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疾病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肠梗阻的诊断报告

肠梗阻的诊断报告

肠梗阻的诊断报告引言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及早正确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肠梗阻的诊断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临床表现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1.腹痛:一侧或全腹痛,程度从轻度到剧烈不等,可伴有腹胀感。

2.呕吐:开始为胃内容物,后期可能伴有胆汁呕吐。

3.腹胀:由于肠腔内积聚气体和液体引起。

4.停止排气和排便。

5.腹部触诊出现肠型扩张感。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肠梗阻的重要步骤之一。

一般会进行以下观察和检查:1.腹部外观:观察腹部是否扩张、腹壁肌肉紧张程度等。

2.腹部触诊:触摸腹部,检查是否有明显腹部肿块、肠型扩张、压痛等。

3.肛门指诊:通过肛门指诊可以排除直肠或肛门有无梗阻。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于肠梗阻的诊断并无特异性,但可以帮助判断病情及筛查其他并发症:1.血常规:可以观察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等,以排除感染和贫血情况。

2.电解质检查:可以评估水电解质紊乱情况。

3.肝功能检查:观察肝功能是否异常,排除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肠梗阻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种检查方法:1.腹部X线:可以观察肠管扩张、液平和肠型扭转情况等。

2.腹部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肠管图像,有助于确定梗阻部位和原因。

3.腹部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腹部器官状况,但在肠梗阻的诊断中应用较少。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可对肠梗阻进行诊断。

1.病史:包括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

2.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肛门指诊等检查。

3.影像学检查:主要根据腹部X线和CT扫描结果。

肠梗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肠腔扩张:腹部X线或CT扫描显示肠腔扩张。

2.肠型扭转:显示肠管扭曲、肠管之间角度改变等。

3.梗阻点:显示肠腔狭窄或堵塞。

鉴别诊断肠梗阻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常见的鉴别诊断包括:1.急性胃炎:急性胃炎通常伴有胃痛、恶心和呕吐,但并不影响肠道排气和排便。

乙状结肠扭转致肠梗阻个例研究

乙状结肠扭转致肠梗阻个例研究

乙状结肠扭转致肠梗阻个例研究张亮亮余发全谌明芳乙状结肠扭转是指乙状结肠以肠系膜为轴发生了扭转情况,该病主要发生于乙状结肠冗长、长期便秘等患者;该类肠扭转发生后,极易形成肠梗阻,可作为肠梗阻的重要危险因素[1]。

乙状结肠扭转致肠梗阻后,可引发腹痛、腹胀、呕吐、压/反跳痛等常见急腹症症状,鉴别难度较大,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手段进一步确诊[2]。

乙状结肠扭转后肠梗阻,急性发病者,病情进展较快,危害较大,若不及时确诊正确治疗,可导致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心律失常、心衰,乃至死亡等严重后果[3]。

为进一步提升乙状结肠扭转致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水平,本次研究选择了2022年7月23日期间本院收治的1例年轻乙状结肠扭转致肠梗阻女性患者作为案例,对其临床诊疗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维吾尔族女性,18岁未婚,因腹痛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天入院。

患者为新疆疏勒县长住居民,高中在读,无疫区居住史,无疫水、疫源接触史,无放射物、毒物接触史,无毒品接触史,无吸烟史,无饮酒史,暴食暴饮史。

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绞痛,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

无寒战、高热,无黄疸,无呕血、黑便,无脓血便。

曾就诊于疏勒县华东医院,胃肠减压,输液治疗2天,腹痛症状无好转并逐渐加重,转为持续性胀痛,腹部逐渐彭隆,肛门仍无排气、排便,转入我院治疗,急诊科初诊为“肠梗阻”收住普外科,腹部膨隆,无局限性隆起,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全腹弥漫性压痛,板状腹,全腹触诊不满意,腹部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震水音阴性,肝肾区无叩痛,查体腹膜刺激征明显,板状腹;肠鸣音弱,1次/2分,未闻及气过水声及高调金属音。

肛门指诊:直肠粘膜光滑,未见占位性病变,指套可见少许脓血性分泌物。

辅助检查:体温:37.9℃、脉搏:196次/分、血压:121/93mmHg;血常规白细胞数11.29某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54%、淋巴细胞百分比16.64%、红细胞数4.16某1012/L、血红蛋白浓度127.00g/L、红细胞压积36.50%、血小板数190.00某109/L;某线片提示:肠梗阻、肠胀气。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疾病研究报告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疾病研究报告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内科,消化内科病症体征:恶心,恶心与呕吐,腹痛疾病介绍:什么是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是怎么回事?本病是原发性或继发性结肠扩张,而结肠本身无病变的一组综合征,常发生于久病和长期卧床患者,发病部位常在回盲部或右半结肠症状体征: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有什么症状?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有哪些症状?其主要表现为快速进行性腹胀,但进展缓慢者可无腹部症状,恶心呕吐缺如。

化验检查: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要做什么检查?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的检查主要是腹部X线平片:均有结肠胀气扩张,气多液少,液平面小而分散或零星于一处,无大跨度的气液平面及重叠排列成梯样的改变,气液平面的多少及大小与腹胀不成比例。

鉴别诊断: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的诊断方法有哪些?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的诊断手段为腹部平片,可见结肠分段扩张,回盲部、升结肠明显扩张,部分患者降结肠和直肠可有气体。

鼻胃管抽吸可有助于鉴别。

腹平片不能确诊时,在除外穿孔存在的情况下可用钡灌肠以确立诊断。

另外,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的诊断应与回盲部、乙状结肠扭转、急性胃扩张和胃假性梗阻鉴别诊断。

并发症: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的并发症有哪些?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的并发症主要是硬皮病、淀粉样变性、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或为药物性的,也可发生于手术后、妊娠、人工流产、血管重建术、酗酒、创伤、癌症和败血症等。

