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莎士比亚笔下的贞德形象
妖女贞德与玫瑰战争——《亨利六世》读书笔记
妖女贞德与玫瑰战争——《亨利六世》读书笔记引言亨利五世虔诚勇武,却英年早逝。
之后法兰西领土沦陷,阿金库尔的成果丢失殆尽。
英格兰人至少自黑太子时期起,就以“猛将如云、战士如雨”文明,法国人称之为“骨瘦如柴的恶棍”。
亨五之后的典型代表塔尔博,又一位矮小巨人。
虽勉力支撑也不能挽狂澜。
目睹战友萨利思伯雷伯爵被大炮轰掉半边脸,仍鼓舞对方:太阳不就是用一只眼睛看着整个世界的吗?雄豪如此。
他念念不忘自己秉承的骑士精神:列位大人,当初建立这个制度的时候,佩戴绶带的骑士都是出身高贵、勇敢正直的人,他们都是身经百战、建功立业、具有豪迈的气概,他们都能临危不惧,临难不苟,在极端困苦之中,勇往直前。
如果有人缺乏这种品质,混进骑士的行列,这种人就是盗窃名位,亵渎骑士的高贵称号,依我看来,我们对于这样的人,应该像对待一个冒充世家子弟的村夫那样,褫夺他的职衔。
温彻斯特主教居心叵测,仰仗教皇,妄图干政,操控幼主亨利六世。
其对头护国公葛罗斯特相对而言正大光明,但受累于自家的严夫人作死以及权贵党争,终于惨死。
然两派私斗时仍能听从法律,尊敬市长权柄,让人不禁感叹不列颠伟大传统之难能可贵。
妖女贞德莎士比亚笔下的贞德,一淫乱女巫而已,不虔(敬拜鬼魔)不孝(不认父亲),荒淫糜烂(跟查理太子、阿朗松等人)。
称之为“圣女”,恰是法国式叙事,意义恰如汉语称她的同类人为“神女”。
其貌似神奇的能力,多数出于鬼魔,如兵败安吉尔斯后的自述:贞德:英国总管得胜了,法国军队崩溃了。
各种各样的符箓咒语,你们救救我吧;向我预报未来事件的鬼魂们,救救我吧。
(雷声)北方鬼王的大小神差们,你们是能救苦救难的,也来解救我这次的危急吧。
众幽灵上。
贞德:你们听我召唤,立刻就来,可见你们还和往常一样,是愿意为我出力的。
众位熟识的精灵们,你们都是从地下王国精选出来的,请再帮一次忙,使法国获胜。
(幽灵等来往走动,默不作声)哎呀,别老不开口呀!我以前用我的血供养你们,我这一次要砍下一条胳膊送给你们,来换取你们对我更大的帮助,请你们俯允,救我一救吧。
莎剧《亨利六世·上篇》中的贞德“国族”建构与“他者”形象
莎剧《亨利六世・上篇》中的贞德:“国族”建构与“他者”形象费君箫【摘要】贞德是《亨利六世•上篇》的重要角色,是一个在新教伦理意义下英吉利民族史诗中出现的“他者”形象。
莎士比亚对她的塑造,相比于历史上的真实形象,表现出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作为英吉利民族的敌人与被旧天主教“规约”的“妖女”,贞德在莎剧中毫无疑问是狡猾诡诈、花言巧语且“不敬基督”的;另一方面,作为英吉利民族形象的“隐射”与人文主义兴起背景下的女性,贞德又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浓郁的女性自我意识。
这样的二重性,深刻反映了这一时期英吉利民族“在上帝与恺撒”之间的摇摆挣扎。
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并助推莎剧中贞德人物研究的细节化。
【关键词】贞德;《亨利六世•上篇》;国族建构;“他者”形象;二重性;英吉利民族【Abstract]Jeanne is a vital role in The First Part of K ing Henry VI.As a mirror of“the other"in the English national ep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testant Ethic,she ischaracterized by Shakespeare in a striking duality.On one hand,as an enemy of theEnglish nation and"evil spirit"defined in the ancient Catholics,Jeanne is cunning,deceptive,and''disrespectful of Christ".On the other hand,as a"reflectiorT of theEnglish national image and women in the age of the rising humanism,Jeanne holdspatriotism and femininity.This duality shows well the hesitation in a struggle of theEnglish nation amid“God and Caesar"during this period.The present paper may help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European"nation-state"in the Renaissanceand promote a study of Jeanne more intensive and comprehensive in Shakespeare'splaywriting.[Key Words】Jeanne;The First Part of K ing Henry VI\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state;mirror of "the other";a duality;the English nation1引言《亨利六世•上篇》作为莎士比亚历史剧名篇,展现了13世纪英国社会发展变迁的深刻历史风貌。
试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莎士比亚被誉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女性形象不仅是高雅的、迷人的,而且还具有活力、智慧和独立性。
本篇文章将谈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并分析其对小说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影响。
一、初探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莎士比亚的剧作中有许多出色的女性角色,她们在幅员辽阔、世界纷繁、形态各异的角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如果说这些女性形象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那么这个时代似乎是极其崇尚女人的。
“哈姆雷特”中的奥菲莉娅是一个被他的父亲和男朋友所支配的女孩,她通过自己的歌,表情和言辞来表达自己感情中的崩解。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是一个勇敢、聪明、热情洋溢的少女,她不答应父母的匹配,而是与罗密欧私奔。
她的感情才华和理智创造了她欲望之外的一种自主权。
“李尔王”中的康琳娜是一位强大的女性,她公开反对自己的父亲,保卫自己的爱情并对抗自己的丈夫的背叛。
她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女性的独立精神和力量,使得她成为了全剧中的一段亮色。
总体来说,莎士比亚戏剧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既丰富又生动。
这些女性形象中的一些体现所在时代对女性的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以及女性在其中所处的角色和地位。
同时,这些女性也是印证了莎士比亚丰富的创造力、对女性个性和性格的多方面探索。
