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运移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油气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其生产、储存和运输技术一直是石油行业关注的焦点。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长,油气储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石油和天然气的采集与储运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技术难题和安全风险,如油气运输管道的腐蚀、泄漏等问题,给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加强油气储运技术的研究,提高其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油气储运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探索创新,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挑战。

在油气储运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提高油气储运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对油气储运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油气行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油气储运领域的新技术和创新方向,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通过研究油气储运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旨在促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提高油气储运的效率和安全性,为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对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的新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为行业发展的影响和趋势进行评估,在实践中推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促进油气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油气储运领域的技术现状和问题,探索技术革新的方向和路径,为行业发展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持。

1.3 研究意义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能源安全。

油气储运是能源产业的重要环节,其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供应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对油气储运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可以提高储运效率、降低运输损耗,保障国家的能源供应安全。

2. 推动产业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加,油气储运技术的不断创新可以促进能源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整个行业向着高效、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摘要】本文从智能化油气储运技术、新型管道材料应用、安全监测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数字化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智能化技术在油气储运中的应用不断创新,为提高效率和安全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新型管道材料的应用为油气储运带来了更高的耐腐蚀性和稳定性,在提升运输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维护成本。

安全监测技术的进步增强了油气储运系统的安全性,保障了运输过程中的可靠性。

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不断完善,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做出了积极贡献。

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发展提高了油气储运的效率和精度,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分析,不仅可以为油气储运领域的发展提供指导,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关键词】油气储运、技术研究、新进展、智能化、管道材料、安全监测、节能减排、数字化管理系统、总结。

1. 引言1.1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一直是石油行业中的重要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油气储运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本文旨在对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深入分析,以探讨其在石油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当前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智能化油气储运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实现对油气储运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新型管道材料在油气储运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新型材料如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逐渐应用于管道建设中,提高了管道的耐腐蚀性和抗压性能,进一步保障了管道运输的安全和稳定性。

油气储运安全监测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数字化管理系统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油气储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对这些新技术进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促进油气储运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创新。

2. 正文2.1 智能化油气储运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智能化油气储运技术是当前油气行业的热点领域之一,它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油气储运过程的智能监控、优化管理和及时调控。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油气储运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储藏、输送和加工等环节,直接关系到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油气储运领域也在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新的进展。

本文将从油气储运的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进行分析。

1.油气储存技术目前,我国油气资源开采产量的逐渐增加,对油气储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油气储存技术方面,我国在地下储气库建设以及海上储油平台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地下储气库是将天然气储存在地下岩层中,并能够根据气源需求进行灵活调控,以确保能源供应的连续性和适时性。

而海上储油平台是在海上建设的油气储存设施,可以有效利用海上空间资源,提高储存效率,同时也能够增加国家的储备能力和供应保障。

油气输送技术是油气储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技术在于管道输送技术和LNG运输技术。

在管道输送技术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条横贯我国东西地区的长输管道,其输送能力已达到了每年数万亿立方米。

在LNG运输技术方面,我国也在积极研究LNG船舶建造技术,同时还在开发LNG储罐的新材料和新结构,以提高LNG的储运效率和安全性。

油气加工技术是油气储运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原油精炼技术、天然气液化技术和石油化工技术等。

在原油精炼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完全自主的原油精炼技术和设备,并且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改进,以提高产油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在天然气液化技术方面,我国也在积极研究LNG工艺和设备,以提高液化效率和减少能耗。

在石油化工技术方面,我国也在不断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以提高石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二、油气储运技术研究新进展的影响1.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油气储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使得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新的油气储存技术和油气输送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保障油气资源的有效开采和利用,同时也能够增加资源的储备能力和供应保障。

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

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

第30卷 第6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Vol.30 No.6December20202020年12月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纪红1,陈湘飞2(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理学院,广东茂名525000;2.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库尔勒分院,新疆库尔勒8410016)摘要:传统的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

近年来,油气示踪研究中相关的示踪剂和分析技术呈多样化发展,除咔唑类含氮化合物以外,二苯并噻吩(DBTs)和二苯并呋喃(DBFs)也是良好的运移指标;储层自生矿物、稀有气体同位素和金刚烷等也可用于油气运移示踪,但其机理与应用指标还有待深入研究。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技术能够扩大化合物的检测范围,同时避免了传统分离过程对含氮化合物的影响,在油气运移示踪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油气运移示踪研究中,应正视各种方法或示踪剂自身的局限性,加强新的地球化学指标的运用,强调多指标参数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油气运移;地球化学;含氮化合物;示踪剂;分析技术中图分类号:TE1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562(2020)06-0019-05油气具有流动性,它的这种特性使得油气运移成为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中至关重要但又最薄弱的环节。