治疗用药: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的药物治疗尚无。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治疗时首先应采取胃肠减压,12小时后腹平如无好转,则应采取手术胃肠减压,如有结肠坏死可行切除术。

也可试用结肠镜下减压。

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术后肠梗阻(postoperative ileus,POI)是指因手术(腹部或非腹部手术)而引起的术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中文文献中常称之为术后炎性肠梗阻、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等。

通常情况下,麻醉及手术后胃肠动力会经历一个功能障碍阶段,通常2~4天,有些情况下会长达7天以上。

其持续时间长短与手术创伤的程度(尤其是结肠手术)、麻醉用药情况、术后疼痛、炎性反应及应激等多种因素有关[1]。

POI几乎发生于每个腹部手术后患者,明显延长了患者术后的康复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

近年来有关POI发生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临床预防和治疗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就POI的发病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POI的发生可分为两个时期,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不尽相同[2]。

第一期(早期)大约发生于手术开始到手术后3小时,主要由神经反射机制介导。

第二期开始于术后约3~4小时,持续时间较长,主要由炎症机制介导。

此期对胃肠动力影响较大,是临床预防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1.神经机制神经反射抑制胃肠运动是POI的首要原因[3]。

胃肠的神经支配包括固有的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和外来神经系统(extrinsic nervous system)两大部分。

两者相互协调,共同调节胃肠功能。

胃肠外来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中枢神经系统也通过外来神经参与调节胃肠功能。

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动力,并使腺体分泌减少。

副交感神经包括迷走神经和盆腔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胃肠动力和腺体分泌。

这是胃肠动力调节的主要生理机制。

手术、应激及术后疼痛等信号通过肠粘膜感受器、感觉神经纤维等传入肠神经节及脊髓中枢,从而对POI的发生和持续产生影响。

ENS在调节胃肠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由存在于消化道管壁内无数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神经网络,包括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及中间神经元,其释放的神经递质和调质种类繁多,几乎所有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递质和调质均可存在于内在神经元中。

十二指肠憩室梗阻疾病研究报告

十二指肠憩室梗阻疾病研究报告

十二指肠憩室梗阻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乳头综合征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消化内科病症体征:嗳气,恶心与呕吐,上消化道出血,腹部不适,腹痛,阻塞性黄疸疾病介绍: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是什么?什么是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是怎么回事?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是指患十二指肠憩室并压迫胆总管,影响胆汁和胰液的排泄而发生梗阻性黄疸或胰腺炎病征临床上有间歇性腹部疼痛,饱胀感,反酸,嗳气等,如并发憩室炎,症状会更明显,偶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由憩室炎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待炎症得到控制后,黄疸可减轻甚至完全消退,病情恶化时,可再度出现黄疸,由憩室炎引起的胰腺炎通常是急性水肿型,也可由于严重的上行感染而引起化脓性或坏死型胰腺炎,表现腹痛,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憩室炎所致的上述临床表现,常在进食时诱发或加重病情症状体征: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有关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症状的介绍:临床上有间歇性腹部疼痛、饱胀感、反酸、嗳气等,如并发憩室炎,症状会更明显,偶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由憩室炎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待炎症得到控制后,黄疸可减轻甚至完全消退,病情恶化时,可再度出现黄疸。

由憩室炎引起的胰腺炎通常是急性水肿型,也可由于严重的上行感染而引起化脓性或坏死型胰腺炎,表现腹痛、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

憩室炎所致的上述临床表现,常在进食时诱发或加重病情。

1.有间歇性上腹部疼痛病史,出现黄疸者应考虑本征的可能性。

2.上消化道造影证实有总胆管扩张。

3.除外胆石症、胆道感染及其它原因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和胰腺炎。

化验检查: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要做什么检查?以下就是有关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要做的检查:上消化道造影,腹部平片,血常规检查等。

鉴别诊断: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要做什么鉴别诊断?以下就是有关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要做的鉴别诊断:应注意与其他疾病引起的黄疸相鉴别,如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等。

肠梗阻的临床病例分析及治疗路径探讨

肠梗阻的临床病例分析及治疗路径探讨

肠梗阻的临床病例分析及治疗路径探讨肠梗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急性疾病,临床上常见于肠道的机械性阻塞或功能性阻塞,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对一个肠梗阻病例的分析,探讨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路径。

病例描述:患者,男性,65岁,因腹痛、呕吐、便秘等症状入院,自述近日食欲不振,便便干结,排气减少。

体格检查发现腹部明显饱胀,触及明显的压痛,并听到肠鸣音减弱。

一、临床分析上述病例表现了典型的肠梗阻症状,主要特点包括腹痛、呕吐、便秘和排气减少等。

体格检查中触及腹部明显的压痛以及听到肠鸣音减弱,进一步提示了肠梗阻的可能性。

针对这些症状和体征,临床医生应该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以确定肠梗阻的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

二、诊断路径针对上述肠梗阻病例,诊断路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关注症状的起始时间、发展过程、伴随症状等。

体格检查中需重点触诊腹部,检查肠鸣音、压痛等体征。

2.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水平、肝功能、肾功能等常规检查,以及必要时行肠道造影、腹部CT等特殊检查。

3.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肠梗阻的具体位置、程度和原因。

4. 定位诊断:根据上述检查结果,确定患者肠梗阻的定位,如小肠梗阻、结肠梗阻等。

三、治疗路径针对肠梗阻的治疗路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肠梗阻,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等。

同时,必要时应给予抗生素等支持治疗。

2.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肠梗阻,特别是机械性肠梗阻,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手术方式根据肠梗阻的原因和位置而定,包括组织修复、结肠切除术等。

3. 营养支持:对于因肠梗阻而出现的营养不良症状,可以通过静脉或肠内营养支持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四、治疗效果评估治疗后,应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包括症状的缓解、体征的改善等。

同时,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时处理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治疗。

