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保护实践之路
大同古城墙的修复与再利用研究
大同古城墙的修复与再利用研究作者:李小瑞赵敏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10期【摘要】山西大同古城保护与修复工程引发了众多争议,反映了社会各界对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不同理解。
本文从大同城墙修复的材料与技艺、形态与设计、用途与功能、精神与情感、法律与保护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大同古城墙保护与修复的实践应遵循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同时又在现代功用方面有所突破。
【关键词】大同古城墙;修复;再利用【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古城保护与现代规划的关系在当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国各地的古城保护中,梁思成与陈占祥的‘北京规划’是古城保护的典范。
”[1]虽然“梁陈”的“北京规划”并未被实施,但此方案所折射出的思路、方法与理念,成为了当代中国古城保护的代表性思路。
2008年,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做出了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
大同市人大常委会做出了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决议,同时提出“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立;传承文脉,创造特色;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名城保护基本思路,这也充分印证了梁思成先生超前的城市规划思想的正确性,这也是“梁陈方案”目前为止在中国唯一的实践。
至此,大同这座千年古城的保护与复兴迈出了了最为关键的一步。
大同古城的保护与修复这项浩大的工程从一开始便质疑不断,原因首先在于修复、重建的力度之大,可以说是举全市之力修复大同古城;其次,在于在保护与修复工程中既遵循着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有所突破,就像大同古城东小城、南小城未能原址复建,这是在经济社会众多因素比较,各个要素的利与弊权衡之下的结果。
一、材料与技艺大同古城墙修复工程遵循“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修复前期首先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收集、信息整理、调查研究;而后,文保、规划、环境、工程、材料、旅游等多方面的专家参与古城保护的相关论证;最终,在修缮与复建中,采用原始的工艺技术,选取原来的建筑材料,遵循原有的建筑形制,保存原本的建筑结构。
积极探索和实践名城古都保护复兴之路
积极探索和实践名城古都保护复兴之路大同市人民政府市长耿彦波大同作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演绎出无数灿烂辉煌的活剧。
公元前三世纪,即2300年前,赵武灵王开疆拓土,在大同地区建立代、云中、雁门三郡。
西晋永嘉七年,即公元313年,拓跋部首领代王猗卢定汉代平旧城为代国南都。
天兴元年,即公元398年,北魏王朝定都平城。
凭藉历史的契机,边陲平城走到了时代的最前列,在将近一个世纪中成为中国整个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夏向往和仰慕的圣地。
北魏王朝的崛起,结束了中国北方自东汉以来长期动乱分裂的局面,形成了民族和文化的大融合,确定了中华特色的多民族发展的历史走向,开启了大唐盛世走来的序幕。
自辽重熙13年,即公元1044年始,平城作为辽、金陪都,历时久达190年。
具有帝都王气文脉的大同,历史上作为京都、陪都的时间长达410年。
进入明代,平城作为大明帝国神京门户,巍然军事重镇,由徐达大将军督造,在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增扩而成今日遗存之明代古城。
辉煌的历史为大同积淀了深厚的城市记忆。
漫漫岁月,大同遭受过无数次战争的洗礼,一次又一次受到重创,一次又一次重新崛起,一次又一次积累辉煌,打不垮,毁不掉,灭不了,是一座不朽之城。
基于这样一个丰厚的历史渊源,1982年大同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深入自己血脉的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看得见的只有文化成果的遗产,而几千年的文明史,失去的东西比保存下来的多得多。
文化遗产记录了历史的脚步,有文化遗产才有今天展示古文明的可能。
大同古城中一片片历史街区、一条条古老街巷、一座座传统建筑,就像一部部史书,一卷卷档案,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岁月,贮存着城市的文化信息,见证着城市的历史足迹。
一个没有文化遗产的城市,虽然它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它仍然是浅薄的。
文化遗产决定一个城市的文化高度。
试论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的更新与保护
试论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的更新与保护刘涛【摘要】阐述了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与管理的意义,结合大同更新与保护面临的现状问题,探索了大同更新与保护的思路,并对大同大有广场规划改建案例作了分析,以供参考。
%The thesis describes the meaning for protecting and managing historical cultural city,explores the concept of Datong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by combining with Datong renovation and protecting problems,and finally analyzes Dayou square planning and transformation case,with a view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5(000)019【总页数】2页(P19-19,20)【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更新;保护;思路【作者】刘涛【作者单位】深圳市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71 研究的意义历史文化名城是无数先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华夏几千年来璀璨历史传承变迁的见证。
保护好、管理好历史文化古城,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是当代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大同,位于山西省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大同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是全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准确地把握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在城市建设发展与古城保护与更新中的对立统一,不仅有助于大同更全面科学地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同时,也对另外与大同有同样发展困扰的历史文化名城极具借鉴意义[1]。
大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大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摘要大同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其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上,不仅拥有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的辉煌,而且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成为中华民族大融合之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346处各级文保单位与特色鲜明、种类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体现了大同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大同古城作为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极高,可读性极强。
现存的大同古城历史风貌和街巷格局,是明代大同府城池在北魏、隋唐、辽金、元时期的城市基础上传承延续下来的,地上地下拥有从北魏到民国各个朝代和时期的大量遗迹及古建筑:传统民居四合院形制多样、数量众多、古城传统风貌浓郁,是国内极少数仍存有城墙等众多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且古城风貌犹存的城市之一。
关键词大同古城保护发展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一、大同古城形制及其布局有关现存大同古城的原貌,明确文字记载和图例表述的史籍资料,是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张钦编纂的《大同府志》;而清代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胡文烨编纂的《云中郡志》、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5年)吴辅宏编纂的《大同府志》和道光十年黎中辅编纂的(公元1830年)《大同县志》则有更为详细记载:城池除现存的主城墙以内地域,还包括东关、西关、南月城、草厂城(即北月城,今操场城)。
