的文化积淀。

传承和弘扬文化,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核心。

文化旅游一个根本特点就是文化性;即人们希望通过文化旅游这一活动观赏异质文化、接触异域风情,来满足内心深处对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文化旅游产品的成败,取决于产品的文化内涵。

文化旅游的成败,关键在于旅游从业者能否很好地展示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性以满足文化旅游者的需求[2]。

因此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文化旅游精品时,要高度重视其文化内涵,要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和机构从事研究、发掘和包装。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悠久,是中国城坊建筑的活化石,被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更是中国近代化的发祥地,有着诸如第6期郝帅帅1,袁书琪2: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25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这样的文人志士。

独特性指要发挥“唯我独有”的资源优势,挖掘的文化资源要有突出的地方文化特色,而不是一般的特色,更不是雷同化。

越是地方的,越是流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特色是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

2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文化旅游2.1三坊七巷文化旅游资源禀赋良好2.1.1三坊七巷历史悠久福州建城于汉代,最早的城建在现在福州的城东北隅,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据史料记载,三坊七巷最早源于西晋,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形成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福州唐末闽王王审知嫌城子小,在子城外更筑罗城,并用钱纹砖砌成城墙,三坊七巷也就在当时形成;“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在这里重建家园,成为当时福州城内士大夫、富绅之家的聚居地;到宋朝时三坊七巷雏形已基本形成;其后到明清两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7]。

三坊七巷这一正式名称出现在清道光年间,现存的大量优秀建筑群都是在那时建成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坊七巷的古城墙早已不复存在,但古老的护城河却仍然存在着流动着,许多跨越护城河的桥梁也都还保护良好,如西边河渠上于今还保留着双抛桥、馆驿桥、金斗桥、金斗二桥等;南面河渠上纵横着的虹桥、鸭门桥、安泰桥等。

2.1.2中国城坊建筑的活化石[7]三坊七巷是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处坊巷格局建筑———中间一条繁华商业街(南后街),向西伸出三条坊,由北而南: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向东再展开七条巷,由北而南: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呈现的是有序鱼骨状的街巷平面布局,街巷空间尺度小而丰富。

坊口有高大的劵门,坊门立有石碑,上刻有坊规,在巷头、巷尾立有土地菩萨壁龛,古树、古井,保持着完整的历史风貌。

因而,三坊七巷的建筑,也就成了中国城坊建筑的活化石。

2.1.3“明清古建筑博物馆”[7]三坊七巷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房屋精致,结构严谨,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

现存古民居约270座,保留着150多处明、清朝遗留下来的古建筑。

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小黄楼、宫巷林氏民居、衣锦坊欧阳氏民居、二梅书屋、文儒坊陈氏民居、衣锦坊水榭戏台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被誉为一座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2.1.4二百历史名人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

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化巨人聚居于此,形成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

这个方圆不大的区域里,竟然出了200多位举足轻重的历史名人。

其中晚清著名的禁烟大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现代思想与学术开山之祖、国学大师、《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五四”作家谢冰心、庐隐、郁达夫等;福州船政和船政学堂创办者沈葆桢;硕学大儒、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从三坊七巷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照亮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天空。

2.1.5近代福州文化的发源地三坊七巷自古社会名流云集,可以算得上是近代福州文化的发源地。

南后街曾经是繁华的灯市、书市,每到元宵,总有大量花灯等待出售,晚上人们提着花灯上街,热闹非凡;也有很多人到南后—闽剧;在街头巷尾,简单搭个台子,街来淘书;衣锦坊的水榭戏台可以上演福州特有的地方剧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年11月26又可有一人于其中手执扇木,表演福州评话,地方文化气息浓厚。

2.2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改造现状自2007年6月起,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开始进行全面拆迁修复改造,成立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项目拆迁指挥部,目前南后街已经基本修复完毕,但崭新的南后街却缺乏一种古老情调。

仅就修复后的南街而言,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路面用石条铺砌,福州炎热的夏季到来时,不利于吸收热量。

同时街道两旁没有任何的避暑设施。

第二,街道过于平整,少了曲径通幽的乐趣。

据历史记载,南后街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街道两旁的房屋参差不齐。

第三,南后街是一条文化古街,店铺应该是福州老字号,或者说南后街应该是福州老字号集中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