肠梗阻实训报告显微镜

肠梗阻实训报告显微镜

一、实训背景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指肠道内容物在肠道内运行过程中受阻,导致肠道扩张、腹痛、呕吐等症状。

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肠梗阻实训。

本次实训采用显微镜观察法,通过观察肠道组织切片,深入了解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

二、实训目的1. 熟悉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

2. 掌握肠梗阻的显微镜观察方法。

3. 提高临床医生对肠梗阻的诊断能力。

三、实训内容1. 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肠道运动功能障碍: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是肠梗阻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之一,表现为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

(2)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肠梗阻时,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易引起肠道感染。

(3)肠道血液循环障碍:肠梗阻时,肠道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肠道组织缺血、缺氧,易引起肠壁坏死。

2. 肠梗阻的显微镜观察方法(1)取材:选取肠梗阻患者的肠道组织,进行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切片等处理。

(2)染色: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肠道组织切片。

(3)观察:观察肠道组织切片,注意观察肠道黏膜、肌层、血管等结构的变化。

3. 肠梗阻的显微镜观察结果(1)肠道黏膜:肠梗阻时,肠道黏膜出现水肿、充血、坏死等病理变化。

(2)肌层:肠梗阻时,肠道肌层出现萎缩、变性等病理变化。

(3)血管:肠梗阻时,肠道血管出现狭窄、闭塞等病理变化。

四、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和显微镜观察方法,提高了对肠梗阻的诊断能力。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总结:1. 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肠道运动功能障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和肠道血液循环障碍。

2. 肠梗阻的显微镜观察方法包括取材、染色和观察,通过观察肠道组织切片,可以直观地了解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

3. 肠梗阻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显微镜观察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腹腔镜探查治疗肠梗阻7例报告

腹腔镜探查治疗肠梗阻7例报告

腹腔镜探查治疗肠梗阻7例报告表l两组治疗前后FP G、2hP G、B M I、H bA l c及胰岛紊用量的比较2.4不良反应以血糖低于2.8m m oV L为低血糖标准,优泌林70/30组有3例严重低血糖,其中l例发生1次,2例各发生2次,3例轻微低血糖发生;优泌乐25组仅2例轻微低血糖,无严重低血糖发生。

3讨论优泌乐25是一种新型的胰岛素类似物预计混制剂,由25%赖脯胰岛素与75%鱼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组成。

通过改变胰岛素结构,改变其药代动力学曲线,使其更加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优泌乐25的结构和内源性人胰岛素的不同之处在于B链末端28、29位上的2个氨基酸一脯氨酸和赖氨酸的位置发生了交换,减弱了胰岛索单体问的交换,于餐前15m i n或进餐后皮下注射使用,用药后1h胰岛素浓度可达峰值,作用时间持续10一14h,而预混胰岛素70/30需餐前30m i n注射,用药2—3h可达胰岛素浓度峰值。

B oehm等"o的研究表明,优泌乐25可使血清胰岛素浓度保持稳定,与人胰岛素70/30相比,其胰岛素活性更高、更迅速,餐后2h的血糖波动更小。

此外,能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后低血糖的发生,恢复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相胰岛素峰值,在迅速降低餐后血糖的同时抑制内源性葡萄糖的产生,使血糖迅速恢复至基线水平,使H bA l c下降更显著。

总之。

优泌乐25是一种更有效、便捷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进一步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冯凭.对2型糖尿病患者启动胰岛素治疗的思考[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8(1):70—72.[2]B o e hm B O,V∞J A,B m ndst ed L,“a1.Lo ng t er m ef fi cac y anda afe t y0f biph∞ic i n s uli n l i s pm i n p al i e n t8w i th t yp e2dia bet∞[J].Eur I nt er M ed,2004,13(10):412—415.(收稿日期:2010旬126)腹腔镜探查治疗肠梗阻7例报告棒卫国,詹国清。

术后肠梗阻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术后肠梗阻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术后肠梗阻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完整版)摘要术后肠梗阻(post-operative ileus,POI)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POI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认为POI 的机制主要涉及神经机制、炎症机制和药物机制三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POI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新型药物及新的治疗方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研究主要对POI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的治疗方式进行综述,总结相关文献,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术后肠梗阻(post-operative ileus,POI)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结直肠手术后的发病率约为3%~32%[1]。

POI是指腹部手术后发生的,非机械原因导致的胃肠功能障碍[2];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无法正常进食和停止排气排便等,极大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临床护理难度,并提高了其他术后并发症(如感染、血栓等)的发生率。

这种胃肠功能障碍不仅发生在腹部手术后,在一些非腹腔内操作的手术后,如脊柱手术后[3],也时有发生。

然而现有的治疗方式对POI的疗效十分有限。

近年来,人们对POI的研究逐步深入,新的药物、新的理念和新的治疗方式层出不穷。

本文主要对POI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一、研究概况目前POI诊断尚无国际公认的统一标准,因此在不同的研究中报道的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对进一步研究造成了困难。

腹部手术后的胃肠功能障碍进入人们视野已经一个多世纪,然而直到最近的二十多年,人们才对这种胃肠功能障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研究表明,在腹部手术后,小肠首先恢复动力(<24 h),然后是胃(24~48 h),大肠最后恢复(>48 h),因此正常排气排便常常作为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标志[4]。

POI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免疫、炎症、神经、电解质紊乱等都有关,其机制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神经机制、炎症机制和药物机制。