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的启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使得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生活和社会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尽管这些女性角色的形象是在当时极具争议的,但是,它们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权利运动。
与此同时,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也可以为女性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用的启示。
这些女性形象中的很多都是聪明而自信的,她们超越了自己所处困境的限制,并证明了自己理解力和判断力的独特性和灵活性。
对于当代女性,我们发现,莎士比亚的女性角色提供了许多灵感。
无论是爱情、婚姻、事业、家庭,莎士比亚的女性有着各种各样的经历和规律,我们可以从其中吸取一些精神因素,作为现代生活中的指南。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人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中塑造了一系列丰富生动和光彩照人的女性群像,成为各国人民百谈不厌的话题,受到了不同国度、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赞扬。
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丰富了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她们不是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人类所有的世纪。
莎士比亚戏剧中一系列女性形象根据其创作时期的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特色。
喜剧中的女性角色大部分处于主角地位,她们充满智慧、才能和美德,她们敢于大胆反抗传统道德,勇于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是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新女性。
悲剧中的女性退为次要人物,她们要么是纯洁的天使,要么是狠毒邪恶的恶魔,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入认识。
喜剧和悲剧中女性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作者认识生活和创作思想的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男权意识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悲剧,新女性A Study of Shakespeare’s Female Characters Abstract: Shakespeare, the cultural giant in renaissance period, has shaped a series of female characters that are very lively. These characters proved to be the themes talked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The read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stratum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nd think highly of the characters. The female images in Shakespeare’s plays enriched the character gallery of world literature. They are not only belonging to a period, but also a part of the whole centuries of human being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 Shakespeare gave the female characters different features. The most women in his comedies take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s. They are full of wisdom, talent and virtue. They rebel the traditional moral bravely, pursuing the freedom of love and the self decision of marriage. They are new women, revealing the humanism ideal. The women in the tragedies correspondingly draw back to the secondary characters. They are either pure female like angle or evil devil, pressing deep recognition of British real social life. The changes of female images in comedies and tragedies reveal the changes of the way how the author recognized life and ideas guiding the creation. And it also naturally reveals the author’s male chauvinism.Key Words: Shakespeare; Comedy; Tragedy; Female charactersContents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ii)Key Words (ii)Contents (iii)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Shakespeare (1)1.2 Creation of Shakespeare’s Female Characters (1)1.3 Study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2)Chapter Two Archetype Analysi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Comedies (3)2.1 The Dauntless and Treasonous Characters (3)2.2 The Smart and Intelligent Characters (4)2.3 The Considerate Wives and Loving Mothers (5)Chapter Three Archetypal Analysis of Female Characters Tragedies (7)3.1 The Fiendish Characters (7)3.2 The Angelical Characters (8)Chapter Four Change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Comedies and Tragedies (10)4.1 Comparison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10)4.2 Reasons for these Changes (10)Chapter Five Conclusion (12)Bibliography (13)。