但是,烃类流体经连通砂体、断层及不整合面等输导体运移过程中,由于地质色层效应、有机-无机反应的存在,必然造成输导体系中沿烃类运移方向,油气的某些物理、化学指示参数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性变化特征,这为油气运移示踪提供了理论基础。

笔者在进行大量相关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油气运移示踪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指出了今后油气运移示踪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传统的油气运移示踪方法油气运移示踪是油气地球化学家们长期以来所面临的问题,Al-Shahristani等[1]根据原油中微量元素V和Ni含量的变化研究了伊拉克油田原油的垂向运移,而自Seifert和Moldowan[2]尝试运用石油成分评估运移距离以来,分子地球化学在油气运移示踪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色谱-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为分子水平的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提供了可能,研究的示踪参数主要包括各种生物标志化合物、原油成熟度等。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油气储运是能源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技术研究与发展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油气储运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本文将对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的新进展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一、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技术在油气储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智能化技术可以帮助油气企业实现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等功能,从而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和管理,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

二、管道材料和焊接技术的创新在油气管道运输领域,管道材料的创新和焊接技术的发展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新型材料如高强度钢材、复合材料等的应用以及高性能焊接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油气管道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同时降低了施工成本和维护成本。

三、油气储运安全监测技术随着油气储运规模的不断扩大,安全监测技术也变得越发重要。

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对管道线路、油气存储设施等的监测能力,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对油气储运设施的实时监测成为可能,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环保技术的发展在油气储运过程中,环保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油气储运企业加大了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主要包括废气处理技术、废水处理技术、噪声控制技术等方面。

利用低碳能源、发展清洁能源也成为了油气储运领域的一个发展趋势。

未来展望:油气储运技术的发展方向从当前油气储运技术的新进展来看,智能化技术、新型材料和焊接技术、安全监测技术、环保技术都是油气储运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油气储运领域将会迎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在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发展推动下,液化天然气、氢能等新型能源的储运技术也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油气储运技术的新进展为能源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整合 面等输 导体运 移 聚集 的过 程 , 也包 括 了已经 聚 集 的油气 由于外界 条件 的变 化 而引起 的再 次运 移 。
简 而言 之 , 次运 移包 括 了油气运 聚成 藏 到散失 的 二
全 过 程 。同 时 , 由于油 气 二 次运 移 的 复杂 性 , 一 其 直 是石 油地 质 领域 研 究 最 为 薄 弱 的 环 节 』 也 是 , 各 国学者 重要 的研 究 领 域 。笔 者 在 进行 大 量 相 关
之 初次运 移也 更 为 复 杂 。一 般 认 为 游离 的油 相 或
D w等在研究美 国墨西哥湾盆地油气二次运 o
移路径 的过程 中发 现 , 使油 气发 生二 次运 移 的浮 促
气 相是 油气二 次 运 移 的 主要 相 态 , 较 之 石 油 , 但 天
力可 以 因压 实 作 用 、 水 作用 、 压 作 用 、 裂 缝 、 脱 超 微
为 天然气 二次 运 移 的 主要 相 态 J 。在 天 然气 二 次 运移 过 程 中 , 温度 、 力 、 度 等 因素 的影 响 , 受 压 盐 天 然气 在运 移过 程 中还 存 在着 油 溶 态 、 溶 态 、 离 水 游 态、 扩散 态 之 间 的相 互 转 换 。实 验证 明 , 游离 的气 相 是 天然气 的二次 运 移 的主 要 相 态 ¨ 。李 明诚 则 J 认 为扩 散 相 也 是 天 然 气 一 种 重 要 的 二 次 运 移 方

030 ) 62 0
摘 要 : 气二 次 运 移 是 成 藏 研 究 的 薄 弱 领 域 , 确 了解 二 次 运 移 的 研 究 现 状 对 于促 进 油 气 成 藏 油 正 研 究有 着重 要 的 意 义 。在 全 面调 研 的基 础 上 , 系统 总 结 了 国 内外 对 于 油 气二 次 运 移 的 主 要 研 究成 果 ; 目前 常 用 的 流 体 示 踪 剂 法 、 理模 拟 法 、 值 模 拟 法 等 研 究 方 法 在 我 国 的 运 用 情 况 对 物 数 进 行 了详 细介 绍 。 最后 , 出 了 目前 研 究 中存 在 的 问题 和 今 后 的 发展 趋 势 。 指 关 键 词 : 气 二 次 运 移 ; 移相 态 ; 移 动 力 ; 移 通 道 ; 移 时 间 ; 究 现 状 ; 展 趋 势 油 运 运 运 运 研 发 中图 分 类 号 :E 2 . T l2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安作相;马纪;庞奇伟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08(029)006
【摘要】我国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沈括,是提出油气运移概念的第一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油气运移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首先,是荧光薄片技术的应用,它使石油初次运移状态能够被人们所观察.其次,是自生矿物烃类包裹体技术的应用,对于油气二次运移中烃类相态的判断,更加明确和可靠.再次,是用有机地化指标对比油-油和油-岩技术,可以宏观地判断油气运移的方向.再次运移在国内外许多含油气盆地无疑是存在的,如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侏罗系油藏,四川盆地川东石炭系和川南二叠系气藏,在国外如扎格罗斯盆地新生界油藏都得到了科学的阐释.
【总页数】3页(P775-777)
【作者】安作相;马纪;庞奇伟
【作者单位】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00011;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00011;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0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1
【相关文献】
1.煤气运移扩散与监控技术研究进展 [J], 崔英
2.塔中地区CⅢ油组油气运移及成藏史初探 [J], 侯读杰;张敏;陈奇;冯子辉;宋兰斌;
刘伟
3.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油气运移机制与页岩油富集规律 [J], 柳波;迟亚奥;黄志龙;罗权生;吴红烛;陈旋;申英
4.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 [J], 纪红;陈湘飞
5.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 [J], 纪红;陈湘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