胆石性肠梗阻疾病研究报告

胆石性肠梗阻疾病研究报告

胆石性肠梗阻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胆石性肠梗阻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外科病症体征:板状腹,停止排气,蛔虫性肠梗阻,腹部压痛疾病介绍:什么是胆石性肠梗阻?胆石性肠梗阻是怎么回事?胆石性肠梗阻是由胆结石进入胆道后引起肠道堵塞所致的肠梗阻,1654年由BARTHOLIN首先报道,本病临床罕见,起病隐匿,病程初期常呈间歇性发作,且X线检查并非每个病人都有典型表现,只有10%~75%的病人在术前获得诊断导致胆石性肠梗阻的原因是巨大的胆石进入肠道,能引起肠腔堵塞梗阻的结石直径一般在2.5CM以上,TURNER报道1例直径达17.7CM1.胆道与胃肠道之间存在异常通道:此为胆石性肠梗阻的病理基础,常见的胆道-胃肠道的异常通道有:胆总管-十二指肠内瘘,胆囊-十二指肠内瘘,胆囊-结肠瘘,胆囊-胃瘘,胆总管-十二指肠瘘等,其中胆囊-十二指肠瘘约占3/4,胡国斌等者曾收治1例肝胆管结石病人,发现其左肝管与胃之间存在一巨大内瘘口,结石可以通过瘘口进入肠道2.医源性因素:如肝胆管结石行胆肠内引流术后,内引流的目的是重建通畅的胆汁引流,其实质则相当于人工形成的胆肠内瘘,以利于结石通过,湖南省人民医院曾报道1例接受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术后并发胆石性肠梗阻症状体征:胆石性肠梗阻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胆石性肠梗阻有哪些症状的详细介绍:临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高位或低位,部分性或完全性肠梗阻,其症状和体征与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相似,病程初期为部分性梗阻,症状较轻,表现为阵发性腹部绞痛,伴有恶心呕吐,这是胆石堵塞内腔较大的近端肠管,刺激肠道产生强烈的肠蠕动所致,随结石下降,梗阻平面降低,症状亦随病程进展而有所变化,如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胀进行性加重,腹部压痛,板状腹,少数病人出现黄疸和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与体征随病程进展而变化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化验检查:胆石性肠梗阻要做什么检查?以下就是关于胆石性肠梗阻检查的详细介绍:腹部X线检查可有4个特征:①肠梗阻,由于结石大部分不大且圆滑,在肠道可逐渐下移,故梗阻多为不完全性,并梗阻点多改变,但小肠低位,回盲瓣口常为梗阻点(图1A),梗阻多在小肠,结肠梗阻不同文献只有2%~8%。

肠梗阻的临床分析报告

肠梗阻的临床分析报告

肠梗阻的临床分析报告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通常由于肠道腔内的某种物质或异常结构的阻塞引起,导致肠蠕动受限和肠内容物积聚。

本文将对肠梗阻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病因分析肠梗阻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可分为机械性和非机械性两类。

机械性肠梗阻是指肠道内的物质或结构异常导致的,如肿瘤、炎症性狭窄、手术后肠粘连等;非机械性肠梗阻则是由于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如肠麻痹、神经肌肉病变等。

二、临床表现1.急性腹痛:患者常出现持续性腹痛,常伴有剧烈胀痛和腹部不适感,有时病情较重时可能会出现恶心和呕吐。

2.腹胀:由于肠道内积聚的气体和液体无法正常排空,患者常感觉腹部胀满,并可出现腹胀疼痛。

3.便秘或排便困难:由于肠腔被阻塞,大便无法顺利通过,患者常出现便秘或排便困难的情况。

4.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患者肠道蠕动受限,常导致肠鸣音减弱或完全消失。

三、诊断方法肠梗阻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辅以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仔细触诊患者腹部,可以发现腹胀、压痛和肠型等体征。

2.X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和造影等,可以观察肠腔的变化和阻塞部位。

3.超声检查:可以辅助观察肠道的梗阻情况,对于儿童或孕妇等不适宜做X线检查的患者有一定的优势。

四、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对于早期病情不严重的患者,可以通过禁食、静脉输液、拍打腹部等措施来缓解症状,并观察疾病进展情况。

2.手术治疗:对于梗阻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或患者症状加重的情况,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可能包括肠减压、切除肠梗阻段等。

3.并发症的处理:肠梗阻可能导致并发症,如肠坏死、穿孔等,需要及时处理。

五、预后及预防肠梗阻的预后与梗阻的程度、治疗的及时性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有关。

预防肠梗阻的关键是警惕并及时处理肠道异常病变,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六、结语肠梗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急性腹痛疾病,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1024例肠梗阻病例分析的开题报告

1024例肠梗阻病例分析的开题报告

1024例肠梗阻病例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肠梗阻是因为肠道腔内内容物的流动出现障碍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程迅速,症状严重,病死率较高。

肠梗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由于其
症状复杂、病因复杂,历来备受医学界的关注。

针对肠梗阻的治疗往往需要针对性强的治疗措施,必须根据不同的
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因此,在临床肠梗阻的治疗中,我们需要通
过对肠梗阻病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发现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存活率。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1024例肠梗阻病例进行分析,了解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及治疗情况,以期为肠梗阻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和经
验方法。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将选取1024例肠梗阻病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

具体内容包括对病例的性别、年龄、传统病因、肠梗阻类型、临
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治疗手段和相关药物治疗的情况进行
详细分析,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汇总。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
通过对1024例肠梗阻病例进行分析,本研究将得出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结论,包括肠梗阻的病因分析、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治疗手段
等方面,为肠梗阻的治疗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治疗经验。

同时,针
对目前临床肠梗阻的各种治疗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其治疗提供依
据和指导。

总之,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肠梗阻的特点,探究其病因、发展及治疗方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旨在为肠梗阻的治疗提供更好的策略和方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肠梗阻导致肠功能不全的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肠梗阻导致肠功能不全的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肠梗阻导致肠功能不全的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肠梗阻是指由于肠道腔内物质停滞等原因导致肠腔完全或部分阻塞的一种疾病。

肠梗阻是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严重者还会引起电解质紊乱、感染、休克等并发症,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目前,对于肠梗阻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或维持营养支持,但是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医治疗肠梗阻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中医学中,治疗肠梗阻的方法主要是采用中药调理胃肠功能和排气通便。

