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走进残疾人》
小学道德与法治_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与态度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体验感受他们生活的诸多不便。
2、让学生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范例,从而敬佩那些付出比正常人更多努力的残疾人。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心中有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行为与习惯1、大家共同参与自己所创造的残疾人情境,组织学生展开活动。
2、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三)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和社会责任感。
(四)过程与方法:通过换位体验、资料搜集、讨论分享、讲故事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上有许多困难,社会给予残疾人许多关怀,帮助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残疾人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对他们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难点:理解残疾人的情感和需求,由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并能采取适宜的方法帮助他们。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残疾运动员的比赛画面、残疾人生活的视频等制成课件。
2.搜集残疾人专用设施的图片或资料。
学生准备:1.课前收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资料;了解残疾人超出常人的地方。
2.初步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为帮助残疾人设置的设施,以及帮助残疾人的做法。
3.到社区中去调查或是通过网络了解残疾人专用设施的使用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看残疾会运动员拼搏图片。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仔细的看,看完之后,我们来交流你的感受。
(播放多媒体课件)刚才大家看的很认真,很投入,老师想知道看了这些图片,你内心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残疾人的生活不容易,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们生活依然很好,很了不起。
心里很敬重残疾人。
师:是呀,这些残疾人真是太不容易了,他们虽然没有健全的身体,但是他们却凭着坚强的意志,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三年级《走近残疾人》品社教学设计
伸出爱的手,走近残疾人教课设计背景:班上同学都是健全的人,学生大多数没有接触过残疾人,所以不太认识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和内心的难过,而此刻的学生又大多是独生儿女,孩子中存在着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状况,孩子们不懂得关心人,缺少关心爱惜弱势集体的意识。
教材剖析:《走近残疾人》是小学《道德与社会》第七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惜他》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这一主题由两课时达成,《走近残疾人》是第一课时。
本课的立足点主若是让学生认识残疾人的生活困难,理解残疾人的内心,认识到他们需要人们的尊敬和关爱,并让学生在实质生活中关心他们,向他们伸出暖和的双手。
教课理念:《道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孩的道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小孩的现实生活对其道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拥有特别的价值。
道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一定切近小孩的生活,反应小孩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察看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觉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走近残疾人》这一课投射出育人的光辉,本课依据学生的实质状况,从学习经验出发。
教课中,创建能让学生体验的情境,创建浓浓的感情沟通氛围,经过换位体验、资料沟通等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感悟、体验,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切理解、尊敬、关爱残疾人,从行动上真切帮助残疾人。
教课方法:残疾人是社会生活中的弱势集体,需要人们去认识、理解他们,更需要全社会的人去关爱他们。
所以,本课安排了“走近残疾人、体验残疾人、学习残疾人、关爱残疾人”这四个环节,经过指引学生经过认识残疾人的生活,并让学生去亲自体验,从而去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方便;经过典型的中外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案例,去发现常人能做到的甚至做不到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他们身上表现的坚毅不拔的质量和强盛的精神力量,值得大家学习;指引学生在尊敬残疾人的同时,自觉地去关爱残疾人。
本课经过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指引,以“认识——理解——尊敬——关爱”残疾人为主线,以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为目的,表现了“真”与“善”,达到了德育目标。
《走近残疾人》品德教案
《走近残疾人》教案xx辛榨乡中心小学xx教案背景:班上同学都是健全的人,学生大部分没有接触过残疾人,因此不太了解残疾人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痛苦,而现在的学生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中存在着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状况,孩子们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关心爱护弱势群体的意识。
教材分析:《走近残疾人》是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心温暖你我他》的第5主题“心里想着他们”第一课时,本课的立足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困难,理解残疾人的内心,认识到他们需要人们的尊重和关爱,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关怀他们,尊重他们,向他们伸出温暖的双手。
教学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走近残疾人》这一课投射出育人的光芒,本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习经验出发。
教学中,创设能让学生体验的情境,营造浓浓的情感交流氛围,通过换位体验、资料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感悟、体验,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从行动上真正帮助残疾人。