大同古城平面形如凤凰之状。
北城门外的近似方形的月城为凤凰之首,南城门外“y”字形月城为凤凰之尾,东西两座城门外原有的西关和东关瓮城被看作是凤凰的翅膀,作为凤凰形状的主体即大同古城。
到1949年时,西关已无,南小城已蜕变成为钥匙状。
由于西关不复存在,使得东西城门外不对称,大同人将其爱称为“凤凰单展翅”。
1951年大同市人民政府制的《大同市街详图》(1/3000)表明,当时的大同古城略呈方形,东西宽1760米,南北长1850米,周长7270米;另据2005年大同市古建筑文物保管所的调查,东城墙1771米,南城墙1872.7米,西城墙1880米,北城墙1834.6米,周长7358.3米,城墙内实际面积为3519360平方米,即3.51平方公里。
浅谈大同南小城遗址病害及保护措施
- 103 -工 程 技 术南小城是大同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大同古城南城墙外侧,明代天顺年间巡抚韩雍修筑,黄土夯筑,土中未添加白灰等其他胶凝材料。
原城墙周长3684m,南北直线距离为1230m,北距主城80m。
中间筑护城河,有吊桥与主城相通。
形状相当于一把“悬挂的钥匙”。
南小城墙体出现了土遗址中常见的病害类型,包括风化、裂隙、坍塌等多种病害,这些病害联合作用于文物本体上,产生恶性循环,急需解决。
1 城墙病害南小城经历600余年风风雨雨,墙体出现了风化、裂隙、孔洞等多种病害。
1.1 表面风化城墙的风化层表现形式不同,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为表面结皮形成硬壳,特征为外部坚硬,但土体松散,手摸即碎,内部疏松;第二种为表面形成小裂纹,风化层较薄。
造成此类风化作用的主要原因为风的吹蚀搬运与雨水冲刷作用。
此类病害主要分布在城墙遗址的下部,毛细水作用范围内尤为明显。
1.2 裂隙(缝)墙体裂隙主要有风化裂隙、卸荷裂隙、构造裂隙、建筑工艺裂隙等。
风化裂隙:是指遗址本体薄弱区域,在自然力作用下沿着薄弱区域逐渐深层次风化,形成次生裂隙;卸荷裂隙:遗址本体受到挖掘产生残缺或本体部分坍塌后,平行或近平行于残缺面而形成的裂隙及伴生的裂隙,一般卸荷裂隙早期发育快,后期处于缓慢发展中。
卸荷裂隙发展到一定宽度后会导致墙体的再次坍塌。
卸荷裂隙多由松散剥落土充填;构造裂隙一般由于施工工艺的局限性或施工质量造成的一种裂隙,这种裂隙一般呈水平状态,对于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影响相对较小;建筑工艺裂隙:即遗址本体之间接茬夯筑缝隙,该缝隙为墙体的薄弱层理,尤其是墙体后期加宽所构成的工艺裂隙对于墙体的稳定影响较大。
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裂隙切割遗址本体,裂隙为风化提供了有利的通道,从而加剧了裂隙的发展,最终导致遗址本体局部坍塌。
1.3 坍塌墙体坍塌的主要表现为倾倒式坍塌和滑落式坍塌。
坍塌是由于局部卸荷或者应力重分布而导致墙体失稳造成坍塌或即将坍塌的病害。
大同古城保护实践之路
大同古城保护实践之路大同古城保护实践之路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是一座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之称。
在历史长河中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如今,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塞上古都,怀着对历史文化的尊敬和景仰,追寻曾经逝去的历史记忆,探索和实践名城古都的复兴之路。
古都悠久的历史大同这片热土,从远古以来,就生息和繁衍着汉族和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先祖,因而这里也是神州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公元前300年,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开疆拓土,在雁门关以北的广大地区,设立了云中、雁门、代郡三个新郡,大同遂成为赵国的边陲重地。
西汉时期,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与匈奴单于冒顿在平城(今大同)东的马铺山打了一仗,历史上称为“白登之战”。
此役,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与各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政策,即“和亲”政策。
魏晋之际,鲜卑族拓跋部自漠北兴起。
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内蒙古盛乐建立了北魏。
公元398年七月,又迁都于平城(今大同)。
在此历经六帝七世,共97年,后于494年迁于洛阳。
在定都平城期间北魏实行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并开凿了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
通过这样的历史契机,边陲平城作为北魏的帝都走到了时代最前列,在将近一个世纪中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华夏向往和仰慕的圣地。
北魏王朝的崛起,结束了中国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动乱分裂的局面,形成了民族和文化的大融合,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
契丹人得云州(今大同)如获至宝,因为这里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交通要道。
鉴于云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公元1044年,辽兴宗将云州升为西京府,成为辽国京师的陪都,在云州建筑了规模宏大、祖佛一体的华严寺。
陪都和祖庙,这都是特殊设置,可见大同地位的重要性。
后来,兴起的金朝向辽夺取这座重镇后,也把云州作为陪都,也在华严寺安奉了自己的祖宗。
山西晚报大同古城整体保护修复结出累累硕果
大同古城整体保护修复结出累累硕果摄影于宏金秋时节,古都大同天高气爽,景致一新。
湛蓝的天空下,巍峨雄峻的古城墙气度庄严。
城墙之上,座座城楼、望楼、角楼连绵相望,游人如织,人们怀着欣喜赞叹的目光注视着这座文化古都古典与现代交映、生态共人文一体的盛景;城墙脚下的带状公园,碧水环绕,绿茵如盖,层林尽染,人景相融,宛若一幅色彩明快的水彩画;城墙下面的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各种高品位的艺术展及文化活动接续举办,吸引着众多游客、市民前来观览。
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大同古城整体保护的成果日益彰显,古城内外溢显文韵盎然、文风沛然、文华卓然。
回望近年来在古城复兴中大同古城整体保护与修复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历经春华的蕴育与精心的耕耘及不懈的努力,如今正收获秋实的芬芳,让曾被“煤都”的黑色印象遮蔽了“古都”文化光芒的大同,格外文运勃然。
传承文脉:古城历史风貌光彩重现秋日的阳光下,位于和阳街的大同九龙壁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已全面完成。
通过整治完善,景区面积扩大了5倍,彻底解决九龙壁景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落后、旅游空间狭小等问题,让这座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全国最大的九龙壁在开阔的空间格局中更显龙姿舒展,与对面的代王府景区交映生辉。
代王府是明朝代王朱桂王府,后毁于战火,景区按历史原貌恢复重建,其工程浩大,延续多年,精雕细琢,美轮美奂,重现当年历史壮观。
在清远街北侧,正在进行的大同府衙修复工程已颇见成果,根据史料修复的府衙、经历署、云中书院及相关配套建筑,古色古香,为古城更添文华古韵。
与此同时,古城内多处古民居保护修复有序推进,重现古城历史市井风貌;古城五个“十字大街”风貌保护修复也将有序启动和实施。
“古城的整体保护与修复是一个持续和渐进的过程。
”大同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主任、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组组长张滃对山西晚报记者说,大同启动古城复兴以来,先后启动了古城墙保护修复工程,华严寺、善化寺、府文庙、关帝庙、帝君庙、清真寺、法华寺、纯阳宫保护修复及环境整治工程,以及四牌楼和钟楼、太平楼、魁星楼的修复工程,并保护修复了古城内众多传统民居,极大程度上恢复了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复兴了古城文脉,让一度被湮没的古都文化气质重新焕发,展现了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典雅文化品位和独特文化魅力。
大同市古城修复与保护开题报告
大同市古城修复与保护
六组 小组成员
马静 杨翠婷 孙莹 任栩宜 张池来自谢文凯 路伟亮1 课题背景
2 任务分工 3 研究目的及方法 4 预期成果
一、课题背景
古城现状
2008年初,新任大同市长耿彦波强力推行耗资 上百亿元的“古城恢复性保护工程”,其中城 墙修复工程耗资10亿元,将在5年内全面完成四 面城墙及瓮城的修复。2012年底,大同古城将
全面合龙。
2010年9月,耿彦波(右) 在仿古建筑工地上指挥。
一、课题背景
拆迁问题
• 因困难住户对大同古城修复拆迁 补偿政策多有不满,记者经多方 证实得知,今年大同市已有两名 拆迁户严重抗议。
• “留守”于此的,多为生活困难 的老年人,其中年纪最大的,有 七八十岁。“没有人来和我们谈, 就是贴出通告限定日期让你搬, 逾期不搬不再给补偿,对于没有 搬迁的人,也没有人再管了。没 有房,儿子也结不了婚,29岁了 就这么边打工边耗着”,说及此, 刘淀老伴不停叹息201。0年9月15日清晨,工人们
实地考察法
(来到大同古城之后……)
问卷调查法
(关于大同古城修复……)
(暂定)
四、预期成果
①了解居民对于大同古城 ②了解居民对于大同古城
修复的了解程度
修复的期望程度
③了解大同古城修复时导 ④了解大同古城修复的意
致的拆迁问题
义与影响
谢谢各位老师 请提出宝贵意见!