中药治疗肠梗阻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特点,尤其适合于老年患者和身体虚弱者。

但是中药治疗肠梗阻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药的剂型不统一、药物的成分不清等。

因此,对中药治疗肠梗阻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以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中药治疗肠梗阻导致的肠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中药治疗肠梗阻导致的肠功能不全的临床观察及疗效评估。

2.通过实验研究探究中药对肠道平滑肌收缩及肠道菌群调节的影响。

3.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探究中药治疗肠梗阻导致的肠功能不全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方法1.临床观察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中药治疗组采用中药调理胃肠功能,常规治疗组采用手术或维持营养支持治疗。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指标。

2.实验研究采用离体肠道圆片法,观察中药对肠道平滑肌收缩的影响;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以为中药治疗肠梗阻导致的肠功能不全提供新的证据和治疗方案,对临床上推广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研究结果可以为深入研究中药治疗肠道疾病提供借鉴,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

大肠梗阻疾病研究报告

大肠梗阻疾病研究报告

大肠梗阻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结肠梗阻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内科,肛肠外科,外科病症体征:闭襻肠段,恶心与呕吐,排便障碍,停止排气,左下腹痛,右上腹痛疾病介绍:大肠梗阻是自回盲部到肛门部的梗阻,产生梗阻的原因甚多,MICHLE胃结肠癌,结肠扭转,结肠憩室炎及结肠外盆腔肿瘤4种病因占结肠梗阻的95%,前两者为完全性结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症状体征:大肠梗阻有哪些症状?结肠梗阻有什么症状呢?肛肠外科专家指出,结肠梗阻可发生在结肠的任何部位,但以左半结肠为多。

癌性梗阻常有典型的慢性结肠梗阻表现,如便秘、腹泻、脓血便、大便习惯和形状改变等病史;右半结肠梗阻的腹痛在右侧和中上腹部,左侧梗阻腹痛多在左下腹。

慢性梗阻可逐渐或突然发展为急性梗阻。

乙状结肠扭转常有便秘史或以往有多次腹痛发作,经排便、排气后症状缓解。

临床表现除腹部绞痛外,有明显腹胀,而呕吐一般不明显。

化验检查:大肠梗阻的检查大肠梗阻要做哪些检查呢?专家指出,大肠梗阻要做以下检查。

1、X线检查:站立位透视可见多个液气平面及胀气肠袢。

2、血常规: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一般在101O9/L以上,绞窄性肠梗阻常在15109/L以上,中性白细胞增加。

3、血清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时,二氧化碳结合力可以降低。

4、血清电解质测定:可出现低钾、低氯和低钠血症。

鉴别诊断:大肠梗阻的诊断方法:结肠梗阻可发生在结肠的任何部位,但以左半结肠为多。

癌性梗阻常有典型的慢性结肠梗阻表现,如便秘、腹泻、脓血便、大便习惯和形状改变等病史;右半结肠梗阻的腹痛在右侧和中上腹部,左侧梗阻腹痛多在左下腹。

慢性梗阻可逐渐或突然发展为急性梗阻。

注意,大肠梗阻的诊断主要应与小肠梗阻相鉴别。

并发症:大肠梗阻的并发症有哪些?全球医院网专家指出,大肠梗阻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肠膨胀二、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三、感染和毒血症除上述三项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之外,如发生绞窄性肠梗阻往往还伴有肠壁、腹腔和肠腔内的渗血,绞窄的肠袢越长,失血量越大,亦是导致肠梗阻病人死亡的原因之一。

蛔虫性肠梗阻疾病研究报告

蛔虫性肠梗阻疾病研究报告

蛔虫性肠梗阻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蛔虫性肠梗阻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外科病症体征:恶心,下腹绞痛,腹肌紧张疾病介绍:什么是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是怎么回事?蛔虫性肠梗阻是因蛔虫聚结成团引起肠管机械性的堵塞所致,在非肿瘤性堵塞性肠梗阻中占首位,多为单纯性,部分性肠梗阻,正常情况下,寄生在肠道内的蛔虫是分散,与肠管纵轴平行的,一般不引起梗阻,但在蛔虫大量繁殖或在人体发生某些生理改变时,如体温升高,腹泻,肠功能紊乱,过敏性体质以及各种刺激引起的肠蠕动增强或服驱虫药剂量不足等,可诱发蛔虫骚动,聚集,扭结成团,引起肠腔堵塞蛔虫性肠梗阻西医治疗(一)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大多数可经非手术治疗而治愈1.非手术治疗(1)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解痉止痛,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2)口服酸性物:蛔虫具有喜碱厌酸,喜温恶寒,遇酸则静,遇辛则伏,遇苦则下等特性,故病情轻微,全身状况好,可服复方乙酰水杨酸(APC),维生素C,或口服食用醋100G,亦可隔4~6H重复口服(3)药物驱虫:目前多使用复方甲苯达唑(甲苯咪唑),阿苯达唑(肠虫清)等新药,效果较满意,但有人主张在梗阻未缓解前应慎用驱虫剂,否则会加重梗阻或容易出现并发症的可能(4)口服油剂:口服豆油,花生油,花椒麻油等植物油口服(5)灌肠:用温盐水或大承气汤滴肛或灌肠,亦能取得一定的疗效,采用空气或氧气灌肠可改变蛔虫生活环境,使蛔虫麻痹而排出体外,但肠溃疡,肠穿孔及老年体弱患者禁用2.手术治疗若经非手术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或反而加重,即应手术治疗,手术时应先试用手法挤压,松散蛔虫团,并将其挤入大肠内,日后再行驱虫治疗,若失败,则应行肠管切开取虫,若有肠管坏死,则需行肠切除术(二)预后积极的早期治疗,本病预后良好症状体征:蛔虫性肠梗阻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蛔虫性肠梗阻有哪些症状的详细介绍:蛔虫性肠梗阻早期多为部分性,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有时吐出或便出蛔虫等症状,腹痛多呈绞痛性质,查体时,腹肌紧张不明显,多数病人在脐周或右下腹摸到条索状或香肠样肿块,指压有高低不平感或有窜动感,肿块可有轻度移动,晚期可出现完全性梗阻,梗阻的部位多位于回肠末端。