教学方法:残疾人是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需要人们去了解、理解他们,更需要全社会的人去关爱他们。
所以,本课安排了“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尊重他们、献出我的爱心”这四个环节,通过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去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方便;通过展示国家社会对残疾人的重视和关爱,引导学生重视残疾人:通过典型的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例,去发现常人能做到的甚至做不到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他们身上体现的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值得大家学习,引导学生在尊重残疾人的同时,自觉地去关爱残疾人。
本课通过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以“理解——重视——尊重——关爱”残疾人为主线,以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为目的,体现了“真”与“善”,达到了德育目标。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稿一、解读课本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走近残疾人》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二个主题一一伸出爱的手,这一主题由两课时完成,《走近残疾人》是第一课时。
本单元旨在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本单元内容的内在逻辑是从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开始,把爱推及社会;从个人之间的关爱推及社会对需要帮助的人献出的爱心与努力。
(二)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
为了引导孩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产生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了解残疾人,知道他们生活的艰辛;了解一些残疾人事迹。
3)能力目标:体会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不同方式亲身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友爱的情感,难点是由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
二、主体参与说教法观察法、谈话法、角色扮演法、亲身体验法。
三、教育理念思品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
对于《走近残疾人》一课的设计,我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四、自主探究说程序[小学网..更多品德说课稿]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不大,也很少关注身边的残疾人,因此还不能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于是我设计以下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走进残疾人教案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走进残疾人教案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1.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和困难。
2.掌握尊重残疾人的基本礼仪。
3.培养同情心、爱心和友爱精神。
4.增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涉及以下内容:1.讲解残疾人的生活和困难,介绍残疾人的生活方式、求学方式、就业方式等。
2.告诉学生尊重残疾人的礼节和方式,让学生明白接触残疾人的一些基本礼貌和行为。
3.引导学生发扬同情心、爱心和友爱精神,提醒学生关心身边的残疾人,表达同情和爱心,理解残疾人的心情和感受。
4.提醒学生要遵循公共秩序和社会规范,增强自身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残疾人吗?残疾人的生活有什么困难?”2.学生自由交流,并由老师记录学生的答案。
3.老师逐一点评学生的回答,提出正确的答案和解释。
第二步:讲解1.老师向学生讲解残疾人的生活和困难,包括残疾人的生活方式、求学方式、就业方式等。
2.老师向学生讲解尊重残疾人的礼节和方式,让学生明白接触残疾人的一些基本礼貌和行为。
第三步:情感教育1.老师引导学生发扬同情心、爱心和友爱精神,提醒学生关心身边的残疾人,表达同情和爱心,理解残疾人的心情和感受。
2.老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身边发生的同情或友爱事件,并展开讨论和思考。
第四步:品德教育1.老师提醒学生要遵循公共秩序和社会规范,增强自身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2.老师通过讲解案例、贴近生活进行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通过身体力行做好示范。
课后作业1.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表达对于残疾人的尊重和关心,小组共同交流。
2.学生观察当地残疾人的生活和情况,回校后作短文介绍,大家进行讨论和总结。
总结本课程通过残疾人教案的讲授,引导学生理解残疾人生活的困难,掌握尊重残疾人的基本礼仪,培养同情心、爱心和友爱精神,并增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残疾人的存在,尊重他们的权益,发扬人道精神,为人类的道德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说课稿走进残疾人_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说课稿走进残疾人_北师大版尊敬的各位评委,早上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走进残疾人》。
一、解读课本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走进残疾人》是北师大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友爱残疾人》的第一课时。
此课程强调“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出现的要紧形状是“儿童直截了当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简而言之,确实是用无痕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
《走进残疾人》这课的教学要求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明白得、关爱、尊重残疾人,从行动上真正关心残疾人。
此课程由一、二年级时期,学生对自我学习和生活的关注转而引入对他人、社会的关注。
《走进残疾人》这一课为学生以后的人一辈子观、价值观种下了爱与尊重的种子。
(二)、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进展具有专门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
为了引导小孩从自己的世界动身,用自己的眼睛观看,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残疾人,明白他们生活的艰辛;了解一些残疾人事迹。
