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试常考论述题简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
1、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教师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学生方面: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
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2、试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答: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规范与自觉化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而专门学校对这些才能的发展、成熟具有重要作用。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尊重和注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
个性。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的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学校教育提高了人们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首先,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训练,所以能加速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其次,学校教育使个性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发展。再次,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会更明显、更富有成效。3、论述班主任应如何培养班集体。
答: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培养创造性的知识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于打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
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教给教
师必要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要为教师提供比较明晰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关于创造性的操作定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程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技能。
5、试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答:加强学习;躬身实践;树立榜样;学会反思;努力做到慎独。6、试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
答:有效的说服。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应选择恰当的奖励物;应强调内部奖励。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7、结合相关理论,联系新课程教学实际,试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
律。
答: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生学习简介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与简介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的倾向;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
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应该将直接经验与简介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略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与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贯彻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得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
一种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认为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8、结合实际,试述成败归因论及其应用。
答:成败归因理论的观点: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成败归因理论的应用: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