神经性肠梗阻综合疾病研究报告

神经性肠梗阻综合疾病研究报告

神经性肠梗阻综合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痉挛性肠梗阻,功能性肠梗阻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内科,肛肠外科,外科,消化内科病症体征:便秘,恶心与呕吐,持续性肠绞痛,停止排气,粪样呕吐物,腹肌紧张疾病介绍:神经性肠梗阻综合症是什么?神经性肠梗阻综合症是怎么回事?神经性肠梗阻综合症,也称痉挛性肠梗阻,功能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谢尔舍米斯基病,本征由苏联医师CHERCHERSKI首先描述故又称CHERCNERSKI病,我国也有少数病例报道,实际本征并不少见,有如下症状:1.麻痹性:肠腔内容物不能向下运行,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后出血或感染2.痉挛性:麻痹性肠梗阻的腹痛轻微,主要表现为无排便或排气,严重腹胀,可引起呼吸和心跳加快以及少尿,在肠梗阻的早期可无全身症状,当伴有反复呕吐后,可产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极度减弱或消失症状体征:1.麻痹性:肠腔内容物不能向下运行,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后出血或感染。

2.痉挛性:麻痹性肠梗阻的腹痛轻微,主要表现为无排便或排气,严重腹胀,可引起呼吸和心跳加快以及少尿。

在肠梗阻的早期可无全身症状,当伴有反复呕吐后,可产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极度减弱或消失。

化验检查:神经性肠梗阻综合症要做什么检查?以下就是有关神经性肠梗阻综合症要做的检查: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绝大部分诊断不难,在诊断困难时,可行腹部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如发现小肠内有气体和液平面的存在,即为汤内容物通过障碍,提示有肠梗阻的可能,但本病早期可无明显的肠梗阻的X线征象,应特别警惕,因此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绝不能单靠X线检查来确定或否定。

鉴别诊断:肠假性梗阻是种有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但无机械性梗阻证据的综合征。

麻痹性肠梗阻即为急性肠假性梗阻。

本征是肠壁神经变性的结果,患者的症状多始儿童或青春期,少数在~岁时才出现病程。

通常是急性发作与缓解反复交替发作时的症状。

和机械性梗阻相似为程度不等的恶心、呕吐、肠绞痛、腹痛、腹泻或脂肪泻。

大鼠低位小肠梗阻肠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鼠低位小肠梗阻肠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鼠低位小肠梗阻肠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消化系统属于生命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系统之一,而消化系统中的小肠在人类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小肠梗阻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尤其在新生儿和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小肠梗阻导致肠道内物质的滞留、渗透压的改变、肠壁通透性的增加等一系列生理反应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生变化,并且会影响到身体消化器官和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

因此,了解小肠梗阻的肠道功能变化规律及其机制,对指导梗阻性疾病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大鼠低位小肠梗阻模型对其肠道功能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其机制,以期为临床梗阻性疾病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支持。

三、研究内容1.建立大鼠低位小肠梗阻模型;2.观察小肠梗阻后大鼠的食欲、喂食量、排泄情况和腹泻情况的全面变化;3.检测大鼠低位小肠梗阻后消化酶和小肠黏膜屏障的变化,并对与肠功能变化可能相关的生物指标进行检测;4.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探索小肠梗阻引起大鼠肠道功能变化的可能机制。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动物实验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选用SPF级别的Wistar大鼠50只,按照体重进行随机分组。

2.通过外科手术切开腹膜,将小肠约75%位于回肠末端以下段进行缝合固定。

3.术后每天观察观察大鼠的食欲、喂食量、排泄情况和腹泻情况,同时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的第2、5、7天取血测定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

4.于术前和术后的第7天分别采集大鼠的胃液和小肠液样本,并进行消化酶活性检测和黏膜屏障通透性的测定。

5.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探索小肠梗阻引起大鼠肠道功能变化的可能机制。

五、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将预计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1. 建立适用于大鼠低位小肠梗阻的模型。

2.观察到大鼠低位小肠梗阻术后的全面情况、食欲、喂食量等变化,并分析变化的规律。

3.检测到大鼠消化酶的活性和小肠黏膜屏障通透性的变化情况,并分析肠道功能变化的可能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梗阻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肠梗阻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内科,肛肠外科,外科,急诊科,消化内科病症体征:便秘伴腹部包块,便秘伴剧烈腹痛,排便困难,肠鸣,停止排气,粪便硬结如羊粪状,粪样呕吐物疾病介绍:什么是肠梗阻?肠梗阻是怎么回事?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为常见急腹症,可因多种因素引起,起病初,梗阻肠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变,继则发生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壁循环障碍,坏死和继发感染,最后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当然,如能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大多能逆转病情的发展,以致治愈症状体征:肠梗阻有哪些症状?肠梗阻有什么症状?腹痛、呕吐、腹胀、便秘和停止排气是肠梗阻的典型症状,但在各类肠梗阻中轻重并不一致。