浅谈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浅谈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巨人,他对英国戏剧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他的悲剧作品可以说是他在文艺方面,特别是戏剧方面的顶峰力作. 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
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
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
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
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
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
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莎士比亚的创作生涯长达23年之久,根据他的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其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代表了莎士比亚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
1601——1607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时期。
这一时期,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是矛盾的和悲观失望的,但对现实的认识却大大加深,主要写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现象的矛盾以及理想的幻灭,其基调是现实的悲愤的和沉郁的。
剧中强烈的批判精神,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个性解放带来的社会后果的深刻反思。
莎士比亚悲剧有一个通点,就是悲剧人物理想人格的彻底破灭,剧情通常以悲剧人物的死亡而告终。
本文将要分析的三位女性形象正是莎士比亚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诞生于1961年《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中心力作,也是最丰富的作品。
剧中的女主角莪菲利亚是大臣波格涅斯的女儿,一个在封建制度下长大的贵族少女。
她是落魄王子哈姆雷特的初恋情人。
莪菲利亚是一个朴素美丽、善良温柔的未经世面的贵族姑娘,处世不深,天真、柔弱。
她敢爱,但她太弱,因此,总是在还没有发出声响之前就已经失去了说话的权利,也就等于失去了拥有爱的权利。
莪菲利亚是极端顺从的女人,她很少有自己的主观意见。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摘要:莎士比亚是著名的剧作家,尤以悲剧见长。
本文对“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佩斯》、《李尔王》、《奥瑟罗》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天使型”女性形象和“恶魔型”女性形象两种类型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对比中世纪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其对女性观的继承和超越,并从人文主义思潮和封建观念两方面对莎翁在这四部悲剧中女性形象的刻画影响展开剖析。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女性形象莎士比亚,世界文坛中著名的诗人、剧作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创作的“四大悲剧”中,形象高大、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辉的正面男主人公引得不少学者的研究,却忽略了其中女性形象的深入探讨。
受时代所限,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虽常作为男主人公的配角存在,却也是故事构架和人物塑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且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熏陶下,女性观也较前期更为进步。
本文即从时代环境、文艺复兴运动及莎士比亚女性观等角度,对“四大悲剧”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一、形象分类在这四部悲剧中,女性形象虽多作为男主人公的陪衬出现,但其个性形象仍鲜明独特。
她们或天性善良;或接受良好教育;或敢于站在世俗对立面;或机关算尽,趋炎附势;或野心十足,心狠手辣。
尽管如此,她们的命运却终逃不过悲剧结局。
她们逐渐失去了文艺复兴时期刚刚萌发出的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反而渐渐屈服,最后不可避免地沦为欧洲封建社会中、男权意识下的牺牲品。
笔者将这些女性形象分为两类:(一)“天使型”女性形象典型的“天使型”女性形象有《哈姆雷特》中的W菲莉娅、《奥瑟罗》中的苔丝狄蒙娜、《李尔王》中的考狄利娅。
“天使型”的女性都生得美丽,多情可人,再结合当时的英国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必定受到人文主义的很大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使他成功塑造了如哈姆雷特等一众代表着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男性形象,也为我们展现了孕育着人文主义情怀的女性形象。