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
河道砂岩体、深水 浊积砂岩体
研究进展
坡折带控砂理论 构造绕曲控继理论
存在问题
成因机理清 楚,分布规 律复杂

储 集 岩 体
隐蔽 式油 气藏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ⅠA ⅠB
泥岩中成岩裂缝 泥岩中构造裂缝
通常条件下,在地震剖 面上无法识别出圈闭中 储层的形态与圈闭中油 气的存在
泥岩 裂缝
裂缝油气藏
碳酸 盐溶 洞
油气运移动力
柴文峰
在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油气藏形成破坏的全过程中, 油气运移始终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所以它是石油地质学 的基本理论课题之一,更是油气勘探开发中必须探讨的实 际问题。油气运移体现了油气这种流体矿产的最大特征, 是石油地质的生命线。油气运移一直是石油地质学中研究 的重难点,同时,油气运移是一个相当繁杂的过程,包含 了动力学和运动学等环节。 油气运移的动力主要为浮力、水动力和毛细管 力, 决定运移方向和聚集场所的流体势(梯度)主要由这 三种力所组成。
浮力是推动油气运动的基本动力。浮力是垂直
方向的力。是由连续油柱中的某些点和相邻的孔隙 水之间的压力差引起的。它是油和孔隙之间的密度
差以及油柱高度的函数。(图10.30)
p Yp g ( w p )
式中 Yp——油柱高度; g——重力加速度;
w ——水的地下密度; p ——油的地下密度。
运移动力
主要是:浮力、水动力(与运移方向 一致时) 主要是:毛细管阻力、水动力(与运移方向相反时)
主要是:浮力、水动力(与运移方向 一致时)和分子扩散力 与石油基本相同,只是毛细管阻力比石油大,其他摩擦 力和吸附力均比石油小。 与石油基本相同, 对通道透过性的要求可以比石油低。
运移阻力

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气水的运移特征研究

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气水的运移特征研究

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气水的运移特征研究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一种流体是埋在地下的,它的形成和迁移过程涉及到其他流体的变化过程,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油气水的迁移和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性和独特特点,所以加强对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油气水的运移特征特殊性研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过程中的前提和基础。

标签:油田开发过程;油气水;运移特征油气作为一种流体埋藏于地下,其形成、运移过程跟其他流体一样,必然受到各种来自自然界各种因素地影响,油气水运移是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且每个阶段的运移均有其特殊性和特点,加强对其特殊性的研究是油气勘探和开采工作进行的重用前提和铺垫,具有重大意义。

1油气水运移相态气藏储层的流体以及岩石受到油气水运移的影响,将会改变原有的压缩状态,促使井口与井底的油气藏之间形成一定的压力降,由此可知,油气水之所以会发生运移现象,是受到流体与岩石的膨胀影响。

油气水呈现混合状态时,基于气体压力的作用,油水之间会弥漫大量的气,在开发过程中由于能量释放作用,气会产生膨胀现象,从而促使油气发生运移膨胀。

除此之外,油流越高压力越小,而井底压力越低于饱和压力,这时油内气体会出现溶解、分离现象,使油气水运移。

要想准确把握油气水运移相态,必须对水溶相进行迁移分析。

由天然气和石油所构成的分子溶液会在水中发生溶解。

因此,水是水溶相迁移的输送载体。

2油气水运移影响因素在开发油气田过程中,需要立足于该工程的整体,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分析。

基于油气、天然气以及石油的运移方向以及动力,可以将运移划分为两个过程,分别是一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除此之外,要想准确分析油气水的运移特征,还需要掌握油气水形成时间,形成油气水的烃源岩特征也会影响油气水的运移特征。