(一)腹痛肠梗阻的病人大多有腹痛。

在急性完全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病人中,腹痛表现为阵发性绞痛。

是由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所引起。

多位于腹中部。

常突然发作。

逐步加剧至高峰,持续数分钟后缓解。

间隙期可以完全无痛,但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再发。

绞痛的程度和间隙期的长短则视梗阻部位的高低和病情的缓急而异。

一般而言十二指肠、上段空肠梗阻时呕吐可起减压作用,患者绞痛较轻。

而低位回肠梗阻则可因肠胀气抑制肠蠕动,故绞痛亦轻。

唯急性空肠梗阻时绞痛较剧烈。

一般每2~5分钟即发作一次。

不完全性肠梗阻腹痛较轻,在一阵肠鸣或排气后可见缓解。

慢性肠梗阻亦然,且间隙期亦长。

急性机械性结肠梗阻时腹痛多在下腹部,一般较小肠梗阻为轻。

结肠梗阻时若回盲瓣功能正常,结肠内容物不能逆流到小肠,肠腔因而逐渐扩大,压力增高,因之除阵发性绞痛外可有持续性钝痛,此种情况的出现应注意有闭袢性肠梗阻的可能性。

发作间隙期的持续性钝痛亦是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表现,如若肠壁已发生缺血坏死则呈持续性剧烈腹痛。

至于麻痹性肠梗阻,由于肠肌已无蠕动能力,故无肠绞痛发作,便可由高度肠管膨胀而引起腹部持续性胀痛。

(二)呕吐肠梗阻病人几乎都有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叶出物多为胃内容物。

后期则为反流性呕吐,因梗阻部位高低而不同,部位越高,呕吐越频越烈。

低位小肠梗阻时呕吐较轻亦较疏。

结肠梗阻时,由于回盲瓣可以阻止反流故早期可无呕吐,但后期回盲瓣因肠腔过度充盈而关闭不全时亦有较剧烈的呕吐、吐出物可含粪汁。

(三)腹胀是较迟出现的症状,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

高位小肠梗阻由于频繁呕吐多无明显腹胀;低位小肠梗阻或结肠梗阻的晚期常有显著的全腹膨胀。

闭袢性梗阻的肠段膨胀很突出,常呈不对称的局部膨胀。

麻痹性肠梗阻时,全部肠管均膨胀扩大,故腹胀显著。

(四)便秘和停止排气完全性肠梗阻时,患者排便和排气现象消失。

但在高位小肠梗阻的最初2~3日,如梗阻以下肠腔内积存了粪便和气体,则仍有排便和排气现象,不能因此否定完全性梗阻的存在。

同样,在绞窄性肠梗阻如肠扭转、肠套叠以及结肠癌所致的肠梗阻等都仍可有血便或脓血便排出。

(五)全身症状单纯性肠梗阻患者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呕吐频繁和腹胀严重者必有脱水,血钾过低者有疲软、嗜睡、乏力和心律失常等症状。

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全身症状最显著,早期即有虚脱,很快进入休克状态。

伴有腹腔感染者,腹痛持续并扩散至全腹,同时有畏寒、发热、白细胞增多等感染和毒血症表现。

肠梗阻的典型体征主要在腹部:1.腹部膨胀多见于低位小肠梗阻的后期。

闭袢性肠梗阻常有不对称的局部膨胀,而麻痹性肠梗阻则有明显的全腹膨胀。

在腹部触诊之前,最好先作腹部听诊数分钟。

2.肠鸣音(或肠蠕动音)亢进或消失在机械性肠梗阻的早期,当绞痛发作时,在梗阻部位经常可听到肠鸣音亢进,如一阵密集气过水声。

肠腔明显扩张时,蠕动音可呈高调金属音性质。

在麻痹性肠梗阻或机械性肠梗阻并发腹膜炎时,肠蠕动音极度减少或完全消失。

3.肠型和蠕动波在慢性肠梗阻和腹壁较薄的病例,肠型和蠕动波特别明显。

4.腹部压痛常见于机械性肠梗阻,压痛伴肌紧张和反跳痛主要见于绞窄性肠梗阻,尤其是并发腹膜炎时。

5.腹块在成团蛔虫、胆结石、肠套叠或结肠癌所致的肠梗阻,往往可触到相应的腹块;在闭袢性肠梗阻,有时可能触到有压痛的扩张肠段。

化验检查:肠梗阻要做什么检查?肠梗阻的检查之一、血常规单纯性肠梗阻早期明显改变。

随病情发展可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多见于绞窄性梗阻性肠梗阻)肠梗阻的检查之二、血生化缺水:血红蛋白值、血细胞比容升高。

水、电解质钾和酸碱失衡肠梗阻的检查之三、尿常规血液浓缩可尿比重增高肠梗阻的检查之四、呕吐物及粪便肠血运障碍时,可含大量红细胞或潜血阳性。

肠梗阻的检查之五、X线检查小肠梗阻:X线站立位时见小肠阶梯样液平。

平卧位时见积气肠管进入盆腔。

麻痹性肠梗阻:X线小肠、结肠均胀气明显。

鉴别诊断:肠梗阻的诊断方法有哪些?一、肠梗阻的诊断需明确病人是否有肠梗阻肠梗阻有腹部疼痛伴有呕吐,早期应与一些急腹症相鉴别。

如胆道与泌尿系结石、卵巢囊肿、扭转等以腹部绞痛为主的疾病。

此外也常需要与胃肠炎、食物过敏等相鉴别。

确定腹痛是肠绞痛,除根据其疼痛性质外,最好是在疼痛发作时听诊腹部。

若听到亢进的肠鸣音时,说明腹痛是由肠痉挛引起。

此外X线检查可进一步做出诊断。

正常人除胃泡及结肠中有气体之外,十二指肠壶腹部偶尔可见气泡,小肠部位无气体存在。

肠梗阻的肠管扩张,同时其中充以液体与气体,在立位时可见阶梯形液面。

液面一般在梗阻5~6H出现。

因此对可疑病人,应重复进行腹部透视检查是可以确诊的。

二、肠梗阻的诊断需明确是否为绞窄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有以下特点(1)发病比较急骤,腹部绞痛较剧烈,疼痛为持续性或持续腹痛伴有阵发性加剧。