登上城墙施工。
二、任务分工
马静,杨翠婷:记录 任栩宜:录像 孙莹:采访 路伟亮:后勤 谢文凯:统计
张池:电脑制作
三、研究目的及方法
研究目的
大同市居民对古城修复与保护的认识 大同市居民对古城修复与保护的评价 大同市古城修复与保护对居民的影响
实践报告大同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大同市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同市作为山西第二大城市,一直在努力建设和发展经济。
由于大同是一座煤炭资源丰富,并且具有高质量的城市,经济一向是山西省内发展比较快的。
但由于多年来在煤炭资源的大量掘取的过程中,没有做好保护、回填、可持续等的工作,导致大同地下煤炭资源的告急和地下水资源破坏、地表下陷等一系列不利与城市发展的因素。
我市政府也看到了大同如果不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随着耿彦波市长的上任,大同市的面貌变焕然一新。
大同曾是魏朝的都城,具有很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云冈石窟、悬空寺、九龙壁、上下华严寺等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一有利资源,要将大同打造成为具有旅游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古都名城。
一、道路建设:首先,我市政府对我市的街道经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我市着重对魏都大道经行拆迁和建设。
2012年3月20日上午,东城墙和阳门以北机声隆隆,随着古城北内环道路破土动工,今年我市城市道路建设拉开了序幕,42条新建道路将陆续开工。
副市长郝月生出席开工仪式并讲话:“今年我市新建城市道路共计93.49公里。
其中御东13条、29公里;御西14条、20.83公里;装备园区5条、5.57公里;市内街巷3条、0.87公里;同煤集团、矿区6条、19.62公里;市区通往大同县道路1条、17.6公里。
据了解,从2008年起到去年年底,我市共修建城市道路308公里,市民出行环境明显改善。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听到开工命令后,工人们立即行动,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机械车辆开始破土动工。
据古城北内环道路承建单位中交一公局三公司负责人介绍,古城北内环道路全长 1.7公里,是为配合北城墙修复保护工程而修建的。
施工单位将多上人手和机械车辆,在不影响居民休息的情况下,24小时不间断交叉施工,工程预计8月底完工。
郝月生在动员讲话中指出,近年来,我市开展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配套的绿化工程也全面跟进,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成绩凝聚了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大量的心血。
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作者:李虹波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1期摘要:大同市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区汇聚众多文物建筑,但由于缺少保护古城的总体规划,在改造旧城时大同市古城区遭到前所未有的灾难,古城风貌濒临消失。
文章概括分析了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特点以及大同古城民居保护的现实意义,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的策略,希望可以使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大同古城的文化历史,使我国的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得以更好开展。
关键词:大同古城;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保护;策略大同古城从赵武灵王开疆拓土起,至今已经有上千的历史,虽因朝代更迭,古城屡经波折,但其核心地址从未发生变化,并保留了众多历史空间、文化传统和思想性格,而传统的民居更好地展示了其历史文华内涵。
1 大同古城民居的主要特点地域的特色文化造就了大同地区鲜明的民族特点。
四合院式的整体构架,使大同的民居更显现出古朴的主要特点,但是大同古城的民居与传统的四合院式的结构还有一些不同之处,具有形式多样的特点。
正常明清两代的建筑多把大门设置在东南角,而大同古城的民居则是依据临街的具体情形进行建设的,充分展现了因势而变、遵循自然规律的特点,不但能够更好地展现建筑工匠设计的奇思妙想,也能更好地突出结构的构思巧妙。
大同四合院的整体结构突出多元化结构的特点,主要由门、院、房及其他结构组成。
门包括大门与二门;院即院落;房则包括正房、耳房、厢房与倒座。
除了这些结构,还有影壁,影壁最主要的作用是将建筑进行层次上的划分,使整个建筑的结构显得更加协调,不纷乱。
在这些四合院中面积最大的当属多进口的四合院,整个院落主要由过厅进行连接,还有些利用垂花门进行连接。
各种特色元素组成了风格各异的四合院。
大同民居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建筑群落,其外部的设计风格则以封闭与防守特点为主。
现代的建筑一般都会在山墙的位置,通过窗户的方式加强室内的采光性能。
而大同民居的设置与现代建筑恰恰相反,山墙正常情况下不设立窗户,直接与墙面进行连接,形成具有古典之美的街道风景。
大同城墙沿革及保护意见初探
大同城墙沿革及保护意见初探作者:刘海杰李鑫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10期兵学中的“衢地”理论,大规模的战争,某个面积有限的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的热点,其得失经常对战争的结局起到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军事地理学中称为“枢纽地区”或“锁钥地点”。
〔1〕大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地处大同盆地中心,是晋、冀、内蒙三省区交界之处要道,由于其特殊的地缘环境,大同是保全山西乃至华北的屏障,通向北方的门户。
明朝时,大同正处在明王朝与蒙古相互颉颃的核心地区。
“矧云中为北虏出没之冲障,居民御外侮匪城池焉,奚恃书之详重之地也。
”〔2〕朱元璋为了防御蒙古的侵犯,洪武初年在大同设镇守、提督。
洪武四年,置大同都卫指挥使司。
朱元璋令大将徐达和常遇春镇守大同,因此在前朝辽、金、元旧城的基础上修筑大同城。
大同城的规制,据史料记载:“大同府城洪武五年太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周围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壕深四丈五尺。
”并在东南西北各建四外包门:和阳、永泰、清远、武定。
“上各建角楼四座、敌台楼五十四座,窝铺九十六座。
”同时建有护城河、吊桥、城楼、箭楼、月楼、乾楼、望楼、控军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
到了景泰年间,巡抚都御史年富于府城北面另筑北小城,“周围六里,高五丈八尺。
”到天顺年都御史韩雍继续修筑东小城和南小城,“各周围五里,壕深一丈五尺,东西南三门。
”永乐年间开始在大同设镇守总兵官,大同镇以此形成。
它一方面起着拱卫边疆保护都城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外界侵扰。
明正统十四年,瓦剌依次攻下大同诸堡,“土木堡之变”发生,大同镇守军与其顽强抵抗。
总而言之,在明朝这一时期,大同城墙在对外的军事防御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明末农民战争之时,镇朔将军、大同总兵姜瓖先降大顺军,后又降清。
因不为英王阿济格信任,又打出反清復明的旗号。
“(阿济格)寻复偕巩阿岱攻大同,会降将杨振威斩瓖,降。
(阿济格)隳其城睥睨五尺,乃还。
大同古城的保护与修复
大同古城的保护与修复
杨雪兰
【期刊名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大同古城的保护有着明确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从2008年起,大同市进行了古城保护的10大工程:善化寺修复及环境整治工程、华严寺修建以及环境整治工程、关帝庙修复及环境整治工程、府文庙复原工程、帝君庙修复工程、清真寺保护修复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法华寺修复工程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古城东南隅民居修复工程、纯阳宫修复及环境整治工程、古城墙修复工程。
【总页数】4页(P40-42,46)
【作者】杨雪兰
【作者单位】大同市古建筑文物管理所,山西大同 037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4.3
【相关文献】
1.大同名城复兴工程:走向何方?——争议中的大同古城改造 [J], 宋骞;
2.基于历史文脉修复的古城中轴线城市设计探索——以大同古城十字大街为例 [J], 杨亮; 王军; 陈双辰
