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章末检测11: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检测试卷(三)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下图是“某地水循环运动中的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M主要是()

A.地下水

B.生物水

C.湖泊水与沼泽水

D.冰川等固态水

2.该地人们的下列活动,可促使M增加的是()

A.植树造林

B.扩大耕地面积

C.修建水库

D.城市化加速

答案 1.A 2.A

解析第1题,根据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可以判断M主要为降水产生的下渗形成的地下水。第2题,植树造林有利于涵养水源,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增加地下水量。

读“水的社会循环和自然循环示意图”,完成3~4题。

(注: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

3.图中来源于用户的潜在回用水源包括()

A.降水、地下水、地表水

B.供水厂提供的自来水

C.可循环使用的清洁冷却水

D.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城市地面硬化导致地下径流增加

B.城市地面硬化增加城市内涝

C.地表植被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

D.城市地面硬化导致地表径流增加

答案 3.C 4.A

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潜在的回用水源来自用户和污水处理厂。来源于用户的潜在回用水源是可循环使用的清洁冷却水。第4题,城市地面硬化,会减少地表水下渗,从而使地下径流减少。

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冰川、雪山,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土层中,整个水圈处于不断地循环运动中。下图为“某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⑤所代表的内容是()

A.①海洋,②大气,③雨,④雪,⑤蒸发

B.①雨,②雪,③海洋,④蒸发,⑤大气

C.①雨,②雪,③海洋,④大气,⑤蒸发

D.①雨,②雪,③大气,④海洋,⑤蒸发

6.此图代表的水循环属于()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陆地内循环

D.地表水循环

答案 5.C 6.A

解析第5题,分析图可知①②均为降水,根据①转化为地下水和泉水、②转化为冰川可以确定①为雨、②为雪;雨、雪都是从大气中而来,故④为大气;大气中的水分由蒸发而来,故⑤为蒸发;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海洋,故③为海洋。第6题,海洋→蒸发→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海洋,由此可知此图代表海陆间水循环。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组成海陆间循环的组合是()

A.A→B

B.A→C→D→E

C.F→D→G

D.I→D→G

8.图中如果表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海陆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春

B.夏

C.秋

D.冬

答案7.B8.B

解析第7题,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ACDEHG实现了海陆间水循环。第8题,我国夏季东南风把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到陆地,所以海陆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夏季,它使陆地水资源得以更新。

2015年6月,太原市首次提出打造“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雨量大的时候吸水,干旱的时候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据此回答9~10题。

9.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包括()

①调节地表径流②调节水汽输送③减少地下径流④增加地表下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海绵城市建成后,可以()

①加快太原市淡水资源的更新②提高城市防洪排洪能力③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④增加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9.D10.B

解析第9题,从题干的叙述中可以得知,海绵城市可以增加地表下渗,这就减少了地表径流,选项D正确。第10题,由于海绵城市能够增加地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故能够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的状况;减少了地表径流,有利于提高城市防洪排洪能力,选项B正确。

有专家提出水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大类,下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①②③⑦分别表示()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人工降水

B.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

C.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蒸发、人工降水

D.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管道输水、人工降水

12.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

B.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④

C.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②

D.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⑥

答案11.D12.A

解析第11题,自然循环包括②地表径流、④蒸发和蒸腾、⑤下渗、⑥水汽输送等环节;社会循环包括③管道输水、①跨流域调水、⑦人工降水等。第12题,人类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下渗,即增加⑤;大量开采地下水,④蒸发和蒸腾可能减少;污水回收利用,地表径流使用量减少,②地表径流增加;城市绿地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物蒸腾的面积,进而增加⑥水汽输送。

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14.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A.蒸发

B.下渗

C.蒸腾

D.地下径流

答案13.D14.B

解析第13题,该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植被破坏严重,其涵养水源、削减坡面径流的作用明显减弱。第6年,植被得到恢复,其涵养水源、削减坡面径流的能力较第1年有所增强,故第1年的流速峰值、流量峰值、含沙量都应大于第6年,A、B、C项错误,D项正确。第14题,由上题解析可知,第6年的河流径流量较第1年小,主要是由于森林植被的恢复,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下渗量增大,故B项正确。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读“我国部分地区与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完成15~16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