(2)肠管的绞窄若发生在腹腔内,而非腹壁疝绞窄,多出现局部腹膜刺激征象,局部有压痛及肌紧张,腹部有时可触及包块。

(3)体温升高,白细胞明显升高(>10109/L)。

(4)休克的表现,由于肠管绞窄,血液与血浆渗出,若绞窄肠襻较长则失血可以严重。

此外肠绞窄后,肠管内细菌繁殖产生毒素,因此绞窄性肠梗阻病人早期出现休克。

(5)脱水与电解质紊乱比单纯性梗阻明显,代谢性酸碱紊乱也明显。

三、肠梗阻的诊断需明确肠梗阻的具体部位1.小肠梗阻部位的高低与治疗有密切关系。

2.高位梗阻引起死亡的原因是体液的丢失,呕吐是突出的症状,肠绞痛与腹胀均不明显。

3.低位小肠梗阻时则为肠管膨胀引起的严重后果,肠绞痛与腹胀为突出的表现,呕吐的次数较少。

4.结肠梗阻,则以腹胀为突出,可无呕吐,绞痛也不严重。

5.X线检查可以识别肠管黏膜的排列与结肠袋的形状,可以考虑梗阻部位。

平卧时X线的腹部平片,细致的研究扩张的小肠可以看出梗阻的部位。

在立位X线检查,若盲肠内有较大的液平面存在时,是大肠梗阻的特征。

四、肠梗阻的诊断需明确肠梗阻的原因肠梗阻以粘连、肿瘤、炎症及扭转为常见的原因。

如以往有过手术史,则梗阻的原因以粘连为最可能。

如有反复肠梗阻发作的病史,每次发作时又合并腹膜刺激症状与发热,则CROHN病的可能性最大。

老年人的梗阻多由结肠肿瘤、乙状结肠扭转、粪便堵塞所致。

有心血管病史者可能是肠系膜血管栓塞。

两岁以下的幼儿则以肠套叠的可能性最大。

肠梗阻的诊断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绞窄性肠梗阻是急腹症之一,故常需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重症胰腺炎、胆囊穿孔、急性阑尾炎或阑尾穿孔等疾病相鉴别。

一般而言,根据上述每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或CT、MRI等检查,鉴别诊断常无困难。

并发症:肠梗阻的并发症有哪些?肠梗阻的并发症有哪些?当肠内容物通过受阻时,则可产生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及排便障碍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肠壁血供障碍,继而发生肠坏死,如不积极治疗,可导致死亡。

治疗用药: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但具体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梗阻的原因、性质、部位、病情和患者的全身情况。

但不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纠正肠梗阻所引起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作胃肠减压以改善梗阻部位以上肠段的血液循环以及控制感染等皆属必要。

下面将具体的介绍肠梗阻的药物治疗和肠梗阻的手术治疗。

肠梗阻的内科保守治疗措施:药物治疗(一)纠正脱水、电解质丢失和酸碱平衡失调脱水与电解质的丢失与病情与病类有关。

应根据临床经验与血化验结果予以估计。

一般成人症状较轻的约需补液1500ML,有明显呕吐的则需补3000ML,而伴周围循环虚脱和低血压时则需补液4000ML以上。

若病情一时不能缓解则尚需补给从胃肠减压及尿中排泄的量以及正常的每日需要量。

当尿量排泄正常时,尚需补给钾盐。

低位肠梗阻多因碱性肠液丢失易有酸中毒,而高位肠梗阻则因胃液和钾的丢失易发生碱中毒,皆应予相应的纠正。

在绞窄性肠梗阻和机械性肠梗阻的晚期,可有血浆和全血的丢失,产生血液浓缩或血容量的不足,故尚应补给全血或血浆、白蛋白等方能有效地纠正循环障碍。

在制定或修改此项计划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呕吐情况,脱水体征,每小时尿量和尿比重,血钠、钾、氯离子、二氧化碳结合力、血肌酐以及血细胞压积、中心静脉压的测定结果,加以调整。

由于酸中毒、血浓缩、钾离子从细胞内逸出,血钾测定有时不能真实地反映细胞缺钾情况。

而应进行心电图检查作为补充。

补充体液和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的目的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持机体的抗病能力,使患者在肠梗阻解除之前能度过难关,能在有利的条件下经受外科手术治疗。

(二)胃所减压通过胃肠插管减压可引出吞入的气体和滞留的液体,解除肠膨胀,避免吸入性肺炎,减轻呕吐,改善由于腹胀引起的循环和呼吸窘迫症状,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梗阻以上肠管的瘀血、水肿和血液循环。

少数轻型单纯性肠梗阻经有效的减压后肠腔可恢复通畅。

胃肠减压可减少手术操作困难,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减压管一般有两种:较短的一种(LEVIN管)可放置在胃或十二指肠内,操作方便,对高位小肠梗阻减压有效;另一种减压管长数来(MILLER-ABBOTT管),适用于较低位小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的减压,但操作费时,放置时需要X线透视以确定管端的位置。

结肠梗阻发生肠膨胀时,插管减压无效,常需手术减压。

(三)控制感染和毒血症肠梗阻时间过长或发生绞窄时,肠壁和腹膜常有多种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梭形芽胞杆菌、链球菌等),积极地采用以抗革兰氏阴性杆菌为重点的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十分重要,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都证实应用抗生素可以显著降低肠梗阻的死亡率。

(四)解除梗阻、恢复肠道功能对一般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尤其是早期不完全性肠梗阻,如由蛔虫、粪块堵塞或炎症粘连所致的肠梗阻等可作非手术治疗。

早期肠套叠、肠扭转引起的肠梗阻亦可在严密的观察下先行非手术治疗。

动力性肠梗阻除非伴有外科情况,不需手术治疗。

肠梗阻的中药治疗:1.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川朴15G、炒菜菔子30G、枳实9~15G(后下)、芒硝9~15G(冲)。

适用于一般肠梗阻、气胀较明显者。

甘遂通结肠:甘遂末1G (冲),桃9G,赤芍15G,生牛膝9G,厚朴15G,生大黄15~24G(后下),木香9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