影响油气水一次运移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初始运移压实。

而压实度的形式有两种,分别是欠压实、正常压实。

不过,仅仅是剩余流体所具备的压力,便可以顺利实施排出与压实作业。

在此过程中,由于沉积物的产生,颗粒将会重新排列组合,孔隙体积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1. 引言1.1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概述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储运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油气储运是指将油气从生产地输送到消费地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管道技术、运输装备、智能化管理、安全监测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在油气储运管道技术方面,新材料的应用和管道技术的不断提升使得管道运输更加安全可靠和高效节能。

运输装备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创新也为油气运输提供了更多选择和解决方案。

智能化管理、安全监测和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完善,为油气储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将对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深入探讨各个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为行业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当前技术发展的概述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油气储运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油气储运管道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在油气储运领域,管道技术一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储运管道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以下是对油气储运管道技术研究新进展的分析:1. 管道材料的创新:传统的油气储运管道主要采用钢材等材料,但随着高分子材料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性能聚合物材料也开始应用于管道制造中,具有更高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损性。

2. 管道防腐技术的提升:为了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管道防腐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例如采用电化学防腐技术、喷涂防腐技术等。

3. 智能管道监测技术: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智能管道监测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实时监测管道运行状态、损坏情况和泄漏风险,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

4. 管道连接技术的改进:传统的管道连接方式存在着易损坏、漏气等问题,因此一些新型的管道连接技术如橡胶密封接头、不锈钢焊接接头等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油气储运管道技术的研究新进展为油气运输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更环保的解决方案。

1油气运移效率的实验研究-20220419315

1油气运移效率的实验研究-20220419315

1油气运移效率的实验研究-20220419315研究进展第9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进展规划项目973(2006CB202300)项目办公室编2009年8月5日“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复合优势通道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效率”(20 06CB202305课题)2009年度研究进展罗晓容1 ,曾溅辉2 ,史基安3 ,康永尚2 ,周世新3 ,周路4(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3.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 0;4.西南石油大学,成都610500)按照“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复合优势通道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效率(2006CB202305)”“课题打算任务书”的设计安排,及2008年研究任务完成情形,本课题2009年要紧工作内容为:完善复合输导格架的构建方法各类输导层系有效性确定,结合输导格架的研究认识,对莫索湾油田地球化学参数进行合明白得释,示踪油气差不多运移方向复合输导格架内优势运移通道的确定方法有关的流体流淌期次和样式流体流淌驱动机制及其对油气运移和集合阻碍分析复合输导格架的评判方法及技术研究另外,结合研究骨干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承担协作项目的情形,连续进行具有地区特点的有关输导体的研究,以期能够使我们关于输导体的认识更为全面、更具有典型性。

本年度,本课题组以中国西部盆地为要紧研究区,按照课题任务的设计,安排研究工作。

截止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完成了大量的实物工作量,并开展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要紧工作进展总结如下:1 油气运移效率的实验研究(1)为认识二次运移效率,制作二维板状运移模型,开展系列实验,展现逾渗主脊的存在,分析逾渗主脊形成机理,分析其分形特点,测量其含油饱和度变化,讨论其对石油二次运移效率的阻碍。

(2)通过实验验证了二次运移过程中的逾渗主脊现象,结合逾渗理论和二次动力学机理分析,指出路径中含油饱和度的不同造成导流能力差异、要紧运移阻力的变化和运移过程中的路径收缩卡断是逾渗主脊形成的要紧缘故。

油气储运技术发展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油气储运技术发展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油气运输技术
油气管网技术
该技术利用管道运输油气,具有运输效率高、安全可靠、成 本低等优点。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油气管网体系,实 现了油气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
海上运输技术
该技术利用船舶运输油气,具有运输距离长、运输量大、成 本低等优点。我国已经发展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运输船,提高 了油气资源的海上运输能力。
储运安全与环保技术
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
该技术对油气储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保障油气储运的 安全。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油气储运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实现了对油气 储运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环保技术
该技术注重油气储运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我国已经推广 了多种环保技术,如油气回收技术、污水处理技术等,实现了对油气储运全 过程的环保管理。
03
油气储运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化储运技术
01
自动化与智能化管理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油气储运过程的自动化
与智能化管理,提高效率与安全性。
02
智能管道建设
发展智能管道技术,实时监控管道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降低维护成本和事故风险。
03
智能储罐技术
应用智能储罐技术,实时监测罐内油气状态,提高储存效率和安全性
,减少能源浪费。
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在油气储运中的应用
新能源融合
将新能源技术与油气储运相结合,如太阳能、风能等,为油气 储运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支持。
氢能储存与运输
发展氢能储存与运输技术,将氢能作为能源载体,实现能源的 清洁、高效利用。
生物质能利用
利用生物质能进行发电或热能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油气储运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备受关注。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的新进展不仅能够提高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对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的新进展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障能源安全方面的作用。

1. 油气储运技术的新进展(1)智能化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在油气储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智能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储运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还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油气储运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