2)能力目标:体会人们之间的相互明白得与关爱,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目标:产生明白得、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用不同方式亲躯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明白得、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难点:由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残疾人的明白得和尊重。
二、说教法学法关于《走近残疾人》一课的设计,我依照《新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关心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适应”,因此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由“教师的个人阐述”模式转换为积极倡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我要紧采取观看法、谈话法以及亲躯体验法,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爽朗的教学情形,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在如此的实践体验中,使学生深刻地体验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残疾人为取得成功较常人更多的付出,也增进了儿童对残疾人的友爱和尊重。
品德与生活《走近残疾人》说课稿(在省级说课比赛中获奖)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沿河小学胡红林走近残疾人——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心里想着他们》第一板块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心温暖你我他”中的第五课《心里想着他们》的第一个板块《走近残疾人》。
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不大,习惯了被人关爱,而不懂得去关心别人,对“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缺乏了解。
本课编排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残疾人及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对他们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去帮助他们。
下面我将从这样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分别是一、把握文本特点明确教学目标;二、整合教学理念活化教学方法;三、丰富教学情景强化学生感悟;四、精心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心。
一、把握文本特点明确教学目标教材文本给我们的是几张图片和一些简单的文字信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引导孩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他们生活的诸多不便。
2、让学生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范例,从而敬佩那些付出比正常人更多努力的残疾人。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心中有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行为与习惯:1、大家共同参与自己所创造的残疾人情境,组织学生展开活动。
2、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学生学习、体验、感悟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尊重残疾人,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关注残疾人生活的意识。
难点: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二、整合教学理念活化教学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走进残疾人》教学主题:《走进残疾人》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心温暖你我他》第5课心里想着他们第一个话题。
针对我所带的三年级学生的实情,紧扣走进二字,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真切的体会残疾人生活的不易,接下来再介绍残疾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实例,让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尊敬,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从行动上真正的帮助残疾人。
教学目标:1、了解残疾人,知道他们生活的艰辛,了解一些残疾人的事迹。
2、体会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
3、同情、理解、关注残疾人,在必要时愿意尽力,并采取适宜的方法帮助他们。
教学重难点:1 体验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不易,了解他们的自立,自强,并为之敬佩。
2 体会残疾人对尊敬,理解,关爱的渴望,并从行动上真正地帮助残疾人。
技术使用:PPT使用目的: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内容的新颖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育教学,有时哪怕老师讲得再好,可总有学生的精力分散的时候,运用PPT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保持相对的精力。
2、能够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知识的传授需要时间,所以利用PPT 可以节约时间,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可加大课堂知识容量,增添授课内容,使学生的知识面会进-步得到扩展。
3、能够让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图文并茂,易于学生接受。
使课堂气氛活跃,加深巩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教学过程:活动一观赏导入,激发情感师:今天陈老师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屏。
大家一定要用心的看哟,看完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课件播放《千手观音》)。
师:短片中的舞蹈美吗?生:美。
师:那你们知道台上的21个演员都是些什么人吗?生:聋哑人。
师:对。
他们都是聋哑残疾人。
她们曾经在2004年雅典残疾人奥运会上演出,也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她们的演出得到了世界人民热烈的掌声。
现在我国残疾人总数是85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21%,平均每16个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走近残疾人》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中的第一个话题。