3.谈大同古城和大同古城墙发展历程及价值 [J], 陈占军
4.古城墙保护
——以大同市古城墙保护为例 [J], 王春红
5.初探古城墙保护及修缮中施工技术的运用——以大同古城墙为例 [J], 蔡海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保护文化遗产,维护历史地理的独特性心得体会500字
保护文化遗产,维护历史地理的独特性心得体会500字
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地理的独特性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话题,也是我参加的一次野外考察活动中得出的一个深刻的感悟。
今年夏天,我参加了朋友组织的一次野外考察活动,我们去了山西省大同市的一个古城——晋昌镇。
当我们到达那里时,感觉非常惊讶,因为这里保存着一座朝代更迭,几乎没有太多受过破坏的古城,这里聚集着许多跳蚤市场、小巷、古民居、古兵营等特色文化遗产。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浏览了众多的历史文物,看到了古老的建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里的古老文化的风采,想到了以往的悠久历史,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种无奈,很多历史文物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甚至消失殆尽,大量的古建筑和古小径正在日渐损毁,这让人心痛和不安。
深入考察之后,我明白,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地理的独特性是极其重要的。
只有保护好我们这些历史文物,才能传承历史优秀文化,树立历史发展方向,让后世有依据。
也只有保护好历史地理的独特性,才能支撑一个城市的特色,让更多的游客能够大展身手,去感受历史熏陶。
很幸运,现在有许多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地理的重要性,正在采取一些行动,如设立保护区,活动活动宣传,治理破坏等,希望把古建筑和历史遗迹留存下来,让后世子孙和游客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
当然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地理的独特性,不容小觑的是我们普通人也要努力发挥作用,比如切勿随意乱摆乱放,切勿随意破坏和毁坏,以及及时报告等。
只有大家众志成城,一起来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够让历史地理的独特性得以传承。
大同古城保护管理条例-_1
大同古城保护管理条例正文:---------------------------------------------------------------------------------------------------------------------------------------------------- 大同古城保护管理条例(2000年3月2日大同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00年3月31日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大同古城的保护和管理,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大同古城是指北魏平城、隋、唐、辽、金城池遗存和明代增筑的大同城主城。
第三条大同古城保护和管理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
实行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整体环境风貌控制与重点保护相结合、专门管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
第四条在古城范围内活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负责大同古城保护、管理的领导工作。
市规划、建设、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古城保护管理工作。
市计划、财政、房产、市容环境卫生、环保、土地、公安、工商、旅游、民政、地矿、宗教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大同古城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大同古城保护管理工作。
第六条大同古城保护应当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护维修经费应当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有所增加。
积极吸纳符合国家规定的拨款、捐助和投资。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同古城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大同古城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保护管理古城的奖励办法,对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大同古城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大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保护大同古城的决定-
大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保护大同古城的决定正文:---------------------------------------------------------------------------------------------------------------------------------------------------- 大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保护大同古城的决定(1998年8月28日)大同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五日听取审议了大同市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大同古城(历史文化名城)的情况报告》。
会议认为,大同是国务院一九八二年二月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古城是大同历史文化名城最集中的体现,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发挥着社会教育、历史借鉴和科学研究的作用。
保护好大同古城,对大同的两个文明建设,“二次创业”和发展旅游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同历史文化名城公布后,市人民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古城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没有解决好,使古城内的各种古建筑及古城传统风貌,受到严重的建设性破坏,抢救大同古城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会议指出,保护古城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保护古城重要意义的宣传教育,使全市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确立古城保护意识,增强保护古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进行爱古城、爱大同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全市人民“保护古城,人人有责”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要大力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全市人民牢固树立依法保护古城的观念。
会议要求,市人民政府要从大同古城的现状出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关规定,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把大同古城的城墙、街巷、寺庙、民宅、名居、店铺等各种古建筑列入古城保护范围,尽快制订《大同古城保护规划》、《大同古城保护管理条例》,使古城保护纳入法制轨道。
山西大同历史街区及其保护
筑、 街道 、 小巷 、四合 院这 些 与居 民生 活 息息 相关 的城 市单 冗里 ,它们 就像 表皮 下 面纵 横交 错 的血 脉
和细 胞一 样 , 成 了城 市 的肌 理,要 保 护好 古 城 风 组
貌, 就要 保护 好古城 的 肌理, 且做 好 “ 并 有机 更新 ” .
割, 形成 主次分 明, 巷连 通 的道 路 网络.其 中有许 街
多小 巷 是 丁 字相 交 , 使 街道 形 成 不 同 的背 景 , 也 这
图 2 砖 雕
也 是历 史街 区道路 格局 的特色 之一 .
