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承智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承智班
一、选择题
1.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由人治转向法治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C.建立君主立宪制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2.《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3.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以专家组调解为中心,以争端解决机构审议、批准专家组建议或裁定为常规,以在特殊情况下争端解决机构授权和监控的贸易报复为强制实施的最后手段,日益取得了发展中国家的信赖。
这表明争端解决机制
A.推崇贸易报复,不具建设性
B.其宗旨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C.重程序建设,忽视法津功能
D.有助于国际经济秩序有序发展
4.据《山东东吕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
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
”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对外贸易发达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④
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6.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上述诗文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
A.重视历法指导
B.关注生态环境
C.讲求精耕细作
D.注重农事时令
7.《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
A.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
B.要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
C.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去体会理
D.要“存天理,灭人欲”
8.“皇帝”成为我国最高统治者的称谓,首创于()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9.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
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
A.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
B.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
C.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
10.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 B.农业集体化中农民财产被强行收归农庄C.新经济政策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 D.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健康发展11.对下图数据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统一是推动科技发明的决定因素
B.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潮流
C.世界其他国家科技从落后到赶超中国
D.科技发明升降取决于中西方关系变化
12.“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
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
”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A.彻底否定了神学的权威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 D.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1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粮食B.土地和种子C.土地和人民D.人民和粮食
1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
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
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
”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
A.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 B.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
C.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 D.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15.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和法国“热月政变”相似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反映
B、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基本结束的标志
C、复辟势力都在政变中获胜取得政权
D、都是在失去人民支持的情况下发生的
16.下图中所示近代中国五种经济形式,按照A、B、C、D、E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地主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B.地主经济、外国资本、洋务经济、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C.外国资本、洋务经济、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
D.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洋务经济
17.“那时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集团,或称卡特尔……这两个卡特尔所订的卡特尔协定的原则是相同的……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采用“共利”这个名称,用来标志德国的染料卡特尔”。
请判断题干中所说的“那时”是指A.16世纪前后 B.18世纪末 C.19世纪前期 D.19中后期18.两宋时期的商业比较繁荣,其表现有( )
A.纸币产生
B.造船业发达
C.海外贸易兴盛
D.市、坊界线被打破
19.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
”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20.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 )。
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学中源”说与“中体西用”,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至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
另一方面,当时中国人需要改革,但是不能通过直接否认自己来学习西方,而承认西方是进步的、但源头来自中国,因而提出了“西学中源”说。
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清初科学家梅文鼎,也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者。
他生于明代官宦之家又受教于明朝遗老,后又受到清朝皇帝的宠爱,潜心钻研西学却又有“奉耶稣”而“弃儒先”之虞,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西学中源”说。
在天文学领域,他宣称西方的地球五带源于《周髀算经》,又说《黄帝内经》“地之为下”是地圆说得肇端。
在数学领域,论证了几何学即始于勾股的理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学中源”说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源于中国了。
许多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乃至顽固守旧派,在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时,都从各自的文化观念出发,不同程度地利用“西学中源”说。
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
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
”早已有了类似议院的机构。
康有为等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
章太炎、梁启超还试图证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和均田制具有社会主义的成分。
顽固派、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既然古已有之,就没必要再去学习西方了。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材料三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人引进西学的阻力越来越小。
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从而放弃“西学中源”说。
“西学中源”说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文鼎等人倡导“西学中源”说的主要观点和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各派倡导“西学中源”的观点,简析“西学中源”在近代引起广泛共鸣的社会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后“西学中源”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中摆着皇帝的九龙金漆宝座,两侧有六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巨柱,六个龙头都向内望着中央的宝座。
宝座正上方的藻井内金龙盘卧,龙头下探,口衔宝珠(见下图)。
这宝珠是一颗大铜珠,名为“轩辕镜”,以示皇帝为轩辕黄帝的正统继承者。
——摘编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材料二 2002年,故宫实施大规模维修工程,所有修复技术都严格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这些建筑工艺从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就存在了。
同年,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
(1)材料一介绍的是故宫哪座建筑?概述该建筑的特点与功能。
(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两个实例分别侧重体现了哪一保护原则。
(4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题目中的信息“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体现了黄宗羲“由人治转向法治”的思想,故本题应选A项;题目中未涉及对封建制度的深刻批判,故排除B项;C、D两项的表述均与黄宗羲开明地主阶级的属性不符,故排除。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
通读材料可知,“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麦黄种麻,麻黄种麦”强调了耕作时间和季节的重要性;“用粪犹用药也”强调的是施肥的重要性。
这样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高产,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
其他三项都是C项的具体表现,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①地域差异角度:南稻北粟格局。
②农业结构角度: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③生产模式角度: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与完善。
④经营方式角度: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⑤经济重心角度: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到补性。
⑥生产力角度:
生产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水利设施不断进步。
3.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以专家组调解为中心,以争端解决机构审议、批准专家组建议或裁定为常规,……日益取得了发展中国家的信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争端解决机制有助于国际经济秩序有序发展,故D正确。
贸易报复为强制实施的最后手段,故A错误。
其宗旨是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不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故B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重程序建设,忽视法津功能,故C排除。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贸组织
【名师点睛】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现状下的具体表现,经济区域集团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既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又对经济全球化起阻碍作用。
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其宗旨是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有助于国际经济秩序有序发展。
4.A
【解析】
试题解析:
从材料“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可知当时依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材料“大布
(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则体现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④材料无从体现。
所以应选A。
5.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对秦汉政治的认识,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的中心环节。
由此,选C。
A只涉及表象,B、D显然是错误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现代化”的内涵
6.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注重农事时令,故D正确。
材料未涉及重视历法指导,故A 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关注生态环境,故B排除。
材料也不能说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 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特点
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从题干的材料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可知,题干说的是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的含义就是通过研究一个一个的外界事物去体会,然后得出道理和规律。
故C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
8.A
【解析】略
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第四次迁移是从南京到台湾,是国民党败退,掠走大量文物造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月,平津战役结束,与图中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名师点睛】抗日战争有以下特点:
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个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抗争;
②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③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
④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⑤最终以弱胜强,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⑥抗战具有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10.B
【解析】略
1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技发明。
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统一的信息,故A项错误;按照图片信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科技就已经落后于世界了,故B项错误;1500年以前,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件数都是少于中国的,从1501年到1840年,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件数超过了中国,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中西方关系的内容,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科技发明
【名师点睛】时间性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之一。
其实任何历史试题都会提供相应的时间信息,只不过有的题目给出的时间信息明确,有的则不明确。
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有效时间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来将各被选项的时间性给予定位,以“时间”为突破口,从而确定正确的选项。
1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
”说明该作者认为文艺复兴肯定了个人是社会生活的主宰和个体思想意识的独立性,这种思想意识不受神灵的约束。
由此不难得出,文艺复兴肯定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个人尊严,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含义材料并无直接体现。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3.C
【解析】
试题分析: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周王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
故选C。
ABD三项都不是授予的最主要的内容。
考点:分封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
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
但是,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于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
1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其田皆上之田也”、“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属于无关项,排除;B项有一定道理,不够全面和核心,不能够成为题干“作者的主旨”要求,排除。
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抨击
15.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都是正确的,而C项中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不是复辟势力获胜掌权,因此不对。
16.A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观察图片可知,A经济形式在1840年所占比重最大,直到1952年消失,可以判断A是地主经济。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地主土地所有制消失。
B经济形式主要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所以B是洋务经济。
C经济形式出现在1840年消失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所以C是外国经济。
D经济形式出现在19世纪60、70年代消失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所以C是民族经济。
E经济形式出现在1927年南京国民
政府成立后,消失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所以E是官僚资本。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外国资本的出现、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
1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卡特尔”是指德国的垄断组织形式,这可以从材料“那时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集团,或称卡特尔”推断出来,结合史实垄断出现在19中后期,答案选D,A B C三项与垄断出现的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可以从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变革和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加以全面概括。
与此同时还应该关注其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A政治:①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人民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义和团、辛亥革命、戊戌变法);B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思想: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中国,促进了维新思想与革命思想的产生。
1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商业发展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船业发达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发展情况,CD项的表述不如A项。
故选A。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宋代商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袁世凯上台的背景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袁世凯当时是清政府的总理大臣,掌握着北洋军队,又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所以符合材料的“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这个主客观条件。
加之材料中又阐述“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所以可得出A项是正确的。
B、C说法错误;D选项说的不是革命,与题目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袁世凯上台
【名师点睛】尊重史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我们要明确材料所给我们展示的是客观事实,若与教材中出现一些偏颇,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题论述的就是袁世凯在辛亥革命结束后的上台的必然性,虽然可能我们一时间无法完全明白,但是要从题目中分析出这层含义,解答出正确答案。
【答案】B
【解析】宋代以前,我国城市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市坊分离,有严格的空间和时间限
制,所以东汉长安的市属于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故B正确。
草市和夜市在这个时期还没出现,城市也多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故A、C、D三项说法错误。
21.(1)观点:西方的科技成就是源于中国的,地球五带理论、地圆说、几何学都是从中国引入的。
背景: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引进;接触西学的中国知识分子深受传统文化束缚;既认识到西学的先进又不敢大胆承认;迎合统治者的旨意。
(2)观点: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早已存在,反对学习西方;洋务派改造为“中体西用”说;维新派认为西方式议会等在中国古代已存在;章太炎等认为均田制有社会主义成分。
原因: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冲击;华夏文明优越感;“天朝上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满足传统文化心理,是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一种策略;各派都以此来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简单类比的思维方法。
(3)原因:近代“西学中源”说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其不科学性日益明显;中国甲午战争的惨败,更证明了其荒谬;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学习西方的阻力减弱;启蒙思想的传播,更加理性。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西学中源’说”得出观点是西方的科技成就是源于中国的;根据材料“他宣称西方
的地球五带源于《周髀算经》,又说《黄帝内经》“地之为下”是地圆说得肇端。
在数学领域,论证了几何学即始于勾股的理论。
”得出地球五带理论、地圆说、几何学都是从中国引入的。
第二小问背景,回答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国知识分子的处境、宣传西学的目的等角度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顽固派、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既然古已有之,就没必要再去学习西方了”得出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早已存在,反对学习西方;根据材料“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
’得出洋务派改造为“中体西用”说;根据材料“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康有为等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
”得出维新派认为西方式议会等在中国古代已存在;根据材料“章太炎、梁启超还试图证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和均田制具有社会主义的成分。
”得出章太炎等认为均田制有社会主义成分。
第二小问社会原因,可以从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朝上国”传统观念、提出观点的目的等角度分析。
第(3)问,根据材料“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人引进西学的阻力越来越小”得出学习西方的阻力减弱;
以甲午战后为切入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战败的反思、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启蒙思想的传播等角度分析。
考点:中西文化交流•“西学中源”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