智能化技术还可以提高储运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能源损耗和运行成本。

(2)清洁能源技术: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清洁能源技术在油气储运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传统的油气储运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水,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开发和应用清洁能源技术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油气储运动力能源,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

(3)新型输送管道技术:输送管道是油气储运的重要设备,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油气输送效率和安全性。

近年来,一些新型输送管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无缝钢管、塑料管道等。

这些新型输送管道具有耐腐蚀、抗压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能够提高油气输送的效率和可靠性。

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的新进展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起着积极作用。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储运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减少了因人为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进而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传统油气储运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水,降低了环境污染,符合绿色能源发展的趋势。

新型输送管道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油气输送的效率和可靠性,减少了能源在输送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第第2299卷卷 第第66期期 2008 年 12 月
安作新相,疆等:油石气运油移研地究进质展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Vol. 29,No.6 Dec. 2008
文章编号:1001-3873(2008)06-0775-03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安作相,马 纪,庞奇伟
(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 100011)
他写道:“冷湖长垣……是晚期喜马拉雅运动的 产物,伴同褶皱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大小断裂,有些较 大的断裂沟通了第三系与侏罗系的原生油藏(包括一 次运移与二次运移形成的原生油藏)就发生了垂向运 移作用,油气向第三系构造高点富集,在一些局部断 层圈闭中也有油气富集。所谓第三系的次生油藏就此 产生了”[17]。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石油勘探工作开展,学者们 则利用原油的性质和组分的变化,判断石油运移方 向。成功的例子是酒泉盆地老君庙、石油沟两油田中
新生界的原油性质从西向东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判断 石油是从盆地西部的青草湾凹陷中生成后运移来的, 于是在认定的石油运移路线上布井,在志留系变质岩 基底顶部的风化带找到了鸭儿峡油田。
3 关于油气再次运移研究的新进展
早在 1963 年我国学者陈贲就著文阐述了油气再 次运移的现象。在纪念他诞辰八十周年文集《清气长 留》中,选择了 12 篇他的著述,于最后一篇(于 1963 年写成)陈贲先生就提出《勘探侏罗系寻找新油藏》[17]。 当时在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已经发现四号和五号两 个油藏,油层是新生界,他看到新生界没有生油条件, 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判断侏罗系有生油条件,从而进一 步推测地下深处有侏罗系的原生油藏。
(2)自生矿物包裹体技术 在储集层的岩石流体 包裹体中,除水以外还有烃类,有时还含有矿物晶体, 如黄铁矿和石盐等。根据矿物之间的切割关系,判断自 生矿物生成的先后,然后再看包裹体中流体性质。在 出现烃类时即为油气开始运移的时间;再据油气在包 裹体中的多少判断运移中的相态和当时的古地温。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综述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综述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综述
洪荆晶;邓媛;王海军;刁宗宝;霍斐斐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科技》
【年(卷),期】2011(010)005
【摘要】油气运移是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纽带,贯穿于油气藏运作的整个过程.本文从油气运移的内涵入手,阐述了油气运移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现状特点,并着重介绍了运移中二次运移的研究,从而对油气运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阐明和诠释.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洪荆晶;邓媛;王海军;刁宗宝;霍斐斐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8;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8;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8;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
安,710068;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塔中地区CⅢ油组油气运移及成藏史初探 [J], 侯读杰;张敏;陈奇;冯子辉;宋兰斌;刘伟
2.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油气运移机制与页岩油富集规律 [J], 柳波;迟亚奥;黄志龙;罗权生;吴红烛;陈旋;申英
3.油气运移路径与七泉湖地区油气勘探潜力分析——有效生烃区以外的油气运移路径与油气聚集带 [J], 李成明;曹志雄;王瑞英;曾佑万;
4.论油气运移的"高速公路"及源外找油思想 [J], 潘树新;卫平生;袁剑英;王天奇;赵志魁;赵占银;王立贤;雷明
5.库车坳陷下白垩统天然气运聚系统与油气运移研究 [J], 施立志;林铁锋;王震亮;王卓卓;姚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气运移相关问题综述

油气运移相关问题综述

油气运移具有两面性,它既可能流入下个油气藏,形成该油气藏的能源补给,又可能是上个油气藏的破坏动力。

由于运移具有非均质性,大部分油气是通过主运移进行圈闭的,所以对于主运移通道的研究是必要的,对于油气运移的深入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1 油气运移的类型油气运移的类型由油气生成的环境所决定,分别为源内运移、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源内运移的理论基础是“满凹含油”论。