中 国的里坊 制是 在北 宋 以后开 始变 化 的,就是
作 为历 史 文化 名城 , 仅 要看 城 市 的历 史及 其 保存 不
的文物古迹, 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
收 稿 日期 : 0 1— 9 2 2000—0
图 1 垂 花 门
作者简介: 高鹏翔(9 4 )男 . L 1 8一, 【 西大 同人 , I 在读硕士, 研究方 向: 建筑科学技术和古建筑保护
山 门,自为一 体 … . 大 同城 西 南 角 , 墙 根 下 有 座 大 寺 院 , 名 叫 城 原
13 9 3年 8月, 国际现 代建 筑学 会 在雅 典通 过 的
《 典 宪章, 历 的概 念 , 指 并
出 “ 有历 史价 值 的建筑 和街 区, 应 妥为 保存 , 对 均 不
可加 以破 坏 …… ” 历 史 街 区不 仅 可 以作 为历 史 的 . 见证, 而且 体 现 了城 镇 传 统 文 化 的价 值 . 《 典 宪 雅
章》 中还列 举 了历 史 街 区 中应该 保 护 的 内容 是 : 地 段 和 街道 的格 局 和 空 间形 式 ; 筑物 和 绿 化 、 旷 建 空
谈大同古城和大同古城墙发展历程及价值
谈大同古城和大同古城墙发展历程及价值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3期摘要:历史古迹连接过去未来,大同古城墙贯穿古今故事,架起今人与古人交流的桥梁。
经过历史沉淀保留下来的大同古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大同古城见证历史的变迁,历史事件的上演,一砖一瓦都承载着跨越千年的精神文明,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所在。
大同古城本身就是一座文物,保護修复大同古城城墙的行动,传承的是千年文化遗产,寻找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与精神文明。
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
任何古迹都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大同古城的历史价值对当代大同经济文化发展和历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精神文明;文化遗产1 大同古城的发展历史“巍然重镇,北方锁钥”,大同古城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这和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分不开。
几朝君王、将军都曾踏上大同,在此修建皇宫、祖庙、军事防御工程,在这里开始了浩大的建都工程。
大同位于山西高原北部的大同盆地,紧靠蒙古高原,与南晋大地相连。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北边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此相遇。
因此,山西大同成为群雄争霸的战场。
北魏皇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在大同修建皇都,建筑军事防御工程,使大同成为历史价值丰富的古都,奠定了大同今天的历史地位。
经过辽、金两朝的打磨建设,大同古城在当时成为我国的繁华之城。
到了明代,大将军徐达的到来使大同古城墙诞生。
极具军事战略意识的大将军徐达将它修建成扩固城坚的军事要塞,使之成为中国北方“九边”重镇。
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大同古城墙始终屹立在此,它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古代人民劳动的结晶,是文化的载体。
在大同古城内,国保单位就有4处,省保2处,市保18处,不可移动文物109处。
现如今,大同在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位列第三,是我国第九大古都。
大同古城的历史地位使其具有被修复保护的价值,不管从文化、经济价值还是历史价值来看,大同古城都值得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保护修复。
大同市代表性古建筑的浅探及保护方法
大同市代表性古建筑的浅探及保护方法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5期摘要:古建筑是流传千百年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各个城市的古建筑都应该被保护并进行研究。
大同市拥有丰富的古建筑资源,了解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之后,保护古建筑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这是现今文物工作者应该重视的。
关键词:大同古建筑;华严寺;悬空寺;云冈石窟;文物保护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5.017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加强文化自信,关注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了解、继承和发扬,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使命。
我国的传统文化以文化遗产为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意志和独特品格,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因此,关注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很有必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能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或者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等等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或者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的建筑群,称作世界文化遗产,这就是古建筑遗址。
古建筑作为物质遗产的一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涵盖了建筑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文物保护等多个学科。
对古建筑的研究既能对各个学科的研究有所推进,也能加强古建筑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毕竟建筑的目的是为人服务,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意义的古建筑在千百年前也是为古人类服务的。
研究并宣传古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是推进传统文化走进民间的重要一步。
笔者认为要想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就不能让民众对历史有距离感,因此,古建筑就是很好的媒介。
古建筑和城市共同存在,一起成长,是城市的一部分,也让这所城市焕发着独特的魅力和底蕴。
但是古建筑也是跨越了千百年的时光,是现代和历史的统一,研究古建筑蕴含着的历史文化,以小见大,以点概面,继而推动民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加以了解,就是笔者希望能达到的目的。
大同古城保护之我见 李靓
古城地历史文化背景大同,以其独特地文化底蕴和古城风貌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时期,大同“三面临边,最号要塞”,“西界黄河,北控大漠”,这一特殊地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地焦点,也成为这两种文化交融地平台.自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置云中、雁门、代郡”,应当说是大同地区设郡建城地开始,此后两千多年间,大同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据有十分重要地位置.汉高祖刘邦与匈奴冒顿单于大战与平城;汉武帝在马邑(今朔县)展开对匈奴地反击战;唐初大将李靖在定襄城(今大同市西北)袭击东丅突厥大本营;宋将杨业与辽兵血战陈家峪(今朔县南);明英宗时与瓦剌进行了大同之战;李自成进军大同包围京师……处于战略要地地大同古城也正是因为战争地需要显得特别地高达雄伟、独具一格.至于大同古城地形成则得益于历朝历代不断地积累.北魏鲜卑族首领拓跋珪于398年将都城自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于平城(今大同市),开始了大同古城地第一次繁荣;唐代地大同为云州州治和大同军节度使驻地,因而也称“大同军城”;辽在唐代“大同军”故城地基址上修建西京,为当时五京之一,金灭辽后仍设大同为西京;明代大同为九边之一,有“北方锁钥”之称,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督率军民在辽、金、元城墙地基础上“增筑”大同城,奠定了大同地城镇规制,形成了现代大同古城地基本面貌.二、古城地原貌及现状原大同古城略呈方形,东西边长约1.5公里,南北边长1.75公里,周长米,面积约2.63平方公里.城墙以石为基,墙体用“三合土”逐段逐层夯成,外围砌以青砖.城墙高约14米,最宽处约有16.6米左右.其中大墙地正墙高约12米,垛墙高约2米.垛墙之上又砌以砖垛.四面城墙共建有垛子对.在平坦地城墙之上,共有六十二座雄伟地门楼、角楼、望楼,间隔而立.四座门楼,位于四面城墙地中心,平面均呈“凸”字形,重檐九脊歇山式屋顶.其中南门城楼最为宽敞雄壮,为三层重楼,面宽61米,进深23.35米,与西门城楼同为明初北方典型地木结构建筑.城墙四角,耸立着四座精巧地角楼,其中,以西北角楼尤为高大瑰丽.此楼因其位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上,所以称为“乾楼”.五十四座望楼伫立在城墙地四面,并建有九十六座窝铺,十分壮观.其中,“乾楼”之东地洪字楼,结构和造型颇为精美,为望楼之最.望楼地建造,这是我国其他一些著名古城地城墙建设中所少有地,是研究城垣建筑宝贵材料.大同城墙地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地外轮廓不采用通常地平直做法,而是像齿轮一样,凸凹相间排列有序.凸出地部分为城墙墩子.每一边计有十二个,外加角墩四个,共五十二个.墩距一般为113米.每个墙墩作梯形结构,底边长约23米,顶边长约20米,顶面积为400平方米.在四个角墩地外围,还各建有望军台一座,上架踏板与城墙相通.这在各地城墙中也是不多见地.