2020智慧树知到《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章节测试【完整答案】2020智慧树,知到app《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单选题】 (1分)】已知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亨利六世》)2、【单选题】 (1分)以下哪部莎士比亚的戏剧不属于传奇剧?(《皆大欢喜》 )3、【单选题】 (1分)以下哪位中国学者没有翻译过莎士比亚的剧本?(李健吾)4、【单选题】 (1分)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表述错误的是(1576年在伦敦市郊建造的第一个公共剧院是环球剧院)5、【单选题】 (1分)以下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它是在完全摒弃了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章1、【单选题】 (1分)莎士比亚从古希腊罗马取材的剧作不包括(《爱的徒劳》 )2、【单选题】 (1分)关于仲夏夜的习俗下列不正确的是(一般是指夏季的第一个月 ) 3、【单选题】 (1分)《仲夏夜之梦》开场时四对情侣中唯一一对并非两情相悦的是( 海丽娜与狄米特律斯)4、【单选题】 (1分)忒修斯与希波吕忒的关系,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希波吕忒主持了庆典)5、【单选题】 (1分)关于《仲夏夜之梦》中的戏中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波顿们的表演制造了“间离效果”,让这出戏产生更悲剧的效果) 第三章1、【单选题】 (1分)《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的求婚者不包括:(威尼斯公爵)2、【单选题】 (1分)《威尼斯商人》的三条爱情线索不包括:( 培尼狄克与贝特丽斯的爱情 )3、【单选题】 (1分)对鲍西娅形象描述有误的是( 她重视求婚者的相貌修养,并不看重身份地位 )4、【单选题】 (1分)关于犹太商人夏洛克,以下描述有误的是( 他因女儿与一个基督徒私奔而仇视安东尼奥。
)5、【单选题】 (1分)以下哪种说法用来概括《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最恰当?(爱征服一切 )第四章1、【单选题】 (1分)有关《第十二夜》的信息不正确的一项是(1581年,德国作家巴纳博•里奇把这个故事改译成《阿波罗尼乌斯与茜拉》出版 ) 2、【单选题】 (1分)薇奥拉与下列哪一位是兄妹关系(西巴斯辛 )3、【单选题】 (1分)奥丽维娅爱情的境界和社会价值不包括以下(奥丽维娅因为哥哥去世发誓七年不谈婚论嫁,可是又立刻追求薇奥拉,对爱情不够忠贞。
智慧树答案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知到答案见面课章节测试2022年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见面课:《冬天的故事》:四季交响与人性复归1.剧中出现的背景地以下哪一项是错的()答案:威尼斯2.《冬天的故事》的四幕犹如交响乐的四个乐章,这个说法是否正确?()答案:对3.《冬天的故事》剧情发生在什么时代?()答案:古罗马时代4.《冬天的故事》所属的戏剧类型是()答案:传奇剧5.剧中的故事只发生在冬季()答案:错见面课:喜剧《爱的徒劳》中的情感、趣味与智慧1.《爱的徒劳》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答案: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有追求现世幸福和世俗享乐的权利;真诚爱情是美好生活的体现,应该赞美和追求它;赞赏日常生活层面的现实体验和智慧2.《爱的徒劳》最后一幕,纳瓦拉国国王和他的三位侍臣求婚取得了成功()答案:全部都没有成功3.《爱的徒劳》中有一场戏中戏,它的名字是()答案:《九大伟人》4.在剧中,侍女罗瑟琳的追求者是()答案:俾隆5.法国公主的名字是()答案:剧中未写名字6.纳瓦拉国国王的名字是()答案:腓迪南7.剧中的纳瓦拉国是莎士比亚虚构的,还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个国家?()答案:有见面课:喜剧《驯悍记》中的男权与女权之争1.以下表述,哪个是正确的()答案:出嫁前的凯瑟丽娜是反抗男权社会的叛逆女性。
2.驯悍记》中,最后嫁给比恩卡的是()答案:路森修3.莎剧《驯悍记》的戏剧类型属于()答案:喜剧4.《驯悍记》的人物不包括()答案:薇奥拉5.《驯悍记》的剧情发生在()答案:意大利见面课: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改编1.2009年,根据格里高利·道兰导演、大卫·田纳特领衔主演的舞台剧《哈姆莱特》改编的电影,通过引入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单向镜和超8摄像机等技术设备,强化了原作中已有的监视主题。
()答案:对2.1996年由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担任剧本改编、导演和主演的电影《哈姆莱特》,强化了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这条线索,把原作演绎成一部国家秩序的崩塌与重建的斗争。
“戏剧天才”笔下的女性——浅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戏剧天才”笔下的女性——浅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摘要:“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创作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赋予悲剧崇高的力量,同样赋予喜剧神气的魔力;不仅探索男性的心灵世界,同样关注女性的内心情感。
他一反以往讽刺喜剧中尊男卑女,在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丰富生动、光彩动人的女性的特征,这些“可爱而奇特”的新女性,她们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女儿。
莎士比亚在创作中即肯定女性的智慧, 讴歌女性的美德, 赞美女性不畏强暴勇于追求的气概,还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了对新人文主义的生活原则和理想的追求,她们是人文主义的典范。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女性形象“戏剧天才”笔下的女性——浅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目录一、摘要 (1)二、引言 (3)三、本论………………………………………………………………3—11(一)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中的主要女性形象(二)莎士比亚心目中优秀女性的典型特点(三)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的个性色彩四、结语…………………………………………………………………11-12五、参考文献 (12)引言认识莎士比亚是因为他的四大悲剧之作,生活压力较大的当今时代中都有一些抑郁,为了调节自我常常看一些幽默书刊、视频、及小说,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深深地吸引了我。
他在特殊环境下一反以往讽刺尊男卑女,崇上抑下的因袭惯例,以更大的创作热情,更饱满的精力塑造了一系列值得歌颂的女性形象,活灵活现的将个性不同女性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和现代肥皂剧中的女性形象有共同的特点,甚至更加逼真更加丰富,很有远见,思想非常前卫。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大师,是人文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马克思不仅非常欣赏莎士比亚,称赞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而且还提出了“莎士比亚化”的美学原则。
同时代人本•琼生也称赞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圣女贞德与百年战争的女性形象