《伸出爱的手》这一主题由《走进残疾人》、《假如我是他》、《生活中还有这样一些人》和《社会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四个话题组成,旨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与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对残疾人和生活有困难的人群有爱心和同情心,并愿意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对残疾人和困难群体的关怀行为和相关政策,体会社会上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关爱。
《走近残疾人》侧重于体会残疾人的困难与不易,感受残疾人的坚韧与顽强,培养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之情,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完善学生的人格。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残疾人和生活有困难的人群也有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但大部分学生没有近距离地接触和认识这一弱势群体,没有形成强烈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
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善良的本性,富有爱心和同情心,但往往又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关心爱护弱势群体的意识。
设计思路本课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走近残疾人”为切入点,以“走近残疾人、体验残疾人、学习残疾人、关爱残疾人”为主线,以观察生活、收集资料、模拟体验、观看视频、讨论交流、表达关爱等活动为抓手,引导学生走近残疾人,体会他们的不便与困难、不幸与烦恼,感受他们的顽强的性格和抗争精神,进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尊敬和关爱,并化为实际言行。
活动目标1.通过体验、交流等活动,获得对残疾人的亲身体验,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之情。
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和收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培养体察他人,观察社会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体验、感悟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获得亲身体验,从而理解、尊重残疾人,树立关注残疾人的意识,培养关爱残疾人的情感。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走近残疾人》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友爱残疾人》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的学习围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展开,范围由家庭、学校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走近残疾人》就是学生社会生活领域的拓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从行动上真正帮助残疾人。
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残疾人,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能力目标:增强感受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进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友爱之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疾苦,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友爱之情,树立尊重、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教学难点是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4、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设疑自探1、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优美的舞蹈。
(课件1《千手观音》)看完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补充介绍:这场美轮美奂、震撼人心的《千手观音》,曾轰动全国,感动了数亿观众,获得了2005年春节晚会歌舞类节目的一等奖,受世人瞩目。
2、师:但,你知道表演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吗?我说明:他们都是聋哑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残疾人”。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残疾人。
(板书:走近残疾人)3、指导学生针对“残疾人”质疑:预设(什么样的人才是残疾人呢?残疾人是怎样生活的?等等)4、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出示自探提示: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77-79页的内容,边看书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有疑问的地方打上问号。
5、生围绕提示自学,师进行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困生。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
品德与社会课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doc
《品德与社会》课《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天河区员村小学三维目标:情感与态度:通过生活体验,增进学生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行为与习惯: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学习,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树立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意识。
1、活动重点:让学生用不同方式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尊重, 友爱的情感。
活动难点:确保学生的体验真实、深刻,在体验中激发帮助残疾人的意愿。
教学程序设计:按照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发展是建立在经历性的体验过程中的。
因此,本课的体验学习分为四个步骤。
⑴创设情境,唤醒体验。
师:我这里有一个苹果,谁想尝一尝?不过不能用手拿。
学生尝试后问他有什么感受。
师:暂时失去双手,就连吃苹果这样简单的事也让我们感到困难。
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就更多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残疾人,一起了解他们的生活。
板题《走近残疾人》。
[设计这个情境的冃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作好情绪上的准备。
这是体验性学习的始发阶段。
⑵走进生命,获得体验1、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生活着许多残疾人,根据我国统计冃前有6000万残疾人。