另一个特点是,在南城墙地东部,建有“雁塔”一座,俗称瞭望塔.该塔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高度约17米,为八角七级砖构宝塔.古城内由众多地文化遗迹和与之相辅地明清建筑组成.有全国规模最大地辽代建筑上华严寺大雄宝殿,我国现存最早地建筑模型——下华严寺薄伽教藏天宫楼阁,我国现存最大地琉璃九龙照壁,以及善化寺、关帝庙、文庙等古迹.古城南北中轴线长达公里.在这条轴线上,城楼、鼓楼、四牌楼、文昌阁等建筑依次排列.俗语云:“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即指东、南、西、北四条“十”字形主街,将城区划分为四片,每片又由次十字街将其分为四块,每块再由两层十字街分为若干小块.每一区块由四合院民居充实其中,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在四条大街地十字路交点,树立着一座由四个牌坊连成一体地牌楼,称作“四牌楼”,是木结构建筑,十分精美.每条大街都通至城门.四门之外是瓮城.瓮城之外,又修有一道弧形城墙,将瓮城圈在内,称作“月城”,辟有城门.在各门之上还建有“箭楼”或二层“匾楼”.不幸地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作为明代古城典型代表地大同城已遭到严重损坏.原先高大雄伟地城墙仅剩残垣断壁.城门、瓮城及月城全无,角楼、城楼、望楼、箭楼、匾楼、窝铺、控军台、吊桥及闸楼也无半点遗存,城墙地包砖、望孔、垛口已基本全无.保存较好地四处墙段,即城墙地四角,现有东南角米,西南角有米,西北角有米,东北角有米.高一般在米至米之间,上宽米至米之间.主城墙保存较好地占原主城墙总长度地,现存城墙总长度仅剩原明城墙地一半左右.就是这仅剩地墙体也存在很多问题,墙面断开或向外倾斜;城墙包砖被拆除,使排水不畅、底部潮湿,上部开裂造成塌方,逐渐形成了自生自灭地后果.大部分现存高度在米以上地城墙都有宽窄不等地裂缝,城墙基角地破坏使底部宽窄度逐渐变少.城内钟楼和一些小楼阁相继绝迹,众多地牌楼一座也未能留下,十年浩劫拆毁了许多寺庙,民居也受到了很多损坏.城内人口日渐增多,迫于压力只得扩建,使得规整地民居形象大变.不加控制地在文物古迹四周搞建设,严重破坏了古迹地历史氛围.三、古城保护理念及措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对于古城地保护,我认为首先应当以科学地理念指导实践,才可能取得良好地效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曾总结出古城保护地四项原则,在全国很多古城保护地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它对保护大同古城也当有很好地借鉴作用.所谓“四项原则”,其一是原真性,年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日本古都奈良召开了“关于原真性地奈良会议”,会议通过了《奈良文件》,对原真性地内涵做出了判定.简单地说,就是古城及其里面地文化遗存,在经过修缮以后,应该还是原来地历史遗存和历史风貌.让原本破败地历史遗存永久保存,而不是要拆旧换新.整治修缮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地原则,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原样,以求达到原汁原昧,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其二是整体性.一个历史文化遗产,是连同其他环境一同存在地,保护不仅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地环境,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地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地风貌,整体性还包括其文化内涵,形成地要素等.其三是可读性.历史遗物都会留下历史地印痕,可读性,就是在历史遗存上应该读得出它地历史,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地痕迹,不能以现代人地想法去抹杀它们.其四是永续性.保护历史遗产,是一项长期地事业,一旦认识到古迹保护地重要性就应该长久地保护下去,因为遭到破坏地文物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大功告成,而且不能说以后就再无破坏,因此树立成就地保护意识是十分重要地.通过对这些理念地理解,并结合对其他古城保护经验地学习,我将大同古城保护地几个方面谈一点自己地想法.首先,是古城墙地保护.上文已略述了城墙地原貌及现状,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第一步,要维护现有地残城,终止破坏地进一步发生.按照《文物保护法》中“修旧如旧”地规定和“原真性”地要求,要遵照城墙地传统样式、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形制进行维修,不能失去历史信息地真实,破坏了它最重要地价值.对城墙进行修复保护时,尽量保留原有地材料、构件和营造方法,减少文物建筑地历史信息地丧失.由文物保护部门建立长期地观测制度,时刻了解城墙受自然力或人为破坏地情况,早发现早解决,把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第二步,整治城墙周边环境.年制定地《大同古城保护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古城墙周边米内禁止建设与古城墙保护无关地建筑,现有地应予以拆除.我认为,这项规定对保护城墙十分有益,然而,将米范围内划为“禁区”,完全由文物部门管理保护则要花费相当多地人力物力.如能将城墙划分为若干区段,由临近居住地个人、机关、企业等单位协同保护,建立保护责任制,定期进行评比,对保护得当者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则城墙相当于穿上了一层保护地外衣,不仅人为破坏可大大减少,还能使保护时时刻刻得到落实.第三步,对城墙进行开发.这一点,西安古城地做法很值得借鉴.西安市护城河景观改造工程,把城墙连同护城河改造成了立体公园.沧桑地古城墙、清澈地河水与河岸上生机勃勃地绿树花草,构成了一幅古代与现代丅文明同辉地新画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大同虽没有护城河与完整地城墙,在现存地城址周边也还有改造地可能,其风景也许赶不上西安古城,但只要能有一片绿地,几张长椅,就可以作为人们清晨傍晚地休闲场所,周边民众感受到城墙公园带来地安逸环境,爱护之心油然而生,则保护与利用可达双赢.第二,古城内部改造与保护.与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地情况一样,大同地“文物孤岛”现象也十分严重.原先成片地民居被大量拆除,取而代之地是现代化地高楼大厦,几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湮没在楼房地汪洋大海中,显得十分孤寂.对此,我认为应当从街区民居与文物单位两方面地保护着手.著名文物专家吴良镛曾将历史文化名城称为“森林”,名人故居、文物古迹是其中一棵棵“大树”,街区民居则是为这些“大树”营造周边环境,烘托历史氛围地重要元素.从“整体性”地角度看,民居更是在整体中占据主导因素.正如一些专家所言,如果没了民居,仅剩一些被现代化楼群包围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么“历史文化名城”就仅剩“历史”而无“文化”了!因此,我认为要想保护好民居,首先应当加强对居民地教育,提高居民素质.让这些民居地使用者们充分了解民居和历史街区地重要性,从根本上减少对民居地破坏.其次,应当充分发挥社区地作用,以社区为单位,居民之间互相帮助,协力保护自己所居住地场所,避免过多地使用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居民地主观能动性.这里,可以借鉴凤凰古城地“居委会建筑师责任制”,这一制度在居民、建筑师和当地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让建筑师了解住户在居住生活方面地需求,让居民认识到所建房屋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地位置及作用,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措施能够实实在在地贯彻到居民房屋建设从计划、设计到施工地全过程,保证维护古城风貌从理论、政策到实践地连续性,变被动地维护状态为主动积极地维护状态.大同目前地四合院乱拆乱建地情况与凤凰古城十分相似,在资金有限地情况下,如果文物保护部门能够与住户形成协调,既合理规划了民居,又能够满足住户地需要,历史街区地保护一定能收到良好地效果.应当注意地是,在民居改造中要时时注意保持民居地原真性,否则不但违背了保护地宗旨,而且可能造成更大范围地破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古城内地文物古迹得到了较好地保护,如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文庙等.不足之处在于,古迹周边环境与古建筑不协调,很多有价值地文物单位尚未开发出来.例如,华严寺周围遍布四五层地高楼,原本雄伟地大雄宝殿显得很有压迫感,寺院地整体视觉空间也遭到了损坏;鼓楼周边繁华地商业楼群使它原本高大耸立地形象大打折扣;民居和古迹相对集中地南半城为了缓解人口压力建设了多座居民楼,破坏了古城原有地格局……这些城市建设地改造,需要市政丅府、文物部门和有关单位协力进行,逐步整治.大力开发古城内地历史文化是另一个要努力地方向,古城内可以开辟出几座有特色地四合院建设成民俗博物馆,大十字东十四号院曾是辽萧太后居住地院落,东史宅三十四号院曾为提督军门府,还有诸如“琵琶老店”、“苏三大门”等都是可以开发地旅游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地开发若能与著名地华严寺、九龙壁等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有特色地旅游路线,比之单独地几个旅游景点将会有更大地收益. 四、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旅游业是当今社会地朝阳产业,已经成为了新地经济增长点.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还能对古城保护起到促进作用.首先,旅游业地发展要以文物古迹地保护为前提.旅游地精髓是文化,文化地依托是历史,而历史再现于文物古迹.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地共同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国家地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地民族文化有所体会.要达到这一目地,一是学习书本知识;二是观览文物古迹.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地文物古迹能给人以直观、生动地感受,留给人地印象深刻.