圣女贞德与百年战争的女性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独特的女性形象,她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圣女贞德。
她生活在15世纪初,正值法国百年战争的时期,她以其勇敢、聪明和坚定的信仰,成为了法国军队的领导者,为法国赢得了许多战役的胜利。
圣女贞德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战争英雄,更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勇敢和坚韧。
首先,圣女贞德的出现打破了当时对女性的传统观念。
在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女性被视为弱势群体,她们的社会地位较低,几乎没有参与政治和军事的机会。
然而,圣女贞德却通过她的勇敢和智慧,改变了人们对女性的看法。
她不仅带领法国军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还成功地将查理七世加冕为法国国王。
这一系列的壮举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女性的潜力和能力。
其次,圣女贞德的形象也展示了女性的坚韧和毅力。
在百年战争期间,法国陷入了困境,英国军队占领了许多法国的领土。
面对这种局势,许多男性领导者都感到绝望,甚至有人提出投降。
然而,圣女贞德却坚信法国必将重夺失地,并带领军队坚持抗争。
她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战役,但从未放弃,最终取得了胜利。
圣女贞德的毅力和坚韧不仅仅是对战争的胜利,更是对女性在困境中的坚守和奋斗的象征。
此外,圣女贞德的信仰也是她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深信上帝的旨意,相信自己是上帝派遣的使者,来拯救法国。
这种坚定的信仰不仅给予了她勇气和力量,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支持。
在那个信仰深厚的时代,圣女贞德的形象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她所代表的信仰和希望激励着法国人民继续战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圣女贞德的形象也逐渐被历史淡忘。
在她被英国军队俘虏后,她被当作异端烧死,丧失了生命。
但是,她的形象却在后来的历史中重新被发掘和赞美。
她被尊为法国的民族英雄,成为了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女性之一。
她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战争英雄,更代表了女性在困境中的勇敢和坚韧。
总的来说,圣女贞德是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她在百年战争中的表现打破了传统对女性的观念,展示了女性的勇敢和坚韧。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作为英国著名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在其众多的剧作中,经常探讨与呈现女性形象。
在莎士比亚的众多悲剧作品中,多数都有强烈的女性角色,如《哈姆莱特》中的奥菲莉亚、《奥赛罗》中的女主角德西蒙娜、《李尔王》中的里根和金哥莉尔等。
这些女性形象往往极具深度与内涵,展现了莎士比亚对于女性形象的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以下就是一篇关于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形象的论述。
首先,莎士比亚的女性形象极为丰富多彩。
无论是在爱情、家庭、政治与社会等领域中,女性都能够展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与力量。
例如《哈姆莱特》中的奥菲莉亚,虽然被男性所利用,但她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意识,最终在父亲和哥哥的死亡后,忍受不住精神上的折磨而自杀;《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虽身处在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压力之中,但她依然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选择和罗密欧一起赴死。
这些女性形象不但展现出了自己的内在特质和价值,更是对于当时英国社会中种种不公的控诉和批判。
其次,莎士比亚的女性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独立性和正义感。
在《奥赛罗》中,女主角德西蒙娜曾经面对着一众男性的诽谤和指责,但她依然坚定不移地站在自己正义的立场上,最终宁死不屈。
同样,在《李尔王》中,里根和金哥莉尔这两位女性角色也展现了自己的勇敢和正义感。
尽管她们的行为和身份受到了男性社会的压制和排挤,但她们依然勇敢地站出来,强烈地批判了那些虚伪和恶毒的男性。
最后,莎士比亚的女性形象也展现了情感世界中的复杂性和深邃性。
在《哈姆莱特》中,女主角奥菲莉亚在父亲的死亡和男友的变心之下,最终崩溃成为了疯子,这种精神上的崩溃由来已久,与她的人生经历和心灵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在《麦克白》中,虽然莎士比亚没有突出地塑造女性角色,但莎士比亚却更加注重人性的复杂,化用了三位女巫的形象来探讨人类的贪婪、暴力和罪恶。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的女性形象极具现实意义和人性深度。
她们既展现了女性力量和价值,又刻画了女性在社会和人生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充满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性的洞见和思考。
对悲剧人物圣女贞德的思考
对悲剧人物圣女贞德的思考一:论文摘要:圣女贞德是法国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天主教会的圣女,法国人心中的自由女神。
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时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为法国胜利做出贡献。
最终被俘,被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
本文通过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自身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的探究,给大家展示一个全面的圣女贞德,关注点主要在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其悲剧性根因。
希望大家可以指出其中的错误,给出自己的意见。
二:关键词:英法百年战争启示和使命遭俘及审判圣女殉难神迹之谜关于贞德的作品三:目录第一部分:圣女贞德所处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对圣女贞德人物自身分析第三部分:圣女贞德对后世的影响第四部分: 萧伯纳的作品《圣女贞德》第五部分:圣女贞德的悲剧性根因分析第六部分:真假圣女贞德四:正文部分(一)圣女贞德所处的时代背景十五世纪初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的一大片领土被英国军队所占据,而且这些地区很可能就要被以“第二王国”的名义永久成为英国领土了。