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是残疾人?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残疾人就是身体的某个部分有残疾的人。
在我们身边,还能看到许多智力发育不够健全的人,我们称之为“智障”,这样的人也称之为残疾人。
2、继续提问:你见过残疾人吗?你认识某个残疾人吗?请讲讲你对他们的了解。
[这一环节,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谈对残疾人的了解。
]⑶小组活动,加深体验。
1、师:“虽然同学们可能都见过残疾人,但是对他们不一定有很多的了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模拟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
”学生分组开展体验活动。
教师讲要求:四人一组,开展体验活动,可以模仿书本77、78页开展单手穿上外衣,蒙眼走路,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用拐杖走路等活动,也可以另设活动,每个学生都要轮流体验。
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体验活动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以及他们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事物和获取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关注残疾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让学生学习、感悟、体验残疾人的社会生活,从而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自觉地尊重和关爱残疾人。
2.难点:让学生感受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谈话法、角色扮演法、换位思考法。
四、教学用具:1.课前布置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
2.课件:农远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短片,想与你们共同分享!(播放千手观音的录象)(欣赏师:同学们,这个节目精彩不精彩?精彩你们知道这段舞蹈背后的故事吗?(知道的说一说,不知道老师说)师:他们都是一些聋哑人,在听不见音乐无声的世界里却练出了如此精彩的舞蹈,这要付出多少艰辛啊!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国家有6000多万的残疾人,因为没有健全的身体,使他们遇到来了许多困难。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走近残疾人,了解残疾人的生活。
(板书:走近残疾人)(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1)、了解残疾人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话,谁愿意读一读?(播放课件)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些人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不能像绝大多数人一样,拥有健康的身体。
这给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许多的不便。
为了适应生活,他们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努力。
(播放课件)残疾人是不幸,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生活、学习的吗?老师这里有四幅图,谁来说一说。
1、第一幅图,谁想说?他是盲人在买东西,用手摸钱上的盲点。
你说的真清楚。
一起说一下。
盲人靠触摸盲点来辨别钱币的面值2、再看第二幅图,谁要说?他们是聋哑人在用手语交流一起说一下。
聋哑人之间主要靠手语交流。
3、再看第三幅图,谁愿意说?他瘫痪了做在轮椅一起说一下。
品德《走近残疾人》教学反思
品德《走近残疾人》教学反思品德《走近残疾人》教学反思《走近残疾人》是学校三班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5课中的第一个内容。
本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引导同学体验残疾人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感受残疾人面对困难时的那种坚韧不屈的意志,激发同学敬重残疾人、理解残疾人,从而能够情愿主动关心残疾人的意识。
本节课中为了能够让同学深切地感受残疾人,我设计了三个体验活动,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将这三个活动逐一进行(也可分组每个小组领取任务后,分别绽开体验,同时进行能够节约时间,但是那样的话很可能给孩子一种做嬉戏的感觉,简单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在不自觉中使这节课变成了一堂生动好玩的嬉戏课从而失去了我们设计这几个环节的原来意义)。
在进行体验残疾疾人这一环节时,同学们的协作特别好,完成的比较顺当。
三个体验活动中,我感觉让同学体验肢体有残疾时同学的体会最深刻。
由于前面两个活动我采纳应用的是请同学来体验,其他同学仔细观看、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方式来完成的。
而这次的活动,要求全部的同学都亲自参与体验,当他们用双手将自己上衣的拉链轻轻松松就拉开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
我问他们是什么感觉的时候"太简洁了'、"轻松极了'、"小意思'这些词脱口而出。
但是当我让他们将左手背到身后,只用右手将拉链再拉上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再去说上面说过的词语了,只见他们有的用牙咬;有的一只手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还有的同位之间在相互帮忙等我再问他们感觉怎么样时,他们的回答变成了"太难了'、"真不简单'、"我可受不了'我想,他们已经真正的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也能体会他们在做某一件事情时,需要付出比我们常人多得多的努力,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
整堂课完成下来,我感觉同学们与老师的协作比较融洽,但是仍旧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完善。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走进残疾人教案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走进残疾人教案前言在当今社会中,残疾群体也是我们社会中的一部分,他们需要特殊的关心和帮助。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对残疾人隐藏在社会背后的存在有所了解。
品德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关爱、友善、勇气等优秀品质。
将品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能让学生体验到社会实践的意义,又能够提高他们的品德素养。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存在和权利。
2.增强学生对残疾人的关心、友善、尊重和包容的意识。
3.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培养学生勇气和包容的品格。
教学设计导入环节通过导入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本次课程的展开打好基础。