此外,文物中大量地前人杰作,能满足人们地好奇心.由于文物古迹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地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地一部分.例如,西安市偏居我国西部地区,却吸引了众多地国内外游客,成为我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就是因为它是我国古代社会定都时间最长,定都王朝最多地城市,号称十朝古都;是我国文物荟萃地,有世界上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秦始皇陵,我国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地古城墙、历代帝陵等等.由此可见,大同要发展旅游业,在文物保护上切不可忽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次,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古迹地保护.要想吸引游客,就必须注意遗产保护.将遗产进行适度开发,发展成为旅游景点,让游人在欣赏遗产地同时也懂得了保护地重要性.为了遗产这项旅游资源地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遗产保护.遗产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遗产被破坏后,必然降低遗产所在旅游点地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遗产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必然会按《文物保护法》地要求重视对遗产地保护.发展旅游还可以部分解决遗产保护经费不足地问题.我国遗产古迹众多,使它们在保护地前提下,供人观赏,并将它完整地留给后人,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遗产保护地费用相对众多地遗产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遗产保护经费不足地问题.遗产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地遗产保护,达到“双赢”地目地.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地事.旅游业地发展还能增强人们对遗产地保护意识,大量地遗产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地知识,受到了深刻地教育,既弘扬了中国地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地文化素质.遗产地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遗产地重要价值,认识到遗产对社会地重要意义,增强遗产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遗产保护工作.需要注意地是,遗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会对遗产本身产生某些负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说,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这一切,都可能破坏遗产地原有保存环境.如果对文物古迹地进行掠夺性开发,导致景区地城市化、现代化、商业化.不少遗产地地核心景区被大量地宾馆、商店等人造景点所占据,会破坏遗产地精神文化功能和社会公益性质.旅游业对环境地污染,也会使遗产遭到破坏.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地废水、废气、废渣对遗产古迹有着强烈地腐蚀作用.一些游客素质不高,乱抛垃圾、乱刻画,破坏遗产景区地环境,是遗产保护地一大难题.众多地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地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地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古墓、地下室等古迹地壁画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地触摸、攀登等行为都可严重损坏文物.五、古城保护与行政管理上述保护策略及旅游开发,都需要市政丅府和相关行政单位地具体实施.如何充分发挥行政作用,使古城保护落到实处,在这里我提一些自己地想法.其一,要统一行政权力.行政学认为,行政权力地统一是行政运行地根本保证.行政权力统一既体现在横向地不同机关地权力地合理划分,也体现在纵向地上下级机关之间地合理地权力分配.大同古城地破坏如此之大,不能不说是在管理上各部门职能重复而推卸责任,或是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古城本是一个统一地整体,对它地管理也应当统一,建议成立专门地古城保护行政机关,遵照现有地《大同古城保护管理条例》对古城实施保护,此外还可以以立法地形式给予它行政权力,统一管理与古城保护和开发有关地各项事务.其二,要转变行政观念,发挥集体力量.古城是全大同人民地宝贵财富,古城保护是一项复杂地工程,单靠政丅府地力量是远远不够地,凤凰古城地县政丅府就曾提出地“政丅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地开发模式,对保护区内民居进行了调查、拍照,建立专业户档案管理,实行古民居保护到户制度.大同古城地保护也不可忽视群众地作用,前文述及地城墙保护和民居改造中都可见群众地力量,提高群众地文物保护意识,使全民参与到古城保护中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同古城被破坏地面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古城保护实践之路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是一座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之称。
在历史长河中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如今,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塞上古都,怀着对历史文化的尊敬和景仰,追寻曾经逝去的历史记忆,探索和实践名城古都的复兴之路。
古都悠久的历史大同这片热土,从远古以来,就生息和繁衍着汉族和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先祖,因而这里也是神州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公元前300年,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开疆拓土,在雁门关以北的广大地区,设立了云中、雁门、代郡三个新郡,大同遂成为赵国的边陲重地。
西汉时期,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与匈奴单于冒顿在平城(今大同)东的马铺山打了一仗,历史上称为“白登之战”。
此役,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与各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政策,即“和亲”政策。
魏晋之际,鲜卑族拓跋部自漠北兴起。
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内蒙古盛乐建立了北魏。
公元398年七月,又迁都于平城(今大同)。
在此历经六帝七世,共97年,后于494年迁于洛阳。
在定都平城期间北魏实行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并开凿了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
通过这样的历史契机,边陲平城作为北魏的帝都走到了时代最前列,在将近一个世纪中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华夏向往和仰慕的圣地。
北魏王朝的崛起,结束了中国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动乱分裂的局面,形成了民族和文化的大融合,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
契丹人得云州(今大同)如获至宝,因为这里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交通要道。
鉴于云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公元1044年,辽兴宗将云州升为西京府,成为辽国京师的陪都,在云州建筑了规模宏大、祖佛一体的华严寺。
陪都和祖庙,这都是特殊设置,可见大同地位的重要性。
后来,兴起的金朝向辽夺取这座重镇后,也把云州作为陪都,也在华严寺安奉了自己的祖宗。
可见云州既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又是令人神往的吉祥宝地。
具有帝都气质的大同,历史上作为京都、陪都的时间长达410年。
进入明代,朱元璋在夺取大同后,对其地位非常重视,便很快将其列为九大军事重镇之一。
洪武五年又派大将军徐达督率军民,在辽、金、元旧城的基础上,把大同扩建成险峻坚固、巍峨壮观的砖城,使大同城具有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后来朱元璋就派他的第十三个儿子驻守大同,设置代王府。
古都大同悠久的历史,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据统计,大同市境内现存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
境内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云冈石窟、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有“天下巨观”之称的悬空寺、有辽金艺术博物馆之称的华严寺、善化寺、居全国龙壁之冠的明代九龙壁以及古韵彰显的大同古城壁等景观。
可见大同文物景点数量之多,品位之高,是国内同类城市中少有的。
上述情况充分证明,古都大同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因而对整个华夏历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基于这样一个深厚的历史渊源,1982年大同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古都面临的困境大同尽管有如此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但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个城市呈现给世人的面孔却是“煤都”。
