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婚恋诗浅谈——植物意象的艺术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有着悠久文化历史,而在这一历史长河中,《诗经》就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反映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先人们丰富的精神面貌,其特有的魅力和文化内涵滋润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灵,不仅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带来了美的享受,也为现在的我们了解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风俗及丰富的情感世界提供了价值斐然的参考依据。《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四书五经中最具文学内涵与艺术魅力的作品。歌德曾说:“理念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长青。”正是因为《诗经》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描述了古人鲜活的生活场景和丰富的生命感悟,才使得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经久不衰,如珍藏千年的烈酒,愈演愈香醇,难怪《红楼梦》中作为封建文化的反叛者形象而出现的贾宝玉虽厌恶极了四书五经,却倍爱《诗经》。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发展状况。从描述的内容上,可以将《诗经》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文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第二类是政治诗,其中有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之作,有描述战争对人们的影响的战争诗,同时也不乏政治讽谏诗,即对统治阶层内部秩序的混乱和不公正现象的指责等等;第三类是描述民间百姓的生活习俗和生活风貌的诗作,主要表现在《国风》中的民间歌谣和《小雅》的小部分类似作品,其反映的内容显然体现了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1]。
在《诗经》里的民歌中占数量最多的是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如《秦风·蒹葭》表现了青年对心中的伊人的坚定不移的苦苦追寻,虽然“道阻且长”、“道阻且右”、“道阻且跻”,却依然无法阻止青年追求伊人的决心,犹如梦一般虚无缥缈又轻妙婉转的爱恋情状;《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子对采集女子的相思之苦,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X 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而愉快的相会情景;《召南·摽有梅》、《卫风·木瓜》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礼品,表达相互之间绵绵不绝的爱慕情意;《庸风·柏舟》、《X风·将仲子》则反映了自由恋爱的两情相悦在遭遇到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干涉之后给青年男女带来巨大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以含情脉脉的笔调书写了弃妇难言的哀怨,愤怒地谴责了男子的背弃前言、忘恩负义,表现了社会生活对妇女的不公及妇女的悲惨命运。深入研究《诗经》中的婚恋诗可以发现,婚恋诗作描述了不少植物意象,如蒹葭、木瓜、桃花、桑林、荇菜、卷耳、飞蓬、白茅、葛,这些植物意向外形美好,内涵深厚,寄托着远古时代爱情中男女的郎情妾意,并以其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传达出如春风细雨一般细细绵绵、隽永如斯的感受[2]。本文将对《诗经》中声情并茂的婚恋诗所运用的生动形象的植物意象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借此进一步探析先秦古人在婚姻爱情生活中的精神面貌。
二、《诗经》中植物意象产生的原因
在那个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下的年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处在大自然和谐而神秘莫测的怀抱中休养生息,一方面分外依赖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对大自然产生了热爱和敬畏等复杂的感情。《诗经》中的不少作品都是人们在闲逸时低吟浅唱,表诉情怀的小情歌,或在劳作时鼓舞士气、提升干劲的歌曲。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年代,在大自然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存在着,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的人很容易受到大自然的启示,而大自然中那些形象美好的事物同就顺利地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对象,如在《邶风·静女》写道: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一首以男子口吻叙说初次约会的乐趣的爱情诗,诗中的男子满心期待性情和容貌可爱的女子的到来,心情之急迫、对女子之爱以涂红的管子和初生的芦苇来传达,初生的芦苇嫩绿,美好,犹如男子与女子之间那种纯洁的情愫。无疑,芦苇成了爱情的象征,男子爱屋及乌,心中迷恋着女子,连同女子赠送的芦苇都视如珍宝,如此质朴的爱情着实美好,令人钦羡。
在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过程中,由于生产力的相对低下,人们对于神秘大自然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是明显不够的,这样,人们很容易产生自然崇拜或生物物种崇拜的心理。大自然作为严肃而美丽的庞大存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在生存本能的影响下,人们自然而然地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对自然的崇拜心理也就油然而生。人们赋予自然中的职务以丰富的内涵,认为万物皆有灵性。万物就这样赋予了人的情感与价值观,成为人们歌颂、吟咏的对象[3]。
《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其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中国自古就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传统,中国文化特别是诗歌文化中的意象群的建立,最早是从《诗经》开始的。植物意象入诗,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美感,还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先秦时代的人们纯洁质朴的情感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状。
三、《诗经》中植物意象的隐喻意义
隐喻是指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人们在认识自然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将对植物的认识与对人自身的认识对照起来,赋予植物以人的性情与情感,同时赋予人
以植物那般的天然而然的灵性,这样,自然与人的某些情感和认识就形成了相对的隐射关系[4]。《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集中体现,即中华民族在其原始阶段对于大自然的最初认识,对于生命的特殊感悟以及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等,其中对大自然的动植物的书写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诗经》中的婚恋诗有不少诗作是直接取材于自然物的,其所涉及植物品种数目达到170多种,其中不乏直白性的描述,也有不少是以物载意,通过对植物特性的形象描写,传递恋人们之间的浓郁的爱意,进而形成了美好爱情的象征。
(一)植物意象是美好女子的形象隐喻
在《诗经》的艺术世界里,女性是作为被赞美和欣赏的对象而存在的,为形象地描绘出女性美好的形态,诗歌巧妙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即比兴手法,用大自然中种种奇花异草的美妙而纯洁的形象来形容女性,这样,植物意向就作为美好女子的形象隐喻而存在于诗歌中了。现在,“好”这个词语已经成为现代汉语做常用的汉子之一,其意义得以扩大的同时,也有所变化了。在古代,“好”的意义带有一点崇高性,如《诗·X风》中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说文》“爱而不释也。女子之性柔而滞,有所好,则爱而不释,故於文,女子为好”。在诗歌中,美好的女子自然需要美好的植物来匹配和形容了[5]。《诗经》中用以隐喻女子之好的植物意象无不是外形美妙、怡人性情,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第一个把花比作没美人的是天才。”在中国,《诗经》就是这个天才,在一些婚恋诗作品中,就经常用花来比喻形貌昳丽、品德高尚的女子,如《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