当时的法国国王为查理六世,查理六世于1412年发疯,导致他完全无法处理政事。
国王的两个亲戚,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与奥尔良公爵路易,经常为了摄政的权力与王室成员的监护权而争吵不休。
而当伊莎贝拉王后的婚外情绯闻传出后两派的斗争急剧升高,各自开始绑架王室的成员,斗争在1407年达到最高潮,无畏的约翰策划刺杀了路易公爵。
这两人的支持者各自被称为勃艮第派(约翰)与阿马尼亚克派(路易)。
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借着这场政争的混乱入侵法国,在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中获得戏剧性的胜利,并接著占领了法国北部的城镇。
未来的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在他4个年长的哥哥都去世后,于15岁时承担起了王储的头衔。
他第一项重大的行动是于1419年和无畏的约翰缔结和平协议,但这次谈判却变成一场大灾难,查理事先保证会保护约翰的安全,但在谈判中约翰却被阿马尼亚克派刺杀了。
继任勃艮第公爵的是菲利普三世于是改与英格兰结盟,大片的法国领土都被英格兰和勃艮第人占领了。
圣女贞德是谁及历史评价
圣女贞德是谁及历史评价推荐文章圣女贞德为什么被烧死热度:圣女贞德怎么死的热度:法国贝洛森林战役热度:法国战役的计划是什么热度:法国战役的序幕是什么热度:圣女贞德是法国历史上非常伟大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她带领法国军队多次打败英国军队的入侵。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圣女贞德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圣女贞德的简介圣女贞德(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被称为”奥尔良的少女“,是法国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天主教会的圣女,法国人心中的自由女神。
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时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为法国胜利做出贡献。
但她最终被俘,被判处火刑。
圣女贞德的生平简介圣女贞德出生于1412年1月6日,她是法国著名的军事家和天主教圣人,1337年英法战争爆发,圣女贞德带领法国军队顽强抵抗英国军队的入侵,最后被逮捕入狱并处死了,因此她被法国人民视为法国的民族英雄。
贞德本来是法国的农村少女,据说,在她十六岁生日的那天,在一颗大树下遇到了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加利大和圣加大肋纳等多位神灵,之后得到启示,要她带兵英国占去的法国土地。
圣女贞德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得到兵权,1429年,17岁的圣女贞德就带兵解了奥尔良之围,一举成为闻名法国的女英雄。
之后圣女贞德多次带兵打败了英格兰的军队,而且还拥立了查理七世继承王位。
可以说年纪轻轻的圣女贞德就对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不幸的是,1430年,在一个叫贡比涅的小冲突中被勃艮第公国俘虏了。
由于她多次打败英格兰的进攻,所以英格兰一听到她被俘的消息,就立马重金将她从勃艮第公国买过去了。
当时的英国的宗教裁判所用异端和女巫的罪名给圣女贞德判了火刑,1431年5月30日,圣女贞德被当众处死,年仅19岁.。
又过了二十年,法国彻底将英国入侵者赶了出去,然而贞德的母亲无法接受宗教强加给圣女贞德的罪名,于是要求宗教重新审理贞德的案子,1456年,宗教为贞德平反。
萧伯纳悲剧和现实世界的理性互动——以《圣女贞德》为例
萧伯纳悲剧和现实世界的理性互动——以《圣女贞德》为例摘要:萧伯纳是英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著名作家,无论是在普通读者还是在文学研究者的心中都拥有着极高的地位,他也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由于他高超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见解以及传递的深邃思想,使其作品有着跨时代的意义,萧伯纳伟经国现代戏剧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引领了新的风潮。
萧伯纳的《圣女贞德》一书从女主人公贞德的个人事迹及传奇经历讲起,并对这一人物形象做出深入的理解和全新的解读,以此来反映英国15世纪的现实情况。
并且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深刻的揭露了当时英国的黑暗历史,让悲剧在现实中得到升华。
本文通过对萧伯纳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的一些分析,来探究萧伯纳如何使悲剧和现实理性互动。
关键词:悲剧现实理性互动一.引言萧伯纳的《圣女贞德》一书是一部享誉世界的历史戏剧。
贞德这一人物形象在整个世界上广为流传,但萧伯纳无论是写历史还是写人物都没有按照其原有的样子来照本宣科,而是对著名的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解读和提炼,对人物野进行重构,对英国食物世纪的那段阶级斗争历史进行揭露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萧伯纳那在《圣女贞德》一书中既有理性的批判又有感性的认识,他从英国15世纪的社会现状、战争宗教、和人们的思想等多个角度出发,形成一个鲜活的社会全貌。
再通过主人公真得的个人遭遇将其生动的表现出来,形成悲剧和现实世界的理性互动。
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将本书的精神进一步升华。
二.《圣女贞德》简介贞德在本书中以一个女性民族英雄的角色存在。
她之所以被称为圣女,是因为在15世纪的英法大战时期,贞德作为一个农民姑娘带领法国打退了英国侵略者,保卫了自己的国家,收到了全国人民的敬仰。
在贞德一开始想要加入法国军队时,没有被政府军队所允许,而且他地多死深情,还遭到了人们的嘲笑和讥讽。
只有法国的军事上尉在无可奈何时,抱着真得可以改变发过军队士气的期望,同意了她的申请。
所以真的进入了发过军队并且成为其中一支部队的将领。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主角形象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主角形象作者:薛朋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6期摘要: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也或多或少的融进了他内心的男权意识。
四大悲剧中的女主角是这些女性形象的代表人物,她们或善良温柔、忠贞不渝,或阴险邪恶、生性贪婪。
作品没有对女主角的形象进行完整的描述,而使得女性形象过于单一,成为依附于男性形象的附属物。