此次课程的导入环节可以为老师的口头介绍和小游戏两个方面。
口头介绍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口头介绍残疾人的现状以及残疾人在社会中应该得到的尊重和帮助。
通过眼前的形象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到残疾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和需要我们的关注。
小游戏在班级中随机抽取两个学生,其中一个进行模拟残疾人,另一个进行帮助和照顾。
学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各种方式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体验和对残疾人的帮助,学生也可以在这个环节中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想。
主题环节主题环节是课程中的重点内容,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走进残疾人教案中,主题环节主要以残疾人的生活体验和社区孝老爱幼活动为主题。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对残疾人的生存、心理、思考和价值观进行感性认识。
讲解环节在主题环节的讲解环节中,老师可以请社区的残疾人代表介绍自己和自己的故事,让学生近距离了解残疾人的生活感受和价值意义。
在讲解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交互交流的方式提出问题和感想。
体验环节在体验环节中,学生将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和理解残疾人的生活。
老师可以安排一些身体上存在差异的小游戏或者活动,让学生在其中体验自己行动上的不便与残疾人的感受。
同时,为了切实的展示包容与友善的品格情感,鼓励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情态度价值观:通过体验残疾人课堂活动使学生获得残疾的亲身体验,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
能够理解和尊重残疾人,并对他们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
2、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培养学生体察他人,观察社会事物和猎取社会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的商量、体验,使他们获得一种亲身的体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3、知识目标:了解残疾人生活中的不便,初步了解我国残疾人保护方面的有关X和措施。
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学习、体验、感想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尊重残疾人,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的感情、关注残疾人生活的意识。
教学难点: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教学用具:1、课前安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
2、课件:视频、残奥会图片。
3、打算体验残疾人的道具。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欣赏导入,激发感情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短片,我们来共同欣赏好吗?〔6分钟〕课件播放〔千手观音〕片断,师生共同欣赏。
师:短片中的舞蹈美吗?生:美师:你们了解台上的21位演员是些什么人?生:聋哑人师:现在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生:她们跳的太齐整了生:太了不起了,我们正常人也难跳这么齐整生:…...师:是啊!他们做到这样齐整完美,曾经感谢了中国。
他们在2022年雅典残疾人奥运会上的演出,得到了世界人民热烈的掌声,震撼了全世界。
我们13亿人口中,大概有6000万残疾人,他们中有肢体残疾人、盲人、聋哑人、还有智力和精神障碍的残疾人等,他们是由于先天或后天造成身体或心理有缺陷的一个特别群休。
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残疾人的世界,用我们的心去体验他们的生活。
二、活动中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简单。
活动〔1〕体验盲人师:老师想找两位同学来当一回“盲人〞帮老师拿一支粉笔,谁情愿?〔给两位同学蒙上眼睛,转动方向〕师:你们看到了什么?〔问“盲人〞〕生:眼前一片漆黑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他们都说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走进残疾人》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小学生对残疾人理解应是聋哑人、盲人、四肢不健全的人等等,在他们生活的环境里因为没有残疾人,做为农村生活的孩子们生活空间也很小、交际能力也很有限,所以对残疾人的认识只是可怜、好奇、还有害怕的心理。
不能体会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对待残疾人不够尊重,有的甚至瞧不起残疾人。
为些,在课前我收集了大量关于残疾人的故事,希望让学生理解残疾人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
更好的了解残疾人的心理,从而建立起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心围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展开。
范围由家庭、学校拓展了社会生活领域。
包括邻里和不同群体的人。
《走进残疾人》一课是通过模拟、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尊重和爱心,并在更大的范围,关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自己的同龄人,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残疾人生活中的一些特殊需要。
过程与方法: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情感与态度: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验产生理解,体验产生情感,体验残疾人的活动。
教学难点:
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准备:
模拟活动所需要的简单材料:如蒙眼的深色布、拐杖、简单的手语说明等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许多残疾人,椐统计,我国目前有6000万残疾人。
那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是残疾人呢?
生:盲人、聋哑人……
教师通过用简单的手语和同学们沟通;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去拿某一个物品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残疾人。
教师小结:残疾人就是身体的某个部分有残疾的人。
师:你见过残疾人吗?你认识某个残疾人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走近残疾人的世界,去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引出课题《走近残疾人》
[为了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
]
二、亲身体验,感受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