此理论主要是指在富油气凹陷内,优质烃源灶有大量丰富的油气资源供给。

与此同时,陆相多水系与频繁的湖盆动荡,造成湖盆大面积收缩与扩张,大面积间互接触给各类储集体提供了较大的成藏机会。

源内运移形成的油气聚集有页岩油气、油页岩、煤层气等,油气以体积流和扩散流的方式在源内运移,它们体现出“源储一体,互层共生共储”的特点。

油气从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

石油以游离态、气溶油态和水溶态发生初次运移,临源聚集,形成连续性油气聚集。

天然气以水溶气态、游离气态、油溶气态和分子状态不断排除烃源岩,向砂体方向不断推进,在致密砂岩中呈现“活塞推进,连续聚集”的特征。

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发生初次运移后,形成油气聚集。

油气在储集层内发生的一切运移称之为二次运移。

石油二次运移以游离态进行,随运移路径的延伸,分散的小油粒形成串珠状呈油条的形态。

天然气相较于石油而言,温压改变致其相态改变,故天然气会在游离态与水溶态相互转换。

在石油地质学中,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就是油气聚集成藏的主要时期,因此研究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对油气田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2 油气运移的通道不同作用力致使油气向不同的方向和通道运移。

源内运移通道主要有较大的裂隙、地应力差引起的裂缝、断层,异常高压流体膨胀引起的微裂隙、压溶作用形成的缝合线和有机质自身网络。

源内运移主要发生在生烃总量大、有效烃源岩面积大的砂体内部。

初次运移的概念决定了初次运移的路径比较单一,所以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是源岩的粒间孔隙。

二次运移较初次运移而言,运移路径长短不一,其与源岩距离较远,受毛细管力、浮力和重力及水动力的影响,对油气成藏聚集率有很大的影响。

油气储运技术发展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油气储运技术发展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油气储运技术发展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摘要:我国对油气储运管道的建设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伴随着西气东输等项目的开展,我国油气储运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种新型的储运技术也在不断被开发出来,给油气的储存和运输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油气资源的需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油气储运技术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关键词:油气储运;技术进展;发展趋势油气储运是指油气资源的储存和运输,是实现油气资源有效运用的关键环节。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因而对油气储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油气储运技术进展1.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存储条件较高且挥发较快,我国的油气储运技术研究部门在这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当前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首先是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速率情况;其次是怎样降低天然气水合物储运的成本。

2.特殊区域的油气储运。

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在部分地区由于受到地理条件、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对油气储运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海洋油气储运技术。

在我国海洋区域内有着大量的油气资源,特别是随着我国对深海油田的勘探与开发,海洋油气储运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已经从原来单纯的依靠国外技术进口逐步实现了技术的独立创新,而且在海洋油气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第二,在新疆、西藏、东北等地由于受到气候条件影响,常年冻土层的存在对油气储运技术也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在冻土地带油气管道的敷设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这些地区怎样在油气管道的敷设过程当中解决好冻土层的问题,避免管道由于温度条件影响而出现冻胀、翘起、弯曲和拱出地面的情况。

而我国当前在这一领域存在的主要技术难题有:怎样科学合理的对地质条件进行预测,提高油气管道地基的稳定性,怎样对油气储运管道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管道位置情况进行监控。

油气运移

油气运移

油气与固体矿产不同,具有流动特性。

这一特征决定了油气藏在时空分布与演化的复杂多变。

这些复杂的动态过程都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在勘探开发中很难直接观察,甚至很难获得油气运、聚的痕迹。

长期以来,油气运、聚、散过程的重要性一再为人们强调,但至今仍是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薄弱环节。

20世纪80年代以前, 油气运移的研究主要归属于定性实验、机理认识和有机地球化学中油一源对比的范畴。

20世纪80年代以后,油气运移的研究呈多样形式发展,除地球化学外,其理论、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本文从油气运移研究方法、油气运移理论研究及研究展望3个方面综述油气运移研究的现状和主要进展,总结研究了立次运移的理论发展体系,并绘制了技术理论发展谱系图。

优势通道油气通过有限的优势通道进行运移是沉积盆地输导系统的非均质性、能量场的非均一性和流体物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油气的二次运移既可能沿着储集层或不整合面侧向运移,也可能沿着断裂穿层而过进行垂向运移。

运移的距离在垂向上取决于盆地内地层的厚度和断裂在垂向上的延伸距离,一般可达数公里;在侧向上只要具有足够的油气量,运移通道连续性好,油气运移的距离为几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也是可能的。

二次运移的通道还可能是岩石中的溶孔、溶洞、断裂、裂隙和不整合面。

断裂带既可以作为通道,促进油气的运移,也可能作为封闭层,对油气起到封闭作用。

但目前对于断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的研究多集中在断裂开启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方面,而对油气在断裂内部如何运移的讨论不多。