关键字:四大悲剧;女主角;莎士比亚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96-01一、女性形象的单向性与悲剧中的男主人翁不同,莎士比亚在描写女性角色时则显深度不够,对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深刻挖掘,而是仅仅突出表现她们最引人注目的某一方面。
因此,这些女性角色要么是纯洁、美丽的,要么是忠贞不渝的,要么是阴险邪恶的。
下面我们一一分析这些女性形象。
在《哈姆雷特》中,美丽善良的的奥菲莉亚“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
“当我偶然把花朵同奥菲莉亚的天籁相比,显得多么寒碜啊!她那纤细的身段飘飘然在我身旁滑翔着,恰是优美的化身。
”然而,正像海涅所说,“每当一场巨大的冤屈落在他们头上,他们首先向他们所有最好、最可爱的东西发泄他们的怨愤。
”封建的家庭教育使她很少与外部世界相联系,这导致了她单纯、柔弱的性格。
在《李尔王》中,考狄丽亚是善良温柔的。
她不会谄媚,但真诚正直。
她对父亲李尔王的爱是深沉而伟大的,正像她说的那样“我按照我的义务爱陛下,不多亦不少”。
考迪丽亚宁肯失去三分之一的王土,也不愿屈膝谄媚;而在父亲陷入危难时,她不计前嫌,尽心照顾父王,可见考迪丽亚的真诚美德。
在《奥赛罗》中,苔丝德蒙娜同样也是一个集美貌与才德于一体的女性。
她对爱情忠贞执着,因此不顾父王反对,毅然决然嫁给摩尔将军。
在面对众人的质问时,她冷静对待“我先认识他那颗心,然后认识他那奇伟的仪表,我已经把我的灵魂和命运一起呈现给他。
种下莠草 无获佳禾——试评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六世》中贞德形象的塑造
种下莠草无获佳禾——试评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六世》中
贞德形象的塑造
沈明伦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1994(000)004
【摘要】法兰西民族英雄贞德是世界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但她在莎士比亚历史剧里却成了一个行为丑恶、荒谬的反面角色。
笔者认为这是莎士比亚创作中的“白璧微瑕”,因为这一形象背离历史真实太远。
而导致贞德形象失真的根本原因,在于剧作家世界观中民族偏见和英雄史观的局限。
【总页数】5页(P53-57)
【作者】沈明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
【相关文献】
1.莎剧《亨利六世·上篇》中的贞德:“国族”建构与“他者”形象 [J], 费君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的剧本被后世认为是不可超越的,正如中国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不可超越的一样。
作为“戏剧”,莎翁透过似真似幻的舞台和匠心独具的故事,将人类命运的定数、男女的情感、生命的纠葛描绘得淋漓尽致;作为“文学”,莎翁所创造的诗句、对话,融合了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感受及神奇的寓言,令人咀嚼再三,叹为观止;作为“艺术”,莎翁对真理的企求、美学的探索、人物的塑造,绝对不亚于举世闻名的画家杜勒、肖像画家卡拉瓦乔、雕塑家罗丹之于人物画,肖像画或人体雕塑之造人灵魂。
特别是莎翁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人物典型———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与李尔王、亨利王与约翰王、凯撒与奥赛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连仲夏夜的仙子和精灵、威尼斯的商人、平凡的老百姓也有温馨的亲情、动人的友情与浪漫的爱情。
正如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撒缪尔・约翰逊所讲的:“因此,莎士比亚应该受到这样的称赞,他的戏剧是生活的镜子;谁要是被其他作家们捏造出来的荒唐故事弄得头昏眼花,读一下莎士比亚用凡人的语言所表达的凡人的思想感情就会医治好他的颠三倒四的狂想;读一下莎士比亚所写的那些场景便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因为读了这些场景以后就连一个隐士也会对世间的事务做出判断,甚至连一个教士也会预测到爱情是怎样发展的。
”读莎士比亚一百遍也不厌倦,而读像金庸之类的武侠小说,虽也能感动人,但一遍也就够了,因为那都是“心造的幻影”,而不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人不能总是生活在幻想之中,否则就会“走火入魔”,就像金庸小说人物中的练功者会走火入魔一样。
正是因为如此,我极力提倡中学生应该读莎士比亚,而少读武侠小说,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莎剧中的每个角色都让人印象鲜明,历久难忘,文学大师歌德也要大声赞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可以这么说:莎翁剧作里的人物至今仍在,只是随时间易了容、换了装,但莎翁导演的人性剧目———优柔的反朴、忌妒的狂澜、贪婪的肿瘤、权欲的疯狂,仍于每个世代持续发酵,轮番上演。
为啥连莎士比亚都要黑贞德?英国:砸锅卖铁经营百十年,一遇贞德回到解放前
为啥连莎士比亚都要黑贞德?英国:砸锅卖铁经营百十年,一遇贞德回到解放前冷兵器研究所冷兵器评测和格斗研究6小时前贞德是法国人眼中的民族英雄,也是英国人眼中的巫女,就连莎士比亚也不例外,在他笔下真的就是一个放荡的巫女(莎士比亚:老子要恰饭,不这么写观众真能砸场子)。
为何英法两国民众对她的看法相差如此大,因为这个村姑出场只有一年,却打破了英国人在法国上百年的军事布局,让英国人一夜回到解放前。
经过爱德华三世、黑太子以及亨利五世的努力(尤其是亨利五世,爱德华三世和黑太子的征服成果在此之前一度被法国人用游击战夺回),英国人在法国建造了起来一个庞大的军事体系,试图彻底吞并法国的领土,英国王室为了维持法国的军事存在可以说是不惜血本、砸锅卖铁。
百年战争的结果是战士的服务越来越值钱,在亨利四世时期,仅仅为了守住加莱城,英国王室每年就要付出17,000镑的工资给守军;这还不是烧钱的全部,加莱外围小城奥耶守军每年也需要900镑的工资,在战争期间守卫要塞的人员的工资上涨了4倍。
而这但仅仅是为了保住英国人在法国军事存在的底线,当亨利五世出兵时烧钱就更多了。
14 15年亨利五世出兵法国,每个月就烧掉9000英镑,4个月就烧掉了王室全年的收入,所以阿金库尔战役前他宁可全军半数人马拉肚子也要作死进军,无它,烧钱烧不起。
好在他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法国肥沃的土地成了英国人予取予夺的金库,这才让英国王室谋求法国统治的根基。
为了在法国站稳脚跟,亨利五世在1417年雇用了2221名枪骑兵和7794名弓箭手,充当指挥官的方旗骑士每天要拿4先令工资,一般骑士一天工资是两先令,普通对的枪骑兵每天要求一先令的工资,每个步兵长弓手每天要3便士日薪,骑马的长弓手每天要拿6便士的日薪。
此外每三十个人组成的小队一个服役期内还要求有400马克的津贴。
英国王室砸锅卖铁烧钱,而他们释放出去的士兵也把自己抢劫收入的三分之一上缴王室,这就形成了财政平衡。
英国王室在法国抢钱,很多时候就把财富放在诺曼底的金库,让自己的士兵从诺曼底金库那里结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wjsxxk@
圣
女贞德(1412—1431)是法国军事家、天主教圣
人,曾于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期间带兵多次打败英格兰侵略者,挽救了法国危亡的局势,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