大同的煤不仅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曾经给大同人带来了众多的荣誉和丰厚的回报。
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同人一度对历史文化忘却了、冷漠了、淡化了,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犯了历史性的错误,当时全国人民要反“封资修”,认为需要一个新的时代,于是在全国兴起拆城墙、拆古建的风潮。
所谓“砸烂一个旧世界,才能建设一个新世界”!受时代影响大同也未能幸免,很多文化遗存被毁坏。
那个时代给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一个非常沉痛的教训。
在历史文化遗存遭破坏的同时,大同的经济社会发展也陷入了困境。
20多年前,大同曾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名列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又以坚实的经济基础入选国务院公布的13座较大城市,与重庆、大连、青岛不相上下,而如今大同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不仅不能和这些城市相提并论,就是在山西省内11个地级市排名中,大同也由过去第二大城市,下滑到了第6位。
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单一,城市面貌落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可以说步入21世纪初期的大同面临着众多的困扰。
面对文化遗产遭遇巨大破坏和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寻找正确的文化名城复兴之路是当务之急。
古都复兴的步伐近年来,国务院先后三次公布的有关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反复提及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问题。
可见,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非常重视的。
因为文化古迹一旦失去,就永远无法挽回,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城市是不会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的,所以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应该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放在首位,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建设,这才是正确的。
大同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同古城作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明清重镇,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资源。
特别是大同古城的唯一性、独特性和相对完整性,与全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相比独树一帜。
这笔历史文化遗产既是昨天的辉煌,也是今天的财富,更是明天的希望。
这里要感谢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资源,所以大同复兴的第一步就是要借助这些文化遗产资源去打造古城高贵的文化价值。
2008年,是载入大同发展史册的一年。
这一年,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市委、市政府以对人民、对历史、对未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作出整体保护大同古城的重大历史性决策。
这一决策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传承历史文化、提高大同知名度、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需要,也是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发展的需要,更是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提升大同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品牌的需要。
此举必将对大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这里应当说明的是,大同的文化古城的保护工作走的是整体保护和修复的路线。
因为大同的名城保护是在历史文化遭到巨大破坏条件下的保护,不拆除是不行的。
在划定的古城保护范围内,拆除一切与古城风貌不相符合的现代建筑。
中国的建筑神韵是依靠群体的完整,所以它的完整性非常重要。
北京的故宫太和殿作为一个单体建筑是比不过欧洲的大教堂,但故宫是个占地72万平方米的群体,是通过连续的空间营造出一种中国文化的神韵。
我们中国的建筑是靠群体取胜的,大同的古城墙像是文化名城的躯体,而内部建筑是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平遥古城的成功经验,平遥古城保存下来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如票号、县衙、文庙、明清一条街是比较完整的,是国宝级文物。
现在要想去看中华几千年文明古国完整的城市就得去平遥,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使城市升值,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平遥能做到的,大同也应做到,恢复大同古城完整的风貌。
大同古城重点修复的项目是各历史时期具有标志性、特殊性、代表性的建筑物。
如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辽金时期的华严寺、善化寺等;元明清时期的府文庙、关帝庙、历史街区、古城墙、代王府等;近现代时期的赵承绶府邸等。
这些修复工程是按照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方法,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复,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科学性,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美学价值。
对古城修复的同时还对大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和挖掘,重点是对北魏文华、辽金文化、明清文化的研究以及对传统工艺、传统饮食、民风民俗的挖掘整理,最大限度地弘扬大同历史上形成的古都文化、边塞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多民族融合的文化。
大同市在进行名城保护复兴的同时,还按照“一轴双城,分开发展”的思路,全面展开对御东新区的规划建设。
就是在古城范围内搞保护,在古城范围之外求发展,把保护与发展分开,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寻求共同发展之路。
这种思路正是梁思成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那具有时代眼光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实践。
“一轴双城,分开发展”的规划就是让大同在全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以御河为轴线,把御河以东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区,将御河以西 3.28平方公里的明代古城风貌完整地恢复保护起来。
让历史记忆有了记忆载体,让城市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让古都的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承。
在文化名城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21条、桥梁38座、总长300公里,投资123亿元。
古城保护、拆迁安置60亿元。
御东新区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体育中心等标志性工程开工建设,文瀛湖大景区建设进展顺利。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提高了大同的知名度,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号召力和竞争力。
在建设经济强市方面。
大同的转型跨越发展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规划布局并强力推进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清洁能源、光伏产业、等总规划占地140平方公里的七大园区建设,“打造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发展平台”,招商引资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通过引进中海油、中国化工、国药、富士康、陕西重汽等大企业大集团,实现资源整合和要素重组,带动全市经济发展。
如今的大同真是大不同!这是外地人对大同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感叹。
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的文化之城延续着曾经的辉煌;一座充满创造活力的新区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走在大同的街上,一座雄伟的古代城池展现眼前,向世人诉说着古都悠久的历史。
一条条道路像是城市流动的血脉,四通八达。
城内城外的绿地森林使这座城市充满生机。
古都大同发生的巨变,使人们改变了对这座城市的看法,中国古都、天下大同的品牌文化得到了更好地提升。
大同在历史的迷雾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正以更加自信、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