油气沿断层面或断裂带的运移特征既与断层本身的特征有关,又受断裂两侧被断开地层的构造形态的影响。

油气疏导系统所谓油气输导系统系指连接源岩与圈闭的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

它作为油气成藏中连接生烃与圈闭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含油气盆地内各种圈闭最终能否成为油气藏及油气聚集的数量,而且还决定着油气在地下向何处运移,在何处成藏及成藏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 新 方 法 不 断 地 被 应 用 到 这 方 面 的研 究 之 中 , 并 对 其 研 究
作 出一定 的贡献 。总之 ,科学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油气
二 次 运 移 这 方 面 的研 究 和 探 讨 ,二 次 运 移 的研 究 也 将 会 在 科 学 家 的联 合 努 力 下 发 展 得 更 加 完 善 。
Hale Waihona Puke 中烃类 相态 的判断 ,则更加 的精 准 ;再次 ,有机 地化指 标
对 比 油一 油 和 油 一 岩 技 术 , 町以 从 宏 观 上 判 明 油 气 运 移 的
方向 。
2 1油气二次运移的发展现 状 .
对 于 油 气 运 移 的有 关 机 理 和 运 移 路 径 的 有 效 识 别 方 法 的研 究 已经 经 历 了一 段 时 期 的 发 展 , 大 约 有 8 多 年 的 历 史 O 了 。上 世 纪 8 年 代 之 前 , 对 油 气 运 移研 究 的 定 位 主 要 是 靠 0 定 性 实 验 ; 除 此 之 外 , 其 研 究 的 范 畴 也 包 括 机 理 认 识 和 有
地 质 作 用 最 终 结 果 的 表 现 。
要是压实过程 中产生 的瞬 时剩余压力 ,而在成岩 晚期则主
要 是 异 常 高 流 体 压 力 ( 常 高 流 体 势 ) ; 而 二 次 运 移 的 动 异
2 油气运移的发 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油 气 运 移 的 概 念 是 由 我 国 北 宋 科 学 家 沈 括 首 先 提 出 的
成 果 Ⅲ。
则 为 流 体 势 差 。 由 于 石 油 是 三 相 混 合 物 ,而 天 然 气 为 单 一 的气 相 ( 时 只 含 少 量 的液 态 烃 和 水 ) , 因 而 岩 石 对 天 然 气 有
的吸 附 能 力 要 小 , 气一 水 的 界 面 张 力 比 石 油一 水 的 界 面 张 力
的 研 究 进 展 进 行 了 简要 的 阐 明 和 诠 释 。
关 键 词 : 油 气运 移 ; 油 气成 藏 ;二 次运 移 ; 发 展
D : 1 .9 9 Ji n 1 7 —6 9 .01 .5 0 6 OI 5 6 / .s. 6 1 5 62 10 . 0 O s
A ve o h s a c r r s h d oc r o ir ton Re i w n t eRe e r h P o鹰 e son t eHy r a b n M g ai
图1 油气运移的示意 图
( . 次 运 移 ;2 二 次 运 移 ; 3 油 气 苗 。 ) 1初 . .
( TSo等 ,17。 ) 据 ist 98
向外 排 出 的 过 程 ,是 烃 源 岩 内 的运 移 , 也 即排 烃 过 程 ,初
次运移 既可 以指 向相邻储 集层 ,也 可以指 向其他渗 透性介
厂 _ ]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综述
洪 荆 晶 邓 媛 王 海 军 刁 宗 宝 霍 斐 斐
( 北 大 学 地 质 学 系 , 陕 西 西安 7 0 8 西 1 6) 0
摘 要: 油 气运移 是 油 气藏形 成过程 中的 重要 环 节和 纽 带 ,贯 穿于 油 气藏运作 的 整个过 程 。 本文从 油 气运移 的 内涵入 手 , 阐 述 了油 气运 移 的 历 史 及 其 发 展 的趋 势 和 我 国 的现 状 特 点 , 并 着 重 介 绍 了运 移 中 二 次 运 移 的研 究 ,从 而 对 油 气运 移
质 ,如 不 整 合 面 或 断 层 裂 缝 系 等 ; 而 油 气 二 次 运 移 是 指 油 气 脱 离 烃 源 岩 后 在 储 集 层 或 其 他 渗 透 性 介 质 中 的运 移 , 是 烃 源 岩 外 的 所 有 运 动 过 程 的 总 称 “。 归 结 起 来 , 发 生在 烃 源 岩 中 的运 移 主 要 是 初 次运 移 ,其 动 力 在 成 岩 作 用 早 期 主

Ab ta tTh y r c r o ir to n i p ra t r c du ei h o mi gp o e so er s r or p si gt r u h i sr c : eh d o a b nm g a in i a m o t n o e r t ef r n r c s f h e ev i, a sn h o g s p n t n