贞德在死后成为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无数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威尔第、柴可夫斯基、萧伯纳等都创作过有关她的作品。
本文基于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具体分析莎士比亚笔下贞德的形象。
一、敢于挑战男性权威的形象贞德的对手是英国勋爵塔尔博,贞德与塔尔博的身份对立定义了英法冲突的所有意义。
塔尔博作为一个遵从骑士精神作战的骑士英雄,体现了一种骑士理想,这种理想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观众的怀旧情怀;而贞德的力量诉诸武艺、化装及现代武器,她代表了一种对传统的宗法秩序构成威胁的力量。
莎士比亚虚构了贞德与塔尔博打成平手的一幕,还围绕着性别与理念的双重
对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
他反复让读者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这位法国的捍卫者是个女性,并把英法两国之间的冲突解释成两性之间的冲突,骑士品德与实用武艺间的冲突,历史与现代、真实与戏剧表演之间的冲突,守旧的宗法老人与叛逆的年轻人之间的冲突,高低社会地位之间的冲突。
最后,统兵的英国伯爵萨立斯伯雷被一个年轻的法国狙击手狙杀;贞德化装成农民潜入卢昂城,放入法国军队,夺取了卢昂城。
贞德的化装象征了舞台表演的艺术魅力以及社会地位卑微、反英雄的市井人物的生命力。
塔尔博想要保卫英国历史的努力受到贞德怀疑历史的现实力量的强烈挑战,这种挑战有两种表现:她把英国人打得落花流水,威风扫地;她大义凛然的语言无情痛斥了英国历史以及价值观,以一种打破偶像崇拜的精神质疑英国人引以为豪的骑士精神。
塔尔博死后,英国爵士威廉·路西由衷地赞颂他:“那位英勇的塔尔博将军,由于卓越的
战功,他已晋封为索鲁斯伯雷伯爵、兼瓦虚福及凡仑司伯爵、兼古德立及欧钦菲勋爵、兼白拉克米勋爵、兼阿尔顿勋爵、兼温菲勋爵、兼舍菲勋爵、兼联捷三次的福康勃立琪勋爵,加授圣乔治、圣米迦勒及金羊毛骑士称号,实授亨利六世驾前统领法境英军大元帅——这位将军在哪
里?”[1]
贞德对这一连串令人头晕目
眩的头衔嗤之以鼻,她以现实力量将它们现了原形:“好一串嘟嘟囔囔的头衔!占有五十二个国家的土耳其可汗也没有这样噜苏的衔名。
你用那么多的官衔来表示的那个人,现在正躺在我们的脚前,被苍蝇叮
着,发出恶臭。
”[2]威廉·路西对塔尔
博的描述,一如正史的陈述,宗法家族以及赫赫武功赋予他死后的荣光,而贞德依靠她的实力,把这一串头衔所代表的男性的历史观打得粉碎。
她的颠覆性语言极大地震撼了观众,尽管她缺乏思想权威,她生动的语言及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还是构成了对以男性为中心的逻各斯主义的挑战。
试析莎士比亚笔下的贞德形象
陕西西京学院朱友成
51
DOI:10.16412/ki.1001-8476.2017.21.024
文学WEN XUE
2017.07
二、“他者”形象
剧中的贞德以上帝的名义,与男人一样,身披盔甲,出生入死。
支撑她投身这一事业的力量不是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她是一个法国民族女英雄,但她还是女扮男装,特别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之时,以男性形象示人。
这使她的性别身份较为模糊,这在传统的卫道者看来是伤风败俗之举。
而在戏剧的结局处,当法军在战场上急转直下、颓势顿显,温柔、勇敢的贞德瞬间变成了凶残的女巫,企图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代价,驱使鬼魂来扭转局势。
贞德在战场上把英军打得节节败退,难道都是依靠巫术?这完全是对贞德这一女性形象的扭曲。
英国王朝的历史不仅仅记载英雄们的名姓与丰功伟绩,为他们树碑立传,还要延续世世代代的宗法家族权威。
法国太子及他的朝臣们不仅没有血统的权威,也没有得到宗教的承认。
他们承诺给予贞德不朽的荣耀,但他们援引为例的世界历史上的女性并不全是英雄,其中包括底波拉、圣海伦娜、希腊侍女罗多彼等。
这一连串的女性的名字,只传达了这样一个潜在的含义:虽然杰出的女性可以名载史册,女性的成就却孤立而别具一格,不能成为构建历史的基石。
相形之下,塔尔博却有着英国人的集体荣誉感:英国军队是他的身子,才华是他的筋腱、他的胳膊、他的
膂力,为了捍卫英国在法兰西的遗产,他万死不辞。
法国人竭尽全力粉碎这种精神,却没有一点保卫自己的历史遗产的荣誉感。
塔尔博父子和贞德面对死亡的态度耐人寻味。
塔尔博父子都劝说对方离开战场以保存生命,但双方都没有苟且偷生,都选择了慷慨赴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莎士比亚设计了贞德与父亲最后的会面,以此彰显她把生命看得比历史荣誉更重。
她把自己的父亲斥为老朽的守财奴,下贱的可怜虫,为了继续谎称自己是圣女而不与他相认;为了保存性命,宣称和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哪个混蛋有了身孕。
莎翁再现历史是为了在连接塔尔博父子的纽带及贞德拒不承认父亲之间建立起强烈的对比,充分展示塔尔博父子与贞德之间的对立以及他们的对立形成的条件——历史与反历史、贵族与村姑、王朝的尊严与贱民的无耻之间的对立。
在莎士比亚笔下,贞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他者”。
莎士比亚历史剧贯穿始终的基本主题是明确拥护中央王权,因为中央王权能够实现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使英格兰走向繁荣昌盛。
莎翁创作历史剧时,英国已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经济繁荣,文化也得到发展,国内政局相对稳定;对外,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激发了空前高涨的爱国主义热情,使英国这个国家和英格兰
这个民族的存在感深入人心。
1590年前后,《亨利六世》上演了,它唤醒了伦敦观众对往事的记忆。
历史剧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对当时英国现状的写照。
而对于想表现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精神的男性作家莎士比亚来说,贞德这个敢于奋起反抗英国人的法国农家女子无疑是一个“他者”,因此,他极尽丑化之能事,把她描述成了一个女巫。
莎士比亚的戏剧主要是为英国观众演出服务的,他既要迎合当时英国大多数民众的心理诉求,又要考虑政府的审查;在英国政府的主流意识形态与许多英国人的眼中,贞德更应该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女巫。
英国发动对法战争,主要是为了夺取法国的土地以及法国的王位,而贞德的爱国行为成了这一切企图的阻碍。
今天,拂去历史的尘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看这个出于朴素的民族感情,在民族存亡关头挺身而出的平凡而又奇特的村姑,贞德无疑是名副其实的圣女。
参考文献
[1]Howard.Jean E.Howard and Phyllis Rackin,Engendering a Nation:A Feminist Account of Shakespeare’s English Histories.[D].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7.
[2][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