力在静水和 动水条件下不 同,前者动 力为油气浮力 ,后者
收稿 日期:2 1 - 2 1 修 回 日期:2 1 — 1 0 0 0 1— 1 0 10— 3
伴 随着科学 技术 的发 展 ,油气运移 的研究将会 逐步 的深
作者 简介:洪荆晶 ( 9 7 。女 ,汉族 。湖北荆州籍 ,硕 士研究 生 ,研究方向为矿产普查 与勘探 。 18 一)
注“。通过对油气的二次运移过程进行 了大量模拟实验和研 究 ,最终证 明 了油气 二次运 移过程 只通过优势 通道进行 , 其空 间可 能只 占据整个输导层 的1 ~1% % 0 ,是 比较局 限的范
围“。 同时 ,二 次 运 移 的 研 究 在 最 近 1 多 年 取 得 了较 为 显 著 O
l 油气运移概述
油 气 运 移 是 油 气 藏 形 成 过 程 中 的 重 要 纽 带 , 贯 穿 于 油 气 藏 的形 成 , 调 整 和 破 坏 ( 油 气 藏 运 作 ) 的全 过 程 , 是 即 整 个 过 程 中 不 可 缺 少 的 一 部 分 ; 油 气 运 移 体 现 了油 气 这 种 流 体 矿 产 的 最 大 特 征 , 是 石 油 地 质 的 生 命 线 “。 众 所 周 知 ,油 气 运 移 一 直 是 石 油 地 质 学 中研 究 的 重 难 点 , 上 世 纪 7 年 代 以来 , 油 气 运 移 的研 究 在 许 多 方 面 都 取 得 了 一 定 的 0
d v lp e ta d t e c re tst a in o rc u ty s e il h t d ft es c n a ym i r t n. tb if lrf d e eo m n n h u r n i t fou o n r ,e p cal t esu y o h e o d r g a i u o y o I re l ca ii y e t er s a c r g e so h y o a b n m ir to . h e e r hp o r s nt eh dr c r o g a i n Ke o d : eh d o a b n mi r t n; y r c r o c u ua in; e o d r ir to ; v lp e yw r sTh y r c r o g a i H d o a b n a c m lt o o S c n a ym g ai n De eo m nt
的进 步 , 并 且 表 现 出 良好 的 发 展 趋 势 和 状 态 , 许 多 新 技 术
机地球 化学 中油源对 比等 ;之 后 ,多样 化的发展 形式是 油
气 运 移 研 究 的 主 导 方 向 , 油 气 运 移 的诸 多 方 面 的 理 论 及 其 物 理 实 验 和 相 应 的 数 值 模 拟 等 都 得 到 了 很 大 的提 高 。 油 气 运 移 , 特 别 是 油 气 发 生 在 烃 源 岩 以外 的 输 导 岩 系 中 的 二 次 运 移 , 是 石 油 地 质 学 研 究 的 焦 点 和 难 点 , 同 时 也 是 一 个 薄 弱 环 节 , 急 需 更 进 一 步 的 研 究 和 发 展 。 世 纪
模 拟 和 聚 集 量 模 拟 ,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必 将 会 逐 步 的 发 展 为 比较 完 善 的模 拟 技 术 。 由于 油 气 的 运 移 路 径 是 由 油 气 在 输 导 层 中 的 行 为 决 定 的 , 从 而 使 得 油 气 在 输 导 层 中 的 行 为 得 到 了较 为 广 泛 的 关
油气 运移 贯 穿 于整 个 油气 地质 历 史 ,是连接 生 、排 、
运 、聚 、散 各个环节 的至关 重要 的枢 纽 。油气 运移研 究的 基础 是 油气 的地 球 化学 特 征 ;油气 物理 性质 则 是油 气生 、 运 、聚 、保 、破坏 、调整直 至成藏 ,经历 一系列物理 、化学
H0NG n ・ n , NG u nWANG iu , A Z n -a , I gj gDE i i Y a, Ha— nDI O o g b oHU0 e-e j F ifi
( o o ia d p rme tn No t we tr n v ri , ’ S a n i 0 8 Ge lgc l e a t n rh se n U i s y a i e t Xi n, h a x 1 6 ) 7 0
1 5
中国西 部科 技 2 1 年0 月 ( 0 1 2 中旬 ) 1 卷 第0 期 总第2 8 第 0 5 3 期
入 , 同 时 也 将 会 更 加 的 细 致 。首 先 ,对 于 荧 光 薄 片 技 术 的
面 的 模 拟 则 是 在 上 世 纪 8 年 代 早 期 由N k y m 、D rn 等 O aaaa uad
油气运 移进行动态 的分析并开展 一系列 的综合 性研究 ,并 最终使其研 究成果在 实际 的勘探和 开发 中发挥 更强大更显
著 的作 用 。 油 气 运 移 包 括 初 次 运 移 ( 烃 这 一 过 程 )和 二 次 运 移 排 两 个 阶 段 “。 油 气 初 次 运 移 是 指 油 气 自生 成 后 从 烃 源 岩 中
t ee t ep o e so s r oro e ai n Th sa t l nto u e h it r ft y r c r o ir to . h r n f t h n i r c s fr e v i p r to . i ri ei r d c d t ehso yo r e c heh d o a b n m g ai n t ete d o s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